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
试论高等学校如何融合专才教育和通才教育

南昌大学现代成人教育基本理论课程论文课程名称:现代成人教育基本理论论文题目:试论高等学校如何融合专才教育和通才教育学生姓名:余瑞芬学号:406211010013 专业方向:高等教育行政管理学教师姓名:肖玉梅分数:二〇一一年二月试论高等学校如何融合专才教育和通才教育摘要:在知识经济时代的大背景下,高等学校应该培养什么样规格人才的问题一直困扰着高等教育界。
20世纪以来,尤其是近二十年以来,整个世界高等教育出现了从重视专才教育向提倡专才教育和通才教育。
将通才教育和个性化培养结合将是整个高教改革的更高目的。
关键字:专才教育通才教育融合在知识经济时代的大背景下,高等学校应该培养什么样规格人才的问题一直困扰着高等教育界。
所谓“人才”我们一般习惯分为两种:专才和通才。
专才,也称“纵向型人才”,指的是专业方向比较集中,只在某一个领域或某一个领域中的几个方面具有专门知识、技能和技巧的人才。
通才,也称“横向型人才”,指的是发展比较全面,知识面比较广,活动领域比较宽的人才。
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的争辩古来有之,一直没有定论。
20世纪末期以来,中国高等教育界,甚至整个社会都高度关注通才教育问题,通才与通才教育成为热点。
而相比之下,对专才与专才教育的关注度大大降低。
对于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认识有待提高与深化。
一、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的历史演变及认识现状在我国殷商、西周时期,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教育内容以“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为主。
春秋时期,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倡导以“仁”为核心的教育思想。
教育内容如《论语·述而》上所说:“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士”,而不是工匠。
到了汉朝,汉武帝在董仲舒、公孙弘的建议下,于公元前124年建立了汉代太学。
倡建太学的目的是为了继承儒家重修身的精神。
在教育内容上“以教化为大务”,仍致力于塑造统治人才。
宋朝时开始昌盛的书院,其教育目的仍然是为了知识分子的“修身”,在教育内容上,则完全传授儒家的伦理思想,古代的著名学者往往是文理兼通的通才,他们的涉及的专业之多,知识之渊博往往令现代人望尘莫及。
通才和专才的辩论

通才与专才的原辩辞正方一辨:主席,对方辩友,各位观众:大家好,非常高兴与对方辩友讨论这样一个有意义的题目。
我方认为:专才比通才更吃得开。
所谓专才就是精通某一学科(包括相关技能)的专门人才。
他们的特点是: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强能力,具备某专业知识特长。
而通才指知识广博、具有多种领域技能的人。
吃得开:指更需要,行得通。
专才、通才,何者在这个社会上更吃的开,那就要看何者构建了这个社会职业金字塔的基础和主体。
我们说专才比通才吃的开,是基于以下几个方面1、他们首先具有某个领域的专长,他们是这个社会职业金字塔的基础和主体。
他们体现的是科技的进步、知识技术的专深、社会分工细化和协同合作的需要的要求。
社会发展简史告诉我们,社会发展是呈螺旋状上升,而社会分工是呈树冠状发展,因此社会发展需要更多的专才,来构建成社会职业金字塔的基础和主体。
他们在社会上自然更吃的开2、专不等于狭隘,专更加不是一蹴而就。
博是专的基础,专是博的升华,只有在博学的基础上,才能成为拔尖的专才,好比只有在宽广、厚实的地基上,才可能建筑起高楼大厦。
3、专才也同样具有层次性。
高层次专才是对某一学科某一专业某一方向有着精深研究和造诣的专家门,如红学家、火箭专家等。
中层次专业是指精熟掌握某一专业学科理论进行设计品开发的专门性人才。
低层次专才则是对某一专门性的职业岗位的规范、技术和操作相对精熟的人才。
综上,我们认为专才构成了社会职业金字塔的基础和主体,他们在社会上更加吃得开。
同时,我们提请对方辩友注意以下几点:1、讨论的现实性,我们需要讨论的是社会就业金字塔的主体,而不是少数的天才和全才。
我们希望成为天才,我更愿意用聚焦法则,让我们具有一技之长,来贡献社会的主体力量。
2、通才是指在多个领域均有建树,并能应用在所在岗位之中,简单的说,会打篮球的程序员依然是专才。
3、通才不是凭空产成的。
一杯水倒在两个杯子里,就只剩半杯,对方辩友千万不要在一下的比赛中,说多一种技能又多好,有得必有失啊4、就业上,对于我们刚接触岗位的大学生来说,更加要注意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专才是社会的主体,一味的追求通才,只会导致样样通,样样松的疏才。
试论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的选择

试论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的选择摘要:在今天,选择通才教育还是选择专才教育被拿出比对并放在对立层面让人做出选择。
其实,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是新世纪全面人才发展的两翼,不能完全忽略一方而全力加强另一方。
只有两翼均衡发展且强壮才能让人展翅高飞。
但是在传统固有观念下,这两者被分割且对立来看待,合理看待且融合一起是一个艰巨的任务。
本文为突破这一困境,提出思想上一些建议,为对此问题有困惑的朋友带来指导和帮助。
关键词:通才教育;专才教育;方向选择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未出茅庐之前身边的朋友都是儒家文士,皆在治书、儒学经典研究方面有探索和研究,而诸葛孔明却微微一笑只“观其大略”并不仔细专研,这个故事可以看做是一个通才观念的典型事例;而近代的陈景润,却是一位生活都不能自理,什么都不会的“傻子”,买菜做饭全然不会,菜市场在哪里都不知道,甚至于衣服扣子都扣错,一门心思只放在数学专研和验算上,家里堆满了成堆的验算草纸。
但陈景润也成功了,并被大家称赞。
数学家陈景润可以被看做是一个专才成功的典范。
那么,现今的青年学生中,究竟是该走通才教育之路还是专才教育之路?还是两条路都可以,大家选自身适合的即可?如果想深入分析这个问题,还是应该从现代通才教育、专才教育概念入手。
一、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概述在今天我们谈论的两种教育模式,实际概念与传统理解略有不同。
通才教育也被称为通识教育,英文名“general education”,通识教育强调的是教育本身内在属性,即教育客体-受教育者自身的提高。
具体包括:思想品德、情操审美、教养修识、人格心理自身完善且健康、对事物的看法、理解、认识角度和深入思考方式,它强调的是受教育者全面的培养和提升,为国家的社会的发展提供的是综合能力素养都适合的人才。
而与之相对的,专才教育则目标更加贴切实际,专才教育教学内容和重点放在专一学科、领域上,偏重专门知识的学习和专业技能的强化和深入,这样的专才在实际工作后,更擅长特定的、具体的某一岗位。
通才与专才问题的汇总

1、请问对方辩友如何看待“艺多不压身,艺高人胆大”,该句意即手艺人有一技之长,社会存活能力强。
有了多种的手艺,就可以有更多的机会。
关于三心二意:真心、耐心、放心,创新意识,服务意识。
也就是说,我们应该对服务真心,对做事耐心,让群众放心,要有开拓进取的创新意识和周到细致的服务意识.这就是我们企业需要的通才,难道对方辩友有异议吗?2、现代汉语大词典中1148页第20行所说,通才:兼备多种才能,前面发展的人才或在一定领域内有多方面才能的。
试问具有单一技能的专才如何适应企业乃至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呢?专才如何实现自我能力提升呢?现代社会变动性是一个最大的问题,请问对方辩友专才如何适应?3、根据中国教育部公告显示:中国大陆大学专业从1300多个,变为现在的249个,你说这是一种什么趋势?4、很多用人单位在招纳人才的时候,并不是冲着他或她具有很优秀的哪项技术,首先看的仍是综合素质,他们只关注自己的特定需求以及具备特定技术和相关经验的人,从这个事实我们可以从侧面知道,现代的人才,不仅仅是专的专长,而更是在专的基础之上的通才,请问对方辩友如何理解?5、中国体操队李宁先生在取得5枚世界鞍马冠军后,现在做李宁集团的总裁,他的生意遍布全球,中国体操队队服都是李宁品牌的。
中国华人大导演张艺谋先生,他做过摄影、做过编辑、做个策划,最后他还不是名扬四海的导演吗?针对这样跨领域的人才,请问对方辩友,难道他们不是通才吗?您能说他们在那个时代是专才,现在是通才了吗?6、近50年来,我国为什么没有培养出一位像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格、郭沫若那样的大师?百岁鸿儒姚奠中的回答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在通才教育方面失语偏颇、专业知识的覆盖面太窄.能通方有识,有识方有悟,有悟才有灵气、才有自己的喜爱和选择,从而专拣形成自己的专长和特色。
没有渊博的知识、扎实的基础,就不能够成大器。
”难道不正是能够说明,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企业更需要通才吗?难道说对方的观点只能成为专才专门干好自己的工作就足够了吗?您不是这个社会这个企业的一份子吗7、现在的企业也有风险,大家还记得当年的诺基亚吗,最开始的时候诺基亚只做轮胎,后来制造手机,才闻名世界,大家看看现在,说衰落就衰落,如果我们和他一样,只学会了造轮胎和手机,那么企业明天面临的问题可想而知,所以现代企业需要的人才要能促进企业的良性运行和可持续发展才是重点,试问对方辩友,如果您仅凭借您的专一技术,如何让企业有更快更好,持续的发展力呢?8、比如咱们公司每年都有很多专项,各种各样的专项,每次审核专项的时候是不是只有一个人在那里讲解?如果按照对方辩友的说法,我们是不是应该带一个办公室的,一个技术科的,一个生产科的,一个经营科的,所有站部里的相关人员全部都要带上,如果这样,估计一个屋子肯定坐不下,我就奇怪了,这怎么就是效率高呢?9、这次辩论赛的意思就是我们如果要做一个有明显特长的有广阔知识、多项技能的通才,如果只注重某一方面,那么我们办各种比赛,辩论赛等等的多姿多彩的活动、发展各种技能还有什么意义?10、如果对方辩友认为企业更需要专才,那么咱们企业是不是为了这场辩论赛再招聘一些辩论专业的专才呢?11、公司提倡的“一岗多能,多岗多能。
“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的取向word资料6页

“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的取向教育作为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其目的是什么,教育应当培养什么样的人,一直是人们所探讨的重要课题。
而高等教育是培养“通才”还是“专才”,二者何去何从,又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中倍受关注的课题。
一概念的界定对于“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的含义,人们有不同的理解。
有学者认为通才教育的内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通才教育包含自由教育与通识教育双重内涵;而狭义的通才教育强调在专业教育的前提保证下,同时加强文理科的基础教育,要求培养知识面宽的人才,而“专”与“博”都被认为是真才实学。
通才教育主要以美国“通才”教育模式为代表,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美国对一些学者的论文及其相关的研究成果进行调查,发现其中凡是有重大成就的学者大多拥有广博的知识,从而倡导实施广博的文理教育。
[1]这种通才教育注重知识的“博”,倾向于培养综合型人才,是国际高等教育实践中的一种重要价值取向。
而专才教育顾名思义,主要是指培养专门人才的教育,强调专业性的课程,其目的是为了培养某一领域的专门人才。
这种专才教育偏重于实际的应用,注重学生专业知识与实践能力的培养,迎合了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要。
“专才”教育模式主要以“苏联模式”为代表,[2]在前苏联,对于“通才”教育持批评立场的学者,则强调指出过于注重通才教育,容易失去“专门化的翅膀”,社会实践需要“专才”的服务。
中国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对高等教育进行了彻底的改革,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大量的科技人才,为此将许多综合大学分解为单科院校,以便培养专门人才。
这种专才教育注重专业应用,强调学生的实践能力,也是高等教育实践中的重要取向。
此外,还有一些学者认为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是一对相关的教育范畴,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强调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是一种价值层面的教育理念,同时又是一种对培养目标与培养模式的价值选择;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更注重的是在一定的教育理念指导下的课程设置。
我国高等学校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应有机结合

我国高等学校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应有机结合我国高等学校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应有机结合【摘要】随着科学技术和经济的迅猛开展,各学科高度交叉综合,通才教育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
本文在分析高等学校培养目标的根底上,对通才和专才的关系、我国高等教育的根底现状等进行深入分析后,提出我国高校现阶段应首先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在充分培养学生专才能力的前提下,竭力挖掘其通才的能力和素质,使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相互交融,有机结合。
【关键词】通才教育;专才教育;有机结合我国?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开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是我国的高等教育目标,也是所有高等教育工作者努力的方向。
高级专门人才往往分为通才和专才两种,高校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之间的关系问题一直是高等教育改革中备受关注的热点。
1 通才与专才一般认为,通才是指除了熟练掌握本专业知识、技能外,还具有较为宽广的知识面和职业适应面的人才;而专才那么指只在某一确定专业方向上具有专门知识和技能的人才。
因此专才在从事本专业工作时能应付自如,但其能力和创造力往往受限于本专业。
而通才那么由于其知识技能广博,覆盖了不同的专业领域,因此可以胜任多个不同专业方向的工作。
事实上,所谓的通才和专才,其涵义是相比拟而言的,随着生产力和经济开展水平的提高以及科学技术的高速开展,在知识倍增,科技开展日新月异的当代,显然无法成就精通一切学科、一切领域的“通才〞,也就是说当今社会一个人很难熟练掌握多个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样在现代信息社会也很少有完全只懂某一科知识而对其他科目一无所知的专才。
因此更深入一层看,通才更多地是“通〞概括性较大的根底理论,“通〞普遍性较大的一般能力,“通〞解决各类问题的一般方法。
其在本专业领域能驾轻就熟,像专才一样熟练地工作,而在其他方向上,又可以凭其根底理论、一般能力和方法迅速掌握该专业的相关知识和技能,从而胜任相应的工作。
高等教育中专才教育和通才教育

高等教育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中世纪的大学,后来历经发展,主要是英国、德国、美国的大学的不断转型,形成了高等教育的三项职能,即培养专门人才、科学研究、服务社会。
高等教育是在完成中等教育的基础上进行的专业教育,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社会活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获得长足发展,改革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初步形成了适应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多种层次、多种形式、学科门类基本齐全的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体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批高级专门人才,在国家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我国高等教育类别主要有三种:普通高等教育、成人高等教育、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除此之外还有高等继续教育、电大开放教育和远程网络教育。
普通高等教育、成人高等教育、中等专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尽快合理明确这几种教育的涵义与办学方式是高等教育的一大现实问题。
中等专业教育的存亡问题已议论几年,关键还是如何确立适应市场经济的大思路。
若按旧体制将中专定位于毕业生是初级专业技术人员,在国家包分配包身份的机制逐渐消解的情况下,可以肯定是没有前途的。
但若定位于以初中毕业的文化水平为起点,学习各种可直接应用于社会各行业的专业知识、技能,无论毕业生实际从事哪种工作、具有何种身份,则肯定大有发展空间——只要高中毕业生不能全部进入大学。
问题就如此简单。
成人高等教育中尽人皆知的问题是:其生源与普教生源几乎相同,离"成人"的本意相去甚远;雇枪手参加入学考试是公开的秘密;教学过程名不符实,函大不函电大不电夜大不夜;管理状况极差。
既然如此,何必不与普教合并。
本来意义的职业教育产生于计划经济时代,1999年起新增加纳入普教范围的新高等职业教育。
从人才需求来说新高职发展前景好,问题是协调与普教的关系。
由于新高职的学科内涵难以规范,国家在专业管理、学制管理上应更加灵活。
正规的、注册的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将面临的挑战是,培养的学生能否比社会上临时性的短训班学员更强。
高校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比较_从应用型人才和研究型人才两个角度_薛奋勇

高校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比较
——从应用型人才和研究型人才两个角度
薛奋勇
摘 要
韩
帅
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一直是高校人才培养上的两个不同的思路, 在对两者进行比较和选择之前, 寻找一个切实的
入手点似乎显得尤为重要。本文立足我国现阶段高等教育的基本现状, 结合社会生产对人才需求的各方面特点、 趋势和现 状, 以及科研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和显著特征, 从实践性人才和研究型人才两个方向入手, 各从三个角度对专才教育和通 才教育进行比较, 从而使两者的优劣方面呈现的更加清晰, 以求为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提供一定参考。 关键词 通才教育 专才教育 高等教育 作者简介: 薛奋勇, 西安科技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党委书记, 高级工程师; 韩帅, 西安科技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思 想政治教育辅导员, 助教。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0592(2011)06-246-01 对两种培养模式进行比较。进行科研和培养科研人才是高校的 一项基本职能, 也是所培养人才的一个基本输出方向, 因其与培 养实践应用型人才的出发点培养方式和环境等特点有着很大的 差异, 所以从另一角度进行讨论。 首先, 从当今各个学科发展规模来看, 每一个具体学科都有 其较为独立的发展脉络和知识体系, 都能够在内部系统形成纵向 的研究路径, 因而目前几个大的学科的之下的甚至是二级学科都 有越来越深入, 体系规模越来越大的趋势。 在每个学科都具有一 定的深度的前提之下, 作为单个的学术研究人员, 其精力和能力 都很难允许其在多个领域都具有较高的建树, 毕竟当今的学科深 度和分工的细致程度都已不是昔日所能比拟, 因而有限的研究经 历应集中于某一领域进行研究, 倘若分散开来, 则必然难以有较 好的收效。 其次, 当今的诸多学科的交叉领域成为了科研的新的前沿。 学科间的交叉融合以及学科边缘的研究更需要很多同时类知识 作为基础, 从而将两个或多个研究领域衔接起来, 从这方面来讲, 我们又不得不面临更多的基础通识类课程的补充。 因而, 从这一 方面来看,通才教育的理念似乎更合乎的多学科交叉发展的要 求。 再次, 从我国学术研究的现实出发, 着眼于我国科研的发展 现状来看, 我国在诸多学术研究领域处于较为落后的发展状况, 在很多基础性学科的建设和发展上依然没有办法与国际水平比 肩, 因而, 我们在国内的科学研究方面更急切的期待专业人才甚 至是大师的出现, 在老一辈学术大师之后有新一代的学术接班人 能够走上国际学术高端舞台。一直以来我国的诸多通识类课程 成为了优秀的专业人才在得到进一步深造的路上的高门槛, 也许 只有树立了专才教育的培养目标, 才能够在方方面为学术高端人 才的塑造铺平道路。 综上所述, 在不同的人才培养方向上, 似乎都存在着对通才 教育和专才教育两种思想的不同影响因素。而通才培养模式则 适应了各社会事业的多元性和可变的要求, 也更有利于高校选择 和社会选择的冲突的弥补。因而我们在对这两种人才培养模式 进行比对和抉择时, 不能完全的依照一方而偏废另一方, 必须相 互兼顾, 在注重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的同时也要进行适当的通识 知识和技能的教育, 同时更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立足学校自身 的状况和不同时期的社会环境及时调整教育培养方案, 才能在社 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输送合格的人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Some people think that all university students should study whatever they like. Others believe that they should only be allowed to study subjects that will be useful in the future, such as those related to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iscuss both these views and give your own opinion.
People have different views about how much choice students should have with regard to what they can study at university. While some argue that it would be better for students to be forced into certain key subject areas, I believe that everyone should be able to study the course of their choice.
首段实在不会写的同学,可以参考下面的句型:
People have different views about (宾语从句how much choice students should have) (高分介词短语with regard to)(宾语从句what they can study at university).
There are various reasons why people believe that universities should only offer subjects that will be useful in the future. They may assert that university courses like medicine, engineering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re more likely to be beneficial than certain art degrees. From a personal perspective, it can be argued that these courses provide more job opportunities, career progression, better salaries, and therefore an improved quality of life for students who take them. On the societal level, by forcing people to choose particular university subjects, governments can ensure that any knowledge and skill gaps in the economy are covered. Finally, a focus on technology in higher education could lead to new inventions, economic growth, and greater future prosperity.
主体段1:观点句+ 观点解释句+ 论据1 + 论据2 + 论据3 。
结构上这是一个很丰满的论证,一个看似清晰,但是又有点笼统的观点句,搭配上一句观点的解释句,非常好的引入了作者的观点,同时告诉读者,重点在后面。
而在具体论证的时候,从个人角度再到经济角度,再到全社会整个发展的角度,层层推进,显得条理,同时让人信服。
如何用词简单但表意强大在这一段表现无疑,例如provide more job opportunities, career progression, better salaries, and therefore an improved quality of life ,还有lead to new inventions, economic growth, and greater future prosperity这种局部的词组的排比表达好似一招”长江三叠浪“,看得人高潮迭起!
In spite of these arguments, I believe that university students should be free to choose their preferred areas of study. In my opinion, society will benefit more if our students are passionate about what they are learning. Besides, nobody can really predict which areas of knowledge will be most useful to society in the future, and it may be that employers begin to value creative thinking skills above practical or technical skills. If this were the case, perhaps we would need more students of art, history and philosophy than of science or technology.
主题段2:己方观点句+论据1+论据2。
与上一段相比,似乎本段作者的论证力度减轻了,但是,其实要驳倒一个观点,只需要击其要害即可,作者深谙此道,轻描淡写的2条理由非常有说服力。
1条”学生爱其所学,社会才会收益更多“,另一条”学生学习,其实是为未来所用,但是谁都不能确定未来一定最有用的是什么学科,所以把选择权交给学生,是最合理的“。
所以,如果说主体段1展现的是作者的高超的武功招式,那么这一段展现的就是作者的深厚内功,即deep and round thought/ideas。
其实还是作者所倡导的一种高分作文必备
的”depth“和”content“。
In conclusion, although it might seem sensible for universities to focus only on the most useful subjects, I personally prefer the current system in which people have the right to study whatever they like.(297 words, band 9)
结尾段:平静结尾,概述了对方的观点,同时重申了自己的观点,表达了对现有系统的支持。
【全文总结】作者的雅思写作观:
1. 7-分,你只需要通常雅思培训所强调的东西就能达到,如完整的文章结构,表达观点清晰,用词语法无纰漏(不求高级,但求没错)。
2.7+分,除了做到以上所有的,你还需要做的是有料有深度(content and depth)。
也就是说越是到高分,越是内容的较量,语言层面的东西反倒其次(高级词汇语法)。
3.简单易懂永远比高级晦涩重要,无论是低分区还是高分区,都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