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词中的意境与审美文化

合集下载

古诗词鉴赏-意境

古诗词鉴赏-意境
现代文学中对于古诗词意境的运用与创新,不仅丰富了文学作品的内涵, 也促进了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古诗词意境在当代文化中的传承与发展
在当今社会,随着科技的进步和 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古诗词意境 的传承与发展面临着新的挑战和
机遇。
当代文化中,古诗词意境的传承 需要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如数字 化技术、网络平台等,以更广泛
章法的布局
诗人通过精心布局,将各个部分有机 地组合在一起,形成完整的篇章结构。
起承转合的运用
起承转合是古诗词中常用的结构手法, 通过合理的安排,使诗词情节跌宕起 伏、引人入胜。
结尾的处理
结尾是古诗词中至关重要的部分,诗 人通过巧妙的处理,使诗词意境深远、 意味无穷。
03
古诗词意境的鉴赏方法
深入挖掘意象的内涵
古诗词鉴赏-意境
目录
• 古诗词意境概述 • 古诗词意境的构成要素 • 古诗词意境的鉴赏方法 • 古诗词意境的审美价值 • 古诗词意境的传承与发展
01
古诗词意境概述
意境的定义与特点
定义
情景交融
意境是指诗人在创作过程中通过客观物象 的描绘所表现出来的艺术境界,是诗人的 主观情感与客观物象相互交融的产物。
02
例如,杜甫的《春望》中,“国 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表达了 诗人对国家破亡的悲痛之情和对 春天的美好向往。
分析语言与修辞的运用
古诗词的语言精练、含蓄,修辞手法多样。在鉴赏古诗词时 ,要分析语言与修辞的运用,理解其艺术效果和深层含义。
例如,李清照的《如梦令》中,“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 残酒”运用了对比和借代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描绘了酒醒后 对昨夜风雨的回忆。
通过象征和暗示的手法, 营造出特定的意境氛围。
运用比兴手法,将情感 与物象相互融合,形成

古诗词如何培养我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古诗词如何培养我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古诗词如何培养我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古诗词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与情感。

它既是中国诗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传统文化的生动代表。

通过学习、欣赏和传承古诗词,我们能够深刻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与智慧,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并将其传承下去。

一、古诗词的审美价值与文化内涵古诗词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与文化内涵,它不仅注重形式美,更重视情感的抒发和意境的构建。

例如李白的《静夜思》中,通过描绘寂静的夜晚和对亲友之间的思念之情,让人感受到孤寂与思念的复杂情感。

古诗词中融入了丰富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咏物、写景、比喻等,这些都展现了中华民族的审美追求与文化智慧。

二、古诗词对培养热爱传统文化的作用1. 开阔视野,增加文化自信通过学习古诗词,我们可以了解到不同的历史背景、风土人情和文化习俗,拓宽了我们对传统文化的视野。

了解传统文化的底蕴与魅力,能够让我们更加自信地面对世界文化的交流与竞争。

2. 弘扬民族精神,传承民族文化古诗词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蕴含了深厚的民族精神。

通过学习古诗词,我们能够了解到中华民族的品德修养、社会观念和伦理道德,传承并弘扬了民族文化。

3. 增进情感体验,培养审美情操古诗词以其独特的形式和深远的意境,能够触动人们的情感。

通过欣赏古诗词,我们能够感受到其中的美,培养审美情操,增进自身的艺术欣赏能力。

三、古诗词的传承与创新古诗词的传承与创新是培养对传统文化热爱的重要途径。

传统文化的传承需要保持原著的纯真与忠诚,同时也需要有新的诗人运用现代语言和视角来创作新的古诗词作品。

只有不断地传承与创新,才能使古诗词保持活力,赢得年轻一代的喜爱与关注。

四、如何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1. 学习与欣赏古诗词通过学习古诗词的创作背景、词句的解读和意境的领悟,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古诗词的魅力与文化内涵。

同时,多听、多读、多欣赏古诗词,通过与诗人的思想交流,能够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诗词的意境与意义

诗词的意境与意义

诗词的意境与意义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凝聚着作者的智慧与情感,承载着一段段历史的记忆。

在千百年的演变中,诗词既有其独特的意境,又蕴含着深刻的意义。

本文将探讨诗词的意境与意义,并试图解读诗词对人们的影响。

一、诗词的意境诗词似一幅绘画,能够通过文字勾勒出美妙的画面,将读者带入梦幻般的境界。

古人常用婉约、豪放、丰富多样的意境来表达诗情画意。

比如,唐代诗人杜甫的《登高》一诗:“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这首诗以凄婉悲凉的意境,描绘出登高望远时的壮丽景色与人生之感。

读者在阅读这首诗时,仿佛能够身临其境,感受到当时的风景与情感。

二、诗词的意义诗词既有其独特的意境,也蕴含着深刻的意义。

诗词通过婉约、豪放的形式,表达作者的情感与思考,传达着一种哲学的思维方式。

诗词作为文学形式,可以帮助人们触及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思考,启迪灵感,提升艺术鉴赏能力。

同时,诗词作为文化遗产,也承载着作者对社会、人生、自然的理解与思索,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

三、诗词对人们的影响诗词作为一种艺术表达形式,对人们的影响不可忽视。

首先,诗词可以激发人们的情感共鸣,引起内心深处的共鸣与回响。

很多时候,读者在读完一首优秀的诗词后,会沉浸在其中,思虑万千。

其次,诗词可以豁发人们的浪漫情怀,唤起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当我们阅读到那些寄托了爱情、友情、亲情的诗词时,不禁会被其中流淌的情感所打动。

此外,诗词也能够培养人们的审美能力和文化修养,增强人们的生活品质和幸福感。

综上所述,诗词既有其独特的意境,又蕴含着深刻的意义。

诗词通过艺术的形式,使读者沉浸其中,体味作者的思考与情感。

同时,诗词也对人们的情感、态度和审美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因此,我们应该更加重视对诗词的学习与传承,让这一独具魅力的文化形式在当代社会中绽放光芒,让更多人受益于诗词带来的意境与意义。

论中国古典诗词意境的美学特征

论中国古典诗词意境的美学特征

论中国古典诗词意境的美学特征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范畴,是中国古典诗词理论中一个独特的审美范畴。

它的形成既是中国古典诗词创作经验的概括,也体现了中国古典诗词的审美标准,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审美心理的积淀。

一、诗词意境的源流意境在我国古典文艺创作中源远流长,最早可从中国古代的《诗经》、《周易》、《庄子》、《楚辞》中找到。

而诗词创作中意境理论的形成,则晚得多。

“意境”一词,盖出于佛经。

从哲学上讲,佛教所云之“境”,实质是指诉诸于人之感官与意识的形象感知,也就是审美欣赏中的“共感”,它指的是主体与对象之间心物两契,产生情感上的共振共鸣状态。

这一理论后被文艺理论所借用。

唐代诗人王昌龄最早使用“意境”概念,在他的《诗格》中提出了“三境说”:“诗有三境:一曰物境。

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绝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

二曰情境。

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驰思,深得其情。

三曰意境。

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

”这里的“三境”,实际上就是意境的三种类型。

只是把偏重于描写景物的称为物境,偏重于抒写情怀的称为情境,偏重于说理言志的称为意境。

中唐以后,刘禹锡则以“境生于象外”道出意境的内涵。

晚唐司空图提出“韵外之致”、“味外之旨”、“思与境谐”等,进一步扩大了意境的研究领域。

至此,意境的基本内容和理论构架已经确立。

宋至清代,关于意境的理论渐趋成熟。

宋代,苏轼主张“意与境会”,严羽“别材”、“别趣”则进一步扩大和规范了意境的范围,他在《沧浪诗话》中认为意境的妙处在于“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境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

明代陆时雍研究了意境的韵味问题。

清代王夫之则探讨了情与景的关系,“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

神于诗者,妙合无垠。

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

”“景中生情,情中含景,故曰,景者情之景,情者景之情也。

”意境理论的集大成者王国维对意境进行了深人研究,他将古典诗词中是否有境界的创造作为评判其优劣成败的关键,认为诗词曲赋有境界则自成“高格”。

中国传统文化 古诗词

中国传统文化 古诗词

中国传统文化古诗词今天让我们一起探索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古诗词。

古诗词作为中国文化的精髓,不仅传承了千年的智慧,更是表达了中华文明的灵魂。

让我们一同走进古诗词的世界,感受那份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精神。

一、古诗词的起源与发展古诗词源于古代中国的歌谣,经过漫长的发展历程,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艺术形式。

从最早的《诗经》、《楚辞》,到唐诗、宋词、元曲,古诗词以其丰富的表现形式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古诗词中的文化内涵1. 哲学思想:古诗词中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如儒家、道家、佛家等流派的观点。

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达了古人对生死、名节的追求与坚守。

2. 道德伦理:古诗词中还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观念,如仁爱、忠义、孝顺等。

如“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表达了母爱的伟大和子女应尽的孝道。

3. 审美观念:古诗词还反映了古代中国人对美的认识和追求。

从山水田园到花鸟鱼虫,无一不在诗词中得到了生动的表现。

三、如何欣赏古诗词1. 了解背景:欣赏古诗词需要了解其背景和作者生平,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作品内涵。

2. 品味语言:古诗词的语言精炼而富有表现力,需细细品味其中的韵味。

3. 感受情感:古诗词往往通过情感表达来打动人心。

欣赏时,应关注作者所抒发的情感,以及情感与意象之间的联系。

4. 比较阅读:将同一主题或风格的诗词进行比较阅读,有助于更好地领略其艺术魅力。

四、当代价值与意义古诗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更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1. 传承文化: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通过学习古诗词,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2. 培养审美:古诗词中的优美意境和丰富意象,有助于培养我们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

3. 弘扬精神:古诗词中蕴含的民族精神和高尚情操,对于我们塑造健全人格、提升道德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古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它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深刻的思想内涵,传承着千年的智慧,表达着中华文明的灵魂。

古诗词中的意境和思想如何影响我们的审美情趣和文化认知

古诗词中的意境和思想如何影响我们的审美情趣和文化认知

古诗词中的意境和思想如何影响我们的审美情趣和文化认知古诗词作为中国文化的瑰宝,承载了丰富的意境和深刻的思想,对于我们的审美情趣和文化认知有着重要的影响。

古诗词凭借其独特的表达方式和丰富的内涵,引领着我们步入一个个优美的意境,同时通过思想的传递,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本文将从意境和思想两个方面,探讨古诗词是如何影响我们的审美情趣和文化认知。

一、意境意境是古诗词的重要特征之一,它通过对自然、人生和情感的描绘,营造出一种具有深远意义的情景和思考空间。

古诗词所营造的意境,不仅给人们带来美的享受,更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诗意的生活方式。

古诗词中的山水意境是其中的重要部分。

通过对山、水、云、雨等自然元素的描绘,古诗词营造出了宽广壮丽、清新淡雅的场景,触发了人们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譬如苏轼的《水调歌头》中“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描绘,让我们仿佛置身在一幅幅壮丽的山水画卷之中,感受大自然的壮丽与宁静。

除了山水意境,古诗词中的情感意境也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审美享受。

通过对爱情、友情、亲情等情感的描绘,古诗词引发了我们对人生情感的思考,使我们在意境中与作者有了共鸣。

比如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中“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描写,不仅以冷峻的宫廷环境衬托出了主人公孤独哀怨的心情,同时也触发了我们对孤独与思念的共鸣。

二、思想古诗词不仅通过意境的营造给人们带来审美情趣,同时也通过思想的传递,启迪着我们的文化认知。

古诗词中的思想,既有关于人生的思考,也有关于社会和民族的思考,为我们拓宽了视野,丰富了文化内涵。

古诗词中的关于人生的思考,让我们更好地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唐代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以及杜甫的《登高》中的“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等诗句,使我们深刻地认识到光阴的流逝和生命的短暂,进而引发我们对于人生意义和生活态度的思考。

古诗词中的社会和民族思考,让我们对历史和文化有了更深入的认知。

中国诗词的美

中国诗词的美

中国诗词的美体现在多个方面,以下是一些主要的方面:
1. 意境美:中国诗词注重意境的营造,通过意象的组合
和构建,创造出独特的审美空间。

诗词中的意境可以是阳刚的,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描绘的壮丽景象,也
可以是阴柔的,如李清照的《如梦令》中描绘的清新脱俗。

2. 语言美:中国诗词的语言精炼、生动、传神,富有表
现力。

通过运用比喻、拟人、象征等修辞手法,以及独特的
语言风格,诗词可以传达出丰富的情感和思想。

3. 形式美:中国诗词具有独特的形式美。

从句式、韵律、平仄等方面来看,诗词具有严格的格式和韵律要求,这种形
式美使得诗词在朗读和吟诵时具有强烈的音乐性和节奏感。

4. 含蓄与朦胧:中国诗词强调含蓄和朦胧,通过暗示和
隐喻等方式表达情感和思想,留给读者充分的想象空间。


种含蓄和朦胧使得诗词更加耐人寻味,具有无穷的艺术魅力。

5. 历史与文化:中国诗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
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诗词中蕴含着丰富的历
史故事、文化传统、人生哲理等元素,这些元素使得诗词具
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

总之,中国诗词的美体现在多个方面,包括意境美、语言美、形式美、含蓄与朦胧以及历史与文化等。

这些元素共同
构成了中国诗词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魅力。

中国古典诗歌的意境

中国古典诗歌的意境

中国古典诗歌的意境
中国古典诗歌的意境是指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

它反映出了古代文人在诗歌创作中的审美形态和艺术规范,是衡量中国古代文学特别是古典诗歌的一个重要标准。

意境美是中国古典诗词创作者追求的最高艺术标准,经作者们的精雕细琢,呈现出风格迥异的形态。

中国古代诗词文学中,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

它可以通过生动的形象、深刻的情感、丰富的想象和独特的风格来表达,让读者感受到一种超越言语的审美体验。

中国古典诗歌的意境之美,不仅体现在诗歌创作的技巧和语言上,更在于其深刻的思想和哲学内涵。

受到传统儒道释思想的影响,古代文人在诗歌创作中注重表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之间的关系,通过诗歌所表现出来的意境来传达对生命的感悟和思考。

在具体表现上,中国古典诗歌的意境之美常常通过描写自然景物、抒发情感、表现物与情的融合等方式来呈现。

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将情感融入其中,使读者在感受自然之美的同时,也能体会到诗人内心的情感与思想。

同时,在表现物与情的融合上,古代诗人常常运用独特的艺术手法,如比喻、象征、暗示等,将情感与景物相互融合,使诗歌表现出一种独特的意境之美。

总之,中国古典诗歌的意境之美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还能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获得极浓极烈的审美享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诗词中的意境与审美文化
上次看了一个访谈类节目,听他们讲到了有关中国古人的一些休闲娱乐方式,乐舞百戏、博弈娱乐、体育娱乐和民俗娱乐等等。

中国古人在精神生活方面有一种把娱乐和艺术相结合的能力,很多种娱乐都变成了艺术或者非物质文化遗产。

像曲水流觞,对酒当歌,登高抒怀,歌舞戏曲,琴棋书画给我们中华民族留下了很多宝贵的文化艺术瑰宝。

还有观鸟赏鱼,斗蝈蝈,抖空竹,评书等成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个民族,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高度文明的古国,在漫漫历史长河中,在共同的民族心理的熏陶下,总会形成某些传统的审美崇尚,形成鲜明的民族风格。

而从这些风格中,我们可以看出古人的审美观念和情趣。

这些风格,或者说古代中国人的文学审美崇尚,可以从历代文论家的古典诗词著作中找到它们的一些影踪。

一、自然美—“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这流传千古的佳句是唐代李白对江夏韦太守的诗作的推崇之词。

他本人还发出了:“自建安以来,绚丽不足珍。

”的呼吁,要求文学作品气韵天成,真实自然。

这句话也让我想到了电视上化妆品牌自然堂的一句广告词—你本来就很美!本来的,最初的,自然的就是美的。

自然美不是单纯的自然生态的美,同时也是一种真实的美。

推崇自然之美,是普遍存在于中国人审美思维中的思想,它和主张一切顺应自然的思想一样,发端于先秦时期的老庄思想。

庄子曾在《天道》
中说:“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

”王充把“朴”解释为:“无刀斧之断者谓之朴。

”即自然形态的树木,是一种不假雕琢的自然美。

自然同时也意味着真实。

矫揉造作的虚情假意是不会感人的,真实才会自然。

浑然逼真,不假雕琢,这才是庄子推崇的自然之美。

他把这看成美的最高境界。

与对自然的赞美亲近相联系的是,在人的生存理念上,不是以征服自然为最高理想,而是在跟自然平等相处和把自然作为审美欣赏与情感亲近的对象的前提下,提倡审美化生存方式和诗意生存境界。

无论是儒家还是道家,在某种意义上也包括禅宗,它们都不是把生存的意义寄托于某种彼岸的神灵或某种道德形而上学,而是把生存的意义定位于此世,定位于一种审美化的生存方式。

而这种审美期待的依据则在于把整个宇宙人生看成一种有情的世界。

宇宙本是无限的,宇宙有自己铁的法则和必然性。

然而在中国古人看来,宇宙并不仅仅是一个巨大的冷冰冰的容器,而是一个有情有趣的世界,是一个气化流行、生生不已的世界。

人与天地是有着同根同源的关系的。

人是天地之子(因此古代君王自称“天子”),人必需顺天应人,充分发挥其主体性,在有情的宇宙中活下来。

而这种活着因为与宇宙自然的节律一致,因而才能活得有情有义,有滋有味。

只要与自然节律相一致,与自然相互欣赏,相互依赖,活着本身就成为一种美,一种诗意。

但是,任何艺术都不是原始状态的自然形态的照搬,自然美是经过文学家创造的艺术境界,是庄子所说的“既雕既琢,复归于朴”的绚
丽之极而又归于平淡的境界。

艺术的自然美,是大巧之后的返朴,是去掉了雕琢斧痕之后的自然,也是精湛的艺术功夫以朴素的自然形式表现出来,并经过推敲、琢磨,最后才成为看来是不假雕琢的浑然天成的艺术精品。

孔子和庄子时代,没有工业化,许多原始自然尚未开发,但是,时代不同,人们对物欲的追求则同,所以思想家们对此的批判也是同样强烈的。

无论是庄子还是孔子,他们所表述出来的这种把无情的人生有情化、把无趣的生活审美化的思想,对于生活在高度心理压力下焦虑不堪、精神疾病增多的现代人,难道不是一贴清凉的解毒剂吗?
二、含蓄美—“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含蓄,《新华字典》中这样解释:“也作涵蓄。

一层含义是表达得委婉、耐人寻味;二层含义是说话中不把情意全部表达出来。

”而艺术体现的“含蓄”里包含着更多更丰富的委婉而又耐人寻味的情感,这其间蕴藏着的魅力也许就在这“犹抱琵琶半遮面”般的含蓄之美中吧!
中国古代诗文中就蕴含有含蓄美,诗对于中国古代文人来说,是他们生活的必需,是其高雅生活的保障,是修养性情的良方,是令人向往的一种人生境界。

叫人真正感到触动的地方不在表面,而在背后,这也就是中国诗歌里的“言不尽意”。

含蓄,不仅是一种艺术风格,而是一种普遍存在的艺术规律。

举例说,王安石的“浓绿枝头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

”这一点红,已经足以透露春天的气息,让人自然而然联想起万紫千红的春天景色。

从欣赏者的角度来说,含蓄美就是要求文学作品不能一览无余,只有
含蓄之美才能耐人寻味,引人入胜,引起阅读兴趣和审美愉悦。

强调含蓄的美,强调意在言外,如弦外之音、景外之景、象外之象,这些文学审美情趣都受到了老庄思想的影响。

老子说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和庄子说的“至乐无乐”,都很自然地引伸出了“无言之美”的审美理论。

庄子在《天道》篇中说:“世之所贵道者,书也。

书不过语,语有贵也;语之所贵者,意也。

意有所随;意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

而世因贵言传书。

世虽贵之,我犹不足贵也。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言文字有很大的局限性。

文学作品的内在意境,往往比语言文字直接表达出来的东西要深远而广阔得多。

文学艺术给人的美感不一定都是语言所能形容的。

言是散碎的,意是混整的,言是有限的,意是无限的。

隐约或含蓄不只是艺术的形式美,而且关系到作品的思想张力。

如唐代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这是悲观主义还是乐观主义?如果一言道明,就不会给人审美愉悦和难以磨来的印象。

文贵含蓄成了我国古代文学审美中的传统审美观点。

文学作品有的这种含蓄之美,也就使人们在文学的审美活动中,可以充分发挥想象的作用,在艺术再创造的过程中,获得美感享受。

三、新奇美—“语不惊人死不休”
唐代大诗人杜甫说自己“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奇也就是新,新也就是奇了。

中国古代文学家们看到了创新和变革对于
文学创作的重要性,因而提倡这种出人意表的新奇美,正是对异常的、独创的艺术境界的追求。

以新奇为美的观念可以上溯到很早的神话传说。

人类童年时期,对许多自然现象都会感到奇怪,而又无法进行科学的解释,于是有了神话。

从这些神话中开始产生出了古人的“奇”的审美情趣和追求。

新奇美的另一个方面是创新。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一向反对因袭模仿,而主张意取尖新,即文学作品的独创性。

杨万里在《诚斋集》中说的“文章必自名一家,然后可以传不朽。

”就是指文学作品的风格要有独创性,自成一家而不模仿别家,才能名传千古。

受儒家的不语怪力乱神以及经世致用的观念的影响,在新奇的审美观念中,重心在于要求表现“不奇之奇”,如刘勰提出的“酌奇而不失其真,玩华而不坠其实。

”真,指现实的真实性;正,就是要依经立义,要以儒家的典籍为依旧。

新奇美的审美主张要求奇出于正、奇出于真,即不奇之奇,虽然有些勉强,但这正是古人对文艺与现实的关系所作的探索和总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