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妙果《道德经》心灵舞者之第27章 处事要妙

合集下载

道德经问道心得赵妙果

道德经问道心得赵妙果

道德经问道心得赵妙果《道德经问道心得赵妙果》道德经是中国古代文化瑰宝之一,闻名于世。

作为一部具有深远影响力的文化遗产,道德经引领着人们探索人生道路的智慧。

作为一个对中国传统文化深感兴趣的人,我也借此机会进行学习和思考。

在研读《道德经》过程中,我深受启发,获得了许多宝贵的道德思考和人生观念。

本文将从三个主要方面分享我的个人体验和心得。

1. 返璞归真,追求自然之道《道德经》中强调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

古人认为,追求道德真谛的根本是返璞归真,回归到人类本性的原始状态。

人们常常迷失在现代社会的喧嚣和浮躁中,追逐物质欲望而忘记了自己真实的内心需求。

而《道德经》则告诫我们,只有通过追求内心的平和与淡泊,才能够找到真正的快乐与满足。

在实际生活中,我开始学会欣赏大自然的美丽和神奇。

每当我身处大自然之中时,我会感受到内心的宁静和放松。

无论是散步在花园中,还是远足在山林间,都能使我心境舒畅、头脑清醒。

通过这种返璞归真的体验,我意识到精神上的满足和内心的平和比物质上的富有更为珍贵。

2. 保持内心的安宁与从容《道德经》中也提到了保持内心的安宁与从容。

现代社会给我们施加了沉重的生活压力,我们时常感到焦虑、紧张和不安。

然而,《道德经》教导我们如何通过调整自己的心态来应对这些挑战。

我学会了在繁忙的生活中寻找小片刻的宁静,并通过冥想和静心练习来放松自己。

通过专注于自身的呼吸和感受,我能够摆脱思绪的困扰,使心灵得到短暂的安宁。

并且,我开始更加注重时间的规划与管理,合理分配时间用于工作、学习和娱乐,以达到更好的生活平衡。

3. 尊重他人,和谐相处《道德经》中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

在现代社会中,人际关系复杂多样,往往出现冲突和矛盾。

《道德经》则提供了一种相处之道:尊重他人、包容差异、以和为贵。

通过学习《道德经》,我开始更加注重与他人的沟通和理解。

我学会了倾听,关心他人的需求和感受。

尊重别人的不同观点和生活方式,不轻易批判和评判他人,以和为贵。

道德经27章全文及译文

道德经27章全文及译文

道德经27章全文及译文第二十七章善行无迹善行无辙迹①,善言无瑕谪②,善计不用筹策③,善闭无关楗④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⑤而不可解。

是以圣人常善救⑥人,故无弃人⑦;常善救物,故无弃物⑧,是谓袭⑨明。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⑩。

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⑩。

【语译】①辙迹:车轮转动时留下的痕迹。

②瑕谪:玉石上的斑痕,引申为瑕疵、缺点、毛病。

③筹策:古人计算时使用的工具。

④关楗(jiàn):关门的木闩(shuān)。

横的叫关,竖的叫楗。

⑤绳约:用绳索捆绑,亦比喻拘束、约束。

⑥救:阻止,制止;挽救,帮助。

⑦弃人:无用之人。

⑧弃物:无用之物。

⑨袭:承袭,含藏,保持。

⑩资:取资、借鉴之意。

译文善于行走的,不会留下痕迹;长于言谈的,没有任何瑕疵;善于计算的,不必借助于筹码;善于关闭门户的,不用木闩别人也打不开;善于打结的,不用绳索别人也解不开。

因此,圣人总是善于使人尽其才,因而没有无用之人;总是善于物尽其用,因而也就没有无用之物。

这叫做藏而不露的智慧。

所以善人是不善人的老师,不善人则是善人的借鉴。

不重视自己的老师,不珍惜自己的借鉴,即使是聪明人,也会变糊涂。

这叫做精微玄妙的道理。

名家注解河上公:善行道者,求之于身,不下堂,不出门,故无辙迹。

善言,谓择言而出,则无瑕疵谪过于天下。

善以道计事者,则守一不移,所计不多,则不用筹策而可知也。

王弼:因物自然,不设不施,故不用关楗绳约而不可开解也。

圣人不立形名,以检于物;不造进向,以殊弃不肖;辅万物之自然,而不为始,故曰无弃人也。

虽有其智,自任其智,不因物,于其道必失,故曰虽智大迷。

朱元璋:君子之道,行人不能知,以其无夸己之言。

其又不自矜,既不自矜,何有妄言?妄言既无,安有瑕谪?经典解读本章中,老子把自然无为的道理,应用到更加广阔的社会生活领域。

他以善行、善言、善数、善闭、善结等为喻,说明人只要善于行不言之教、处无为之政,能够按自然规律办事,则无需多费周折,就能得到无可挑剔的结果。

《道德经》注音版第二十七章原文及译文

《道德经》注音版第二十七章原文及译文

《道德经》注音版第二十七章原文及译文【原文】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

是谓袭明。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

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注音版】善(shàn)行(xíng)无(wú)辙(zhé)迹(jì),善(shàn)言(yán)无(wú)瑕(xiá)谪(zhé);善(shàn)数(shǔ)不(bù)用(yòng)筹(chóu)策(cè);善(shàn)闭(bì)无(wú)关(guān)楗(jiàn)而(ér)不(bù)可(k ě)开(kāi),善(shàn)结(jié)无(wú)绳(shéng)约(yuē)而(ér)不(bù)可(kě)解(jiě)。

是(shì)以(yǐ)圣(shèng)人(rén)常(cháng)善(shàn)救(jiù)人(rén),故(gù)无(wú)弃(qì)人(rén);常(cháng)善(shàn)救(jiù)物(wù),故(gù)无(wú)弃(qì)物(wù)。

是(shì)谓(wèi)袭(xí)明(míng)。

故(gù)善(shàn)人(rén)者(zhě),不(bù)善(shàn)人(rén)之(zhī)师(shī);不(bù)善(shàn)人(rén)者(zhě),善(shàn)人(rén)之(zhī)资(zī)。

老子道德经戏说--第二十七章

老子道德经戏说--第二十七章

產(三)依靠、憑藉。 18 要:(一)重要、主要。(二)關鍵、 要領。 戲說 善行者要旨在輕,重豈能遠行。路上的 痕蹟是因為重而形成的,所以說:「要行無轍 蹟」「言」則和「行」相反,言需重,不可輕 言,口輕飄飄必多毛病,所以說:「善言無瑕 讁。」善數者心中有數,真正的數是「天數、 96 老子道德經戲說 氣數」,人算不如天算,不如不算,不計較, 不算計,你無計策則他無對策,他奈你何!因 此沒有計算就是上策,所以說,「善數不用籌 策。」善閉者隱士也,大隱隱於市,門閂對大 隱者無用,不閉是閉的最好的方法,閉一定可 以開。不關(本已是開。)如何再開?對它是 無法開,而只能關也。所以說:「善閉無關揵 而不可開。」 善於交結者是用「心」來結,同心結, 將心比心,可結為夫婦,動之以情又可結為兄 弟、朋友。如果用繩子硬是把二個不同的人捆 在一起,或憑一紙盟約作為束縛,都是靠不住 的。所以說「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 因此聖人經常用善來點撥人,(是指以 上所說的善行、善言、善數、善閉、善結)。 「是以聖人常善救人。」聖人與人不離不棄, 「故無棄人」,對物同樣如此,天生之物必有 其用,聖人有耐心、慢慢來,鐵杵可磨成針, 頑石可點成金。「故無棄物。」 97 老子道德經戲說 修行需要有一步接一步,腳踏實地的功 夫,是沿襲,是逐漸明白的道理。「是謂襲 明」所以聖人不喜歡為人之師,他只作點撥, 不想他人一味去模仿他。再說每個人都有每 個人的特長,都可看作學習的榜樣,所以聖 人寧可做學生,不願做老師。普通人喜歡得到 師資,(得到別人的資助)。老子之道是靠 自己,(自然)不靠模仿「不貴其師。」也不 需要得到別人的資助,「不愛其資。」其修行 之道,「雖智大迷。」「智」、「迷」二者 同出而異名,智和迷合在一起「智迷」謂之 「玄」。大迷者迷之極也,極則反,成大智
第二十七章

道德经二十七章读后感悟

道德经二十七章读后感悟

道德经二十七章读后感悟《道德经二十七章读后感悟》嘿,朋友们!最近我读了《道德经》的二十七章,真的是感触多多呀!这一章里说“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

” 一开始我还不太懂,后来仔细琢磨,发现这说的不就是那些真正厉害的人做事的境界嘛!比如说“善行,无辙迹”,做好事不留名,不刻意去表现,这才是发自内心的善呀。

就像我们生活中,有些人默默地帮助别人,从不求回报,这种善良才是最珍贵的。

“善言,无瑕谪”也让我深有体会。

会说话的人,说出来的话让人挑不出毛病。

可不是那种花言巧语哦,而是真诚、有智慧的表达。

想想我们自己,有时候说话不经过大脑,得罪了人都不知道。

要是能学会善言,那得多好呀!“善数,不用筹策”,真正厉害的计算,不需要借助工具。

这让我想到那些学霸们,他们的脑子转得飞快,根本不需要打草稿就能算出难题。

其实这也是告诉我们,要多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别总是依赖外在的东西。

“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

”这就更有意思啦,善于关闭的,不用门闩别人也打不开;善于捆绑的,不用绳索别人也解不开。

这好像在说,真正的守护和联结,不是靠外在的形式,而是内在的力量。

《道德经二十七章读后感悟》亲爱的小伙伴们,今天我要来和你们聊聊我读《道德经》二十七章的感受,可有意思啦!一读到这一章,我就被那些充满智慧的话语吸引住了。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

是谓袭明。

” 哎呀呀,圣人总是善于救人助人,所以没有被抛弃的人;善于利用物品,所以没有被废弃的物品。

这让我想到,我们可不能随便看不起别人或者浪费东西。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

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 这句话也特别有启发。

好人可以成为坏人的老师,坏人也可以成为好人的借鉴。

要是不尊重老师,不珍惜借鉴,就算聪明也会迷糊。

想想我们自己,有时候看到别人的错误,就只知道嘲笑,不知道反思自己有没有类似的问题。

《道德经》二十七章善行无辙迹——袭明

《道德经》二十七章善行无辙迹——袭明

《道德经》二十七章善行无辙迹——袭明原文: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

是谓袭明。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

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译文:善于行走的人,没有行走时留下的车轨痕迹;善于言辞的人,他的言语没有瑕疵可以被指责;善于计算的人,不用筹码来筹算;善于关闭的,不需要门栓别人却不可以打开;善于打结的,见不到绳子的结点却解不开。

就是因为知道这样的道理所以圣人经常善于救人而不会放弃人;经常善于救物而不会放弃物。

这就叫做承袭事物原有的光明。

所以说善于用人的人不崇尚于教别人多少东西,那些没有特长的人也是善于用人的人的资源。

不尊崇成为别人的老师,不爱惜自己的资源,这样的做法虽然非常有智慧但是看起来却象很糊涂一样,而这些恰恰就可以说是用人的要点和奥妙啊。

善于行走的人不会留下走过的痕迹。

为什么?因为他总是顺着前人的脚步,顺着既定的道路和原有的足迹前行,自然就不会留下自己的足迹。

推而广之,善于做事的人,他们做事是不会留有痕迹的。

因为他们总是顺着万物本身的发展路径来发展,从来不跟万物发展的本性拧着来所以看不出他们做了事,与万物本身来说也没有被改变过的痕迹当然就不会留下做事的痕迹。

这种作为不是不为而只是助力事物的发展也可以叫做顺道而为,“道常无为而无不为”,顺道做事就好象从来也没有做过事一样但什么事都可以做得很好,所以“善行,无辙迹”是因为行事合道。

善于言辞的人,他们所说的话没有瑕疵也没有人会去指责。

言辞是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的与人交流沟通的工具。

所谓瑕疵,就是指在一个整体中有某个部分于整体不一致不协调,显得比较扎眼。

无瑕疵是没有斑点没有毛病,但是事物没有瑕疵是不是就一定完全没有一点毛病呢?不可能,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事情。

没有瑕疵只是没有发现会让人感到不舒服的毛病,所以没有瑕疵归根结底只是在认识上觉得没有问题,这是一个认识问题。

《道德经》第二十七章不贵其师,是谓要妙

《道德经》第二十七章不贵其师,是谓要妙

《道德经》第二十七章不贵其师,是谓要妙【经文】善行无辙迹①,善言无瑕谪(xiázhé)②,善数不用筹策③,善闭无关楗(jiàn)而不可开④,善结无绳约⑤而不可解。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⑥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

是谓袭明⑦。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⑧。

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⑨。

【考注】①辙迹:行车时车轮留下的痕迹。

②瑕谪(xiázhé):瑕疵,缺点,毛病。

③筹策:古代用竹制的计数的器具。

④关楗(jiàn):木制门闩。

⑤绳约:用绳子捆起来。

⑥弃:逆子(《说文解字》),这里喻指不肖。

⑦袭明:因循常道。

袭,因循;明,常道。

“知常曰明”(16章)。

⑧资:财货。

《说文解字注》:“资,货也。

老子曰。

善人,不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

”⑨要妙:精深微妙。

【考译】善于行走的,不会留下痕迹;善于说话的,不会留下言语破绽;善于计数的,用不着竹码子;善于闭守的,不插门闩别人也无法打开;善于捆缚的,不用绳结别人也解不开。

所以圣人总善于做到人尽其才,眼里没有无用之人;总善于做到物尽其用,没有被遗弃的废物,圣人也因此得到百姓的拥戴和物的价值。

这叫作因循常道。

所以,善救人者不好为人师,不试图改变别人。

不善救人者,帮助别人是贪图人家东西。

圣人不自奉为他人之师,不求他人回报,这样的德行,即使是智者也大感困惑,而这恰恰是圣人的妙处(或境界)。

【导读】继第2章“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第5章“多言数穷,不如守中”、第23章“希言,自然”之后,本章老子继续阐述自己“自然无为”的政治理念。

老子以“五善”(“四无一不用”)作比,说明统治者只要善于处无为之政,行不言之教,顺应道之自然,就可以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于是,人亦善待圣人,物亦为圣人所用,达到“无为而治”的最佳境界。

从本章“五善”直到善人、善物,“五善”是引子,“善人”是主旨;高频词是一个“善”字,而内在灵魂则在一个“无”字。

道德经第二七用无为而治的智慧

道德经第二七用无为而治的智慧

道德经第二七用无为而治的智慧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著作之一,它以独特的文风和思维方式阐述了关于道德和治理的理念。

其中,第二七章通过讲述“用无为而治”的智慧,为我们提供了一种与传统思维方式不同的观念。

无为而治,顾名思义,就是通过不主动干预、不强行控制的方式来实现治理。

这一理念在今天看来或许有些矛盾,因为我们常常认为要解决问题就必须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

然而,道德经告诉我们,有时候,不做任何事情反而是解决问题的好方法。

从整体来看,道德经认为自然界的运行是一个和谐的过程,万物自然而然地发展演变。

它告诉我们,一切万物都有自己的本性和天命,我们的干预只会破坏这种自然的平衡。

因此,当我们面临问题时,不要急于采取行动,而是应该更多地观察、倾听,让自然的力量自行解决问题。

在社会治理方面,道德经也提供了一些有价值的思考。

它认为,国家的治理应该尽可能少干涉个人的自由,让人民自主发展,自发形成社会的秩序。

道德经的观点与现代社会科学中的民主理念相似,强调个体的尊重和自由,主张去除繁文缛节、限制减少,让人民创造属于自己的社会。

然而,用无为而治并不意味着放任一切,不管不问。

与其说是无为,更准确地说,是要以一种“无私”的心态去做事。

道德经认为,一个真正的领导者应该身居权力之上,但却不争夺、不固执,像水一样温柔、柔软、包容。

只有无私、无欲的领导者,才能真正做到以身作则,在无为中自然地引导国家和人民走向正确的方向。

用无为而治的智慧并不容易理解和实践,因为它与我们传统的思维方式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然而,一些现象和案例却向我们展示了它的可能性。

比如,某些企业的成功经验,常常是因为领导者懂得放权给下属,让员工自主发挥创造力;又比如,一些社区的秩序维护,是因为居民相互信任,自觉遵守共同约定。

无为而治的智慧不仅可以运用于个人的修身养性,也可以指导社会的发展和国家的治理。

在个人层面,我们可以通过放下功利心,追求内心的平静与和谐。

在社会层面,我们可以倡导包容、自主、公平的价值观,让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和贡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赵妙果《道德经》心灵舞者之第二十七章处事要妙
——第二十七章处事要妙——
【原文】
善行无辙(zhé)迹,善言无瑕(xiá)谪(zhé),善数不用筹(chóu)策,善闭无关楗(jiàn)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

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译文】
完善的行为不留痕迹;完善的言辞没有瑕疵;完善的计算不用器具;完善的关闭无人能开;完善的捆绑不用绳索却无人能解。

所以,圣人总是善于助人,没有人被遗弃不顾;善于用物,没有物被弃不用。

所以说善人是不善人的老师;不善人是善人的借鉴。

如果不敬重老师,不爱惜借鉴,虽然聪明确实糊涂,这里有奥妙的道理。

【悟道心得】
一、伟大的工作并不是用力量,而是用智慧和耐心去完成的。

二、平常心就是道,缘来则应,去而不留,不用多计算,自然天成。

三、服务用嘴不如用心,像日月运行一样默默无闻,却长久不息。

四、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五、不要嫌那些向自己提意见的人,而不给好脸色;没有他们的提意见,哪能看到自己的不足。

六、你是友善的,但有的人还会说你自私或动机不纯……不管怎么样,你还是友善的。

七、使用正面思维的语言,能够改变您和任何他人之间的能量!
(作者:赵妙果)
【卷尾语】
在本章里,老子用“善行”、“善言”、“善数”、“善闭”、“善结”来比喻“袭明”。

“大道”无形无迹,蕴藏着玄机,一般人不易明了;老子以“善行,无辙迹”,比喻善于行动的人,做事不留痕迹;以“善言,无暇谪”,比喻善于言表的人,不会留下任何把柄被人指谪;以“善数,不用筹策”,比喻善于谋划的人,不用大肆张扬推断;以“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比喻善于平息事端的人,而不用使用任何武力;以“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比喻善于约束的人,不需要使用外加文约和压制。

总之,深达事理内核,把握其潜在状态和发展趋势,就能在处理问题时如有春雨,润物无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