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妙果老师讲解《道德经》第六十七章 三宝之光
老子的“三宝”观及其现代意义

老子的“三宝”观及其现代意义《道德经》第67章提出了著名的“三宝”思想:“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日慈,二日俭,三日不敢为天下先。
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
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可见,老子所说的“三宝”就是指每一个体道修德之人(“我”)所必备的三种德行:慈、俭、不敢为天下先。
老子在这里并没有详细解释这三种德行的意义,只是简单地提到了其正反两方面的作用。
但若把“三宝”放在《道德经》乃至整个中国文化的背景中加以理解的话,我们就不难感受其深刻涵及深远意义。
一、慈。
首先来看“慈”。
《说文解字》对“慈”的解释是“爱也”。
这种解释应该说是深合老子本意的。
当然,老子所倡导的不是一般的爱,而是一种无私的爱,犹如慈母对孩子的爱一样。
这是一种无条件的大爱,一种超越了贤愚、善恶、亲疏、尊卑、人我等一切差别的博爱。
纵观《道德经》全文,无处不闪烁着这种伟大恒久人性光辉,兹举几例:“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无私耶,故能成其私”(7章);“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8章);“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13章);“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27章);等等。
所以,慈就是无分别心地去长善救失,一视地去关爱任何人任何物。
细品《道德经》,这种悲天悯人的广博胸怀不能不令人动容,让人叹服,也常常让人联想到伟大的母爱。
因为母亲对子女的爱就是这样的,没有任何分别,任何条件,对所有的孩子一视地给予,一个母亲不会因为自己的某一个孩子长得丑或生病等原因而减少对他的爱。
“道”生万物,恰如万物的母亲,所以能够包容关爱万物。
《道德经》第一章就说:“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又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25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帛书《道德经》第六十七章不敢为天下先

帛书《道德经》第六十七章不敢为天下先(本文由“原文译文”和“详细解读”两部分组成,“原文译文”可了解经文大意,“详细解读”可深入理解经文含义。
)原文译文天下皆谓我大,大而不宵。
夫唯不宵,故能大。
若宵,细久矣。
我恒有三,保之:一曰兹,二曰检,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夫兹,故能勇;检,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为成事长。
今舍其兹且勇,舍其检且广,舍其后且先,则必死矣。
译文:天下都认为我说的道理虚夸不实,虚夸而不具体。
就是因为不具体,才能够顺应一切。
若具体,便有所局限。
我有三个原则,一直保持它们:一是随着事物变化而变化,二是收敛自身的观念,三是不敢脱离天下原本的运行方式。
随着事物变化而变化便能够通畅无碍。
收敛自身的观念便能够全面地顺应一切。
不敢脱离天下原本的运行方式,顺应天下,便能够统领天下。
如今舍弃随着事物变化而变化,而追求勇往直前。
舍弃收敛自身的观念,而追求全面。
舍弃顺应天下,而脱离天下原本的运行方式。
则必定死路一条。
详细解读:天下皆谓我大,大而不宵。
夫唯不宵,故能大。
若宵,细久矣。
我恒有三,保之:一曰兹,二曰检,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夫兹,故能勇;检,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为成事长。
今舍其兹且勇,舍其检且广,舍其后且先,则必死矣。
“天下皆谓我大,大而不宵。
”“大”表示虚夸不实,“宵”表示具体。
这句的意思表示:天下都认为我说的道理虚夸不实,虚夸而不具体。
“夫唯不宵,故能大。
若宵,细久矣。
”“能大”表示能够顺应一切。
“细”和“久”都表示局限的意思,“细”表示局限于空间,“久”表示局限于时间。
这两句的意思表示:就是因为不具体,才能够顺应一切。
若具体,便有所局限。
“我恒有三,保之:一曰兹,二曰检,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兹”表示同步并行,表示随着事物变化而变化。
“检”表示约束、收敛。
“先”表示脱离,“不敢为天下先”表示不敢因为重视自身的观念而脱离天下原本的运行方式。
“我恒有三,保之:一曰兹,二曰检,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道德经》第67章学习体会:小邦寡民 选择身份

《道德经》第67章学习体会:小邦寡民选择身份《道德经》第67章学习体会:小邦寡民选择身份原文:小邦寡民,使有十百人之器而毋用。
使民重死而远徙。
有舟车无所乘之;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邻邦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一、白话翻译很小的邦国,很少的百姓,假使有需要花费十百人气力的器具,也不使用。
假使百姓看重生死,愿意远远离开(不符合自己价值观的地方)。
,假使有舟车,也无人愿意乘着离开;即使有甲兵,也无处安放,(因为不需要)。
假使百姓回复到结绳(成网),并用之从事生产劳动。
喜欢自己的食物,喜爱自己的服装,喜欢自己的风俗,安全居住自己的房屋。
即使能看见相邻的邦国,听到相邻邦国的鸡鸣狗吠,百姓到老死也不相来往。
二、理解、经验和应用(一)小邦寡民,使有十百人之器而毋用。
使民重死而远徙。
有舟车无所乘之;有甲兵无所陈之。
小,寡,可以作名词,也可以作动词。
作名词,指小邦国,有很少的百姓,指结果。
作动词,使国家变小,使百姓变少,指过程。
最终形成有共同价值观的邦国,即使有需要花费很多人气力的器具,也不使用。
假使百姓看重生死,就会远远离开不符合自己价值观的邦国。
因为不离开那个地方,要么格格不入,要么同流合污,会让人分裂。
等到了符合自己价值观的邦国,就不会想乘着乘舟船离开,也不会陈列甲兵来维护自己价值观。
(二)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邻邦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假使百姓不需要离开或维护,就会把生命的能量回复到结绳成网,从事生产劳动,吃着喜欢的食物,穿着喜欢的服装,遵守喜欢的风俗,安定住在自己的房屋。
及时很容易到邻邦去,也不愿意去邻邦,因为邻邦不符合自己的人生使命,才会至老死不相往来。
引申一: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如果国家很大,人口众多,就容易有各种各样的人生观,世界观。
在其中生活,就会分歧、冲突、碰撞,就会有逃离或维护的想法和行动,也会消耗大量的生命能。
《道德经》第六十七章与群体心理健康的关系

《道德经》第六十七章与群体心理健康的关系作者:陈士奇来源:《青年与社会》2013年第12期【摘要】从心理学的角度对《道德经》第六十七章进行研究,阐述了其对个体心理健康与群体心理健康的区别与和合的强调,探讨了三宝(或“德”、“朴”、“道”)与群体心理健康的关系。
区别于传统的西方心理健康体系的研究,突出东方文化中的和合的心理思想观。
【关键词】道德经;三宝;和合;群体心理健康一、《道德经》第六十七章强调个体心理健康与群体心理健康的区别与和合个体的需求和群体的需求的体现一定是不一样的。
我们心理健康的定义必定要区分这样的两种概念,即个体心理健康和群体心理健康,因为它们的发展是不同步的。
个体和群体又是相对而言的,所以在心理健康的问题探讨中就必定要有和合心理健康的思想概念,即个体和群体的标准是和合的,个体应该适应群体的需要,群体应该尊重个体的发展。
这就是一种互相尊重的良性循环,也是互相进步的可能。
在《道德经》对三宝(或德朴道)的叙述中,老子也无处不在注意这样的个体与群体不同对象的需要的问题。
它在论述慈的时候,它既说到了不仅个体有慈的需要,群体也有慈的需要,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乃至整个人类都有这样的需要。
对于个体,它说要处众人之所恶。
第8章(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水善于造福万物而不争夺,至高的善好像水一样;对于群体,它说要利而不害。
第81章(天之道,利而不害)群体对个体要有充分的尊重,只做对个体有利的事,反对对个体造成危害的事;有些时候它并没有割裂的分别的叙述两种不同对象的需要(即个体的心理健康与群体心理健康和合的需要)。
第51章(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不管是个体还是群体都应该持一种包容而不占有的心理姿态。
父母生育子女,但子女不是父母的私有物品;国家凝聚人民,但人民也不是国家的私有物品。
它在论述俭的时候,它同样注意到了个体与群体的区别与和合的关系。
如对于个体,它说要适度的对待物欲的享受。
文海新解道德经第六十七章德之持保三宝

67 德之持保三宝风萧萧话说老聃连日来向弟子关尹阐释那天下治平之道和圣人善下不争之德,一个问起来孜孜不倦,一个讲起来喋喋不休,总算打消了关尹子内心深处对所谓“大道”不能经世致用的偏见和困惑。
于是,关尹子向老聃说道,弟子和很多凡夫俗子一样,长期以来总是认为您的主张大而无用。
遁世者循之以修身养性,聊可一试,至于定国安邦,还是要靠那些奔走于各国之间的儒墨兵家之徒。
如今才知,老师所言之大道,才是真正的治国平天下之道,只是世人不知不识,难以执此大象,更不会致用而已,当真是可惜之至。
老聃听了,也不由得叹了口气,苦笑一声说道,是啊,在天下之人的眼中,只知道老朽是个所谓的“得道”高人,究竟“道”为何物,却未必知晓。
老朽也是拙嘴笨舌。
直到今日,也无法按照世人所想象的那样,将这个大道完整而准确的讲给人听。
我“不知其名”,只好“强为之名”,曰“大”,乃是因为天地万物没有比之更大之物。
但只此一个“大”字,却常受世人常嘲讽不已。
说我口中所言之“道”,空空范范,诚不可谓不“大”,但根本想不出这世间究竟有哪一件具体事物与衪的样子相仿。
此正谓,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
可是,他们却不知道,正是因为祂至大无双,所以才不会具备任何一件具体的事物的形状。
人眼所见,凡可具其体、形其象者,无论其具体形象多么广大,与无形无体之大道相比,也只能沦为微细之物。
正所谓:夫唯大,故似不肖。
反之,如果祂具备了任何一件具体事物的形状,也早就不能称之为真正之“大”了,而只能称之为某个具体之事物。
此正谓:若肖,久矣其细也夫!我之所谓“大道不肖”,与那孔仲尼所言“君子不器”,其意一也。
在他看来,人若甘为器用,则入于小人之流,难为真君子也!世间君子,尚不为器,何况圣人所循之大道,又怎会肖于万物呢?只不过世上之人,只看到越是细小微末之物,越能抟之于掌,越是广大高深之物,越不能执之于手,遂认为凡是越细小之物,其用处也越大,越是能随心所欲,而越大之物,其实用之处反而越少。
《道德经》注音版第六十七章原文及译文

《道德经》注音版第六十七章原文及译文【原文】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
夫唯大,故似不肖。
若肖,久矣其细也夫!我有三宝,持而保之。
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
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
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注音版】天(tiān)下(xià)皆(jiē)谓(wèi)我(wǒ)道(dào)大(dà),似(sì)不(bù)肖(xiào)。
夫(fū)唯(wéi)大(dà),故(gù)似(sì)不(bù)肖(xiào)。
若(ruò)肖(xiāo),久(jiǔ)矣(yǐ)其(qí)细(xì)也(yě)夫(f ū)!我(wǒ)有(yǒu)三(sān)宝(bǎo),持(chí)而(ér)保(bǎo)之(zhī)。
一(yī)曰(yuē)慈(cí),二(èr)曰(yuē)俭(jiǎn),三(sān)曰(yuē)不(bù)敢(gǎn)为(wéi)天(tiān)下(xià)先(xiān)。
慈(cí)故(gù)能(néng)勇(yǒng);俭(jiǎn)故(gù)能(néng)广(guǎng);不(bù)敢(gǎn)为(wéi)天(tiān)下(xià)先(xiān),故(gù)能(néng)成(chéng)器(qì)长(cháng)。
今(jīn)舍(shè)慈(cí)且(qiě)勇(yǒng);舍(shè)俭(jiǎn)且(qiě)广(guǎng);舍(shè)后(hòu)且(qiě)先(xiān);死(sǐ)矣(yǐ)!夫(fū)慈(cí)以(yǐ)战(zhàn)则(zé)胜(shèng),以(yǐ)守(shǒu)则(zé)固(gù)。
老子“三宝”人生处世哲学及现代价值

老子“三宝”人生处世哲学及现代价值周天翼【摘要】当今的中国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相对紧张,社会事件多发,多数人不知如何处世,而先秦道家的最主要代表老子却早已给出解决方法。
在《道德经》第六十七章中老子提出“三宝”的人生处世哲学。
一曰慈,慈可以使人勇敢,心胸宽广;二曰俭,俭使人克服欲望,返璞归真;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则使人处世不争,故无尤。
虽有消极倾向,但只要体会老子思想之精要,则可消除人际关系紧张,从而创建和谐的人际关系与社会。
%In recent Chinese societ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ach other get into tension and many social events happen. Many people do not know how to get along well with others, and the main representative of Taoism Lao-tzu has had already given the solutions.In<THE TAO TEH KING> chapter sixty-seven of Lao-tze put forward three aspects of behavior philosophy. One is charity, which makes you broad-minded. The second one is frugal, which help you reduce the desire. The last one is modesty, which makes your life without a struggle. Although these ways have negative tendencies, but as long as we thought of the essence, we can eliminate interpersonal tension, so as to create a harmonious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and society.【期刊名称】《大众科技》【年(卷),期】2015(000)006【总页数】3页(P179-181)【关键词】处世;慈;俭;不敢为天下先;现代价值【作者】周天翼【作者单位】广西民族大学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院,广西南宁 53000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B223从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中,可以发现在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思想,尤其是儒道为我们的处世哲学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76:凡经我手,都是我的福报——摘自赵妙果道德经学用系列

凡经我手,都是我的福报——摘自赵妙果道德经学用系列【卷首语】老子在《道德经》第三十六章中告诉我们千万不要被事物表面的现象蒙蔽,一定要有跳出思维定式,跨越过程,直接看到结果的大智慧。
其实,我们在生活中,往往容易犯这个错误。
如,有时大肆购买喜欢的衣物鞋子,以至于很多衣物淘汰时,还从未穿过;点菜时,看到喜欢的一个不能放过,最后往往不是吃撑肚子,就是剩下大半桌;对孩子的需求,一律满足,把孩子养得像公主王子一样“尊贵”……此时看似我们“得到”了很多,但是按照老子的教诲,我们又将失去什么呢?【凡经我手都是我的福报】您知道吗?凡是经过我们手的,都是我们的福报!因此,此时就是在以自己的福报交换享受!同样,不要觉得浪费自己的东西才是消耗福报。
凡是经过我们手的东西,浪费了,都是浪费自己的福报。
如我们在公司用完了电脑不关,不会扣掉工资,但是福报就会被扣掉。
如朋友请吃饭,我们浪费了一大半。
那么浪费了谁的福报?还是自己的福报。
再如,公司派我们去做一件事情,费用可以报销。
本来只花费了100元,却申报了1000元。
那么浪费了谁的福报?还是自己的福报。
福报是自己培的,也是自己损的——过渡享受,占别人便宜,都是损自己福报的方式。
老天待人永远是公平的,用无形的福报换有形的享受容易,但用有形的享受换无形的福报却绝无可能。
所以,当我们得意于“得到”了很多的时候,却恰好是失去更多的时候。
【治人事天莫若啬】老子在《道德经》第三十六章中说“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就是在告诫我们要懂得“含而不露”的道理,这既是培福积福的诀窍,同样也是保护自身安全的准则。
中国有一句老话“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如果我们过渡彰显自身的优势,就会像鱼跳出深潭一样,把自己暴露于危险之中。
因此,老子说“治人事天莫若啬”,就是告诫我们对财富、对享受、对情绪情感、对身体都要守这个“啬”字——其实质就是指“简朴”。
当前,国家在反贪反腐,主流媒体在推崇极简生活方式,这正是中国领导人传承传统道德文化的表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亲爱的家人:您好!谢谢您的每月一信,谢谢您参与2016年11月的网络读书会,《道德经学用每月一信网络读书会》是一项社会公益祈福共修活动,我们为地球母亲的安平泰祈福;为社会和谐祈福;为家庭和谐祈福;为身心和谐、快乐幸福祈福!您的每月一信能够让自己感动吗?凡能够感动自己的正能量分享,也能感动这个世界——感动,就是我们在收获上天赐予我们的祝福能量。
十一月是收获月,我们走进十一月:在成长的路上,我们用不断地学习收获着太多太多的喜悦。
小时候,我们咿呀学语,蹒跚学步,当我们含糊不清地喊出第一声“妈妈”、“爸爸”时,我们收获了语言;当我们迈出第一步时,我们收获了人生道路的起点。
当然,我们那张笨拙的小嘴不知学了多少次;我们两条稚嫩的小腿,不知摔了多少跤……从此,我们可以说出我们的心声,表达我们对世界的感受。
人生旅途中,我们在收获了快乐、富有后,还要在下一个时间继续播种“三宝”,继续用“三宝”来灌溉心田。
我们的生命就是因为有新的更高层面的力量不断注入,而年轻,而健康,而热血沸腾,而幸福天长地久!但是,人或多或少有这样的心理:想着不付出或付出很少,就可以得到很大的收获;总是期待着“天上掉下馅饼”,那可能吗?即使天上能掉下馅饼,会一直“掉”吗?“守株待兔”的故事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要想有所收获,那就得去默默地耕耘。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是千古真理。
我们坚信“笨鸟先飞早入林”,只有先飞了,才有成功的可能。
我们坚信凡只想索求的付出,最终不会有结果,也不会有收获!因为付出本不一定全是回报!有能力付出的人,是世界上最有福报的人!现在,让我们进入【收获月的祈祷文】。
我们行走在三宝之光的旅途中,我们每个人都会收获着生命之神不尽的恩典,满揣着她的礼物与祝福启程。
我明白,有时付出也不一定有收获,但是不付出绝对不会有收获,人生路只有一条路不能选择,那就是绝望之路;只有一条路不能拒绝,那就是成长之路。
所以,有时的付出不一定有收获,但不断地付出一定会有收获。
所以,有时放弃也是大智慧。
我明白,人应当以信仰来敬畏“天”、服从“天”,以智慧来认识“道”、顺应“道”。
天道是一个伟大的组合!困境之中,心灵向上天祈祷,祈求上天之福佑;行动之前,研究自然之道,感悟自然规律之特征,按“道”的规律去趋利避害。
我明白,满怀慈爱者,无所畏惧故勇敢;节俭之道,可以令人回到生命之源不衰歇;不敢为天下先,并非孱(chán)弱无能,它有不争而胜的创造潜力。
人若舍弃“慈、俭、不争”这三宝,则必死无疑!三宝中,以慈爱最重要。
有了它,战则胜,守则固,天必将卫护他。
修三宝,就是修最高等的风水。
我明白,能够把自己放得低低的,那才是真正的尊贵。
在下面,不用急,只要有生长的力量,下面的总会跑到上面来。
修炼百分之百的信任、无条件的爱、全然的喜悦,这是一条通达大安心、大自在的幸福路。
我明白,青春,并非十八岁体魄中的一段时光。
青春,表示有梦想、有朝气、有慈爱、有创造力;青春,表示甘愿放弃舒适环境,去闯荡生活的胆识与气质。
人类不会因为岁月的流逝而变得衰老;人类只是因为朝气、慈爱和创造力的毁灭,才出现了“老人”。
所以千万不要动不动就用“我老了,我不行了”等口头禅来错误地引导自己!青春是一种力量,青春是连接宇宙力量的桥梁!我明白,慈不仅是爱人类,对周围的生物,也是充满着慈爱——爱自然,爱地球,爱三界众生。
慈爱的终极意义,是“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是甘愿为众生奉献自己的一切;是舍“小我”而成“大我”,从而走向天长地久的永恒幸福!现在,我是一个勇猛精进的修行者,我已经准备好了,人生三层楼的创造之爱、广大之爱、平衡之爱的“安平泰之光”充满我的全身;大平安、大自在、大富足的力量,源源不绝地流贯我的全身!我可以展现无限的爱与创造力!我接受来自祖先与父母的祝福!我接受上天对我健康、学习、事业、关系等方面的祝福!无限的幸福充满着我们的家,守护着我们的家!我值得享受人世间所有美好事物的平安富足!谢谢!下面,我们进入《道德经》第六十七章《三宝之光》。
【原文】天下皆谓我道大,似(sì)不肖(xiào ),夫唯大,故似不肖。
若肖,久矣其细也夫!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zhǎng)。
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
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
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译文】天下人都说我们的道太大了,没有谁与它相似,因为它太大了,所以无法比拟它。
如果它像什么,那么它早就是细小之物了! 我有三个宝,坚持保有它:第一是慈爱,第二是节俭,第三是不敢为天下先。
因为慈爱所以勇敢;因为俭啬所以广大;因为不敢为天下先,所以成为众人的领袖。
现在抛弃慈善追求勇敢,抛弃节俭追求广大,抛弃谦让追求逞强,结果只有死亡。
慈爱,用来出战就会获胜,用于守卫就会坚固。
上天将要救助众人,就是用慈爱去保护它。
本章共九十九个字,分三段来阐述:第一段共二十五个字,即:“天下皆谓我道大,似(sì)不肖(xiào ),夫唯大,故似不肖。
若肖,久矣其细也夫!”本章开篇,老子用答问形式、用形而上的理论,来阐述“道”为什么是博大精深的;用万物抽象概括总结,来阐述“道”既是无形无味的物质形态,又是产生和支配万物的规律。
本段从三个层面来阐述:第一层面,道是真正的大,大到宇宙中无法用语言来比拟。
首先,《道德经》第四十二章中所说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在老子描述的这个宇宙创生系统里,“道”是创造的本源。
因为“道”在宇宙天地中是至大的;“道”是大到了极处,当然通常人们就不会能察觉到他种种有形有象的物质形象了。
更何况,“道”是宇宙中最根本的总法则和总力量。
其次,“道”的形象其实是渗透在天下万物之中的,可以说无处不可以见“道”,但又无处可以见“道”。
“道”在宇宙里就像水在大海里一样普及,像空气在陆地上一样普及。
再次,道“似不肖”,所谓“肖”就是形象,所谓“不肖”就是看不到“道”的形象。
从宇宙宏观而言,凡是有形象的东西其实都是渺小的一类。
一般意义上的“大”的东西,都有具体的尺寸、规模、范围来显示出它的“大”,可以有具体的“大”的形象被人们切实地感知到。
然而那些可以用具体的尺寸、规模、范围来形容出来的“大”,又哪里会是真正的“大”呢?所以,“道”是真正的“大”,是“大”到了身在其中而不觉的地步。
所以老子所说,如果“道”等同于某一具体事物,那么具体事物总是万物之一,则“细”。
具体事物有生有灭,道也就会随其细而“细”,因其亡而亡,也就不叫“道”了。
第二层面,老子《道德经》的至高概念是什么?是“道”。
首先,《道德经》第四章阐述了“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渊兮,似万物之宗。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湛兮,似或存。
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这个“道”既大而无外,又小而无内,所以万物都不可能与道相肖像。
这个“道”既无始无终、无边无际,又无生无灭、无限无量,所以“道”是无与伦比的。
这是老子系统地把“道”这个概念提升为宇宙万物之终极本源。
其次,近三千年前老子系统论述“道”这个至高概念之前的至高概念是什么?是人格化的“帝”,又称“上帝”。
“上帝”是最高的神,“上帝”是风雨雷电的主宰;“上帝”决定是否风调雨顺,“上帝”决定人间吉凶祸福,“上帝”决定国家命运变化,“上帝”决定战争胜败等等。
在《道德经》五千言中,老子强调“道”,但并没有否认“上帝”,因为作为寓人化的“帝”或是“天帝”亦是观天之道,是执天之行的宇宙中正义之神的代表;是能够遵循自然规律的、能动性的、有意志的;是回应人类的信仰,回应人类的祈祷,回应人类的德行的。
再次,老子《道德经》中把“天与道”整合成天道,面对主观能动之“天”,与面对客观自然之“道”,这里是不同层面的两种态度。
我们面对“天”,是信仰、祷告,真诚地遵“天”而行,是信仰性的。
我们面对“道”,是观察总结,智慧地运用“道”的规律。
“道”是客观规律,是自然规律。
面对客观的自然规律,您得有自然科学的心态,去观察事实,总结规律,实践规律,这是科学性的。
一个搞自然研究的科学家,他在研究自然现象的科学规律时,他不会这样祈祷:“自然规律啊,求您把您的奥秘告诉我吧,求您帮助我,让我明白您的规律!”面对“道”,您就得融入生活、溶入自然、溶入生命,用身心去观察人与万物,去感悟自然,冷静地研究和了解自然的规律。
所以,人应当以信仰来敬畏“天”、服从“天”,以智慧来认识“道”、顺应“道”——这是一个伟大的组合!天道,上天之道,上帝之道,这是宇宙万物的依托,是生命的依托。
困境之中,心灵向上帝祈祷,祈求上天之福佑;行动之前,研究自然之道,认识自然规律之特征,按“道”的规律去趋利避害。
“天道”概念的出现,这是中国文化的一次大升华。
第三层面,“道”和“天”,两者都是至高无上的、终极性的。
首先,老子《道德经》各章中所讲到的“天”。
如《道德经》第四章中只用了一句话来阐述,即“道在帝之先”,虽然老子强调“道”,但老子在尊贵之“道”的前面,保留了“天”。
如《道德经》第五十九章中所说的:“治人事天,莫若啬。
夫唯啬,是谓早服”,强调了对“天”要事奉。
如《道德经》第六十七章中所说的:“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
天将救之,以慈卫之”,老子心中的“天”,是主观能动的,是介入人事的。
如《道德经》第七十三章中所说的:“天之所恶(wù),孰知其故”,这是告诉人类“天”是有好恶(wù)的。
老子在七十三章中还说:“天网恢恢,疏而不失”,上天布下法网,不放过邪恶之人。
老子心中的这位“天”,是至高的人格性的主宰力量,有明确的好恶,介入和支配人事变迁。
老子以此告诫人类,慎言慎行,用修道以待天命。
其次,中国文化中有一句成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道”的概念,已经让人不得不自强不息,不得不依靠自己了。
所谓“靠自己一颗心”,心是我们生命内在之心,也是宇宙之心。
当个人的主体性被提升到“道”的至高层面,“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法由心生,境由心造,心生万法——这就是“一切自己创造,创造自己一切”!生命中任何事情发生,都要靠自己去面对,去蜕变。
再次,中国文化是从“帝”,到“天”,到“道”,再到“心”的一个发展过程。
这个发展进程,是从对外在权威的敬畏,逐渐走向“权威内在化”的过程。
“心”的概念,则把自我与宇宙本原融合,把自我之“心”提升成了宇宙的中心,吾心即宇宙之心。
“天、道、心”这三大终极概念,也是未来和谐世界、和谐社会、和谐企业、和谐家庭、和谐身心的经济建设和精神建设抵达的最高点。
第二段共五十六个字,即:“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zhǎng)。
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