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妙果老师讲解《道德经》第六十九章 轻敌祸大
道德经问道心得赵妙果

道德经问道心得赵妙果《道德经问道心得赵妙果》道德经是中国古代文化瑰宝之一,闻名于世。
作为一部具有深远影响力的文化遗产,道德经引领着人们探索人生道路的智慧。
作为一个对中国传统文化深感兴趣的人,我也借此机会进行学习和思考。
在研读《道德经》过程中,我深受启发,获得了许多宝贵的道德思考和人生观念。
本文将从三个主要方面分享我的个人体验和心得。
1. 返璞归真,追求自然之道《道德经》中强调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
古人认为,追求道德真谛的根本是返璞归真,回归到人类本性的原始状态。
人们常常迷失在现代社会的喧嚣和浮躁中,追逐物质欲望而忘记了自己真实的内心需求。
而《道德经》则告诫我们,只有通过追求内心的平和与淡泊,才能够找到真正的快乐与满足。
在实际生活中,我开始学会欣赏大自然的美丽和神奇。
每当我身处大自然之中时,我会感受到内心的宁静和放松。
无论是散步在花园中,还是远足在山林间,都能使我心境舒畅、头脑清醒。
通过这种返璞归真的体验,我意识到精神上的满足和内心的平和比物质上的富有更为珍贵。
2. 保持内心的安宁与从容《道德经》中也提到了保持内心的安宁与从容。
现代社会给我们施加了沉重的生活压力,我们时常感到焦虑、紧张和不安。
然而,《道德经》教导我们如何通过调整自己的心态来应对这些挑战。
我学会了在繁忙的生活中寻找小片刻的宁静,并通过冥想和静心练习来放松自己。
通过专注于自身的呼吸和感受,我能够摆脱思绪的困扰,使心灵得到短暂的安宁。
并且,我开始更加注重时间的规划与管理,合理分配时间用于工作、学习和娱乐,以达到更好的生活平衡。
3. 尊重他人,和谐相处《道德经》中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
在现代社会中,人际关系复杂多样,往往出现冲突和矛盾。
《道德经》则提供了一种相处之道:尊重他人、包容差异、以和为贵。
通过学习《道德经》,我开始更加注重与他人的沟通和理解。
我学会了倾听,关心他人的需求和感受。
尊重别人的不同观点和生活方式,不轻易批判和评判他人,以和为贵。
道德经问道心得赵妙果

道德经问道心得赵妙果《道德经》是一部充满哲学智慧和诗意表达的经典之作,其反映的思想和哲学不仅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而且与人类智慧结缘。
在阅读《道德经》时,我有一些道道见解,现在想与大家分享。
1.顺势而为在《道德经》中,有一句非常有名的话:“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这是一句非常简洁,但也非常深刻的词语,其在道家哲学中被解读为“从一而终,从无到有”。
也就是说,只有顺应大势才能发挥事物的最大价值。
在生活中,往往我们对事情的过度把握,导致失去掌控,最终事与愿违。
或许我们应该放手一试,降低自己的期许,顺着大自然的节奏前进,才能使得我们的人生更加美好和流畅。
2.弱者胜在《道德经》中,还有这样一句话:“柔弱者胜刚强者”。
这直观的表达了力量并非直接的暴力与威猛,而是隐含的、柔软且转移领域的,体现了轻与重相互制衡的智慧。
在现实生活中,往往我们因为自己的内心脆弱而表现出霸道与威猛,只会让人们更加看轻自己。
真正的勇者应该学会从内心深处释放自己身上的善意与智慧,轻盈而自信地表达自己的意志,以此获得别人的认可和支持。
3.缄默之道在《道德经》中,还有这样一句话:“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这表明一个重要的道理,古代的名士常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能够有所收获的。
太多的时候,我们不听别人劝告,只愿听从自己的内心想法,却因此一错再错,沉没在自己的错误选项之中。
我们应该尝试听取别人的建议,而让自己的话更聚焦于正确的方向和正确的时机。
然而,我们也要警惕那些说话者的油腔滑调,尤其是那些口口声声称自己“博大精深”、“学富五车” 之类的虚言,要学会保留自己的思想,防止被劝说者转移自己的信心和心思。
4.问道之心在《道德经》中,“道”是经常被提及的术语,其宏观细腻的哲学内涵常被视为无限追求的彼岸。
《道德经》中认为“道隐于万物之后” ,是一刻也不曾停顿的穿行,是源自“道者” 人类对于宇宙万物、人类自身存在的一个全称极度的追求和自我超越。
【赵妙果老师讲解道德经】“贪欲”,是人类的心灵癌症

【赵妙果老师讲解道德经】“贪欲”,是人类的心灵癌症【别让贪欲毁了自己】在圣哲老子看来,每个人本来可以过得舒舒服服、自自然然,偏偏由于贪欲却毁了自己。
如果说每个人像一台电脑的话,那贪欲就像是一种木马或蠕虫病毒。
当病毒侵入电脑,而您又不进行防护、扫描、杀毒、隔离处理,那么病毒就必然会全线把您这台电脑的“硬盘、软件”以及一切辅助设备摧毁。
有这么严重吗?还是让我们一起进入老子《道德经》第四十六章《知足常乐》里,去寻找答案吧。
【原文】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
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jiù)莫大于欲得。
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在此,老子的主题思想就是八个字,即“欲为祸首,知足常乐”。
即,人世间最大的罪恶没有比私欲膨胀更大的了;人世间最大的灾祸没有比不知满足更大的了;人世间最大的过错也没有比贪得无厌更大的了!要是能把知足当作满足,就总会感到满足。
所以知足长足,才是长久的满足。
【战争,起于贪欲】首先,“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jiù)莫大于欲得”,这十九个字无异是古圣先贤对贪得无厌的一个强烈抗议!因为战争的起因往往是侵略者一方野心勃勃,扛着“救世主”的民主旗号,而攻打他国,掠夺资源,扰害百姓所致。
所有的战争无一不是因为侵略者的不知足、贪心重所引起的。
【社会混乱,起于贪欲】其次,为什么说“罪莫大于可欲”?《道德经》第三章里回答了这个问题,老子说“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老子在第十二章中也告诫我们“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在第十九章中,老子对此开出了一剂醒世良方,这就是“三绝”,即“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绝巧弃利”,最后要求人类达到“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这些答案告诉我们:“可欲”,它扰乱人们的心神,不仅是使民心混乱,而且让人们背离清静无为的本性。
所以,一切失道后产生的社会混乱之罪恶根源就是“贪欲”。
【赵妙果教师讲解道德经之学用者分享】生命在古老《道德经》学用中蜕变

【赵妙果老师解说道德经之学用者分享】生命在古老《道德经》的学用中演变我学习《道德经》和传统文化已有五年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也有一千八百多天。
正是由于有缘参加了传统文化《道德经》的学习,让我在每天的工作和生活中都仿佛再生。
说到收获,五年前的情况就不得不做个总结。
从身体层面来说:我的身体早已经是严重的亚健康状态。
颈椎有的时候累到抬不起,左膝曲折时的刺痛,上下楼梯都需要扶墙。
更令人揪心的是,公司氛围春夏秋冬一个样:冷飕飕的,楼道会面的同事大部分都像见了陌生的索债人那样。
这样的环境,自然业绩也长久的阻滞不前,配合的供给商也是爱理不理的无所谓。
更糟糕的是,重要的外销业务骨干此时大病在身,已经严重影响到公司的将来。
就在这样的“风口浪尖”之中,感恩牵手的老师们,让我当仁不让的踏上了求道之旅。
一路走来我都是一个所谓的完满主义者,说白了就是一个较真的人。
自然,在学习《道德经》的路上也多亏了本来的这类较真,由于社会上的培训课程上过许多,经过连续几届的较真以后,让我在不知不觉中收获良多。
以前,由于与公司合一,早饭常常是在同事们上班以后才去食堂用餐的。
而经过连续三次的文化城熏陶,已经让我的作息时间静静的改变了。
基本上五点一到,自但是然的会醒来,接着跳一遍拳操舞。
每日依据这类节奏不中断的连续,以前颈椎与左膝的缺点,什么时候完全的远行了都不知道,实在是厚厚的一笔收获。
第四次的时候,我动员了两位股东一同参加文化城的学习,以后在此中一位同事的帮助下,将造福了很多人的拳操舞带到了公司的晨会中。
日复一日的飞舞中,同事之间的氛围发生着静静的变化。
此中出现的变化事例故事实在是太多太多,在此只好简单的给大家做个报告。
有一位新来的财务经理,以前待过几家远超我们实力的公司,再加上自恃业务经验丰富,又有经历,一付傲视世界的表情,让公司里很多的同事都不敢与之交集。
换在没有学习以前,预计我的心也是虚的。
当我一次又一次的从真挚、仁爱、谦卑中找寻真谛的时候,无形之中内在的力量也油但是生。
老子与《道德经》解析之二(军事思想)

老子与《道德经》解析之二(军事理论思想)老子的《道德经》,涵盖哲学、伦理学、政治学、军事学等诸多学科,包罗万象,被后人尊奉为治国、齐家、修身、为学的宝典。
本人就《道德经》第六十九章军事方面的专述进行评析,共读者参考。
《道德经》第六十九章原文: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
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扔无敌;执无兵。
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
故抗兵相若,哀者胜矣。
标准译文:用兵的人曾经这样说,“我不敢主动进犯,而采取守势;不敢前进一步,而宁可后退一尺。
”这就叫做虽然有阵势,却像没有阵势可摆一样;虽然要奋臂,却像没有臂膀可举一样;虽然面临敌人,却像没有敌人可打一样;虽然有兵器,却像没有兵器可以执握一样。
祸患再没有比轻敌更大的了,轻敌几乎丧失了我的“三宝”。
所以,两军实力相当的时候,悲痛的一方可以获得胜利。
本人译文:用兵之道:不敢(冒然)先攻为主,而要反守为客;不敢(冒然)争一寸地之得,而宁可退守一尺。
所谓行于无行之中:攘你,看不到臂;扔你(投枪),看不见伏兵;手握利器,对方却毫不知情。
最大的祸患就是轻敌,轻敌几乎丧失我用兵的法宝。
对抗的两军力量相当,悲愤的一方将会获胜。
本章共有五个层次:第一个层次为:“吾不敢为主,而为客”。
这是关于主攻与客守的战略问题,直接提出打仗不应主攻,而应客守。
本人认为,标准译文译为“我不敢主动进犯”略有偏差。
其实,进犯与主动进攻这两个词意是不相同的。
国与国之间开战,主动进攻的一方是进犯,这是由上层决定的,也是政治层面的;军事指挥员无法更改,只管带兵打仗。
在战场上,具体战术的运用,是攻是守,完全由军事指挥员掌握,这是军事层面的。
老子在本章中提出以静制动、以守制攻的战略理念,是克敌制胜的法宝。
攻者,必然有行动,有方向,有利器;守者,蓄势待发,明若观火,抓住战机,及时反制,从而掌握战场主动权。
第二个层次为:“不敢进寸,而退尺”。
这是关于进与退具体战术的运用。
本人认为,标准译文译为“不敢前进一步”有待斟酌。
《道德经》六十八章、六十九章精解及译文

《道德经》六十八章、六十九章精解及译文开经语道妙德善抱无得一行善利生济世救人虚静恬淡寂寞无为知强守柔神定气闲求真返朴天地人和慈心大用智慧超逸道常无名玄同无碍上德无己法雨无边学习道德经,开启大智慧老子宣说谦下不争之德无敌于天下。
上章讲三宝的威力最大,慈是三宝之首,是不可战胜的。
弟子对老子三宝无敌(慈悲无敌)的教理有疑惑,于是有懂兵法的弟子向老子提出疑问:“慈悲”和“谦下不争”的教理虽然可以用于和平环境(家庭生活、工作、交友等场合),但不能适用于战争场合。
提问者认为,战争中失败者的命运由胜利者决定的,因此三宝教理毫无用处。
严遵版本把此章和下章合为一章,实际上第69章也是文意相连,应该分章合意来解读。
唐代王真把《道德经》看成兵法,后世不少人这样来理解。
老子确实讲了兵法,并引用兵家的格言(“兵者有言: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来宣说慈悲无敌的教理。
但老子是讲兵法还是用兵法为喻不可混淆。
毫无疑问,老子是在回答弟子疑惑,充分用兵法印证三宝无敌的教理,证明慈悲和谦下不争的力量大于一切军事力量。
最后弟子心有开悟,感激而退。
慈悲和谦下不争的教理适用于和平环境,同样适应于战争环境,虽然战争是最激烈争斗的场合,同样没有违背三宝教理,这样使慈悲和谦下不争的三宝教理更有说服力。
第68章第一段: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第二段:善用人者,为之下。
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第三段:是谓配天,古之极也。
第68章经文分为三段。
第一段经文: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
前面有水之七善和救人五善法。
此处出现同样的语言结构。
善法就是妙法,救人五善法就是救人五妙法。
只有妙法才能救人,不是妙法不能救人。
此处提出用兵四善法,同样是用兵四妙法,是百战百胜之法。
“武”指主帅的战争意志,“怒”指前线将领的英勇气概,“与”是指正面交战。
经文:善为士者,不武。
王弼注:“士,卒之帅也。
”士就是军队统帅。
关公、张飞都是猛将,统帅身先士卒,英勇无比,对部下有极大的激励作用,他们指挥的军队都是勇往直前,这样的部队容易取得胜利。
道德经第六十九章原文及译文

《道德经》第六十九章原文及译文
原文: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大小多少,报怨以德。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
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译文:
把无为当做行动,把无事当做事情,把无味当做品味。
不论大小多少,回应怨恨要用恩德。
处理困难要从容易处理的地方入手,做大事要从细微处入手。
天下的难事,必定从容易的事开始。
天下的大事,必定从细小的事开始。
因此圣人始终不贪图大事,所以才能做成大事。
轻易许诺的人一定很少有信用,把事情看得太容易一定会遭遇更多的困难。
因此圣人把问题看得很难,所以最终没有什么困难。
道德经69章感悟

道德经69章感悟《道德经》第69章是一章短小而深刻的章节,通过描述水的特性,在引导人们思考自身德行方面给予了极大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在这章中,道家哲学家老子以现象中的水来比喻德行的境界,从而引导人们在修身养性中的追求。
通过解读这一章,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的感悟。
首先,这一章通过描述水的特性,告诉我们德行的真正境界是无私和包容。
水的特性是“善之善者”,它并不争斗,也不与众不同,而是以谦虚的态度融入一切。
这告诉我们,道德修养的真谛并非强调个人英雄主义或个体的独特性,而是要以一种虚心包容的态度面对周围的一切。
正如水无论遇到何种容器,总能驯服它、适应它,我们也应当以包容的心态来面对他人和环境,以和为贵。
其次,这一章也提醒我们在修身养性过程中要懂得自我保护和适应。
水的特性是“无害于他物”,它可以滋润万物而不妨害它们。
这告诉我们在追求德行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懂得保护自己的身心健康,并且在与他人相处时要注意不伤害他人的利益。
我们应当学会保持内心的和平和谐,与他人和睦相处,既滋润自己的生活,也给予他人积极的影响。
第三,道德经69章也强调了顺应自然的重要性。
水的特性是“决定其流”,它顺应自然地顺畅流动,并不强求。
这告诉我们,修身养性的过程需要与大自然协调、顺应。
只有顺应自然的规律,我们才能够真正与自然和谐相处,发挥自身的才能与潜力,提升德行和智慧。
同时,这一章也提醒我们要保持谦虚。
水的特性是“低于众物之下”,它不会凌驾于万物之上,而是保持低调。
这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启示:在修身养性的道路上,我们应当时刻保持谦逊的态度,学会虚怀若谷。
只有保持谦逊,我们才能不断提升自己的修养和思想,与他人平等相待,同时也能更好地发现自身的不足,努力改进提高。
综上所述,《道德经》第69章通过对水的描述,给予了我们在修身养性方面的极大启示和指导意义。
在面对德行追求时,我们应当以谦虚、包容的态度与他人相处,懂得自我保护和适应,顺应自然的规律,保持谦逊的心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亲爱的家人:您好,非常感恩在互联网上收到您的每月一信!您用自己《道德经学用》真实故事的创造之爱,来祝福三界众生安平泰;祝福地球母亲安平泰;祝福祖国繁荣昌盛;祝福我们的家庭安康幸福;祝福我们今天每一个自己新年新气象的美好与希望!您能够温暖人心、温暖社会的《道德经》学用真实故事,给我们的社会带来了安定与和谐,给我们的家庭带来了温暖与幸福,给我们的生命带来了吉祥与风采!谢谢您的功德大爱!谢谢您的法布施!走进2017年,走进元旦月。
今天是新年的第一天,我们在千万声的祝福中,行走在前进的大路上;同时我们也在声声祈祷:在新的一年里,愿地球母亲在美丽的绿色中吐露芬芳;愿累累硕果、勤奋工作的丰收景象川流不息;愿人人健康、快乐、幸福的频频光华荡漾在人间!现在,让我们进入2017年元旦月的祈祷文。
让我看得到,听得到,感觉到,我知道:我是一个手捧祝福,敬献大爱的《道德经》学用践行者。
我每月诵读《道德经》100遍,每天做拳操舞,真诚奉献祝福给父母、给长辈、给领导、给员工、给客户、给社会、给大众、给国家、给世界。
在声声祝福中,我们挥手告别昨天,留住美好,迎接快乐幸福的新一年元旦月。
我明白,轻敌、骄横、躁动往往就是“贪嗔痴”所致。
“贪嗔痴”是人类创造苦难的根源,不能清醒地看到它们的危害性,就会被它们所侵蚀、所绑缚,而成为自己幸福人生的最大障碍!“贪嗔痴”的人表现为:自以为是;自己不快乐,让人也不快乐;常做一些既不利已,又不利他的事情……人世间很多疾病、灾祸、战争的根源也就在此。
我明白,“哀者必胜”是千年古训。
哀者胜矣,贵在慈悲;哀者胜矣,贵在全心全意地“守一”;哀者胜矣,贵在其为下,而下者为王。
世界的和谐大同,并不一定非要通过战争来实现。
忠心为民、一心为公、虚心处下、认真工作的修行,从自己做起,也可以影响到我们周围的世界。
我明白,老在担心自我的得失输赢,结果很难赢。
只有利他利己的发心和行动才不会输!您所做的,都会回到您身上。
心中的恐惧埋怨、躁动不安,长期沉积在人体某个部位,就会引起不适,进而会影响整个身体的机能,因此破坏性的想法是损耗、摧毁生命的杀手。
我明白,做好事,别人不知道,这是“阴功积德”。
这种阴功慢慢累积起来,留给后代子孙的就是福德护佑。
心中有丰满大爱的人,所有的是非埋怨吸纳到他这里就会净化,从他这里再发出去的声音就是和谐,一切着相的争议,就是这样化解的。
为自己活着的人狭隘,为别人意见活着的人很累,为更多人幸福活着的人高尚,人生就是要过有爱与喜悦的生活。
现在,我是一个勇猛精进的修行者,我已经准备好了,向着2017年元旦月完全开放,人生三层楼的创造之爱、广大之爱、平衡之爱的“安平泰之光”充满我的全身;大平安、大自在、大富足的力量,源源不绝地流贯我的全身!我可以展现无限的爱与创造力!我接受来自祖先与父母的祝福!我接受上天对我健康、学习、事业、关系等方面的祝福!无限的幸福充满着我们的家,守护着我们的家!我值得享受人世间所有美好事物的平安富足!把爱传出去。
谢谢!下面,我们邀请大家一起进入《道德经》第六十九章《轻敌祸大》。
【原文】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
是谓行无行,攘(rǎng)无臂,扔无敌,执无兵。
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jī)丧吾宝。
故抗兵相若,哀者胜矣。
【译文】用兵人说:我不用攻势,宁取守势,不敢进一寸,宁可退一尺。
这就是已经行动像没有行动一样,要奋臂进击却像没有臂膀一样,迎击敌人像没有敌人一样,手拿兵器像没拿兵器一样。
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乎丢失吾宝。
两军相对,仁义慈悲者胜。
下面,我们邀请大家一起进入《道德经》第六十九章《祸大轻敌》。
本章有一个很重要的观点,即不仅是倡导“不争”,更是反对无端的霸权主义和战争!虽然有时战争往往是不可避免的,但对战争的无知不做准备,也是愚昧的,也是自取灭亡的。
真正的圣人之道,是希望天下太平,但也要懂得遏(è)制战争的法则和艺术,懂得制胜之道。
本章共五十四个字,分三段来阐述。
第一段共十九个字,即: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
”本章第一段中,老子主要阐述了有道之人对待战争的态度,即:第一,决不能因贪婪或怨气而主动发动战争,或在战争中主动进攻,而应以守、以克制为主。
第二,对待战争,非但不能主动进攻,而且要能退则退,能让则让,尽可能避免生灵涂炭的大规模杀戮。
本段分两个层面来阐述:第一层面,老子主要是从理论上在传达“得道者昌,失道者亡”的中国古训。
首先,自古以来,对于战争用兵上有一句话很重要,那就是“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
这里的“主”,就是指主动发动战争的一方;这里的“客”,就是指被动地应对战争的一方。
这里的“不为主而为客”,是指做人不应该惹事,做人应该学会谦卑示弱——这种谦卑示弱,就是不会主动去挑起战争,而是要充分地做好应对战争的准备。
而且,当面对敌人示之以弱时,不主动前进一寸,而宁愿后退一尺。
因为在人们心目中,战争不是什么好事,谁挑起战争,谁在道义上就处于下风!因为兵者自古皆是凶事,而不是吉事,是逼不得已才来打仗,或者为自卫,或者为除暴——太暴虐了,您非得把它除掉不可,那都是为了自救,也是为了救人。
好比说美国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美国早探知到日本计划偷袭珍珠港的情报,但为什么还要跟日本谈和呢?因为美国没有办法先动手,他必须要“为客”——只有您先打了,我才打您。
所以等到日本对珍珠港发动攻击,美国举国齐哀,才有哀兵必胜之势,最后果然一举致胜。
同样在二战时,日本人看不起中国人,他们认为三个月就可以把“支那事件”解决了,最后绝没有想到中国人抗战了七年之久!为什么?因为捍卫主权的哀兵必胜,最终结果就是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其次,这里的“进寸”就是指进入别人的领地,这里的“退尺”就是指进入了自己领土控制范围的识别区。
这些都表明自己是站在道义的立场上,以不好战的姿态来面对战争。
如果打仗是不道义的,就会面临外界强大的压力,就会站不住脚跟,就会影响到队伍的士气,就会走向失败,就会受到历史的审判。
所以这里的“不敢进寸而退尺”,也说明了用兵打仗是凶事——战争所到的地方,田地荒芜,人烟稀少。
战争本身是非常危险的事情,因为关系到千千万万人的生命与财产,必须要谨慎,绝不可以轻易冒险,轻敌是一定会遭致失败的。
您虽然是进寸,即使只进一寸,也要非常谨慎地来做这件事情,否则宁可退让一尺。
好比这个剑锋来了,没有哪个傻瓜反到迎着剑刃的锋芒而上,您总是要先躲开。
真正善于用兵的人,只是以静待动,这就是老子表达的“慎战”。
也就是在交战的关键时刻,前进“一寸”则有时全军覆没,后退“一尺”则海阔天空。
所以这里的“不敢为主”泛指“不敢为天下先,故能为器长(zhǎng);不敢为天下先,天下莫能与之争”。
所以老子的主张是“后发制人”,是不争之德,用人之力,是谓“天道”。
再次,本章从用兵的角度来阐述了“守柔”、“守雌”、“处下”的道理。
“主、进”是属于主动一类的行为,“客、退”是属于被动一类的行为。
本章第一段开篇就告诉我们说,战争应该尽量避免,战争不应该主动挑起。
战争的结果总是两败俱伤,所以要不得以而为之,所以不敢进寸而要退尺,反而容易保全自己。
战争是暴力行为,最初发动战争的目的往往是为了逼迫对方无条件地服从自己的意志,这是人类自相残杀的野蛮行为,这种行为深为天道之所忌。
历史上无数例子都说明了“好战者必亡”这个亘(gèn)古不变的道理。
第二层面,本段还是从理论上在传达“以退为进,吃亏是福”和“一心为公,忠心为民”的民生关怀情怀。
首先,以道治国,面临争战如何对待?答案是“用兵有道”。
用兵有道在于三:第一,在于宁守无攻,宁退勿进,谨守“慈、俭、不敢为天下先”这三宝。
第二,如能不战而屈人之兵,实为大善。
如果被迫一战,也先大忍之至。
有大善大忍的不争之德,天必佑护,军必威猛,心必沉实,智必高超,敌必感佩且惊惧。
第三,天道不允许主动屠杀,却允许迫不得已之际主动防卫。
挥兵必挥仁义之师,战争只能出自对生命与民生的怜悯,只有出自对天命与道德的敬畏。
所以用兵以德,并非一味退却、一味消极防御!天道慈悲,却有威严同在——天虽有好生之德,却亦难容不可救药的生命。
故以德用兵,同样会在天意昭彰、时机有利之时,迅猛出击。
所谓物极必反,不争而争,所以一击必中,一举可定乾坤。
实际上,定与不定,人力只是工具,天意才是根本。
其次,对于圣人来说,战争是不能轻易开启的!我们不去主动发动侵略战争,而是忠心为民,一心为公,重视民生,让人民群众过上幸福的生活,这才是最有力量的治国理念。
国富民强才是军事强大的基础,打仗最终是国家综合实力之间的竞争。
所以,有道之人虽然不发动战争,但却要在政治、经济、外交、军事上做好应战的准备,这也是天下太平的一个重要保障。
再次,历史上很多人物把握了“不敢为主而为客”这个道理获得成功。
有人用了这一节的道理去创业即大获成功;有人运用这一节的道德去“知己知彼,百战百胜”,视客观的形势而动,不固执自己的主观想法,即收获身心和谐、家庭和谐、人生成功。
所以,“不敢为主而为客”这句话,就是善于适应环境,把握时代的脉动,把握一切的条件,而顺着环境的自然趋势,达到自己顺势而为的成功。
所以“不敢进寸而退尺”这个道理,后世发展成一句名言,即“以退为进,吃亏是福”。
第二段共十四个字,即:“是谓行无行,攘(rǎng)无臂,扔无敌,执无兵”。
本章第二段主要讲无为“用兵”的无不为,是遵循老子的“不以兵强取天下,而以无事取天下”的用兵有德思想。
从本质上来看,老子是反战的,这一段是老子把谦让、无为、静柔的哲学思想运用于军事生活而已。
本段分两个层面来阐述:第一层面,有道者奉行和平主义,从不侵犯别人,宁愿退一步,也要尽量避免战争。
当然奉行和平主义,不等于不会遇到战争。
首先,“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扔无敌,执无兵”,是告诉我们三点:第一,对于有“道”者而言,没有必要去炫耀自己的军队是多么强大,只要关键时候能顶用就行,这是符合《道德经》第三十六章中所说的“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的原则。
第二,《道德经》的文化是以“和谐”为核心的,战争也只是为了防御。
因为战争本身并不是什么好事,即使是取得胜利,自己也会损伤不少。
况且天有好生之德,杀戮他人及造成自己人的牺牲,都是有悖于天道的“慈”德。
这与“吾有三宝,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完全一致,也是老子对第六十八章中的“是谓配天古之极”思想的继续阐述。
第三,对于有“道”的国家而言,军队是为了防止迫不得已地应战而存在的。
所以圣人治理国家,不是充当世界警察,而是在搞好国富民强。
特别是在做好民生建设的同时,也要加强国防建设——我们不惹事,但事情来了,我们也要有能力、有智慧,来保卫国家、保卫人民!其次,“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扔无敌,执无兵”的“四无”,这是达到了“为无为”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