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水评价例子

地下水评价例子
地下水评价例子

根据《**岩土工程勘察报告》,项目场区设勘察采样点61个,钻探最大揭露深度为16.8m,最大揭露厚度为10.4m>1.0m。根据钻探、原位测试及土工试验结果,在勘察深度范围内,项目场区地层自上而下划分为一个工程地质层——粉质粘土层,粉质粘土渗透系数为0.05m/d,即5.79×10-5 cm/s在10-7 cm/s~10-4 cm/s之间,且分布连续、稳定。则项目场地包气带防污性能为中级。

场区在钻探揭露深度(最大揭露深度为16.8m)内均未见地下水,则场区潜水含水层埋深较深。项目所在区域属松散岩类孔隙含水岩组,分布于河谷阶地,主要接受大气降水补给,动态变化呈季节性,则地下水与地表水联系较密切。综合分析,项目场地的含水层易污染。

项目所在区域不属于生活供水水源地准保护区、不属于热水、矿泉水、温泉等特殊地下水源保护区、也不属于补给径流区,同时项目占地为规划的轻工建设用地,场地内无分散居民饮用水源等其它环境敏感区。则项目场地地下水敏感程度为不敏感。

根据工程分析可知项目产生的废水经厂内污水处理站处理达标后排入市政污水管网,废水排放量为220.03m3/d<1000 m3/d,废水中的污染物为非持久型污染物,即污染物类型数=1。需预测的水质指标有CODcr、BOD5、SS、动植物油、氨氮,共计5个<6个。则项目污水排放强度小,污水水质简单。

综上述述,通过查表1-3可知本项目地下水影响评价等级为三级。

4、地下水环境影响分析

污染物对地下水的影响主要是由于降雨或废水排放等通过垂直渗透进入包气带,进入包气带的污染物在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下经吸附、转化、迁移和分解后输入地下水。因此,包气带是联接地面污染物与地下含水层的主要通道和过渡带,既是污染物媒介体,又是污染物的净化场所和防护层。地下水能否被污染以及污染物的种类和性质。一般说来,土壤粒细而紧密,渗透性差,则污染慢;反之,颗粒大松散,渗透性能良好则污染重。

4.1水文地质概况

(1)地质概况

项目场地属松散岩类孔隙含水岩组,分布于河谷阶地,根据《**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场区在勘察钻探揭露深度(最大揭露深度为16.8m)内均未见地下水,则场区潜水含水层埋深较深。地下水化学类型为重碳酸钙型水,矿化度〈0.5 g/L,主要接受大气降水补给,动态变化呈季节性。地下水流向为由北向南。

(2)含水组水文地质特征

项目场地地下水为第四系孔隙潜水,浅水层上部为粘土,下部以砂砾石为主,卵砾石其次。此类型地下水主要受降水和蒸发的控制影响,则比较容易受到污染。一般旱季水位下降,雨季地下水位回升,自年初至五、六月份,由于降水量少,蒸发旺盛,地下水呈连续下降状态。七月份后,随雨季的到来,地下水得到大气降水的补给,水位迅速回升,九月份以后转入降落期延伸到年底。

(3)包气带及深层地下水上覆地层防污性能

包气带即地表与潜水面之间的地带,是地下含水层的天然保护层,是地表污染物质进入含水层的垂直过渡带。污染物质进入包气带便与周围介质发生物理化学生物化学等作用,其作用时间越长越充分,包气带净化能力越强。

包气带岩土对污染物质吸附能力大小与岩石颗粒大小及比表面积有关,通常粘性土大于砂性土。根据《**岩土工程勘察报告》,项目场区设勘察采样点61个,钻探最大揭露深度为16.8m,最大揭露厚度为10.4m>1.0m。根据钻探、原位测试及土工试验结果,在勘察深度范围内,项目场区地层自上而下划分为一个工程地质层——粉质粘土层,粉质粘土渗透系数为0.05m/d,分布连续、稳定。项目场地包气带防污性能为中级。

4.2地下水污染途径、影响分析及预防措施

(1)污染途径

污染物从污染源进入地下水所经过路径称为地下水污染途径,地下水污染途径是多种多样的。根据工程所处区域的地质情况,

拟建项目可能对下水造成污染的途径主要有:待宰圈、屠宰车间、氨机房、污水处理站、垃圾集中箱放置场地等污水下渗对地

下水造成的污染。

(2)影响分析

①对浅层地下水的污染影响

正常情况下,对地下水的污染主要是由于污染物迁移穿过包气带进入含水层造成。项目场地为粉质粘土层,其渗透系数为0.05m/d,包气带防污性能为中级,说明浅层地下水不太容易受到污染。若废水或废液发生渗漏,污染物不会很快穿过包气带进入浅层地

下水,对浅层地下水的污染很小。

②对深层地下水的污染影响

判断深层地下水是否会受到污染影响,通常分析深层地下水含水组上覆地层的防污性能和有无与浅层地下水的水利联系。通过

水文地质条件分析,区内第Ⅱ含水组顶板为分布比较稳定且厚度较大的粘土隔水层,所以垂直渗入补给条件较差,与浅层地下

水水利联系不密切。因此,深层地下水不会受到项目下渗污水的污染影响。

(3)预防措施

该项目重点污染区防渗措施为:待宰圈、屠宰车间、氨机房地面采取粘土铺底,再在上层铺设10-15cm的水泥进行硬化,并铺

环氧树脂防渗;氨机房中的氨罐区四周设围堰,围堰底部用15~20cm的耐碱水泥浇底,四周壁用砖砌再用水泥硬化防渗,并涂环氧树脂防渗;污水处理站所用水池、事故池均用水泥硬化,四周壁用砖砌再用水泥硬化防渗,全池涂环氧树脂防腐防渗。通

过上述措施可使重点污染区各单元防渗层渗透系数≤10-10cm/s。

一般污染区防渗措施:制冷工段地面、生产区路面、垃圾集中箱放置地、维修车间仓库地面采取粘土铺底,再在上层铺10~15cm 的水泥进行硬化。通过上述措施可使一般污染区各单元防渗层渗透系数≤10-7 cm/s。

由污染途径及对应措施分析可知,项目对可能产生地下水影响的各项途径均进行有效预防,在确保各项防渗措施得以落实,并加强维护和厂区环境管理的前提下,可有效控制厂区内的废水污染物下渗现象,避免污染地下水,因此项目不会对区域地下水环境产生明显影响。

地下水水质分析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 14848-9 1、引言 为保护和合理开发地下水资源、防止和控制地下水污染、保障人民身体健康、促进经济建设,特制订本标准。 本标准是地下水勘查评价、开发利用和监督管理的依据。 2、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2.1、本标准规定了地下水的质量分类、地下水质量监测、评价方法和地下水质量保护 。 2.2、本标准适用于一般地下水,不适用于地下热水、矿水、盐卤水。 3、引用标准 GB 5750 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 4、地下水质量分类及质量分类指标 4.1、地下水质量分类 依据我国地下水水质现状、人体健康基准值及地下水质量保护目标,并参照了生活饮用水、工业、农业用水水质最高要求,将地下水质量划分为五类: Ⅰ类:主要反映地下水化学组分的天然低背景含量,适用于各种用途 Ⅱ类:主要反映地下水化学组分的天然背景含量,适用于各种用途 Ⅲ类:以人体健康基准值为依据,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及工、农业用水 Ⅳ类:以农业和工业用水要求为依据,除适用于农业和部分工业用水外,适当处理后可作生活饮用水 Ⅴ类:不宜饮用,其他用水可根据使用目的选用 4.2、地下水质量分类指标(见表一) 表一地下水质量分类指标 项目Ⅰ类Ⅱ类Ⅲ类Ⅳ类Ⅴ类 色(度)≤5 ≤5 ≤15 ≤25 >25 嗅和味无无无无有 浑浊度(度)≤3 ≤3 ≤3 ≤10 >10 肉眼可见物无无无无有 PH 06.5~8.5 5.5~6.5 8.5~9 <5.5,>9 总硬度(以CaCO3计)(mg/l)≤150 ≤300 ≤450 ≤550 >550 溶解性总固体(mg/l)≤300 ≤500 ≤1000 ≤2000 >2000 硫酸盐(mg/l)≤50 ≤150 ≤250 ≤350 >350 氯化物(mg/l)≤50 ≤150 ≤250 ≤350 >350 铁(Fe)(mg/l)≤0.1 ≤0.2 ≤0.3 ≤1.5 >1.5 锰(Mn)(mg/l)≤0.05 ≤0.05 ≤0.1 ≤1.0 >1.0 铜(Cu)(mg/l)≤0.01 ≤0.05 ≤1.0 ≤1.5 >1.5 锌(Zn)(mg/l)≤0.05 ≤0.5 ≤1.0 ≤5.0 >5.0 钼(Mo)(mg/l)≤0.001 ≤0.01 ≤0.1 ≤0.5 >0.5 钴(Co)(mg/l)≤0.005 ≤0.05 ≤0.05 ≤1.0 >1.0 挥发性酚类(以苯酚计)(mg/l)≤0.001 ≤0.001 ≤0.002 ≤0.01 >0.01 阴离子合成洗涤剂(mg/l)不得检出≤0.1 ≤0.3 ≤0.3 >0.3

地下水质量标准(GB14848-93)

1 引言 为保护和合理开发地下水资源,防止和控制地下水污染,保障人民身体健康,促进经济建设,特制订本标准。 本标准是地下水勘查评价、开发利用和监督管理的依据。 2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2.1 本标准规定了地下水的质量分类,地下水质量监测、评价方法和地下水质量保护。 2.2 本标准适用于一般地下水,不适用于地下热水、矿水、盐卤水。 3 引用标准 GB 5750 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 4 地下水质量分类及质量分类指标 4.1 地下水质量分类 依据我国地下水水质现状、人体健康基准值及地下水质量保护目标,并参照了生活饮用水、 工业、农业用水水质最高要求,将地下水质量划分为五类。 Ⅰ类主要反映地下水化学组分的天然低背景含量。适用于各种用途。 Ⅱ类主要反映地下水化学组分的天然背景含量。适用于各种用途。 Ⅲ类以人体健康基准值为依据。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及工、农业用水。 Ⅳ类以农业和工业用水要求为依据。除适用于农业和部分工业用水外,适当处理后可作生活饮用水。 Ⅴ类不宜饮用,其他用水可根据使用目的选用。

表1 地下水质量分类指标

根据地下水各指标含量特征,分为五类,它是地下水质量评价的基础。以地下水为水 源的各类专门用水,在地下水质量分类管理基础上,可按有关专门用水标准进行管理。 5 地下水水质监测 5.1 各地区应对地下水水质进行定期检测。检验方法,按国家标准GB 5750《生活饮用 水标准检验方法》执行。 5.2 各地地下水监测部门,应在不同质量类别的地下水域设立监测点进行水质监测,监 测频率不得少于每年二次(丰、枯水期)。 5.3 监测项目为:pH、氨氮、硝酸盐、亚硝酸盐、挥发性酚类、氰化物、砷、汞、铬(六价)、总硬度、铅、氟、镉、铁、锰、溶解性总固体、高锰酸盐指数、硫酸盐、氯化

地下水调查评价规范

地下水调查评价规范 一、资质内容 根据《资质管理办法》第二条规定,水文、水资源调查评价资质业务范围分以下5项内容。同时,结合水文、水资源调查评价工作的特点和承担水文、水资源调查评价业务单位的实际情况,分列相应的单项业务范围: (一)水文水资源监测:地表水水量监测、地下水水量监测、水质监测、水文调查、水文测量、水平衡测试、水能勘测。 (二)水文水资源情报预报:水文情报预报、水质预测预报、地下水预测预报。 (三)水文测报系统设计与实施。 (四)水文分析与计算。 (五)水资源调查评价:地表水水资源调查评价、地下水水资源调查评价、水质评价。 二、资质分级标准 根据《资质管理办法》第五条规定,水文、水资源调查评价资质分为甲、乙两级。具体分级标准如下: (一)甲级 1、单位资历和能力 a、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事业单位,具有专门从事水文、水资

源调查评价工作的机构,具有固定的工作场所和必备的工作条件,内部管理制度健全。通过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或有专门的项目管理制度。 b、注册资金或开办资金不低于200万元。 c、从事水文、水资源调查评价或相关工作10年以上,是行业的骨干单位。 d、从事水文、水资源调查评价或相关工作的专职技术人员不少于30人,其中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技术骨干不少于10人。聘用专职离退休专业技术人员不得高于技术人员总数的10%,以上人员不得同时在其他水文、水资源调查评价机构从业。 e、熟悉和掌握流域和区域的水文水资源状况,能够独立承担和完成一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或者一个大江大河流域范围的水文水资源监测、水文水资源情报预报、水文测报系统设计与实施、水文分析与计算、水资源调查评价的一个以上单项业务工作。 f、近5年内完成水文、水资源调查评价或相关工作10项以上,其中不少于3项通过省部级或流域机构业务主管部门审查,或者不少于2项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参加过相关国家、行业、地方技术标准、规范及定额的编制工作。 2、单项资质要求 ⑴水文水资源监测 ①地表水水量监测 a、技术力量:从事地表水水量监测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不少于25人,其中具有大专以上(含大专,下同)学历、从事本专业工作

地表水水质和地下水水质评价20 9

XX省水资源综合规划培训教材 地表水水质和地下水水质评价(《细则》第2.7-2.8节) XX省院 年月

目录 2.7 地表水水质 (2) 2.7.1 评价内容 (2) 2.7.2 水化学类型分析 (2) 2.7.3 现状水质评价 (2) 2.7.4 现状底质污染评价 (4) 2.7.5 水质变化趋势分析 (4) 2.7.6 水资源分区水质现状评价 (5) 2.7.7 水功能区水质达标分析 (5) 2.7.8 地表水供水水源地水质评价 (6) 2.8 地下水水质 (6) 2.8.1 基本技术要求 (6) 2.8.2 地下水化学分类 (7) 2.8.3 地下水水质现状评价 (7) 2.8.4 水质变化趋势分析 (9) 2.8.5 地下水污染分析 (10) 2.8.6 大型及特大型地下水水源地水质评价 (11) 附录Ⅱ-2 地表水化学类型阿廖金分类法 (12) 附录Ⅱ-3 地表水水质趋势回归分析日历年与十进位年折算方法 (14) 附录Ⅱ-3(增)趋势分析方法 (15) 附录Ⅱ-4 地表水水质综合指数评价方法 (21) 附录Ⅱ-5 地下水化学类型舒卡列夫分类法 (26)

2.7 地表水水质 2.7.1 评价内容 地表水水质是指地表水体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的特征和性质。地表水水质评价内容包括各水资源分区地表水的水化学类型、现状水质(含污染状况)、水质变化趋势、地表水供水水源地水质以及水功能区水质达标情况等。要求广泛收集各有关部门的水质监测资料,并注意对其口径与标准的均一化。 2.7.2 水化学类型分析 (1)本次水化学类型分析要求在第一次全省水资源评价相关成果及其他有关工作成果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补充、分析。选用钾、钠、钙、镁、重碳酸根、氯根、硫酸根、碳酸根等项目,采用阿廖金分类法划分水化学类型,并调查分析总硬度及矿化度。将所选用水质监测站点的监测资料填入附表2-7-1中,并绘制总硬度分布图(附图2-7-1)、矿化度分布图(附图2-7-2)和地表水化学类型图(附图2-7-3)。 (2)总硬度等值线线值为:15mg/L、30mg/L、55mg/L、85mg/L、170mg/L、250mg/L。 (3)矿化度等值线线值为:50mg/L、100mg/L、200mg/L、300mg/L、500mg/L、1000mg/L。 (4)地表水化学类型着色图例为:重碳酸盐类为绿色,硫酸盐类为黄色,氯化物类为蓝色;阳离子分组,Ca组为空白,Na组为横线,Mg组为竖线;水型图例为,Ⅰ型为圆圈,Ⅱ型为圆点,Ⅲ型为十字。 (5)阿廖金分类法的具体操作步骤及方法见附录Ⅱ-2。 2002年下半年全省断面增加钾、钠、钙、镁、重碳酸根、碳酸根、矿化度7个项目。 2.7.3 现状水质评价 (1)地表水水质现状评价的基准年采用2000年,若2000年资料不全,可进行补测或以2000年前后1~2年的数据代替。 (2)评价范围应为进行了水功能区划的所有江、河、湖、库。 (3)按单站及河长或断面水质类别统计地表水水质现状评价成果,要求按河流、湖泊(水库)分别进行评价。 1)河流水质现状评价

全国地下水资源及其环境问题调查评价2006

全国地下水资源及其环境问题调查评价 一、总体成果与进展概述 全国地下水资源及其环境问题调查评价项目2006年取得了明显的进展与成果。 北方各主要平原(盆地)地下水资源及其环境问题调查评价在经过第一阶段四年工作的基础上,系统地开展了综合研究,完成了各平原(盆地)成果报告的编写和图件的编制及数据库建设,取得重大阶段进展: 基本完成了我国北方八个平原(盆地)大约77万平方公里1/25万区域水文地质修测;完成了八个平原(盆地)地下水系统结构、补径排条件及其变化特征调查,取得了一大批新的地下水动态调查资料和阶段成果; 开展了上述重点区域地下水功能评价试验研究,拓展了地下水评价范畴,更好地体现了地下水调查评价的社会服务功能; 以国际先进的信息化设计理念,建立了统一构架的地下水与环境数据库、流域(含重点区)数值模拟模型,初步形成了八个平原(盆地)地下水与环境动态评价能力; 建立了规范的地下水与环境调查评价技术体系;开展了若干重大专题问题研究,地下水调查评价的科技支撑能力有明显提高; 稳定了一支产学研相结全的骨干水工环队伍。 正在实施的六个地调项目按计划完成了设计的各项实施工作量,年度进展明显。 二、各工作项目进展与成果 1.完成了五个平原(盆地)地下水资源及其环境问题调查评价成果报告,建立了调查评价空间数据库和初步构建了调查评价的技术支撑体系。 本计划项目所属的准噶尔盆地、柴达木盆地、河西走廊(疏勒河)、银川平原、山西六大盆地地下水资源及其环境问题调查评价项目完成了成果报告的编写,通过了承担单位的初审;建立了野外调查和成果数据库,通过了实施单位组织的预审。 (1)采用钻孔资料收集、补充钻探、物探等手段,查明了平原(盆地)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专题报告(一、二级)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专题报告 (一、二级评价参照) 北京中咨华宇环保技术有限公司 2014年1月 目录

1总论 (3) 编制依据 (3) 1.1.1法律法规、相关政策、技术规范及技术导则 (3) 1.1.2工作技术资料及文件 (3) 地下水环境功能 (3) 评价执行标准及保护目标 (3) 1.3.1评价执行标准 (3) 1.3.2保护目标 (3) 地下水评价等级 (4) 1.4.1评价工作定级 (4) 1.4.2评价范围 (5) 1.4.2.1Ⅰ类建设项目 (5) 1.4.2.2Ⅱ类建设项目 (5) 1.4.2.3Ⅲ类建设项目 (5) 2拟建项目概况与工程分析 (6) 3地下水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7) 地下水环境现状调查内容 (7) 3.1.1水文地质条件调查 (7) 3.1.2环境水文地质问题调查 (7) 3.1.3地下水污染源调查 (8) 3.1.4地下水环境现状监测 (8) 3.1.5环境水文地质勘察与试验 (8) 地下水环境现状评价 (9) 3.2.1污染源整理与分析 (9) 3.2.2地下水水质现状评价 (11) 3.2.3环境水文地质问题分析 (12) 4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13) 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 (13) 4.1.1预测范围 (13) 4.1.2预测时段 (13) 4.1.3预测因子 (13) 4.1.4预测方法 (14) 4.1.5预测模型概化 (14)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 (14) 4.2.1评价范围 (14) 4.2.2评价方法 (14) 5地下水环境保护措施 (15) 建设项目污染防治对策 (16) 环境管理对策 (16) 6评价结论与建议 (17)

多级模糊模式识别模型在地下水水质评价中的应用

多级模糊模式识别模型在地下水水质评价中的应用 程云,陈森发 东南大学系统工程研究所,南京(211189) E-mail: chengyun0823@https://www.360docs.net/doc/1d13626467.html, 摘 要:介绍多级模糊模式识别的基本方法。应用多级模糊模式识别模型进行地下水水质分类评价,克服了最大隶属度原则所不适用的地方,而且以相对隶属度、隶属函数为基础理论,使隶属度、隶属函数的计算更容易。建立了多级模糊模式识别模型,并应用于哈尔滨城区地下水水质分类评价中,应用结果表明,该方法合理、可行。 关键词: 水质评价;相对隶属度;多级模糊模式识别 中图分类号:N945-TV 1. 引言 埋藏在土壤、岩石的孔隙、裂隙和溶隙中各种不同形式的水统称为地下水[1]。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地下水的需求量不断增大。同时,由于对地下水资源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往往会导致地下水水位下降、水质恶化等环境问题,制约了经济的发展[2],因此为保护和合理开发地下水资源,需要对地下水质量做出科学可靠的评价。文献[3]提出了基于模糊数学的多级模糊模式识别与特征值方法,已成功运用于环境评价、纺织工程和船舶工程等领域,其结果合理,可行[4,5],本文尝试将该法应用于地下水水质评价。 2.多级模糊模式识别 2.1 指标特征值矩阵 设n 个样本组成的集合X ,有m 个指标特征值表示样本的整体特征,则建立样本集关于模糊概念或模糊子集A 的指标特征值矩阵: n m ij mn n n m m x x x x x x x x x x X ×=?????? ??????=)(212 221212111M L L L M M (1) 式中:ij x 为样本j 指标i 的特征值,m i ,,2,1L =;n j ,,2,1L =。 如样本集依据m 个指标按c 个状态或级别的已知指标标准特征值进行识别,则有指标标准特征值矩阵: c m ih mc c c m m y y y y y y y y y y Y ×=????????????=)(212 221212111M L L L M M (2) 式中:ih y 为状态或级别h 指标i 的标准特征值,m i ,,2,1L =;c h ,,2,1L =。 2.2 指标相对隶属度 根据指标的性质,通常将指标分为递减型与递增型两类:(1)从1级至c 级指标标准特征值减小;(2)从1级至c 级指标标准特征值增加。指标特征值介于1级与c 级标准值之间对A 的相对隶属度按线性变化来确定。

地下水可持续开采量与地下水功能评价的关系

收稿日期:2007-11-15;修订日期:2007-12-26 科技项目:国家重点基础性研究项目(编号:2006CB403401)和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编号:2007BAD69B02)资助。 作者简介:张光辉(1959-),男,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从事区域水循环演化和地下水可持续利用研究。E-mail:Huanjing@heinfo.net 地质通报 GEOLOGICALBULLETINOFCHINA 第27卷第6期2008年6月Vol.27,No.6Jun.,2008 1问题的提出 地下水不仅是水资源的组成部分,也是生态和地质环境不可缺少的要素。由于区域地下水位持续下降,西北内陆地区的生态环境急剧退化[1],华北平 原出现了严重的地面沉降等环境地质问题[2]。因此,如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理念条件下的地下水可持续利用,已成为21世纪地下水科学研究的热点课题[3-10]。地下水可持续开采量和地下水功能评价都试图解答上述问题,近年来备受关注[4-17]。 地下水可持续开采量与地下水功能评价的关系 张光辉,严明疆,杨丽芝,刘中培 ZHANGGuang-hui,YANMing-jiang,YANGLi-zhi,LIUZhong-pei 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河北石家庄050061 InstituteofHydrogeologyandEnvironmentalGeology,ChineseAcademyofGeologicalSciences,Shijiazhuang050061,Hebei,China 摘要:针对中国北方地下水评价中偏重资源而对地下水的生态功能和地质环境功能重视不足的问题,立足于流域尺度的地下水循环系统和地下水的自然属性,突出协调综合发挥地下水的资源功能、 生态功能和地质环境功能的目标,从地下水可持续开采量与地下水功能的理念基础、评价原则和评价机理3个方面探讨二者的内在关联性,认为它们同源于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都以流域尺度的地下水循环系统为研究主体,以保护生态与地质环境为目标,彼此相互促进和相互支撑。地下水功能评价是合理确定地下水可持续开采量的充分条件,地下水可持续开采量的合理确定是实现地下水功能评价目标的必要条件;如果二者缺一,则地下水的生态功能或地质环境功能难以得到有针对性的保护。 关键词:地下水功能;可持续开采量;生态与地质环境约束;互相支撑;综合效益最佳中图分类号:P641.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2552(2008)06-0875-07 ZhangGH,YanMJ,YangLZ,LiuZP.Relationshipbetweenthegroundwatersustainableyieldandgroundwaterfunctionassessments.GeologicalBulletinofChina,2008,27(6):875-881 Abstract:IngroundwaterassessmentsinnorthernChina,moreattentionispaidtoresources,whilelessimportanceisattachedtotheecologicalfunctionandgeologicalenvironmentfunctionofgroundwater.Inregardtothisproblemandbasedonthegroundwatercir-culationsystemonacatchmentscaleandnaturalattributesofgroundwater,thispaperfocusesoncoordinateandgiveplaytothere-sourcefunction,ecologicalfunctionandgeologicalenvironmentfunctionofgroundwateranddiscussestheinternalrelationbetweenthegroundwatersustainableyieldandgroundwaterfunctionswithrespecttotheirconcepts,assessmentprincipleandassessmentmecha-nism.Itisthoughtthattheyoriginatefromthesameconceptofharmonybetweenmanandnature,takethecatchment-scaleground-watercirculationsystemastheresearchobjectandtheprotectionoftheecologicalandgeologicalenvironmentasthetargetandpro-moteandsupporteachother.Thegroundwaterfunctionassessmentistodeterminerationallytheconditionsforthegroundwatersus-tainableyieldandtherationaldeterminationofthegroundwatersustainableyieldistheprerequisiteforachievingthetargetofground-waterfunctionassessments.Ifoneofthemislacking,thenitisdifficulttoprotectecologicalfunctionsorgeo-environmentalfunctionsofgroundwaterwithaclearaim. Keywords:groundwaterfunction;groundwatersustainableyield;constraintsoftheecologicalandgeologicalenvironment;supportingeachother;comprehensivebenefit ?水文地质?环境地质?工程地质?

地下水有机污染调查与评估

地下水有机污染调查与评估 姓名:王学良学号:110924 专业:自动化成绩; (北京石油化工科学院自动化系,北京102617)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中制造的垃圾也急剧提升,从最原始的灰尘到白色污染的塑料和生活中的废弃物,都是越来越多。在我国主要城市,其中有机污染物的占有率更是越来越多,那么对这些有机物污染的处理问题与技术也是越来越迫在眉睫,在当今社会,对有机污染物的处理技术到底处于何种间断,这是我们这里需要讨论和研究的重点。,采用一些技术进行评价,并对不同方法评价和评价结果进行分析,同时,提高全社会的科技意识,环保意识和参与意识,这样才是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的途径。本文主要论述地下水有机污染的状况,和对地下水的有机污染物的影响地下水有机污染物迁移转化的作用和因素、地下水有机污染自然衰减和主动修复技术等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地下水;有机污染;技术评估 一、地下水有机污染的来源与状况 人类在生产实践活动中对有机物的不合理排放及不适当处理,导致其进入地质环境,造成地下水的有机污染。近年来,由于我国城市急剧扩张,导致城市污水排放量的大幅增加,由于管网建设相对滞后、维护保养不及时,管网漏损导致污水外渗,部分进入地下水体;雨污分流不彻底,汛期污水随雨水溢流,造成地下水污染。 部分行业威胁地下水环境安全,2009 年全国5亿多吨生活与工业有机废物未得到有效综合利用或处置,生活有机废气液体渗漏污染地下水事件时有发生;石油化工行业勘探、开采及生产等活动显著影响地下水水质,加油站渗漏污染地下水问题日益显现;部分工业企业通过渗井、渗坑和裂隙排放、倾倒工业废水,造成地下水污染;部分地下水工程设施及活动止水措施不完善,导致地表污水直接污染含水层,以及不同含水层之间交叉污染。 在国内,地表水污染对地下水影响日益加重,特别是在黄河、辽河、海河及太湖等地表水污染较严重地区,因地表水与地下水相互连通,地下水污染十分严重。部分沿海地区地下水超采,破坏了海岸带含水层中淡水和咸水的平衡,引起了沿海地区地下水的海水入侵。 在国外,据已有调查资料,美国的50个州均有微量有机物的报道,且污染物的种类很多,远远大于无机污染物的种类。1987年美国地下水中已发现了175种有机化合。从统计数据来看,三氯乙烯和四氯乙烯是地下水中检出率很高的有机污染物。日本东京的地下水中于1974年首次发现有"ICE存在。随后的调查表

地下水功能评价指标选取依据与原则的讨论

地下水功能评价指标选取依据与原则的讨论 王金哲 张光辉 申建梅 聂振龙 严明疆 (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石家庄 050021) 摘要:地下水功能评价是实现地下水可持续利用和有效保护生态及地质环境的重要基础,而评价的关键是指标的选取。本文在遵循主导性、可度量、可操作、覆盖面广和灵活性原则的基础上,考虑地下水功能的影响因素、表征特征,从地下水系统的驱动、状态和响应因子中筛选出地下水功能评价的指标,从而为地下水功能评价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指标集。关键词:地下水功能;评价指标;依据;原则 中图分类号:P8421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3665(2007)022******* 收稿日期:2007210215;修订日期:2007212217 基金项目:地科院重点实验室、所基本科研业务(SK 07022)和 973项目(2006C B403400)资助 作者简介:王金哲(19692),女,副研究员,主要从事地下水资源 和环境影响评价研究。 E -mail :5885970@https://www.360docs.net/doc/1d13626467.html, 地下水功能评价是近年来提出的概念,在国际上 为新的研究方向和内容,在国内更是刚刚涉足,它的定义、评价方法、评价体系、评价模式等,在国内还处于探 索阶段。要进行地下水功能评价,首先要筛选评价指 标,它是整个地下水功能评价工作的基础,指标选取是 否合适决定整个地下水功能评价功能工作的成功与 否。那么,如何选取地下水功能评价的指标,笔者就目 前从事的地下水功能评价方法研究给出一套适合北方 地区可行的指标集,根据此指标集在华北、西北和东北 地区一些典型流域开展了地下水功能评价与区划工 作,经验证,得到的地下水功能评价与区划结果基本与 当地实际情况吻合。因此,本文结合工作实际,对地下 水功能评价指标的选取过程做一些探讨。 1 地下水功能评价的理由和内容地下水功能是指地下水的质和量及其在空间和时 间上的变化,对人类社会和环境所产生的作用或效应, 主要包括地下水的资源供给功能、生态环境维持功能 和地质环境稳定功能[1] 。 地下水功能评价是水文地质工作的新内容,它是 顺应地下水的发展过程而产生的。在不同的时期有相 应的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水文地质工作者做了相应 的研究,提出不同的看法。例如,对地下水从最初的 “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态度到现在“地下水枯竭”、“含水层疏干”等概念的出现,就可以看到对地下水的 认识是不断更新的过程。 近年来,由于气候和人类无序开采地下水资源,使得地下水资源日益枯竭,地下水位降落漏斗普遍向大范围和深层次发展,地下水污染问题更是影响深远,这些问题都造成可利用地下水资源的减少。地下水除了在水量和水质方面发生重大变化外,作为生态系统的重要支撑基础,地下水位的持续下降导致生态系统的退化,主要表现在湿地萎缩、地表植被面积减少、覆盖率降低、土地沙化加重、土地荒漠化范围扩展、土地盐渍化等。地下水不仅具有资源供给和生态系统保护的功能,还有维持环境地质安全的作用,地下水超采,导致地下水水位持续下降,地下压力系统和水盐平衡受到破坏,地质环境方面的塌陷、地面沉降、海咸入侵等 灾害频发。而且对地下水资源的过度索取,改变区域 地下水系统和生态环境结构,使得地下水系统渗透能力、系统的蓄水和水体自净功能降低。上述都是地下水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地下水系统服务功能丧失和受到破坏的外在表现,是地下水系统完整性受到严重影响的集中反映。而所有这些都对社会经济系统产生负作用,制约了人类生活水平提高的幅度和牵制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速度。以消耗资源、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开发利用现状,急需按新的理念和评价方法改变,以往的工作,偏重地下 水赋存条件的研究,对环境和生态属性功能评价重视 不够[2] 。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程度及趋势预测研究 深度,不能适应国民经济对地下水前瞻性要求。把地 下水的资源功能、生态功能和地质环境功能揉和在一 起综合考虑,实现地下水可持续利用和有效保护生态及地质环境是对当前地下水评价工作的客观要求。因此,地下水功能评价是包括资源、生态和地质环境功能

某市地下水水质评价

摘要 本文在对本市地下水监测数据的基础上,采用水质综合评价法和水质开发利用功能法评价了地下水污染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地下水污染预防措施与对策,得出主要结论有:地下水评价结果为优良的有1眼井,占监测井数的10%;评价结果为较差的有1眼井,占监测井数的10%;评价结果为极差的共8眼井,占监测井数的80%。符合饮用水标准的井仅占10%,大部分井符合农田灌溉水质标准。地下水污染整体比 较严重,已经不适合作为饮用水水源。主要的污染因子为Hg、NO 3-、NO 2 -和Mn。针对 评价结果,提出来地下水污染防治措施建议,为遏制地下水污染趋势,改善地下水环境质量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地下水污染水质评价地下水污染预警污染防治

Abstract Based on the groundwater monitoring data in the city, on the basis of the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method of water quality and water quality evaluation method for th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function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groundwater pollution, on the basis of groundwater pollution prevention measures and countermeasures are discussed, the main conclusions are: groundwater evaluation result for the fine well in 1 eye, accounting for 10% of the monitoring well number;The evaluation results for the poor have 1 Wells, accounting for 10% of the monitoring well number;The evaluation results for the poor, a total of 8 Wells, accounting for 80% of the monitoring well number.Up to the standard of drinking water well accounted for only 10%, most of the well irrigation water quality standards.Groundwater pollution is more serious whole, is not suitable for drinking water sources.The main pollution factor for Hg, NO3 - and NO2 - and Mn.According to the evaluation results, bring up groundwater pollutio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suggested, to curb trend of groundwater pollution, improve the quality of groundwater environment, provide a reference basis. Keywords: water quality evaluation of the groundwater. pollution early warning .pollution prevention.control of groundwater pollution. 目录

北京地下水资源和环境调查评价

首都地区地下水资源和环境调查与评价 初步完成成果的编制。通过本次工作,进一步查明了工作区水文地质条件,获得了大量的水文地质资料,对地下水资源和环境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评价,并提出地表水和地下水联合调蓄的规划方案,建立了反映客观实际的地下水数值模拟模型,同时开发了技术含量高、功能全面的空间分析系统(GIS),项目工作圆满完成了项目书规定的各项任务,各项工程质量符合规范及规程要求,达到了预期目标。取得的研究成果为北京奥运建设和水资源可持续发展战略规划及南水北调工程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对解决首都水资源紧缺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项工作成果具有实用性、公益性和可操作性。现将主要工作成果总结如下: 1)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1)2000年北京市开发利用水资源40.48亿m3,工业、城市生活和农村各项用水共37.48亿m3,地表水输水损失和自来水供水损失共3.00亿m3。 (2)全市2000年共有各类水井5.17万眼,其中地下水源厂开采井537眼,城镇工业生活自备井7290眼,农业井4.39万眼。地下水总开采量为27.08亿m3,地下水开采占全市用水量2/3以上。北京平原区2000年地下水开采量25.51亿m3,不同地区开采强度不同,全市平原区平均开采模数39.08万m3/ km3。城近郊和密怀顺(永定河和潮白河冲洪积扇)地区是北京城市供水水源地,开采较为集中,地下水开采量占全市地下水总开采量的近50%。 (3)首都邻区平原区范围内2000年水资源利用总量为12.2亿m3,其中地下水开采量10.4亿m3,占总用水量85.2%;地表水1.8亿m3,占总用水量14.8%。 2)地下水质量状况 (1)监测结果表明,第四系地下水主要开采层中主要超标指标是总硬度、硝酸盐氮、溶解性总固体;其它超标指标项目还有总铁、锰;个别监测点有检出超标的项目有氨氮、亚硝酸盐氮、硫酸盐、氯化物、高锰酸盐指数、挥发酚类、砷、六价铬、氟化物、阴离子合成洗涤剂等,呈点状分布。其中检出超标项目较多、含量较高的地区主要在城市中心区、近郊区和房山区的部分地区。 (2)北京市平原区第四系地下水主要开采层水质量优良、良好地区主要分布在海淀区、朝阳区北部、昌平的西部地区、大兴的东南部、通州的东部、顺义东北部以及怀柔、密云、平谷,延庆,面积约4512 km2;第四系地下水主要开采层水质量较差、极差区,北京地区主要分布于城近郊区,以及大兴、房山和顺义、昌平、通州部分地区,面积约2016 km2。首都邻区水质量较差、极差区主要分布 在永定河、潮白河冲洪积平原廊坊各县市、天津、武清的大部分地区,面积3991km2。 3)地下水资源计算与评价 (1)北京市多年平均补给资源量(1980年-2000年)为36.05亿m3,包括平原区地下水补给资源量27.73亿m3,山区地下水补给资源量15.17亿m3,山区与平源的重复计算量,总计6.85亿m3。北京平原区地下水多年平均自然消耗量3.90亿m3。首都邻区平原地下水多年平均补给量:9.94亿m3。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评价

6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 6.1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级别 6.1.1 建设项目分类 本项目生产及生活用水全部厂区由2口自备水井(供水能力80m3/h)供给;生产废水酸碱废水(脱硫用水、栈桥冲洗及煤场喷洒)、脱硫废水(中和处理后回用于灰渣加湿)、锅炉排污水(冷却后回用于脱硫工艺用水、灰渣加湿与煤场喷洒)、非经常性废水(锅炉酸洗废水、空气预热器冲洗水等,中和后用于煤场喷洒)不外排,循环冷却水排污水(950.4m3/a)和生活污水(480m3/a)满足《污水排入城镇下水道水质标准》(CJ343-2010)B级标准的进水水质标准要求后经市政管网排入鱼台绿都水质净化有限公司处理厂集中处理。因此,本项目建设、生产运行和服务期满后的各个过程中,可能引起地下水流场或地下水水位变化及导致环境水文地质问题,可能造成地下水水质污染,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HJ 610-2011),本项目属Ⅲ类建设项目。 6.1.2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级别 6.1.2.1、项目工作等级划分依据 本项目(Ⅲ类)工作等级划分依据见表6.1-1。 表6.1-1 本项目(Ⅲ类)工作等级划分依据表

6.1.2.2、项目评价工作等级 本项目(Ⅲ类)评价工作等级见表6.1-2。 表6.1-2 本项目(Ⅲ类)评价工作等级表 综上可知,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HJ 610-2011),本

项目地下水评价工作等级为三级。 6.2 地下水环境现状监测与评价 6.2.1地下水环境现状监测 6.2.1.1监测布点 根据评价区内地下水流向,在项目区等处设置3个地下水监测点位。监测布点具体位置见表6.2-1及图6.2-1所示。 表6.2-1 监测布点具体位置表 6.2.1.2 监测项目 pH、总硬度、高锰酸盐指数、氟化物、硫酸盐、硝酸盐、亚硝酸盐、挥发酚、氨氮、氰化物、氯化物、溶解性总固体、砷、汞、六价铬、铅、铁、锰、铜、锌、镍21项。同时测量水温、井深和地下水埋深。 6.2.1.3 监测分析方法 表6.2-2 地下水监测方法一览表

基于ArcGIS的下辽河平原地下水功能评价_孙才志

收稿日期收稿日期:2012-07-20;修订日期修订日期:2012-11-20 基金项目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501013)与辽宁省高等学校优秀人才支持项目(IR201021)资助。作者简介作者简介:孙才志(1970-),男,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水资源与海洋经济研究。E-mail:suncaizhi@https://www.360docs.net/doc/1d13626467.html, 基于ArcGIS 的下辽河平原地下水功能评价 孙才志1,2,李秀明2 (1.辽宁师范大学海洋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辽宁大连116029;2.辽宁省自然地理与空间信息科学重点实验室,辽宁大连116029) 摘要:地下水功能评价是地下水资源评价工作的延伸和拓展。从地下水系统的供给与需求方面入手,根据研究区的具体情况及获取资料状况,构建了地下水的功能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层次分析法和GIS 空间叠加分析对下辽河平原地下水功能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下辽河平原地下水资源功能强和较强区主要分布在苏家屯、新民-辽中平原区、辽浑河冲积扇区;生态功能强和较强区主要分布在太子河冲积扇、大小凌河冲积扇、南部滨海区及中部河谷平原部分地区;地质环境功能强和较强区主要分布于浑太河流域、大小凌河冲积扇及盘山营口一线等地,地下水综合功能强和较强区则主要位于苏家屯区、辽中及太子河冲积扇区。研究成果对于区内地下水功能的正常维持与地下水资源的科学管理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关键词:下辽河平原;地下水功能评价;评价指标体系;Arcgis 中图分类号中图分类号:P641.8 文献标识码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文章编号:1000-0690(2013)02-0174-07 随着环境水文地质问题的日益显现,地下水功能评价逐渐成为地下水资源评价的热点。在国外,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地下水资源评价及其可持续开发利用方面[1~3],在地下水功能评价方面的研究尚未系统开展;在国内,自2003年地下水功能评价工作在中国开展至2006年中国地质调查局正 式发行《地下水功能评价与区划技术要求》[4] 以来, 国内大量的学者及相关研究人士对完善地下水功能评价体系做出重要贡献,如唐克旺、杜强对地下水功能区划方面进行的研究引出地下水功能评价问题[5],张光辉、申建梅等对地下水功能评价体系进行了改善与应用[6~9];杜金龙等以河南省平原岗区为例构建了浅层地下水功能评价指标体系[10];张礼中、林学钰等研制开发了基于GIS 的区域地下水功能评价模型[11];范伟、肖长来等在地下水功能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对吉林省平原区地下水可持续性做出评价[12]。所有研究结果都表明该方法体系具有较好的实用性,但由于该方法体系指标过于繁杂,指标数据区域性较强,获取难度较大,多适合在水文地质资料丰富的小空间尺度上开展。本文在前人工作基础上,结合研究区实际情况,在 全面考虑影响地下水功能变化的因素[13~16]基础上,从地下水功能的供给与需求角度出发,构建了新的指标体系,并对下辽河平原地下水功能进行了评价。 下辽河平原是辽宁省老工业基地的核心地区,该区地下水资源丰富,水位埋深浅,开发利用程度高[17],地下水在下辽河平原的整个供水系统中一直占有65%左右的比例。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地下水开采量与开采强度不断增大,加之地下水管理手段的滞后,研究区内已出现地下水污染、水土流失、地面沉降、海水入侵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因此,为合理开发利用该区地下水资源,维持地下水各项功能的正常运转,对下辽河平原地下水功能作出评价势在必行。 1研究区概况 下辽河平原位于辽宁省中南部,为辽宁省最大的冲积平原,也是全省第四纪松散堆积物的沉积中心,地势自北向南倾斜,东依千山山脉,西靠医巫闾山,北部隔铁法波状丘陵与松辽平原相望,南临渤海,东西宽约120~140km,南北长约240km, 地理科学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第33卷第2期2013年02月 V ol.33No.2Feb.,2013 DOI:10.13249/https://www.360docs.net/doc/1d13626467.html,ki.sgs.2013.02.015

地下水功能评价与区划技术要求

GWI-D5 地下水功能评价与区划技术要求 中国地质调查局 2006年06月

地下水功能评价与区划技术要求 (GWI-D5,2006版) 1 前言 地下水功能评价与区划是一项全新的工作内容,是依托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中国北方地下水资源及其环境调查评价”中的“地下水功能评价专题研究”建立的“地下水功能评价与区划方法”(记作GWFS,Groundwater Function Systems)的应用,主导是全面落实和贯彻“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理念,弥补以往地下水评价中偏重资源评价而对地下水的生态功能和地质环境功能评价重视不够的问题,服务全面建设小康和谐社会目标下国家需求,为更好地发挥地下水“资源功能”、“生态功能”和“地质环境功能”整体的最佳效益而提供科学依据和科技支撑。 本技术要求仅是针对“GWFS”更好地应用而制定,主要服务于正在开展的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中国北方地下水资源及其环境调查评价”。 2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技术要求规定了地下水功能评价工作的基本理念、基本原则、主要工作内容及评价标准、所需资料要求、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评价方法与步骤,以及地下水功能区划的基本原则和要求。 本技术要求主要适用于我国西北地区、华北地区和东北地区的平原区第四系地下水系统。 3 引用标准 GB 50027-2001 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 GB 15218-94 地下水资源分类分级标准 GB/T 14848-93 地下水质量标准 GB/T 14167-93 水文地质术语 SL/T 238-1999 水资源评价导则 SL 286-2003 地下水超采区评价导则 GWI-D5(2004)地下水功能评价技术要求 4 术语与基本概念 4.1 地下水功能(Groundwater Function) 地下水功能是指地下水的质和量及其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变化,对人类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