初中化学_远离有毒物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化学药有毒吗教案

初中化学药有毒吗教案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认识到化学药物的有毒性,并学会正确使用化学药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化学药物的有毒性及正确使用方法。
教学难点:如何正确使用化学药物并避免意外事故的发生。
教学步骤:
一、导入:通过展示一些家用化学药物的包装盒,让学生猜测这些化学药物是否有毒,引出本课的主题。
二、讲解:通过PPT或者板书的形式,向学生介绍化学药物的有毒性,以及不正确使用化学药物可能导致的危害。
三、案例分析:让学生通过几个案例分析,理解化学药物的危害性,并讨论如何正确使用化学药物来避免危害。
四、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成小组,自行选择一种常见的化学药物,通过小组讨论,列出该药物的有毒性和正确使用方法。
五、展示交流:每个小组向全班展示他们选取的化学药物的有毒性和正确使用方法,其他小组可以提出意见和建议。
六、总结:通过学生的展示和交流,对本节课的重点进行总结,强调正确使用化学药物的重要性,并提醒学生避免随意使用化学药物。
七、作业布置:布置作业,让学生以家庭为单位检查家中的化学药物,并写一份化学药物的正确使用方法。
拓展延伸:可以邀请医生或者药剂师到班上进行专题讲座,让学生更加深入了解化学药物的有毒性和正确使用方法。
※温馨提示:在进行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化学药物,并强调正确使用的重要性,避免产生不良的影响。
初中化学有害物质教案

初中化学有害物质教案
主题:有害物质
教学目标:
1. 了解有害物质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危害;
2. 掌握有害物质的常见种类和特点;
3. 了解如何正确使用和处理有害物质。
教学重点:
1. 有害物质的种类和危害;
2. 有害物质的正确使用和处理方法。
教学难点:
1. 如何正确对待有害物质,使其不对环境和健康造成危害。
教学准备:
1. PowerPoint幻灯片;
2. 实验室用品:容器、有害物质模拟物等;
3. 教学资料:有害物质危害信息、应对措施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通过展示幻灯片,介绍有害物质的定义和分类,并提出有害物质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危害。
二、学习
1. 分段介绍不同种类的有害物质,如重金属、化学毒物、放射性物质等,并分析其危害。
2. 讨论如何正确使用和处理有害物质,如注意浓度、通风等措施。
3. 展示实验室操作视频,演示正确使用有害物质的方法。
三、练习
请学生就所学内容展开讨论,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并分组完成一道有害物质处理的任务。
四、总结
回顾本节课的内容,总结有害物质的种类、危害和正确处理方法,并强调对环境和健康的重要性。
五、作业
布置作业:撰写一份关于有害物质的报告,包括其种类、危害以及应对措施。
六、扩展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更多有害物质的知识,并提出对环境保护的建议和行动。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多种方式介绍了有害物质的危害和正确处理方法,使学生能够更全面地了解有害物质,并学会正确对待和处理这些物质,从而保护自己和环境的健康。
初中化学中毒反应教案人教版

初中化学中毒反应教案人教版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化学中毒的定义和常见原因。
2.掌握化学中毒的常见症状和应急处理方法。
3.了解化学中毒的预防措施。
二、能力目标
1.能够正确识别化学中毒的症状。
2.能够有效的进行急救处理。
3.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做好化学中毒的预防工作。
三、情感目标
1.增强学生对自我保护的意识。
2.培养学生的急救技能和团队合作精神。
四、教学过程
1.引入:通过一段小视频或实验引入化学中毒的概念,让学生了解化学中毒的危害性和常
见原因。
2.讲解:介绍化学中毒的定义、常见症状和应急处理方法。
同时,让学生学习化学中毒的
预防措施,包括避免接触有毒化学品、正确使用防护设备等。
3.实践:在课堂上进行化学中毒急救演练,让学生掌握正确的急救步骤和技巧。
4.讨论:组织学生讨论日常生活中可能导致化学中毒的场景,并共同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
5.总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强调化学中毒的预防工作对我们健康的重要性。
6.作业:布置作业,要求学生以“怎样预防化学中毒”为题写一份小结,反复强化学生的理
解和记忆。
五、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对化学中毒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掌握了应对化学中毒的基本
知识和技能。
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培养了学生的急救技能和
团队合作精神。
希望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让学生在面对化学中毒时能够从容应对,
减少不必要的伤害。
初中化学_综合实验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九年级化学综合实验教学设计[教材分析]1.本节专题复习课,意在通过对氧气、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的复习,进一步掌握有关气体实验室制取的一般思路、方法、规律。
2.以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知识为基础,层层递进到总结规律、解决实际问题,在此基础上师生通过分析、对比,共同总结出这类实验的规律,以期达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目的。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熟练掌握氧气、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的反应原理、发生装置、收集方法等基础知识;进一步掌握有关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实验思路、一般规律[2]能根据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反应的需要,灵活地设计和选择实验装置,并能计算纯度对实验进行评价。
2、能力目标[1] 信息的给予不仅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思维的广度、深度和灵活度,更重要的是强化学生的自学能力;[2] 通过阅读题中给予的信息,不仅考查信息搜集和处理能力,同时可以考查分析、比较、归纳、整理和应用信息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能用欣赏的眼光看待事物,肯定自己、肯定别人;[2]通过对气体发生装置的探究,培养学生严谨务实的科学态度和合作互助的团队意识。
[教学重点]气体发生装置、收集的设计和改进;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实验的计算与评价[教学过程]【教师】:初中化学综合实验主要包括两部分1、O2、CO2、H2等气体的制备、收集、除杂,主要考察反应原理,装置连接等方面的知识。
2、CO还原Fe2O3的实验,主要考察实验现象、装置的作用(验证、除杂、尾气处理)、实验计算、实验评价等方面的知识。
1、气体的制备、收集(1)气体发生装置:师—生回答:通常我们根据要制取的气体所需的反应条件(如常温、加热、加催化剂等)、反应物(药品)状态等来确定。
投影:氧气、二氧化碳气体的发生装置气体发生装置的设计原则——根据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2)气体的收集装置:气体收集装置的设计原则——根据气体的溶解性或密度【小结】:气体发生装置与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有关(2)检验和验满的方法归纳氢气的制取、收集方法2、气体的除杂、验证(1)用本装置作为除杂装置时进气管为_____ .装置装有浓硫酸可除去______;装有氢氧化钠溶液可除去______;装有饱和碳酸氢钠溶液可除去二氧化碳中混有的______。
初中化学_十单元《化学与健康》习题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十单元《化学与健康》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食物中部分有机物的化学组成及其在人体内的变化,体会化学对生命活动所具有的重要意义。
2.了解组成人体的主要化学元素以及某些化学元素对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初步形成在人体内存在元素平衡的概念,养成均衡膳食的意识。
3.知道一些有毒和有害的物质有损人体健康,认识掌握化学知识能帮助人们远离有害物质的侵害。
【教学方法】启发式、诱导法、小组合作讨论、教师讲解【教学过程】一、考点知识梳理考点一食物中的有机物1.含有元素的化合物称为有机化合物简称有机物。
有些有机物的相对分子质量比较大,通常称它们为,如淀粉、纤维素等。
温馨提示:(1).有机物一定含有碳元素,但含碳元素的化合物不一定是有机物,如CO、CO2、H2CO3、CaCO3等物质。
这些物质中虽含有碳元素,但是物质的组成和结构与无机物很相似,所以都属于无机物。
(2).最简单的有机物是甲烷。
2.食物的主要成分有水、无机盐、糖类、油脂、蛋白质、维生素六大类,通常称为营养素。
(1)糖类①又称碳水化合物,由C、H、O三种元素组成。
常见的糖有葡萄糖、蔗糖、淀粉等。
②淀粉是有机高分子化合物,它的鉴别方法是与碘水作用显蓝色。
淀粉在酶与水的作用下分解成葡萄糖。
葡萄糖在人体内缓慢氧化释放能量,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6H12O6+6O2=====缓慢氧化6CO2+6H2O 。
③糖类是人体主要的供能物质。
(2)油脂①由C、H、O元素组成,通常情况下植物油脂呈液态,称为油,动物油脂呈固态,称为脂肪。
油脂在酶与水的作用下分解为甘油和脂肪酸。
②油脂也是人体重要的供能物质。
(3)蛋白质蛋白质是构成人体细胞的基础物质,是人体生长和修补破损组织所需要的主要营养物质。
食物中的蛋白质进入人体后,在蛋白酶和水的作用下,逐步分解成氨基酸。
一部分氨基酸重新组合成人体中的蛋白质,一部分被氧化排出体外。
(4)维生素维生素能够调节肌体内进行的各种化学反应,以保持身体健康。
初中化学防毒渗透教案

初中化学防毒渗透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化学品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认识化学品的危害性;
2. 学会正确使用防护装备和防护方法,提高自我防护意识;
3. 掌握化学品泄漏事故的应急处理方法。
二、教学内容:
1. 化学品的危害性及防护知识;
2. 防毒面具、护目镜、防护服等防护装备的使用方法;
3. 化学品泄漏事故的紧急处理方法。
三、教学过程:
1. 介绍化学品的危害性及防护知识(10分钟)
通过图文、视频等形式向学生介绍常见化学品的危害性,如有毒性、腐蚀性等。
让学生认识到化学品的危害性以及正确的防护方法。
2. 学习防护装备的使用方法(20分钟)
展示防毒面具、护目镜、防护服等防护装备的使用方法,向学生示范正确的佩戴方法,并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练习。
3. 演练化学品泄漏事故的应急处理方法(30分钟)
设置一个化学品泄漏事故模拟现场,让学生分组进行应急处理演练。
指导学生如何快速规划撤离路线、正确使用防护装备和洗眼液等。
4. 总结与小结(10分钟)
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化学品的危害性和自我防护的重要性。
让学生明白防护意识是保护自己健康的重要手段。
四、作业安排:
1. 学生自行搜集一个化学品的相关信息,包括其危害性和防护方法;
2. 请学生设计一个化学品泄漏事故的应急处理演练方案。
五、教学反馈:
通过课堂讨论、作业检查等方式,检查学生对化学品防护知识的掌握程度,及时纠正和指导学生,确保学生掌握化学防护知识。
中考化学专题复习 远离毒品教案 湘教版

单元3 远离毒品【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毒品的概念,初步了解毒品的种类;(2)进一步了解毒品对个人、家庭和社会的危害。
2、过程与方法初步学会运用多种手段(调查、走访、上网……)查找资料,主动获取信息。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关注“禁毒问题”,逐步形成“从我做起,扫除毒害”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1)提高拒绝毒品,远离毒品的心理防御能力和自觉性;(2)认识毒品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教学课时】1课时【教与学互动设计】1.设计意图(1)本单元的学习为学生自主探究为主,可采取小组合作交流讨论学习;(2)适当结合政治学科的相关内容,做好跨学科学的相互渗透。
2.教学过程教学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影片放映师生共同观看宣传禁毒的影片共同参与放映电影,利用幻灯片中丰富多彩、接近生活的画面,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知化学就在身边。
投影单元 3 远离毒品讨论交流一、毒品与毒品危害讨论交流,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使学生在强烈的求知欲作用下,深切感受到学习化学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1、毒品能使人形成瘾癖的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2、毒品的种类根据来源(1)植物性天然毒品,例:鸦片;(2)人工合成的化学毒品,例:冰毒。
3、毒品的主产地“金三角”、缅甸、泰国投影材料张某,19岁,身高1.80 m,初中毕业后在家乡从事农业劳动。
吸毒前该人体健如牛,100 kg的粮食扛起来就走,乡亲们都叫他“铁牛”。
铁牛不仅自家的农田收拾得好,而且经常帮助孤寡老人干活,深受村民的喜爱。
一天,一位多年不见的同学来找他。
久别相逢,铁牛高兴地吸了同学的3支“进口香烟”。
此后他日夜思念这“进口香烟”,这同学也一次次地把香烟送来。
后来同学告诉他,你吸的是海洛因。
此时的铁牛已到了“不顾一切”的地步,开始购买和吸食毒品。
两年后,铁牛终因吸毒而被捕。
当公安人员出现在他面前时,他卷曲着骨瘦如柴的身体,感慨道:“毒品这东西,谁沾上了谁就脱不了身。
初中化学_《化学与环境保护》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化学与环境保护》教学设计执教者指导教师课题第十一单元第四节化学与环境保护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水、大气污染的主要原因、主要污染物及其危害,了解防治水、大气污染的一般原则和方法。
2.过程与方法:认识化学在化境保护中所起的作用,一方面是通过禁止某些反应的发生、控制或改变反应途径等杜绝有害物质产生,另一方面是将有害物质转化为无害物质。
3.情感态度价值观:初步形成正确、合理地使用化学物质的意识,确立绿色化学观念,树立保护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
重点感悟化学在环境保护中的重要作用,从而进一步树立绿色化学的观念。
难点废水成分和处理方法的探究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法和实验探究法为主要教学方法教具教师演示及学生分组活动所需仪器及药品、多媒体教学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活动目的引入多媒体播放有关地球生态和环境污染的微视频引入新课。
了解目前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是由人们缺乏化学知识、能力和环境意识造成的。
让学生了解环境保护需要化学知识和环境意识,增强学习动力。
保水是生命之源,我们有限的水资源正面临的严重的污染。
请同学们分享课下搜集的有关水污染的事例,总结水污染的来源。
交流共享展示自己知道的水污染现象和事例,指出污染源主要有哪些。
交流共享,学生展示分享并分析思考后,总结水污染的主要来源,培养学生的查阅资料和分析能力。
我们一起了解一下酸雨的形成。
就全球而言,能形成酸雨的污染气体主要来源是什么?并结合所学化石燃料的相关知识找出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的主要来源是含硫煤的燃烧和汽车尾气。
引导学生理解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的来源主要是含硫、氮元素燃料的燃烧,为酸雨的控制找出污染源。
学情分析初三阶段的学生,在心理发展上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充满着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的错综矛盾;在认知方面,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从总体上讲处于优势地位,但这种思维,在很大程度上,还属于经验型,需要感性经验的支持;在知识储备方面,学生在前面有关水、空气、化石燃料及金属等的章节中,已了解到一些环境污染及保护的知识,并且学生通过各种媒体和个人的生活经历也了解了许多环境方面的知识,同时已经初步掌握了简单的化学实验操作基本技能,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探究学习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远离有毒物质
教学思路:
课下请学生根据导学案上的预习任务搜集资料,做成PPT。
课上以学生交流共享身边的有毒物质导入新课,以古罗马贵族逐渐消亡的视频引入重金属盐中毒。
然后分小组展示课下准备的资料,教师针对学生所讲内容,进行适当补充,并引导各个环节的过渡和前进。
最后通过游戏环节巩固本专题知识。
本节课主要分为五种有毒物质的学习,每一种物质几乎都是按照“教师引入,学生讲解和展示,教师补充和点拨”的节奏进行。
其中学习重金属盐中毒时,增加了实验探究部分,让学生自主探究重金属盐中毒的具体原因。
在学习食品添加剂时,增加了学生的自主活动,请学生观察自己带来的食品包装袋,分辨出其中的各种食品添加剂,在交流中便轻松认识了各种食品添加剂。
另外,在学习毒品部分时,师生共同交流清朝道光年间鸦片对于中华民族的危害以及林则徐虎门销烟的积极意义。
呼吁学生应该铭记林则徐这位民族英雄,同时应该铭记毒品对我们中华民族的危害,积极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价值观教育。
结尾由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教师对学生提出希望:要不断学习化学知识,增强自己的辨识能力;同时应加强体育锻炼,提高自身免疫能力。
教学过程:
《远离有毒物质》学情分析
本单元是初中教学的后半部分,学生已经初步学习了一些元素化合物的基础知识,了解了几个重要的化学概念和基本原理,初步具备用化学知识解释和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并且对化学现象,尤其是生活中的化学现象有较浓厚的兴趣,学生思维较活跃,有过小组合作探究的经验,对实验探究有着浓厚的兴趣,能积极参与讨论,顺利学好本节的主要知识。
九年级学生处在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能理解矛盾的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喜欢对科学信息作批判思考、质疑或评价。
对事物充满好奇心,探究欲强,并且有热情,对社会有高度责任感,喜欢与人辩论。
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学生通过各种媒体已经知道错误使用或过量摄入食品添加剂会危害健康,知道吸烟、吸食毒品对人体是有害的,也知道一氧化碳、甲醛等是有毒的,多数学生也养成了不吸烟、不吃变质食物的良好生活习惯。
但是烟草和变质食物中的有害成分有哪些?这些成分对人体有何危害?重金属盐为什么对人体有害?常用的
食品添加剂有哪些?对上述问题学生还了解的很不全面。
因此本节教学的起点应定位在学生已有经验和实验探究的基础上,从化学的角度帮助学生认识常见的有毒物质及其危害,初步形成自觉抵制有害物质侵害的意识。
效果分析
《远离有毒物质》这节课已经讲完,现对本节课的效果分析如下。
新课程的化学教学以新课标的课程目标和内容为纲,强化双基和两种能力,过程与方法,运用化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等,考查内容源于课本又不局限于课本。
本节课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的拓展型课程。
本节课联系生产生活实际,通过学生自己调查、实验、交流、展示等多种方式,让学生了解了我们生活中有害物质的成因、危害和预防方法并远离这些有害物质。
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学生通过各种媒体已经知道错误使用或过量摄入食品添加剂会危害健康,知道吸烟、吸食毒品对人体是有害的,也知道一氧化碳、甲醛等是有毒的,多数学生也养成了不吸烟、不吃变质食物的良好生活习惯。
但是烟草和变质食物中的有害成分有哪些?这些成分对人体有何危害?重金属盐为什么对人体有害?常用的食品添加剂有哪些?对上述问题学生还了解的很不全面。
本节教学在学生已有经验和实验探究的基础上,从化学的角度帮助学生认识了常见的有毒物质及其危害,初步形成了自觉抵制有害物质侵害的意识,以及关心健康,珍爱生命,远离有毒有害物质的意识。
教师还对学生提出了希望:要不断学习化学知识,增强自己的辨识能力;同时应加强体育锻炼,提高自身免疫能力。
让学生认识到化学能够帮助人们了解物质的性质及变化的规律,了解物质两面性的本质,这是人们趋利避害、合理使用物质的知识基础,从而较好的完成了教学目标。
《远离有毒物质》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及作用
本单元前两节教材介绍了对生命活动有重要意义的有机物和某些化学元素对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是从正面讲人与环境的和谐依存关系,本节内容则是从另一方面讲外部环境可能会对人类健康造成的危害,能使学生全面认识与环境的关系,树立合理利用化学物质的概念。
另外,近些年来,化学的“名声”实在不大好,在一些人的心目中,化学品简直就成了“毒药”的同义词。
有些人甚至认为凡是采用了化学手段生产加工的东西一概都是对人体有害的,而所有的天然物质对于人体都一定是安全的。
通过本节中有关食品添加剂内容的教学,可以使学生认识到任何物质都有两面性,不能认为人工合成的一定是有毒的,天然存在的一定是安全的。
有毒还是无毒,有害还是无害,关键是物质的用量与使用的场合。
化学能够帮助人们了解物质的性质及变化的规律,了解物质两面性的本质,这是人们趋利避害、合理使用物质的知识基础。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某些无机盐、变质食品、烟草、毒品等对人体的危害。
2、通过实验探蛋白质的一些重要性质并解释生活的有关的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调查研究,查阅资料,了解我们生活中有害物质的成因、危害及预防方法。
2、通过实验探究蛋白质的变性,了解其变性机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关爱健康,珍惜生命,拒绝烟草,远离毒品远离霉变食品、香烟和毒品。
使自己形成关心健康,珍爱生命,远离有毒有害物质的意识。
2、要不断学习化学知识,增强自己的辨识能力;同时应加强体育锻炼,提高自身免疫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我们生活中有害物质的成因、危害和预防方法并远离这些有害物质。
教学难点:通过实验探究蛋白质的变性。
第五单元化学与健康
第三节远离有毒物质
一、预习任务
(一)、什么是重金属盐?重金属盐使人中毒的途径有哪些?(二)、变质食物有哪些特征和危害?我们应该怎样保存食物?(三)、搜集食品包装袋,你能分辨出其中的食品添加剂吗?(四)、烟草中有害物质的种类?他们各有何危害?
(五)、毒品的种类和危害有哪些?
二、实验探究
1.在4支试管中分别加入等量的鸡蛋清。
2.将其中一直试管在酒精灯上加热,观察现象。
3.向其余试管中分别滴入几滴硫酸铜溶液、硝酸银溶液和浓盐酸,观察现象。
请判断以下几种食物的处理方法是否正确:
1.为了使蛋色鲜红,用掺有苏丹红的饲料来喂养鸭子。
2.为了节约粮食,把霉变大米淘净后使用。
3.用甲醛溶液浸泡食用海产品。
4.蒸馒头时加适量的纯碱。
五、拓展延伸
请同学回家做一次义务宣传,向你的亲人宣传本节课你的收获,让他
们也远离有毒物质,珍惜健康,关爱生命。
课后反思
课后,我自己进行了深刻的反思,觉得自己在一次次的磨课过程中自身取得了以下的收获:
1、学生开始活动后,教师少插嘴。
在组织学生进行各种活动中,应该在活动前提出具体、完整的目标和要求,不要在学生活动过程中一次一次的补充更正,这样很容易使学生的活动受到干扰而影响活动效果。
还有,实验中没有危险的实验可以放手给学生自己做,出现错误等到实验结束后集体纠正,但对于有危险的实验(比如本节中浓酸使用)必须严格强调,防止出现危险。
2、适时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发现能培养双基的素材时,要充分利用,比如本节开始可以让学生练习书写碳酸钡和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化学用语非常重要,要在课堂上一切可能的机会中加以练习巩固。
另外,对于哪些是重金属盐要给学生解释清楚,尤其是常见的如含铅、汞、钡、铜、银等元素的盐类。
3、不断加强教师自身的业务学习。
尤其是有关新课程的知识,可以通过网络和书籍及报刊等资料获取新知识,紧跟时代的步伐,多从生活中提取有用信息。
对此我深有感触,回顾工作以来,网络和报刊经常看,并且自己还订阅很多与新课程有关的书籍等资料,受益匪浅。
4、对科学探究有了新的认识,科学探究不但是重要的学习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