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二十年代新诗

4 二十年代新诗
4 二十年代新诗

二十年代新诗

一、初期白话诗

1、重要诗人:胡适、刘半农、沈尹默、俞平伯、康白情、刘大白、周作人、朱自清。

2、初期白话诗的特点:

–明白平实、偏于说理;

–在诗的形式上,表现出散文化的倾向;

–基本不用韵,不顾及平仄,随情感的起伏变换长短句式;

–采用欧化语法,以清晰的语义逻辑联结诗的意象。

不足的是:诗歌过于平实,情感浓度不够,想象力不足,缺少诗歌的意味;诗歌语言有散文化倾向,只注重新诗语言和旧体诗的区别,而忽视了诗歌语言和其他文体的区别,诗歌的语言失去了韵律感和节奏感。

刘半农《相隔一层纸》

胡适《人力车夫》

3、胡适《尝试集》

1920年胡适的《尝试集》出版,收1916-1920年间创作的诗歌75首。是新文学第一部白话诗集。

“自古尝试成功无”。《尝试集》的诗带有过渡性特征,还没有彻底摆脱旧诗的影响,具有半文半白,半新半旧的特点,带有“缠脚时代的气息”。但《尝试》的价值在于作为早期新诗,在内容和形式上已经和古典诗歌有了本质的区别,在格律和内容、语言方式上完成了对中国古典诗歌的革新和超越。

胡适《尝试集》:《蝴蝶》、《鸽子》、《一念》

二、一代诗风的开创

(一)郭沫若的《女神》

(二)湖畔诗人

湖畔诗人指的是汪静之、冯雪峰、潘漠华、应修人等。1922年他们出版了诗歌合集《湖畔》和汪静之的个人诗集《蕙的风》,1923年又有合集《春的歌集》出版。他们的诗是真正意义上的“五四”的产儿,他们的首要贡献是爱情诗。

(三)冰心、宗白华、朱自清等的小诗创作

1923年,出版了冰心的《繁星》与《春水》,以及宗白华的《流云小诗》,引起了人们对“小诗”的关注与兴趣。小诗是在周作人翻译的日本短歌、俳句和郑振铎翻译的泰戈尔《飞鸟集》影响下产生的。小诗是一种即兴式的短诗,一般以三五行为一首,表现作者刹那间的感兴,寄寓一种人生哲理或美的情思。

冰心《繁星》宗白华《流云》

三、郭沫若的《女神》

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1914年赴日本留学,接触了泰戈尔、惠特曼、歌德等作家的作品,深受影响。1921年7月,与成仿吾、郁达夫等人在日本组织成立创造社。1923年在日本帝国大学毕业后回国。1928年流亡日本。1937年7月从日本回国,主持国民政府军委会政治第三厅工作。

主要作品:A.诗集:《女神》(1921)、《星空》(1923)、《前茅》(1928)、《恢复》(1928);

B.历史剧:《三个叛逆的女性》(1926,包括《王昭君》《聂荌》《卓文君》三个剧本)、《屈原》(1942)、《棠棣之花》(1942)、《虎符》(1942)、《孔雀胆》(1943)、《南冠草》(1944)。

《女神》1921年出版,是郭沫若的第一部诗集,具有开一代诗风的意义,是五四时代狂飚突进精神的文学再现。《女神》中的诗形式极端自由,激情喷发,自我形象凸显,反映了五四时代精神,开浪漫主义诗风,体现了新诗发展的历史要求,成为20世纪中国新诗的奠基

之作。

《女神》中的代表诗作:《凤凰涅槃》《天狗》《炉中煤》《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地球,我的母亲!》《匪徒颂》《晨安》

《我是个偶像破坏者》。

《女神》的思想艺术特征:

1.歌颂“偶像破坏者”,塑造了富有叛逆精神的自我形象;

2.对祖国的热爱与眷念,渴望祖国和自我的新生;

3.对“劳工神圣”的景仰和颂扬;

4.对大自然的礼赞;

5.泛神论思想;

6.代表着真正的诗体大解放,形式绝对

自由、绝对自主;

7.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

《凤凰涅槃》

《凤凰涅槃》借凤凰“集香木自焚,复从死灰中更生”的故事,象征着旧中国以及诗人旧我的毁灭和新中国以及诗人新我的诞生。除夕将近的时候,在梧桐已枯、醴泉已竭的丹穴山上,一对凤凰为自己安排火葬。临死之前,它们回旋低昂地起舞。它们诅咒现实,诅咒了冷酷、黑暗、腥秽的旧宇宙,诅咒了五百年来沉睡、衰朽、死尸似的生活。于是它们痛不欲生,集木自焚。“时期已到了,死期已到了”的时候,一场漫天大火终于使旧我连同旧世界的一切黑暗和不义同归于尽。这种把一切投入烈火、与旧世界决裂的英雄气概,这种毁弃旧我、再造新我的痛苦和欢乐,正是

五四精神的形象写照。诗歌洋溢着炽烈的向往

光明、追求理想的热情。

四、闻一多、徐志摩

为代表的前期新月派

(一)前期新月派的诗歌主张

前期新月派,是指1927年以前,以北京《晨报副刊》“诗镌”为阵地的诗人群。主要诗人有:闻一多、徐志摩、朱湘、饶盂侃、孙大雨、刘梦苇等。他们明确提出新诗格律化的主张,并进行了积极的创作实践。

新月派提出了“理性节制情感”的美学原则。

新月派提出以“和谐”与“均齐”为新诗最重要的审美特征。

闻一多提出了“新诗格律化”的主张,鼓吹诗的“三美”,即音乐美(音节与韵脚的和谐),绘画美(词藻华丽、视觉形象),建筑美(节的匀称,句的均齐)。

新诗格律化的倡导,纠正了早期诗歌创作过于散漫自由的局面,使新诗趋于精练与集中。

(二)闻一多

闻一多(1899-1946):原名闻家骅,湖北人。著有诗集《红烛》、《死水》。闻一多具有鲜明的东方绅士气质,曾留学美国,受到西方文化的浸染。他既对传统有着深切的依恋,又对传统有着多方的怀疑。

1、诗歌的主要精神特征。

A、唯美的倾向。《红烛》中写于留美时期的部分诗作。

B、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2、新格律诗的“三美”主张。

(教材92-93页)

(三)徐志摩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生于一个民族资产阶级家庭,游学欧美,受欧洲资产阶级思想的影响较深。1921年开始写诗。主要有《志摩的诗》、《翡翠冷的一夜》、《猛虎集》、《云游集》等,抒写美与爱、光明与自由的追求。

五、李金发的象征派诗歌

李金发的诗集有《微雨》《食客与凶年》《为幸福而歌》,是早期象征主义诗歌的代表,受法国象征派波德莱尔、魏尔伦的影响,崇尚直觉,否定现实,沉醉于内心世界,他的诗歌是对生命意识张扬的“生命的寓言”。李金发被誉为“东方的波德莱尔”。

在诗歌的形式上,李金发追求新奇、怪异和突兀;在意象上追求奇特意象组合的暗示的力量,色彩浓重,意象重叠,重视暗示与联想;艺术上重视诗歌的表现;在手法上用省略法,陌生化,以增加晦涩感;情感上具有浓烈的颓废情绪。

3 20年代的白话新诗

20年代的诗歌 第一节.初期白话新诗 (一)胡适的历史功绩 新诗实践和理论建构:《希望》 1.胡适《谈新诗》 “以文入诗”,“作诗如作文” 《一颗星儿》 2、胡适的新诗实践 ?《尝试集》 ?中国新文学史上最早的新诗集 ?1920年3月上海亚东图书馆出版 《蝴蝶》 3、体裁特点 (1)以白话入诗。 (2)句式不限长短。 (3)声调不拘平仄。 (4)用韵自由。 4、《尝》中诗歌的内容 (1)反封建——《礼》、《威权》 (2)反军阀——《你莫忘记》 (3)倡自由——《鸽子》、《老鸦》 (4)尚进取——《上山》 (5)人道精神——《人力车夫》 《鸽子》、《三溪路上大雪里一个红叶》、《十二月一日奔丧到家》 5、《尝》的文学史意义 (1)展示了白话新诗从传统中蜕变和新生的艰难历程。 (2)既提供了白话新诗的最初形态,也表达了相应的诗歌观念。 多是即事感兴、即景生情之作,说理性强,缺乏诗情和想象力,诗味不足。 (二)早期新诗运动 1、刘半农,江苏江阴人。 ?《相隔一层纸》 揭露了贫富悬殊的现象 ?《学徒苦》 反映学徒难言的辛酸 《教我如何不想他》 2、刘大白(1880---1932) 浙江绍兴人,前清举人。诗集《旧梦》最好的诗作是歌谣体的白话诗《卖布谣》:歌谣形式,浅显通俗。《是谁把?》 3、俞平伯(1900—1990) ?《冬夜》 ?杂糅着旧文学的意象与新思潮的哲理,旧诗词格律的影响与欧化的文法 ?最能反映早期新诗的“过渡”性 4、康白情(1896——1958) ?新潮社成员,四川安岳人。

?自由吐出心里的东西,我不是诗人。 ——康白情 ?《草儿》集是当时最有影响的新诗集,在大自然中发现了新诗的材料。 ?1921年1月,中国新诗社创办《诗》月刊,为我国第一个新诗刊物。 (三)早期新诗的特点 1、以白话作诗,将诗歌从文言中解放出来,重实感,少想象,通过对具体生活场景的白描,来表现社会人生。 2、大多不用韵,表现出明显的散文化倾向。 3、大多未脱尽旧诗词的痕迹,是“女人放大的小脚”。 第二节、小诗创作与“湖畔诗人” (一)小诗创作 小诗的特点 1、作家们广泛地思索着关于宇宙、自然、社会、人生、个性等时代性的命题,引发了诸种“零碎的思想”。 2、外来诗歌的影响 小诗的代表诗人和诗作 1.冰心的《繁星》与《春水》 ?侧重于歌吟童心、母爱、自然,借对一草一木、一花一石的歌吟表现作者爱和美的 哲学。 ?纯静、细腻、柔和、含蓄。 2、宗白华 《流云》收诗40余首 擅长表现诗人的心灵与自然宇宙以及社会人生的律动之间的契合 有相当一部分是关于诗本身的诗 (二)湖畔诗群 “湖畔诗人” ?汪静之、应修人、潘漠华、冯雪峰 ?情诗,构成创作的主线索。 ?湖畔派情诗充满生气,清纯天真 ?拓宽了现代新诗的题材范围 ?以对爱情的大胆咏唱和展示爱情的非理性力量体现了较明显的现代性。 ?汪静之诗集《蕙的风》 第三节、冯至的诗(1905——1993) ?原名冯承植,河北涿县人。 1、处处表现出艺术的节制。 2、着意追求诗情的哲理化,具有“沉思”的调子。 3、诗形朴素 4、个性鲜明 (1)诗的意象——全都抹着凄清、孤苦的色彩。 (2)诗的情调——充满感伤与苦闷。 (3)诗的节奏——舒缓、幽婉、柔美。 第四节、李金发与象征派诗 波特莱尔(1821—1867),法国象征主义诗歌先驱,现代主义创始人之一 主张把社会和人性之恶作为艺术美的对象来表现。诗集取名《恶之花》,正说明诗人可

20年代新诗

第四章新诗(一)(8学时) 教学要点: 1、“五四”新诗运动 2、前期新月派 3、早期象征派诗歌 教学内容: 第一节早期白话诗(2学时) 一、新诗的诞生——“五四”新诗运动 1、梁启超设计了“诗界革命”。要有“新意境”、“新语句”、“古风格”。所谓“新语句”,即是不仅要吸收新名词,而且要引入新句式,在语法结构以至内在思维方式上进行根本的变革,还要打破传统诗词格律,这些与保留古风格的要求显然是背离的。而在梁启超看来,打破传统的诗的格律与文言语法结构,就不存在“诗人之诗”,后改为“以旧风格含新意境”。“诗界革命”始终限制在传统诗歌的范围内。 2、黄遵宪提出了“我手写我口”,包含有一种个性主义主张。诗应是写我想写的,我想说的,我内心的感受。他就做过转向古风、乐府,“用古文家伸缩离合之法以入诗”等多种实验,而向“散文化”方向的努力,则又显示了背离占主流地位的“唐诗”传统,向“宋诗”靠拢的倾向。这也构成了“诗界革命”的一个极限:晚清诗界最终止步于宋诗派的模仿风气中。 3、胡适提出了“做诗如作文”。一是打破诗的格律,换以“自然的音节”;二是以白话写诗,不仅以白话词语代替文言,而且以白话的语法结构代替文言语法,并吸收国外的新语法,也即实行语言形式与思维方式两个方面的散文化。 胡适在提倡“诗体的解放”的同时,还提出了“诗的经验主义”,其核心就是他所说的“言之有物”,也即“有我”与“有人”,“有我就是要表现著作人的性情见解,有人就是要与一般的人发生交涉”。(胡适:《五十年之中国文学》)前者突出了写作者(知识分子)主体的性情与见解,后者强调了与“一般的人”即平民百姓的沟通与交流,这正是“五四”时期的文化启蒙主义在诗歌观念上的反映。这种诗歌观重视的是“精神、观念”的表达,所谓“有什么题目做什么诗;诗该怎么做就怎么做”的要求,诗的口语化、明白易懂的要求,自是“题”

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归纳-30年代新诗

三十年代新诗 表现出两个明显不同的发展方向:一是关注现实。二是表现诗人内心世界的情感。 一、关注现实。 三十年代关注社会现实的诗人主要有这样几部分: 1.左翼诗人。进步的或左翼的诗歌在社会政治的重压下曲折成长和发展,是30年代新诗的重要现象。他们主要是左联的殷夫,左联发起的中国诗歌会。 中国诗歌会: (1)1932年9月,由左联诗歌组发起成立于上海,发起人有:蒲风、穆木天、杨骚、任钧等。(2)1932年2月创办《新诗歌》旬刊(后改为半月刊、月刊)。 (3)该会在北平、广州、青岛、天津、湖州等地成立分会,会员有200人之众。 (4)1937年4月,为适应抗战需要,中国诗人协会成立,中国诗歌会中的诗人大多参加这一组织,中国诗歌会解散。 (5)中国诗歌会影响较大的诗人主要有:蒲风、穆木天、任钧、杨骚、王亚平等。 2.与中国诗歌会同时出现的诗人:主要是艾青、田间、臧克家。 艾青:早期诗集:《大堰河》影响巨大。 田间:受马雅夫斯基影响,出版诗集有:《未明集》、《中国牧歌》、叙事长诗:《中国农村的故事》臧克家:1932年开始在《新月》月刊上发表新诗,出版诗集有:《烙印》(1933)、《罪恶的黑手》(1934)、《自己的写照》(1934)、《运河》(1934)等。其诗富有乡土气息,被称为“泥土诗人”。 二、表现诗人内心世界的情感。 与现实主义诗歌形成对照的是,一批诗人执着表现自己内心世界的情感,并追求诗歌艺术的美。这主要由两大部分诗人构成:一是新月后期诗人群;二是现代派诗人群。 1.新月后期诗人群: 1931年1月,徐志摩主编的《诗刊》在上海创刊,标志着新月派诗人进入后期发展阶段。其诗人主要有:孙大雨、叶公超、梁宗岱、卞之琳、陈梦家、邵洵美、林徽音等。 关于新月社、新月诗派、《新月》杂志、 新月社:1923年成立于北京,成员有:胡适、陈源、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主要是英美留学生。成立之初两年内没有专门刊物,主要以《现代评论》、《晨报》副刊等为活动园地。1926年借《晨报》副刊创办《诗隽》和《剧刊》,提倡新诗格律化,肯定传统戏曲艺术的合理性。1927年,新月社的活动中心移往上海。 新月诗派:中国现代新诗重要流派之一,形成于1926年春夏之际,以1927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新月诗派”主要以《晨报》副刊的《诗隽》为活动园地。1925年徐志摩接编《晨报》副刊,1926年与闻一多创办《诗隽》,新月诗派形成。前期新月诗派提倡新格律诗,对新诗发展有重要贡献。其成员除徐志摩、闻一多外,还有朱湘、饶孟侃、刘梦苇、孙大雨等。 后期新月诗派主要是以1928年春创办的《新月》月刊和1931年1月创办的《诗刊》(季刊)为园地。后期新月与政治保持明确距离,提倡健康、尊严与人性,艺术受欧美格律诗广泛影响。后期诗人除徐志摩、孙大雨等人外,还有邵洵美、陈梦家、林徽音、卞之琳等。 1931年底因徐志摩遇难,《诗刊》停刊,不久,《新月》终刊,新月诗派衰落。 2.现代派诗人群 1.1932年5月,施蜇存创办文艺刊物《现代》,所刊诗歌从艺术到思想都有若干共同倾向,被称为“现代派”。 2.现代派诗人主要有:戴望舒(主将)、施蜇存、南星、金克木、何其芳等,他们以刊物为中心,形成了一个稳定的诗人群。 3.现代派诗人的代表诗集有:《望舒诗稿》(戴望舒,1937)、《鱼目集》(卞之琳,1935)、《汉园集》(何其芳、卞之琳、李广田三人合集,有汉园三诗人之称,1936)、《预言》(何其芳1945)等。4.抗战爆发后,现代派诗人群急剧分化,现代派诗潮走向衰微,其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为40年代“九叶诗人”继承和发展。 5.现代派诗人的艺术来源:从外国艺术来看,主要受T。S。艾略特的影响,从中国来看,主要继承和发展晚唐五代李商隐、温庭筠等诗人的传统。 6.艺术手法:反对直抒胸臆,主要运用象征、暗示、通感等手法。 戴望舒、卞之琳的诗。

二十年代新诗

弃妇长发披遍我两眼之前遂隔断了一切羞恶之疾视与鲜血之急流枯骨之沉睡黑夜与蚁虫联步徐来越此短墙之角狂呼在我清白之耳后如荒野狂风怒号战栗了无数游牧靠一根草儿与上帝之灵往返在空谷里我的哀戚惟游蜂之脑能深印着或与山泉长泻在悬崖然后随红叶而俱去弃妇之隐忧堆积在动作上夕阳之火不能把时间之烦闷化成灰烬从烟突里飞去长染在游鸦之羽将同栖止于海啸之石上静听舟子之歌衰老的裙裾发出哀吟徜徉在丘墓之侧永无热泪点滴在草地为世界之装饰题自画像即月眠江底还能与紫色之林微笑耶稣教徒之灵吁太多情了感谢这手与足虽然尚少但既觉够了昔日武士被着甲力能搏虎热如皎日我么害点羞灰白如新月在云里我有草履仅能走世界之一角生羽么太多事了呵早期无产阶级诗歌蒋光慈《新梦》 1925 1923邓中夏新诗必须自觉充当无产阶级领导下的民主革命的工具多作能够表现民族伟大精神的作品主张从那群众的波涛里才能涌现出一个真我它革命文学的主人应当是群众而不是个人强调诗歌必须向读者提供理想重理想议论感情抒发直露想象平实我流过一座花丛柔波便粼粼地把那些凄艳的花影儿编织成你的花冠无奈呀我终于流入了流入那无情的大海海上的风又厉浪又狂吹折了花冠击碎了裙裳我也随了海潮飘漾飘漾到无边的地方你那彩霞般的影儿竟也同幻散了的彩霞一样 4.小诗运动小诗是一种即兴式的短诗多以三五行为一首表现刹那间

的情绪和感触寄寓人生的哲理和思想代表诗人是冰心宗白华受泰戈 尔诗和日本俳句影响较大1921~1925年盛极一时兴盛的原 因 a初期白话诗做诗如说话的特征给人以平白乏味之感 b一些诗歌难以仿效 c与中国固有的短诗艺术积累有关 尤其是唐代绝句为四诗人提供了取之不尽的营养冰心的春水体繁星 体《繁星》和《春水》是冰心的小诗集共收小诗350余首 基本主旨是对爱的哲学之咏唱冰心的小诗执着于探索和剖露自我的 内心世界增添了女性特有的细腻和婉约满蕴着温柔微带着忧愁欲语 又停留是她小诗的独特神韵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节奏舒缓格调清新 文词优美意境恬淡被誉为春水体或繁星体一直得到了人们的喜爱冰 心小诗大海呵那一颗星没有光/那一朵花没有香/那一次我的思 想里/没有你波涛的清响《繁星·一三一》童真婴儿/在他颤动 的啼声中/有无限神秘的言语/从最初的灵魂带来/要告诉世界 《春水·六四》母爱造物者倘若在永久的生命中只容有一次极乐的 应许我要至诚地求着/我在母亲的怀里/母亲在小舟里/小舟在月 明的大海里《春水·一O五》母亲啊天上的风雨来了鸟儿躲到它 的巢里心中的风雨来了我只躲到你的怀里宗白华 1898~1986 又名宗之櫆江苏常熟人生于安徽安庆诗集《流云》出版于1923年12 月小诗数量只有48首以精纯洗练的语言唱出了五四退潮期一部分知 识分子对前途期待和悲抑的意绪对生命人生自然宇宙发出的渴慕与 赞美的哲理情思诗只有以哲理做骨子所以意味浓深 宗白华我们宗白华我们并立天河下

30年代新诗

30年代新诗 后期创造社,太阳社 1.政治抒情诗 中国诗歌会(大众诗) 2.唯美诗(后期新月社+现代诗派)“纯诗”诗歌类型 3.乡土诗歌(臧克家)踏实表现现实人生 中国诗歌会 现实主义诗派 臧克家 三大流派后期新月派 现代派戴望舒卞之琳何其芳 政治抒情诗 前驱:殷夫,左联五烈士之一。“红色鼓动诗” 取材上:大处着眼,小处落笔。善于抓住典型的材料

和富有表现力的细节,深入挖掘。 艺术上:形象性和议论性结合,语言凝练,语调激越。注重真情实感的再现。 代表作:《一百零七个》《别了,哥哥》《血字》,《孩儿塔》 缺点:强调“力”的美学,比较口号化。 中国诗歌会 性质:是左联领导下的一个群众性诗歌团体。 时间:1932年9月于上海成立。 发起人:黄浦芳(蒲风),穆木天(从创造社走向左联,陈方竟研究的好),杨骚,森堡(任钧) 刊物:《新诗歌》 创作纲领:“我们要抓住现实,歌唱新世纪的意识”要使“诗歌成为大众歌调”,诗人“自己也成为大众的一个” 创作的直接导向是“诗的意识形态化”与“诗与诗人的大众化” 内容与特点:1.及时迅速反映现实人生,从事反帝反封建斗争。“捉住现实” 2.强调诗的意识形态化,强调“自我”

在“集体”,“小我”在“大我”中的融合。 3.艺术表现上直接描摹现实的方式。“大众歌调”,创造大众化和通俗化诗歌,大量采用歌谣,小调等民间诗体。 影响:扩大了诗歌的表现领域;表现了强烈的理想主义与英雄主义色彩;刚健,粗犷,壮阔的力的 美。 不足:成为了意识形态的传声筒,忽视了诗歌本身的艺术特质;艺术上比较粗糙;抹杀了非重大题 材作品,导致诗歌单化。 代表:蒲风——长篇叙事诗歌《六月流火》,诗歌集《茫茫夜》。反映重大题材,表现工农大众的 生活和斗争。直接描摹的手法,诗歌语言朴实 通俗。 附:中国诗歌会在实践诗歌大众化方面取得了值得称道的成绩,尤其是创作了大量的长篇叙事诗。 唯美诗 后期新月社:《诗刊》在上海创刊,标志着新月诗派进入后期的发展阶段。 代表人:孙大雨,叶公超,卞之琳等人

中国现当代文学—— 40年代新诗

第五章 40年代新诗 教学要点: 1、七月诗派 2、九叶诗派 3、艾青诗歌的意象与主题及理论主张 第一节概述 一、同声歌唱 七七事变后,30年代两大派别的对峙消失,诗人们唱起了民族解放的战歌。具强烈时代性、战斗性的写实主义诗风成不同流派诗人的创作趋向。但多就是直抒胸臆的宣言式呐喊,加入大量议论性陈词,易产生鼓动效果,却易流于空泛,形式简单粗陋。 此时期,取得成就的诗人有:30年代现实主义诗人艾青、臧克家、田间、蒲风;现代主义诗人戴望舒、卞之琳、何其芳、徐迟。 现实主义方面取得的成就:国统区以臧克家为首的“泥土”诗群,臧写了《泥土的歌》、《三代》等农村题材的朴素诗歌;根据地“新歌谣创作”进行火热,在传统歌谣中注入革命内容,宣传、普及革命思想。 例如:革命的势力大无边,红旗一展天下都红遍。 《东方红》就就是陕北民间诗人用传统“白马调”编的《移民歌》中的一节。 解放区的民歌体叙事诗取得了较高成就,出现了李季的《王贵与李香香》与阮章竞的《漳河水》等著名叙事长诗。 二、七月诗派 1、关于“七月派” “七月派”就是在艾青的影响下,以文艺理论家兼诗人胡风为中心,以《七月》、《希望》、《诗垦地》、《诗创作》、等杂志为阵地而形成的青年诗人群,主要诗人有鲁藜、绿原、冀访、阿垅、曾卓、芦甸、孙钿、化铁、方然、牛汉等。强烈的革命激情,鲜明的政治倾向,重体验的现实主义,就是“七月派”创作的基本特征。 “七月派”的创作特色:(1)把诗作为战斗的武器,追求诗歌与时代的密切结合与与人民的融为一体,追求诗歌鲜明的毫不含糊的政治倾向性与革命功利主义的创作目的性,以及诗歌的史诗品格,就是其共同的创作态度。就是30年代新月派、现代派的历史对立物。针对徐志摩《我不知道风就是在哪一个方向吹》的迷失、惆怅、悲叹,七月派诗人宣告“我知道风的方向/风打从冬天走向春天”。(2)发掘与歌颂民族的生命强力,抒发鲜明的主观战斗激情,强调能动地影响、改造现实,反对只描摹现象、冷淡模写生活。 艺术上追随艾青,倾向于诗歌的散文化,对自由体诗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2、实践 绿原就是“七月派”成就较大的诗人。从充满浪漫憧憬的《童话》集,到振聋发聩的《给天真的乐观主义者们》等政治抒情诗,既显示出她在政治上的成长,也标志着她在诗艺上的进步。《终点,又就是起点》、《伽利略在真理面前》、《您就是谁》都就是传诵一时的名篇。这些诗视野开阔,感情激越,形象繁复,富于现实主义的战斗精神。 鲁藜有诗集《醒来的时候》、《锻炼》等。她的诗大多就是朴实而清新的短诗,抒写了诗人在抗日民主根据地的新鲜感受。《泥土》就是表现新的人生哲学的名篇。 其她如阿垅的《纤夫》、冀汸的《跳动的夜》、牛汉的《鄂尔多斯草原》与化铁的《暴雷雨岸然轰然而至》,都就是充满力度与激情,足以显示“七月派”风格的代表作。阿垅从人、诗、现实相互关联的视野中系统地阐述了“七月派”的诗学主张。 田间,抗战初期最受欢迎的诗人,“时代鼓手”,抒情长诗《给战斗者》。鼓点式的诗,暴风雨般的感情+疾驰、强烈的节奏,喜用宏大的拟喻性意象,想象丰富。还有《假使我们不去打仗》、《义勇军》、《赶车传》等。 三、校园诗人 战争中的精神家园。在西南联大,现代新诗的前辈诗人朱自清、闻一多、卞之琳、李广田+特聘的英国

20年代新诗赏析

蝴蝶 胡适 两个黄蝴蝶,双双飞上天。 不知为什么,一个忽飞还。 剩下那一个,孤单怪可怜。 也无心上天,天上太孤单。 人力车夫 胡适 “车子!车子!”/车来如飞。/客看车夫,忽然心中酸悲。/客问车夫:“你今年几岁?拉车拉了多少时?”/车夫答客:“今年十六,拉过三年车了,你老别多疑。”/客告车夫:“你年纪太小,我不坐你车。我坐你车,心中惨凄。”/车夫告客:“我半天没有生意,又寒又饥。你老的好心肠,饱不了我的饿肚皮。我年纪小拉车,警察还不管,你老又是谁?”客人点头上车, 说:“拉到内务西部! 相隔一层纸 刘半农 屋子里拢着炉火, 老爷吩咐开窗买水果, 说"天气不冷火太热 别任它烤坏了我。” 屋子外躺着一个叫化子, 咬紧了牙齿对着北风喊“要死” 可怜屋外与屋里, 相隔只有一层薄纸! 教我如何不想他 刘半农 天上飘着些微云 地上吹着些微风 啊…… 微风吹动了我头发 教我如何不想他 月光恋爱着海洋 海洋恋爱着月光 啊…… 这般蜜也似的银夜 教我如何不想他 水面落花慢慢流 水底鱼儿慢慢游 啊…… 燕子你说些什么话 教我如何不想他 鸽子 胡适 云淡天高,好一片晚秋天气! 有一群鸽子,在空中游戏。 看他们三三两两, 回环来往, 夷犹如意,—— 忽地里,翻身映日,白羽衬青天, 十分鲜丽! 月夜 沈尹默 霜风呼呼的吹着, 月光朗朗的照着。 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 却没有靠着。 我是一条小河 冯至 我是一条小河, 我无心由你的身边绕过-- 你无心把你彩霞般的影儿 投入了我软软的柔波。 我流过一座森林, 柔波便荡荡地 把那些碧翠的叶影儿 裁剪成你的裙裳。 我流过一座花丛, 柔波便粼粼地 把那些凄艳的花影儿 编织成你的花冠。 无奈呀,我终于流入了, 流入那无情的大海-- 海上的风又厉,浪又狂, 吹折了花冠,击碎了裙裳! 我也随了海潮漂漾, 漂漾到无边的地方-- 你那彩霞般的影儿 也和幻散了的彩霞一样! 我们 宗白华 我们并立天河下。 人间已落沉睡里。 天上的双星 映在我们的两心里。 我们握着手,看着天,不语。 一个神秘的微颤。 经过我们两心深处。

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归纳-20年代新诗

20年代新诗 一、新诗的出现: 新诗的初期:是指1917年文学革命之后到郭沫若诗歌出现之前三四年间的诗歌创作。 (一)原因或背景: 1、近代诗界革命的影响及问题: 影响:1899年梁启超在他的《夏威夷游记》中提出“诗界革命”口号,对中国古典诗歌创作发出质疑与改造的声音,吸引了人们特别是年轻一代的注意; 局限:“诗界革命”的主体梁启超等人士大夫的局限决定了“诗界革命”的局限,即不可能触动古典诗歌载道的根本要求,同时更无法超越格律形式的限制,他提出的“以新意境入旧风格”是他这一代人局限性的重要表现,也为五四新诗的变革留下了突破口。 2、胡适的开创性贡献: 胡适在留美期间开始讨论文学变革问题,从“形式”入手是一大突破,新诗的变革由此展开。同时,胡适最先进行新诗创作实践,他开始新诗实践的时候是大学教授,并且是《新青年》的编委,这样的身份对推进新诗的发展具有极大意义,《新青年》与《新潮》的呼应当与此有关。1918年《新青年》4卷1号发表第一批新诗。 3、同人响应:《新青年》社中的沈尹默,新潮社中的俞平伯、康白情、傅斯年等积极呼应。(二)主要作品:刘半农、胡适、周作人、朱自清、康白情等人都有新诗作品。特别是胡适的《尝试集》(1920年3月出版)具有历史性影响。 (三)评价: ①初期新诗的象征意义大于自身的审美价值,它昭示中国诗歌新的时代即将到来;②由于新诗作者深受传统影响,他们的创作在形式、内容存在的局限也就成为必然;③重要的是新诗作者们面对历史与传统时突破与超越的勇气与精神。 二、新诗的发展: 新诗在1919郭沫若的诗歌出现之后,开始进入发展阶段,具体表现在: ①新诗出现即引起人们的关注与讨论,由此,关于新诗的理论不断丰富,对新诗创作具有积极的引导作用;②郭沫若的重要贡献:郭沫若《女神》从内容到形式,为新诗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是对初期新诗的巨大突破,是一个质的变化,为新诗注入了全新的情感、内容、思想、想象,正因为有这样一个质的变化,新诗才开始被人们认同和接受;③湖畔诗人的爱情诗、冰心的小诗、冯至等人的抒情诗,从不同的方面丰富了新诗表现的形式、情感、想象。 三、新诗的自觉规范: 1、新诗规范化出现的原因: 新诗发展受五四精神影响,追求自由。但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散文化倾向,模糊了诗与散文的界限,诗歌创作也就难以有进一步的发展,于是出现了对新诗创作过度自由化倾向规范化的要求,这就是新月派诗人闻一多与徐志摩等人提出的诗歌主张,出现了“新格律诗”。 2、闻一多与徐志摩等人的诗歌创作: 闻一多:留美期间创作《红烛》(1923年),回国后创作的《死水》(1928年) 徐志摩:《志摩的诗》(1925)、《翡冷翠的一夜》(1927)、《猛虎集》(1931)、《云游》(1932)。3、闻一多的理论贡献: 三美诗歌主张: 音乐美:指音节与韵脚的和谐;绘画美:主要是指诗的用语要美,富有色彩,讲求视觉形象与直观性;建筑美:指诗歌整体上,节与节之间要匀称,行与行之间要均齐,给人整齐感。 四、象征派诗歌: 1926年前后,受法国等象征派诗歌影响,穆木天提出“纯诗”创作主张,强调诗歌创作的暗示、朦胧、象征、晦涩。 李金发的象征主义诗歌:《食客与凶年》、《微雨》、《为幸福而歌》等。 五、早期无产阶级诗歌: 蒋光慈:《新梦》、《哀中国》等。

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归纳-20年代新诗讲课稿

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归纳- 20 年代新诗

20年代新诗 一、新诗的岀现: 新诗的初期:是指1917年文学革命之后到郭沫若诗歌岀现之前三四年间的诗歌创作。 (一)原因或背景: 1、近代诗界革命的影响及问题: 影响:1899年梁启超在他的《夏威夷游记》中提岀“诗界革命”口号,对中国古典诗歌创作发出质疑与改造的声音,吸引了人们特别是年轻一代的注意; 局限:“诗界革命”的主体梁启超等人士大夫的局限决定了“诗界革命”的局限,即不可能触动古典诗歌载道的根本要求,同时更无法超越格律形式的限制,他提岀的“以新意境入旧风格”是他这一代人局限性的重要表现,也为五四新诗的变革留下了突破口。 2、胡适的开创性贡献: 胡适在留美期间开始讨论文学变革问题,从“形式”入手是一大突破,新诗的变革由此展开。同时,胡适最先进行新诗创作实践,他开始新诗实践的时候是大学教授,并且是《新青年》的编委,这样的身份对推进新诗的发展具有极大意义,《新青年》与《新潮》的呼应当与此有关。1918年《新青年》4卷1号发表第一批新诗。 3、同人响应:《新青年》社中的沈尹默,新潮社中的俞平伯、康白情、傅斯年等积极呼应。 (二)主要作品:刘半农、胡适、周作人、朱自清、康白情等人都有新诗作品。特别是胡适的 《尝试集》(1920年3月岀版)具有历史性影响。 (三)评价: ①初期新诗的象征意义大于自身的审美价值,它昭示中国诗歌新的时代即将到来;②由于新诗作者深受传统影响,他们的创作在形式、内容存在的局限也就成为必然;③重要的是新诗作者们面对历史与传统时突破与超越的勇气与精神。 二、新诗的发展: 新诗在1919郭沫若的诗歌岀现之后,开始进入发展阶段,具体表现在: ①新诗岀现即引起人们的关注与讨论,由此,关于新诗的理论不断丰富,对新诗创作具有积极的引导作用; ②郭沫若的重要贡献:郭沫若《女神》从内容到形式,为新诗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是对初期新诗的巨大突破,是一个质的变化,为新诗注入了全新的情感、内容、思想、想象,正因为有这样一个质的变化,新诗才开始被人们认同和接受;③湖畔诗人的爱情诗、冰心的小诗、冯至等人的抒情诗,从不同的方面丰富了新诗表现的形式、情感、想象。 三、新诗的自觉规范: 1、新诗规范化岀现的原因: 新诗发展受五四精神影响,追求自由。但在发展过程中岀现了散文化倾向,模糊了诗与散文的界限,诗歌创作也就难以有进一步的发展,于是岀现了对新诗创作过度自由化倾向规范化的要求,这就是新月派诗人闻一多与徐志摩等人提出的诗歌主张,出现了“新格律诗”。 2、闻一多与徐志摩等人的诗歌创作: 闻一多:留美期间创作《红烛》(1923年),回国后创作的《死水》(1928年) 徐志摩:《志摩的诗》(1925)、《翡冷翠的一夜》(1927)、《猛虎集》(1931 )、游》 《云(1932 )。 3、闻一多的理论贡献: 三美诗歌主张: 音乐美:指音节与韵脚的和谐;绘画美:主要是指诗的用语要美,富有色彩,讲求视觉形象与直观性;建筑美:指诗歌整体上,节与节之间要匀称,行与行之间要均齐,给人整齐感。 四、象征派诗歌: 1926年前后,受法国等象征派诗歌影响,穆木天提出“纯诗”创作主张,强调诗歌创作的暗示、朦胧、象征、晦涩。 李金发的象征主义诗歌:《食客与凶年》、《微雨》、《为幸福而歌》等。 五、早期无产阶级诗歌: 蒋光慈:《新梦》、《哀中国》等。 1. 简述郭沫若小说的基本倾向和创作特色:郭沫若小说的基本倾向是强烈的爱国心和大胆反抗 旧世界的叛逆精神。创作特色是主情主义,这种主情主义是属于浪漫主义范畴的,是受到现代主义的影响。如《残春》就是五四”新文学中最早运用意识流手法的作品。历史小说在郭沫若 的小说创作中占有一个特别的位置。他们帮助读者明善恶之分,知兴亡之理。 2. 分析郭沫若抗战时期历史剧作的基本思想:①宣扬舍身报国”的爱国精神,鞭挞卖国求荣的 民族罪人。《棠棣之花》叙述的是战国时义士聂政刺韩相侠累的故事。聂政是重义气的侠客, 但他刺侠累的行为超岀了士为知己者死”而升华为雪家国公仇”而舍身报国的崇高行为。《屈 原》中的屈原代表的是爱国的政治路线,以郑袖等为代表的卖国路线。剧中的屈原受尽迫害而始终坚持斗

30年代的诗歌笔记

30年代的诗歌 一、现实主义派诗歌 1. “红色鼓动诗”——殷夫的诗歌: (1909——1931),原名徐伯庭,笔名白莽、任夫、沙洛等,浙江象山人。 鲁迅在为殷夫的诗集《孩儿塔》作序时,称其诗为“东方的微光”、“林中的响箭”、“冬末的萌芽”,是“别一世界”(即无产阶级新世界)的诗。 《别了,哥哥》 别了,我最亲爱的哥哥, 你的来函促成了我的决心,恨的是不能握一握最后的手,再独立地向前途踏进。 二十年来手足的爱和怜, 二十年来的保护和抚养, 请在这最后的一滴泪水里,收回吧,作为恶梦一场。 你诚意的教导使我感激, 你牺牲的培植使我钦佩, 但这不能留住我不向你告别,我不能不向别方转变。 在你的一方,哟,哥哥, 有的是,安逸,功业和名号,是治者们荣赏的爵禄, 或是薄纸糊成的高帽。 只要我,答应一声说, “我进去听指示的圈套,” 我很容易能够获得一切, 从名号直至纸帽。 但你的弟弟现在饥渴, 饥渴着的是永久的真理,不要荣誉,不要功建, 只望向真理的王国进礼。 因此机械的悲鸣扰了他的美梦, 因此劳苦群众的呼号震动心灵, 因此他尽日尽夜地忧愁, 想做个普罗米修士偷给人间以光明。 真理和忿怒使他强硬, 他再不怕天帝的咆哮, 他要牺牲去他的生命, 更不要那纸糊的高帽。 这,就是你弟弟的前途, 这前途满站着危崖荆棘, 又有的是黑的死,和白的骨, 又有的是砭人肌筋的冰雹风雪。 但他决心要踏上前去, 真理的伟光在地平线下闪照, 死的恐怖都辟易远退, 热的心火会把冰雪溶消。 别了,哥哥,别了, 此后各走前途, 再见的机会是在, 当我们和你隶属着的阶级交了战火。 1929-4-12 ①从工人群众的劳动和斗争生活中提炼诗的语言和形象,节奏明快有力,刚健之中透露出清新之美。 ②恢复了政治抒情诗中情抒情主人公的“自我”形象,且这一“自我”在中国新诗“自我”抒情形象发展史上占有重要位置。 2、中国诗歌会诗人群 1932年9月,在?左联?的领导下,?中国诗歌会?在上海成立,它是一个群众性的诗歌团体。发起人有穆木天、杨骚、任钧、蒲风等。 在《缘起》和《发刊诗》中阐明了自己的创作主张,并以《新诗歌》作为机关刊物,随后广州、北京及日本的东京都成立了分会,并先后出版诗刊,吸引了一批诗人。 是中国新诗发展史上出现的第一个有组织、有明确理论纲领的革命诗歌团体。 A创作主张: (1)“捉住现实”:即诗歌要适应时代的要求,以现实主义的方法创作表达反帝反封建思想的作品; (2)“大众歌调”:即提倡诗歌大众化,要求诗的表现形式应大众化、民族化,使诗普及到群众中去。 (3)强调“诗的意识形态化”,大大地加强了诗的理性色彩与主观性,奉行战斗集体主义的群体,没有“个人”,只有“集体”,没有“小我”,只有“大我”。 B主要内容:

中国现当代文学—— 40年代新诗

第五章 40年代新诗 教学要点: 1、七月诗派 2、九叶诗派 3、艾青诗歌的意象与主题及理论主张 第一节概述 一、同声歌唱 七七事变后,30年代两大派别的对峙消失,诗人们唱起了民族解放的战歌。具强烈时代性、战斗性的写实主义诗风成不同流派诗人的创作趋向。但多是直抒胸臆的宣言式呐喊,加入大量议论性陈词,易产生鼓动效果,却易流于空泛,形式简单粗陋。 此时期,取得成就的诗人有:30年代现实主义诗人艾青、臧克家、田间、蒲风;现代主义诗人戴望舒、卞之琳、何其芳、徐迟。 现实主义方面取得的成就:国统区以臧克家为首的“泥土”诗群,臧写了《泥土的歌》、《三代》等农村题材的朴素诗歌;根据地“新歌谣创作”进行火热,在传统歌谣中注入革命内容,宣传、普及革命思想。 例如:革命的势力大无边,红旗一展天下都红遍。 《东方红》就是陕北民间诗人用传统“白马调”编的《移民歌》中的一节。 解放区的民歌体叙事诗取得了较高成就,出现了李季的《王贵与李香香》和阮章竞的《漳河水》等著名叙事长诗。 二、七月诗派 1、关于“七月派” “七月派”是在艾青的影响下,以文艺理论家兼诗人胡风为中心,以《七月》、《希望》、《诗垦地》、《诗创作》、等杂志为阵地而形成的青年诗人群,主要诗人有鲁藜、绿原、冀访、阿垅、曾卓、芦甸、孙钿、化铁、方然、牛汉等。强烈的革命激情,鲜明的政治倾向,重体验的现实主义,是“七月派”创作的基本特征。 “七月派”的创作特色:(1)把诗作为战斗的武器,追求诗歌与时代的密切结合和与人民的融为一体,追求诗歌鲜明的毫不含糊的政治倾向性和革命功利主义的创作目的性,以及诗歌的史诗品格,是其共同的创作态度。是30年代新月派、现代派的历史对立物。针对徐志摩《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的迷失、惆怅、悲叹,七月派诗人宣告“我知道风的方向/风打从冬天走向春天”。(2)发掘和歌颂民族的生命强力,抒发鲜明的主观战斗激情,强调能动地影响、改造现实,反对只描摹现象、冷淡模写生活。 艺术上追随艾青,倾向于诗歌的散文化,对自由体诗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2、实践 绿原是“七月派”成就较大的诗人。从充满浪漫憧憬的《童话》集,到振聋发聩的《给天真的乐观主义者们》等政治抒情诗,既显示出他在政治上的成长,也标志着他在诗艺上的进步。《终点,又是起点》、《伽利略在真理面前》、《你是谁》都是传诵一时的名篇。这些诗视野开阔,感情激越,形象繁复,富于现实主义的战斗精神。 鲁藜有诗集《醒来的时候》、《锻炼》等。他的诗大多是朴实而清新的短诗,抒写了诗人在抗日民主根据地的新鲜感受。《泥土》是表现新的人生哲学的名篇。 其他如阿垅的《纤夫》、冀汸的《跳动的夜》、牛汉的《鄂尔多斯草原》和化铁的《暴雷雨岸然轰然而至》,都是充满力度和激情,足以显示“七月派”风格的代表作。阿垅从人、诗、现实相互关联的视野中系统地阐述了“七月派”的诗学主张。 田间,抗战初期最受欢迎的诗人,“时代鼓手”,抒情长诗《给战斗者》。鼓点式的诗,暴风雨般的感情+疾驰、强烈的节奏,喜用宏大的拟喻性意象,想象丰富。还有《假使我们不去打仗》、《义勇军》、《赶车传》等。

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归纳-20年代新诗讲课稿

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归纳-20年代新诗

20年代新诗 一、新诗的出现: 新诗的初期:是指1917年文学革命之后到郭沫若诗歌出现之前三四年间的诗歌创作。 (一)原因或背景: 1、近代诗界革命的影响及问题: 影响:1899年梁启超在他的《夏威夷游记》中提出“诗界革命”口号,对中国古典诗歌创作发出质疑与改造的声音,吸引了人们特别是年轻一代的注意; 局限:“诗界革命”的主体梁启超等人士大夫的局限决定了“诗界革命”的局限,即不可能触动古典诗歌载道的根本要求,同时更无法超越格律形式的限制,他提出的“以新意境入旧风格”是他这一代人局限性的重要表现,也为五四新诗的变革留下了突破口。 2、胡适的开创性贡献: 胡适在留美期间开始讨论文学变革问题,从“形式”入手是一大突破,新诗的变革由此展开。同时,胡适最先进行新诗创作实践,他开始新诗实践的时候是大学教授,并且是《新青年》的编委,这样的身份对推进新诗的发展具有极大意义,《新青年》与《新潮》的呼应当与此有关。1918年《新青年》4卷1号发表第一批新诗。 3、同人响应:《新青年》社中的沈尹默,新潮社中的俞平伯、康白情、傅斯年等积极呼应。(二)主要作品:刘半农、胡适、周作人、朱自清、康白情等人都有新诗作品。特别是胡适的《尝试集》(1920年3月出版)具有历史性影响。 (三)评价: ①初期新诗的象征意义大于自身的审美价值,它昭示中国诗歌新的时代即将到来;②由于新诗作者深受传统影响,他们的创作在形式、内容存在的局限也就成为必然;③重要的是新诗作者们面对历史与传统时突破与超越的勇气与精神。 二、新诗的发展: 新诗在1919郭沫若的诗歌出现之后,开始进入发展阶段,具体表现在: ①新诗出现即引起人们的关注与讨论,由此,关于新诗的理论不断丰富,对新诗创作具有积极的引导作用;②郭沫若的重要贡献:郭沫若《女神》从内容到形式,为新诗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是对初期新诗的巨大突破,是一个质的变化,为新诗注入了全新的情感、内容、思想、想象,正因为有这样一个质的变化,新诗才开始被人们认同和接受;③湖畔诗人的爱情诗、冰心的小诗、冯至等人的抒情诗,从不同的方面丰富了新诗表现的形式、情感、想象。 三、新诗的自觉规范: 1、新诗规范化出现的原因: 新诗发展受五四精神影响,追求自由。但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散文化倾向,模糊了诗与散文的界限,诗歌创作也就难以有进一步的发展,于是出现了对新诗创作过度自由化倾向规范化的要求,这就是新月派诗人闻一多与徐志摩等人提出的诗歌主张,出现了“新格律诗”。 2、闻一多与徐志摩等人的诗歌创作: 闻一多:留美期间创作《红烛》(1923年),回国后创作的《死水》(1928年) 徐志摩:《志摩的诗》(1925)、《翡冷翠的一夜》(1927)、《猛虎集》(1931)、《云游》(1932)。 3、闻一多的理论贡献: 三美诗歌主张: 音乐美:指音节与韵脚的和谐;绘画美:主要是指诗的用语要美,富有色彩,讲求视觉形象与直观性;建筑美:指诗歌整体上,节与节之间要匀称,行与行之间要均齐,给人整齐感。 四、象征派诗歌: 1926年前后,受法国等象征派诗歌影响,穆木天提出“纯诗”创作主张,强调诗歌创作的暗示、朦胧、象征、晦涩。 李金发的象征主义诗歌:《食客与凶年》、《微雨》、《为幸福而歌》等。 五、早期无产阶级诗歌: 蒋光慈:《新梦》、《哀中国》等。

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归纳-20年代新诗

20年代新诗 一、新诗的岀现: 新诗的初期:是指1917年文学革命之后到郭沫若诗歌岀现之前三四年间的诗歌创作。 (一)原因或背景: 1、近代诗界革命的影响及问题: 影响:1899年梁启超在他的《夏威夷游记》中提岀“诗界革命”口号,对中国古典诗歌创作发岀质疑与改造的声音,吸引了人们特别是年轻一代的注意; 局限:“诗界革命”的主体梁启超等人士大夫的局限决定了“诗界革命”的局限,即不可能触动古典诗歌载道的根本要求,同时更无法超越格律形式的限制,他提岀的“以新意境入旧风格”是 他这一代人局限性的重要表现,也为五四新诗的变革留下了突破口。 2、胡适的开创性贡献: 胡适在留美期间开始讨论文学变革问题,从“形式”入手是一大突破,新诗的变革由此展开。同时,胡适最先进行新诗创作实践,他开始新诗实践的时候是大学教授,并且是《新青年》的编委, 这样的身份对推进新诗的发展具有极大意义,《新青年》与《新潮》的呼应当与此有关。1918年《新青年》4卷1号发表第一批新诗。 3、同人响应:《新青年》社中的沈尹默,新潮社中的俞平伯、康白情、傅斯年等积极呼应。 (二)主要作品:刘半农、胡适、周作人、朱自清、康白情等人都有新诗作品。特别是胡适的《尝 试集》(1920年3月岀版)具有历史性影响。 (三)评价: ①初期新诗的象征意义大于自身的审美价值,它昭示中国诗歌新的时代即将到来;②由于新诗作 者深受传统影响,他们的创作在形式、内容存在的局限也就成为必然;③重要的是新诗作者们面 对历史与传统时突破与超越的勇气与精神。 二、新诗的发展: 新诗在1919郭沫若的诗歌岀现之后,开始进入发展阶段,具体表现在: ①新诗岀现即引起人们的关注与讨论,由此,关于新诗的理论不断丰富, 对新诗创作具有积极的 引导作用;②郭沫若的重要贡献:郭沫若《女神》从内容到形式,为新诗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是对初期新诗的巨大突破,是一个质的变化,为新诗注入了全新的情感、内容、思想、想象,正因为有这样一个质的变化,新诗才开始被人们认同和接受;③湖畔诗人的爱情诗、冰心的小诗、冯至等人的抒情诗,从不同的方面丰富了新诗表现的形式、情感、想象。 三、新诗的自觉规范: 1、新诗规范化岀现的原因: 新诗发展受五四精神影响,追求自由。但在发展过程中岀现了散文化倾向,模糊了诗与散文的界 限,诗歌创作也就难以有进一步的发展,于是岀现了对新诗创作过度自由化倾向规范化的要求,这就是新月派诗人闻一多与徐志摩等人提出的诗歌主张,出现了“新格律诗”。 2、闻一多与徐志摩等人的诗歌创作: 闻一多:留美期间创作《红烛》(1923年),回国后创作的《死水》(1928年) 徐志摩:《志摩的诗》(1925)、《翡冷翠的一夜》(1927)、《猛虎集》(1931 )、《云游》(1932)。 3、闻一多的理论贡献: 三美诗歌主张: 音乐美:指音节与韵脚的和谐;绘画美:主要是指诗的用语要美,富有色彩,讲求视觉形象与直观性;建筑美:指诗歌整体上,节与节之间要匀称,行与行之间要均齐,给人整齐感。 四、象征派诗歌: 1926年前后,受法国等象征派诗歌影响,穆木天提出“纯诗”创作主张,强调诗歌创作的暗示、 朦胧、象征、晦涩。 李金发的象征主义诗歌:《食客与凶年》、《微雨》、《为幸福而歌》等。 五、早期无产阶级诗歌: 蒋光慈:《新梦》、《哀中国》等。 1. 简述郭沫若小说的基本倾向和创作特色:郭沫若小说的基本倾向是强烈的爱国心和大胆反抗 旧世界的叛逆精神。创作特色是主情主义,这种主情主义是属于浪漫主义范畴的,是受到现代主 义的影响。如《残春》就是五四”新文学中最早运用意识流手法的作品。历史小说在郭沫若的小 说创作中占有一个特别的位置。他们帮助读者明善恶之分,知兴亡之理。 2. 分析郭沫若抗战时期历史剧作的基本思想:①宣扬舍身报国”的爱国精神,鞭挞卖国求荣的民 族罪人。《棠棣之花》叙述的是战国时义士聂政刺韩相侠累的故事。聂政是重义气的侠客,但他 刺侠累的行为超岀了士为知己者死”而升华为雪家国公仇”而舍身报国的崇高行为。《屈原》中的屈原代表的是爱国的政治路线,以郑袖等为代表的卖国路线。剧中的屈原受尽迫害而始终坚持 斗争。②宣扬把人当成人”的民权思想,鞭挞了暴君的黑暗暴政。《虎符》写的是姬夫人舍身窃符,窃符后为不辱信陵君名声而自戕身亡。整个剧本贯穿着把人当成人”的主题思想。《高渐离》歌颂义士高渐离为刺暴君秦王不惜牺牲个人性命的英雄气概,宣扬了除掉暴君”的思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