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用学

合集下载

语言学概论:第七章__修辞学

语言学概论:第七章__修辞学
理论上看: 可以帮助我们揭示人类语言之谜,阐明人类的认
识活动,而且具有美学价值。
2、从实用上看: 这有两个方面: (1)可以帮助我们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即运用于
说和写。 (2)可以帮助我们提高理解语言的能力,即运用
于听和读。
三、言语环境
言语环境指使用语言的环境,简称语境 (一)构成言语环境的因素 1、主观因素 2、客观因素 ①时间: ②地点、场合 ③民族习惯: ④对象:
(二)语境学是现代修辞学的基础
1、语境的主要作用有两点,解释功能和过滤功 能。
①解释功能: a 帮助听者推断出存在句子意义之外的信息,
(言外之意) b帮助听者从系统的意义推出具体的信息。 c 语境可以排除歧义,帮助听者获得准确信息。 d 语境可以补足省略 e 帮助听者从“不正常”逐步推断出正常的信息。
文艺
2、美国语言学家马丁·裘斯分为
语体
亲昵(intimate ) 随便 (casual) 商讨(consultative) 正式(formal) 冷淡(frozen)
3、英国伦敦学派
从语言使用者在使用语言过程中的目 的、方式及交际双方的关系和交际功能 等角度,把影响语体分类的情境分为三 种。
专业性:如科技、广告、新闻等
四、修辞手段和修辞方式
①词语选择 ②句式选择
五、语体 (一)修辞学与语体学的关系 目前有两种观点,一是语体学是修辞学的一门从
属学科。一是主张语体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 从属于语言学下,与修辞学并列。 (二)语体的特点
(三)语体类型
1、苏联学者对功能语体的分类
口语体
科学体 语体 事务公文
书卷语体
政治
② 过滤功能
a 若一个句子只能表达语境已经提供的信息,一 般不宜说出。

语用学重点

语用学重点

1、什么是语用学答:语用学,即语言实用学,是研究语言运用及其规律的科学。

它研究在特定的情境中的特定话语,特别是研究在不同的语言交际环境下如何理解语言和语言运用。

包括话语的交际过程、话语的交际原则、制约话语交际的各种因素、怎样准确而又得体地进行表达、怎样对话语进行准确的理解以及语体和风格等一系列内容。

2、语用学的三大要素答:话语实体、语用主体、语言环境三大要素。

核心要素、内部要素——话语实体(内容)——客体;外部要素——语用主体(人)和语言环境;话语的意义和内容是语用研究的核心。

3、言语行为(直接/间接)P12答:(1)言语行为理论由英国哲学家奥斯汀提出来的。

在他的《论言语行为》一书中,提出了三种言语行为。

①言内行为:通过话语字面意义来达到某种思想的发话行为。

②言外行为:除字面意义外,还伴随着说话人强烈的心理意向,如承诺、请求、指令、宣告、威胁等等。

这些主观意图可由行事动词在话语表层显露。

③言后行为:说话人欲通过话语取得某种效果例如:周朴园:窗户谁叫打开的(曹禺《雷雨》) 从言内行为看——表示询问;从言外行为看——暗含“把窗户关上”的意思;从言后行为看——鲁侍萍听出了他的意思,“很自然地走到窗户前,关上窗户。

”(2)美国语用学家塞尔对奥斯汀的理论做了新的发展。

他区分了直接言语行为和间接言语行为。

P15①直接言语行为:有行事动词出现的、一目了然的行为。

②间接言语行为则包含下面的多种情况:语言表层没有明确表示心理意向的行事动词的言语行为;通过一种言语行为来间接地执行另外一种言语行为;一段具体的话语可以表示多种不同的言语行为。

换言之,某一个言语行为可以有多种不同含义。

4、话语P25答:话语是语用的基本单位,能表达说话人想要表达的意思,具有完整的交际功能的语言片段。

5、语用原则(合作/礼貌)P16答:目前讨论较多的语用原则为: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一)合作的原则——美国哲学家、语用学家格赖斯1967年提出,简称CP原则(cooperation principle)。

语用学

语用学

“球鞋”与“波鞋”原来有这么大的不同!一个鞋的质
量等级被名称、符号的等级所取代。这时我才明白, 同一类东西,有的要用中文名叫之,有的却必须用英 文名称之,是因为其价格等级不同。二者的差别之大, 足以在流行观念里成为两种东西。或者说,同一类东 西,只要能够被冠以英文名,其身价就不同了。这就 是流行文化的力量。
4、海姆斯的语境理论 美国社会语言学家海姆斯于1968年把语境归 纳为八个部分:“话语的形式和内容、背景、参 与者、目的、音调、媒介、风格和相互作用的规 范 ”。 ( Cohesion in English,1976 :22) 海姆斯指出:人们进行社会交际时,要有在 一定的时间、地点、场合说出相应恰当话语的能 力,即“交际能力”。这交际能力是由于人和社 会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人们说话既要符合语 言规则,又要适应言语环境。
2、几个重要概念
在对语用现象进行专题讨论之前,我们需要区分几个 基本概念: 1)句子与话语 句子:是一个句法学、语义学的概念,是脱离语境条 件的抽象的单位,多用于指抽象的语法结构或脱离语境 条件的结构组合,也就是说,它是按照一定的语法规则 组合起来的、具有意义的语言单位,其意义就是词汇意 义和语法意义的组合,在任何条件下它的意义都是恒定 的。
生成 解释 酒喝完了,再去买一瓶 歧义
二、语用学的由来和发展
语用学是一门新兴学科。其得名 于美国逻辑学家莫里斯1937年自造 的英语“pragmatics”(汉译“语 用学”)
电话会话的开端规律:先说话的总是接电话的一 方。这是一个由召唤(拨电话:发出电话铃声)和应 答组成的相邻对。是由人类会话结构规律决定的。
语用学就是研究话语在 使用中的语境意义,或 话语在特定语境条件下 的交际意义,包括意义 的产生与理解,也包括 交际中语言形式或策略 的恰当选择与使用。

语言学概论第七章语言的使用.

语言学概论第七章语言的使用.

关于量的准则 ——信息不足 例如: 妈妈:暑假作业完成了吗? 儿子:算术做完了。 作者:我这篇小说写得怎么样? 编辑:我觉得字迹挺工整。 ——信息过量 甲:刚才给你打电话的是谁? 乙:是我的女朋友。她又漂亮、又能干、 又活跃,她们单位的人都叫她做“演员出身的 女强人”。
描写语用学的基本观点是:
⑴随着对音位学、句法学、语义学等学科知识 研究的加深,人们了解到语言中的有些现象 只能从语用角度入手才能得到满意的解释。 ⑵用语用学去解释语言现象比用语义学去解决 显得更充分、更简便。 ⑶句子意义与说话人使用这个句子表示的实际 含义有时是有距离的,语用学却帮助听话人 接上这段距离。 ⑷语境因素能决定人们对话语作出不同反应和 使句子结构的功能产生变化。
1977年荷兰正式出版发行了《语用学杂志》, 标志着语用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得到了确认。此后, 1983 年莱文森的《语用学》和利奇的《语用学原 则》出版,1985年9月在意大利召开了国际语用学 研讨会, 1986 年初成立了国际语用学学会。并确 定把《语用学杂志》和《语用学和其他学科》作为 它的学术刊物。
判别以相关准则为基础,进而考察其他准则:
完全相关——遵循“质”(不需语用推理)
——违反“质” 合作 不愿
提供答案……
部分相关——违反“量”(过量或不足)


——违反“质”
——违反“方式” 不提供答案
施为性行为可分为五大类—— 1.表态性的施为性行为 如许诺、警告、恫吓、威胁等,即发话 人表示自己的态度,将要做什么或采取什么 样的行动。例如: “我保证一定把教室打扫干净。” “明天你要是迟到,以后我就不让你参 加了。” 前一句是许诺,后一句是警告。

语言学知识_语用学

语言学知识_语用学

语用学一.语用学(Pragmatics)的定义:语用学是用以研究语言使用者如何使用句子成功进行交际的学问。

语用学(Pragmatics)与语义学(Semantics)虽然都涉及对语言意义的研究,但是语义学(Semantics)只是将语言视作一个独立的系统来研究,而语用学(Pragmatics)则是将语言置于语境(context)之中。

所以,语用学(Pragmatics)与语义学(Semantics)本质区别在于是否将语境(context)因素纳入考量范围之内。

二.句子意义与话语意义(Sentence Meaning Vs. Utterance Meaning):1) 句子意义(Sentence Meaning):句子意义指的是独立于语境的句子本身所传达的字面意义。

2)话语意义(Utterance Meaning):话语意义指的是将句子的意义置于特定语境中以表达言者某种意图的意义。

三.指示现象(Deixis):指示现象指的是说话人利用语言形式表达说话内容所涉及的人员、事物、时间、地点等方面。

指示现象是连接语言形式及其发生语境的桥梁。

指示语主要分为以下三类:1)人称指示语(person deixis):用于表达言语交际的参与者。

2)空间指示语(spatial deixis):用于指代言语活动中所涉及的人、物或事的相对位置。

3)时间指示语(temporal deixis):用于表达言语交际活动中的时间点和时间段。

四.言语行为理论(Speech Act Theory):1) 约翰·奥斯汀(John Austin)的言语行为模式:英国哲学家约翰·奥斯汀(John Austin)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言语行为模式区分了言有所述(constative)和言有所为(performative)。

随后,他又对原先的理论进行了发展,放弃了言有所述(constative)和言有所为(performative)的区分,发展出了新的言语行为模式。

语言学概论——语用学

语言学概论——语用学

第五章语用学第一节语用和语用学一语用语用就是语言运用,是指交际双方在一定的语境中话语表达和话语理解的活动。

只是掌握一种语言的语音、语汇和语法等基本知识和基本规则,并不等于就能很好地运用语言。

要使言语交际达到理想的效果,要求交际者能根据特定的语境进行准确、得体的表达。

鲁迅的《立论》中,老师向请教立论方法的学生讲述了这样一件事:“一家人家生了一个男孩,合家高兴透顶了。

满月的时候,抱出来给客人看,大概自然是想得一点好兆头。

“一个说:‘这孩子将来要发财的。

’他于是得到一番感谢。

“一个说:‘这孩子将来要做官的。

’他于是收回几句恭维。

“一个说:‘这孩子将来要死的。

’他于是得到一顿大家合力的痛打。

“说要死的必然,说富贵的许谎。

但说谎的得到好报,说必然的遭毒打。

你……”“我愿意既不谎人,也不遭打,那么,老师,我得怎么说呢?”“那么,你得说:‘啊呀!这孩子呵!您瞧!多么……阿唷!哈哈!Hehe!he,hehehehe!’”言语交际不仅要求说话人对话语进行恰当的表达,还要求听话人对说话人的话语进行准确理解,唐代诗人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中,“臭”字到底是什么意思?。

二语用学与相关学科语用学(pragmatics)研究在不同语境话语意义的恰当表达和准确理解,寻找并确立使话语意义得以恰当表达和准确理解基本规则和基本规律。

语用学源于哲学家对语言的探索。

语用学的概念首先是美国哲学家莫里斯(Charles Morris)提出。

他在1938念出版的《符号理论基础》一书中,提出符号学包括三个部分:句法学、语义学和语用学。

1977年在荷兰正式出版发行了《语用学杂志》(Journal of Pragmatics)之后,语用学才真正作为语言学的一门新兴分支学科而得到确认。

我国从20世纪70年代末引进语用学的理论,将西方的语用学理论方法和汉语的实际结合起来,将语用学和修辞学结合起来,对语言交际现象及其规律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

(完整版)语用学

(完整版)语用学

语用学概论(1)丈夫:我去办公室啦。

(2)妻子:老公,今天是星期天。

(1)父亲:今天哪儿也不想去。

(2)女儿:老爸,今天是星期天。

(1)下午踢球去吗?(2)晚上还有考试。

(昨天把腿拉伤了。

)(1)小王:怎么样?(2)小李:资料都拿走了。

(1)老师:现在几点了?(2)学生:路上自行车没气啦。

第一讲什么是语用学一、语用学的起源❑“语用学”术语的提出1938年美国哲学家莫里斯在著作《符号理论基础》(Foundation of the theory of signs)中首次使用了“语用学”这一术语(Pragmatics)。

这个术语是莫里斯参照pragmatism(实用主义)和pragmaticism(实效主义)创造出来的。

符号学(semiotics)包括:句法学(syntax)、语义学(semantics)、语用学(pragmatics)三分。

句法学(Syntactics or syntax)研究“符号之间的形式关系”;语义学(semantics)研究“符号及其所指对象的关系”;语用学(Pragmatics )研究“符号和使用者的关系”(Morris,1938)《符号、语言和行动》(1946 )语用学是符号学的一个部分,它研究符号的来源、应用及其在行为中出现时所产生的作用或效果。

⏹语用学与符号学⏹语用学与语言哲学自20世纪30年代末开始,皮尔斯、莫里斯和卡纳普等把语用学作为符号学的一部分,其研究仅限于哲学,这可算是语用学发展的第一个阶段。

从20世纪50年代初到60年代末,以希勒尔、奥斯汀、塞尔和格赖斯等为代表的语言哲学家对言语行为和会话含意理论的探索,使语用学有了突破性的进展,他们的研究成果基本上奠定了语用学的理论基础,这可算是语用学发展的第二个阶段,此时的语言学研究仍限于哲学范围内。

正式因为哲学家对语言的探讨,为70年代语用学成为语言学的一门独立学科准备了条件。

70年代以后,特别是1977年在荷兰正式出版发行了《语用学学刊》以后,语用学作为语言学的一门新兴学科才得到确认。

语言学语用学知识点

语言学语用学知识点

语言学语用学知识点1. 概述语言学是研究语言的科学,而语用学是语言学的一个分支领域,关注语言在社会交际中的使用和理解。

本文将介绍语言学语用学的主要知识点,包括交际意图、言辞行为、场景适应、语用推理和言语间关系等。

2. 交际意图交际意图是指说话人使用语言表达时的意图和目的。

在语用学中,我们常常会分析说话人的交际意图,以理解他们使用特定语言表达的含义和目的。

交际意图可以通过直接问句、反话、暗示等方式来实现。

通过研究交际意图,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语言在社会交际中的功能和作用。

3. 言辞行为言辞行为是指说话人通过语言所实现的特定行为。

根据语用学的观点,说话人的语言使用不仅仅是传递信息,还包含着言辞行为。

例如,当我们说“请帮我关一下窗户”时,实际上是在表达一个请求行为。

言辞行为可以分为直陈陈述、承诺、威胁、命令等不同类型。

4. 场景适应场景适应是指说话人根据语境和交际环境来选择合适的语言表达方式。

语境包括时间、地点、参与者身份等因素,而交际环境则涉及到社会文化和情境。

在语言交际中,我们需要根据具体的场景适应自己的语言选择和表达方式,以确保对方能够准确理解我们的意思。

5. 语用推理语用推理是指我们通过语境和常识对言语进行的推理和理解。

在语用学中,我们意识到语言表达的含义不仅仅取决于字面意思,还需要通过推理来理解隐含的意思。

通过语用推理,我们能够更好地解读他人的言辞,准确理解对方的意图和目的。

6. 言语间关系言语间关系是指多个句子或言语之间的关联和衔接。

在交际过程中,说话人通常会使用多个句子或言语来表达连续的思想和意思。

通过理解这些句子或言语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对方的观点和意图。

言语间关系包括因果关系、对比关系、条件关系等。

结语通过学习语言学语用学的知识点,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语言的使用和理解。

掌握语用学的理论和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理解他人的意思,有效地进行社会交际。

希望本文能够为读者提供有关语言学语用学的基础知识,并对相关研究领域产生兴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境对语用的制约性


(7)信息形式(message-form); (8)交际类属(event-the nature of the communicative event the within the); (9)交际效果(key-the evaluation of discourse or text; (10)交际目的(purpo对象是具 有各种个性特征的如性别、年龄、身份 地位、生活环境、职业经历、思想性格、 修养爱好、文化水平、社会心理、处境 心情等。 这些个性特征都会 不同程度地制约着 言语交际。
交际对象
交际对象涉及交际双方的关系疏密,地位 高低、辈分尊卑、年龄长幼等因素。一 般说来,交际双方关系越密切,地位、 年龄、辈分相当,所需要的礼貌程度就 越低;双方关系越疏远,越陌生,双方 地位越高,辈分越尊、年龄越长,越要 客气。“礼貌的其中一个功能便是创造 交际双方之间的社会距离。”

编码
发送
传递
接收
解码
反馈
代码交际模式

1949年Shannon&Weaver提出通讯的数 学理论,对信息传递中的代码模式进行 概括:
Sperber&Wilson的模式
言语交际的过程

一、语言运用是一种在特定语言环境 里交际双方遵循共同的交际原则进行 互动的行为,是一个有多种外部因素 (交际者、时间、空间、社会观念、 文化背景等)交互作用的动态过程。

我(吴士宏)被指定加考RPG,是比较新的计算机 语言,准备了两个星期,觉得能考及格。考完后像 盼亲人似的盼着助理来报分,终于姗姗地来了,见 了我两手摊开说“真为你遗憾”,皱着眉头满脸都 是遗憾。大约是见我面无人色,她赶快又笑着解释 “我的意思是你没有考到100分只考了89分”,天 啦,她幽的这一默可是能要人命的。
语用学史
5、80年代,列文森(S.C.Levinson)的《语用学》 ( semantics ) 和利奇(G.n.Leech)的《语用学原理》(Principles of Pragmatics)等著作相继问世,为语用学的理论体系构筑了 雏形。语用学有了自己的研究范围和主要内容。 6、90年代,语用学的研究不断完善和深入,具体的成果主 要有:1993年梅(J.Mey)的《语用学概要》 (Pragmatics:An Introduction);1995年托马斯的《言语交际 中的意义:语用学引论》(Meaning in Interaction: An Introduction to Pragmatics);1996年耶尔的《语用学》以及 1999年唯索尔伦的《理解语用学》(Understanding Pragmatics)


1)尽量少赞誉自己。 2)尽量多贬低自己。
(五)一致准则


1)尽量少赞誉自己。 2)尽量多贬低自己。
(六)同情准则

1)尽量少赞誉自己。 2)尽量多贬低自己。
礼貌原则的实例比较

a.Could you possibly pass me the book??(很 有礼貌) b.Will you pass me the book?(较礼貌) c.Pass me the book.(欠礼貌) 分析:语言规则是相对静态的,而语言的运用则是 动态的,随着语境的变化会发生功能变化,祈使句本 质上不礼貌、带有命令的口吻,对长者不宜使用,可 是教师对学生、上级命令下级,使用祈使句会显得 更经济、更得体。朋友之间用过于客套的话反而给 人以距离感、不亲切,让人感觉不受欢迎。

刘勰《文心雕龙· 章句》“人之而言, 因字而生句,积句而成章,积章而成 篇。篇之彪炳,章之无疵也;章之明 靡,句无玷也;句之精英,字无妄 也。”刘勰从字、句、章、篇的相互 关系说明了上下文对话语理解、话语 表达重要性.
(一)语境对语用的制约性
1、语境对语言的运用有很强的 制约性。在具体的交际中,说 话人采用的交际方式要努力做 到跟语境适切,由此保证交际 的顺畅,以达到理想的交际效 果。
语用学史
3、美国哲学家塞尔(J.Searle)1969的 《言语行为》 (Speech Acts)、1975年的《间接言语行为》(Indirect Speech Acts),美国语言哲学家格赖斯(H,P.Grice)1975 提出的会话含义理论以及合作原则等等,为语用学的创立 提供了基本的理论基础。 4、语言学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门类有三个标志: A、1977年在荷兰创刊的《语用学杂志》 B、1985年在意大利召开的第一次国际语用学 大会 C、1986年正式建立的国际语用学会。
二、语言环境

1、语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2、狭义的语境——言语内部的上下文或说话 的前言后语。 广义的语境——广义语境包括:一、语用 因素,即上下文、口语里表现为前言后语; 二、发生言语行为时的实际情况,其中还包 括参与者的主观因素,如性别、年龄、职业、 受教育程度、性格特征、心境等;三、文化、 社会、政治 。
语境对语用的制约性
语境因素: (1)发话人(address); (2)受话人(addressee); (3)话题(topic,即内容); (4)场景(setting,即时空); (5)信道(channel,即媒介、 交际方式); (6)语码 (code-what language or dialect or style of language is being used);

(一)语用的变异性 (二)语用的规律性
语用的变异性
1、分析:你怎么还没走?
同样一句话,在不同的场合,由不同的人说 出来,会表达不同的意义或者说可以有不 同的理解。 2、思考:这句话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下,会有 哪些意思?如:
A、说话人知道听话人要在某个时间外出开会(或办事、或送人 上火车、或赴宴等),眼看已经快误点了,说话人对听话人 说:“你怎么还没走”? 意义:提醒、催促,或是对听话人不守时间的批评。若考虑双 方的关系:上下级关系、师生关系、父母子女之间,恋人之 间等,则可理解的意思还多些。
语用学
第一节
语用和语用学
教学目标 理解并掌握以下内容: 语用的变异性、规律性、语言 环境、语用学
第一节 语用和语用学
• 知识要点:
• 语用的变异性 • 规律性 • 语言环境 • 语用学
第一节
语用和语用学
• 重点难点
• 语境的构成要素及其对言语交际的制约
一、语言运用

指交际双方在一定的场合,为着一定的目的,以某 种方式进行的话语表达和话语理解的活动。 言语交际的过程:
交际目的
交际的目的是各种各样的。或是陈明 一种事理,希望对方明知;或是提 出一种问题,希望能够得到解答; 或是表达一种请求,希望对方照办; 或是抒发一种情感, 希望引起共鸣。 不同的交际目 的制约着人们 的交际行为。
交际的过程
(*)传递 1、改换语音形式:“一”作“幺”;0作
“洞”。
2、重复话语:如电影《英雄儿女》中:
示例分析



“刚才,四老爷和谁生气呢?‛我问。 ‚还不是和祥林嫂?‛那短工简捷的说。 ‚祥林嫂?怎么了?‛我又赶紧的问。 ‚老了。‛
示例分析

(2)季交恕:你知道这个消息吗? 方维夏:什么消息? 季交恕:蒋介石开刀了? 方维夏:什么病开刀? 季交恕:你还睡觉!杀人!
方式准则示例
“我是王成!我是王成!为了祖国,为 了人民,请向我开炮!请向我开炮!” 3、增加羡余成分:我明天早上,早上9点 到!请到机场接我!
4、放慢语速,加大音量!
语用学史

后来,Morris
2、语言哲学家巴尔—希勒尔 (Bar-Hillel)1954年提出指 引词语(indexical expressions)时语用学的具体 研究对象;英国哲学家奥斯大 汀(Austin)提出的言语行为理 论 (Theory of Speech Act) (1962)。
语境的构成要素
一、语言的内部因素(语音、语汇、语法、语义等) 二、非语言的外部因素。 A、交际的环境或场合:谈天、辩论、谈判、演说、解 说、接待等。 B、交际双方的关系:公共、私人、双方、多方或亲属、 级别、性别、国别等。 C、交际的目的:宣告、承诺、使令、断定、修睦等。 D、交际的方式:单刀直入的直陈、旁敲侧击的委婉、 指桑骂槐的曲折、指手画脚的官腔、慷慨陈辞的发 挥、口若悬河的雄辩、投石问路的试探、欲言又止 的语势等。
语用的变异性
B、一个人老想着出国,老对别人说要办好 手续了,但老也没见他出国。有人就说: ‚你怎么还没走‛?
意思是什么呢?
说话人的意思可能是关心、调侃或嘲讽。
语用的变异性


C、下班时间早过了,某人还在办公 室忙乎,值班人员过来锁门,说: “你怎么还没走”? 意思:值班人员可能是出于爱护,也 可能是出于生气,还可能是某种猜测 (是不是有什么不能在办公时间处理 的不可告人的什么事情,是不是在等 什么人的电话,等等。)
语用的变异性

D、一个普通老百姓来到某个部门办事, 被某个态度不好的工作人员拒之门外。 过来半天,那工作人员看见老百姓还 在门口,于是说:‚你怎么还不走‛?

意思:可以比较肯定地认为,这是一 种不太友好的态度,是让对方赶快走 开的意思。
语用的规律性
一、语言运用是在特定的语境中进行的, 说话人怎样使自己的话语适应特定语 境,听话人怎样根据具体语境理解说 话人的意思,都是有规律可循的。 二、语言运用必须遵循一定的交际原则。 (比如后面将会谈到的礼貌原则、合 作原则等) 三、不同的语言形式和表达方式有不同 的交际价值和交际效果,这也是有规 律的。
思考与练习
一、对“你怎么还不走!”这句话可能出现的场合进行设想, 分析其可能产生的不同意义和理解。 二、如何准确理解语言运用的变异性和规律性。 三、试着举出几个与语境不适切的例子。 四、举例说明语境的各种构成要素对语言交际的影响。 五、如何正确理解句法、语义、语用三者的相互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