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的创作
中国传统戏剧创作原则

中国传统戏剧创作原则中国传统戏剧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凝聚了千百年来的智慧和创造力。
在中国传统戏剧的创作中,有一些重要的原则被广泛遵循,这些原则不仅体现了中国戏剧的独特魅力,也为后世的戏剧创作者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示。
一、真实性原则中国传统戏剧强调真实性,要求创作能够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和人物内心世界。
戏剧作品应该具有真实的情感和真实的人物形象,使观众能够产生共鸣和情感上的共鸣。
在创作中,要注重对人物的塑造和情节的展开,使得观众能够感受到戏剧作品所传递的真实感。
二、规范性原则中国传统戏剧注重规范性,要求创作符合一定的规范和标准。
在戏剧创作中,要遵循传统的戏剧结构和形式,如开场、发展、高潮和结尾等。
同时,还要注重对话的规范和语言的准确性,使得观众能够清晰地理解剧情和人物之间的关系。
三、审美性原则中国传统戏剧追求审美的完美和艺术的表现力。
在创作中,要注重对舞台美术的设计和音乐的运用,使得观众能够通过视觉和听觉的感受来获得艺术上的享受。
同时,还要注重剧本的语言美和人物形象的塑造,使得观众能够在欣赏戏剧的过程中感受到美的力量。
四、教育性原则中国传统戏剧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要求创作能够传递积极的价值观和思想观念。
在创作中,要注重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通过戏剧作品来引导观众思考和反思。
同时,还要注重对历史和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使得观众能够在戏剧中感受到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和自豪。
五、创新性原则中国传统戏剧鼓励创新,要求创作能够突破传统的束缚,开拓新的创作领域。
在创作中,要注重对传统元素的重新解读和再创造,使得戏剧作品能够与时俱进,符合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
同时,还要注重对戏剧形式的创新和实验,使得戏剧能够不断地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总之,中国传统戏剧创作原则的遵循和实践,不仅能够保持戏剧艺术的独特魅力,也能够为现代戏剧的发展提供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通过对这些原则的深入理解和运用,我们可以创作出更加优秀和有影响力的戏剧作品,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繁荣做出更大的贡献。
戏剧创作的基本要素与流程

戏剧创作的基本要素与流程戏剧创作是一项富有创意和想象力的艺术形式,它包括剧本的编写、角色的扮演以及舞台的布置等方面。
在戏剧创作中,有一些基本要素和流程需要被考虑和遵循。
本文将为您介绍戏剧创作的基本要素与流程。
一、基本要素1. 剧本:剧本是戏剧创作的核心要素。
它是一部戏剧的文本,包含着故事情节、对话和舞台说明等。
剧本需要具备合理的结构、生动的语言和引人入胜的情节,以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在编写剧本时,作者通常需要考虑戏剧的题材、主题和风格等因素。
2. 角色:角色是戏剧中的扮演者。
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格、目标和动机,通过他们的对话和行为,故事情节得以推动。
在塑造角色时,作者需要考虑他们的身份、关系和发展变化等因素,使得观众对角色有着共鸣和情感投入。
3. 舞台:舞台是戏剧表演的空间。
它可以是实景舞台、虚拟舞台或是无舞台的黑盒子剧场。
舞台的布置需要符合剧本的需要,能够展现故事的背景和环境。
舞台效果包括背景布景、道具、音效和灯光等,通过这些元素的协调运用,舞台能够更好地传递剧作的意图和情感。
4. 寓意与主题:戏剧创作通过人物和情节来传递作者的观点和主题。
寓意与主题是戏剧中的一种思想表达方式,能够引导观众进行思考和反思。
一个成功的戏剧作品应该具备深刻的寓意和富有内涵的主题,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创作流程1. 灵感的获取:戏剧创作是一个创新的过程,因此需要灵感的源泉。
创作者可以从生活中汲取灵感,观察现实生活中的人物和事件,或者参考历史故事和文学作品等。
通过观察、思考和想象,创作者能够获得独特的创意。
2. 创意的构思:在获取灵感之后,创作者需要将其转化为可行的创意。
这需要进行思考和构思,确定剧本的整体结构、故事情节和角色发展等。
创作者可以运用大纲、故事板和角色草图等工具来帮助整理和组织创意。
3. 剧本的编写:在构思完成之后,创作者开始动笔编写剧本。
在编写过程中,作者需要考虑剧本的结构、对白和舞台说明等方面。
戏剧创作的基本要素与流程

戏剧创作的基本要素与流程戏剧创作是一项高度艺术化的创作活动,通过舞台上的表演和对话来呈现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传递思想和情感。
成功的戏剧作品往往具备一定的基本要素,并且需要经历一系列的创作流程。
本文将介绍戏剧创作的基本要素和流程。
一、基本要素戏剧创作的基本要素包括情节、人物、对白、舞台和情感。
1. 情节:情节是戏剧中的故事情节,它承载着整个戏剧的发展和结构。
情节需要有一定的起承转合,引人入胜,紧凑有序,具有冲突和高潮。
2. 人物:人物是戏剧作品中的角色,他们通过对白和行动展示故事情节和表达思想。
人物需要具有个性,有着独特的思想、动机和感情,使观众产生共鸣。
3. 对白:对白是戏剧中人物之间的交流方式,表达了人物之间的情感和思想。
对白需要流畅自然,具有适当的节奏和节制,既能展现人物的个性特点,又能推动情节的发展。
4. 舞台:舞台是戏剧创作展现的空间,通过舞台布景、灯光、音效等手段来营造戏剧的氛围和情境。
舞台需要合理安排,符合情节要求,能够最好地展现戏剧的核心。
5. 情感:情感是戏剧作品所要传递的核心内容,通过对情感的表达和演绎,让观众与作品产生共鸣,引起情感的共振。
二、创作流程戏剧创作的流程一般包括构思、写作、排练和演出。
1. 构思:构思阶段是戏剧创作的起点。
在这个阶段,创作者需要确定戏剧的主题和核心思想,梳理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确定戏剧的基本框架和结构。
2. 写作:写作是把构思变成文字的过程。
在这个阶段,创作者需要根据构思,用适当的语言表达情节、人物和对白,创作剧本的各个部分。
写作需要注重情节的安排、人物的塑造和对白的质量。
3. 排练:排练是将剧本变成实际舞台表演的过程。
在这个阶段,导演和演员们通过反复排练,研究剧本的细节,探索人物的表演方式,调整舞台的布景和灯光效果,最终形成一部完整的戏剧作品。
4. 演出:演出是戏剧作品真正呈现给观众的过程。
在这个阶段,演员们将通过精彩的表演向观众展示剧中的人物和情节,传递思想和情感。
戏剧创作技巧

戏剧创作技巧以下是 8 条关于戏剧创作技巧的内容:1. 角色塑造得鲜活才行呀!就像《甄嬛传》里的华妃,那飞扬跋扈又可悲可叹的形象多深入人心呐!你得让角色有血有肉,有优点有缺点,让观众能产生共鸣,能爱恨交织,这样的角色才能吸引观众一路追下去呀!2. 情节得一波三折才有趣哟!想想《琅琊榜》,那情节跌宕起伏得像坐过山车一样,一会儿让人开心,一会儿让人揪心。
别总是平铺直叙,得给情节来点曲折,来点转折,这样观众才会被勾着走啊!3. 对话要精彩呀!《武林外传》里的那些个对话,多有意思,多生动!你的角色说话得符合他们的性格,有特点,有时候一句精彩的台词就能让观众牢牢记住这个角色。
别整那些平淡无奇的话,得让对话有味道!4. 冲突是关键呐!没有冲突就像菜里没放盐一样没味!就拿《雷雨》来说,人物之间的那些冲突多激烈。
戏剧里的冲突能推动情节发展,能让观众的心一直悬着,时刻关心着接下来会发生啥。
5. 场景设置也很重要啊!你想想《长安十二时辰》里那热闹繁华的长安街景。
要把场景布置得有氛围,能让观众身临其境,仿佛真的进入了那个世界,这样才能让观众沉浸其中呀!6. 节奏把握好才行!不能一会儿快得让人喘不过气,一会儿又慢得让人想打瞌睡。
类比一下就像跑步,要有急有缓,这样观众才不会觉得累,才愿意一直跟着跑下去。
看看《纸牌屋》,节奏把握得多棒!7. 细节决定成败呀!一个小细节可能就会让整个戏剧变得不一样。
像《知否》里那些细致入微的生活场景和礼仪规范,就是让观众感觉真实可信的关键呀!别忽略那些小细节,它们可能就是点睛之笔!8. 主题得深刻啊!光有热闹可不行,得有点内涵。
就像《百年孤独》,那主题多有深度!让观众看完能有点思考,有点感悟,这样的戏剧才能让人印象深刻,才能流传下去呀!我的观点就是,戏剧创作要多管齐下,每个方面都得用心去打磨,这样才能创作出精彩的戏剧作品,才能真正打动观众的心!。
戏剧创作的关键要素与步骤

戏剧创作的关键要素与步骤戏剧,作为一门古老而富有魅力的艺术形式,承载着人类的情感、思想和故事。
它以舞台为画布,以演员的表演为画笔,描绘出丰富多彩的人生画卷。
要创作出一部引人入胜、令人深思的戏剧作品,并非易事,需要创作者具备一系列的关键要素和遵循一定的步骤。
一、关键要素1、主题与立意主题是戏剧的灵魂所在,它是整个作品的核心思想和情感表达。
一个好的主题应该具有深度、普遍性和时代性,能够引起观众的共鸣和思考。
例如,探讨人性的善恶、爱情的真谛、社会的不公等。
立意则是创作者对于主题的独特见解和态度,它决定了作品的价值取向和精神内涵。
2、人物塑造人物是戏剧的核心,他们的命运、性格和行为推动着剧情的发展。
鲜明、立体、真实的人物形象能够让观众产生情感上的投入和认同。
创作者要深入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赋予他们独特的性格特点、动机和目标。
同时,人物之间的关系也要复杂而富有张力,通过冲突和互动展现出人性的多面性。
3、情节架构情节是戏剧的骨架,它决定了故事的起承转合和节奏感。
一个引人入胜的情节应该充满悬念、冲突和转折,让观众始终保持着好奇心和紧张感。
情节的发展要符合逻辑和人物的性格特点,避免出现突兀和不合理的情节跳跃。
4、语言表达戏剧语言包括对话、独白和旁白等,它是塑造人物、推动情节和表达主题的重要手段。
生动、准确、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能够让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让观众感受到戏剧的魅力。
同时,语言还要符合人物的身份、性格和所处的环境,避免出现生硬和做作的表达。
5、舞台呈现虽然戏剧创作主要集中在剧本层面,但创作者也需要考虑到舞台呈现的效果。
包括舞台布景、服装、道具、灯光、音效等元素,它们共同营造出戏剧的氛围和视觉效果,增强观众的沉浸感。
二、创作步骤1、选题与构思首先,创作者要确定自己想要创作的主题和类型。
可以从生活中的观察、社会热点、历史事件、文学作品等方面获取灵感。
在确定主题后,进行初步的构思,包括大致的情节走向、主要人物和想要表达的核心思想。
戏剧的创作

戏剧的创作中国当代戏剧回顾建国三十年的戏剧创作大致分为两个阶段:一、共和国成立到1966年,即十七年创作期。
创作方法:由于受政治气氛及文学的政治要求,作家的创作基本上是沿着现实主义的道路进行的,无论是老作家,还是解放后成长起来的作家的都始终沿着这条路走。
在理论界起决定性作家的是陈涌。
时间:57年以前是戏剧的发展阶段,有多样的题材,多样的形式,而且创作热情很好,57年到66年是戏剧的繁荣时期。
1、57年前的创作。
戏剧的发展首先表现在政府的态度上。
49年10月成立了中央戏剧学院,1951年文化部做出了“整顿和充实”文工团的决定,并在这一年6月的全国文工团工作会议上,指出“中央各大行政区及大城市设剧院或专门化的剧团”,“以逐步建设剧场艺术”。
在此前后我国有名的剧院(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上海人艺、中青青年艺术剧院、中央实验话剧院等)相继成立,并且上演西方古典和我国四十年代的话剧创作,并深受广大群众喜爱,因为戏剧本身就比其他文学样式在情感上更容易交流,它是集作家、导演、演员为一体的艺术表演形式。
《白毛女》演出时小战士拿枪要打死黄世仁的扮演者(吓得一身冷汗),群众用土块、白菜叶扔他。
57年前的戏剧创作的重点在话剧上,在创作上出现了三部有影响的作品。
①、十七年第一部有影响的话剧《红旗歌》。
由刘沧浪创作,鲁煤执笔。
描写工人的生活,赞扬了工人在工作中的热情,表扬了工业上的民主制度,批判了工人中存在的落后作风,这部作品为以后的戏剧发展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提供有力的经验。
②、《战斗里成长》胡可编剧,描写解放前夕部队生活。
③、《龙须沟》老舍。
1952年1月在北京人艺上演,通过北京的变化和新旧社会的对照歌颂新社会和人民政府,是解放初轰动剧坛的作品。
以上三部戏剧被称为当代戏剧的开山之作。
1953年到1957年被称为十七年戏剧创作的第一个丰收期,也是戏剧创作的进一步阶段。
这时期比较集中的是反映工业战线和工人、农民劳动的作品。
戏剧创作知识点

戏剧创作知识点(Step by Step Thinking)戏剧创作是一门艺术形式,通过舞台表演来传递故事和情感。
在创作一部戏剧时,艺术家需要考虑许多要素,包括故事情节、角色塑造、舞台设计等等。
本文将介绍一些戏剧创作的知识点,帮助读者了解戏剧创作的基本步骤和技巧。
第一步:选择主题和灵感戏剧的创作通常始于一个主题或灵感。
艺术家可以从日常生活中汲取灵感,或是关注社会热点和人类情感。
选择一个有足够深度和吸引力的主题对于创作一个成功的戏剧至关重要。
第二步:构建故事情节故事情节是戏剧创作的核心。
艺术家需要构建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通过剧情的发展和冲突的升级来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故事情节应该有起承转合的结构,包括引入、发展、高潮和结局。
第三步:角色塑造角色是戏剧中的灵魂。
艺术家需要塑造不同的角色,使其具有独特的个性和特点。
角色之间的关系和互动能够为戏剧增添戏剧性和冲突,从而吸引观众的情感共鸣。
第四步:对话和情感表达戏剧是通过对话和情感表达来传递故事和主题的。
艺术家需要编写恰当的对话,使角色之间的互动更加生动和真实。
对话应该具有情感和张力,能够引发观众的共鸣和思考。
第五步:舞台设计舞台设计在戏剧创作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艺术家需要根据故事情节和主题来设计舞台布景、道具和服装。
舞台设计应该为观众呈现出一个符合故事情节和角色特点的环境,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故事和情感。
第六步:导演和表演导演和表演是戏剧创作中的关键环节。
导演需要理解剧本的内涵和意图,将其转化为具体的舞台呈现。
演员通过表演来传递角色的情感和内心世界,使观众更好地理解故事和主题。
第七步:舞台呈现和观众反馈戏剧的最终目的是与观众产生共鸣和沟通。
艺术家需要将创作的戏剧呈现在观众面前,通过观众的反馈来改进和完善作品。
观众的反馈对于艺术家来说是宝贵的,可以帮助他们不断提高创作的水平和质量。
总结:戏剧创作是一门需要综合艺术素养和技巧的艺术形式。
通过选择主题和灵感、构建故事情节、角色塑造、对话和情感表达、舞台设计、导演和表演,艺术家可以创作出引人入胜的戏剧作品。
戏剧创作知识点总结大全

戏剧创作知识点总结大全1. 剧本写作剧本是戏剧创作的核心部分,它是整个戏剧作品的基础。
剧本需要具备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细腻的人物塑造、丰富的对白和对话,以及富有戏剧性的场景与冲突。
创作者需要具备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需要对戏剧结构、情节推进和人物心理状态等方面有深入的理解。
2. 人物塑造人物是戏剧的灵魂,一个成功的戏剧作品离不开生动丰满的人物形象。
创作者需要对人物的性格、内心世界、情感状态等进行深入的剖析和揭示,让观众能够真切地感受到人物的喜怒哀乐,从而更好地理解和认同他们的行为和决策。
3. 舞台设计舞台是戏剧的载体,舞台设计在戏剧创作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创作者需要考虑如何利用舞台的空间来展现故事背景和情节发展,同时要考虑到舞台布景的布置、道具的搭配、灯光的运用等方面,以实现对戏剧情节和人物情感的更好展示。
4. 音乐与音效音乐和音效是戏剧中重要的辅助手段,能够有效地烘托氛围、增强观众的情感共鸣。
创作者需要考虑如何选择恰当的音乐和音效,配合剧情发展和人物情感,以实现更好地情感表达和氛围营造。
5. 寓意与象征戏剧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往往承载着丰富的寓意和象征。
创作者需要通过对话、情节、人物和舞台等多个方面的设计,将自己深层的思想和情感表达在作品中,让观众在欣赏戏剧的同时,能够深刻地感受到作者的艺术表达和思想内涵。
6. 叙事结构叙事结构是戏剧创作中至关重要的部分,它关乎着整个剧情的展开和观众的情感共鸣。
创作者需要考虑如何设计起承转合、高潮迭起的叙事结构,使整个故事既有张力又有节奏感,从而能够吸引观众并引发共鸣。
7. 对白和台词对白和台词是戏剧创作中重要的表现形式,它能够直接表达人物的情感和思想,传递剧情的发展和转折。
创作者需要注意对白和台词的书写和运用,使其既符合人物的心理状态又符合情节的需要,使观众能够更好地理解人物的内在世界。
8. 角色关系戏剧中的角色关系是非常重要的,它承载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和人物之间的冲突与矛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戏剧的创作中国当代戏剧回顾建国三十年的戏剧创作大致分为两个阶段:一、共和国成立到1966年,即十七年创作期。
创作方法:由于受政治气氛及文学的政治要求,作家的创作基本上是沿着现实主义的道路进行的,无论是老作家,还是解放后成长起来的作家的都始终沿着这条路走。
在理论界起决定性作家的是陈涌。
时间:57年以前是戏剧的发展阶段,有多样的题材,多样的形式,而且创作热情很好,57年到66年是戏剧的繁荣时期。
1、57年前的创作。
戏剧的发展首先表现在政府的态度上。
49年10月成立了中央戏剧学院,1951年文化部做出了“整顿和充实”文工团的决定,并在这一年6月的全国文工团工作会议上,指出“中央各大行政区及大城市设剧院或专门化的剧团”,“以逐步建设剧场艺术”。
在此前后我国有名的剧院(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上海人艺、中青青年艺术剧院、中央实验话剧院等)相继成立,并且上演西方古典和我国四十年代的话剧创作,并深受广大群众喜爱,因为戏剧本身就比其他文学样式在情感上更容易交流,它是集作家、导演、演员为一体的艺术表演形式。
《白毛女》演出时小战士拿枪要打死黄世仁的扮演者(吓得一身冷汗),群众用土块、白菜叶扔他。
57年前的戏剧创作的重点在话剧上,在创作上出现了三部有影响的作品。
①、十七年第一部有影响的话剧《红旗歌》。
由刘沧浪创作,鲁煤执笔。
描写工人的生活,赞扬了工人在工作中的热情,表扬了工业上的民主制度,批判了工人中存在的落后作风,这部作品为以后的戏剧发展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提供有力的经验。
②、《战斗里成长》胡可编剧,描写解放前夕部队生活。
③、《龙须沟》老舍。
1952年1月在北京人艺上演,通过北京的变化和新旧社会的对照歌颂新社会和人民政府,是解放初轰动剧坛的作品。
以上三部戏剧被称为当代戏剧的开山之作。
1953年到1957年被称为十七年戏剧创作的第一个丰收期,也是戏剧创作的进一步阶段。
这时期比较集中的是反映工业战线和工人、农民劳动的作品。
1956年3-4月举行了第一届全国话剧观摩演出大会,对整个话剧创作,以至戏剧界的创作都起到了推动作用。
主要原因在于多题材、多形式的内容。
①、反映工业战线的话剧。
《考验》夏衍。
优点:能够描写现实生活,用典型人物反映典型事件;《刘莲英》崔德志;《幸福》艾明之。
②、反映农村合作社运动的话剧。
《妇女代表》孙芋;《布谷鸟又叫了》杨履方。
③、反映抗美援朝和海防事迹。
《战线南移》胡可、《保卫和平》宋之、《杨根思》沈西蒙。
④、反映革命烈士斗争的话剧。
《万水千山》陈其通。
⑤、反映少数民族生活。
《在康布尔草原上》汪钺。
⑥、反映知识分子生活。
《明朗的天》曹禺。
⑦反映人物性格的复杂性的。
《新局长到来之前》何求。
⑧、儿童剧。
《马兰花》任德耀。
另还有歌剧等。
2、57年-66年的创作。
这一时期的创作比较特殊。
从57年下半年起,话剧的创作出现波折。
文艺界反右斗争的扩大化和其后的“浮夸风”、“共产风”等左倾社会思潮使话剧创作的现实主义传统受到干扰。
这时期的话剧创作除了胡可的《槐树庄》、王炼《枯木逢春》等少数反映现实的成功之作外,大量的作品都走上脱离现实、粉饰生活的歧途。
而57年以前的那些触及社会矛盾的优秀话剧如《洞箫横吹》、《布谷鸟又叫了》等则受到不应有的粗暴批判和指责。
在这种情况下,剧作家对反映现实生活矛盾有所顾忌,纷纷转向古代和现代历史去挖掘题材,致使历史剧兴盛一时。
郭沫若的《蔡文姬》等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
60年代初,随着党对文艺政策进行调整,戏剧创作出现转机。
首先是话剧,有一批好作品:①、反映工业生活。
《第二个春天》刘川。
②、反映农村生活。
《龙须江》江文等,《青松岭》张仲明。
③、反映部队和边防。
沈西蒙执笔,漠雁、吕兴臣共同创作的《霓虹灯下的哨兵》(“南京路上好八连”,陈喜,春妮,指导员路华,连长鲁大成)。
④、再现革命历史斗争。
《杜鹃山》王树元。
⑤、反映青年一代教育问题。
《千万不要忘记》丛深。
⑥、反映少数民族斗争生活。
《赫哲人的婚礼》乌·白辛。
⑦、儿童剧。
《草原小姐妹》葛翠林。
等等这些剧目,在1963年-1965年各大区举行的戏剧观摩演出和调演中普遍受到好评。
其次是戏曲。
我国的传统戏曲历史悠久,剧种繁多、剧目丰富,但由于戏曲是在漫长的社会中形成,不可避免地受到各种封建思想的侵袭,必须对其进行批判的继承。
因此,在建国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对各种戏曲的改革,根据毛泽东1954年“百花齐放,推陈出新”以及“古为今用”的方针。
戏曲的改革工作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方面对旧有传统举目作去芜存精的整理改编,使其焕发新貌。
一方面新编戏曲,或利用传统艺术形式,创作演出现代生活的“现代戏”;或利用传统戏曲艺术形式,创作演出反映古代生活的剧本,即“新编历史剧”。
①、传统剧目的整理改编。
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是戏曲改革的典范之作。
昆曲《十五贯》的成功改变则将戏曲改革推向高潮,后有京剧《白蛇传》。
57年之后成绩显著,有京剧《杨门女将》,湘剧《生死牌》,莆仙戏《团圆之后》,柳子戏《孙安动本》,吉剧《包公陪情》,绍剧《三打白骨精》。
②、现代戏。
评剧《小女婿》、《刘巧儿》,沪剧《罗汉钱》,吕剧《李二嫂改嫁》等利用传统形式表现生活的新剧目。
57年后,现代戏在原有基础上迅猛发展,好作不断。
锡剧(无锡)《红色种子》,豫剧《朝阳沟》,沪剧《红灯记》、《芦荡火种》,花鼓戏《打铜锣》等,在思想上、艺术上有较高水平。
1964年由周恩来倡议,在北京举行首届全国京剧现代戏观摩演出大会,集中检阅了各地京剧改革成果,来自全国各地29个京剧团演出了36出现代京剧,其中较上乘的有:《红灯记》、《芦荡火种》、《智取威虎山》、《奇袭白虎团》。
后为江青钦定为“样板戏”。
③、新编历史剧。
它的创作与演出,在建国初有人尝试过,但其真正得到较大发展、出现兴盛景象则是在1960年以后,吴晗(浙江义乌人,1909-1969,原名吴春晗,1965年8月姚文元的《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而使其遭殃)的京剧《海瑞罢官》,田汉的京剧《谢瑶环》,孟超(1902-1976,山东诸城人,1928年与蒋光慈、阿英在上海组织“太阳社”。
)的昆曲《李慧娘》(根据明人周朝俊的《红梅记》写的南宋女子改编)是这方面的代表作。
这三出戏都发表在1961年,演出后反响强烈,受到好评,但随着政治的风云变幻和文艺政策的转变,这几个戏及其作者都曾蒙受不白之冤,受到批判和讨伐,作者也因此死于非命。
除以上作品外,新编历史剧还有《蔡文姬》(郭沫若)、《关汉卿》(田汉)、《胆剑篇》(曹禺)、《甲午海战》(朱祖贻、李恍)、《东进序曲》(顾宝璋、所云平)、《茶馆》(老舍)。
第三,新歌剧。
中国戏剧文学中的一个较年轻的门类。
在延安时兴起,在建国后继续发展,但在戏剧领域处于弱势,可也有好作品。
1950年有李伯钊《长征》,后有《小二黑结婚》(田川等),《王贵与李香香》(于村),《草原之歌》(任萍),《一个志愿军的未婚妻》(丁毅)。
1957年中国剧协和音协联合召开了新歌剧讨论会,总结了新歌剧创作的经验教训和发展方向,推动了新歌剧创作,以后,有一批反映革命历史斗争题材的大型歌剧出现。
石汉《红霞》,赵忠等人的《红珊瑚》,阎肃的《江姐》(阎志扬,1930生于河北保定,1945年入南开中学,1948年入重庆大学工商管理系,1950年西南青年艺术工作队,后到西南军区文工团工作,五十年代有活报剧《破除迷信》,1960年有独幕歌剧《刘四姐》,《江姐》取材《红岩》),其中江姐的《红梅赞》由孙明霞演唱)。
湖北实验歌剧院1960年集体创作《洪湖赤卫队》,赞美30年代的贺龙,主人公有韩英、队长刘闯。
歌剧中最有特色的是有众多的唱法:独唱、轮唱、领唱、对唱、合唱。
由广西歌舞团集体创作根据民间故事改编的《刘三姐》也是这一时期较好的作品。
二、第二阶段的创作:1966-1976,“文化大革命”时期。
此时期由于林彪、“四人帮”为了篡党夺权,推行文化专制主义,戏剧艺术遭到空前浩劫。
1967年《红旗》杂志在第6期上,把江青1964年7月在京剧现代戏观摩演出人员的座谈会上的讲话,冠以《谈京剧革命》的题目发表,并大肆吹捧,并同期刊出《观呼京剧革命的伟大胜利》的社论,使用了“样板戏”的说法。
1967年5月在北京、上海的纪念《讲话》二十五周年活动中,当时为“中央文化革命小组”成员的陈伯达、姚文元,对“京剧革命”、“样板戏”的意义,以及江青在“京剧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做出了极高的评价,称江青“一贯坚持和保卫毛主席的文艺革命路线”,“是打头阵的”,“成为文艺革命披荆斩棘的人”,“所领导和发动的京剧革命、其他表演艺术的革命,攻克了资产阶级、封建阶级反动艺术的最顽固的堡垒,创作了一批崭新的革命京剧、革命交响音乐,为文艺革命树立了光辉的样板”。
后来,《人民日报》社论《革命文艺的优秀样板》第一次开列了“八个革命样板戏”的名单:京剧《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海港》、《沙家浜》、《奇袭白虎团》,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交响音乐《沙家浜》。
随后,按照江青“十年磨一剑”要求,1972年前的样板戏有了新的演出本,与此同时,又有一批剧目列入名单:钢琴伴唱《红灯记》,钢琴协奏曲《黄河》,京剧《龙江颂》、《红色娘子军》、《平原作战》(由1955年的《平原游击队》改编)、《杜鹃山》,舞剧《沂蒙颂》、《草原儿女》,交响音乐《智取威虎山》。
这样在1974年便宣称“无产阶级培育的革命样板戏,现在已有十六、七个了。
”这便是“十三个样板戏”。
不过,新的样板质量大多无法维持开始时的水准,且标准化、模式化问题也尖锐地浮现出来。
从演出角度而言,样板戏在1970年达到高潮,但演出主演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这对“样板”地位的确立,发挥其效应有很大限制,于是便有普及样板戏的运动,具体措施有四:一、组织样板戏(培育样板戏的剧团,如中国京剧团、北京京剧团、上海京剧团、上海芭蕾舞团等)到处巡回演出,到城市、工厂、车间、农村地头。
二、组织各地剧团来北京学习革命样板戏。
有长年学习班。
三、利用电影手段“复制”样板戏,达到普及目的。
四、大量出版有关样板戏的书刊,包括普及本、综合本、五线谱总谱本、主旋律曲谱本和画册等。
甚至小说、诗、歌曲、绘画中也有样板戏的影子。
但到1974年样板戏出现危机,逐渐没有人愿意看。
老舍与《茶馆》老舍,舒庆春,字舍予,满人,1899年2月3日生于北京,1966年8月23日跳未明湖自杀。
其父为清王朝护军士兵,1900年被八国联军杀死。
老舍先写小说,后于抗战时写话剧,1946年去美国讲学,1949年10月应周恩来的之邀回国。
开始进行话剧创作。
《方珍珠》(1950年)、《龙须沟》(1951年,同年12月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此后七、八年时间创作了一批剧作,有《一家代表》、《春华秋实》、《生日》、《青年突击队》、《西望长安》、《茶馆》、《红大院》、《女店员》、《全家福》、《宝船》、《荷珠配》、《神拳》、《火车上的威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