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法律保护自己》教案1
小学法制教育《学会依法保护自己》教案

小学法制教育《学会依法保护自己》教案第一章:认识法律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法律的基本概念和作用。
培养学生尊重和遵守法律的意识。
1.2 教学内容法律的基本概念:法律是什么,法律的来源和种类。
法律的作用:维护社会秩序,保护公民权益。
1.3 教学活动引入讨论:什么是法律?学生举例说明。
教师讲解:法律的基本概念和作用。
案例分析:讨论法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第二章:权利和义务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自己的权利和义务。
培养学生正确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的意识。
2.2 教学内容权利和义务的概念:权利的定义,义务的含义。
学生的权利和义务:受教育权,遵守学校规定的义务。
2.3 教学活动引入讨论:学生有哪些权利和义务?教师讲解:权利和义务的概念及学生的权利和义务。
角色扮演:学生分组扮演不同角色,展示正确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的情景。
第三章:个人保护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如何保护自己的个人权益。
培养学生面对侵犯时的自我保护意识。
3.2 教学内容个人保护的方法:如何保护自己的个人信息,如何拒绝陌生人的侵犯。
应对侵犯的措施:寻求帮助,报警等。
3.3 教学活动引入讨论:如何保护自己的个人权益?教师讲解:个人保护的方法和应对侵犯的措施。
情景模拟:学生分组进行情景模拟,练习自我保护的技巧。
第四章:网络安全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网络安全的基本知识。
培养学生正确的网络安全意识和行为。
4.2 教学内容网络安全的基本概念:网络信息的真实性,网络欺诈的类型。
正确的网络安全行为:保护个人信息,不轻信陌生信息。
4.3 教学活动引入讨论:网络安全的意义是什么?教师讲解:网络安全的基本知识和正确的网络安全行为。
小组讨论:讨论如何在网络上保护自己的权益。
第五章:交通安全5.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交通安全的基本知识。
培养学生遵守交通规则的意识。
5.2 教学内容交通安全的基本规则:遵守红绿灯,不在车上随意开车门。
遵守交通规则的重要性:保护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安全。
七年级思想品德《善用法律保护自己》教案

七年级思想品德《善用法律保护自己》教案七年级思想品德教案《善用法律保护自己》一、知识结构好好利用法律保护自己向公路法求助是维护权益的有力武器。
非诉讼手段是维护权益的常用手段。
敢上法庭是x的有效手段。
三类诉讼善于争取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打击非法活动是每个公民的责任。
勇气,而不是鲁莽。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
知道几种保护自己的方法。
2?能力目标。
(1)逐步提高自我保护能力,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2)学会与人合作,在违法活动面前机智勇敢。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增强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勇气和信心;(2)树立法律保护意识,逐步形成善于斗争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案例教学,研究性学习。
其中,研究性学习的模式:提问、小组讨论、交流、集体总结、引导、梳理、总结、巩固教师反馈。
四.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
(1)调查学生的法律知识基础、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分类。
(2)准备相关案例,以问题的形式呈现。
(3)制作教学课件,提供相关网站、相关法律书籍资料等。
2?学生准备。
(1)收集相关案例,提出问题。
(2)查阅相关法律书籍和资料。
动词(verb的缩写)教学过程导入xx类我们知道学校、家庭、社会对我们的未成年人给予了特殊的保护和特殊的关爱,但这些都是对我们的外在保护,更重要的是我们的自我保护。
今天,我们来探讨一下如何用法律来保护自己。
教xx课一、方框2:善用法律保护自己【板书】学生通过预习提出了很多问题,课前收集了很多案例。
我把学生的案例和问题分类如下。
(1)展示案例问题1:一个学生在照相馆的窗户里发现了她的照片。
她很惊讶,因为照相馆从来没有和她谈过这件事。
她问我如何保护我的肖像权。
问题2:一个学生骑自行车去看电影。
到了电影院门口,他锁好自行车,放在电影院门口的停车场,交了二毛钱的停车费。
看完电影,我去取车,发现车不见了。
他不知道该怎么办。
问题3:北京科技大学学生田某被告知,学校没有他的学籍,不能给他发毕业证。
现在他疯了。
善用法律保护自己教学设计

善用法律保护自己教学设计《善用法律保护自己》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树立自我保护意识,能够运用法律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树立法律保护意识,敢于斗争、善于斗争。
2.能力方面:掌握在日常生活中自我保护的方法和技能;逐步提高依法保护自己、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能力。
3.知识方面:知道未成年人获得法律帮助的方式和途径;知道诉讼手段和非诉讼手段;了解诉讼的三种类型及适用范围;懂得同违法犯罪作斗争,既要勇敢又要机智。
[教学重点]“善于斗争”。
[教学难点]“敢打官司”。
[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讨论法、表演法等。
[教学手段]实物投影、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准备]搜集相关案例,查阅相关法律书籍资料。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社会是复杂的,未成年人难免受到伤害。
我们在寻求学校、家庭、社会等方面保护的同时,还要学会自我保护,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探究的内容(板书课题:善用法律保护自己)探究新课一、求助有路(板书)(一)连连、说说阅读108-110页的内容,然后把下列法律服务、帮助机构的名称和主要作用用线连接起来:法律服务所证明合同等的真实性、合法性律师事务所援助经济困难,打不起官司者公证处代写法律文书、出主意法律援助中心处理法律事务,帮人打官司、当辩护人说一说:维护合法权益常用的非诉讼手段有哪些?课本108页案例中的小芳是通过哪种非诉讼手段,有效地保护了自己的合法权益的?(回答略)(二)想想屏幕展示案例:学生林林的父母离婚后,她与母亲一起生活。
但是妈妈由于工厂效益不好下岗了,生活很困难,爸爸从来不给林林生活费。
眼看着林林不能继续上学。
假如协商、调解都不能解决林林继续上学的问题,只有通过打官司来解决。
但是林林有下面几个问题没有解决,请你帮帮她,想一想,应该怎样帮她?(1)打官司必须写诉状,但是林林不会写,她该怎么办?(2)林林拿到诉状后却不知怎样打官司,她该怎么办?(3)林林迫切需要打官司,但因家庭经济十分困难,打不起官司,她该怎么办?(回答略)师:当我们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我们可以求助法律服务、帮助机构;可以通过国家机关、社会团体、群众组织,以解决问题;或者通过调解、仲裁等方式,以保障合法权益。
小学法制教育《学会依法保护自己》教案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法律的基本概念和作用,认识到法律对于保护自己权益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遵守法律的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3. 引导学生学会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做到知法、守法、用法。
二、教学重点:1. 法律的基本概念和作用。
2. 遵守法律的重要性。
3. 学会依法保护自己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1. 法律的具体内容和条款。
2. 如何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法律保护自己。
四、教学准备:1. PPT课件。
2. 教学案例。
3. 法律知识相关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PPT展示一幅图片,图片内容为一个小朋友在公共场所玩耍,突然有人要抢他的玩具。
引导学生思考:这个小朋友应该如何保护自己的权益?2. 讲解法律基本概念和作用:介绍法律的概念、种类和作用,让学生明白法律对于保护自己权益的重要性。
3. 案例分析:提供一个案例,让学生分析案例中的人物是如何依法保护自己的权益的,并引导学生学会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法律。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遵守法律,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5. 总结讲解: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法律对于保护自己权益的重要性,以及遵守法律、学会依法保护自己的方法。
6. 课后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法律知识,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编写一个保护自己权益的小故事。
六、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参观法院、警察局等法律机构,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法律的工作过程和作用。
2. 邀请律师或法官等专业人士进行讲座,为学生普及更多的法律知识。
七、教学反思:在课后对本次教学进行反思,观察学生的学习效果,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
八、教学评价:1. 学生对法律基本概念和作用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遵守法律的认识和实际应用能力。
3. 学生对学会依法保护自己的方法和技巧的掌握。
九、教学建议:1. 在教学中,要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让学生真正学会运用法律保护自己。
《善用法律保护自己》 教案

《善用法律保护自己》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基本的法律知识,提高法律意识。
2.培养学生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能力。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遵守法律法规。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法律知识,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2.难点:培养学生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1.导入(1)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法律是什么吗?法律有什么作用?2.基本法律知识讲解(1)讲解法律的定义、作用和分类。
(2)介绍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3)讲解违法犯罪的概念、种类及法律责任。
3.案例分析(1)展示案例:小明在街头被抢劫,他应该如何运用法律保护自己?(2)引导学生分析:小明可以报警、寻求法律援助,要求公安机关追究犯罪嫌疑人的法律责任。
4.法律保护自己的方法(1)讲解如何防范侵害:提高警惕、加强自我保护意识、掌握防范技巧。
(2)介绍如何寻求法律援助:向律师咨询、申请法律援助、向有关部门投诉。
(3)讲解如何维护自己的权益:依法维权、依法举报、依法申诉。
5.实践操作(1)分组讨论:同学们,请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举例说明如何运用法律保护自己。
(2)成果展示:每组选派一名代表,分享本组的讨论成果。
(1)强调法律的重要性,要求同学们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
(2)鼓励同学们在遇到问题时,勇敢地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
四、课后作业1.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写一篇关于如何运用法律保护自己的心得体会。
2.观看一部与法律有关的影片,分析影片中主人公是如何运用法律保护自己的。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法律知识、案例分析、实践操作等方式,让学生了解了基本的法律知识,提高了自我保护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培养他们的法治观念。
同时,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在今后的教学中,还需进一步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重难点补充:1.重点: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法律知识,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法律保护你我他》教案1

《法律保护你我他》教案“法”在我身边教学目标1、让学生初步懂得法律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道理,初步形成知法、守法的意识。
2、适当了解一些有关的法律常识,知道法律就在我们身边,保护着我们的合法权益。
教学重点认识到法律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让学生做到知法守法。
教学准备布置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看电视、查资料等方式收集各种生活案例及法律法规。
教学过程一、师谈话导入新课家有家规,国有国法,国家法律是最严肃、最重要的规则。
它规定人们可以做什么,应该做什么,不能做什么,是我们处事的基本依据。
二、看图学文明理。
1、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其他法律法规是根据宪法制定的,内容更加具体。
2、在现代生活中,人们的衣、食、住、行都与法律息息相关。
你知道的法律法规有哪些呢?三、汇报资料,了解“法”就在我们身边。
1、简单说说自己是怎么搜集资料的,都有哪方面的法律法规。
2、教师肯定学生的调查成果,并补充有关法律知识。
(补充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
通常规定一个国家的社会制度和国家制度的基本原则、国家机关的组织和活动的基本原则,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等重要内容,有的还规定国旗、国歌、国徽和首都以及统治阶级认为重要的其他制度,涉及到国家生活的各个方面。
宪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是制定其他法律的依据,一切法律、法规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
2004年3月14日,第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对原宪法作了修改。
宪法修正案确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指导地位,增加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内容,在统一战线的表述中增加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完善土地征用制度,进一步明确国家对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方针,完善对私有财产保护的规定,增加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的规定,增加尊重和保障人权的规定,完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成的规定,作出关于紧急状态的规定,规定国家主席进行国事活动的职权,修改乡镇政权任期的规定,增加对国歌的规定等)。
教案《善用法律保护自己》

《善用法律保护自己》教案大盛中学张泽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知道未成年人获得法律帮助的方式和途径。
能力目标:能够运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树立法律保护意识,增强敢于和善于同侵权行为做斗争的勇气和信心。
教学重点未成年人既要敢于又要善于与违法犯罪做斗争。
教学难点未成年人获得法律帮助的方式和途径。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教学方法教法:情景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活动探究法等。
学法:案例分析法、合作学习法、归纳总结法等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多媒体展示三幅图片:保罗国际欺诈消费者、价值139万宝马车路边自燃、农民工讨薪。
教师提问:他们应该如何维权?社会是复杂的,我们难免受到伤害。
我们维护权益的最有力的武器就是法律。
我们应该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我们应该怎样运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八课《法律护我成长》的第二框题:善用法律保护自己。
二、新课讲授记得俄国伟大的作家车尔尼雪夫斯基曾经说过:“没有目标,哪来的劲头?”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知道未成年人获得法律帮助的方式和途径。
2.能够运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
3.树立法律保护意识,增强敢于和善于同侵权行为做斗争的勇气和信心。
播放FLASH动画《民工也懂法》。
这样做行吗?他们为什么会这样做?(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农民工这样维权是因为他们知道的法律知识较少。
那怎么办呢?你能向他们推荐提供法律服务和帮助的机构吗?(一)民工学法自学探究(学生自学教材108-109页)问题1:你能向农民工推荐提供法律服务和帮助的机构吗?问题2:你知道下列情况应到什么机构吗?咨询法律条文应该到;打官司需要找;财产公证需要去;无力支付法律服务费用可以到。
在这些机构的帮助下,农民工开始了维权之路。
(二)民工用法农民工的维权日志:第一天:向政府有关部门反映问题;第二天: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寻求仲裁;第三天:向人民调解委员会寻求调解;第四天:向新闻媒体进行了投诉;教师提问:农民工向哪些部门寻求了帮助?通过了哪些方式维权?你能归纳出这些方式都属于什么手段吗?这种手段有什么特点?教师小结:非诉讼手段是我们维护合法权益常用的有效手段。
七年级政治下册 8.2 善用法律保护自己教案 新人教版

善用法律保护自己教学重点:让学生树立起依法维权的法律意识,懂得运用不同的法律维权方式,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教学难点:让学生树立起敢于斗争的意识。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未成年人合法权益被侵犯的案例。
讲授新课:1、用第一人称的途述,将一则家庭暴力、孩子受到虐待的案例,呈现出来:我叫刘丽丽,今年14岁,爸妈离婚后,随爸爸和奶奶生活,爸爸经常赌博,且经常打孩子,我告诉了奶奶,奶奶叫我不要说,因为家丑不可外扬,上法院打官司不光彩。
思考:你认为应不应该听奶奶的话?学生辩论继续案例:我没说,但爸爸更残忍了,经常无缘无故地打我,旧伤未好又添新疤。
教师提醒:这就是家丑不可外扬的结果。
从事件中可以看出,碰到这种事情,一定要敢于斗争,软弱和沉默只会使侵害人变本加厉。
继续案例:他为什么这样?我该怎么办?学生讨论:寻找维权途径和维权机构途径:协商——投诉——上诉(打官司)机构:法律服务所、律师事务所、公证处、法律援助中心、消协、居委会、妇联等继续案例:我去找妈妈,妈妈让我给妇联写信,希望你们能帮帮我。
2、通过对案例的讨论、归纳,得出关键是要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特别是是否有勇气。
3、案例:中学中80%的学生诉说身边存在“校园抢劫、敲诈”现象,18%的学生诉说自己曾遭遇过,但真正告诉老师、家长,寻求保护的却很少,因为怕遭到报复,所以决定“自认倒霉”。
你认为应该怎么办?归纳:勇于斗争,还要善于斗争。
四情景:初中学生小娅被一个流里流气的男青年截住,先是要与她交朋友,后来又让她资助点儿钱。
周围没人,跑不掉,又敌不过他,怎么办。
学生思考对策,要用机智摆脱。
结果:利用胡同转悠,并最后把坏人带来了派出所。
三、老师可以提供自我保护八要领,供学生参考。
四、设置场景:突发事件,请学生讨论如何解决。
【教学中存在的疑问】1、面对社会中有些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态度和现象,如何让学生在生活中去实践敢于斗争。
2、人生AB剧的设计体现了悬疑性,也给教学过程一个不可预测的发展,如何应对教学中发生的意外结果,教师必须要做好应对准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用法律保护自己》教案
教学目标:
态度:学会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主持正义,争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能力:通过让学生搜集资料、调查、访谈等活动,培养学生积累资料和筛选资料的能力;通过设身处地的相关活动,培养学生观察费希问题的能力,适应和改造现实生活的能力。
知识:了解《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与少年儿童有关的法律、法规,学会运用法律保护自己,并初步养成守法意识。
教学准备:学生点茶所在社区学生辍学或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事例。
教学重点:
侵害发生时有效自护自救;提高警惕性,增强自我防范意识和法律意识。
教学难点:
日常生活中具有警惕性,增强防范意识和法律意识。
教学过程:
一、从生活引入,明白学习法律的重要性
同学们,我们经常听到现代青少年犯罪的比例很大,你们想过原因吗?青少年心理发育还不够成熟,容易冲动,自控性较差,如何才能让他们健康成长,避免走弯路,除了全社会共同努力关注爱护他们,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他们学法、知法、懂法。
二、学点法律知识
1、以小组为单位,把搜集来的法律条文,制成卡片,每人小部分研究讲解,小组交流。
2、自编小品,创设情境,利用法律知识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
3、教师补充介绍青少年犯罪问题的分析与对策。
三、学会用法
1、阅读P85案例《面对伤害怎么办》、《请你为杨明出主意》
P86案例《不该发生的悲剧》
2、小组讨论上述案例,谈自己的认识
3、班内交流
四、学会断案
案例1.谁应为未成年人夜不归宿负责任?
晓雪今年17周岁。
自今年5月份起,她在课余时间常与社会上一些不三不四的青年人混在一起,进行小的赌博,观看色情淫秽录像,甚至夜不归宿。
叔叔得知此情况后告诉了晓雪父母,并劝说他们多管管孩子。
可他们却说晓雪已经懂事,不会出问题的。
无奈,叔叔又
找到留宿晓雪的房屋主人李某交涉。
李某却反唇相讥:“你侄女愿意住在这儿,叫我有什么办法,你家人是如何教育孩子的?”请问,晓雪父母和房主李某的行为是否违法,应承担什么法律责任?
案例2.父母不让孩子上学违法吗?
村民赵某家有一男一女,均达到法定入学年龄。
但赵某有重男轻女思想,仅让其九岁的儿子上学,其女儿则被留在家里帮助干活。
村委会干部多次劝说赵某将女儿送到学校去读书,均被赵某以自家的事不用他人来管而拒绝。
你认为赵某的做法是否违法?(讨论交流)师:教育学生学会运用相关法律保护自己的切身利益,不受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