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括段意教学设计
《怎样借助关键语句概括段落大意》教学设计

《怎样借助关键语句概括段落大意》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怎样借助关键语句概括短文段落大意教学目标:1.通过赏析文本重点部分,找出关键句子,提炼关键词语,学习用串联段落大意的方法进行概况。
2.群文共赏,运用串联段落大意的方法,培养概括的语文学习能力。
教学重点:通过找出关键句子,提炼关键词语,学习串联段落大意的方法。
教学难点:运用串联段落大意的方法,培养概括的语文学习能力。
教学准备:1.课件;2. 阅读材料:统编版教材《蜜蜂》,阅读选文《“小花鹿”》、《小发明救妈妈》、《我爱花城》。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孩子们,在13课《花钟》的学习中,我们借助关键语句,很容易地概括出一二自然段的段落大意。
可是,在14课《蜜蜂》中,并没有明显的关键语句,像这样的文本,我们又该怎样概括它的段落大意呢?让我们走进课堂——如何借助关键语句,概括段落大意(板书课题),开启今天的探索之旅吧!二、例文引路,提炼方法1.请孩子们翻开语文书51页,默读课文,回忆法布尔实验的目的和得出的结论分别是什么?2.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法布尔实验的目的是?(验证蜜蜂是否有辨认方向的能力)得出了实验的结论?(蜜蜂有辨认方向的本能。
)课件出示图表3.法布尔实验的步骤分为几步呢?让我们共同走进文本的2——7自然段,用心读一读描写法布尔实验步骤的句子。
预设:(1)孩子们学习的效率真高,XXX请你来读一读描写法布尔实验第一步的句子,大家和他找得一样吗?真是一群会学习的孩子,很快就准确地找出了第一个关键句子。
(2)法布尔第一步做了什么?你能简单点吗?——(?)你能再简单点吗?——(捉蜜蜂)对,“捉蜜蜂”就是你从第一个关键句子中提炼出来的关键词语,也是法布尔实验的第一步。
(3)这个句子写的是法布尔实验的步骤吗?它写的是什么?(法布尔放飞蜜蜂后的猜想)(4)实验的第二步藏在哪个关键句子中,你找到了吗?你提炼出的关键词语是——(做记号)这个句子只藏了一个秘密吗?还有什么?——实验的第三步:放蜜蜂。
初中语文概括文章内容教案

初中语文概括文章内容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文章概括的基本方法,能够准确、简洁地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把握能力。
3. 通过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培养学生分析和归纳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文章概括的概念和意义。
2. 文章概括的方法和技巧。
3. 文章概括的实践操作。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文章概括,概括文章内容的重要性。
2. 讲解:讲解文章概括的概念和意义,阐述概括文章内容对于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的重要性。
介绍文章概括的方法和技巧,如抓住文章标题、开头和结尾、关键词等。
3. 实践:让学生阅读一篇篇文章,运用所学的方法和技巧进行概括。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指导,如概括的步骤、注意事项等。
4. 讨论:学生之间互相交流自己的概括成果,讨论概括的准确性、简洁性等。
教师可以给予评价和指导。
5. 总结:让学生总结文章概括的方法和技巧,以及自己在实践中的体会和收获。
四、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准确、简洁地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方法和技巧进行文章概括。
3. 学生在讨论中能够表达自己的观点,并与他人进行有效的交流。
五、教学资源:1. 文章素材:提供一些不同类型、不同难度的文章,供学生进行概括练习。
2. 指导手册:为学生提供概括文章内容的指导手册,包括方法和技巧等内容。
3. 评价表:为学生提供文章概括的评价表,包括准确性、简洁性等评价指标。
六、教学建议:1.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让学生通过阅读文章并进行概括来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
2. 鼓励学生在讨论中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 教师要给予学生足够的指导和支持,帮助学生掌握文章概括的方法和技巧。
4. 定期对学生的概括成果进行评价,及时给予反馈,促进学生的进步。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希望学生能够掌握文章概括的方法和技巧,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分析和归纳的能力。
初中整体内容概括教案

初中整体内容概括教案教案背景:随着教育的发展,初中教育在我国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教学体系。
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初中阶段的知识,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本教案旨在对初中整体内容进行概括,让学生能够对所学知识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和整体的了解。
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梳理初中阶段的各个学科知识点,形成知识体系。
2. 提高学生对初中知识的整体把握能力,为高中阶段的学习打下基础。
3. 培养学生的概括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教学内容:1. 语文:初中语文教学主要包括文言文、现代文阅读,作文,文学常识等。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的阅读方法,提高写作能力,了解文学常识。
2. 数学:初中数学教学主要包括代数、几何、概率统计等。
学生需要掌握基本的数学公式、定理,能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英语:初中英语教学主要包括语法、词汇、阅读、写作、听说等。
学生需要掌握基本的英语语法,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提高英语听说水平。
4. 物理:初中物理教学主要包括力学、热学、电学、光学等。
学生需要了解物理基本概念,掌握基本的物理定律和实验技能。
5. 化学:初中化学教学主要包括化学基本概念、化学反应、物质的性质与变化等。
学生需要了解化学基本原理,掌握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
6. 生物:初中生物教学主要包括生物的基本特征、生物的分类、人体的生理结构与功能等。
学生需要了解生物的基本知识,提高对生命科学的认识。
7. 历史:初中历史教学主要包括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史等。
学生需要了解历史发展的脉络,培养历史思维能力。
8. 地理:初中地理教学主要包括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等。
学生需要了解地理基本知识,提高对地理环境的认识。
9. 政治:初中政治教学主要包括道德与法治、政治常识等。
学生需要了解国家法律法规,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教师对每个学科的核心知识点进行概括讲解。
2. 采用案例分析法,教师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学科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部编版小学语文《月光曲》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月光曲一、教学目标1.会写“芬、券、盲、纯、汹”。
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幽静、纯熟”等词语的意思2. 理解课文内容,理清脉络,概括段意。
3..从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贝多芬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1.辨课文中哪些是实在的事物?哪些是由实在事物引起的联想?2.贝多芬在即兴创作《月光曲》过程中思想感情的变化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明确目标1.检查预习,质疑问难。
2.通读全文,理清脉络,概括段意。
二、整体感知《月光曲》是一首世界著名的钢琴曲。
本文写的是一个传说,生动地记叙了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经过。
三、目标完成过程1.激趣导入,板书课题。
放录音《月光曲》。
同学们,刚才我们听了一首世界著名的钢琴曲,谁知道这首钢琴曲的名字叫什么?(对,《月光曲》。
)《月光曲》是怎样谱写成的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个传说《月光曲》。
板书课题。
什么叫传说呢?“传说”,民间流传的说法,意思是可能是这样,也可能不是这样。
2.检查预习,质疑问难。
(1)指名朗读课文(分节朗读),正音。
(2)生字(要求读准字音、掌握字形、理解字义、会组词):(3)新词:幽静:偏僻、清静。
纯熟:指功夫深,技能熟练。
陶醉:很满意地沉浸在某种境界或思想活动中。
记录:本指把听到的话或发生的事写下来。
课文指贝多芬把刚才弹奏的《月光曲》写成曲谱。
断断续续:时断时续,本文指琴声不连贯。
水天相接:水和天连接在一起。
微波粼粼:水清澈的样子。
微小的波浪闪闪发光。
(4)质疑问难,教师点拨。
(简介贝多芬)3.配乐朗读或范读课文,学生自悟。
(1)说说课文写的是什么事,主要内容是什么?(课文写德国音乐家贝多芬在一个小镇上为皮鞋匠兄妹弹琴的事,主要是写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经过。
)(2)《月光曲》是在怎样的情景中创作的?把文中讲贝多芬弹奏《月光曲》的内容找出来,做上记号,然后读一读。
4.理清脉络,概括段意。
(1)再读课文,想想本文按总起、传说可以分为几部分。
本文可分两部分:第一段(1)总起。
小学语文课文《月光曲》教学设计3篇

4、小学语文课文《月光曲》教学设计一等奖一、素质教育目的(一)知识教学点1.生字:芬、券、盲、纯、汹。
2.新词:幽静、熟练、沉醉、断断续续、水天相接、记载、微波粼粼。
3.重点段:第8、9自然段。
(二)才能训练点1.理清头绪,概括段意。
2.理解课文内容,初步学会分辨事物和联想。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从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领会贝多芬的思想感情。
(三)德育浸透点教育先生不只要学习贝多芬的杰出才气,更要学习他的仁慈和爱心。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一)分辨课文中哪些是真实的事物?哪些是由真实事物惹起的联想?次要经过抓重点段落,有感情地重复朗诵来处理。
(二)贝多芬在即兴创作《月光曲》进程当中思想感情的变化既是教学重点,也是难点,次要经过了解重点词句包括的意思来处理。
三、课时布置三课时四、教学活动设计(一)答复课后设计的思考题,勾勒重点词句。
(二)自学重点段,讨论、交流分辨事物和联想。
(三)察看幻灯片,发扬想象,说说贝多芬创作《月光曲》时穷兄妹俩沉醉的情形。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配乐朗诵)。
五、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明白目的1.反省预习,质疑问难。
2.通读全文,理清头绪,概括段意。
(二)全体感知《月光曲》是一首世界著名的钢琴曲。
本文写的是一个传说,生动地记叙了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经过。
(三)目的完成进程1.激趣导入,板书课题。
放录音《月光曲》。
同窗们,方才我们听了一首世界著名的钢琴曲,谁晓得这首钢琴曲的名字叫什么?(对,《月光曲》。
)《月光曲》是怎样谱写成的呢?明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个传说《月光曲》。
板书课题。
什么叫传说呢?“传说”,官方传播的说法,意思是能够是这样,也能够不是这样。
2.反省预习,质疑问难。
(1)指名朗读课文(分节朗诵),正音。
(2)生字(要求读准字音、掌握字形、了解字义、会组词):(3)新词:幽静:偏远、喧嚣。
熟练:指功夫深,技艺纯熟。
沉醉:很称心地沉溺在某种境界或思想活动中。
《将相和》教学设计

《将相和》教学设计《将相和》教学设计1【素质教育目标】1、知识教学点:⑴生字:璧、允、廉、颇、侮辱、拒。
⑵新词:理屈、示弱、抵御、推辞、侮辱、拒绝、无价之宝、绝口不提、完璧归赵、同心协力、负荆请罪。
⑶重点句、段: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
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
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2、能力训练点:⑴给课文分段,并给每段加上一个合适的小标题。
⑵通过人物的言行,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⑶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故事之间的联系。
⑷复述“负荆请罪”这个故事。
3、德育渗透点:学习蔺相如对敌不畏暴力、机智勇敢,对友胸怀宽广、忍辱退让的高尚品质;学习廉颇知错就改、勇于改过的精神;学习他们两个的爱国精神。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1、__的重点是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主要通过默读分析、讨论、交流解决。
2、__的难点是弄清故事之间的联系。
主要是在反复朗读课文、分清每个故事的前因后果的基础上,分析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突破难点。
3、__的疑点是将相之间是怎样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
解决这个疑点的办法是先解决__的重、难点,再达到水到渠成解决疑点的目的。
【课时安排】三课时。
【学生活动设计】1、根据课后思考题默读课文,独立思考、分组讨论、集中交流。
2、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
3、复述课文。
4、课堂口头、笔头练习。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明确目标〗1、自学生字、新词,理解加点词语。
2、初读课文,了解__主要内容。
3、再读课文,理清脉络,概括段意。
4、分析第一个故事。
〖整体感知〗__主要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的记叙,写出了将相之间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发生、发展和结果。
〖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一、激趣导入,板书课题课前同学们齐唱《黄河颂》。
初中情节概括教案

初中情节概括教案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掌握情节概括的基本技巧,能够准确、简洁地表达故事的主要情节。
(2)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提高他们分析、归纳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短文,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讨的能力。
(2)引导学生运用关键词、句子等形式,概括故事情节。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提高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让学生掌握情节概括的基本技巧。
(2)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提高他们分析、归纳能力。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运用关键词、句子等形式,概括故事情节。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要求。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阅读理解(1)教师分发短文,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阅读完毕。
(2)学生阅读短文,理解故事内容。
3. 分析讨论(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概括的故事情节。
(2)引导学生运用关键词、句子等形式,概括故事情节。
4. 讲解示范(1)教师针对学生的概括情况进行讲解,指出优点和不足。
(2)教师示范如何运用关键词、句子等形式,概括故事情节。
5. 练习巩固(1)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运用所学技巧,概括一篇故事。
(2)学生完成作业,教师进行批改,给予评价和指导。
6. 总结反馈(1)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情况进行总结。
(2)学生分享学习收获,提出改进意见。
四、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掌握情节概括的基本技巧,能够准确、简洁地表达故事的主要情节。
2. 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分析、归纳能力得到提高。
3. 学生对阅读产生兴趣,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提高审美情趣。
《晏子使楚》教学设计15篇

《晏子使楚》教学设计15篇《晏子使楚》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了解课文内容,学习晏子出使楚国时,能以自己超人的智慧和善辩的口才驳倒楚王,不辱使命,维护了齐国尊严的精神。
2、理清课文的条理,分段、概括段意。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了解课文内容,学习晏子出使楚国时能以自己超人的智慧和善辩的口才驳倒楚王,不辱使命,维护了齐国尊严的精神。
教学过程:(一)初读课文,理解重点词语。
边读边画出不理解的词语,通过了解词义,师生也可以结合上下文共同讨论词义。
强盛:强大而昌盛(多指国家)。
访问:有目的地去探望人并跟他谈话。
大夫:古代官职。
出使:接受命令到外国去。
乘机:利用机会。
侮辱:使对方人格或名誉受到损害,蒙受耻辱。
吩咐:口头指派或命令;嘱咐。
冷笑:含有讽刺、不满意、无可奈何、不屑于、不以为然等意味或怒意的笑。
敝国:对自己国家的谦称。
欺君之罪:欺骗君主的罪名。
撒谎:说谎。
囚犯:关在监狱里的犯人。
盗窃:用不合法的手段秘密地取得。
柑橘:果树的一类,指柑、橘、柚、橙等。
赔不是:赔罪。
安居乐业:安定地生活,愉快地劳动。
有些字词要特别提出,加强记忆。
4、多音字组词。
(二)理清课文条理,分段,概括段意。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要边听边思考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什么,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这篇课文是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写了晏子出使楚国,楚国的国王三次侮辱晏子,晏子都给予了有力地反驳,使楚王不敢不尊重他。
)这是一篇阅读课文,应该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给以必要的指导就可以了。
因此在分析课文结构时要放手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写作脉络。
(这篇课文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可以分成三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这一段讲的是齐国和楚国都是大国。
第二段:(第2~5自然段)讲的是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晏子三次给予反驳。
第三段:(第6自然段)讲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
学生在分清段落之后,也就明白了第二段是全文的重点,主要讲晏子和楚王三次斗智的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概括段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复习学生已经知道的归纳段意的方法,在此基础上,指
导学生比较准确地用概括法概括段意。
2、在课上练习时体现阅读的层次性,与平时的训练相结合。
教学重点:
学生了解并掌握间接归纳段意的方法。
教学难点:
学生掌握归纳段意的方法。
教学具准备:课件、学生段落练习小卷子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明确主题: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做有关阅读短文的练习,请大家回忆:我们归纳的阅读短文四步法是什么?
阅读四步:
1、初读短文,了解大意。
2、细读短文,了解每段的意思,概括段意。
3、带着问题三读短文,回答问题。
4、检查。
过渡:第二步了解每段的意思非常重要,为完成第三步做好准备,而概括段意又是大家感觉最困难的,今天我们就进行概括段意的练习(课件),通过今天的练习相信每一位同学都会有很大收获,不过这可需要你开动脑筋,积极思考!
现在,就需要转动你的小脑筋了!我们看第一篇短文。
二、探究方法:
1、摘首句:
指名读短文,其他同学思考能用哪句话概括这一段的意思
这场雪好美啊!雪花满天飞舞,她给树木、房屋披上了晶亮的银装,她给庄稼盖上了一层厚厚的棉被。
远远望去,真像是一个粉妆玉砌(qì)的童话世界!
——节选自《冬》
预设:我用“这场雪好美啊!”来概括。
引导:为什么?
生:因为后面都在写这场雪怎么美
师:这场雪好美啊,能概括这段的主要意思,我们说这句话就是这一段的段意。
师:观察老师写的和你们找的段意有什么不同啊?
生:标点符号
师:当我们在概括段意的时候,就要注意一定是陈述句的形式(板书:陈述句)师:那这段段意还可以怎么说呢?
生:这场雪十分美。
师:你积累的词汇真多!刚才我们找到的段意是短文的第几句?
生:第一句
师:这种方法就叫做摘首句。
过渡:那你们猜猜有摘首句,还会有哪种方法呢?
生:摘尾句。
师:你瞧,首对应的就是尾,你真是个爱动脑筋的孩子!
2、摘尾句:
出示另一篇短文
读短文,生思考如何概括段意
爸爸一坐在电视机前,我就能闻到一股呛人的烟味。
别提了,肯定又是抽上了。
一次,他上厕所时,想到他的宝贝香烟没拿进去,就一手提着裤子冲出厕所,叼着一根烟又急急地回厕所去了。
他真是个烟筒子啊!
——节选自《我的爸爸》
预设:用摘尾句的方法。
生:段意是:爸爸可真是个烟筒子啊!
师:(用手指板书:陈述句)怎么修改一下?
生:应该是陈述句的形式——爸爸是个烟筒子。
3、首尾同摘:
过渡:下面,我们自己做个小练习,怎么样?
爸爸是个乒乓球迷。
每当他知道晚上有乒(pīng)乓(pāng)球比赛时,都会准时坐在电视机前,甚至忘了吃饭。
这一坐在电视机前,我又能闻到一股呛人的烟味。
别提了,肯定又是抽上了。
一次,他上厕所时,想到他的宝贝香烟没拿进去,就一手提着裤子冲出厕所,叼着一根烟又急急地回厕所去了。
他可真是个“烟筒子”啊!
师:默读短文,找出段意,看看有没有新的发现?可要仔细读,和刚才的短文特别相似。
预设1:我摘的是第一句
预设2:最后一句
引导:到底写了爸爸的几个特点?
生:两个,爱看乒乓球,爱吸烟。
师:那我们应该既摘首句,又摘尾句,这叫什么?
板书:首尾同摘
指名生:爸爸是个乒乓球迷,(他可真)是个(“烟筒子”啊!)
板书:简洁完整
4、过渡摘后:
过渡:同学们,你们不一会就总结出了这三种方法了,那老师也给你们带了一个好消息,乔薇同学写的作文还选到了这次准备的小片段中。
师范读
爷爷不仅喜欢养花,还喜欢看报纸、看电视。
他每天晨练后都爱去小区传达室看各种各样的报纸。
每天中午和晚上都看《新闻联播》和天气预报。
他像一个信息传递员,把收集到的重要信息传递给爸爸、妈妈和我,让我们了解世界和平状况,每天天气情况和各种有趣的新闻。
——节选自学生作文《我爱爷爷》
师:这一段可以怎样概括呢?
生:第一句。
引导:你们看,这一句是什么句?
生:过渡句、作用是承上启下
师:你认为这段怎么概括?
预设1:爷爷不仅喜欢养花,还喜欢看报纸、看电视。
引导:介绍了爷爷几个特点?
生:一个,那你可以怎么概括?
预设2:爷爷喜欢看报纸、看电视。
师:为什么这样概括?
生:这段只写了爷爷喜欢看报纸、看电视。
引导:为什么后半句加上了爷爷?
生:要完整。
师:你摘的是过渡句的后半句概括本段段意。
起个名字——过渡摘后
师:那前半句呢?
过渡:类似这篇文章的课文,你还学过哪篇呢?(课件:不仅···还···)生:《锡林郭勒大草原》
草原不仅美丽,而且是个欢腾的世界。
师:过渡的句子独立成一段,就是一个过渡段,采用这种方法,怎么概括?师:过渡句、过渡段真妙啊,有了它,就可以把两部分内容自然的衔接起来,使文章连贯,看来我们也要争取在自己的作文中用上过渡句。
.
师:我们总结的这些方法,你发现了什么共同特点呢?
生:摘出短文中的句子
师:板书(重点句),起个名字直接摘句法,也就是可以直接摘出原文中的重点句作为段意。
在摘句的过程中还要注意符合这些要求(用手示意板书上的注意事项)。
师:除了直摘法,你猜还会有什么方法?
预设:间接摘句法。
师:间接,就是不能直接概括,我们就要找到概括的要点,也就是概括段意不可缺少的要素,把这些要素合并起来概括段意,就叫它要素归并法。
(板书)
二、要素归并法:
用这种方法概括段意,关键是要找到这些要素,老师向你们推荐一个好方法,这就是用表格的方法来找齐要素。
咱们先来看概括写事文章用的表格。
1、写事:表格:
引导:看看写事的文章要找到哪些要素?
指导看表格:首先是主要人物、主要事件;其次,可以加上时间、地点,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必须清楚;最后,把这些要素合并、串联起来,通顺、简洁地概括成一句话。
师:可在书上批出表格中要填写的几项
一天,马良来到了一个地方,那儿遇上干旱,庄稼都快枯死了。
农民没有水车,用木桶背水浇地,真够吃力的。
马良说:“我给你们画几架水车吧!”农民们又了水车,都很高兴。
这时候,人堆里忽然站出来几个官兵,拿铁链往马良颈上一套,又把他抓去了。
(对照投影看表格)
师引导:你从每行读懂了什么?
生分别说每行的意思,师补充(注意层次)
生填表
师生交流,一名学生前面展示
师:为什么你没把马良的话全写上?
生:简洁
师总结:
2、写景表格:
过渡:写事的文章,要抓住主要人物,主要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那么写景的文章要抓哪些要素呢?我们来看概括写景文章的表格,有哪些要素?景物(什么景物)、景物特点。
下面,我们做练习。
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欣赏过水平如镜的西湖,却从没见过漓江这样的水。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是一块无暇的翡翠。
——节选自《桂林山水》
预设:写的是漓江。
引导:这段节选自《桂林山水》,写漓江,就是在写桂林的——学生接:水。
师:归纳时,不出现比喻句、拟人句这些修辞手法,一般也不出现形容词,这样才能做到简洁。
过渡:我们再来看一段文字,请你速读,能不能按写景文章的表格进行概括?(不同景物的不同特点).
我抬头望去,金黄的油菜花儿开得那么旺(wàng)盛;还有这一片,那一片的麦苗儿,像绿色的地毯,厚厚的铺在田野上;火红的花儿迎风招展,好象在对风儿点头;辛勤的小蜜蜂,一会儿飞到这儿说些悄悄话,一会儿又飞到哪儿吻一吻,可爱极了!
四、小结:
师:你能不能看着老师的板书,说说你的收获?(引导看板书)
师:同学们,如果你认真练习,时间长了,这些表格就可以在你的心里了,那时你的概括能力就会很强了,继续努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