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经济的基本特征
现代日本经济概论课件

现代日本经济概论课件
一、经济的发展
1、日本经济的发展史
经过二次大战后,日本展开了自由市场经济改革,在美国财政、金融
等多方面帮助下,推行了高度政府干预和市场化改革,形成了经济快速发
展的新经济模式。
2、现代日本经济的发展特征
日本经济发展的特点:(1)高度政府干预,促进经济的稳步发展;(2)
市场化改革,推动经济的发展;(3)体制和政策创新,促进经济的发展;
(4)实施多元化经济策略,推动经济的发展。
二、经济结构发展
1、农业结构
日本农业是以稻米、蔬菜等为主产品的经济,大部分农业以小规模家
庭族群经营为主,蔬菜是主要种植产品。
2、工业结构
日本工业以机械、汽车和电子产品为主导,生产率高、工业化程度高,经济紧密结合的研发和制造体系得到了促进。
3、服务业结构
服务业在日本经济结构中占据重要地位,以零售和银行业为代表,其
他服务行业如交通、旅游、娱乐、金融等也发展迅速。
三、经济问题及对策
1、政府负担重
日本经济受到政府负担过重的制约。
因此,日本政府应加强监督,减少政府开支,并实施劳动力市场改革,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率,改善经济结构。
2、财政制。
【日本战后经济发展及其特征】

日本战后经济发展及其特征【摘要】自从二战以来,日本经济在战争的废墟上得到了迅速的恢复和发展,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实现了经济的高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大为提高,一跃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强国,被称为“日本经济奇迹”。
因此,本文主要浅谈日本战后的发展及个人的一些见解。
【关键词】日本经济;日本政府主导的市场经济模式;经济问题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的课程在教员生动的讲解下结束了,我对教员所描述的日本的经济发展史有了浓厚的兴趣。
正如教员所说,日本的经济发展真是不可思议,但事物发展都有其特有的规律,我想,了解这些知识,一定会对我们有所帮助。
自从二战以来,日本经济在战争的废墟上得到了迅速的恢复和发展, 从日本战后经济发展轨迹谈起,分析高速发展的原因及其政府主导型的市场经济模式,进而分析日本经济模式在目前存在的问题,解决的对策及其走势,最后总述过去无论运作多么良好的经济体制,如果不能随着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最终会转化为经济发展的桎梏。
一、战后日本经济发展及其特征日本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败国,其经济也在二战中遭受重创。
在战争的废墟中,经过近10年的艰苦奋斗,日本经济在50年代中期恢复到战前水平。
从1955年到1973年,日本经济以年均10%左右的速度进入高速增长时期,并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
日本经济的奇迹得益于政府持续的贸易立国政策和企业群体在此基础之上建立的发展战略及其增长机制。
截至2002年末,日本在三个重要领域仍居世界第一:外贸盈余达9.9万亿日元,是外贸顺差最多的国家;外汇储备4697亿美元,是外汇储备最高的国家;对外净资产(纯债权)余额达175.3080万亿日元,是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
就这样一个基础条件很差而且制造战争,遭受战争巨大破坏的国家经济发展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
(一)经济开始复兴的阶段战争结束后的日本经济处于极度混乱和疲乏状态, 工矿业生产水平只相当于1941年时的七分之一,严重的粮食危机和通货膨胀遍及全国。
日本九十年代经济危机始末

日本经济危机(20世纪90年代)战后,日本在美国的帮助下,经过民主化改革,在确立市场机制的基础上,利用冷战格局对日本的有利条件实施了一整套政策措施:制订和平宪法;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大力发展科技教育;对企业进行科学的经营管理等,使日本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了经济腾飞,在20世纪80年代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创造了世界经济发展史上的奇迹。
但是,冷战结束后,日本经济却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金融危机的暴发导致了全面经济萧条,其持续时间之久,下降幅度之大,为战后之最,使日本经济发展步入极为艰难的阶段。
为此,日本政府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便开始对本国经济体制和模式进行了全面的调整和改革。
一、日本经济危机的特点日本在20世纪90年代暴发的经济危机,被称为是日本“失去的十年”。
此次危机以1991年初四大证券公司舞弊丑闻被曝光为暴发点,经济形势急转直下,从泡沫景气转为衰退和萧条。
与以往经济危机相比,其发生和发展有许多不同点。
(一)经济增长持续低靡日本经济自1992年以来持续低靡,平均增长率仅为0.9%,有7年时间经济增长率低于1%。
在1995和1996年虽然有短暂的恢复(实际GDP增速分别达2.5%和3.4%),但受亚洲金融危机影响,在1997年GDP增速又跌落到0.2%,1998年跌落为-0.6%。
1999年和2000年虽又有所回升,但GDP的增速也仅为1.4%和0.9%。
(二)企业大量倒闭,负债规模空前,失业率攀升从1991年开始,资产负债额在1000万日元以上的倒闭企业每年都达1万家以上。
1995年达到1.51万家,1996年虽有所减少,也为1.48万家,但到1997年又比1996年增高12.5%,达到1.64万家。
1998年再创新的记录,又有1.92万家企业破产,比上一年高出17.1%。
与此同时,倒闭企业的负债规模也达到了空前的水平,从战后到1990年的45年间,倒闭企业负债规模超过4万亿日元的仅有一次,即1985年的4.2万亿日元。
日本型市场经济的特征及对中国的借鉴

日 本大企业的董事会不是 由股东大会产生的,
业 系列是 大企业 和 中小企业 之 间 的组 合 。这 是 由一家 大 企业 作为母 公 司或 核心 企业 ,通 过 白上 而 下 的支配 关 系而建 立起来 的具有 金字塔 型结构 的 企业 群 落 。母公 司和 子公 司除 了在生 产技 术 方 面的 加 工协作 关 系 之外 , 通过 某种 人事 关系 相维 系 。 还 企业 系列 和企业 集 团不 同 ,不是 横 向的相互 持 股, 而是纵 向 的 中心持股 ; 它们 有 巨额 的 白有 资金 , 因而不 需要 以银 行 为中心 ;它们 有 自己的庞 大销 售
识。
等。深人地研究西方市场经济体制尤其是同在亚洲 的 日本型 市场 经济 ,对 于建 立 和完善我 国的社 会主
义市场经 济体 制 , 有着 一定 的借 鉴意 义 。
一
、
日本 型市场经 济 的特征
管理 型市 场经济 是 日本市 场经济 特 征的集 中表 现 。其 “ 理 ”行为不仅 贯 穿于 日本企 业 的生 产营 管 销 ,还 贯 穿 于 政 府对 经 济 的 干预 和调 节 等 各 个 方 面 。 E本 型 市 场 经济 的 特征 可 以从 企 业 的 内部 管 t 理、 外部关 系 、 府 的宏观 调节 三个方 面 来考察 。 政 1 从 企 业 内部 管理 来看 , 、 日本型 市场 经济特 别
注 重 对 人 的 管 理 和 协 调
企业内工会是 日本式经营的第三根支柱 日本 这种 按 企业组 织工 会 的制 度 ,不 同于 欧美 发达 国 家 按产业部 门和职业系统组织起来的行业工会。它是 日本 特有 的一 种 “ 劳资 关 系“ 。它一方 面 在某 种程度
上 代表 职工 同资方 交涉 ,争 取 自己 的利益 ;另一方 面, 它又 跟资方 合作 , 证企 业的生 产 。 保
总体战和现代日本经济体制三大特征的形成_近年日本经济史研究新动向_冯玮

・专题研究・总体战和现代日本经济体制三大特征的形成———近年日本经济史研究新动向冯 玮 提 要:20世纪90年代后,日本史学界出现了挑战传统观点的“现代日本经济体制源流论”、“总体战体制论”和“1940年体制论”的基本理论,认为现代日本经济体制的三大特征虽然在战前已现萌芽,但是其最终形成是在日本发动侵略战争、开展“总体战”时期。
战时形成的“总体战体制”的核心要素一直延续至战后,构成了战后日本经济体制的原型,并在日本经济高速增长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
关键词:日本 总体战 经济体制一般认为,同欧美各国相比,现代日本经济体制主要具有三大特征:第一,在“企业内部关系”方面,长期雇用、年功工资序列、按企业而不是按行业组织工会为主要内容;第二,在“企业与金融业的关系”方面,主要不是通过资本市场发行股票和公司债券等“直接金融”的方式融资,而是主要通过银行信贷,即采取“间接金融”的方式获取资金,以及与之相关的在开展经营活动时,重视从业人员而非股东;第三,在“政府和企业的关系”方面,双方相互依存,构成一种封闭的格局。
①长期以来,日本学术界对具有上述特征的经济体制形成于何时,存在“文化传统说”和“战后改革说”两种基本观点。
前者认为,“日本的经济制度具有日本固有的文化背景,根植于民族特性。
日本型企业和官僚制的原型,可以追溯到江户时代的‘藩’和‘家’。
可以认为连带意识和平等主义的根源,早在农村共同体中就已经存在。
”②后者则强调,战后初期由美国主导的民主化改革,使日本的政治经济体制发生了深刻变化,使之告别了历史,重新获得新生。
比较而言,后一种观点拥有更多的支持者,并在许多国际学术讲坛得到强调。
例如,复旦大学日本研究中心第八届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的前言中即这样写道:“经过三天深入的讨论,中日两国学者就以下问题基本达成了一致的看法:战后日本经济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日本经营方式。
战后形成的日本经营方式主要包括长期雇用制、年功工资及晋升制、企业工会及以主力 ・・515银行为核心的产业组织。
日本简介

(2)经济特征 ①经济发展水平高; ② 加工贸易型经济,对外依赖性强,经济波动大; ③ 经济结构以工业为主,农业不占重要地位; ④工业现代化程度高,农业单产高,渔业发达。 3、日本的工业 (1)工业部门:钢铁、汽车、造船、电子、化学、纺织等 (2)工业地带:太平洋沿岸和濑户内海沿岸地带 原因: ①矿产贫乏,需进口原燃料; ②工业发达,国内市场狭小,需出口工业产品; ③海运廉价; ④多优良港口,海运便利; ⑤接近国内(第二) ③名古屋 (4)工业分散:向南北分散
④北九州
4.日本的农业 (1)自然条件:不利—地形崎岖,地块小,耕地和人均耕地少;
有利—雨热同期。 (2)特点:①采用小型机械; ②注意发展水利; ③合理施用化肥;④精耕细作;⑤单产高; ⑥水稻能自给但果蔬仍需大量进口;⑦渔业发达。 人均耕地少的原因? ①国土面积小;②山丘为主,平原狭小,耕地比重小; ③人口众多。
采用小型农业机械的原因? 地形坡度大,地块较小,农场规模小。 农业单产高的原因? ①重视生物技术和水利发展;②合理施肥; ③精耕细作。 渔业发达的原因? ①自然条件优越:四周环海,海域辽阔;温带大陆架广阔; 日本暖流与千岛寒流交汇。 ②近海和远洋捕捞船队庞大,近海和陆上水产养殖业发达。 ③水产品的加工技术先进。 ④人均耕地少,有食鱼习惯。 5.日本的城市—东京
日本
1.日本的自然特征 东亚岛国,地狭人稠;海岸曲折,良港众多; 山丘为主,平原狭小;火山之国,地震之邦; 季风气候,海洋性强;林水丰富,矿产贫乏。 森林资源丰富的原因? ①山地丘陵面积大;②火山灰是肥沃土壤; ③季风气候,水热丰富,雨热同期;④合理采伐。 水能资源丰富的原因? ①气候的海洋性强,降水多,河流水量大; ②山地丘陵为主,落差大,流速快。 2、日本的经济 (1)经济发展的条件 不利条件: ①国土狭小;②矿产贫乏;③国内市场狭小。 有利条件:① 劳动力丰富、素质高; ②科技发达; ③岛国多良港。
日本市场经济模式的特点及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启示

日本市场经济模式的特点及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启示一、日本市场经济模式的特点1. 制造业为主导日本经济模式以制造业为主导,该领域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扮演着巨大的角色。
制造业既是日本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也是日本在全球市场上具有竞争优势的主要领域,这一点对于中国经济的发展同样具有启示意义。
2. 竞争激烈日本市场竞争激烈,自我要求严格,对产品品质、原材料、售后服务等方面进行严格把关,传承卓越的精神和对品质的高度追求,使得日本企业在全球市场获得了良好的声誉,并促进了日本在质量管理上的突出地位。
3. 高度集中的资本日本的经济结构以资本集中、家族企业为特点。
象征日本资本集中特征的三家大银行和三家大保险公司,以及家族企业长久不衰和世代相传的企业文化、组织特点等因素,都在日本市场经济模式中起到了重要影响。
4. 高度的社会和谐主义日本在市场机制中注重对人的关怀,尊重人的尊严和自由,企业和个人形成一个和谐的股份共同体,阐明了一个正确的市场经济发展方向,同时也注重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与平衡。
5. 具有较高的科研投入率日本的市场经济模式对科技投入的高度重视也是人们所熟知的。
日本拥有高度发达的科研系统,对研究与发展的投入率在发达国家中名列前茅,这为日本公认的“技术创新战略”奠定了基础。
二、日本市场经济模式对中国的启示1. 推动制造业的发展在全球制造业格局下,中国与日本的制造业竞争实力较为接近。
中国制造业体量庞大,但大部分的制造业企业都处于低端状态,产业中的技术和研发环节存在瓶颈。
借鉴其制造业为主导的模式,需要加强创新能力,在技术、品质、服务等方面提高竞争力,通过“双创”打破制造业的低附加值状态,实现高质量的制造业升级和发展。
2. 提高产品品质水平质量是日本市场经济模式中的关键之一。
可以从破除制作假冒伪劣产品、提高技术水平、完善售后服务等方面来提高中国产品品质水平。
此外,还可以继续推进质量安全认证等相关工作,促进企业产业转型升级,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
日本经济和政治特征

日本经济特征生产商、供应商和分发商的紧密结合;强大的企业联盟;以及部分城市人口的终身就业保障。
然而这些特点目前都在慢慢丢失。
日本的经济支柱―― 工业需要倚赖进口的原材料和能源。
而较小的农业则倚赖政府的补助与保护,日本的大米能够自足,但其他农作物的50%则需要进口。
日本是全球最大的渔业国家之一,捕鱼量占全球总捕鱼量的近15%。
日本经济保持了30多年的高速成长:1960年代平均10%的增长,1970年代平均5%的增长,1980年代4%的平均增长。
而从1990年代开始,日本经济放缓,主要是由于1980年代末的过度投资以及证券及房地产市场的泡沫化。
政府改革经济的努力成效不大,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和2001年的美国经济放缓只为当时的日本经济带来轻微影响。
虽然日本经济增长放缓,但失业率长期处於低水平。
居住面积的拥挤以及人口老龄化是两大长期问题。
机器人制造则是主要的长期经济优势,全球720,000个机器人中,日本拥有410,000只,可说是机械人王国。
日本的政治以日本国宪法所规定的体制为基础运行。
因此,日本是以立宪主义为基础的国家。
另外,日本的司法、行政是以宪法和国会所制定的法律、明文化了的法令为基础运行的。
因此,日本是法治的国家。
日本国宪法规定了主权在民的国民主权。
另外,在政治上规定了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分别由国会、内阁、法院行使分立的三权。
以国会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实行议会民主政治,由国会和内阁协作实行议会内阁制。
另外,设置世袭君主天皇作为“日本国的象征、日本国名统合的象征”。
但宪法规定天皇没有参与国政的权力。
日本国宪法还规定了地方自治。
日本的地方自治指的是全国划分为47个都道府县,都道府县中划分出市町村,由这两层地方公共团体担负自治职能。
所有的都道府县和市町村都设有各自的作为议事机关的议会和作为执行机关的首长(都道府县的知事、市町村长)。
地方公共团体在法律范围内有权制定条例。
日本国宪法最重要的三大原理是:主权在民、尊重基本人权和和平主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资本的集中与垄断不断加剧。三菱、
住友、三井、富士、三和、第一劝业银 行六大财团,控制了全国总资本的70% 以上。此外,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也有很 大发展。
2、主要产业部门及其分布
日本工业高度发达,占GDP的40%。农产品自给率低, 农业经营规模在发达国家中是最小的。 日本战后工业发展主要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1)1946——1954 年:“复兴自主”,以钢铁、煤炭 为重点,带动电力和化肥工业的发展;以纺织、食品、 木材加工和印刷为主的轻工业发展较快。 (2)1955-1969年:产业结构转向重化工业。钢铁、 机械、汽车、造船、电机等重工业成为发展的重点。 (3)1970至今:向知识和技术密集型转化,大力提 倡“技术立国”,电子、仪表、新能源、新材料、生 物技术等新兴产业发展很快。重化工业比重有所下降, 但在发达国家中仍然是最高的。
(2)原料、燃料和市场严重依赖国外。原料
和燃料严重依赖进口,工业品大量依靠外销, 是日本经济发展的突出特征之一,也是最大的 弱点。日本已成为世界上进口工业原料最多、 对国外资源依赖程度最大的国家。另一方面, 凭着本国巨大的生产能力,其主要工业品对国 际市场的依主,农业发展缓慢。
土面积的61%,却集中了人口的80%,是城市 最集中的岛屿。它也是日本经济活动最活跃的 地方,集中了全国工厂、就业人口和工业产值 的90%,农产值的70%,和批发商业营业额的 90%,同时也是全国人均收入和生活消费水平 最高的岛屿。
以东京、大阪和神户、名古屋等城市为中心的 东京湾、大阪湾、伊势湾沿岸及濑户内海沿岸, 即“三湾一海”地区,经济最发达,是日本政 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地带。而日本海沿岸及 国土的南北两端则是日本经济相对落后的农业 地区。
1、经济的基本特征
(1)高度发达的经济大国 。1937年,工业总
产值占资本主义世界的4.8%,居第五位。第 二次世界大战后,国民经济经过短暂恢复,工 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非常显著,生产规模、技 术水平、工业结构等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汽 车、船舶、钢铁、石油制品、乙烯、家电、电 子、数控机床等主要工业品产量都居世界前列。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重化工业增长迅速:20世 纪80年代,第三产业急剧发展,产业结构明显 地向服务化、信息化、软件化和国际化方向发 展。在国际市场普遍不景气的情况下,日本为 了促进经济增长,开始由过去出口主导型向内 需主导型转变,加大政府对公共工程的投资, 大力发展民用建筑、教育等产业。
(4)日本经济地域差异显著,人们可居住的 面积仅占全国面积的21%,是世界上生产密度 最高的国家。本州岛是日本最大的岛屿,占国
2000年,日本的GNI(国民总收入)达 4.337万亿美元,仅次于美国居第二位, 人均GNI达34 210美元,仅次于瑞士和美 国居世界第三位。1999年,对外贸易额 达7 304亿美元,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 二大贸易国。日本的对外纯资产已达8 3000亿美元,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
在工业生产领域,钢铁、造船和 汽车的产量与质量早在20世纪70 年代就已跻身于世界前列,如今 高附加值、高技术密集的半导体、 集成电路的其他电子工业也达到 世界一流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