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春锦自我修炼从道德经开始
熊春锦道德经原版全文及译文

熊春锦道德经原版全文及译文引言概述:《熊春锦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家熊春锦创作的一部重要著作,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化瑰宝之一。
本文将介绍《熊春锦道德经》的原版全文及译文,并从五个大点展开详细阐述。
正文内容:1. 道德经的起源与背景1.1 道德经的作者熊春锦1.2 道德经的创作背景与历史意义1.3 道德经与其他古代哲学著作的关系2. 《熊春锦道德经》原版全文2.1 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2.2 第二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2.3 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2.4 第四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2.5 第五章: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3. 《熊春锦道德经》的主要思想3.1 道的概念与含义3.2 道德经对人性的看法3.3 道德经对社会治理的思考3.4 道德经对个人修养的指导3.5 道德经对人际关系的思考4. 《熊春锦道德经》的译文及解读4.1 《熊春锦道德经》的翻译历史与版本4.2 译文的准确性与流传影响4.3 《熊春锦道德经》的解读与争议4.4 译者对《熊春锦道德经》的理解与诠释4.5 《熊春锦道德经》在当代的意义与应用5. 《熊春锦道德经》的影响与价值5.1 《熊春锦道德经》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5.2 《熊春锦道德经》对世界哲学的影响5.3 《熊春锦道德经》在当代社会的价值与意义总结:综上所述,《熊春锦道德经》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的原版全文及译文向我们展示了熊春锦的智慧和思想。
通过对《熊春锦道德经》的详细阐述,我们深入了解了其起源与背景、主要思想以及译文及解读等方面的内容。
同时,我们也认识到《熊春锦道德经》对中国传统文化和世界哲学的影响,以及它在当代社会中的价值与意义。
通过学习和研究《熊春锦道德经》,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中国古代哲学的精髓,为我们的生活和社会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
德道经(带拼音版)熊春锦

dìyīzhānɡ lùndé第一章论德 (38)shànɡdébùdéshìyǐyǒudéxiàdébùshīdéshìyǐwúdé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shànɡdéwúwéiér wúyǐwéiyěshànɡrénwéizhīér wúyǐwéiyěshànɡyìwéizhīér yǒuyǐwéiyěshànɡlǐwéizhīér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也。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也。
上礼为之,而mòzhīyìngyězérǎnɡbìér nǎizhī莫之应也,则攘臂而乃之。
ɡùshīdàoér hòudéshīdéér hòurén shīrénér hòuyìshīyìér hòulǐfúlǐzhězhōnɡxìnzhībóyěér luànzhīshǒu信之泊也,而乱之首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夫礼者,忠yěqiánshízhědàozhīhuáyěér yúzhīshǒuyě也。
前识者,道之华也,而愚之首也。
shìyǐdàzhànɡfūjūqíhòuér bùjūqíbójūqíshíér bùjūqíhuáɡùqùpíqǔcǐ是以大丈夫居其厚,而不居其泊,居其实,而不居其华。
熊春锦先生校勘的《德道经》(最新整理)

熊春锦先生校勘的《德道经》第一章論德(38)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上德无爲,而无以爲也;上仁爲之,而无以爲也;上義爲之,而有以爲也。
上禮爲之,而莫之應也,則攘臂而乃之。
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
夫禮者,忠信之泊也,而亂之首也。
前識者,道之華也,而愚之首也。
是以大丈夫居其厚,而不居其泊;居其實,而不居其華。
故去皮取此。
第二章得一(39)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霝,浴得一以盈,侯王得一以爲天下正。
其至之也。
謂天毋已清將恐裂,謂地毋已寧將恐發,謂神毋已靈將恐歇,謂浴毋已盈將恐竭,謂侯王毋已貴以高將恐蹶。
故必貴而以賤爲本,必高矣而以下爲基。
夫是以侯王自謂孤、寡、不。
此其賤之爲本欤?非也!故致數與无與,是故不欲祿祿若玉,硌硌若石。
第三章聞道(41)上士聞道,堇能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
弗笑不足以爲道。
是以建言有之曰:明道如費,進道如退,夷道如類;上德如浴,大白如辱,廣德如不足,建德如輸,質真如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天象无刑,道隱无名。
夫唯道,善始且善成。
第四章反復(40)反也者,道之動也;弱也者,道之用也。
天下之物生於有,有生於无。
第五章中和(42)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萬物負陰而抱陽,中氣以爲和。
天下之所惡,唯孤、寡、不穀,而王公以爲自名也。
勿或之而益,或益之而。
覲殷死,議而教人。
故強良者不得死,我將以爲學父。
第六章至柔(43)天下之至柔,馳騁於天下之致堅。
无有入於无閒,吾是以知无爲之有益。
不言之教,无爲之益,天下希能及之矣。
第七章立戒(44)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
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第八章請靚(45)大成若缺,其用不幣;大盈若,其用不;大直若詘,大巧若拙,大贏如。
趮勝寒,靚勝炅。
請靚可以爲天下正。
第九章知足(46)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天下无道,戎馬生於郊。
老子人法地思想揭秘熊春锦

老子人法地思想揭秘熊春锦序言这部《老子人法地思想揭秘》,是熊春锦先生近年来对老子《德道经》潜心研究探索的又一大成果。
本书主要是对老子《德道经》里“人法地。
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四个次第中的第一次第“人法地”思想的揭秘。
由于人类的离道失德,导致了人的品质全面退化,体内先天能量锐减,已经不具备天地那样的品质,所以老子在五千言中就提出了先要“人法地”,然后再来“地法天”,依次而修,才能成就德道。
“人法地”不仅是修真证道的基石,也直接关系着人的身体健康。
生存在这个地球上的人类,与人体生命关系最直接的莫过于地球。
人们都想健康长寿,但是对生命健康的真理却知之甚少。
人们只知用鸡鸭鱼肉填充肚皮,服用营养品补品,以求健康,反而难怪病愈多,一些常见病的死亡率也居高不下。
长期以来,人类在对性命的认识存在着误区,对祖先遗留下来的传统中医学、道医学和养生学漠然视之,否定自己的根文化,有人甚至提出要废除中医。
百多年来的崇洋媚外,使我们既远离了道德,也造成了对人体生命学的盲知。
具体表现在对生命的重显不重隐,知阳不知阴;只知好吃好喝以养形身,而不知人体还存在着另一个性体系统,不给他们提供道德精神食粮,使这些生命体期处在饥饿状态中,这是人多灾多病、人生际遇坎坷的最根本原因。
由于社会对人体生命学的偏知,人们对黄老学说中的“人法地”思想更是陌生。
人们生存在地球上,却不知地球与人体存在着的全息性依存关系,所以对人身这个天下最大的学问,却浑浑噩噩,糊里糊涂。
人身七尺之躯,看似平常,但他却是宇宙的全息性缩影。
人体从上到下,从头到足,从内到外,从五脏六腑、经络脉道,到四肢百骸,毛发骨骼……无不与天地相对应,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人们虽然都珍爱自己的生命,但却不明其理,不知妙要,于是便出现了有病乱投医,养生瞎盲撞,胡吃乱喝,惜命却如同害命的现象比比皆是。
“人法地”之学,就是人体生命健康长寿的学说,其理法都是先辈们在大智慧状态下显隐同观,并经过他们自身验证过的生命真理。
熊春锦先生讲解《道德经》之一

熊春锦先生讲解《道德经》之一熊春锦先生讲解《道德经》作者简介熊春锦先生,是当代着名国学学者。
熊先生1948年出生於湖北省一个道学世家,自幼随师学习研究中国传统道德文化.1964年熊先生考入南京医科大学,毕业後在武汉市礄口医院协和分院从事外科和中医诊疗工作,任中医主任医师和外科副主任医师,并任副院长、院长多年。
其医德医技闻名遐迩,有口皆碑。
古人云: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
熊先生看到当今世界精神文明严重滑坡,伦理道德日益沦丧的现实,忧心如焚。
他一边悬壶救苦,一边普传道德,救民济世。
1989年,熊先生开始传播道家哲学思想及道德文化,并传授修德证道之理法学,学子遍及海内外。
2001年8月,熊先生应德国中医中药协会的邀请,去柏林进行学术访问。
9月,在柏林亚太文化周期间,应邀在德国洪堡大学附属医院和柏林市政府办公厅举办了两场学术报告会,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和与会者的一致好评,TVB电视台记者对熊先生进行了采访,并在新闻节目中作了专题报道。
之后熊先生欧洲和东南亚各国传播中华道德文化,受到广泛的欢迎。
熊先生现任世界华人艺术家联合会理事、欧洲康复养生学院院长、欧洲道文化研究协会会长、南洋文化传播公司董事长。
2003年10月以来,熊先生在网络上,开始讲解道德文化的宝典《道德经》,他深入浅出,融道德理论和实践方法与一炉,治病治心、医人医国,皆是灵丹妙药。
听者深受教益,普遍反映明白了宇宙真理,找到了正确的人生道路。
现将熊先生讲解《道德经》的部分资料予以发布,愿读者从中明悟道德,并为弘扬道德、造福社会作出一份贡献。
能如此,则不负先生之辛劳也。
第一章观妙原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讲解:打开门窗迎光明为什么我们要学习《道德经》?社会的文明必须是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同步发展,才是理想的社会。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经济发展也很快,但是伦理道德日益滑坡,我们人类生存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日益恶劣。
熊春锦-老子

道德复兴开太平,重振中华新时代——根据熊春锦先生演讲报告录音整理2005 年11月18日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非常高兴有机会,能和大家共同探讨一下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根文化和主脉——老子的《德道经》。
为什么要研究和探讨老子的《德道经》呢?老子学说或者说老子文化的复兴,是应我们社会发展的需求在二十一世纪开端之期展开的。
我们的国家经历了二十年的经济复兴,已经在世界上创造了令人瞩目的经济成果,但是在经济复兴创造了优异成果的同时,我们及时发现了我们的精神世界开始下滑了。
人们的道德精神和道德风貌,都受有些发展的刺激和影响,开始离开了我们优秀传统文化的脉络,偏离了这个路径。
时代需要呼唤道德,国家的复兴需要呼唤道德,民族的振兴呼唤道德的复兴。
党中央和国家领导人也反复地强调要加强道德思想教育工作。
党和国家的这些指示,实际上是顺应着我们社会发展的需求而提出来的。
在二十一世纪,要想使中国跻身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前列,确保我们经济发展的成果能够形成强大的国运,形成一个“万世开太平”的新局面,就必须要重视精神领域的文明建设。
这里面,也就必然要带动一个道德文化的复兴。
每一次文化的复兴,都必将会触动我们寻根探源——寻找民族文化之根,寻找我们民族文化生成和发展的源头活水。
只有回到这个源头活水上,我们才能找到我们复兴道德的原动力,使我们能够产生强大的延伸力和新的动力,使我们的道德复兴能够在整个民族当中、在祖国的大地上,能够红红火火地开展起来。
一、《老子•德道经》所蕴含的大唯物主义哲学思想,统领古今中外文化历史发展脉络由于近几十年来——或者说近百年来,我们的文化是仿效、学习西方的文化。
我们对自己的根文化,对自己本民族的原动力文化——这个道德文化,已经遗忘得差不多了。
这里面就有一个回顾我们的历史,回到我们历史的源头、民族发展的源头,去寻找这个文化之根。
一旦我们打开我们中华民族发展的文化历史之根,就不难发现:老子的《德道经》就是中华民族文化之根!一部《德道经》五千言,就将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发展的历史全部囊括在他的鸿篇巨著之中。
熊春锦《德道經》修真版及有声诵读光音观心颂经法学习《德道经》意义

熊春锦《德道經》修真版及有声诵读光音观心颂经法学习《德
道经》意义
X
熊春锦《德道經》修真版及有声诵读+光音观心颂经法+学习《德道经》意义
熊春锦先生诵读老子《德道经》
老子《德道經》修真版
德篇
第一章論德(38)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上德无爲而无以爲也上仁爲之而无以爲也上義爲之而有以爲也上禮爲之而莫之應也
則攘臂而乃之
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泊也而亂之首也
前識者道之華也而愚之首也
是以大丈夫居其厚而不居其泊居其實而不居其華故去皮取此
第二章
得一(39)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霝浴得一以盈侯王得一以爲天下正
其至之也
謂天毋已清將恐裂謂地毋已寧將恐發謂神毋已靈將恐歇謂浴毋已盈將恐竭謂侯王毋已貴以高將恐蹶
故必貴而以賤爲本必高矣而以下爲基
夫是以侯王自謂孤寡不此其賤之爲本欤
非也
故致數與无與是故不欲祿祿若玉硌硌若石
第三章聞道(41)
上士聞道堇能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弗笑不足以爲道
是以建言有之曰明道如費進道如退夷道如類上德如浴大白如辱廣德如不足建德如輸質真如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天象无刑道隱无名
夫唯道善始且善成
第四章
反復(40)
反也者道之動也弱也者道之用也天下之物生於有有生於无
第五章
中和(42)。
德道经(带拼音版)熊春锦

第d ì一y ī章zh ān ɡ 论l ùn 德d é(38)上sh àn ɡ德d é不b ù德d é,是sh ì以y ǐ有y ǒu 德d é;下xi à德d é不b ù失sh ī德d é,是sh ì以y ǐ无w ú德d é。
上sh àn ɡ德d é无w ú为w éi 而ér 无w ú以y ǐ为w éi 也y ě。
上sh àn ɡ仁r én 为w éi 之zh ī,而ér 无w ú以y ǐ为w éi 也y ě;上sh àn ɡ义y ì为w éi 之zh ī,而ér 有y ǒu 以y ǐ为w éi 也y ě。
上sh àn ɡ礼l ǐ为w éi 之zh ī,而ér 莫m ò之zh ī应y ìng 也y ě,则z é攘r ǎn ɡ臂b ì而ér 乃n ǎi 之zh ī。
故ɡù失sh ī道d ào 而ér 后h òu 德d é,失sh ī德d é而ér 后h òu 仁r én ,失sh ī仁r én 而ér 后h òu 义y ì,失sh ī义y ì而ér 后h òu 礼l ǐ。
夫f ú礼l ǐ者zh ě,忠zh ōn ɡ信x ìn 之zh ī泊b ó也y ě,而ér 乱lu àn 之zh ī首sh ǒu 也y 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月6日自我修炼从《道德经》开始从来没有想过如何修炼自己,更没想过修炼到什么境界,近来,我想做的一件事,就是修炼自己!一个人生长生活在尘世间,从家庭,从学校,从社会学到太多关于什么是应该的,什么是不应该的,但是什么是对的什么又是错的,都是社会给予的答案,我们很少去判断,因为我没有判断的正确依据和方法,所以我们经常迷失了自我,经常很困惑,甚至迷茫!我们经常会受社会和周遭的影响去追求物欲,去追求我们可以看到的外在的衣食住行,而很少去关注我们的内环境这些都发生了什么变化,我们的心究竟在想些什么?在做些什么?我们的思想究竟是如何掌控我们的行为的!我们是否任其信马由缰?在过去的学习生活实践中,没有人告诉我应该如何去修炼自己。
在不久之前,我发现了老子的《道德经》,当时没有太多的想法,只是感觉好就想研读甚至背下来。
很好的想法但是由于其他的原因就放下了。
其几天我终于失而复得,再次拿起道德经,决心背下它,并用它来进行自己的重新修炼。
我非常庆幸我生有机会和《道德经》结缘,庆幸自己在三十几岁能无他人指点找到宇宙秘籍,庆幸自己可以还有几十年的时间来修炼自己,并成己达人!谢谢您老子先生!12:16 | 添加评论| 固定链接| 写入日志7月31日熊春锦先生讲道章第四章-不盈第四章不盈——根据熊春锦先生04年2月2日讲座录音整理编辑原文: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渊兮似万物之宗。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湛兮其若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讲解:第四章可以分为三段,“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这是第一段;第二段,是“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第三段,“湛兮似若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共分为这三段,下面根据自然段进行讲解和复习。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
”这一段三句,看起来简简单单,但是它的内涵确是非常的丰富。
在解读这一章和这一段的时候,要与其他的段落贯穿起来,在系统论的思想指导下进行掌握。
虚空用中道妙门“道冲而用之”,首先谈到了这个道冲,重点也是这个道冲,一个“用”,一个“不盈”,一个“渊”,一个“宗”。
掌握了这几个字,基本上对这一段的内容就能够掌握好。
“道冲而用之”,关键是这个道。
道本身可以说是无名无相,在有名的状态下,在后天的意识中,是难以寻觅,难以捕捉到的。
当我们进入无为以后,在无为状态下,无论是通过形体,还是舌头,还是我们的心,都可以不同程度地寻到道的实质。
在早期更容易找到无为状态下的随意肌运动,这个随意肌包括了舌头的运动过程,放松以后就能找到。
这也是我们为什么提倡大家诵经的原因,根据灵动的原理就可以理解,道理是是相同的。
自然调节和进入无为状态的是心。
心有两大系统,既有他的宿舍——在胸腔中央,又有他的工作室——在大脑当中,再加上大脑皮层对大脑质层有一种锁闭的作用,所以心进入无为状态就比较难一些。
但是可以通过随意肌的运动,带着我们调好心,修好这个心,去体悟无为的状态,进而能感悟到道。
一旦心能进入无为状态,那么这个道就可以非常容易地展现在每一个人的面前。
道虽然无名无相,非常不起眼,但是只要把握了用中这个关键的方法,那么窥见它也并不是那么困难的。
大道以虚为体,以中和为用。
这个虚就是空、无、静、定的状态。
以中和为用,首先要建立起正觉、正念、正识,既认识外部的阴阳,也认识自己体内的阴阳,把这两个阴阳都把握住。
再一个就是要注意无为与有为状态的体悟、实践和感触,在心灵中建立起一个正确的认识论。
有了这个基础,再来运用中,通过用中,就能进入众妙之门,进入道境。
“道冲而用之”就是这个意思。
一定要通过道,一定要通过中。
当然中当中包含了虚,包含了空,包含了静,包含了定,你把握住它了,那么空、虚、静、定也就容易出现,从而迈进众妙之门的大门槛,才能体悟到道的境界是什么状态。
“冲”,也就是中,是虚,是静。
这个“冲”字在这里是一个以象喻意的方法,以象比喻的方法。
具体的讲解呢,就是两座大山之间的空地,一个空旷的地区,由于山上的水与风反复长期的冲涮而形成的一个空间、一块空地上的空间,就称之为山冲。
很多傍山的农村就有依山建村,依山建镇,就是用了这个冲里面的空间。
由于道境是虚不离实,用空又不离开实体,他是整体把握虚和实、有和无、体和用、有形和无形的一种方法。
两山之间这个虚空的空间,那就是虚,就是冲,这个“冲”里面运用的就是中。
这也就是说,道用就是在无为空间之内的运用,所以说这个“冲”也就是中的意思。
在第四章的后一篇谈到用谷,古代谈谷就指的是山,所以“谷”也离不开山的涵义,也是以象喻道,以山谷言道。
因为在两山之间的空谷之内,无论是水,还是风,还是气,还是光,都是不住不流,不粘也不滞,自然也就没有盈满的现象出现。
我们可以体会感悟一下这个空间的状态。
如果从物质的观点来看,道德修养的实践,就要要高度重视上面所提到的虚心实腹。
要确实使我们体内的阴阳处于一种中和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去体悟中的妙用。
实际上道的妙理的最后关键点,就是保持心理状态的中和,执两用中,谦虚处下,永不盈满,从而自觉地摆脱有为的制约。
用这个“中”陶冶心性,再造性格和秉性,只有这样才能摆脱有为对我们的制约。
同时也要把握住徼,因为我们性格秉性中常常都有偏执,所以容易盈满,容易有以为的。
只有用这个中来陶冶心性,才可能摆脱这些有为的能量对我们的制约,这样才能出现徼。
如果正觉正念正识不能在我们大脑皮层建立,不能在心灵中树立起来,那么要把握徼就永远是一句空话。
即使你认识到徼,而你的心性当中、秉性当中,没有重视这个道德修养的关键——处于中和状态,那么面对这个徼,也只能是望洋兴叹,因为不具备这个基础。
所以我们在再造后天的性格和秉性的时候,要特别重视这个基本前提,将自己心性的思维方式,从偏疑、偏执中尽快调整到中和状态,就是要用这个中来陶冶我们的心性。
我们的祖先为什么给我们祖国命名时用了这个“中”字?这是希望我们后代都能秉承祖先们的愿望,能够认识大道的一种心愿。
要后代人去望文生义,通过悟中、用中而尊道重德。
这决不是后来某些人所曲解的那种意思,说中国就是世界中央的意思,那倒不是。
这个“中”实际上是祖先们希望我们后代能够体明道、知道,使这个中能成为进入大道的一个标识,成为一个指路的明灯。
因为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历史就是一个道德文化史,从来没有离开过道德,都是紧紧围绕道德而展开的。
虽然后来逐步地离道失德,丧失了这个中,但是我们从中华文化的传统命名当中,随处都可以看到。
我们的祖先对于我们后来者、华夏子孙后代,寄予了无限的关怀、期盼和希望,希望中华的子孙都能通过这个中,复归于德,复归于道。
所以我们要很好地去体悟这个中。
《道德经》里多处讲到这个中,很多章节里都提到了这个中。
所以这个中对于我们修养道德,陶冶心性,再造秉性,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学习第一章时,大家对这个徼感兴趣,对这个妙感兴趣。
那么在这里讲的就是具体方法——如何才能进入道,把握徼,把握妙?如何去观缴观妙?用这个众妙之门复归于道。
万物之宗天地根“渊兮似万物之宗”,就是说道的用中、用虚的妙处。
这些好处,这些妙处,可以说神妙莫测,妙趣横生,就像深不可测的渊一样,又清澈又深远。
这种深广莫测、奥妙无方的境界,在有为后天意识的状态当中,是视之不见其形,体之不得其身。
但是当我们一旦步入到无为之中,它却又是虚中有实,实中有虚;取之而不可得,舍之又不能离去。
我们将在这个虚中所获得的经验,获得的知识,获得的能量,获得的方法,再转过来用之于有为。
因为这是最符合自然法则的,有了它就不会偏离正确的方向。
可以说用中之妙,的确是一种最科学的方法。
他就是用虚来运有,用虚来证实,在这个虚的状态中,通过中步到了虚以后,就在这个虚里面,去感悟万物的本来面目,能够提取阴动为先的实质,能够寻到事物的本因,能够判断疾病的本源。
然后根据这种知识和结论,反馈到有为状态下、现实当中,按照这个法则去指导自己有为的方法。
这样必然符合客观规律,既不左倾,也不右倾,而保持正确的路线,这才是用中之妙,这才是用中之渊。
这个中就是万物之根,就是大道,是生化天地万物的根宗,是事物的本源。
寻中探索的方法,就在用冲之中,它的道理非常深奥。
这实际上是对“道冲而用之”的深刻阐述,是在深刻的阐明为什么要用这个中、要用这个冲,因为它是复见本来、真正窥见大道的根本方法。
只有通过这个方法,才能打开慧性之门,知识之门,进入根本当中去寻根问祖,确保我们在众妙之门当中,能够持久的、系统的、深入的去探索自然的奥秘。
这一段对于我们体道者而言,又作何解释呢?这一章是讲进入观妙状态的具体实践方法论,就是圣人之治的系统方法论当中的根本方法。
因为“道冲而用之”是观山根;那么“渊兮似万物之宗”的“渊兮”,也就是内观阴跷一窍。
把这一切的理论,都囊括在这一章的第一段之中。
这个理论在第二段又再深入的解释并强调。
第三段也是这样。
要实践“山根观妙”这个方法,也是用的这个冲,用的这个中,用的是虚空。
因为在人体,我们每一个人的额头,称之为“南岳”,属火。
人的鼻梁、鼻子象征着中岳,也就是两座山。
在这两个山的中间凹地,也就是山冲。
在人面部的两个山之间是不是也像一个山冲呢?左右两道眉毛就像横卧着的山岭一样围护着,两边就有一个空间。
这个空间它能常风常炁,没有盈满的时候。
用冲来形容我们面部山根这个区域,这是个绝妙的比喻。
那么在这个地方如何用这个中?如何用这个虚、用这个道呢?因为我们要观徼、观妙,特别是观妙,那就要用好这个空间。
这个空间就是“道冲而用之”的区域,也就是动静之间本身的妙地,所以要把这个地方抓住。
“或不盈”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要告诉我们:用中不能偏,不能离,不能落入后天有为之中。
就像一个容器,所盛的水过多,装的东西过多了,肯定就会溢出来了,这便是偏离了适中。
无论何时何事,只有保持一种中和,保持一种允许值,保持在允许的境界和状态之中,那么这个中、这个虚、这个静、这个空,甚至进入定,才能够登观道妙,去体悟深广无际的大道,进而寻根问祖,体悟大道无为的造化。
挫锐解纷扫心阴第二段:“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这里面是在说,要想实现圣人之治,就要对应到“常无欲”,对应到“无为”的状态中进行观妙。
不仅要认识无欲和有欲、无为和有为;不仅要能够很准确地辨认、辨识事务的阴阳属性,而且还要分析解剖自己,把那些错误的、不正确的东西,都要尽快从自己的身心中清理出去,进而建立起正觉正见。
这个正觉正见就是一个台阶,一个楼梯。
没有这个正觉正见,在你脑袋里,在你心里,对阴阳属性还是不清楚,你对自己存在的毛病,自己的缺点优点,都还理不清楚,弄不明白,你还被那个欲念私心蒙蔽着心灵的时候,根本没办法去谈这个“挫其锐、解其纷”,更不用说“和其光、同其尘”了。
这看起来是四句话,但从根本说是个一,要高度重视修心炼己,这个基础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