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大学英语课程思政

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案例(一等奖)一、课程简介《大学英语》课程旨在培养英语应用能力,增强跨文化交际意识和交际能力,同时发展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培养人文精神和思辨能力,使学生在学习、生活和未来工作中能够恰当有效地使用英语,满足国家、社会、学校和个人发展的需要。
二、课程内容(一)总体设计指导思想基于五个“并重”原则——教书与育人并重(教育理念),能力与情怀并重(教育目标),中西文化并重、语言与见识(insights)并重(教学内容),显性与隐性并重(教学方法);课程建设围绕“教师与教材”两个核心要素,加强课程思政理论探索、师资队伍课程思政能力建设和课程思政资源库建设;教学实践强调三个方面:“一课一得”——将各单元需重点传递给学生的情操、价值要点挖掘、提炼出来并落实到每一项语言教学活动中,“授人以渔”——培养学习者的思辨能力,“选材多元”——多维度帮助学生理解中国优秀文化并学会中国优秀文化的表达方式。
通过实现语言教育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统一,在提升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增强学生尊重、理解、包容不同文化的格局与视野,助力文化自信建设,服务国家高质量发展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
(二)课程目标1.价值目标: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道德情操、宪法法治2.知识目标:语言知识、文化知识、策略知识3.能力目标:语言能力、国际视野、学术能力、批判思维、跨文化沟通(三)课程思政开展情况围绕课程思政建设机制,组建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团队,进行理论研究、课程建设、教材研发、师资培训等,实现思政教学规范化和常态化。
围绕知识、能力和价值目标,将通用与学术相结合,语言教学融入新文科思维,构建跨学科知识框架;输入与产出相结合,将语言技能应用于生活与学术交流;情感与思维相结合,通过文学艺术主题追求真善美,对科学主题进行人文思考。
围绕教学内容,突出价值引领,优化内容供给,通过增加中国文化内容实现中西文化并置,通过教学内容二次开发,提炼、凸显思政元素,重构练习内容,巩固思政效应。
大学英语中的课程思政教案

教案名称: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方案课程背景:随着全球化的加速,英语作为国际交流的重要工具,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然而,仅仅将英语作为一种语言工具来学习,已经无法满足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因此,将思政教育融入大学英语课程,旨在培养具有全球视野、人文素养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复合型人才。
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英语的基本语法、词汇和听说读写技能。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能够用英语进行有效的沟通。
3. 思政目标: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道德品质。
教学内容:1. 英语基础知识:语法、词汇、听说读写技能。
2. 跨文化交际: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的比较,跨文化沟通技巧。
3. 思政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良好道德品质,人文素养。
教学过程:1. 导入:以时事新闻或热点话题为导入,引发学生对主题的思考。
2. 语言知识学习:通过讲解、讨论、实践等方式,使学生掌握英语基础知识。
3. 跨文化交际:通过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方式,培养学生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
4. 思政教育:通过讲解、讨论、实践活动等方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5. 总结与反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和反馈,帮助学生提高自我认知。
教学策略:1. 任务驱动:通过完成具体的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2. 情境教学:创设真实的语言环境,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3. 互动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4. 案例教学:通过分析真实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问题。
教学评价:1. 过程评价:对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表现力等进行评价。
2. 成果评价:对学生的英语水平和思政素养进行评价。
3. 自我评价:鼓励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反思和评价。
课程思政的融入,使得大学英语课程不仅仅是语言的学习,更是人文素养和道德品质的培养。
课程思政教案英语 U4

课程思政设计:通过分析文中作者守时经历内容,深刻理解到守时在商业文化中的重要性。
教学方法:讨论,展示,练习课程思政设计:通过分享自己的守时故事,加深学生对守时所带来的好处的认识。
教学方法:讨论同伴学习讲练结合任务三:体会文章中不同时态用法活动一:通过iSmart微课内容复习不同时态。
学生观看常用英语时态视频,区分一般时态、进行时态、完成时态、现在完成进行时态以及过去将来时态。
教师进行总结。
活动二:找时态,我最快。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寻找文中3—4段描述作者守时经历时使用的不同时态,并在文中标注出来。
活动三:展示并说明各小组派代表展示本小组寻找的时态例句,并说明时态类型以及使用该时态的原因。
教师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查漏补缺。
活动四:语法练习完成书本相关语法练习。
课程思政设计:通过分析与理解不同文化不同的时间观念,加深学生对不同文化的认知,尊重不同文化。
教学方法:分析讨论,展示任务四:守时故事写作活动一:独立写作基于阅读中有关时间的词汇积累与时态知识复习,将自己的守时相关故事进行描写,提交至iSmart平台。
活动二:大家来找茬教师选取1篇文章,让学生进行错误查找,重点查看时态是否正确、时间表达词语是否运用准确。
活动三:同伴互评根据例文分析,同伴交换文章检查错误并修改。
任务五:体会不同文化差异活动一:分析文中体现文化差异的段落。
找出文中最能体现美国与印度对于时间观念有差异的词语或者句子。
( 1.Being afraid that I had missed the appointment, I hurried in, and found them happily c hatting together. Their attitude was “Ah! You’re here! We can start now!”2. If the team had been American, it’s likely that they would have been annoyed, and unlikely that they would have waited more than 10 minutes — at the most.)活动二:分组搜索网络资源找出中国文化中对于守时的推崇(参考教材P70内容)。
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探索与实践

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探索与实践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进步,高等教育的教学模式也发生了不断的变化。
其中,思政教育作为大学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思政教育意在引导师生思考和认识社会、国家、人生等重要问题,提升思想境界和综合素质。
本文将围绕大学英语课程进行思政教学探索与实践,旨在发掘大学英语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的有效途径,增强大学生的思想觉悟和精神追求。
1. 引导学生思考人生价值大学英语课程具有增强学生语言应用能力、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等功能。
在这基础上,可以将思政教育元素引入课程中,通过讨论现实生活、传统文化等话题,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的人生价值观。
例如,可以结合英语课文和社会热点讨论,探讨当代青年应该如何参与社会管理,提升对国家民族责任的认识;或者引导学生进行文学阅读,探究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从而形成独立思考、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2. 增强跨文化理解和国家认同感英语是国际通用语言,学生学习英语能够帮助加深对外部文化的了解,增强跨文化交流能力。
在英语课程中,可以加入跨文化教育,促进学生对不同文化的认知和理解,以便更好地融入国际社会。
同时,也可以加强对国家历史和文化的介绍,以提高国家认同感和爱国意识。
例如,组织学生观看有关国外文化和习俗的视频,进行跨文化比较,探究其背后的文化基础和历史文脉。
3. 引导学生勇于担当社会责任大学生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具有推动社会进步的责任和使命。
在英语课程中,可以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探讨社会问题,培养学生勇于担当社会责任的精神。
例如,可以进行社会问题论坛,组织学生分组研究社会问题,并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案,将课堂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更好地体现思政教育。
1. 文化探究课“文化探究课”旨在通过介绍东西方文化差异,促进跨文化交流,培养国际视野和文化自信。
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可以选取一些经典文化作品,穿插英语阅读和文化解析,如《哈利波特》、《简爱》等。
同时,还可以进行生动的文化比较,探究不同文化间的共性和差异。
基于课程思政理念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设计初探

基于课程思政理念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设计初探现在我国大学英语课程教育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即通过课程思政理念,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英语课程中,以提高学生的政治素养和综合素质。
本文将针对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设计进行初探,以便更好地实施思政教育。
一、教学目标的设计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我们要明确教学目标,即通过英语学习提高学生的政治素养和综合素质。
具体来说,教学目标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提高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
毫无疑问,英语课程的首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
2. 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现代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要求不仅仅是掌握一门外语,还要求学生具备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3. 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意识。
通过选取与思政教育相关的话题和材料,可以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创新意识和综合素质。
4.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担当精神。
通过讲授与社会问题相关的话题和材料,可以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担当精神。
二、教学内容的确定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选择与思政教育相关的话题和材料,使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了解和关注国家大事、时事热点和社会问题,提高他们的思想觉悟和综合素质。
1. 选取与政治、经济和社会问题相关的话题,如全球化、环境保护、贫富差距等。
2. 使用与思政教育相关的材料,如政府文件、社会调查报告、新闻报道等。
三、教学方法的选择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我们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讨论、小组活动、角色扮演等,以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和综合素质。
1. 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并进行互动交流。
2. 鼓励学生参与角色扮演,以提高他们的口语表达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3. 利用多媒体技术,引导学生阅读、听力、写作和翻译等综合能力的培养。
4. 利用学校和社会资源,组织学生参观实地、参与社会实践等活动,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担当精神。
四、教学手段的运用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如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学案设计等,以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大学英语课程思政优秀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掌握家庭生活相关的词汇和表达方式;(2)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家庭生活的特点;(3)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进行口头和书面表达的能力;(2)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1)激发学生对家庭生活的关注和热爱;(2)培养学生尊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家庭生活;(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家庭观念。
二、教学内容1. 课文内容:介绍不同文化背景下家庭生活的特点,包括家庭结构、家庭关系、家庭责任等。
2. 词汇:family, family life, nuclear family, extended family, parent, child, etc.3. 语法:过去时、被动语态。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1. 利用多媒体展示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家庭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家庭生活的特点。
2. 提问:What do you think about family life in different cultures? 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二)课文讲解1. 阅读课文,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家庭生活的特点。
2. 分析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语法,引导学生掌握并运用。
(三)课堂活动1. 分组讨论:每组选取一个文化背景,讨论该文化背景下家庭生活的特点。
2. 汇报展示:每组派代表向全班汇报讨论结果,其他同学进行评价。
(四)写作练习1. 以“Family Life in My Country”为题,写一篇短文,介绍自己国家家庭生活的特点。
2. 要求:字数200-300字,注意运用所学词汇和语法。
(五)总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家庭生活的特点。
2. 强调尊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家庭生活,树立正确的家庭观念。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表现,评价其积极参与和合作能力。
2. 写作练习:评价学生运用所学词汇和语法的能力,以及表达观点的清晰度。
《大学英语》课程思政课堂教学设计精选全文完整版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大学英语》课程思政课堂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学习和了解大学新生入学必备物品的英语词汇。
掌握部分学科专业、学生社团相关英文表达。
学会填写入学登记表格。
理解有关大学课余活动的英文词汇和短语。
掌握介词to的用法。
能力目标能够了解大学入学报到流程以及大学学习、生活的各项注意事项。
能够通过打电话询问新生入学遇到的常见问题。
能够了解并独立填写入学期间常见英文表格。
能够认知校园功能性建筑物的英文表达。
德育目标培养适应不同学习、生活的环境的能力。
帮助学生尽快转变角色,快速融入大学生活。
二、课程思政(一)融入知识点重点1.能够理解并运用大学新生入学期间常用英文词汇及表达,学会填写登记表格。
2.掌握动词不定式to do的用法。
难点:1.如何使用英文与他人交流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2.如何使用英文描述校园内生活设施的基本情况。
(二)融入方式观看全景校园和校史英语版视频,以及学生亲身体验。
Talking: First impression about the college.谈对学校的印象,引导学生了解学校校训“责任”及校风、学风的内涵。
Discussion: Expectation of college life .未来学业及职业展望(三)思政元素责任、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爱国情怀、团队合作精神、自主学习意识、适应不同学习能力、适应生活环境的能力、转变角色、快速融入生活三、教学引入师生问候互动、教师随机问学生。
What is your department?What is your major?四、教学展开(一)学情分析知识水平:学生具备一定的词汇、语法基础,但是表达不够熟练。
能力水平:学生用英语表达对于时间管理方面的能力有限。
素养水平:学生思想活跃,具备了一定的个性化自主学习意识与团队合作精神,但英语表达能力较弱。
(二)课程思政元素增强学生对学校的认识,弘扬爱校精神,做新时代有爱国情怀的滨职人。
《大学英语教学》课程思政优秀案例

《大学英语教学》课程思政优秀案例大学英语教学课程思政优秀案例
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大学英语教学越来越注重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以下是一些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优秀案例。
案例一:文化交流
某大学英语教师在教授英语听力时,将部分课程内容设置为对中国文化的介绍。
通过讲解中国传统节日、饮食文化以及礼仪惯等方面,增加学生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和认知,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听力水平。
案例二:社会责任
某大学英语教师将课程设置为关于环保的主题,鼓励学生参与到校园环保活动中。
通过教授相关英语词汇和文献,增强学生对环保的意识,同时也促进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案例三:职业规划
某大学英语教师在教授英语读写课程时,将部分课程内容设置为职业规划的介绍。
通过讲解英语语言在不同职业领域的应用,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职场需求,提高就业竞争力。
这些案例都是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将思政教育与课程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
希望能够为其他大学英语教师提供借鉴和启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英语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大学英语课程作为高校一门公共课程,涉及的学生面广,应该坚持立德树人,将思政教育有机融入到大学英语教学中。
作为大学英语教师,我们应该发掘大学英语课程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和资源,坚持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到大学生英语知识的学习中,提升思政教育的亲和力和大学生英语课程的正确价值导向,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以及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做到润物细无声。
首先,我们不可否认大学英语是一门语言基础课程。
有教师认为既然是语言基础课就应该以语言教学为主,思想教育那是马哲、邓论、毛思等课程老师的任务,与我们无关。
对这种看法,本人不敢苟同。
我们经常说,做学问首先应该学会做人,做人有时比做学问更加重要。
本人在平时的教学中就十分注重学生的思想教育,或许做了些辅导员该做的事。
一日,我正为部分学生学习懒散而痛心疾首,一个成绩不错的学生对我说:“老师,你没必要跟他们生气,你把自己的课上好就行了,他们学不学是他们自己的事。
做思想工作是辅导员的事,你没必要管那么多。
”诚然,有很多老师都有如此想法。
在《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二版)》的修订原则中有这么一点,“在语言技能、语言应用、语言文化等方面体现了语言基础课的要求,兼顾语言的工具性和人文性”。
由此可见,连课本在编写时,都考虑兼顾工具性和人文性,我们在教学中为什么就不能兼顾呢?其实本人认为,大学英语作为一门语言课程,它也是一门很好的人文教育课程,因为语言本身就是文化的载体。
在对学生进行语言知识传授的同时,
可以很好地进行人文思想的教育。
另外,一个语言教师比一个数学教师或是思想政治课的教师更能有效地传递人文信息,因为他能运用自身的语言优势,而且其教育是潜移默化的,更容易让学生接受。
因此,一个语言教师对学生人格的塑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个人学问再高,但若其素质低下,道德品质败坏,其终究是社会的败类,在一定程度上对社会造成的危害恐怕比那些没多少学问的人还要大。
作为语言教学的教师,应该积极利用自身优势,将人文教育贯穿于语言知识教学中,有效地将二者统一起来。
其中大学英语课程的人文性,实际上与我们提倡的思政教育是不谋而合的,二者是有机统一的。
在市场经济的时代,学生的思想也受到了巨大冲击,少了些理想主义,多了些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大学英语教学的应试教育倾向明显,“重技能,轻人文”的现象相当普遍。
老师的教学似乎就是为了让学生通过四、六级,在毕业时,找工作能有个敲门砖。
而学生的学习似乎也很明确,就是通过四、六考试,那样就万事大吉了。
这样人文教育或者说是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就被有意无意
地忽略了。
而大学英语作为一门公共必修的语言课程,不仅要体现英语的工具性特征,更应发挥其特有的人文优势,使学生真正成长为高素质的人才。
我们应该帮助学生扣好人生中的一粒扣子。
所谓“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作为大学英语教师,我们应该守好大学英语课程这段渠,种好大学英语这个责任田,培养有责任,有担当的一代新人。
现以《新视野大学英语》第3版第三册第1单元section A 为例,来进行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
这篇课文的题目是Never, ever give up!教学步骤分为以下几步:
一、导入:
在这一部分,以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进入主题。
1.What’s success?
2.What do you think are the secrets of success? 通过这两个问题引发学生对成功的探讨。
二、课前活动:
1.首先给学生播放一段有关如何使梦想成真的音频,就短文内容提出问题:What are the three steps mentioned in the talk to make one’s dreams come true?
2.讨论:Why do a lot of people fail to achieve success at last?what do you think are the other steps to make one’s dream come true besides the three steps mentioned in the talk?
三、文化背景介绍:
根据文中所涉及到的文化背景进行课文延伸拓展,给学生介绍英国和美国的公立学校,让学生们了解世界其他国家的学校,并与国内的学校作对比,拓宽学生的视野。
四、课文讲解:
1.课文结构分析。
让学生通读全文,对课文进行分段,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2.以提问的方式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课文中提到了一些名人Winston Churchill, Estein, Edison, Abraham Lincoln,课前先让学生去查一查资料,了解一下这些人的成功经历,然后让同学在课堂上分享。
3.重点语言点的讲解。
五、总结讨论:
文章中提到的成功的秘诀是什么?让学生对所学的课文进行归纳总结,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六、主题探讨:
1. 你如何理解: It’s not how many times you fall down that matter. It’s how many times you get back up that make success!
2. 我们如何才能避免在追求成功的过程中,浪费过多的时间和精力,你的看法如何?
通过主题探讨,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也使所学知识得到进一步升华。
通过以上教学设计,将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入到大学英语教学中,实现润物细无声。
通过这一课的学习,使学生深刻意识到要想取得成功,就必须努力学习,为将来的事业做好充分的准备,要有计划,有恒心,有毅力,从而有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