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实验误差和有效数字
误差和有效数字

物理实验中测量的误差和有效数字。
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在部分省推广的3+X高考改革中,明确提出加强实验能力和实验操作的考查,同时指出要会简单的实验设计。
这是我国培养跨世纪人才,落实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和全新课题,新版人教社遍用教材增加了许多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创新能力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基于上述原因,我准备了高中物理实验专题,供同学们参考和同行们的共同研讨.一.物理量的测量及测量误差1.测量及分类物理定律和定理反映了物理现象的规律性。
这些定律定理是由各种物理量的数值关系表达的,要研究物理定律和定理就必须对物理量进行正确测量,所谓测量就是将待测的物理量与选定的同类单位量相比较。
测量分为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两种。
直接测量是用仪器直接将待测量与选定的同类单位量进行比较,即直接测量由仪器上读出待测量的数值。
间接测量是由几个直接测量出的物理量,通过已知的公式,定律进行计算从而求出待测量。
2.测量的误差及分类物理量在客观上存在着准确的数值,称为真值,实际测量得到的结果称为测量值。
测量值与真实值的差异称为误差。
(1)测量误差按其产生的原因和性质可分为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两类系统误差主要是由于仪器本身的缺陷(如刻度不均匀,未校正零点等)。
公式和定律本身不够严密,实验者本身的不良习惯等原因而产生的。
系统误差有何特点及如何减少或部分消除.偶然误差主要是由于各种偶然因素引起的,有何特点和如何减少?(2)测量误差按分析数据可分为绝对误差和相对误差两类绝对误差是测量值与真实值之差,它反映测量值偏离真值的大小,它表示一个测量结果的可靠程度,但在比不同测量结果时则不适用相对误差是绝对误差与测量值之比,常用百分数表示,它反映了实验结果的精确程度3.测量的精密度、准确度和精确度精密度、准确度和精确度都是评价测量结果好坏的,但这三个词的意义不同,使用时应加以区别测量的精密度高,是指测量数据比较集中,偶然误差较小,但系统误差的大小不明确,我们教材中所提到的游标卡尺和螺旋测微器准确到0.1mm和0.01mm指的就是精密度测量的准确度高,是指测量数据的平均值偏离真值较少,测量结果的系统误差小,但数据分散的情况,即偶然误差的大小不明确。
【高中物理】物理计算中遵守有效数字规则

【高中物理】物理计算中遵守有效数字规则有效数字带有一位不可靠数字的近似数据叫有效数据,有效数字的最后一位是测量者估读出来的,因此这一位数字是不可靠的,也是误差所在位。
1.计算时遵守有效数字规则:(1)不可靠数字与别的数相加减、相乘除,所得的结果也是不可靠的。
(2)在计算结果中只能保留一个不可靠的数字,但在计算过程中,可以保留两个不可靠的数字并最终四舍五入。
(3)物体的个数、实验的次数是准确数,它们与近似数相乘除时,有效数字的位数应等于原来近似数的有效数字位数。
有效位数是从左侧第一个非零位数到最后一个位数(包括零)的总位数。
最后一个数字是不可靠的数字,是通过估计得到的。
实验数据常用的处理方法1、直接比较法中学物理的某些实验,只需通过定性的确定物理量间的关系,或将实验结果与标准值相比较,就可得出实验结论的,则可应用直接比较法。
如研究"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实验中,可直接比较实验中测出的合力和根据实验做出的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比较两矢量的大小和方向,可确定是否达到了验证平行四边形定则的目的;在"研究电磁感应现象"的实验中,可在观察、记录的基础上,经过比较和推理,得出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和判定感应电流方向的方法。
2.示踪法能直接反映实验结果。
例如,在“研究平面投掷物体的运动”实验中,用追踪法直接描述小球的运动轨迹;在“电场中介质电位线的描述”实验中,等电位线是用追踪法描述的。
使用追踪方法时,请注意:(1)所描出的曲线或直线应是平滑的,不应有突然的转折。
(2)如果个别点偏离绘制的曲线太远,则可以认为是由某些意外因素造成的。
通常,这些点可以四舍五入。
(3)为能较为准确地描述所记录的曲线,实验所记录的点的总数不能太少,且应在所描范围内大致均匀分布。
3.平均法得到的算术平均值是减少偶然误差的常用数据处理方法。
将要测量的物理量的多个测量结果相加,然后除以测量次数。
平均法的基本原理是,在多次测量中,由偶然误差引起的正偏差和负偏差的几率是相等的。
大高中物理常见仪器读数与误差

一、误差和有效数字1.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的差异叫做误差。
误差可分为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两种。
⑴系统误差的特点是在多次重复同一实验时,误差总是同样地偏大或偏小。
⑵偶然误差总是有时偏大,有时偏小,并且偏大和偏小的机会相同。
减小偶然误差的方法,可以多进行几次测量,求出几次测量的数值的平均值。
这个平均值比某一次测得的数值更接近于真实值。
2.有效数字带有一位不可靠数字的近似数字,叫做有效数字。
⑴有效数字是指近似数字而言。
⑵只能带有一位不可靠数字,不是位数越多越好。
凡是用测量仪器直接测量的结果,读数一般要求在读出仪器最小刻度所在位的数值(可靠数字)后,再向下估读一位(不可靠数字),这里不受有效数字位数的限制。
间接测量的有效数字运算不作要求,运算结果一般可用2~3位有效数字表示。
二、基本测量仪器及读数高考要求会正确使用的仪器主要有:刻度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天平、秒表、打点计时器、弹簧秤、温度表、电流表、电压表、多用电表、滑动变阻器、电阻箱等等。
1.刻度尺、秒表、弹簧秤、温度表、电流表、电压表的读数使用以上仪器时,凡是最小刻度是10分度的,要求读到最小刻度后再往下估读一位(估读的这位是不可靠数字,但是是有效数字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凡是最小刻度不是10读。
例如15V0.5在前0.5数应为2.游标卡尺⑴10分度的游标卡尺。
游标上相邻两个刻度间的距离为0.9mm,比主尺上相邻两个刻度间距离小0.1mm。
读数时先从主尺上读出厘米数和毫米数,然后用游标读出0.1毫米位的数值:游标的第几条刻线跟Array主尺上某一条刻线对齐,0.1毫米位就读几(不能读某)。
其读数准确到0.1mm 。
⑵20分度的游标卡尺。
游标上相邻两个刻度间的距离为0.95mm ,比主尺上相邻两个刻度间距离小0.05mm 。
读数时先从主尺上读出厘米数和毫米数,然后用游标读出毫米以下的数值:游标的第几条刻线跟主尺上某一条刻线对齐,毫米以下的读数就是几乘0.05毫米。
鲁科高中物理必修第1册 第2章 第3节 实验中的误差和有效数字

D.测量结果中,小数点后面的0都是有效数字
解析 系统误差总是偏大或总是偏小,所以B错误。有效数字的位数与单位
和小数点的位置无关,从左边第一个不为0的数开始是有效数字。
答案 AC
3.某同学用毫米刻度尺测量一物体的长度,如图所示,下述记录结果正确的
第2章
第3节 实验中的误差和有效数字
内
容
索
引
01
课前篇 自主预习
02
课堂篇 探究学习
学习目标
1.知道绝对误差和相对误差,知道在
绝对误差相同的情况下,被测量的数
值越大,测量结果的相对误差越小。
(物理观念)
2.能判断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并针
对误差提出解决途径。(科学思维)
3.能熟练使用有效数字来准确表达
)
答案 √
3.刻度尺刻度不均匀造成的测量误差属于系统误差。(
答案 √
)
4.从某个数的左边第一个数字到最后一个数字的个数即有效数字的位数。
(
)
答案 ×
5.测量结果后面可以任意增加数字0,不影响其大小。(
答案 ×
6.2.30 mm、2.300 mm均为2位有效数字。(
答案 ×
)
)
课堂篇 探究学习
问题
测量值-真实值
δ=
真实值
答案 ACD
×100%,D 正确。
6.某同学测量两个物体质量,测量结果分别为1.00 g和100.0 g,两测量值的
绝对误差都为0.01 g,问哪个测量可靠性更大?
解析 尽管两个结果的绝对误差都为0.01 g,但前者误差是测量值的1%,后者
误差是测量值的0.01%,故后者比前者可靠性更大。
高中物理:误差和有效数字

高中物理:误差和有效数字
1.误差
(1)定义:在测量中,测出的数值(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作误差.
(2)分类: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
(3)系统误差
①产生:仪器本身不精确、实验方法粗略或实验原理不完善产生的.
②系统误差的特点:多次重复测量时,测量值总是大于(或小于)真实值.
③减小系统误差的方法:校准测量仪器(或使用更精密测量仪器),改进实验方法,完善实验原理等.
(4)偶然误差
①产生:由于各种偶然因素对实验者、测量仪器、被测物理量的影响而产生的.
②特点:测量值与真实值相比有时偏大,有时偏小,并且偏大和偏小的概率相同.
③减小方法:多次重复测量求平均值.
(5)误差与错误的区别
误差不是错误.一般情况下误差不可以避免,只能想办法减小.而错误是由于操作不当引起的,在实验过程中可以避免.
2.有效数字
(1)可靠数字:通过直接读数获得的准确数字.
(2)存疑数字:通过估读得到的那部分数字.
(3)有效数字:测量结果中能够反映被测量大小的带有一位存疑数字的全部数字.
第1 页共1 页。
实验中的误差和有效数字-教学设计

实验中的误差和有效数字【教材分析】本节选自鲁科版必修一第二章第三节,是在学习了匀变速直线运动速度变化规律、位移变化规律的内容之后,本节课的学习为高中物理实验探究的误差和数据分析打下基础,为下节课“科学测量:做直线运动物体的瞬时速度”做好铺垫。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物理观念:能理解相对误差与绝对误差的概念;掌握有效数字的表示和其位数的表达。
科学思维:1.能根据实验目的和实验器材判断实验操作中存在的误差。
2.掌握减小误差的方法。
科学探究:能发现并提出物理问题;能分析纸带数据并找出实验中的误差,并制定解决方案。
科学态度与责任:知道实验器材的改进能促进人们认知的发展;知道物理实验的探究需要实事求是。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有效数字的概念;科学测量中所存在的误差。
教学难点:1.能在实验中分析误差的主要来源。
2.会用有效数字表达直接测量的结果。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问题:1.能否确定在光滑斜面上下滑的小球是否做匀变速直线运动? 学生:需要测得小球在斜面上的运动信息问题:2.实验探究时,如何获得有效的、可信的数据? 引发学生对实验误差的思考,引出本节内容 新课讲授:一、科学测量中的误差 (一)绝对误差和相对误差待测体待测体在客观上存在着准确的数值,称为真实值(a)实际测量得到的结果称为测量值(x)思考:测量总存在误差。
1.绝对误差:测量值(x)与真实值(a)之差称为绝对误差(∆x)∆x=x−a问题:如何判断多个测量结果的可靠性?引出相对误差的概念。
2.绝对误差(∆x)与真实值(a)的比值称为绝对误差(δ)问题:如何获得真实数据?结论:科学测量中常用多次测量的平均值代替真实值。
思考:绝对误差相同时,相对误差也一定相同么?甲乙真实值3.46cm真实值1.45cm测量值3.47cm测量值1.44cm绝对误差0.01cm绝对误差0.01cm 请同学计算甲、乙两种情况下的相对误差。
相对误差0.29%相对误差0.69%对比两种情况,得出结论:在绝对误差相同的情况下,被测量的数值越大,测量结果的相对误差就越小,测量结果的可靠性就越大。
高中物理实验中的有效数字

高中物理实验中的有效数字不可靠数字与别的数相加减、相乘除,所得的结果也是不可靠的。
计算结果只能保留一位不可靠数字,但在计算过程中,可以保留两位不可靠数字,最后再四舍五入。
物体的个数、实验的次数是准确数,它们与近似数相乘除时,有效数字的位数应等于原来近似数的有效数字位数。
有效数字的位数是从左起第一位非零数字算起到最后一位数字(含零)的总位数,其最后一位即不可靠数字,是估读得到的。
为大家整理的高中物理实验中的有效数字就到这里,同学们一定要认真阅读,希望对大家的学习和生活有所帮助。
长度的测量会使用游标卡尺和螺旋测微器,掌握它测量长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打点计时器打下的纸带。
选点迹清楚的一条,舍掉开始比较密集的点迹,从便于测量的地方取一个开始点O,然后(每隔5个间隔点)取一个计数点A、B、C、D…。
测出相邻计数点间的距离s1、s2、s3…利用打下的纸带可以:⑶利用任意相邻的两段位移求a:如⑷利用v-t图象求a:求出A、B、C、D、E、F各点的即时速度,画出v-t图线,图线的斜率就是加速度a。
注意事项每隔5个时间间隔取一个计数点,是为求加速度时便于计算。
所取的计数点要能保证至少有两位有效数字探究弹力和弹簧伸长的关系(胡克定律)探究性实验利用右图装置,改变钩码个数,测出弹簧总长度和所受拉力(钩码总重量)的多组对应值,填入表中。
算出对应的弹簧的伸长量。
在坐标系中描点,根据点的分布作出弹力F随伸长量x而变的图象,从而发确定F-x间的函数关系。
解释函数表达式中常数的物理意义及其单位。
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目的:实验研究合力与分力之间的关系,从而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器材:方木板、白纸、图钉、橡皮条、弹簧秤(2个)、直尺和三角板、细线该实验是要用互成角度的两个力和另一个力产生相同的效果,看其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出的合力与这一个力是否在实验误差允许范围内相等,如果在实验误差允许范围内相等,就验证了力的合成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高中物理 第2章 匀变速直线运动 第3节 实验中的误差和有效数字 第4节 科学测量:做直线运动物体的

第3节 实验中的误差和有效数字 第4节 科学测量:做直线运动物体的瞬时速度学习目标:1.[物理概念](1)理解绝对误差和相对误差的概念.(2)理解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的概念,知道有效数字的概念. 2.[科学思维]学会用平均速度代替瞬时速度,会用图像表示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3.[科学探究](1)了解两种打点计时器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并会安装使用.(2)掌握测量瞬时速度的方法,会用纸带求瞬时速度. 4.[科学态度与责任]通过误差分析及瞬时速度的测量,培养与他人合作的意愿.知道实验改进能促进人们认知发展.一、科学测量中的误差和有效数字 1.绝对误差与相对误差(1)在科学研究中,把测量值与真实值之差称为绝对误差.它表示测量值与真实值的偏离程度.设某物理量的测量值为x ,它的真实值为a ,绝对误差用Δx 表示,则Δx =x -a .(2)绝对误差与真实值的比值,称为相对误差.相对误差通常表示成百分比的形式,因此也叫百分误差.相对误差通常用δ表示,则δ=Δxa×100%.科学测量中常用多次测量值的平均值代替真实值. 2.系统误差与偶然误差(1)系统误差指由于测量原理不完善或仪器本身缺陷等造成的误差.系统误差的特点是测量结果总是偏大或者总是偏小.(2)偶然误差指对同一物理量进行多次测量时,由于各种偶然因素而产生的误差;可采用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的方法来减小偶然误差.3.有效数字把测量结果中能反映被测量大小的带有一位估读数字的全部数字称为有效数字,其中通过直接读取获得的准确数字称为可靠数字,通过估读获得的数字称为存疑数字,也称为估读数字.二、科学测量:做直线运动物体的瞬时速度 1.实验原理和方法 (1)打点计时器 ①结构及特点电火花打点计时器 电磁打点计时器结构图示工作电压 220 V 交流电 4~6 V 交流电 打点方式 周期性产生电火花振针周期性上下振动打点周期 0.02 s0.02 s记录信息位移、时间②工作原理:纸带穿过打点计时器在物体带动下运动时,振针的上下振动便会通过复写纸在纸带上留下一系列小点,相邻两点对应的时间为0.02 s ,相邻两点之间的距离可以用尺子测量,这样打点计时器既记录了时间,又记录了对应的位移.(2)频闪照相法及其应用①频闪照相法:利用照相技术,每隔一定时间曝光一次,从而形成间隔相同时间的影像的方法.②频闪灯:每隔相等时间闪光一次,如每隔0.1 s 闪光一次,即每秒闪光10次. ③频闪照片:利用频闪灯照明,照相机可以拍摄出运动物体每隔相等时间所到达的位置,通过这种方法拍摄的照片称为频闪照片.④记录信息:物体运动的时间和位移. (3)物体是否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判断方法①利用平均速度v =Δs Δt ,当Δt 很短时,可以近似认为平均速度ΔsΔt 等于t 时刻的瞬时速度,利用速度和时间关系判断物体是否做匀变速直线运动.②利用Δs =s 2-s 1=s 3-s 2=…=s n -s n -1=aT 2判断物体是否做匀变速直线运动. 2.实验器材打点计时器、纸带、复写纸、低压交流电源、小车、垫片、长木板、刻度尺、导线等. 3.实验步骤(1)将打点计时器固定在长木板的一端,并用垫片垫高此端,使木板倾斜.如图所示.(2)连接好打点计时器的电路.(注意此过程中要断开开关)(3)将纸带穿过打点计时器,连接在小车后面,并使小车靠近打点计时器. (4)闭合电路开关,然后释放小车,打完纸带后立即关闭电源. (5)更换纸带,重复操作三次.(6)选择一条点迹最清晰的纸带,舍掉开头一些过于密集的点,找一适当的点作为开始点.选择相隔0.1 s 的若干个计数点进行长度测量,并将数据填入下面表格中.计数点位置编号0 1 2 3 4 5 6 时间t /s0 0.1 0.2 0.3 0.4 0.5 0.6 相邻计数点间的距离s /m 对应计数点的速度v /(m·s -1)4.数据处理(1)用逐差法求加速度 以取六个间隔为例,则a 1=s 4-s 13T 2,a 2=s 5-s 23T 2,a 3=s 6-s 33T2.加速度的平均值为a =13(a 1+a 2+a 3)=13⎝ ⎛⎭⎪⎫s 4-s 13T 2+s 5-s 23T 2+s 6-s 33T 2=19T2[(s 4+s 5+s 6)-(s 1+s 2+s 3)]. 逐差法处理数据求加速度的平均值,好处是各个数据都得到了利用,达到正、负偶然误差充分抵消的作用,使计算结果更接近真实值.(2)用v t 图像求加速度①在三条纸带中选择一条最清晰的,舍掉开头一些比较密集的点迹,在后边便于测量的地方找一个开始点,为了测量方便和减小误差,通常选择相隔0.1 s 的若干计数点进行测量,在选好的开始点下面标明0,在第六个点下面标1,在第11个点的下面标2,依此类推,每5个点下面计一个数,这些标数字的点称为计数点.如图所示,测出两相邻计数点的距离分别为s 1、s 2、s 3、…填入下表.位置间隔0~11~22~33~44~5间隔距离s/m②根据测量结果,再利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瞬时速度的求解方法,即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可以用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来求解,也就是v n=s n+s n+12T可求出打第n个计数点时纸带的瞬时速度,并将瞬时速度的值填入下表.位置编号123 4时间t/s速度v/(m·s-1)③作出速度—时间图像.在坐标纸上,以速度v为纵轴、时间t为横轴建立直角坐标系.根据上表中的v、t数据,在直角坐标系中描点,如图所示,通过观察、思考,找出这些点的分布规律,然后根据这些点的分布趋向,用一条平滑的曲线(包括直线)连接这些点,并尽量让多数点落在曲线上(或直线上),不在曲线(或直线)上的点应分布在曲线(或直线)两侧,且两侧的点数大致相同.5.误差分析误差产生原因减小方法偶然误差①纸带上计数点间距离的测量②vt图作出的并非一条直线①多次测量求平均值②大多数点在线上,不在线上的点尽可能均匀分布在两侧系统误差①小车、纸带运动过程中有摩擦②电源的不稳定性①使用电火花打点计时器②使用稳压电源(1)开始释放小车时,应使小车靠近打点计时器.(2)应该是先接通电源,等打点稳定后,再释放小车.(3)打点完毕,立即断开电源.(4)如打出的点较轻或是短线时,应调整振针距复写纸的高度.(5)选择一条点迹清晰的纸带,舍弃点密集部分,适当选取计数点,弄清楚时间间隔T.(6)每打好一条纸带,将定位轴上的复写纸换个位置,以保证打点清晰.(7)不要分段测量各段位移,应尽可能地一次测量完毕(可先统一量出各计数点到开始点之间的距离).读数时应估读到毫米的下一位.(8)要区分打点计时器打出的计时点和人为选取的计数点,一般在纸带上每隔4个点取一个计数点,即时间间隔为T=0.02 s×5=0.1 s.(9)在坐标纸上画vt图像时,注意坐标轴单位长度的选取,应使图像尽量分布在较大的坐标平面内.科学测量中的误差与有效数字从分析数据看,误差分为绝对误差和相对误差.绝对误差:绝对误差是测量值与真实值之差,即绝对误差=测量值-真实值.它反映了测量值偏离真实值的大小.相对误差:相对误差等于绝对误差与真实值之比,常用百分数表示.它反映了实验结果的精确程度.对于两个实验值的评价,必须考虑相对误差,绝对误差大者,其相对误差不一定大.2.系统误差产生的原因及特点(1)来源:一是实验原理不够完善;二是实验仪器不够精确;三是实验方法粗略.(2)基本特点:实验结果与真实值的偏差总是偏大或偏小.(3)减小方法:改善实验原理:提高实验仪器的测量精确度;设计更精巧的实验方法.3.偶然误差产生的原因及特点(1)来源:偶然误差是由于各种偶然因素对实验者和实验仪器的影响而产生的.例如,用刻度尺多次测量长度时估读值的差异;电源电压的波动引起的测量值微小变化.(2)基本特点:多次重复同一测量时,偶然误差有时偏大,有时偏小,且偏大和偏小的机会比较接近.(3)减小方法: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可以减小偶然误差.4.有效数字(1)带有一位不可靠数字的近似数字称为有效数字.(2)有效数字的位数:从左侧第一个不为零的数字起到最末一位数字止,共有几个数字,就是几位有效数字.例:0.092 3、0.092 30、2.014 0有效数字的位数依次为3位、4位和5位.(3)科学记数法:大的数字,如36 500,如果第3位数5已不可靠时,应记作3.65×104;如果是在第4位数不可靠时,应记作3.650×104.【例1】 甲、乙两位同学用刻度尺分别测量不同长度的两物体,甲的测量值为85.73 cm ,乙的测量值为1.28 cm ,两位同学测量时的绝对误差均为0.1 mm ,求:(1)甲、乙两位同学的测量数据各有几位有效数字?(2)甲、乙两位同学的相对误差分别为多大?哪位同学的测量值更精确? [解析] (1)甲、乙两位同学的测量数据的有效数字分别为4位和3位. (2)δ甲=0.0185.73×100%=0.012%δ乙=0.011.28×100%=0.78% 甲的相对误差小,故甲同学的测量值更精确. [答案] (1)4位,3位 (2)见解析实验操作及数据处理【例2】 打点计时器是高中物理中重要的物理实验仪器,图中甲、乙两种打点计时器是高中物理实验中常用的,请回答下面的问题.甲 乙(1)甲图是________打点计时器,电源采用的是________. (2)乙图是______打点计时器,电源采用的是_____________.(3)某同学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探究”的实验中,用打点计时器在纸带上打的点记录小车的运动情况.他做此实验时步骤如下:A .拉住纸带,将小车移至靠近打点计时器处,放开纸带,再接通电源.B .将打点计时器固定在长木板上,并接好电路.C .把一条绳拴在小车上,细绳跨过定滑轮,下面挂上适当的钩码.D .小车停止运动后,直接取下纸带.E.将纸带固定在小车尾部,并穿过打点计时器的限位孔.F.换上新纸带,重复操作三次,然后从各纸带中选取一条清晰的进行数据处理.其中错误或遗漏的步骤有: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将以上步骤完善后按合理的顺序填写在下面横线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1)甲图是电磁打点计时器,电源为4~6 V低压交流电.(2)乙图是电火花打点计时器,所用电源为220 V交流电.(3)实验过程中应先接通电源再放开纸带,取纸带前应先断开电源,所以错误操作是A、D步骤.合理的顺序应是BECADF.[答案]见解析【例3】某同学利用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物块在水平桌面上的运动规律.物块在重物的牵引下开始运动,重物落地后,物块再运动一段距离停在桌面上(尚未到达滑轮处).从纸带上便于测量的点开始,每5个点取1个计数点,相邻计数点间的距离如图乙所示.打点计时器电源的频率为50 Hz.(1)通过分析纸带数据,可判断物块在两相邻计数点________和________之间某时刻开始减速.(2)计数点5对应的速度大小为________ m/s,计数点6对应的速度大小为________ m/s.(保留三位有效数字)(3)物块减速运动过程中加速度的大小为a=__________m/s2.[解析](1)由于计数点6之前相邻计数点之间距离之差约为2 cm,而计数点6、7之间的距离比计数点5、6之间的距离多1.27 cm,故可判断物块在相邻计数点6和7之间某时刻开始减速.(2)计数点5对应的速度v 5=s 462T =9.00+11.01×10-22×0.1m/s =1.00 m/s.物块做加速运动时加速度大小a 加=Δs 加T 2=2.00×10-20.12 m/s 2=2.00 m/s 2.v 6=v 5+a 加T =1.20 m/s.(3)物块做减速运动时的加速度大小为 a =Δs T 2=2×10-20.12m/s 2=2.00 m/s 2.[答案] (1)6 7(或7 6) (2)1.00 1.20 (3)2.00纸带的处理方法(1)分析纸带的重点是通过纸带能判断物体的运动性质,能求物体运动的瞬时速度和加速度.(2)用逐差法求加速度时,若可利用的间隔数为偶数,可将计数点间隔平分成前后两组;若可利用的间隔数为奇数,可将居中的间隔舍去,再将计数点间隔平分成前后两组,计算时,还应注意公式的调整.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因气温变化引起刻度尺热胀冷缩,而造成的误差是偶然误差B .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可以减小系统误差C .称体重时没脱鞋而带来的误差属于系统误差D .正确地测量同一物体的长度,不同的人测量结果不同,这是系统误差 C [由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的概念分析可知C 正确.]2.(多选)运动物体拉动穿过打点计时器的纸带,纸带上打下一系列小点,打点计时器打下的点直接记录了( )A .物体运动的时间B .物体在不同时刻的位置C .物体在不同时刻的速度D.物体在不同时间内的位移AB[因为打点计时器打点的时间间隔是已知的,只要数出纸带上所打点数就可知道物体运动的时间,打点计时器每打一个点与一个时刻对应.因此,打点计时器直接记录了物体运动的时间和不同时刻所在的位置,选项A、B正确;如果物体做变速运动,只能求某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不能求出不同时刻的瞬时速度;即使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各时刻的瞬时速度等于运动的平均速度,也只能通过测量距离再经计算获得其运动速度,而不能直接获得.可见打出的点不能直接记录物体在不同时刻的速度,故选项C错误;物体在不同时间内的位移,一方面要通过测量才能知道,另一方面每打两点需间隔一段时间,也不是任意一段时间内的位移都能测出的,所以打出的点也不能直接记录物体在不同时间内的位移,故选项D错误.] 3.(多选)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探究”中,为了减小测量小车运动加速度的相对误差,下列措施中哪些是有益的( )A.使小车运动的加速度尽量小一些B.适当增加挂在细绳下的钩码的个数C.在同样条件下,打出多条纸带,选其中一条最理想的进行测量和计算D.舍去纸带上较密集的点,然后选取计数点,进行计算BCD[牵引小车的钩码个数要适当,以免加速度过大使纸带上的点太少,或者加速度太小,而使纸带上的点太多,都会使误差增大,故A错,B对;从多条纸带中选出点迹清晰的纸带,并舍去一些开始比较密集的点,便于测量和计算,故C、D都对.]4.在“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中,包含下列四个步骤:①把长木板放在实验台上,用木块垫高;②把纸带穿过打点计时器,并固定在小车后面;③把打点计时器固定在长木板垫高的一端,连接好电路;④把小车停在靠近打点计时器处,接通电源后,放开小车.正确的操作顺序是( )A.①②③④B.①②④③C.②①③④D.①③②④D[先组装器材,然后进行实验操作,所以首先把长木板放在实验台上,用木块垫高,然后将打点计时器固定在长木板垫高的一端,并接好电路;再将纸带固定在小车尾部,并穿过打点计时器的限位孔,最后把小车停车靠近打点计时器处,接通电源后,放开小车,故顺序为①③②④,故选D.]5.某小组利用打点计时器对物块沿倾斜的长木板加速下滑时的运动进行探究.物块拖动纸带下滑,打出的纸带一部分如图所示.已知打点计时器所用交流电的频率为50 Hz,纸带上标出的每两个相邻点之间还有4个打出的点未画出.在A、B、C、D、E五个点中,打点计时器最先打出的是________点.在打出C 点时物块的速度大小为________m/s(保留3位有效数字);物块下滑的加速度大小为________m/s 2(保留2位有效数字).[解析] 根据题述,物块加速下滑,在A 、B 、C 、D 、E 五个点中,打点计时器最先打出的是A 点.根据刻度尺读数规则可读出,B 点对应的刻度为1.20 cm ,C 点对应的刻度为3.15 cm ,D 点对应的刻度为5.85 cm ,E 点对应的刻度为9.30 cm ,AB =1.20 cm ,BC =1.95 cm ,CD =2.70 cm ,DE =3.45 cm.两个相邻计数点之间的时间T =5×150s =0.10 s ,根据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质点在一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等于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可得,打出C 点时物块的速度大小为v C =BC +CD 2T ≈0.233 m/s.由逐差法可得a =CD +DE -AB +BC4T2,解得a =0.75 m/s 2.[答案] A 0.233 0.756.某同学用刻度尺测量一长度为10.00 cm 的物体,该同学进行了四次测量,测量结果依次为9.94 cm,9.98 cm ,9.92 cm 和9.96 cm ,求:(1)这位同学的测量值为多少? (2)相对误差和绝对误差分别为多少?[解析] (1)测量值l =9.94+9.98+9.92+9.964 cm =9.95 cm.(2)绝对误差Δx =|9.95 cm -10.00 cm|=0.05 cm 相对误差δ=Δx a =0.0510.00×100%=0.5%.[答案] (1)9.95 cm (2)0.5% 0.05 cm7.在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规律的实验中,得到如图所示的一条记录小车运动情况的纸带,图中A 、B 、C 、D 、E 为相邻的计数点,相邻计数点间的时间间隔T =0.1 s.(1)根据纸带计算各点瞬时速度,v D =________ m/s ,v C =________ m/s ,v B =________ m/s. (2)在如图所示的坐标系中作出小车的v t 图线,并根据图线求出a =________.(3)将图线延长与纵轴相交,交点的速度是______ m/s ,此速度的物理意义是________.[解析] (1)根据v t 2=v -可知v D =105.60-27.60×10-20.2m/s =3.90 m/s v C =60.30-7.50×10-20.2m/s =2.64 m/s v B =27.60×10-20.2m/s =1.38 m/s. (2)作出v t 图线如图所示根据图线斜率知a =12.60 m/s 2.(3)由图知:交点的速度为0.1 m/s ,表示零时刻小车经过A 点时的速度.[答案] (1)3.90 2.64 1.38(2)见解析图 12.60 m/s 2 (3)0.1 零时刻小车经过A 点时的速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物理实验误差和有效数字
一、考试大纲中实验能力的要求
能独立的完成知识列表中的实验,能明确实验目的,能理解实验原理和方法,能控制实验条件,会使用仪器,会观察、分析实验现象,会记录、处理实验数据,并得出结论,对结论进行分析和评价;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制定解决方案;能运用已学过的物理理论、实验方法和实验仪器去处理问题,包括简单的设计性实验.
二、考试大纲对实验的说明
1.要求会正确使用的仪器主要有:刻度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天平、秒表、电火花计时器或电磁打点计时器、弹簧秤、电流表、电压表、多用电表、滑动变阻器、电阻箱等.
2.要求认识误差问题在实验中的重要性,了解误差的概念,知道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知道用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的方法减少偶然误差;能在某些实验中分析误差的主要来源;不要求计算误差.3.要求知道有效数字的概念,会用有效数字表达直接测量的结果.间接测量的有效数字运算不做要求.
三、有效数字
1.带有一位不可靠数字的近似数字叫做有效数字.
2.有效数字的位数:从左侧第一个不为零的数字起到最末一位数字止,共有几个数字,就是几位有效数字.
例:0.092 3、0.092 30、2.014 0有效数字的位数依次为3位、4位和5位.
3.科学记数法:大的数字,如36 500,如果第3位数5已不可靠时,应记作3.65×104;如果是在第4位数不可靠时,应记作
3.650×104.
四、误差
1.系统误差产生的原因及特点
(1)来源:一是实验原理不够完善;二是实验仪器不够精确;三是实验方法粗略.例如,在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实验中,弹簧测力计的零点未校准;在验证牛顿第二定律的实验中,用砂和砂桶的重力代替对小车的拉力等.
(2)基本特点:实验结果与真实值的偏差总是偏大或偏小.
(3)减小方法:改善实验原理;提高实验仪器的测量精确度;设计更精巧的实验方法.
2.偶然误差产生的原因及特点
(1)来源:偶然误差是由于各种偶然因素对实验者和实验仪器的影响而产生的.例如,用刻度尺多次测量长度时估读值的差异;电源电压的波动引起的测量值微小变化.
(2)基本特点:多次重复同一测量时,偶然误差有时偏大,有时偏小,且偏大和偏小的机会比较接近.
(3)减小方法: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可以减小偶然误差.
【例1】指出以下误差是系统误差还是偶然误差
A.测量小车质量时天平不等臂、或砝码不标准,天平底盘未调平所致的误差。
B.用有毫米刻度的尺测量物体长度,豪米以下的数值只能用眼睛估计而产生的误差
C.用安培表内接法测电阻时,测量值比真实值大
D.在验证共点力合成的平行四边形法则实验中,在画出两分力方向及合力方向时,画线不准所致误差
【解析】A是选项是实验仪器不精确所致,是系统误差;B选项是由于测量者在估计时由于视线方向不准造成的,是偶然误差;C选项是实验原理不完善、忽略电流表内阻影响所致,是系统误
差;D选项是画力方向时描点不准、直尺略有移动,或画线时铅笔倾斜程度不一致所致,是偶然误差。
3.绝对误差和相对误差
从分析数据看,误差分为绝对误差和相对误差.
绝对误差:绝对误差是测量值与真实值之差,即绝对误差=测量值-真实值.它反映了测量值偏离真实值的大小.
相对误差:相对误差等于绝对误差与真实值之比,常用百分数表示.它反映了实验结果的精确程度.
对于两个实验值的评价,必须考虑相对误差,绝对误差大者,其相对误差不一定大.
【例2】某同学用量程为3V的伏特表(内阻为3kΩ)和安培表(量程为0.6A,内阻为0.5Ω)测量—阻值为10Ω的电阻,采用安培表外接法测了四次,测量结果依次为9.74Ω,9.68Ω,9.80Ω和9.76Ω,求:
⑴这个同学的测量值多大?
⑵相对误差和绝对误差分别多大?
【解析】
⑴测量值为R测=(9.74+9.68+9.80+9.76)/4=9.75(n)
⑵绝对误差:ΔR=IR测—R真I=0.25(Ω)
相对误差:η=ΔR/R真×100%=2.5%
【思考】二同学用刻度尺分别测量不同长度的二个物体,测量值分别为85.73cm和1.28cm,绝对误差都是0.1mm,哪个同学测量得更精确?
【提示】相对误差小的同学测得更精确。
五、测量仪器的读数
各种测量仪器最终的读数都要以有效数字的形式给出,每个有效数字的最后一位数字为估读数字,此数字和误差所在位置一致.为此,读数时要知道所用测量仪器的精确度,知道哪些仪器不需要估读,哪些仪器需要估读,及估读到的位数.
1.不需要估读的仪器
(1)游标卡尺:由于游标卡尺是相差读数,游标尺上每一小格与主尺上每一小格的差值即为精确度,所以游标卡尺不需要估读.
(2)机械秒表:因为机械秒表采用齿轮转动,指针不会停留在两小格之间,所以不能估读出比0.1s更短的时间,即机械秒表不需要估读.
(3)欧姆表:由于欧姆表的刻度不均匀,只作为粗测电阻用,所以欧姆表不需要估读.
(4)电阻箱:能直接读出接入电阻大小的变阻器,但它不能连续变化,不能读出比最小分度小的数值,所以电阻箱不需要估读.2.需要估读的仪器
在常用的测量仪器中,刻度尺、螺旋测微器、电流表、电压表、天平、弹簧秤等读数时都需要估读.
估读的一般原则:
(1)最小刻度是1(包括0.1、0.01)的仪器要估读到最小刻度的下一位,即采用1/10估读,如刻度尺、螺旋测微器、安培表0~3A 挡、电压表0~3V挡等.
(2)最小刻度是2(包括0.2、0.02)的仪器,误差出现在本位上,采用半刻度(1/2刻度)估读,读数时靠近某一刻度读此刻度值,靠近刻度中间读一半,即所谓的指针“靠边读边,靠中间读一
半”,如电流表量程0.6A,最小刻度为0.02A,误差出现在0.01A 位,不能读到下一位.
(3)最小刻度是5(包括0.5、0.05)的仪器,误差出现在本位上,采用1/5估读,如电压表0~15V挡,最小刻度是0.5V,误差出现在0.1V位,不能读到下一位.
【例3】读出图中电流表的示数,(甲)图电流表的示数
为 A,(乙)图中电流表的示数为 A.
【解析】甲图中电流表量程为0.6A,最小分度为0.02A,读数应保留到安培的百分位上即安培为单位时小数点后第2位。
故读数=0.2A十4.0X 0.02A=0.280A=0.28A;在这里千分位上的数字采取“4舍5入”法。
乙图中电流表使用量程为3A,最小分度为0.1A,读数要保留到安培的百分位,故其读数
=1+4.0×0.1A=1.40A.
【点评】(1)读数=整数十小数,而小数=格数×最小分度,读“格数”时要估读一位,如本例中的“4.0”。
(2)读数的有效数字位数取决于电表的最小分度。
六、测量仪器的使用
对于测量仪器的使用,要了解测量仪器的量程、精确度和使用注意事项.
1.注意所选仪器的量程
这是保护测量仪器的一种重要方法,特别是天平、弹簧秤、温度计、电流表、电压表、多用电表等,超量程使用会损坏仪器,所以实验时要根据实验的具体情况选择量程适当的仪器.在使用电流表、电压表时,选用量程过大的仪器,会造成采集的实验数据过小,相对误差较大,应选择使测量值位于电表量程的1/3以上的电表;使用多用电表测电阻时,应选择适当的挡位,使欧姆表的示数在表盘的中值附近.
2.注意所选仪器的精确度
所选用仪器的精确度直接影响着测量读数中有效数字的位数,因此应在使用前了解仪器的精确度,即看清仪器的最小刻度值.其中螺旋测微器和秒表的最小刻度是一定的;游标卡尺上游标尺的最小刻度、天平游码标尺的最小刻度、弹簧秤的最小刻度,都因具体的仪器情况不同而有所差异;电流表、电压表和多用电表则因所选挡位不同最小刻度值亦不同,因此在进行电表仪器的读数时,一定要看清所选的挡位.
3.仪器使用注意事项
(1)天平在进行测量前应先调平衡.
(2)打点计时器需用交流电源(电磁打点计时器用4~6 V的交流电源,电火花计时器用220 V交流电源).
(3)多用电表的欧姆挡每次换挡后要重新调零,被测电阻要与电路断开,使用完毕后要将选择开关转至交流电压最高挡或“OFF”挡.
(4)滑动变阻器、电阻箱和定值电阻使用过程中要考虑其允许的最大电流.滑动变阻器采用限流接法时,滑动触片开始应位于变阻器阻值最大的位置;采用分压接法时,滑动触片开始应位于分压为零的位置.
(5)在闭合开关前,电阻箱应处于阻值最大状态.调整电阻箱的阻值时,不能由大到小发生突变,以免因为阻值过小而烧坏电阻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