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

合集下载

元代文学的特点及其演变

元代文学的特点及其演变

元代文学的特点及其演变元代是我国文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的文学特点和演变经历,对于我们了解和深入研究中国文学史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围绕元代文学的特点及其演变这个主题,从不同维度进行探讨和分析。

一、元代文学的特点1. 独特的时代背景元代是我国历史上的一段特殊时期,这是一个政权更迭的时代,因此也给元代文学带来了特殊的历史背景和独特的时代氛围。

元代文学在表现时代背景上,具有较强的现实性和自觉性,文学作品也反映了人们在时代变迁中的各种心理和生活状态。

2. 自然观念的转变元代是中国文学史上自然观念发生变化的重要时期之一。

元代文学中对于自然的描写、表现、感受等方面都出现了重要变化。

同时佛学和道教思想对于元代文学的自然观念也产生了深远影响,促进其自然观念的进一步转化。

3. 大量民间元素的融入元代文学是以元朝为背景的文学,因此不仅具有中国特有的文化、意识形态和审美标准,同时也吸收了外来文化和民间文化元素。

这些元素对元代文学的表现手法和审美理念产生了重要影响,促进了元代文学的多元化和多样化。

4. 对于社会现实的关注元代文学在面对自身复杂的社会现实和文化传统的时候,表现出了强烈的关注和反响。

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元代文学都有所表现,反映了作者对于社会现实的各种态度和反应。

二、元代文学的演变1. 元曲的繁荣元曲是元代文学的代表性产物,其流派和作品数量在元代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元曲不仅在文学作品形式上具有独特性,同时也在表达方式和社会功能等方面表现出鲜明特点。

2. 文言文和白话文并存元代文学中,白话文作品的创作和发展也逐渐得到了重视和推广。

元代文学中白话文和文言文并存,二者有各自的特点和魅力。

白话文的创新和发展,开启了中国文学史上新的篇章。

3. 多元化的文学流派元代文学中,各种类型的文学流派呈现出了多元化和复杂化的特点。

例如,南北元派、元学派、禅学派等,分别表现出不同的文学风格、语言特点和审美取向。

(完整版)元代文学史年表

(完整版)元代文学史年表

(完整版)元代文学史年表背景介绍元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文学也是这个时期的一个重要的表现形式之一。

元代的文学作品涵盖了诗、词、散文、戏曲等多个领域,风格各异,内容丰富。

本文档旨在整理元代文学史的重要事件和作品,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元代文学的发展和变革。

元代文学史年表1206年 - 1227年(成吉思汗在位)- 元昊创立西夏,成吉思汗开始统一蒙古部落- 元代文学起源于蒙元边地的曲辞民歌和诗文1228年 - 1259年(拖雷在位)- 拖雷统一草原,蒙古帝国开始崛起- 元代文学开始形成风格独特的后期边塞诗1260年 - 1294年(元世祖忽必烈在位)- ,建立元统,定都大都(今北京)- 元代文学在政治、经济中繁荣发展,出现许多重要作品和流派,如杂剧、元曲等1295年 - 1307年(成宗元贞在位)- 文学艺术进一步繁荣,元人的杂剧和元曲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著名作品有《窦娥冤》、《西华山》等1308年 - 1311年(武宗元统在位)- 元代文学进入鼎盛期,元曲成为主流文学形式- 元人的杂剧和元曲艺术达到了顶峰,著名作品有《长生殿》、《琵琶记》等1312年 - 1320年(仁宗至治在位)- 文学艺术继续繁荣发展,特别是元曲在艺术形式、创作风格上不断创新- 著名作品有《马丹阳》、《转寒夜》等1321年 - 1368年(英宗至治在位)- 文学艺术进入衰落期,元曲的创作数量和质量都有所下降- 元代文学的创作和观念受到明代文学的影响,逐渐衰落总结元代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重要而复杂的时期,文学在这个时期有着独特的发展轨迹。

从元昊的西夏到成吉思汗的统一草原,再到忽必烈的大都王朝,元代文学与时代背景紧密相连。

元代文学史年表记录了元代文学的演变过程,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元代文学的发展和变革。

> 注:以上年表仅为粗略整理,实际情况可能更为复杂和详细,读者可进一步参考相关资料了解元代文学史的更多内容。

元代著名诗词

元代著名诗词

元代著名诗词1、《墨梅》元·王冕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2、《江南弄》元·张宪茭尾蒲芽新水足,沙暖小桃红夹竹。

谁家燕燕倦东风,戢翼画梁春睡足。

螭头舫子载醽崿,勿惜千金买词曲。

明朝风雨蔽九川,千里江南芳树绿。

3、《读史》元·王冕耿耿青灯照青史,坐看兴废眼前来。

亡秦未必非胡亥,灭赵终然是郭开。

三国英雄由将相,六朝人物只婴孩。

商之孙子宁无论,妲己端端是祸胎。

4、《摸鱼子·买陂塘旋栽杨柳》元·许有孚买陂塘旋栽杨柳,诗人何逊曹务。

水云乡里看云锦,不羡落花红雨。

如顾渚。

脍鲜鲫银丝,画舫萦回屿。

花娇欲语。

任潋滟荷觞,淋漓宫锦,痛饮是佳趣。

虚闲地,更有图书如许。

坑灰追笑嬴吕。

北窗一榻清风细,读罢羲文章句。

姑置醑。

对避暑楼台,名画宣和谱。

亭前桧古。

看黛色参天,霜皮溜雨,闲煞汉阴圃。

5、《水龙吟·春兴昊天空阔初晴》元·丘处机春兴昊天空阔初晴,气回万物欣欣茂。

亭台俯仰,山川高下,妆成锦绣。

碧洞清泉,响闻迢递,一声长溜。

更时时注目,悠悠远看,青峰上,白云凑。

无限灵禽异兽。

慰闲心、不辞柴瘦。

含风翠柏,双崖争长,千株竞秀。

耀日丹台,四时为伴,百年随寿。

任寒来暑往,星移物换,得高眠6、《春从天上来·幂幂尘埃》元·姬翼幂幂尘埃。

叹自古悠悠,不省沉埋。

利名场上,人我丛中,单认这个形骸。

念本来一点,谁无分、都是仙材。

谩疑猜。

唤千声酩酊,不肯头回。

何日梦中惊觉,管识破从前,白蚁庭槐。

洞天深处,霞友云朋,谈冰咀雪相陪。

对紫芝幽圃,香风里、碧酒倾杯。

信悠哉。

有龙蟠虎绕,沉醉蓬7、《水龙吟·元龙豪气消磨》元·马需庵元龙豪气消磨,鬓毛衰飒成何事。

九衢乌帽,黄尘几色,花前沉醉。

落落情怀,悠悠岁月,欲归无地。

三年太晏,朝还夕去,笑坐客、青毡弊。

一线微官束缚,似秋菊落英无味。

暮凉风景,片帆烟雨,长河千里。

元朝历史讲解

元朝历史讲解

元朝历史讲解
元朝,也被称为元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朝代,由蒙古人建立。

它的建立者是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汗。

元朝的统治者都是蒙古人,他们以马背上的猛攻和迅速的军事行动而闻名于世。

元朝的建立发生在13世纪末,于1271年。

在成吉思汗逝世后,他的儿子们通过一系列斗争争夺领导权。

最终,忽必烈成为汗位继承者,并在几年后定都大都(今北京)。

忽必烈统一了中国大部分地区并建立了一个庞大的帝国。

元朝在政治、军事和文化方面都有许多成就。

忽必烈采取了一系列重要的政治改革措施,包括建立了官僚体系和设立了行省。

此外,他还实行了随时听取朝廷党派的意见的制度,称为“从中取贤”。

这些政治改革有助于巩固统治,稳定国家。

元朝的军事实力也非常强大。

他们的军队拥有一支庞大的骑兵部队,以及训练有素的步兵和弓箭手。

元朝征服了大部分亚洲地区,包括中国、蒙古、西亚和俄罗斯等地。

他们还曾两次对日本进行侵略,但都以失败告终。

在文化方面,元朝对中国文化和艺术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忽必烈推动了书法、绘画和剧院等艺术形式的繁荣。

元朝还引入了蒙古和其他少数民族的文化元素,促进了文化多元化。

然而,元朝也面临着一些内外因素的挑战。

内部,由于统治者的种族和文化差异,元朝经常面临蒙古人与汉族的矛盾。

外部,元朝与西方国家的贸易和冲突逐渐加剧,最终导致了它的衰落。

元朝最终在1368年被明朝推翻。

明朝是由汉族李自成领导的起义军建立的。

元朝的统治结束后,中国进入了明清两个朝代,这标志着中国历史中一个新的时期的开始。

元代人的等级划分

元代人的等级划分

元代人的等级划分
元代(1271年-1368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朝代,它在政治、文化、艺术等方面都有自己独特的特点。

在元代社会中,人们的等级划分主要是按照身份、职业、地位、官职等因素来划分的。

下面我将分几个方面来介绍元代人的等级划分。

一、官员等级
在元代社会中,最高的官员是皇帝,其次是皇后、皇太子、皇子等。

其它官员依次为:宰相、三公、六部尚书、九卿、丞相、御史中丞、大理寺卿、都察院左右都御史、府、州、县、监察御史等。

官员等级的高低取决于其职位的重要性和权力大小。

二、地位等级
在元代社会中,地位等级的划分主要是按照家族的声望和财富的多少来划分的。

其中最高的是皇亲国戚,其次是勋贵大臣、宗室王公、藩王、侯伯、公卿等。

富商大贾、名门望族、名士、豪绅等也具有一定的地位。

三、职业等级
元代社会中,职业等级的划分主要是按照职业的重要程度和社会地位来划分的。

其中,文官和武官是最为重要的职业,其他职业如医生、教师、商人、手工业者等也具有一定的地位。

四、学识等级
在元代社会中,学识等级的划分主要是按照学术资历、学术成就和学术地位来划分的。

其中最高的是皇家学者和王公学者,其次为地方学者和名士学者。

学术界的权威人物对于元代社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以上就是元代人的等级划分,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元代君主列表

元代君主列表

元代君主列表如下:
完泽笃汗(元武宗)。

1295年至1307年,武宗仁惠宣孝皇帝,曲律汗,孛儿只斤海山。

元成宗铁穆耳,元代皇帝。

1294年10月27日继位,改元成宗、元贞。

1307年12月10日去世,终年53岁。

庙号成宗,谥号钦明广孝皇帝;蒙古语谥号“完泽笃皇帝”。

元英宗硕德八剌,1321年3月28日—1323年8月16日在位,在位2年5个月。

元文宗图帖睦尔,1328年—1329年在位。

元明宗和世琜,后至元四年(1338年)正月初一卒于上都,时年三十二岁。

在位时间为:至顺元年(1330年),六月庚午,封明王;七月壬辰,即皇帝位于上都。

至顺三年(1332年)八月丁酉,帖木儿不花败走出塞,寻被杀。

元代的历史事件和人物

元代的历史事件和人物

元代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元代是中国历史上非常特殊的一个时期,这个时期是由蒙古人于1206年建立大蒙古国开始,后来扩展到整个中国。

元代的统治者拥有再造中国的宏伟计划,他们想通过改革和创新来影响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在元代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中,有一些非常重要和有代表性的,他们在元代的历史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一,成吉思汗成吉思汗是元代建立的领导者,他在13世纪中叶,率领蒙古部落开始了对欧亚大洲的战争征服,并创建了蒙古帝国。

成吉思汗的征服和创造,表达了他对不同文化、宗教和语言之间和谐共存的理解。

在他的统治下,蒙古民族创造了一个庞大的帝国,包括中国大部分地区和俄罗斯西伯利亚、中亚和中东地区一些领土。

成吉思汗还成立了一个效仿中国古代制度的立法机关——“贵由之决”。

二,忽必烈忽必烈是元代建立后的第一位皇帝,他是成吉思汗的孙子,曾经在蒙古的草原上生活过。

在他42岁的时候,成为元朝的皇帝,开始统治了中国。

忽必烈在位期间,推行了一系列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改革:制定了钞票货币制度并将其推广;弘扬汉文化,并将中国的官方文化推广到其他地区;加强海外贸易,发展了对外交涉,并促成了对外文化和艺术的交流。

在忽必烈的统治下,蒙古人与汉人的文化交融使得元朝成为了一个高度文化交流的时代。

三,马可·波罗马可·波罗是一位意大利的冒险家和探险家,他是忽必烈的官方使节,负责统计元朝的内政和外交。

他在元代的历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将元朝和欧洲的贸易关系推向了高峰。

他还在他的《游记》中写道了当时中国的文化和社会生活,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推广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他的探险精神和想象力,也为欧洲对外拓展播下了种子,极大推动了世界历史的进程。

四,白银贡献白银贡献是元代的一个历史事件,它和元朝和欧洲贸易有关。

在13至14世纪期间,中国将优质的绸缎和瓷器出口到欧洲和南亚,黑死病在欧洲的流行,使得黄金变得极为珍贵。

同时,西班牙在美洲所发现的银矿则成为一种对元朝的贸易,西班牙人在这里占据了重要的商业地位。

元代历史知识点

元代历史知识点

元代历史知识点元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朝代,从1271年到1368年。

以下是关于元代的一些历史知识点:1. 元代建立:元代由成吉思汗的后裔窝阔台创立。

他在1206年统一蒙古部落后,改名为成吉思汗,开始了对外的扩张,最终建立了元朝王朝。

2. 元朝始统:1271年,忽必烈登基,建立元朝,并将首都设在大都(今北京),取代了宋朝的开封。

3. 统一中国:元廷采用了许多措施来统一中国。

他们设立了行省、州县等行政区划,推行礼法制度,实行乡试、会试、殿试等科举制度。

此外,元代还修建了众多的运河、农田和公共建筑,发展了农业、手工业和商业。

4. 元代与蒙古帝国:元代是蒙古帝国的一部分。

蒙古帝国的版图横跨欧亚大陆,统一了亚欧大片地区。

元代统治的中国地域辽阔,东至日本海,西至波斯湾。

5. 元朝的统治政策:元朝采取了民族政策和宽容的宗教政策,容纳了各民族和各种宗教信仰。

此举促进了不同文化和艺术的交流。

6. 文化繁荣:元代是中国文化艺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

元代的戏剧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如元曲、元杂剧等。

元代文人较为著名的有郭守敬、汤和、马钧等。

7. 抗元斗争:元朝的统治遭到了一系列的反抗。

明朝的创立者朱元璋(后来的太祖)就是在反元斗争中崛起的。

8. 元末灭亡:元代末年,内外问题不断加深,导致了社会动荡。

加上农民起义、宦官之乱等内乱,以及农业危机和自然灾害等因素,元朝逐渐衰弱。

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发动了成功的起义,最终推翻了元朝的统治,建立明朝。

这些是关于元代的一些历史知识点。

元代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填空:1、叙事性文学2、蒙古、色目、汉人、南人3、《青楼集》4、《庄家不识勾栏》5、杂剧南戏6、杂剧、散曲,以曲词为主7、浙江永嘉,“永嘉杂剧”或“温州杂剧”8、“自然” 与显畅9、《单刀会》和《西蜀梦》10、《感天动地窦娥冤》 11、血飞白练、六月降雪和亢旱三年 12、剧场性,“场上之曲” 13、五、二十14、“花间美人”15、“原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 16、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17、《井底引银瓶》18、“ 秋雨梧桐落叶时”19、“曲状元” 20、昭君出塞 21、末、汉元帝 22、散风雪旌节影悠扬,动关山鼓角声悲壮 23、《窦娥冤》和《赵氏孤儿》24、康进之、康进之的《梁山泊黑旋风负荆》和高文秀的《黑旋风双献功》25、高明、赵五娘 26、《赵贞女蔡二郎》 27、小令、套数带过曲 28、张养浩, [中吕·山坡羊]《潼关怀古》。

二、单项选择:1、A2、 B3、A4、B5、D6、C7、A8、D9、C 10、 D 11、B 12、A 13、C 14、B 15、A 16、A 17、C三、多项选择:1、A C D F2、 C D F3、B C4、B C E F5、A B C D E F6、A C E F7、B C D F三、判断:(在每小题后的括号内,确的打“√”,错误的打“X”)1、2、4、5、9、10、11、13、14、15、18、20、( X )3、6、7、8、12、16、17、19、21(√)四、名词解释:(共20分,每题5分)1、元曲:元代杂剧和散曲的合称。

其曲文形式与词相近,用长短句,但格律较自由,多用口语,便于直率地表达感情,“元曲”得与唐待、宋词并称,在国文学史上具有很高的地位。

其中尤以剧曲(即杂剧)成就更高,故通常把“元曲”作为元杂剧的同义语。

如《元曲选》实际上是元杂剧集。

同时,把剧称为“曲”,也反映出当时人们对戏剧中的曲的重视。

“元曲”均用北方流行的曲凋,故又称“北曲”。

2、杂剧:戏曲名词。

我国戏剧史上有多种以杂剧为名的表演形式,其特点各有不同。

此处指元杂剧。

元杂剧是一种用北曲演唱的,把唱、念、科、舞有机结合起来表现完整故事的综合性的戏曲形式,它是融合了前代各种表演艺术而形成的。

元杂剧代表着元代文学的最高成就。

3、院本:戏曲名词。

金元时戏曲艺人的居处称行院。

行院演出所用的脚本即称院本。

院本体裁与宋杂剧相同。

元代陶宗仪《辍耕录》云:“院本、杂剧其实一也。

”4、北曲:宋金元时期北方戏曲、散曲所用各种曲调的总称,与“南曲”相对。

大都渊源于北方民间曲调和唐宋大曲、宋词,也受北方少数民族音乐的影响,用韵以《中原音韵》为准。

无入声。

主要以弦乐器伴奏。

凡套数每套用同一宫调的若于曲牌组成。

《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所收北曲曲牌有581个。

元杂剧都用北曲,明清传奇部分用北曲。

5、宫调:古代音乐调名的统称。

我国历代称宫、商、角、变徵、徵、羽、变宫为七声,其中任何一声为主均可构成一种调式。

凡以宫为主的调式称“宫”,以其他各声为主的则称“调”,统称“宫调”、以七声配十二律,理论上可得八十四宫调,但实际并不全用。

如隋唐燕乐根据琵琶的四根弦,作为宫、商、角、徵、羽四声,每弦上构成七调,得二十八宫凋;南宋词音乐只用七宫十一调;元代北曲用六宫十一调;明清以来南曲只有五宫八调;而南北曲最常用者过五宫四调,合称九宫。

6、南戏:南戏是南曲戏文的简称。

原来是流行于浙江温州一带的地方戏,又称温州杂剧或永嘉杂剧。

约产生于北宋末南宋初。

其形式有别于北方杂剧,唱腔轻柔婉转,音乐属南曲系统,为南方群众所喜爱,元灭南宋后,它一度衰微,元代后期杂剧衰落后,它又兴盛起来,形式也趋向成熟和定型,后来发展为明清的传奇。

7、散曲:曲的—种体式。

元明两代盛行,有别于“剧曲”。

多用于抒情、状物、写景,是继诗、词之后兴起的新诗体。

无宾白科介,只能清唱。

分小令与套数两种。

8、小令:①词中的短小者。

明人曾以58字以内者为小令(见明刻本《类编草堂诗余》),实则并不绝对。

②散曲中的只曲,与“套数”相对:一般以一支曲子为独立单位。

但也有例外,如“带过曲”、“集曲”、“重头”、“换头”等都是小令的特殊形式。

9、套数:古代剧曲或散曲(小令除外)中,用多种曲牌互相连贯,有首有尾成为一套的,名“套数”。

又叫“套曲”。

—般由两支以上同一宫调的曲牌相联。

如宫调虽异,但管色相同者也可互借入套,称为“借宫”或“犯调”。

散曲的套数义称“散套”,必须首尾—韵。

10、诸宫调:宋金元说唱艺术的一种。

形式是把同一个宫调中的许多曲子联成一套,再把若干不同宫调的套曲连在一起演唱故事。

表演时讲唱相间,以唱为主。

因用琵琶等乐器伴奏,故亦称“掐弹词”。

据宋王灼《碧鸡漫志》等书记载,诸宫调的唱法是北宋民间艺人孔三传创造的。

完整留传至今的诸宫调作品,惟有金代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1种。

诸宫调对元杂剧曲牌联套的体制有直接影响。

11、宋元话本:话本是中国古代小说的一种样式。

它始于唐,盛于宋元,是当时“说话”艺人讲演故事所用的底本,主要有“小说”、“讲史’’两种。

前者篇幅较短,多反映市民的生活和思想;后者篇幅较长,多讲说历代兴废之事。

话本在思想内容、艺术形式等方面均有新的突破,在中国小说史上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12、宋杂剧:(1)、宋代各种滑稽表演、歌舞、杂戏的统称。

(2)、从唐代参军戏一脉相承下来的一种戏剧形式。

据南宋耐得翁《都城纪胜》,宋杂剧有末泥、引戏、副净、副末、装孤五个角色。

其中副净、副末分别从唐代参军戏中的参军、苍鹘转化而来,在剧中起“发乔”、“打浑”的作用。

宋杂剧在演出时,“先做寻常熟事一段,名曰艳段;次做正杂剧,同名为两段”。

(见南宋吴自牧《梦粱录》)宋杂剧中滑稽、讽刺的戏占很大比重,不过从《武林旧事》所在杂剧名目看,内容已很广泛,不全是滑稽戏;在形式上还有歌舞成分。

13、入话:宋代话本的术语。

在话本的开头,作者往往安排若干首诗词或一个小故事,内容与正文略有关联,它起着安定听众情绪和加深印象的作用,同时也为了照顾来晚的听众。

这前面的词词或小故事就叫入话,也叫“笑耍头回”、“得胜头回”或“得胜利市头回”。

14、“铁崖体”:元末诗人杨维祯独具艺术个性的诗歌。

杨维祯个性狂狷,认为诗是个人性情的表现,强烈主张艺术创作个性化。

他力图打破元代中期缺乏生气、面目雷同的诗风,追求构思的超乎寻常和意象的奇特不凡。

最能体现“铁崖体”特色的,使他的乐府诗。

15、楔子:元杂剧在四折以外的短的独立段落。

楔子的原意是用以塞紧器物的竹木片,后在戏曲、小说中用作引子,起点明、补充正文的作用。

每本杂剧通常只用一楔子,放在剧的开端。

但也有不用楔子或用两个楔子,放在折与折之间的。

五、简答:1、简述元杂剧的艺术体制。

(1)、结构:一本四折的结构。

“折”与现代戏的“幕’,大体相同。

是音乐组织单位,也是故事情节发展的自然段落。

有时加一至二个楔子,相当于开场戏或过场戏。

一个杂剧一般要在这四折戏中完成。

(2)、曲调:用北曲,每折必须用同一宫调的曲子,少不限。

(3)、角色:未、旦、净、杂四大类、分旦本、未本。

(4)、剧本组成:曲词、宾白、科三大部分,限一人主唱到底,其他角色只有宾白。

题目正名放在最后。

2、简述南戏的艺术体制。

元代后期,杂剧由盛转衰,南戏则得到发展,它的体制较杂剧自由进步。

(1)、题目:四句韵文,概括介绍剧情大意:(2)、场次:分场不分折,场次不限;(3)、布局:开场戏、引子、定场白;(4)、曲词:南曲、南北合套。

一出戏中,唱词不限于通压一韵,也不限于用同一宫调中的曲子,台上所有的演员都可以唱,台下观众也可以合唱(打合);(5)、角色:生、旦、净、末、丑、外、贴等七种;(6)、宾白:散白、韵白。

3、简述散曲的体裁特点。

散曲与词相比,其特点是:(1)、句式长短更为参差不齐,更自由活泼;(2)、可以增加衬字,既保持曲词的腔格,又增加了语言生动性,更为淋漓酣畅;(3)、用韵较密,一韵到底,平仄可以通押,更显活泼流畅,顺口动听。

(4)、诗词力避字句重复,尤忌重韵,而散曲却以此见长。

(5)、散曲直露明快,更具民间特色。

4、南戏的形势与元杂剧相比有何不同?南戏和杂剧都是我国具有民族风格的戏曲,但它们又自成体系:①杂剧通例由四折组成,只有少数超过四折。

南戏不称折而称出,无固定出数,长短自由,少则十几出,多则四五十出。

②杂剧常有“楔子”,南戏无楔子,开场叫“家门“或“开宗”,由未或副末介绍剧情梗概或创作意图,从第二出起才是正戏。

③杂剧一般是由一个角色唱到底,南戏各种角色均可司唱,重要人物上场先唱引子才道白,下场时都有下场诗。

④在音乐方面,杂剧每折限用同一宫调的曲子,一韵到底,而南戏每出可用几种宫调,可以换韵。

杂剧用的北曲激越昴扬,南戏曲调柔媚婉转,它们风格各异。

5、“董西厢”对《会真记》的超越表现在哪里?(1)、将男子负心的故事变成青年男女同封建礼教作斗争并取得胜利的故事,主题深化。

(2)、重新塑造人物:张生忠于爱情;莺莺敢于追求幸福;红娘、法聪热心助人,见义勇为;老夫人,封建礼教的化身。

(3)、增加情节,更引人入胜。

6、关汉卿有着怎样的思想性格和创作旨趣?(1)、关汉卿是元代最优秀的戏剧和散曲作家,被后人列为“元曲四大家”之首。

不但创作剧本,还参加演出,成为名震大都的梨园领袖。

贾仲明《凌波仙》吊词说他“驱梨园领袖,总编修帅首,捻杂剧班头”。

他一方面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认同仁政学说,流露出对仕进的向往;一方面能够调适自己的心态,沉迹勾栏书会,倜傥不羁,挑战封建观念。

(2)、总体风格:俗不脱雅,雅不离俗;创作态度:既贴近下层社会,敢于为人民大声疾呼,却又不失厚人伦、正风俗的儒学旨趣。

7、简述元杂剧繁荣兴盛的原因。

(1)、元代都市经济的繁荣为元杂剧的兴盛准备了物质条件。

都市人口高度集中和对文化娱乐的要求,刺激了杂剧的创作,并为杂剧提供了众多的观众,瓦肆勾栏的扩充为杂剧演出提供了设备场所。

(2)、是戏曲艺术长期发展的结果。

唐宋以来,各种文学艺术蓬勃发展,为元杂剧的形成和兴盛提供了充分的艺术条件。

如传奇、话本为戏曲提供了丰富的题材内容,宋杂剧、金院本为元杂剧体制打下了基础,大曲、鼓予词、诸宫调等提供了音乐曲调来源,各种舞蹈、武术为杂剧做表演提供了榜样。

(3)、元代儒家思想统治较松驰,传统文学观念的改变给杂剧的兴盛带来机遇。

统治者的爱好和提倡也起了一定促进作用。

(4)、元代文人社会地位低下,出现了前所未有的从事杂剧创作的作家群。

他们长期生活在下层人民中间,目睹社会黑暗,了解人民苦难,自身也饱受压迫和生活煎熬,因而最能发人民之心声,同时他们多是杂剧创作和表演的当行里手,使杂剧艺术达到很高水平。

8、为什么说关汉卿的杂剧具有鲜明的剧场性,是名副其实的“场上之曲”?(1)、创作剧本时,注意尽快“入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