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说明文记叙文阅读的答题格式
语文说明文 记叙文阅读的答题格式

语文说明文、记叙文阅读的答题格式说明文1、从说明对象的角度:事物性说明文、事理性说明文。
2、从说明文语言特征:平实的说明文、生动的说明文。
题型一:分析说明方法的作用①举例子: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列举了...的例子,客观具体的说明了...怎样的特点,使文章更有说服力。
②列数字: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列举了...一系列数字,具体准确的说明了...怎样的特点,使文章更有说服力。
③打比方:(同比喻)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把...比作...,生动形象的说明了...怎样的特点。
④做比较:把...与...做比较,突出强调...怎样的特点,使文章更有说服力。
⑤分类别:条理清晰地说明了(介绍了)...(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⑥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
⑦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⑧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形象。
⑨列图表:用列图表的方式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简明更直观。
⑩引用说明:引用说明有以下几种形式——1.引用具体的事例;(作用同举例子)2.引用具体的数据;(作用同列数字)3.引用名言、格言、谚语;生动形象具体地说明了...,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4.引用神话传说、新闻报道、谜语、轶事趣闻等,作用是增强说明的趣味性。
(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题型二:分析某词能否去掉①不行。
②解释这个词语的意思。
③点明是对什么的修饰或限制。
④结合句子,谈一下词语在具体句子中的具体作用。
⑤平实性: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生动性:体现了说明语言的生动形象。
⑥谈谈删除或替换这个词语后,意思有什么变化。
题型三:分析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题型四:题目/开头的作用:内容上:点明/引出了说明对象...,突出了说明对象...怎样的特点。
阅读理解答题模板

语文阅读题型及解题套路题型一:归纳段意1.记叙文: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文: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3.议论文: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怎样,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题型二:概括中心思想(有很多的问答题都是根据中心解答的)例如:谈谈你的收获;告诉我们什么道理;你有什么启发有些文章可以直接在文中找到中心句。
写人的,主要是赞美主人公的某些优秀品质。
写景主要赞美景的美丽可爱。
写物比较复杂一点,单纯写物,就是表达对物的喜欢。
借物喻人和借物喻理的文章,在此类文章的结尾部分,仔细地揣摩,看它那些带有议论性的话,如果有写人的成分,那就是借物喻人;如果有说理的意思,那么一定就是借物喻理。
题型三:理解含义所谓的含义就是蕴含在文章里面的意思,不是一下子就能看出来的,要通过我们仔细的揣摩,采取一找二写的方法来完成。
句子的意思有明暗两种。
明的就是在文章结束那些议论性的话,你把它拿过来,稍加整理,也能回答。
暗的难度大一点,必须在通晓全文的基础之上,把文章中一些重要的事件所反映的思想感情等的关键词摘录出来,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题型四: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1.文首:开篇点题;总起下文;2.文中:承上启下;总结上文;引起下文;3.文末: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篇末点题;照应开头。
题型五:修辞手法的作用注:必须结合相关语句分析。
(1 )比喻: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生动形象地写出xx 事物的xx 特点;表达某种情感或观点。
(2 )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xx 事物的xx 特点。
(3 )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 )排比:增强语势,便于表达强烈的感情。
议论文中增强文章气势,增加感染力、说服力。
(5 )对偶:形式整齐,音韵和谐,互相映衬,互为补充。
初中语文阅读题答题模板(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古诗文)

记叙文答题模板:1、景物描写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表现人物的品质,衬托中心意思2、运用描写方法的作用:表现人物性格,反映作品主题3、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的作用:运用了……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4、运用排比的作用:增强语言启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5、反问句的作用:加强语气,引起下文,承上启下6、设问句的作用: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引出下文,承上启下7、题目的作用:概括内容;揭示主题;提示线索8、记叙文第一段的作用:1)环境描写:点明故事发生的地点,环境,引出下文,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2)其他:开篇点题,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总领全文或引起下文,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9、中间句段的作用:承上启下的过度作用10、结尾议论性句子的作用:总结全文,照应开头,点明中心,深化主题11、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12、写作人称的好处:第一人称,真实可信;第二人称,亲切自然;第三人称,可以多角度描写,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13、记叙线索的形式:实物;人物;思想感情变化;时间;地点变换;中心事件14、找线索的方法:标题;反复出现的某个词语或某个事物;抒情议论句15、赏析句段从三方面考虑:内容(写了什么,选材有什么独特之处);形式(写作方法,语言特色,修辞);感情(文章的社会价值,意义,作用等16.文章内容?方法:看题目、人物(事物)、事件,进行综合、概括。
强调三个部分:内容是什么,文章怎么样,作者怎么样。
答:A、此文记叙了(描写了、说明了)……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
即谁做了什么-这可以作为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答案。
B、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讽刺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
C、抒发了作者的……的感情。
17.材料组织特点?紧紧围绕中心选取典型事件,剪裁得体,详略得当。
18.划分层次?(1)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2)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3)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4)总分总(掐头去尾)19.记叙线索及作用?线索(明线和暗线)核心人物、核心事物、核心事件、时间、地点、作者的情感。
语文阅读理解答题公式万能模板

语文阅读理解答题公式万能模板一、概括文章内容类(3题)题1:概括记叙文主要内容。
- 公式:谁 + 做什么 + 结果如何。
题2:概括说明文主要内容。
- 公式:说明对象 + 特征。
题3:概括议论文主要内容。
- 公式:论点 + 论证过程概述。
二、分析人物形象类(3题)题4:分析记叙文人物形象(正面描写)- 公式:外貌描写(如有)+ 动作描写 + 语言描写 + 神态描写 + 心理描写(如有)得出人物性格特征。
题5:分析记叙文人物形象(侧面描写)- 公式:通过他人反应(侧面描写)+ 结合事件来分析人物形象。
题6:分析小说人物形象(综合描写)- 公式:综合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描写以及他人对人物的态度、人物所处环境等分析人物性格特征。
- 解析:从外貌描写“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可知他生活穷困潦倒;语言描写“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体现他的迂腐;他给孩子们分茴香豆的动作描写,又显示他善良的一面;他人对他的态度是嘲笑、戏弄,也反映出他在社会中的地位低下。
综合来看,孔乙己是一个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穷困潦倒、迂腐、善良但又被社会所不容的下层知识分子形象。
三、理解词语含义类(3题)题7:理解文中词语的本义和语境义(记叙文)- 公式:本义 + 文中联系上下文分析语境义。
题8:理解文中词语的指代义(说明文)- 公式:往前找,一般指代前面提到的相关事物或现象。
- 解析:在文中找到提到“这些自然现象”的句子,然后往前查找,会发现它指代的是“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
题9:理解文中词语的深层含义(议论文)- 公式:结合文章论点、作者的思想感情以及社会背景等分析深层含义。
四、赏析句子类(4题)题10:赏析记叙文句子(从修辞角度)- 公式:修辞(判断)+ 修辞作用 + 写出了……(内容)+ 表达了……(情感)- 解析:这个句子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
八年级语文阅读题答题模板

八年级语文阅读题答题模板一、记叙文阅读。
(一)概括文章内容。
1. 题目。
答案模板。
本文叙述了(人物)+(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解析。
2. 题目。
答案模板。
按照时间顺序,概括为(事件1)+(事件2)+(事件3)……解析。
首先是初见藤野先生时,他的外貌、穿着等给作者留下印象(事件1);接着藤野先生检查并订正“我”抄的讲义(事件2);然后他纠正“我”绘的解剖图(事件3);还有关心“我”的解剖实习(事件4);最后是分别时赠送照片并叮嘱“我”(事件5)。
按照时间顺序将这些事件概括出来即可。
(二)赏析句子。
3. 题目。
答案模板。
从描写方法(动作描写)入手,分析其作用(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表达了……)。
解析。
这里运用了动作描写。
“攀”“缩”“倾”等动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父亲爬铁道买橘子时的艰难,表现了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
4. 题目。
答案模板。
从修辞方法(拟人)入手,分析其作用(赋予……以人的情感和动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表达了……)。
解析。
此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
将油蛉和蟋蟀拟人化,赋予它们“低唱”“弹琴”等人的动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百草园充满生机和乐趣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百草园的喜爱之情。
(三)分析人物形象。
5. 题目。
答案模板。
从外貌、语言、动作、神态描写以及他的身份、经历等方面进行分析。
解析。
从外貌上看,“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
”说明他贫困潦倒且好逸恶劳;从语言上,“窃书不能算偷……”表现出他的迂腐;从动作上,“排出九文大钱”的“排”字显示出他的虚荣;从他的身份来看,他是一个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读书人,他贫困却又放不下读书人的架子,是一个既可怜又可悲的人物形象。
6. 题目。
答案模板。
通过他们对待于勒的不同态度(盼于勒、遇于勒、躲于勒)来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自私、冷酷、虚荣、唯利是图等)。
解析。
在盼于勒时,他们把于勒当成改变家庭命运的希望,表现出他们对金钱的渴望;遇于勒时,发现于勒穷困潦倒,他们的态度立刻转变,表现出他们的自私、冷酷、唯利是图;躲于勒时,更体现出他们为了自己的利益,不顾亲情的丑恶嘴脸。
中考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常考题型答题模板

人物描写答题公式〔依次分析,有一个答一个〕运用了……描写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特点)表现了人物〔要结合文章具体化〕……〔精神/品质/ 心理〕表达作者〔有时是“我〞〕……〔情感〕1、比喻修辞手法及作用:【定义】用具体常见的事物、情境或道理来比方抽象、生疏的事物、情境或道理的修辞方法。
【例句】:〔1〕、从未见过开得这么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
〔2〕、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
【作用分析】:〔1〕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茂盛的藤萝比做瀑布,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藤萝的茂盛。
表达了作者对藤萝花的赞美之情。
〔2〕以虹的形状比喻石拱桥的桥洞,形象生动地写出石拱桥形式优美的特点,引起人们美【答题格式】: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比作……,生动形象地写出……〔事物〕……的特点,表达作者……的感情。
2、拟人修辞手法及作用:【定义】拟物为人,把事物人格化,将它写成和人一样有感情、有行为的修辞方法。
【例句】:〔1)、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2〕、小草偷偷得从土里钻出来。
【作用分析】:〔1〕将桃树、杏树、梨树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花艳丽、桃争春的热闹景象,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使读者感到亲切、形象。
〔2〕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小草人格化了,生动形象的表现了小草不经意间长出的情态和旺盛的生命力。
【答题格式】:将〔事物〕人格化,赋予其人的动作行为,生动形象地写出……〔事物〕……的特点,表达作者……的感情。
使读者感到亲切、形象3、夸修辞手法及作用:【定义】:夸是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在客观现实的根底上有目的地放大或缩小事物的形象特征,以增强表达效果的修辞手法,也叫夸饰或铺。
夸能引起读者丰富的想象和强烈共鸣。
【例句】:〔1〕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2〕教室里静得出奇,连针掉地上的声音都能听见。
【作用分析】:〔1〕运用了夸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黄河封冻之快,突出了北国的严寒。
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答题格式

记叙文(总述)(1)记叙文——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公式:(时间+地点)+人+事(2)说明文——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公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3)议论文——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是什么公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注:①写人为主——公式:记叙了……赞扬了……表达了……②记事为主——公式:记叙了……(批评了)歌颂了……表现了……③写景状物——公式:采用了……手法,借助……描写,赞扬了……抒发了……④游记——公式:描写了……表达了……的感情⑤议论——公式:文章论述了……阐明了……(1)文首——公式:开篇点题、渲染气氛(散文)、埋下伏笔(记叙类散文)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做铺垫、总领下文。
(2)文中——公式: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公式:点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题(记叙)、照应开头(议论,记叙,小说)①比喻——公式:……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描写了……,表现了作者对……的感情。
②拟人——公式:……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赋予人的情感与性格来写,十分形象,生动(或栩栩如生,逼真),表现了作者对……的感情。
③夸张——公式:……采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描写了……,表达了作者……的情感,联想奇特,富于形象感。
④反问——公式:……采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用反问的句式把作者……的感情表达出来,语气更强烈,表达的思想也更突出(或强烈)。
⑤排比——公式:……采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描写了……的情景,集中地表达了作者……的感情,节奏明快,增强了语言的气势。
⑥对偶——公式:……采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描写了……,抒发了作者对……的感情,节奏明快,富于美感。
(1)找出文段开头、中间或末尾的环境描写语句。
(2)明确环境描写主要有以下作用: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空间、场景;②渲染环境气氛;③烘托人物心情;④烘托人物形象;⑤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初中语文阅读万能答题公式

初中语文阅读万能答题公式一、记叙文阅读1. 概括文章内容- 公式:谁 + 做了什么(在什么情况下)+ 结果怎样。
比如说,写小明在下雨天去给生病的奶奶送药,最后奶奶病情好转,这就是一个很简单的概括啦。
2. 分析人物形象- 公式:从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直接描写)以及他人的反应、环境描写对人物的烘托(间接描写)等方面入手。
如果文中说“小明皱着眉头,咬着嘴唇,握紧了拳头说:‘我一定要把这件事做好!’”从这动作和语言描写就能看出小明是个坚定、有决心的人。
3. 理解句子含义- 公式:先看句子表面意思,再结合上下文和文章主旨挖掘深层含义。
要是句子是“那扇门关闭了,却又好像打开了另一扇希望之窗。
”表面上是说一扇门关上另一扇开,深层次可能是说一个机会失去了,但又有了新的机会,反映了一种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
4. 赏析句子(从修辞角度)- 公式:这个句子运用了[修辞名称],把[本体]比作[喻体](比喻句)或者把[事物]当作人来写(拟人句)等,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的特点],表达了[作者的情感或者文章的主旨]。
例如“月亮像个大圆盘挂在天上。
”运用比喻,把月亮比作大圆盘,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月亮又大又圆的特点。
5. 文章标题的作用- 公式:二、说明文阅读1. 说明对象及其特征- 公式:说明对象一般在文章标题或者开头就会点明。
特征呢,要从文中找关键词句,比如“大熊猫是一种珍稀的哺乳动物,它毛色黑白相间,体型胖嘟嘟的,特别爱吃竹子。
”这里大熊猫就是说明对象,毛色、体型、食性就是它的特征。
2. 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公式:- 举例子:通过举[具体例子],具体地说明了[事物的某个特征]。
例如“我国的石拱桥有很多,其中赵州桥就是典型的代表,它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
”这里举赵州桥的例子具体说明了我国石拱桥历史悠久的特征。
- 列数字:用具体的数据[数字],准确地说明了[事物的某个特征]。
像“这座大楼高100米,有30层。
”准确说明了大楼的高度和层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说明文、记叙文阅读的答题格式
说明文
1、从说明对象的角度:事物性说明文、事理性说明文。
2、从说明文语言特征:平实的说明文、生动的说明文。
题型一:分析说明方法的作用
①举例子: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列举了...的例子,客观具体的说明了...怎样的特点,使文章更有说服力。
②列数字: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列举了...一系列数字,具体准确的说明了...怎样的特点,使文章更有说服力。
③打比方:(同比喻)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把...比作...,生动形象的说明了...怎样的特点。
④做比较:把...与...做比较,突出强调...怎样的特点,使文章更有说服力。
⑤分类别:条理清晰地说明了(介绍了)...(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⑥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
⑦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⑧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形象。
⑨列图表:用列图表的方式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简明更直观。
⑩引用说明:
引用说明有以下几种形式——
1.引用具体的事例;(作用同举例子)
2.引用具体的数据;(作用同列数字)
3.引用名言、格言、谚语;生动形象具体地说明了...,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4.引用神话传说、新闻报道、谜语、轶事趣闻等,作用是增强说明的趣味性。
(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
题型二:分析某词能否去掉
①不行。
②解释这个词语的意思。
③点明是对什么的修饰或限制。
④结合句子,谈一下词语在具体句子中的具体作用。
⑤平实性: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生动性:体现了说明语言的生动形象。
⑥谈谈删除或替换这个词语后,意思有什么变化。
题型三:分析说明顺序
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题型四:题目/开头的作用:
内容上:点明/引出了说明对象...,突出了说明对象...怎样的特点。
形式上:运用了...的方法,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引用了...的...,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说明文中的拟人:运用拟人的手法,生动表现说明对象...的特点,表现了...,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生动形象的特点。
说明文中的设问:设问,激发读者的兴趣,引发读者的注意和对说明对象的思考。
如何整体把握文章:首先要弄清文章的结构特点,大体分出文章的层次,其次要逐层概括。
记叙文
1、概括文章内容
A、概括全文内容:(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B、梳理故事情节:
①抓住主干情节进行概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②注意行文线索
2、理解文章主旨
①找文章中心句
位置:首段、末段(有时是1~3段)
性质:议论抒情性的句子
②体会文章叙事内容的感情指向
③体会作者在中心任务
3、理清叙事线索与顺序
※记叙文一般按时间顺序行文
※注意区别插叙、倒叙
插叙:①插入叙述了...内容,使文章内容更充实(或:为下文...内容做铺垫,使文章情节更完整)。
②展现了..人物..的形象。
③更好的烘托了文章...的主旨。
④使文章波澜起伏,富有感染力。
4、辨析表达方式
※表达方式有四种:记叙、描写、抒情、议论
※记叙文以记叙为主要表达方式,兼用描写、抒情、议论等
4、分析人物形象及塑造人物的方法
①直接描写:外貌、语言、神态、动作、心理
②侧面描写:描写了...的内容;烘托了...的情感;突出了...的主旨
③衬托:正衬、对比反衬
④环境烘托
6、环境描写的作用
①交代情节发生的时间地点等环境背景
②写出环境...的特点,渲染了...的气氛
③奠定了文章情感...的基调
④烘托人物...的心理
⑤烘托了人物...的形象特点
⑥烘托了...的文章主题
⑦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为下文...的内容做铺垫)
⑧使文章...,更富有感染力
7、赏析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A、赏析词语
①解词意(有事还须解释出语境意)
②指出词的修辞或描写类型等
③分析词的独特表现力(可用换词比较法体会)
④人物(有时是作者)的心理或情感
B、赏析句子
①指出句子的修辞或描写类型等
②分析其独特表现力
8、理解重要词语、重要语句的含义
※一般考察的是文章主旨句
①表层含义(即将概括的句子解读具体;将生动的、有象征意味的、委婉含蓄的句子用通俗直白的方式表达)
②深层含义(解读文章的写作用意——主旨)
9、理解重要词语、重要语句的含义
文首:◎开篇点题(开门见山)
◎设置悬念,引起读者思考
◎为后文...的内容做铺垫
◎...,吸引读者阅读文章
文中:◎过渡段,承接上文...的内容,引起下文...的内容
◎设置悬念,为后文...的内容做铺垫(埋伏笔)
◎插叙
◎侧面描写
◎对比(运用对比的写作手法,把...和...进行对比,能够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点,使之形象鲜明,给人以深刻的感受)
文末:结尾点题
使文章结构完整浑然一体
首尾呼应
卒章显志——深化文章主题、发人深省
侧面烘托:文中通过对人物的...描写,写出了...,侧面烘托出人物的...心情或形象特点
题目的作用:概括...的内容;突出...的主旨;是否是文章的线索;说明题目的好处
文章最后一段的作用:烘托形象;总结全文;言有尽而意无穷,引起读者反思;卒章显志,画龙点睛,点明主旨,升华主题
设置悬念:文章设置了...的悬念,为下文...的内容做铺垫(或埋伏笔),使文章结构跌宕起伏,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抑扬结合:运用了抑扬结合的写作手法,先写...,后写...,前后形成鲜明对照,突出了人物...形象,烘托了文章...的主旨,使文章富有变化、波澜起伏,增强感染力
前后照应:运用前后照应的写作手法,在开头和结尾都写了...的内容,使文章前后内容紧密的联系起来,使结构更紧凑,人物的...形象或...的中心思想更鲜明。
更好的引起读者思考、回味,留下深刻印象
以小见大:运用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通过写...这样的平凡细微的小事情,反映...的重大主题,突出表现中心,更有震撼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