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代戏剧创作概述

合集下载

中国现代文学的戏剧创作

中国现代文学的戏剧创作

中国现代文学的戏剧创作中国现代文学的戏剧创作,从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开始,经历了多个阶段的发展。

本文将对中国现代文学的戏剧创作进行详细探讨,分析其特点、代表作品及影响。

中国现代文学戏剧创作的发展历程1. 新文化运动时期新文化运动时期,中国文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这个时期,西方的戏剧形式开始传入中国,如话剧、歌剧等。

戏剧创作开始从传统的戏曲向现代化转型。

代表人物有胡适、陈大悲等,他们的作品如《终身大事》、《幽灵塔》等,都具有强烈的现代化色彩。

2. 20世纪20-30年代20世纪20-30年代,是中国现代文学戏剧创作的黄金时期。

这个时期的戏剧创作,以现实主义为主,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

代表人物有曹禺、丁西林等。

曹禺的《雷雨》、《日出》,巴金的《家》、《春》,都是这个时期的代表作。

这些作品,深入挖掘了人性的复杂,对传统道德进行了批判,展现了中国现代文学戏剧创作的崭新面貌。

3. 20世纪40-60年代20世纪40-60年代,是中国现代文学戏剧创作的政治化时期。

在这个时期,戏剧创作紧密围绕政治主题,具有很强的意识形态色彩。

如郭沫若的《白毛女》、老舍的《茶馆》,都是这个时期的代表作。

这些作品,虽然在艺术上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了政治因素的影响。

4. 20世纪80年代至今20世纪80年代至今,是中国现代文学戏剧创作的多元化时期。

这个时期的戏剧创作,呈现出多种风格和流派。

如汪曾祺的《受戒》、刘锦云的《狗儿爷涅槃》,都是这个时期的代表作。

这些作品,深入挖掘了人性的复杂,关注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展现了中国现代文学戏剧创作的丰富多样性。

中国现代文学戏剧创作的特点1.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中国现代文学戏剧创作,深入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关注民生疾苦,揭示社会矛盾。

2.人性的深度挖掘:中国现代文学戏剧创作,关注人性的复杂,对人物性格进行了深入剖析。

3.艺术风格的多样性:中国现代文学戏剧创作,呈现出多种艺术风格和流派,丰富了戏剧艺术的表现形式。

三十年代戏剧

三十年代戏剧

3、黄省三:小职员,贫病交加、毒死亲儿。
——曹禺《雷雨· 序》
鲁贵 趋炎附势、不知羞耻的奴才, 既奴性十足,又阴险狡诈。
3、浓烈、明丽、精确传神而又极富个 性化的语言。《雷雨》人物语言个性 化。 “舞台提示”、潜台词渲染奇特 的舞台气氛.
戏剧结构紧凑
序 幕 在教堂附属医院的一间特别客厅内。 ——冬天的一个下午。 十年前,一个夏天,郁热的早晨。 ——周公馆的客厅内(即序幕的客厅,景与前大致相同) 景同前。 ——当天的下午。 在鲁家,一个小套间。 ——当天夜晚十时许 周家的客厅(与第一幕同) ——当天半夜两点钟。 又回到十年后,一个冬天的下午。 ——景同序幕
《雷雨》人物关系
二、《雷雨》的艺术成就
1、独具匠心的艺术结构。《雷雨》的结构紧凑 、精巧,戏剧冲突紧张激烈,环环相扣,高潮 迭起。 2、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雷雨》中的人物形 象,无论主次,都具有充满矛盾的性格和错综 复杂的情感。
《雷雨》人物
1、周朴园:封建道德和资本主义文明的化 身。 具有封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两重性 。冷酷、专横、自私、虚伪。
第一幕 第二幕 第三幕 第四幕



凤 贵 凤 贵
凤 贵 凤 贵 凤 贵
四凤,别--你爸爸什么时候借钱不还帐?现在你手上方便,随 便匀给我七块八块好么? 我没有钱。您真是还帐了么? 我跟我的亲生女儿说瞎话是王八蛋! 您别骗我,说了实在的,我也好替您想想法。 真的?--说起来这不怪我。昨天那几个零钱,大帐还不够, 小帐剩点零,所以我就耍了两把,也许赢了钱,不都还了么? 谁知运气不好,连喝带赌,还倒欠了十来块。 这是真的? 这可一句瞎话也没有。 那我实实在在地告诉您,我也没有钱!。 凤儿,你这孩子是什么心思?你可是我的亲生孩子。 亲生的女儿也没法把自己卖了,替您老人家还赌帐啊? 孩子,你可明白点,你妈疼你,只在嘴上,我可是把你的什么 要紧的事情,都处处替你想。

三十年代戏剧

三十年代戏剧

• (5)周萍: 是封建性资产阶级家庭造就的 自私懦弱的畸型儿,也是中国第二代资产 阶级的代表。其精神状态空虚颓废。其抛 弃蘩漪,一是迫于社会舆论与封建道德伦 理规范的压力,二是基于“对不起父亲” 的良心谴责。
• (6)周冲: 是纯洁无瑕的“间色人物”, 是“夏天里一个春梦”。其对社会现实还 缺乏起码的理解,还生活在飘渺的憧憬和 梦幻之中。 • (7)鲁大海: 工人,有坚定的斗争精神, 但尚不成熟。(他体现着作家的社会理想) • “雷雨”: 作者在《雷雨·跋》中说: 《雷雨》的结果“不是因果,不是报应, 而是残忍。” • 《雷雨》中写偶然性的地方很多,所以使 剧中充满了神秘的色彩。
• 1933年大学毕业后,曹禺入清华研究院当研究生, 专事戏剧研究。翌年到天津河北女子师范学校任 教。 • 1935年写成剧本《日出》,深刻解剖了30年代中 国的都市生活,批判了那个“损不足以奉有余” 的罪恶社会。 • 1936年曹禺任教于南京戏剧专科学校,写了剧作 《原野》。 • 抗日战争爆发后,曹禺随校迁至四川,编辑戏剧 刊物,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和电影厂 编剧等职。创作有淳厚清新、深沉动人的优秀剧 作《北京人》,并将巴金的小说《家》改编成剧 本,
• (二)几个重要的戏剧作家 • 洪琛、欧阳予倩、田汉被称为“中国话剧的三个 奠基人”。 • 洪琛(1894-1955):名洪达,字浅哉,江苏武 进人。1916年到美国哈佛大学学习戏剧,是中国 到国外专攻戏剧的第一人。回国后从事戏剧工作, 他创立了中国话剧的正规表演、导演体制。作品 有:《赵阎王》、农村三部曲(《五奎桥》、 《香稻米》、《青龙潭》)。洪琛的戏剧创作思 维侧重理性化,具有概念化倾向。
• 4. 三个不同时代的北京人,代表三种截然 不同的文化,显出“今日北京人”的生存 方式极其所代表的封建士大夫文化的全部 荒谬性。

第十四章曹禺及30年代戏剧

第十四章曹禺及30年代戏剧
它将题材、主题的现实性与超越性,戏剧结 构的严谨,情节的曲折、动人,戏剧冲突(包括 性格冲突)的尖锐、紧张,人物性格的鲜明,潜 台词与细节的丰富,人物语言的个性化,舞台美 术、灯光、声响、道具……和谐的整体感,诗的 意境的精心营造……,合为一体,既是精美的戏 剧艺术,又可以取得商业性的演出效果。
应该说直到曹禺的出现才使这两个条件得到 真正的满足,欧阳予倩的中国话剧职业化的规划 终于得到了初步的实现。
2、剧情:四幕剧《雷雨》在一天的时间(上午到 午夜两点钟)、两个舞台背景(周家的客厅,鲁家的 住房)内集中地表现出两个家庭和它们的成员之间前 后三十年的错综复杂的纠葛,写出了那种不合理的 关系所造成的罪恶和悲剧。
1998 3 21
人演北
员出京

结 束
人 艺

后的月
江话
泽剧日
民《江
看雷泽
望雨民
演》观
后来的香港学者司马长风在他的《中国新文学 史》中面对《雷雨》的问世作出了高度的评价: 称《雷雨》一经面世,话剧界前辈和诸位大家 如欧阳予倩、洪深、熊佛西、田汉等的著作, 便立刻黯然无光了。
但是当时,《雷雨》的出演并不顺利:由于对 封建专制思想的批判,尤其是直接表现了上流 封建家庭的乱伦题材,因此剧本发表之后在国 内一度受到守旧势力的围攻,遭到禁演,直到 1935年中国留日学生在东京成功地演出了《雷 雨》并产生了很大的反响,国内各剧团才陆续 将它搬上舞台,1936年,《雷雨》由上海文生 活出版社正式出版单行本。
பைடு நூலகம்
职,看
第一幕着力揭示周 朴园与蘩漪的矛盾冲突, 其高潮是周朴园逼蘩漪 “喝药”。其中又天衣 无缝地穿插了周萍与蘩 漪的矛盾;四凤与周萍 的关系。
第二幕以周朴园与侍 萍的矛盾冲突为主线。 一方面深化周朴园与蘩 漪矛盾的性质:专制与 民主的矛盾, 另一方面, 揭示周朴园与下层人尖 锐的矛盾,其高潮是周 朴园与侍萍相认。其间 又穿插着鲁大海(实际 代表工人)与周朴园的 矛盾。

曹禺在《日出》

曹禺在《日出》

2.十分重视语言的艺术,风格偏于华 丽。或者竭力炫耀色彩的绚丽,或者 排列奇瑰的物象,或者运用诡奇的比 喻和联想。
其戏剧创作观基于人性,认为:作品 应该建立在一个深广的人性上面,富有地 方色彩,然后传达人类普遍情绪,刻画戏 剧人物重在人性中“善恶并存”,重在描写 人物内心的矛盾冲突。
主要作品有:早期创作有《母亲的梦》 等剧作。《这不过是春天》(三幕剧,代 表作,1934)、《梁允达》(1934)、 《村长之家》《以身作则》、(1936)《新 学究》《十三年》(又名《一个没有登记的 同志》)(1937)等,是30年代有一定影响 的剧作家。
2、剧联: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的简称。 1930年8月,以艺术剧社为基础,联合辛 酉、摩登、南国社等戏剧团体,成立了中 国左翼剧团联盟,后改为中国左翼戏剧家 联盟,实践着“演剧大众化”的口号,强 调演剧是“一种政治的辅助工作,所以是 武器底艺术,斗争艺术”。推动了戏剧的 大众普及。这一戏剧主张把五四时期的社 会问题剧观念发展为政治宣传剧思想,为 后来成为中国现当代戏剧的主导思想。
以冷静、客观、不动声色却蕴含着巨大 情感波澜的“严谨现实主义”为特征的夏衍 的剧作风格,在这部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 体现。剧中人的行为都似乎是无可指责的, 每个人都按生活给定的逻辑在行事,但是 把这些人和事集中到一个特定的场景中时, 结果却几乎令人无法忍受。这是国民党统 治造成的家庭悲剧。
《上海屋檐下》艺术特点: (1)构思巧妙、布局严密,多条线索 共同发展。 (2)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恬淡、自 然,而又洗炼、隽永。 (3)表现了人物的命运和心灵的颤动。
因此,从1937年创作的《上海屋 檐下》开始,他实现了创作的根本转 变:即从席勒化向莎士比亚化的根本 转变。他开始把剧本创作的焦点集中 在了“人物性格的刻画、内心活动的描 绘”,把当时时代特征反映到了剧中人 物的身上。但在具体怎么刻画人物性 格等方面,夏衍又根据自己的艺术个 性,形成了区别于曹禺的独立创造。

30年代戏剧

30年代戏剧

《雷雨》解读中的几个问题
一、命运问题 二、周冲——乌托邦问题 三、周朴园——有没有爱? 四、蘩漪的独特性——恶魔性因素
思考与练习
1、分析周朴园形象。 2、分析蘩漪形象。 3、《雷雨》的思想主题 4.分析陈白露的复杂性格及形象意义。 5.分析《北京人》的戏剧冲突。 6.比较《雷雨》和《日出》的结构艺术。
双重的打击与痛苦,使她成为一个忧郁阴鸷性格 的女性, 在“最残酷的爱和最不忍的恨”的性格交织中, 她的内心向变态发展,爱变成恨,倔强变成疯狂。 她绝望中的反抗,充满着一个被压迫女性的血泪 控诉,表现出对封建势力及其道德观念的勇敢蔑 视与反叛。 作者要肯定的,不是乱伦,而是她反叛封建道德 的勇气。她的“雷雨”式的激情摧毁了封建家庭 秩序,也毁灭了自己。这一悲剧形象,是曹禺对 现代戏剧的一大贡献,深刻地传达彻 着受到五四个性解放 思想影响的一代妇女 的抗议与追求的呼声。 在这个女性身上,闪 烁出曹禺艺术才华的 独特光辉。
剧中,她在双重的悲剧冲突中走完她心灵 的全部历程。 作为一个追求自由的女性,她家庭生活中 陷入了周朴园封律专制主义精神折磨与压 迫的悲剧;周萍背弃爱情的行径,又使这 位要求摆脱封建压迫的女性在爱情追求中 遭受抛弃,再一次陷人绝望的悲剧。
曹禺与《雷雨》
一、曹禺生平及创作
曹禺(1910-1996),原名万家宝,是一 位对 现代戏剧的发展做出杰出贡献的剧作 家。出生于天津一个封建官僚家庭。 1922年,曹禺考人南开中学,参加《国民 公敌》、《娜拉》、《悭吝人》等戏剧的 演出。 1928年,进人南开大学,1929年转学清华, 专攻西洋文学,大量接触新文学及西方戏 剧家作品。
二、《雷雨》
1、思想内容 写出了封建家庭不合 理关系所造成的罪恶 和悲剧,剖析了人性 中爱与恨的深刻交织。

南师大现当代文学 第九章 30年代戏剧创作

南师大现当代文学 第九章 30年代戏剧创作

中国现代文学史
第二节 曹禺的话剧创作
《雷雨》对我是个诱惑。与《雷雨》俱来的情绪蕴 成我对宇宙间许多神秘事物一种不可言喻的憧憬。 《雷雨》可以说是我的蛮性的遗留,我如原始的祖 先们对那些不可理解的现象睁大了惊奇的眼。我不 能断定《雷雨》的推动是由于神鬼,起于命运或源 于哪种显明的力量。情感上《雷雨》所象征的对我 是一种神秘的吸引,一种抓牢我的心灵之魔。 在《雷雨》里,宇宙正像一口残酷的井,落在里面, 怎样呼号也难逃这黑暗的坑。自一面看,《雷雨》 是一种情感的憧憬,一种无名的恐惧的表征。
中国现代文学史
第二节 曹禺的话剧创作
3、从《雷雨》到《日出》的发展
(1)题材范围有所扩大,家庭→社会 (2)对现实的认识有所变化:命运观→现实
批判 (3)剧本结构有了新的探索:锁闭式→开放 式
中国现代文学史
第二节 曹禺的话剧创作
四、《原野》:农民复仇主题:“改良人种”说 1、农村社会的苦难,大家庭的罪恶;

中国现代文学史
第二节 曹禺的话剧创作
4、《雷雨》的人物分析:
鲁贵——侍萍——周朴园——蘩漪
四凤 周萍 (血缘关系的纠结)
鲁大海
周冲
中国现代文学史
第二节 曹禺的话剧创作
周朴园:具有浓厚封建色彩的资本家, (1)性格特征: 冷酷:始乱终弃,淹小工刮死人财, 镇压矿工; 专横:逼蘩漪吃药,建立一 个圆满有秩序的家庭;伪善:对侍萍的怀 念:为周萍立名,为自己开脱; (2)性格的复杂性:青年人初恋的真实 性;道德忏悔与良心发现; 79年人艺版郑榕饰 (3)性格的意义:表现反封建思想革命 的艰难性。罪与罚的体现;由忏悔走向自我拯救;代人类忏悔
中国现代文学史
第二节 曹禺的话剧创作

15、30年代的剧作

15、30年代的剧作

中国左翼剧团联盟
1930年8月,以艺术剧社为基础,联合辛酉、 摩登、南国社等戏剧团体,成立了中国左翼剧 团联盟,后改为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实践着 “演剧大众化”的口号,强调演剧是“一种政 治的辅助工作,所以是武器底艺术,斗争艺 术”。(叶沉:《演剧运动的检讨》)推动了 戏剧的大众普及。话剧走入农村,突破了话剧 只能在都市剧院演出的狭小圈子,开始进入工 厂、农村,走入民众的生活。
B、繁漪的形象 、
最残酷的爱和最不忍的恨。 最残酷的爱和最不忍的恨。 爱与恨交织、互生。 爱与恨交织、互生。 忧郁、阴鸷、乖戾、孤傲、 忧郁、阴鸷、乖戾、孤傲、 疯狂 为了捍卫自己的个性自由、 为了捍卫自己的个性自由、 尊严与作为女性的生命权 她义无反顾地挣扎、 力,她义无反顾地挣扎、 搏击,不顾一切的反抗、 搏击,不顾一切的反抗、 报复。(周朴园、周萍) 。(周朴园 报复。(周朴园、周萍)
无产阶级戏剧
1、国统区无产阶级戏剧口号的提出 : 1929年, 、 国统区无产阶级戏剧口号的提出: 年 上海艺术剧社(上海部分左翼戏剧家策划成立, 上海艺术剧社 ( 上海部分左翼戏剧家策划成立 , 成员有冯乃超、郑伯奇、夏衍、 钱杏邨等, 成员有冯乃超 、 郑伯奇 、 夏衍 、 钱杏邨等 , 郑 伯奇任社长) 的成立, 伯奇任社长 ) 的成立 , 旗帜鲜明的提出了无产 阶级戏剧的主张。 阶级戏剧的主张 。 戏剧由社会运动与艺术运动 的二元态度转向了一元化的左倾。 的二元态度转向了一元化的左倾 。 开始了中国 共产党对戏剧运动的直接领导, 共产党对戏剧运动的直接领导 , 使中国的现代 戏剧运动由五四开始的个性解放潮流转而走向 无产阶级革命运动。 无产阶级革命运动。
C、侍萍 、
生活在底层 善良的性格 自我牺牲的母性 不可摆脱的悲剧命 运 四凤单纯 朴实, 单纯、 四凤单纯、朴实, 善良, 善良,易于受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国防戏剧
• 1936年初上海剧作者协会成立,开展救 亡戏剧运动。 • 提出了“国防戏剧”的口号。 • 制定《国防剧作纲领》,强调取材现实 斗争与民族解放题材。 • 特点是鼓动性和群众性。 • 《打回老家去》,开“国防戏剧”群众 性演剧活动之先河。 • 公演《赛金花》,轰动了大上海。
三、30年代戏剧创作特点
7岁时与母亲、姐姐们合影
1916年浙江省立甲种工业学校求学
1920年日本求学
19 24 年 在 日 本
1930年在上海
19 42 年 在 桂 林 ( 田 汉 、 王 莹 、 夏 衍 )
与夫人蔡淑馨及女儿 青年夏衍
解放后在北京寓所
1985年的夏衍
1986年游杭州莫干山
1992年回母校浙大
四、代表剧作家简介
1、夏衍(1900—1995)
• 继田汉、曹禺之后在中国现代话剧史上产 生重要影响的剧作家之一。 • 1936年推出《赛金花》。被誉为“国防戏 剧之力作”、国防戏剧创作的里程碑。政 治讽喻史剧。 • 《秋瑾传》:“忧时愤志着夏衍话剧 创作的成熟。一座高峰。最优秀的剧作之 一。 • 三幕剧。取材于抗战前夕国民党统治的上 海。5户人家一天的经历:赵振宇夫妇、黄 家楣、“摩登少妇”施小宝、老报贩“李 陵碑”、林志成、杨彩玉、匡复三人之间 的感情纠葛。 • “由小人物反映大时代”的创作意图。 “人,不能这样生活!” • 蛛网般的布局和结构。
• 1930年3月成立了“上海戏剧运动联合 会”。后改名为“中国左翼戏剧家联 盟”(简称“剧联”)。 • 广泛开展革命演剧活动。 • 它领导的左翼戏剧家队伍,是本时期戏剧 运动的中坚。如欧阳予倩、熊佛西等。 • 1935年6月成立了上海业余剧人协会,成 员有章泯、张庚、赵丹等。 • 1935年底,“剧联”自动解散。
1、阶级与阶级斗争意识的强化。 戏剧与社会政治斗争。工农群众 的斗争生活。一批崭新的人物形象。
2、民族斗争意识与爱国主义观念的进一 步加强。 抗日救亡剧。街头剧《放下你的 鞭子》(集体创作)。“国防剧作”。
3、人道主义思想的深化。 李健吾《以身作则》写正常的人性 受到压抑。曹禺。
4、戏剧文学创作艺术意识的觉醒及戏 剧样式的丰富多彩。 多幕剧。艺术成就更高。悲剧成就 突出。喜剧和历史剧的发展尤为注目。
19 95 年 2 月 6 日 在 北 京 逝 世
杭州严家弄夏衍故居
夏衍名作
2、曹禺(单章介绍)
30年代戏剧创作概述
一、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的成立
• 1929年11月,上海艺术剧社成立。成员 有沈端先(夏衍)、冯乃超等人。开始了 共产党对现代戏剧运动的直接领导。 • 出版《艺术》月刊等,宣传无产阶级戏 剧的口号。强调戏剧的战斗性及艺术与 政治的密切关系,主张戏剧大众化。 • 1930年4月28日,艺术剧社被查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