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代新诗
第十九章40年代新诗

第十九章40年代新诗第十九章40年代新诗第一节40年代新诗概况{现实主义(主潮)浪漫主义(七月诗派)现代主义(西南联大诗群)(40年代的诗歌总体特征历史大转折时期,以现实主义为诗歌主潮,浪漫主义和现代主义,向现实主义靠拢的倾向。
40年代对中国来说正处在历史大转折时期,每一个诗人个人的命运不得不与民族、阶级的命运结合在一起,只有让一己的悲欢融入群体的大悲欢中去作吟唱,才是诗人抒情事业的真正出路。
正是这些决定了这时期以现实主义为诗歌主潮,而浪漫主义和现代主义,也都显示为向现实主义靠拢的倾向。
七月诗派浪漫主义在40年代主要表现为战斗激情的抒发,可称为战斗浪漫主义。
高举战斗浪漫主义大旗的是七月诗派。
该诗歌群体以文学杂志《七月》而得名。
《七月》主编胡风自己就是诗人,因此特别重视诗,以致使《七月》特别吸引一大批有相似倾向的诗人,包括胡风自己以及艾青、田间、亦门、鲁藜、天蓝、邹荻帆、孙钿、彭燕郊、庄涌、杜谷、冀汸、侯唯动、雷蒙、又然、方然、辛克、钟瑄、山莓、鲁沙、白莎等,由此形成一个有相当规模的七月诗派。
“七月”诗人奉胡风的理论为流派的纲领依据。
胡风西南联大诗群(主知派现代主义)沉思生命、拷问自我灵魂的诗思流行了起来,而这正是追求主知派现代主义的逻辑起点。
对这一诗潮作忠实体现的是西南联大诗群。
闻一多、朱自清、卞之琳、李广田、冯至、孙毓棠以及来自英国的青年教师、诗人、诗学理论家燕卜荪等。
西南联大诗人有闻一多、朱自清、卞之琳、李广田、冯至、孙毓棠以及来自英国的青年教师、诗人、诗学理论家燕卜荪等。
代表诗人九叶诗派40年代诗坛能综合现实主义、浪漫主义与现代主义三股诗潮,怀着现实主义精神而对时代、社会与生命作抒唱,从而达到这时期新诗创作制高点且具有整合性意义的诗人是艾青,诗派是九叶诗派。
第二节艾青艾青(1910—1996)中国现代诗人。
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
1933年第一次用艾青地笔名发表长诗《大堰河———我的保姆》,感情诚挚,诗风清新,轰动诗坛。
现代诗歌研究 第四章 40年代新诗

你看到它了吗 你看到那棵昂着头 怒视着太阳的向日葵了吗 它的头几乎已把太阳遮住 它的头即使是在没有太阳的时候 也依然在闪耀着光芒
你看到那棵向日葵了吗 你应该走近它 你走近它便会发现 它脚下的那片泥土 每抓起一把 都一定会攥出血来
人民!人民! 抓出 木厂里 墙角里 泥沟里 我们底 武器,
痛击杀人犯!
神秘,残忍,吹捧, 这三合土,/在常人心坎上, 塑成功‘英雄’”
——《星星》
半夜,母亲们调好了毒药, 喂给饥饿的孩子吃, 她的神色使孩子惊恐了, 哭着用手来按住嘴巴, 母亲使劲地扯去那双小手。
无数的呼喊被命令压倒, 无数的火焰被恐怖淹没, 崩裂的土地 把生人吞下去, 合拢,封闭。
忽听门外人咬狗, 拿起门来开开手。 拎起狗来打砖头, 反被砖头咬一口。
导人民》
现实主义绘画代表: 米勒《拾穗》
印象主义绘画代表: 莫奈《印象·日出》
后印象主义绘画代表: 凡高《星月夜》
野春上独
渡 无 人 舟 自 横
潮 带 雨 晚 来 急
有 黄 鹂 深 树 鸣
怜 幽 草 涧 边 生
韦 应 物
滁 州 西 涧
。,。,
第三节 九叶诗派
一、九叶诗派的形成及艺术特色
从冯至等校园诗人群到以穆旦为代表 的“中国新诗派”(“九叶诗派”)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大堰河,是我的保姆。 她的名字就是生她的村庄的名字, 她是童养媳, 大堰河,是我的保姆。 我是地主的儿子; 也是吃了大堰河的奶而长大了的 大堰河的儿子。 大堰河以养育我而养育她的家, 而我,是吃了你的奶而被养育了的, 大堰河啊,我的保姆。 大堰河,今天我看到雪使我想起了你: 你的被雪压着的草盖的坟墓, 你的关闭了的故居檐头的枯死的瓦菲, 你的被典押了的一丈平方的园地, 你的门前的长了青苔的石椅, 大堰河,今天我看到雪使我想起了你。
中国40年代诗歌共55页

60、生活的道路一旦选定,就要勇敢地 走到底 ,决不 回头。 ——左
中国பைடு நூலகம்0年代诗歌
11、不为五斗米折腰。 12、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怀此 贞秀姿 ,卓为 霜下杰 。
13、归去来兮,田蜀将芜胡不归。 14、酒能祛百虑,菊为制颓龄。 15、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
56、书不仅是生活,而且是现在、过 去和未 来文化 生活的 源泉。 ——库 法耶夫 57、生命不可能有两次,但许多人连一 次也不 善于度 过。— —吕凯 特 58、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 朱熹 59、我的努力求学没有得到别的好处, 只不过 是愈来 愈发觉 自己的 无知。 ——笛 卡儿
第十九章 40年代新诗

❖ 解放战争时期,现代派诗歌继续发展,上 海形成了以穆旦为代表的“九叶诗派”。
❖ “七月派”的诗歌创作也有长足的发展。
❖ 朱自清:“抗战以前的新诗的发展可以说 是从散文化逐渐走向纯诗化的道路”, “抗战以来的诗又走到散文化的路上”。
❖ 《十四行集》是“沉思的诗”。诗人从 日常生活及普通事物中发现哲理,加以吟诵, 把现代哲理诗推向高峰。诗人在村童农妇、 飞虫小草、树木小狗等被忽视的日常事物中 融入独特的生命体验,表达出达观的宇宙和 人生观。
❖ 十四行诗歌形式早已进入中国,冯至加 以改造,使其“可以在中国诗里活下去”, “建立了中国十四行的基础”(朱自清语)。
《给战斗者》
❖ !! ❖ !!
❖
❖
❖
❖
❖
❖
❖
❖
❖
❖
❖
❖
❖
❖
要要会战在或胜在斗劳被被被我高人人
明温比士诗者利斗争动鞭暴火们高民民
亮暖奴底篇死 。,隶坟上
底场,
!
争吧者子风烤 里 的抽雨的 , 双打淋
地 举 起
人 民
人 民
国,
手的的
家
(二) 七月诗人群的诗歌创作
❖ 七月诗人群:鲁藜、绿原、翼汸、阿垅、曾卓、卢 甸、孙钿、方然等。
❖ 绿原是七月诗派的代表诗人之一。作品有诗集《童 话》、《给天真的乐观者们》。《终点,又是起 点》、《伽利略在真理面前》、《你是谁?》是传 诵一时的名篇。
①七月派属现实主义诗派,强 调“突入现实”的底蕴,包括 对深广的历史内容的理解与个 人体验的融入;
②追求作品的大气和“力”的 风格,提倡散文美,将自由诗 重新推向一个高峰。
第十九章 40年代新诗

保姆大堰河出生于穷苦人家,自幼就被贩卖到畈田蒋村当蒋忠丕的童养媳。 她在生了两个孩子以后,丈夫蒋忠丕死了,为生活所逼,又不得不改嫁给姜正 兴为妻。因为她来自“大叶荷”村,于是村上的人都叫她为“大叶荷”。所以 诗的开头写道:“她的名字就是生她的村庄的名字,她是童养媳„„”然而,
这首诗又不是在写大堰河:她成了一个象征,大地的象征,一个中国土地上辛
三、重要诗人: 1、田间。 闻一多谈到田间的诗作时,肯定田间是“ 时代的鼓手”,并指出他诗歌中具有一种积极 的“生活欲”,“鼓舞你爱,鼓动你恨,鼓励 你活着,用最高限度的热与力活着,在这大地 上”。 田间是延安街头诗运动的倡导者与实践者 。《义勇军》、《给饲养员》、《假如我们不 去打仗》等都是名篇。
勤劳动者的象征,一个伟大母亲的象征。 大堰河是普通的。她的生活中都是些平常普通的小事,那是她苦难生活 的剪影。她的生活空间是有“枯死的瓦扉”的故居,是“被典押了的一丈平方 的园地”,死后也只是“草盖的坟墓”。她的生活是“乌黑的酱碗”,是“为 儿子缝补被荆棘扯破了的衣服”,是在冰冷的河里洗菜、切菜。她的儿子、丈 夫都在她的照料下过着相对安稳的生活。在她死后,他们就失去了这些,他们 在炮火中,在地主的臭骂声中活着。她的形象,同时也是那些和土地连在一起 的劳动人民的形象。他们都植根在大地上,都有着劳动者的伟大品质。
倾向的诗歌流派。主要成员有曹辛之(杭约赫)、辛笛
(王馨迪)、陈敬容、郑敏、唐祈、唐湜、杜运燮、穆
旦和袁可嘉九人。主要刊物有《诗创造》《中国新诗
》。它们强调反映现实与挖掘内心的统一,具有强烈
的时代感、历史感和现实精神。在艺术上,他们自觉 追求现实主义与现代派的结合,注重在诗歌里营造新 颖奇特的意象和境界。他们承接了中国新诗现代主义 的传统,为新诗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第十九章40年代新诗 艾 青

艾青(1910.3.27—1996年) (1910.3 27—1996 ) 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 1928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国立 杭州西湖艺术院。
1929年在林风眠校长的鼓励下到巴黎勤 工俭学,在学习绘画的同时,接触欧洲现 代派诗歌。比利时诗人凡尔哈仑给他的影 响最大。
1932年创作第一首诗《会合》,此诗以 笔名“莪伽”发表于同年七月出版的《北 斗》第2卷第3、4期合刊。
第三节 艾青诗歌的主导性 精神意识
2、 苦难意识 童年的不幸,人生之旅的艰难,以及成 年后背负国耻家仇四处漂泊的曲折经历, 使艾青的精神世界里积聚着一种厚重的苦 难意识和忧郁情调。在他的《北方》组诗 和《旷野》诗集中,有着更为浓郁的苦涩 和忧郁情调,诗人的忧伤不是产生于对人 生的厌弃,而是产生于对旧世界的悲愤与 憎恶。
第三节 艾青诗歌的主导性 精神意识
” 艾青的创作始终关注着战争,所抒写的一曲曲 抗战的颂歌——《向太阳》、《火把》、《吹 号者》、《他死在第二次》、《雪里钻》以及 《反侵略》、《通缉令》、《仇恨的歌》、 《向全世界宣布吧》、《中国人民的歌》等, 诅咒强盗、卖国贼,维护国家的尊严和主权, 赞颂民族的英勇斗争精神。艾青还有一些国际 题材的作品《哀巴黎》、《希特勒》、《十月 祝贺》等,表达了诗人对人类命运的总体关怀 与世界和平的愿望。
那些小河早已枯干了 河底也已画满了车辙, 北方的土地和人民 在渴求着 那滋润生命的流泉啊! 枯死的林木 与低矮的住房 古老的国土 ——这国土 养育了为我所爱的 世界上最艰苦 与最古老的种族。 稀疏地,阴郁地 散布在灰暗的天幕下; 天上, 看不见太阳, 只有那结成大队的雁群 惶乱的雁群 击着黑色的翅膀 叫出它们的不安与悲苦, 从这荒凉的地域逃亡 逃亡到 绿荫蔽天的南方去了?? 北方是悲哀的
40年代现代诗歌五篇范文

40年代现代诗歌五篇范文第一篇:40年代现代诗歌40年代现代诗歌冯至和穆旦等一、冯承植,河北涿县人,1921 入北大预科,1927 本科毕业,去哈尔滨教中学,1930 留学德国,1935 回国,1938 到昆明,进西南联大任教授。
他的早期诗集有:《昨日之歌》《北游及其他》,代表作《我是一条小河》《蛇》《迟迟》等。
鲁迅称他为“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
1941 写27首,集为《十四行集》,为中国最优秀的哲理诗。
• 《十四行集》是“沉思的诗”。
诗人从日常生活及普通事物中发现哲理,加以吟诵,把现代哲理诗推向高峰。
诗人在村童农妇、飞虫小草、树木小狗等被忽视的日常事物中融入独特的生命体验,表达出达观的宇宙和人生观。
• 十四行诗歌形式早已进入中国,冯至加以改造,使其“可以在中国诗里活下去”,“建立了中国十四行的基础”(朱自清语)。
二、穆旦40年代初在昆明活跃着一群现代派诗人,穆旦(查良铮1918-1977)便是其中的佼佼者,后来成为中国新诗派最有代表性的诗人。
后因出国而辍笔。
1976 又写出最优秀的抒情诗。
他也是最好的诗歌翻译家• 中国新诗派“综合” 是这一诗派的核心观念,指的是现实、象征与玄学的综合。
• 其中“现实”既是时代社会的,也是个人的,包括人的内心世界;“玄学”是指追求思想的感性显现,象征则表现于暗示含蓄。
此一诗派惯常将意象与思想凝合,传统的主观抒情让位于戏剧性的客观化处理。
• 穆旦诗用冷酷的笔调深入心灵做严峻的自我拷问,揭露出现代人“丰富的痛苦”,显得异常深刻。
《出发》是这方面的代表。
《诗八首》从恋爱中也看出“火灾”。
他对人的生存困境的描写令人读之发颤!• 穆旦又是能够在最困苦的时刻看到了曙光的人,《赞美》通过对老农的劳作的描写欢呼:“一个民族已经起来”。
• 穆旦诗难于理解,理解了则意味无穷。
曹禺及其话剧曹禺:(1910-1996):原名万家宝,字小石,祖籍湖北潜江,生于天津。
我国著名戏剧大师,中国现代话剧的奠基人之一,戏剧教育家。
四十年代新诗

第二节
艾青
一、艾青简介 抗战时期是自由体诗继“五四”之后的第 二个高潮,这个高潮中的突出代表就是艾青。 艾青是新诗现实主义主潮的代表,堪称民族诗 人。艾青早在1934年就以《大堰河——我的保 姆》而闻名诗坛。 进入抗战时期,艾青的诗风有所转变,可概 括为从“吹芦笛”(较多受西方现代诗风影响) 转为“吹号”(探索新诗传达民族心声的道路)。 1939年,他的第二本诗集《北方》和长诗《向 太阳》发表后,标示着我们民族自己的成熟的 诗人终于出现了。
4、建国后时期 建国后艾青任《人民文学》副主编、 全国文联委员等职,仍然致力于诗歌的 创作,欢呼新生活和保卫世界和平而歌 唱。《国旗》是艾青献给新中国的第一 首诗。代表作《一个黑人姑娘在歌唱》 《礁石》等。
艾青的贡献和地位在于完成了新诗 不同倾向(忠于现实的战斗的传统与现 代派诗艺的探索)的综合,亦即他既坚 持并发展了中国诗歌会诗人“忠于现实 的战斗的”传统,又克服并扬弃了其 “幼稚的叫喊”的弱点,批判地吸收了 现代派诗人在新诗艺术探讨中取得的某 些成果。艾青诗歌的成功表现在既能走 向大众,又能走向世界。
1、抗战前期的创作 早在巴黎期间,艾青就开始了诗歌创作。 《透明的夜》是艾青入狱后写的第一首诗, 1933年他在监狱里第一次以笔名艾青写下的长 诗《大堰河——我的保姆》是他早期的成名作 和代表作。发表后,立即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出狱后的次年即出版就第一本诗集《大堰河》。 抗战爆发前另有诗作收集在《旷野》诗集中的 《马槽集》中。艾青抗战前的诗作,绝大部分 篇章都是反映中国农村农民的命运和表达诗人 对灾难现实的忧愤,燃烧着诗人强烈的爱憎和 反抗黑暗、追求光明的信念。
3、延安时期 1941年初皖南事变发生后,艾青在周恩来 的帮助下,化妆绕道进入陕北抗日根据地的中 心延安。在延安,他担任《诗刊》的主编,并 参加了文艺整风运动。从1941年至1949年, 他又写出了收集在《反法西斯》、《黎明的通 知》、《献给乡村的诗》等诗集中的大量诗歌 以及叙事诗《雪里钻》等。此时,赞颂光明、 讴歌解放区军民斗争生活成了诗人抒情的重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赏析《赞美》
《赞美》作于抗战时期, 诗中诉说了我们民族的灾难和 广大人民的艰辛,讴歌了中华 儿女的坚忍不拔、舍身报国的 精神,看到了人民的觉醒和希 望,对处于苦难中的祖国以及 奋起中的人民,发出了由衷的 赞美。诗中作者对现实的关注、 对未来的期望、对历史的反思、 对人生的索求,交织在一起, 情感既忧郁、沉痛,又凝重、 激昂。
的辙迹 • 穿过广阔与荒漠 • 从这一条路 • 到那一条路 • 交织着 • 北国人民的悲哀
毛泽东
•
毛泽东在哪儿出现,
•
哪儿就沸腾着鼓掌声--
•
"人民的领袖"不是一句空虚的颂词,
•
他以对人民的爱博得人民的信仰;
•
他生根于古老而庞大的中国,
•
把历史的重载驮在自己的身上;
•
他的脸常覆盖着忧愁,
•
眼瞳里映着人民的苦难;
• 它要你疯狂在温暖的黑暗里。 • 那可能和不可能的使我们沉迷。
• 我越过你大理石的理智殿堂, • 那窒息着我们的
• 而为它埋藏的生命珍惜;
• 是甜蜜的未生即死的言语,
• 你我底手底接触是一片草场, • 它底幽灵笼罩,使我们游离,
• 那里有它底固执,我底惊喜。 • 游进混乱的爱底自由和美丽。
诗八章
• 一样的是这悠久的年代的风, 一样的是从这倾圮的屋檐下散开的无尽的呻吟和寒冷, 它歌唱在一片枯槁的树顶上, 它吹过了荒芜的沼泽,芦苇和虫鸣, 一样的是这飞过的乌鸦的声音。 当我走过,站在路上踟蹰, 我踟蹰着为了多年耻辱的历史 仍在这广大的山河中等待, 等待着,我们无言的痛苦是太多了, 然而一个民族已经起来, 然而一个民族已经起来。 ——1941年12月
九叶诗人运用现代派的感觉方式、意 象抒情技巧,以及按反修辞逻辑构成的词 语、反语法规范导致的跨跳句式等策略以 造成一种特具张力的弹性语言,来写一些 不是一眼就能看懂的诗,并藉此作自我灵 魂的拷问、民族兴衰的沉思,展示了这批 追求民主的知识分子矛盾而又充满历史智 慧的灵魂。
穆旦
(1918—1977),诗人、翻译家。 原名查良铮,曾用笔名梁真。浙 江海宁人。40年代出版了《探险 者》、《穆旦诗集( 1939~ 1945)》、《旗》三部诗集,将 西欧现代主义和中国诗歌传统结 合起来,诗风富于象征寓意和心 灵思辨,是“九叶诗派”的代表 性诗人。
个人收集整理,仅供交流学习!
•5
•6
• 夕阳西下,一阵微风吹拂着田 野,
• 相同和相同溶为怠倦, • 在差别间又凝固着陌生;
• 是多么久的原因在这里积累。 • 是一条多么危险的窄路里,
• 那移动了的景物移动我底心
• 我制造自己在那上面旅行。
• 从最古老的开端流向你,安睡。 • 他存在,听从我底指使, • 那形成了树木和屹立的岩石的, • 他保护,而把我留在孤独里,
• 一个农夫,他粗糙的身躯移动在田野中, 他是一个女人的孩子,许多孩子的父亲, 多少朝代在他的身边升起又降落了 而把希望和失望压在他身上, 而他永远无言地跟在犁后旋转, 翻起同样的泥土溶解过他祖先的, 是同样的受难的形象凝固在路旁。 在大路上多少次愉快的歌声流过去了, 多少次跟来的是临到他的忧患; 在大路上人们演说,叫嚣,欢快, 然而他没有,他只放下了古代的锄头, 再一次相信名词,溶进了大众的爱, 坚定地,他看着自己溶进死亡里, 而这样的路是无限的悠长的 而他是不能够流泪的, 他没有流泪,因为一个民族已经起来。
40年代新诗
第一节 40年代新诗概况
现实主义(主潮)
{ 浪漫主义(七月诗派)
现代主义(西南联大诗群) (
40年代的诗歌总体特征
历史大转折时期 ,以现实主义 为诗歌主潮,浪漫主义和现代主义, 向现实主义靠拢的倾向。
40年代对中国来说正处在历史大转 折时期,每一个诗人个人的命运不得不 与民族、阶级的命运结合在一起,只有 让一己的悲欢融入群体的大悲欢中去作 吟唱,才是诗人抒情事业的真正出路。 正是这些决定了这时期以现实主义为诗 歌主潮,而浪漫主义和现代主义,也都 显示为向现实主义靠拢的倾向 。
• 这时候就听见我底主暗笑,
• 我却爱了一个暂时的你。
• 不断地他添来另外的你我
• 即使我哭泣,变灰,变灰又新生,• 使我们丰富而且危险。
• 姑娘,那只是上帝玩弄他自己。
诗八章
•3
•4
• 你底年龄里的小小野兽,
• 静静地,我们拥抱在
• 它和春草一样的呼吸,
• 用言语所能照明的世界里,
• 它带来你底颜色,芳香,丰满, • 而那未成形的黑暗是可怕的,
诗八章
•1
•2
• 你底眼睛看见这一场火灾,
• 水流山石间沉淀下你我,
• 你看不见我,虽然我为你点燃; • 而我们成长,在死底子宫里。
• 唉,那燃烧着的不过是成熟的年 • 在无数的可能里一个变形的生命
代。
• 永远不能完成他自己。
• 你底,我底。我们相隔如重山! • 我和你谈话,相信你,爱你,
• 从这自然底蜕变底程序里,
九叶诗派(中国新诗派)是抗战后期 和解放战争时期的一个具有现代主义倾向 的诗歌流派。主要成员有辛笛、穆旦、陈 敬容、杜运燮等九人。主要刊物有《诗创 造》《中国新诗》。九位诗人分别为曹辛 之(杭约赫)、辛笛(王馨迪)、陈敬容、郑 敏、唐祈、唐湜、杜运燮、穆旦和袁可嘉。 他们于1981年出版了《九叶集》,因此被 称为九叶诗人。
• 将使我此时的渴望永存,
• 他底痛苦是不断的寻求
• 一切在它底过程中流露的美 • 教我爱你的方法,教我变更。
• 你底秩序,求得了又必须背离。
诗八章
•7 • 风暴,远路,寂寞的夜晚, • 丢失,记忆,永续的时间, • 所有科学不能祛除的恐惧 • 让我在你底怀里得到安憩—— • 呵,在你底不能自主的心上, • 你底随有随无的美丽的形象, • 那里,我看见你孤独的爱情 • 笔立着,和我底平行着生长!
敏锐地捕捉和用语言来营造意象进行抒 情的艺术才能。艾青提倡诗的散文美就是指 口语美。艾青还进一步主张用自由体写诗, 即根据情绪内在波伏而生的自然语调来分行、 分节写成自由体的诗。
“一首诗的胜利,不仅是那诗所表现的思想 的胜利,同时也是那诗的美学的胜利——而后者常 被理论家们所忽视。”
——艾青《诗论》
第二节 艾青
艾青(1910—1996)中 国现代诗人。原名蒋海 澄,浙江金华人。1933 年第一次用艾青地笔名 发表长诗《大堰河—— —我的保姆》,感情诚 挚,诗风清新,轰动诗 坛。代表作诗集《大堰 河》、《8年以后发表了《在浪尖上》、 《光地赞歌》等诗作。解放前,艾青 以深沉、激越、奔放地笔触诅咒黑暗, 讴歌光明;建国后,又一如既往地歌 颂人民,礼赞光明,思考人生。他的 “归来”之歌,内容更为广泛,思想 更为浑厚,情感更为深沉,手法更为 多样,艺术更为圆熟。
• 在群山的包围里,在蔚蓝的天空下, 在春天和秋天经过他家园的时候, 在幽深的谷里隐着最含蓄的悲哀: 一个老妇期待着孩子,许多孩子期待着 饥饿,而又在饥饿里忍耐, 在路旁仍是那聚集着黑暗的茅屋, 一样的是不可知的恐惧,一样的是 大自然中那侵蚀着生活的泥土, 而他走去了从不回头诅咒。 为了他我要拥抱每一个人, 为了他我失去了拥抱的安慰, 因为他,我们是不能给以幸福的, 痛哭吧,让我们在他的身上痛哭吧, 因为一个民族已经起来。
手推车
• 在黄河流过的地域 • 在无数的枯干了的河底 • 手推车 • 以唯一的轮子 • 发出使阴暗的天穹痉挛的
尖音 • 穿过寒冷与静寂 • 从这一个山脚 • 到那一个山脚 • 彻响着 • 北国人民的悲哀
• 在冰雪凝冻的日子 • 在贫穷的小村与小村之间 • 手推车 • 以单独的轮子 • 刻画在灰黄土层上的深深
艾青《我爱这土地》
“用嘶哑的喉咙歌唱”的对象是如下三类:
• “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生存忧患感; • “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和“无止息地吹
刮着的激怒的风”,奋起拼搏感;
• “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社会光明感。 这表明艾青的情感世界是由忧患感、拼搏
感和光明感组成的,而寄寓这三类感受的是土 地、波浪和太阳这三类意象体系。
胡风
• 该诗歌群体以文学杂志《七月》 而得名。《七月》主编胡风自己 就是诗人,因此特别重视诗,以 致使《七月》特别吸引一大批有 相似倾向的诗人,包括胡风自己 以及艾青、田间、亦门、鲁藜、 天蓝、邹荻帆、孙钿、彭燕郊、 庄涌、杜谷、冀汸、侯唯动、雷 蒙、又然、方然、辛克、钟瑄、 山莓、鲁沙、白莎等,由此形成 一个有相当规模的七月诗派。 “七月”诗人奉胡风的理论为流 派的纲领依据。
西南联大诗群(主知派现代主义)
西南联大诗 人有闻一多、朱 自清、卞之琳、 李广田、冯至、 孙毓棠以及来自 英国的青年教师、 诗人、诗学理论 家燕卜荪等。
九叶诗派
40年代诗坛能综合现实主义、 浪漫主义与现代主义三股诗潮,怀着 现实主义精神而对时代、社会与生命 作抒唱,从而达到这时期新诗创作制 高点且具有整合性意义的诗人是艾青, 诗派是九叶诗派。
•
是政论家、诗人、军事指挥者,
•
革命--以行动实践着思想;
•
他不断地思考,不断地概括,
•
一手推开仇敌,一手包进更多的朋友;
•
"集中"是他的天才的战略--
•
把最大的力量压向敌人;
•
一个新的口号决定一个新的方向:
•
"一切都为了法西斯主义之死亡。"
•
一九四一年十一月六日 于陕甘宁边区参议会
第三节 九叶诗派
•8 • 再没有更近的接近, • 所有的偶然在我们间定型; • 只有阳光透过缤纷的枝叶 • 分在两片情愿的心上,相同。 • 等季候一到就要各自飘落, • 而赐生我们的巨树永青, • 它对我们的不仁的嘲弄 • (和哭泣)在合一的老根里化
为平静。
——1941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