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菌素合理用药
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是一类用于治疗细菌感染的药物,它们可以阻断或杀死细菌的生长和繁殖。
然而,由于细菌耐药性的发展和滥用抗菌药物的问题,科学家和医生一直在呼吁对抗菌药物进行合理使用。
本文将探讨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的重要性,阐述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原则,并介绍一些推广和实施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措施。
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对于我们的健康至关重要。
随着时间的推移,细菌在抗菌药物的作用下逐渐产生耐药性,使得一些细菌株对已有抗菌药物失去了敏感性。
这种抗药性的发展使得治疗感染变得更加困难和复杂,可能导致治愈失败甚至死亡。
因此,我们要正确使用抗菌药物,避免滥用和不当使用,以减少细菌耐药性的发展。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原则主要包括:正确诊断和指导使用、减少滥用和不必要使用、优化抗生素治疗方案、提高公众对抗菌药物的认识和加强监管措施。
首先,正确诊断和指导使用是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基础。
医生应该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结果来准确诊断感染类型,并根据不同细菌的耐药性和敏感性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
此外,医生还应正确指导患者如何正确使用抗菌药物,包括用药剂量、用药时间和用药方法等。
其次,减少滥用和不必要使用抗菌药物是非常重要的。
因为有些感染是由病毒引起的,抗菌药物对病毒没有作用,滥用抗菌药物只会增加细菌耐药性的风险。
因此,医生在治疗感染时应该综合考虑病情和实验室检查结果来决定是否使用抗菌药物。
优化抗菌素治疗方案也是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重要一环。
在选择抗菌药物时,医生应该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肝肾功能等因素,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剂量和用法。
此外,医生还应该在治疗开始后密切监测患者的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并根据需要进行调整。
提高公众对抗菌药物的认识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很多人对抗菌药物有误解,将其与其他类型的药物混淆。
公众应该知道抗菌药物只对细菌感染有效,不能用于治疗病毒感染。
此外,公众还应该知道滥用和不正确使用抗菌药物可能导致细菌耐药性的发展,从而增加治疗困难和风险。
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与抗菌耐药问题

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与抗菌耐药问题抗菌药物是治疗细菌感染的重要工具,然而,由于不合理使用和滥用,导致了抗菌药物的使用效果逐渐减弱,同时也加剧了抗菌耐药问题。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是遏制抗菌耐药的关键措施之一,本文将探讨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及其对抗菌耐药问题的影响,并提出相关对策。
一、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是指在临床应用中,按照科学的指导方针和规范的用药原则,选择适当的抗菌药物、使用适当的剂量和疗程,并且根据细菌敏感性趋势适时调整用药方案。
1. 合理选择药物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和细菌感染类型,对于未明确细菌感染情况的患者,应尽量避免不必要的抗菌药物使用。
对于已确定细菌感染的患者,需要根据细菌的耐药性和药物的抗菌谱选择适当的药物。
2. 确定适当的剂量和疗程医务人员应根据患者的年龄、肝肾功能等因素确定适当的剂量和疗程,严格遵循用药说明书上的推荐剂量,避免过度或不足的用药。
3. 细菌敏感性监测与调整用药方案定期进行细菌敏感性监测,了解当地区域内主要细菌的耐药性情况,及时调整临床用药方案,避免使用已失效的抗菌药物。
二、抗菌药物的滥用与抗菌耐药问题抗菌药物在临床治疗中的滥用现象严重加剧了抗菌耐药问题的发展。
滥用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 非医学需要的滥用部分患者在感冒、咳嗽等症状出现时,过度依赖抗菌药物治疗,忽视了细菌与病毒感染的区别,导致不适当的合理使用。
2. 医学需求的滥用在一些临床情况下,医务人员为了应对时间压力或患者的过度期望,可能过度使用抗菌药物,缺乏对细菌耐药性和合理用药的综合思考。
3. 非上市批准的滥用非法销售、购买非上市批准的抗菌药物,或者以非法的途径获得抗菌药物,不仅违法,而且容易导致滥用问题的出现。
滥用抗菌药物不仅导致了抗菌耐药程度的加剧,还可能出现不良反应和其他严重药物安全问题,给患者的健康造成严重威胁。
三、抗菌耐药问题的应对策略为了有效解决抗菌耐药问题,需要从多个层面采取相应的对策。
抗菌素合理应用原则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实施细则(2004.11) 抗菌药物是临床应用范围广、品种繁多的一大类药物。
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体现在选择的药物品种剂量、用药时间、给药途径及是否与患者的感染状况及其生理、病理状态相适应。
目的是有效控制感染,同时防止人体内菌群失调,减少药品不良反应及细菌耐药性的产生。
因此,选用抗菌药物必须掌握适应症并遵循安全、有效、经济的原则。
为了保证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制定此细则。
一、严格遵守抗菌药物治疗性应用的四项基本原则:●必须具有明确适应征;●病毒感染不能使用抗菌药物;●根据细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选择抗菌药物;1、住院病人在开始抗菌治疗前,必须先留取相应标本,送细菌培养,以尽早明确病原菌和药敏结果,门诊病人可根据病情需要开展药敏工作。
2、危重患者可根据抗菌药物经验治疗,明确细菌及药敏结果后再调整给药方案。
●根据抗菌药物指南应用,根据患者病情,病原菌种及抗菌药物特点制订抗菌治疗方案。
二、抗菌药物的分级1、非限制使用:(第一线药物)疗效肯定,不良反应小、价格低廉,资源充足的抗菌药物,根据临床需要使用,如青霉素类、第一代头孢菌素、甲硝唑、呋喃类、抗结核药、磺胺类、大环内酯类(阿奇霉素除外)、林可霉素、喹诺酮类一、二代(环丙沙星、奥复星、洛美沙星)、克林霉素、氨基糖苷类、抗真菌药(外用)。
2、限制使用(第二线药物)疗效好,不良反应较明显或价格较贵的抗菌药物。
如:二代头孢(西力欣)、头孢克洛、氟康唑、利复星、替硝唑、阿奇霉素。
3、特殊使用(第三线药物)疗效好、价格昂贵,新研制上市或不良反应较明显的抗菌药物。
如:三代、四代头孢菌素等。
三、抗菌药物分级使用原则●根据抗菌药物分级管理、使用要求,依照患者病情需要,合理应用抗菌药物。
按临床治疗方案需要二线以上药物治疗时,正常工作日应由副主任医师(含)以上医师或科主任签字。
双休日、节假日、紧急情况下,临床医师可以越级使用高于权限的抗菌药物,但仅限一天药量。
临床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管理制度

临床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管理制度一、指导思想1.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是保证患者合理用药的前提,也是抗菌药物有效性和安全性的保障。
2.避免滥用和不当使用抗菌药物,是减少细菌耐药性发展的关键。
3.抗菌药物应用必须严格遵循抗菌药物管理制度,实施全程监控。
二、管理原则1.分类管理:将抗菌药物分为特殊级、限制级和非限制级三个级别,根据药物的特点和临床应用需要,设置不同的管理和使用限制。
2.临床应用指南:建立临床抗菌药物的使用指南,明确各种疾病的合理用药原则和药物选择方案。
3.科学培训:为医务人员提供抗菌药物的科学知识和临床应用技能培训,提高其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能力。
4.全程监控:建立抗菌药物使用的全程信息化监控系统,对医务人员的用药行为进行实时监测和记录。
5.定期评估:定期评估医务人员的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纠正措施。
三、具体管理措施1.抗菌药物使用审批:限制级和特殊级抗菌药物的使用必须经过严格的药师审批,并在患者用药记录中进行详细的说明。
2.临床应用指南的实施:医院必须建立临床应用指南,并由专业组织进行审核和发布,医务人员必须按照指南进行抗菌药物的使用。
3.药物选择和应用的监测:通过电子医疗系统建立抗菌药物的选择和应用的监测机制,实时记录医务人员的用药情况。
4.多学科联合会诊:对于复杂病例和疑难病例,建议进行多学科联合会诊,共同确定抗菌药物的使用方案。
5.抗生素限制使用:医院设立抗菌药物使用审批委员会,对抗菌药物的使用进行限制,并设定每月和每年的使用量限制。
6.抗菌药物耐药性监测:医院设立抗菌药物耐药性监测中心,定期对已使用的抗菌药物进行耐药性监测,并及时发布结果。
7.持续教育和培训:医院定期组织抗菌药物应用的培训和学术交流,提高医务人员的临床用药水平和科学素养。
8.加强宣传和教育:通过宣传和教育,向患者和公众普及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知识,提高对抗菌药物滥用和不当使用的意识。
四、管理评估1.定期对医院的抗菌药物管理制度进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改进。
合理使用抗菌素

4. 外科预防用抗菌药物的选择及给药方 法:抗菌药物的选择视预防目的而定。 为预防术后切口感染,应针对金黄色葡 萄球菌(以下简称金葡菌)选用药物。 预防手术部位感染或全身性感染,则需 依据手术野污染或可能的污染菌种类选 用,如结肠或直肠手术前应选用对大肠 埃希菌和脆弱拟杆菌有效的抗菌药物。 选用的抗菌药物必须是疗效肯定、安全、 使用方便及价格相对较低的品种。
1 、分析致病菌并根据其敏感度选药(对因下 药) (1)掌握不同抗菌药物的抗菌谱如青霉素G
(2)熟悉细菌对药物产生耐药性变迁情况
青霉素G对耐药金葡菌无效; 溶血性链球菌对庆大霉素耐药;大肠杆菌 对氨苄西林耐药率巳达60%以上; 在我国大肠杆菌对环丙沙星的耐药性巳达到 60%,而国外在5%以下。
大肠杆菌对氨苄西林耐药率巳达 60% 以上; 在我国大肠杆菌对环丙沙星的耐药性巳达到 60%,而国外在5%以下。
2.抗菌药物的局部应用宜尽量避免: 皮肤黏膜局部应用抗菌药物后,很 少被吸收,在感染部位不能达到有 效浓度,反易引起过敏反应或导致 耐药菌产生,因此治疗全身性感染 或脏器感染时应避免局部应用抗菌 药物。抗菌药物的局部应用只限于 少数情况.
例如全身给药后在感染部位难以达到治疗浓
度时可加用局部给药作为辅助治疗。此情况 见于治疗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时某些药物可同 时鞘内给药;包裹性厚壁脓肿脓腔内注入抗 菌药物以及眼科感染的局部用药等。某些皮 肤表层及口腔、阴道等黏膜表面的感染可采 用抗菌药物局部应用或外用,但应避免将主 要供全身应用的品种作局部用药。局部用药 宜采用刺激性小、不易吸收、不易导致耐药 性和不易致过敏反应的杀菌剂,青霉素类、 头孢菌素类等易产生过敏反应的药物不可局 部应用。氨基糖苷类等耳毒性药不可局部滴 耳。
正确设定剂量和给药方案
抗菌药物合理用药的原则

抗菌药物合理用药的原则抗菌药物是指能够抑制或杀死细菌的药物。
但是,由于细菌的快速适应性演化和抗药性的产生,过度和不恰当使用抗菌药物会引发抗菌药物的滥用和耐药问题。
因此,合理使用抗菌药物至关重要。
下面是抗菌药物合理用药的原则。
1.临床合理应用原则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是根据医疗实际需要及基于临床证据的合理选择抗菌药物。
医生应根据患者的临床病情、感染部位、细菌敏感性和特殊情况等因素,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
2.减少广谱抗菌药物的使用广谱抗菌药物对多种细菌有抑制作用,但它们也会对人体内正常菌群产生影响,增加耐药菌株的风险。
应选择狭谱抗菌药物以减少广谱抗菌药物的使用,除非临床病情确实需要。
3.指导用量与用药时间合理用药还需要对抗菌药物的用量和用药时间进行指导。
应根据患者体重、年龄、肾功能等因素,调整抗菌药物的用量。
同时,应在临床症状消失和感染消退后适当调整用药时间或停药,以防止过度使用抗菌药物。
4.注意使用联合治疗联合治疗是指同时使用两种或多种抗菌药物来治疗感染。
合理使用联合治疗可以增加药物疗效,减少或延缓细菌产生耐药性的可能性。
但是,联合治疗也需要严格掌握适应症,并在有必要时进行药物调整。
5.避免滥用预防用药预防用药仅在特殊情况下使用。
滥用预防用药会增加细菌产生耐药性的风险。
除非患者处于高感染风险状态,否则不应常规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
6.注重药物选择和抗菌谱选择抗菌药物时应充分考虑细菌的抗菌谱及敏感性。
药物选择应优先考虑敏感菌株,避免使用多余药物和择优用药。
7.定期评估治疗效果及药物副反应治疗期间应定期评估患者的治疗效果,包括临床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等。
同时,对于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和副作用也需要及时评估和处理。
8.加强抗菌药物管理医疗机构应建立完善的抗菌药物管理制度,包括制定抗菌药物使用指南、建立抗菌药物使用评审委员会等。
同时,加强抗菌药物的监测和统计工作,及时发现和解决滥用抗菌药物和耐药问题。
总之,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是保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抑制细菌耐药性发展的重要举措。
合理用药与抗菌药物管理制度

合理用药与抗菌药物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合理使用药物,保障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用药安全,规范医院药物管理工作,特订立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医院全部相关人员,包含医生、护士、药剂师、行政人员等。
第三条本制度所涉及的药物管理,包含药物处方、订货、存储、配发、使用、监测等环节。
第四条全部医务人员必需严格遵守本制度的规定,并履行相关责任,确保合理用药和抗菌药物的管理。
第二章合理用药的原则和要求第五条合理用药的原则为:安全、有效、经济、方便。
第六条医生在用药决策中,应依据患者病情、药物适应症、疗效与安全性、价格和患者经济本领等因素,进行全面权衡和科学决策。
第七条医生应遵从国家和地方药品管理法律、法规和规定,选择和使用符合标准的药物。
第八条患者对药物的信息应获得充分的告知,必需时供应患者用药顾问服务,帮助患者正确用药,供应用药教育和常见用药问题解答。
第九条医院应加强药物的审查和监测,对患者用药情况进行追踪和评估,及时调整和优化用药方案。
第十条医院应建立合理用药的宣教机制,定期组织开展合理用药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医务人员和患者的合理用药意识。
第三章抗菌药物管理的原则和要求第十一条抗菌药物管理要遵从合理应用、严格掌控、规范使用的原则。
第十二条医生在使用抗菌药物时,应准确推断患者的感染类型、病原菌敏感性和抗菌药物选择等,订立个体化的抗菌治疗方案。
第十三条医院必需建立抗菌药物使用的审批制度,对使用抗菌药物的医嘱进行严格审核和审批,确保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第十四条医院应建立抗菌药物使用的监测与评估机制,收集和分析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和效果,进行合理用药监测和评价。
第十五条医院应建立抗菌药物库存和流通管理制度,确保抗菌药物的存储条件符合要求,防止抗菌药物的滥用和泄漏。
第十六条医务人员在使用抗菌药物时,应依照剂量、时间、途径等要求正确使用,遵守药物的使用说明和警示。
第四章药物管理流程第十七条医院应订立药物采购计划,依据患者的需要合理订购药物,确保药物供应的充分性和及时性。
抗菌类药物合理的应用

前言抗菌药物(antibacterial agents)按其来源分抗生素、半合成抗生素、抗菌素三类。
抗生素(antibiotics):由各种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放线菌属)在生长繁殖过程中,为了生存竞争,产生抑制或杀灭其他微生物的化学物质。
如:青霉素G、红霉素、四环素、庆大霉素。
半合成抗生素(semisynthetic antibiotics):以微生物生物合成为基础,对其结构改造获得的新的合成物。
如:氨苄西林、头孢唑啉、二甲氨四环素、利福平。
抗菌药(antibacterial drug):完全由人工合成,如:磺胺类药物、喹诺酮类药物。
抗菌药物是防治疾病的主要手段,临床应用广泛,而在国内,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甚至滥用的现象十分普遍,不仅造成医疗资源的浪费,而且易使细菌对抗生素产生耐药性。
一旦产生了耐药性,将会难以控制感染,对治疗造成极大的困扰,严重者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
正常情况下,大多数新启用的抗生素在若干年内都会因病原菌产生抗药性而失去原有效力,而不正确的使用,更加重了耐药细菌的急剧增长。
一般来说,几乎所有临床医师都基本了解抗生素在应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如0 -内酰胺类的致敏性;氨基糖甙类的耳毒性;大环内脂抗生素在临床上应用量大,面广、品种多、更新快、各类药品之间相互作用关系复杂,联合用药日趋增多,预防用药日趋广泛。
因此临床上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及耐药性仍然逐年增加。
这些问题的发生,除抗生素本身的因素外,与药物的有效选择、合理应用都有重要关系。
而合理使用抗生素需具体病人具体分析,制定出个体化治疗方案。
绝没有一个固定方案可以在不同情况下套用。
选择针对性较强的抗生素是及进取得抗感染疗效关键。
因此,抗菌药物的合理选用与合理用药是合理使用抗生素的两个关键性问题。
1.抗菌药物发展简史1929年,弗来明(Alexander Fleming)发现青霉素。
194O年,弗劳雷(Florey and Chain)分离提纯青霉素成功,开创了抗生素化学治疗的新纪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抗菌药物分成四类 第一类:繁殖期杀菌 第二类:静止期杀菌 第三类:速效抑菌药 第四类: 慢效抑菌药
第一类和第二类合用 常可以获得协同作用 第一类和第三类合用 有可能出现拮抗作用 第一类和第四类合用 无相关影响
第二类和第三类合用 也可以获得协同作用 为什么? 第三类和第四类合用 也可以获得协同作用
2 联合用药指征 病原菌未明的严重感染 混合感染 长期用药而又可能产生耐药 一般抗生素难以渗入的感染
3 联合用药时应注意的问题 选择不同作用机制的抗菌药用药误区: 越新越好;越贵越好; 抗菌谱越广越好
三、肝、肾功能与抗生素 应用的关系
抗菌药的合理使用
一、抗菌药临床应用基本原则 1 严格按适应症选择药物 2 病毒感染及不明原因发热
一般不用
3 剂量足,疗程合适,给药 途径正确
4 避免局部用药
5 预防用药要注意适应症 结肠手术前 风心病患者拔牙或手术前 感染病灶切除前 复杂战伤等
6 发现细菌耐药,立即更换
二、抗菌药的联合应用 1 目的 提高疗效 降低毒性 扩大抗菌谱 延缓/减少耐药性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