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种经典心身疾病的临床症状及心理影响因素
心身疾病的诊断标准

心身疾病的诊断标准心身疾病是一类以心理因素为主要病因,导致身体功能异常的疾病。
其临床表现多种多样,给临床诊断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因此,对心身疾病的诊断标准进行明确和规范,对于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临床治疗的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一、心身疾病的诊断标准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症状表现,心身疾病患者常常表现为头痛、胸痛、呼吸困难、恶心、呕吐、腹泻等身体不适症状,同时伴有焦虑、抑郁、恐惧等心理症状。
诊断时应综合考虑患者的身体症状和心理症状,排除其他器质性疾病。
2. 心理评估,心身疾病诊断需要进行全面的心理评估,包括心理测验、心理问卷、临床面谈等多种方法,以了解患者的心理特征和心理健康状况。
3. 生活事件,心身疾病的发病常常与生活事件密切相关,如工作压力、家庭矛盾、人际关系等。
诊断时应详细了解患者的生活事件,排除心理社会因素对疾病的影响。
4. 排除其他疾病,心身疾病的诊断需要排除其他器质性疾病,如心血管疾病、内分泌疾病等。
需要进行详细的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以明确诊断。
二、心身疾病的诊断标准应遵循以下原则:1. 综合性,心身疾病的诊断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身体症状和心理症状,不能片面地只关注身体或心理方面的症状。
2. 严谨性,心身疾病的诊断需要排除其他器质性疾病,不能因为无法找到明确的器质性病变而将病因归结为心理因素。
3. 个体化,心身疾病的诊断需要考虑患者的个体差异,不能一刀切地套用标准化的诊断标准,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性化诊断。
4. 长期性,心身疾病的诊断需要考虑其长期性,不能仅仅停留在短期的症状表现,需要了解其发展和变化规律。
三、心身疾病的诊断标准的制定应注意以下几点:1. 多学科参与,心身疾病的诊断标准的制定需要多学科的参与,包括心理学、精神病学、神经病学、内科学等专业的专家,以确保诊断标准的科学性和全面性。
2. 临床实践,心身疾病的诊断标准的制定需要结合临床实践,充分考虑医生和患者的实际需求,以提高诊断标准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
简述心身疾病患者的常见特征

简述心身疾病患者的常见特征
心身疾病是指在生理疾病的基础上产生的心理障碍,具有明显的身体症状和心理症状。
以下是心身疾病患者常见的特征:
1. 身体症状:心身疾病患者常表现出各种身体症状,如头痛、胸闷、胃痛、肌肉疼痛等,但常规医学检查往往难以找到明确的生理原因。
这些身体症状可能会持续数月或数年之久,给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带来严重影响。
2. 心理症状:心身疾病患者往往伴有一系列的心理症状,如焦虑、抑郁、睡眠障碍、恐惧症等。
这些心理症状会进一步加重患者的身体症状,并产生恶性循环。
3. 压力和情绪难以调节:心身疾病患者常常对生活中的压力和情绪难以有效应对,容易出现情绪波动、易怒、紧张等情绪反应。
这些情绪问题可能是心身疾病的原因或结果,进一步加重了患者的病情。
4. 高度关注身体状况:心身疾病患者对自身的身体状况非常敏感,并对身体症状过度担心。
他们常常频繁就医、进行多次检查,但结果常常是阴性,导致进一步焦虑和困惑。
5. 社交和日常功能受损:心身疾病患者的社交能力和日常功能可能
受到明显影响。
他们可能因为身体症状而减少外出和与他人交往,导致社交障碍和孤独感。
6. 病程波动:心身疾病患者的病程常常呈波动性,即时好时坏。
他们可能会突然出现新的身体或心理症状,或是旧症状恶化,造成治疗上的困难。
综上所述,心身疾病患者常见的特征包括身体症状、心理症状、压力和情绪难以调节、高度关注身体状况、社交和日常功能受损以及病程波动。
了解这些特征有助于医生更好地认识和诊断心身疾病,为患者提供全面的治疗和支持。
心身疾病的心理因素【优质推荐】

心身疾病的心理因素【优质推荐】一般能引起人产生损失感、威胁感和不安全感的心理刺激最易致病。
人的心理活动通常与某种情绪活动相关联,如愤怒、恐惧、焦虑、忧愁、悲伤、痛苦等情绪虽然是适应环境的一种心要反应,但强度过大或时间过久,都会使人的心理活动失去平衡,导致神经系统功能失调,对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如果这些消极情绪经常反复出现,引起长期或过度的精神紧张,还可产生如神经功能紊乱、失调、血压持续升高等病变,从而导致某些器官、系统的疾病。
心脏病患者情绪紧张时可出现心律失常,如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房性或室性早搏。
紧张情绪可导致兴奋亢进的交感神经末梢释放大量的去甲肾上腺素,同时肾上腺髓质分泌肾上腺素进入血流,动员储存的脂肪,使血中的脂质增加,当这些游离的脂肪酸不能被肌肉活动所消耗,就可能导致动脉硬化。
心理应激还能引起胃肠分泌增加。
愤怒、激动、焦虑、恐惧都能使胃液分泌和酸度升高,而抑郁、悲伤则可使胃液分泌减少和胃肠蠕动减慢,长期焦虑还可使充血的胃粘膜糜烂。
在支气管哮喘疾患中,心理因素起重要作用者约占30%.有支气管痉挛素质、易产生IgE抗体者,哮喘易被促发。
哮喘的病程可因心理因素而改变。
有些儿童的哮喘只在家中发作,在学校则不发作,甚至在两种场合都接触同样的致敏原也是如此。
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说明心理因素起着重要作用,甚至有些哮喘患者可由条件反射而引起哮喘发作。
流行病学调查表明,伴有心理上损失感(feelingofloss)的刺激,对健康的危害最大。
根据对居丧的903名男女长达6年的追踪观察,发现居丧第一年的死亡率高达12%,第二年为7%,第三年为3%,而对照组分别只有1%、3%和2%.另一调查表明,中年丧偶者更为严重,比较他们与同年龄组的死因,以8种疾病的差异最为显著,脑血管病为对照组的6.2倍,冠心病4.6倍,非风湿性心脏病3.4倍,高血压性心脏病8.2倍,全身动脉硬化7.1倍,肺结核7.8倍,肺炎和流感5.5倍。
心身疾病的分类

心身疾病的分类心身疾病是指心理因素与身体疾病之间的相互作用,包括心理因素对于疾病发生、发展以及治疗的影响,也包括身体疾病对于心理状态和行为的影响。
心身疾病的分类可以基于不同的标准,以下是常见的分类方法。
1.按照主要表现症状分类(1)心理因素相关的身体疾病:也称为心因性疾病、功能性疾病或躯体化疾病。
这种疾病通常没有明显的器质性病因,表现为身体上的不适或疼痛,常常伴随着心理上的烦恼和焦虑。
常见的包括慢性疼痛综合征、纤维肌痛、反应性关节炎等。
(2)心理因素导致的疾病:这种疾病往往有明显的器质性病因,但是心理因素对于疾病的发展和治疗有重要影响。
例如,焦虑症、抑郁症、创伤后应激障碍等。
2.按照发生时期分类(1)儿童期心身疾病:主要表现为身体症状,如头痛、腹痛、呕吐、反复发热等,同时伴随着心理因素,如家庭关系问题、学业压力等。
(2)成人期心身疾病:在这个阶段,心身疾病通常与工作压力、家庭问题、人际关系等因素有关,表现为身体不适、疼痛等症状,同时伴随着心理上的问题。
3.按照疾病的临床特征分类(1)焦虑和恐惧相关疾病:这种疾病主要表现为强烈的焦虑和恐惧,比如广泛性焦虑症、社交恐惧症等。
(2)躯体反应相关疾病:这种疾病主要表现为身体上的不适或疼痛,如慢性疼痛综合征、头痛、肠易激综合征等。
(3)抑郁和心境相关疾病:这种疾病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和消极,如抑郁症、心境恶劣障碍等。
(4)创伤后应激障碍:这种疾病主要是由于遭受创伤事件后导致的一系列心理和身体上的反应,如闪回、恐惧、失眠等。
(5)心身疾病的高风险人群:这些人群有可能患有心身疾病,例如淘气、焦虑、神经质、沮丧、悲伤、哀痛、放任、抑郁、孤独、自我中心、刻板固化、强迫症等。
身体上,高风险人群也包括有抵抗力低下、再发患病史、不良照顾经历、缺少自我保健意识等。
总之,心身疾病是身体和心理上的复合问题,治疗需要多专业的协同合作,如医生、心理医生、社会工作者等。
对于高风险人群,加强健康教育、减少压力、增强抵抗力、建立良好的支持系统等措施都有利于预防和治疗心身疾病。
简述亚历山大列举的七种经典心身疾病的临川症状以及心理因素是如何影响这七种心身疾病

简述亚历山大列举的七种经典心身疾病的临床症状以及心理因素是如何影响这七种心身疾病李刚09120109心身疾病(psychosomatic disease)又称心理生理障碍(psychophiological disorder),是指一组在生理、心理两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与心理社会因素密切相关,但以躯体症状表现为主的疾病。
Alexander最早提出七种经典的心身疾病是:原发性高血压、十二指肠溃疡、溃疡性结肠炎、支气管哮喘、甲状腺机能亢进、类风湿性关节炎、和神经性皮炎,并认为与特定的心理冲突有关。
一原发性高血压原发性高血压是最早被列为经典心身疾病之一,也是世界上发病率很高的心血管疾病,在世界各国现代化大城市中成年人的发病率均在10%左右。
不同地区,不同生活方式,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群的发病率有所不同,一般来讲,城市比农村发病率高,女性比男性发病率高,美国黑人比白种人发病率高。
(一)临床症状早期高血压病人可表现头痛、头晕、耳鸣、心悸、眼花、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手脚麻木、疲乏无力、易烦躁等症状,这些症状多为高级神经功能失调所致,其轻重与血压增高程度可不一致。
后期血压常持续在较高水平,并伴有脑、心、肾等靶器官受损的表现。
这些器官受损可以是高血压直接损害造成的,也可以是间接地通过加速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产生而造成的。
这些靶器官受损的早期可无症状,最后导致功能障碍,甚至发生衰竭。
如高血压引起脑损害后,可引起短暂性脑血管痉挛,使头痛头晕加重,一过性失明,半侧肢体活动失灵等,持续数分钟或数小时可以恢复,也可发生脑出血。
对心脏的损害先是心脏扩大,后发生左心衰竭,可出现胸闷、气急、咳嗽等症状。
当肾脏受损害后,可见夜间尿量增多或小便次数增加,严重时发生肾功能衰竭,可有尿少、无尿、食欲不振、恶心等症状。
(二)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病因素原发性高血压的病因目前尚不清楚。
研究表明多种因素可以导致高血压,饮食中的钠盐含量和体重与高血压有密切关系,流行学调查资料显示,饮食中含食盐过量的群体,血压偏高;高血压患者的体重大都明显超重,早年过度肥胖,无疑是高血压的先兆。
亚历山大七大经典型心身疾病的临床症状以及治病的心理因素

亚历山大七大经典型心身疾病的临床症状以及治病的心理因素十二指肠溃疡它是消化道的常见病,一般认为是由于大脑皮质接受外界的不良刺激后,导致胃和十二指肠壁血管和肌肉发生痉挛,使胃肠壁细胞营养发生障碍和胃肠粘膜的抵抗力降低,致使胃肠粘膜易受胃液消化而形成溃疡,目前有人认为是胃弯曲杆菌感染所致,溃疡常为单个性,但也有多个溃疡,胃和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同时存在时称复合性溃疡。
一、临床症状:溃疡病以疼痛为主要症状,其疼痛多为周期发作,秋季至春季是发作季节,可由气候寒冷或饮食不洁而诱发,胃小弯溃疡的疼痛多于餐后0.5~1小时发生,十二指肠溃疡或胃幽门部溃疡,多发于餐后3~4小时,有时可在半夜发生,但老年人的疼痛部位常无固定也缺乏明显的时间规律。
其典型表现为饥饿不适、饱胀暖气、泛酸或餐后定时的慢性中上腹疼痛,严重时可有黑便与呕血。
一般经药物治疗后,症状缓解或消失。
如无效,应进一步作X线钡餐及胃镜检查,以除外穿孔、梗阻或恶变的可能性。
十二指肠溃疡的主要临床表现为上腹部疼痛,可为钝痛、灼痛、胀痛或剧痛,也可表现为仅在饥饿时隐痛不适。
典型者表现为轻度或中度剑突下持续性疼痛,可被制酸剂或进食缓解。
临床上约有2/3的疼痛呈节律性:早餐后1~3小时开始出现上腹痛,如不服药或进食则要持续至午餐后才缓解。
食后2~4小时又痛,也须进餐来缓解。
约半数患者有午夜痛,病人常可痛醒。
节律性疼痛大多持续几周,随着缓解数月,可反复发生。
二、发病特点:十二指肠溃疡发病有以下特点:1、慢性过程呈反复发作,病史可达几年甚或十几年。
2、发作呈周期性,与缓解期相互交替。
过去发作期可长达数周或数月,现因有效治疗而显著缩短。
缓解期亦可长短不一,短的仅几周或几个月,长的可达几年。
3、发作有季节性,多在秋冬或冬春之交发病,可因不良精神情绪或解热镇痛药及消炎药物诱发。
4、多发于中青年男性。
部分病例可无上述典型的疼痛,而仅表现为无规律性较含糊的上腹隐痛不适,伴腹胀、厌食、嗳气等症状。
常见的心身疾病

– 原发性高血压 原发性高血压相关的心理社会因素有:应激与冲突明显的社会、职业性质、 生活变故及创伤性生活事件、A型行为。 心理治疗:主张在采用药物治疗的同时,积极配合认知疗法、自律训练、生 物反馈疗法、气功、太极拳等心理治疗。 –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为冠心病,CHD) 1)心理社会因素有:A型行为、生活应激事件、不良行为习惯(如吸烟、缺 乏运动、过食与肥胖等)。 心理综合防治:心理咨询、生物反馈治疗、运动治疗(如练习气功、书画、 听音乐等)。 – 消化性溃疡 心理社会因素有:生活事件刺激、人格特征及行为方式、不良情绪反应。 心理治疗:包括行为方式的调整和不良情绪的消除。
支气管哮喘
– 心理社会因素有:情绪因素;人格特点(如过度依赖性、敏感性、过于被动性);早
期习得经验。 – 心理治疗:①提高对病理心理状态的认识并给予积极的处理;②采用放松训练法、系 统脱敏法、生物反馈法等,消除消极情绪,解除呼吸困难与焦虑情绪间的恶性循环; ③改变与支气管哮喘有关的不良行为方式和家庭教育模式;④指导和鼓励应用最好的 自我照顾,提高安全感。
– 心理预防:①正确处理生活变故事件,避免强大的心理刺激给人们造成的心理压力;
②积极协调、正确处理和保持协调的人际关系;③积极参加社会、文娱活动,消除心 理疲劳,增强抗病能力。
类别
性格特征
患病率%
A
在新的环境里谨小慎微
25
B C
冷静、主动、敏 、聪明、能说会道
26.7 77
性格乖僻,表面上小心翼翼,但时 而冲动,虽多愁善感 但才华横溢,有时目标很,有时 又很低
恶性肿瘤
– 心理社会因素有:心理应激(生活变故事件引起的慢性心理压力和高度的情绪应激)、
人格特征(多疑善感,情绪抑郁;易躁易怒,忍耐力差;沉默寡言,对事物态度冷漠; 性格孤僻,脾气古怪)、抑郁等消极情绪。 – 心理治疗与预防
心身疾病 Psychosomatic disorders

心身疾病 Psychosomatic disorders心身疾病(Psychosomatic disorders),是指以心理、社会因素为重要病因引起有一定病理生理和病理形态学改变的某些躯体疾病。
故与神经症等是有区别的。
心身疾病,早在我国中医学就有记载,即喜、怒、忧、惊、悲、思、恐七情的心理因素的发病的主要因素。
近代心身疾病,是19世纪2 0年代由心身医学提出的心身疾病的概念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病因和主要研究:由多种因素联合作用所致。
一、病因:(一)心理因素:即生活事件。
如家庭、经济、生活、职业、工作、子女、夫妻等引起各种心理因素。
(二)社会因素:一般包括社会、环境、文化等。
如空气污染、居住拥挤、交通繁杂、噪音干扰、环境卫生不佳、人际关系等因素。
(三)生物学因素:遗传、性格、体型和文化、教育、教养等素质也有一定关系。
二、中介机理的研究有关心身疾病发病机理,是什么情绪和心理因素会引起机体各系统的疾病?现在从神经生理、神经内分泌、神经免疫等进行研究。
(一)神经生理机理的研究:心理社会因素的应激可传入脑内,若主观认为是恐惧的信息,就会引起惊恐、焦虑或愤怒。
这种恐惧心理又对大脑功能产生不良影响,以至导致功能障碍,当心理反应时,交感神经中枢兴奋,通过网状结构向下传递,可引起总体性交感神经反应,多而导致血压上升、全身代谢增强、胃肠道抑制等。
如副交感神经活动亢进时,上述的功能活动起着相反作用。
因此长期持续的心理反应能使交感和副交感的对立统一出现失调。
(二)神经内分泌机理的研究:内分泌系统具有使机体适应环境的作用,下丘脑垂体激素有调节肾上腺、甲状腺等激素的作用。
心理因素能改变激素水平,因而影响所有的代谢过程,如高度紧张或抑郁状态时,血液儿茶酚胺含量增高,一旦这种因素多次反复,可引起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分泌持续增高,激素水平的改变影响代谢过程。
经过反馈作用,促使神经递质更新率,儿茶酚胺增高,增强大脑皮质的兴奋性,可使整个功能的稳定性改变,从而可导致心身疾病的产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种经典心身疾病的临床症状及心理影响因素
20世纪30年代,心身医学研究的先驱者之一亚历山大(Alexander)把十二指肠溃疡,原发性高血压,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溃疡性结肠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神经性皮炎和支气管哮喘七种疾病称为心身疾病,即七种经典心身疾病。
1980年,美国的心身医学所研究的心身疾病定义为:由环境心理应激引起或加重躯体病变的疾病称为心身疾病。
一、十二指肠溃疡
十二指肠溃疡主要是指发生在十二指肠的慢性溃疡,以慢性,反复发作,节律性的胃脘部疼痛为典型表现。
1.临床症状:以长期性,周期性,季节性和节律性的上腹部疼痛为典型临床表现。
常伴有上腹胀满,食欲不振,恶心,呕吐,泛酸,嗳气,烧心等症状。
且症状的轻重与患者的情绪变化有密切联系。
当病人因负性心理应激时间导致情绪压抑,心理冲突,精神焦虑时,临床症状加重,反之当病人情绪趋于平静,心情愉快时,症状就减轻或消失。
2.心理影响因素:①负性生活事件,生活事件作为紧张刺激物,当其强度和发生频率达到一定程度时即可成为致病因素;②个性特征,患者有显著的依赖、神经质人格变异和高度的焦虑,抑郁等反应。
他们对生活事件的刺激有着过度的反应,容易接受和积累刺激,并通过负性情绪反应使刺激损害定向到胃肠器官;③负性情绪,患者常存在情绪障碍,十二指肠溃疡的溃疡面积,病程,严重程度与抑郁情绪呈正相关。
二、原发性高血压
原发性高血压指以高血压(收缩压≥21.3315kPa及舒张压≥12.6656kPa)作为主要临床表现而病因表现不明者称原发性高血压。
1.临床症状:病人常会出现心情烦躁、易怒、记忆力减退等心理症状,并常合并有头痛、头晕、耳鸣、眼花、心悸、倦怠等躯体不适,少数病人甚至有意识障碍、兴奋、躁动、忧郁、被害妄想,幻觉等较严重的精神症状,而这些精神症状常与血压升降呈平行关系。
2.心理影响因素:①负性情绪,焦虑紧张愤怒以及压抑情绪常为高血压的诱发因素;②人格特征,患者常表现为A型行为特征(较高的成就欲望,富于挑战和竞争精神、争强好胜、不耐烦、有时间紧迫感等);③慢性应激,注意力高度集中、精神紧张而体力活动较少的职业,以及对视觉,听觉、听觉形成慢性刺激的环境,可能是导致血压升高的因素。
三、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指甲状腺呈高功能状态,有甲状腺肿大,基础代谢增加和自主神经系统功能失调等特征,是精神应激诱发垂体甲状腺轴功能紊乱的自身免疫反应性疾病,是一种多系统综合征。
1.临床症状:怕热、多汗、食欲亢进、消瘦、心慌、情绪紧张及脾气急躁等症状。
大多数甲亢患者出现甲状腺肿大,肿大的程度有轻有重,极少数甲亢患者甲状腺不肿大。
不少甲亢患者还有眼球突出,眼球突出的程度有轻有重。
2.心理影响因素:①负性生活事件,负性生活事件可作为心理应激源,引起负性情绪体验,使机体处于应激状态,抑制机体免疫而使机体处于疾病的易感状态;②个性特征,甲亢患者可能有焦虑、抑郁或倾向“A”型行为等性格特征;③负性情绪及精神障碍,甲亢的发生与长期的精神创伤、过度悲哀、紧张和愤怒等心理变化及精神障碍的关系比较密切。
四、溃疡性结肠炎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局限于结肠粘膜及粘膜下层的炎症过程。
1.临床症状:①腹泻、便秘,
初期症状较轻,粪便表面有黏液,以后便次增多,粪中常混有脓血和黏液,可呈糊状软便;
②腹痛,多局限在左下腹或下腹部,轻症者亦可无腹痛;③消化不良,时常表现厌食、饱胀、嗳气、上腹不适、恶心、呕吐等。
急性暴发型重症患者,出现发热、水电解质失衡、维生素、蛋白质丢失、贫血、体重下降等。
2.心理影响因素:①个性特征,患者大都表现有强迫、压抑、自卑及不安全感等人格特点②负性情绪,患者情绪稳定性差,容易紧张,焦虑、抑郁,对自己的健康有过度的担忧,较少自发的倾诉抑郁、焦虑情绪。
五、类风湿性关节炎
类风湿性关节炎是指以关节病变引起肢体严重畸形,关节滑膜炎及浆膜、心肺、皮肤、眼、血管等结缔组织广泛性炎症为主要表现的慢性全身性免疫性疾病。
临床症状:关节晨僵早晨明显,午后减轻,关节肿痛,多呈对称性,除此之外,还可出现类风湿结节,多见于前臂常受压的伸侧面;以及类风湿性血管炎(除关节及关节四周组织外,全身其它处均可发生血管炎)及类风湿性心脏病(心肌、心内膜及瓣环淋巴细胞浸润或纤维化)2.心理影响因素:①人格特征,患者主要表现为严重的焦虑和抑郁症状、抑郁症。
②负性情绪,患者存在无效应对、社会支持少的特点,导致个人无助,无助的感觉导致消极应对方式。
六、神经性皮炎
神经性皮炎是指一种以皮肤苔藓样变及剧烈瘙痒为特征的常见慢性瘙痒性皮肤病。
1.临床症状:初发时感觉局部阵发性瘙痒,经搔抓或摩擦后,出现成粟粒或米粒大小、淡褐色或红色圆形及多角形平丘疹,表面覆有少许鳞屑。
久之,皮疹逐渐融合扩大,颜色呈暗褐色,皮脊增高,皮纹加深,相互交错,呈菱形或多角形,干粗肥厚,似皮革样斑片。
2.心理影响因素:①人格因素,是本病的重要致病因素,患者多属特异体质,常因情绪极度压抑,或极度压抑愤怒情绪,或过度紧张,以搔破皮肤代替肌肉运动以释放自己的恶劣情绪,常在精神刺激后即刻发病。
②负性情绪,神经性皮炎常与患者的家庭不和睦,强烈的责任感及强烈的羞耻心等有关。
七、支气管哮喘
支气管哮喘是一种以噬酸粒细胞和肥大细胞反应为主的气道应变性炎症。
1.临床症状:表现为反复发作性气喘、呼吸困难、胸闷或咳嗽,常在夜间或清晨发作,加剧,并出现广泛多变的可逆性气流受限,经治疗缓解或自行缓解。
2.心理影响因素:①负性生活事件,家庭、工作、生活三方面负性生活事件会增加哮喘的发病,如亲人死亡、母子冲突、家庭不和、意外事件、个人欲望未满足、生活环境改变、过度紧张或疲劳等;②负性情绪,情绪作为诱因,频度高低层次为:焦虑、愤怒、抑郁、恐惧、兴奋。
③人格特征,哮喘患者的人格特征表现为顺从、随和、工作有恒负责,其相应心理防御机制不成熟的一面表现为被动、敏感、懦弱的人格特征。
参考文献:
刘瑶张伯华,心身医学概论,安徽大学出版社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年。
七种经典心身疾病的临床症状及心理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