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之职业理念章节练习题及答案解析

教师资格证之职业理念章节练习题及答案解析
教师资格证之职业理念章节练习题及答案解析

教师资格证之职业理念章节练习题及答案解析

单项选择题

第1题:

师表美的精神内涵或内在方面应该是( )

A.外表美

B.道德美

C.风格美

D.形体美

参考答案:B

答案解析:

师表美最重要的是道德美。

第2题:

根据教育概念的分类方法.“课程”属于()

A.集合概念

B.非集合概念

C.单独概念

D.负概念

参考答案:A

答案解析:

课程是指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它包括学校老师所教授的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属于集合概念;是普遍概念而非单独概念;是正概念而非负概念。

第3题:

某幼儿园把小学一年级语文、数学知识作为主要教学内容。这种做法有违( )

A.儿童身心发展的稳定性

B.儿童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C.儿童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D.儿童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参考答案:D

答案解析:

儿童身心发展的顺序性指的是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的先行后续特征适时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某幼儿园把小学一年级语文、数学知识作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做法有悖于儿童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第4题:

陶行知曾经说过:“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他的话说明()是教师的天职。

A.关爱学生

B.教书育人

C.为人师表

D.严谨治学

参考答案:B

答案解析: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

第5题:

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在于其职业角色的( )

A.专门化

B.系统化

C.复杂化

D.多样化

参考答案:D

答案解析:

略。

第6题:

教师职业的很大挑战来自于不断变化的学生,没有一成不变的学生,自然也没有处处皆可适用的经验。因此,教师不能年复一年地套用固定的教育教学模式,而必须()。

A.以研究者的眼光对待教育教学

B.要尊重和赞赏每一位学生

C.改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

D.引导学生主动思考

参考答案:A

答案解析: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

第7题:

我国制定教育目的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是()

A.科学发展观

B.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C.“三个代表”思想

D.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教育理论

参考答案:B

答案解析:

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我国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制定教育目的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

第8题:

通俗、生动、幽默、风趣是指教师语言要()

A.活

B.准

C.美

D.精

参考答案:A

答案解析:

在教学中,对教师的语言有诸多要求,例如,教师的表达要流畅,有条理等,其中,通俗、生动、幽默、风趣是指教师语言要活,即教师的语言要能够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还要激发学生的兴趣。

第9题: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基本指导思想集中反映在总则里,贯穿在整个《纲要》的各部分,它不包括()

A.终身教育的理念

B.“以知识为本”的幼儿教育

C.面向世界的科学的幼儿教育

D.“以人为本”的幼儿教育

参考答案:B

答案解析: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基本指导思想包括终身教育的理念、“以人为本”的幼儿教育、面向世界的科学的幼儿教育。

第10题:

美术课考试中,王老师让同学们画自己喜欢的交通工具,大部分学生都画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交通工具。只有小刚画了一个见所未见的奇形怪状的交通工具。王老师认为小刚没有按照她的要求完成考试任务,因此批评了小刚,让他重新画,并承诺按照小刚新画的作品给他成绩,王老师的做法()。

A.正确.说明王老师能够用高标准严格要求学生

B.正确,王老师重新给了小刚一次改正的机会

C.错误.王老师不应该给小刚两次考试的机会,对其他学生不公平

D.错误.王老师没有尊重小刚的创新精神

参考答案:D

答案解析:

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新一代人才,是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

(完整版)教师职业理念与道德规范

离线作业考核 《教师职业理念与道德规范》 满分:100分 一、名词解释(每题6分,共30分。) 1、义务教育义务教育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 的公益性事业 2、学制学制,即学校教育制度,是国家根据教育方针、政策,对各级各类学校的任务、学习年限、 入学条件等所作的规定 3、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最根本是指人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即人的智力和体力的充分、统 一的发展。同时,也包括人的才能、志趣和道德品质的多方面发展。 4、教学决策训练教学决策,是指教师为了实现教学目标与完成教学任务,通过对教学实践的预测、 分析和反思,从而确定最有效的教学方案的动态过程。 5、智育开发智力的教育。有时亦单指文化科学知识的教育 二、简答题(每题8分,共40分。) 1、简述素质教育的目标。 1. 创造性能力的培养 2. 自学能力的培养 3. 社会公德教育 4. 世界观教育 5. 人生观教育 6. 劳动观念教育 7. 终生学习教育 8. 审美观念与能力的培养 2、简述学校教育中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1把教学目的的实现,落实到每一堂课,乃至教学的每一个环节 2构建紧密与生活、生产实际和社会发展相联系的学科内容体系 3全方位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保证学生学习的有效性,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促进学生学习的良性循环 4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的作用 5建立多层次、多样化的教学模式 3、概述教师职业的劳动特征。 长期性和复杂性,延续性和艰苦性,艺术性和创造性,主体性和示范性,个体性和群体性。 4、简述教师专业发展的方法。 1、终身学习——教师专业发展的前提保证 2、行动研究——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途径 3、教学反思——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经之路 4、同伴互助——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方法 5、专业引领——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条件 6、课题研究——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载体 5、概述教师职业的个人价值。

分析化学第7章课后习题答案

第七章氧化还原滴定 1.条件电位和标准电位有什么不同影响电位的外界因素有哪些 答:标准电极电位E′是指在一定温度条件下(通常为25℃)半反应中各物质都处于标准状态,即离子、分子的浓度(严格讲应该是活度)都是1mol/l(或其比值为1)(如反应中有气体物质,则其分压等于×105Pa,固体物质的活度为1)时相对于标准氢电极的电极电位。 电对的条件电极电位(E0f)是当半反应中氧化型和还原型的浓度都为1或浓度比为,并且溶液中其它组分的浓度都已确知时,该电对相对于标准氢电极电位(且校正了各种外界因素影响后的实际电极电位,它在条件不变时为一常数)。由上可知,显然条件电位是考虑了外界的各种影响,进行了校正。而标准电极电位则没有校正外界的各种外界的各种因素。 影响条件电位的外界因素有以下3个方面; (1)配位效应; (2)沉淀效应; (3)酸浓度。 2.是否平衡常数大的氧化还原反应就能应用于氧化还原中为什么 答:一般讲,两电对的标准电位大于(K>106),这样的氧化还原反应,可以用于滴定分析。 实际上,当外界条件(例如介质浓度变化、酸度等)改变时,电对的标准电位是要改变的,因此,只要能创造一个适当的外界条件,使两电对的电极电位超过,那么这样的氧化还原反应也能应用于滴定分析。但是并不是平衡常数大的氧化还原反应都能应用于氧化还原滴定中。因为有的反应K虽然很大,但反应速度太慢,亦不符合滴定分析的要求。 3.影响氧化还原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答:影响氧化还原反应速度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1)反应物的浓度;2)温度;3)催化反应和诱导反应。 4.常用氧化还原滴定法有哪几类这些方法的基本反应是什么 答:1)高锰酸钾法.2MnO4+5H2O2+6H+==2Mn2++5O2↑+8H2O. MnO2+H2C2O4+2H+==Mn2++2CO2+2H2O 2) 重铬酸甲法. Cr2O72-+14H++Fe2+===2Cr3++Fe3++7H2O

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教师职业理念重点

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教师职业理念重点第一章职业理念 素质教育教育观,以人为本学生观,终身学习教师观 第一节教育观 考察重点: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实施的途径 一( 素质教育观的内涵 1. 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教育为根本宗旨 2. 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受教育机会平等是国家法律规定的一项基本教育方针) 3. 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全面发展是党的教育方针的核心部分)。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品德高尚、身心健康、知识丰富、学有专长、思路宽广、实践能力强,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劳动、学会创造、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学会审美,成长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4. 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美国哈弗教授加德纳提出多元智能理论) 5. 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 实施素质教育的方法,应运用多种评价方法,促进学生发展,尤其应该注意评价内容的综合化,不能仅关注成绩,还要关注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心理素质、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和积极的情感体验等。 二( 素质教育观的发展 1999年《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的产生标志着素质教育观已经形成了系统的思想。 三( 中学素质教育

中学素质教育应当对中学生进行全面发展的教育和面向全体中学生的教育。包括初中阶段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初中阶段的学生处于人的自我意识觉醒阶段,是个性发展的关键阶段。在初中阶段实施素质教育需要在全面教育的过程中,帮助初中生正确认识自我,形成全面、健康的自我认知,促进中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高中阶段的学生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也进入为人的终身发展奠定的关键阶段,高中阶段的素质教育,必须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上,特别注重高中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帮助高中生形成终身学习的动力,掌握终身学习的方法 四( 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1. 面向全体。面向全体适龄学生,让每一个适龄的学生进到学校来,进到班级中来。 2. 存进学生全面发展。 3. 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4. 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要想有所创新,必须以主动性的发挥为前提,真正尊重学生的主动精神,弘扬主动精神,这就要求教师要进行启发式教学,鼓励学生主动探索,主动思考,鼓励学生存疑、求疑,在教学中存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 5. 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不仅要让学生学会,更要让学生会学,不仅给学生知识,更要给学生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 五( 学校教育中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1. 深化教育改革,为实施素质教育创造条件。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础。 改革课程知识拓展:强调形成积极主动地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改变课程结构,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

求动点的轨迹方程方法例题习题答案

求动点的轨迹方程(例题,习题与答案) 在中学数学教学和高考数学考试中,求动点轨迹的方程和曲线的方程是一个难 点和重点内容(求轨迹方程和求曲线方程的区别主要在于:求轨迹方程时,题目中 没有直接告知轨迹的形状类型;而求曲线的方程时,题目中明确告知动点轨迹的形 状类型)。求动点轨迹方程的常用方法有:直接法、定义法、相关点法、参数法与 交轨法等;求曲线的方程常用“待定系数法”。 求动点轨迹的常用方法 动点P 的轨迹方程是指点P 的坐标(x, y )满足的关系式。 1. 直接法 (1)依题意,列出动点满足的几何等量关系; (2)将几何等量关系转化为点的坐标满足的代数方程。 例题 已知直角坐标平面上点Q (2,0)和圆C :122=+y x ,动点M 到圆C 的切线长等与MQ ,求动点M 的轨迹方程,说明它表示什么曲线. 解:设动点M(x,y),直线MN 切圆C 于N 。 依题意:MN MQ =,即22MN MQ = 而222NO MO MN -=,所以 (x-2)2+y 2=x 2+y 2-1 化简得:x=45 。动点M 的轨迹是一条直线。 2. 定义法 分析图形的几何性质得出动点所满足的几何条件,由动点满足的几何条件可以判断出动点 的轨迹满足圆(或椭圆、双曲线、抛物线)的定义。依题意求出曲线的相关参数,进一步写出 轨迹方程。 例题:动圆M 过定点P (-4,0),且与圆C :082 2=-+x y x 相切,求动圆圆心M 的轨迹 方程。 解:设M(x,y),动圆M的半径为r 。 若圆M 与圆C 相外切,则有 ∣M C ∣=r +4 若圆M 与圆C 相内切,则有 ∣M C ∣=r-4 而∣M P ∣=r, 所以 ∣M C ∣-∣M P ∣=±4 动点M 到两定点P(-4,0),C(4,0)的距离差的绝对值为4,所以动点M 的轨迹为双曲线。其中a=2, c=4。 动点的轨迹方程为: 3. 相关点法 若动点P(x ,y)随已知曲线上的点Q(x 0,y 0)的变动而变动,且x 0、y 0可用x 、y 表示,则 将Q 点坐标表达式代入已知曲线方程,即得点P 的轨迹方程。这种方法称为相关点法。

教师的职业理念

教师的职业理念:教育观学生观教师观 教育观角度答题包括:素质教育内涵,素质教育实现方法,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学观 素质教育内涵(提速个性创两全) 一、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二、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三、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四、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 五、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素质教育实现方法(师生一起评价活动) 1 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2 提高学生积极性 3 积极开展实践活动 4 运用多种评价方法,促进学生发展 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学观(教学四转变) 教学从教育者为中心转向学习者为中心 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 教学从重结论轻过程转向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过程 教学从关注学科转向关注人 学生观:以人为本的学生内涵,新课改背景下的学生观 以人为本的学生内涵 坚持以人为本,必须以学生作为教育活动的出发点 坚持以人为本,必须面向全体学生 坚持以人为本,必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新课改背景下的学生观 学生是发展的人学生是独特的人学生是独立意义的人 教师观:现代教师角色的转变,现代教师行为的转变 现代教师角色的转变: 一、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二、教师从课程的忠实执行者转变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三、教师要从教书匠转变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和反思实践者 四、教师从学校的教师转变为社区型的开放教师 现代教师行为的转变: 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强调尊重、赞赏 2、在对待教学工作上强调帮助、引导 3、在对待自我上强调反思 4、在对待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强调合作 请运用教育观的知识评析王老师的教学行为 模板:(关于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学观) 1、教学从教育者为中心转向学习者为中心。X老师打破传统的“教师为中心,学生为中心,课堂味中心”实行以“学生为中心”,发挥了教师的主动作用,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2.教师从关注学科转向关注人。材料中的X教师采用了Y方法关注了每位学生的情绪生活,情感体验,道德素养,人格养成。。 3.教师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材料中,X教师指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实现了探究学习。表现在:……。智育体育美育的结合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开头:X老师的教学行为充分体现了素质教育背景下的教育观。通过创新课堂教学方法,创新学生学习方式,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促使学生全面发展。是一种值得推崇的教学行为,体现了一下教育观的理念: 请运用教育观的知识评析王老师的教育行为 1,素质教育的内涵, 2,素质教育的实施方法 3,新课改下的教学行为的转变 职业理念的角度,评价老师的教学行为。 1、新课改背景下教学行为的转变 2、教师角色的转变 3、教师行为的转变 内容体现师生关系的时候,最好有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或者写上尊师爱生、民主平等、教学相长、心理共荣的新型师生关系 学生观的角度,评价老师的教育行为。 那就是学生观两方面: 1、以人为本教育内涵---以学生为本

第七章 课后习题答案

第七章课后习题答案 二、单项选择题 1、2003年6月2日杜某将自己家的耕牛借给邻居刘某使用。6月8日刘某向杜某提出将耕牛卖给自己,杜某表示同意。双方商定了价格,并约定3天后交付价款。但6月10日,该头耕牛失脚坠下山崖摔死。对于该耕牛死亡的财产损失,应当由谁来承担?(C) A.杜某 B.杜某与刘某各承担一半 C.刘某 D.杜某承担1/3,刘某承担2/3 本题涉及交付时间的确定问题。依《合同法》第140条规定,标的物在订立合同之前已为买受人占有的,合同生效的时间为交付时间。本题中,刘某已经占有了杜某的耕牛。6月8日双方达成买卖协议,该时间即为标的物的交付时间。再依《合同法》第142条规定,标的物毁损、灭失的风险,在标的物交付之前由出卖人承担,交付之后由买受人承担,但法律另有规定或者当事人另有约定的除外。本题中,刘某和杜某对风险负担未有约定,耕牛已经交付于刘某,故刘某应承担该风险责任。本题正确选项为C。 2、甲方购买一批货物,约定于6月15日提货,但其因没有安排好汽车而未能提货。当天傍晚,出卖人的仓库遭雷击起火,货物被烧。你认为应如何确定损失的承担? A、出卖人,因为货物是在其控制之下 B、出卖人,因为货物所有权没有转移 C、买受人,因为他未能按时提货 D、双方分提,因为谁都没有过错 【答案】C 【考点】买卖合同的风险承担 【详解】根据《合同法》第143条的规定:因买受人的原因致使标的物不能按约定的期限交付的,买受人应当自违反约定之日起承担标的物毁损、灭失的风险。因此C正确。 3、甲向乙购进一批玉米,双方约定,合同履行地在乙所在城市S市。5月1日乙为甲代办托运运往M县。在运输过程中,5月3日甲与丙签订协议,将将批玉米转让给丙,在M县火车站交货。5月4日由于遇到洪爆发,火车在运输途中出轨,玉米损失。该损失应由谁承担? A、甲承担 B、乙承担 C、丙承担

教师资格证考试综合素质-重点整理-职业理念

综合素质专题总结之一 职业理念重点 第一章教育观 一、素质教育的内涵(单选和材料分析) 1 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单选) 2 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单选或材料) 启示:⑴“选择一种适合儿童的教育,而不是挑选适合教育的儿童”; ⑵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老师不放弃每个学生; 3 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单选或材料) 启示:⑴不光教会学生知识,还有品德、美育等; ⑵老师不以一种标准评价学生,评价学生时不止评价一方面。 4 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单选或材料) 启示:⑴因材施教; ⑵教师发展学生的特长或鼓励学生发展自己的特长; ⑶教师建立特长班,兴趣小组等; 注意: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关系(两者都重要,辩证的关系;全面发展是基础,个性发展是最终目的) 5 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考的比较多,单选与材料) 启示:⑴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单选); ⑵创新体现在教师不仅教学生创新,自己也能创新; ⑶教学时要创新,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实践活动中教学,自主探究等都是创新; 记忆口诀:提素个性创两全 解释一下: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个性发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全面发展和面向全体学生 二、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单选题为主)

(一)宏观----国家政策保障 《国家中长期教育规划改革发展纲要》,《简称纲要》 (二)中观---新课程改革的推进 (1)首先课程目标转变(考过单选题) 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 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 均衡---音体美多点,语数外少点 综合----综合课程,小初高都有,并提其比例 选择---选修课 (3)密切联系实际 (4)改善学习方式 自主学习 合作学习 探究学习 (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重点) 素质教育评价的核心理念:发展式的评价,不以学生的现有水平作为唯一标准,要看到学生的发展潜力,潜能。 (6)三级课程 国家——一级课程 地方——二级课程 学校——三级课程(也成为校本课程) 2 新课改的教学观(重点,单选或材料分析) (1)学习者为中心(三个层次) 常考方式:①老师鼓励学生参与教学,课堂活动以学生为主体。 ②学生会这个知识点要求老师讲下一个知识点 (2)教会知识----教会学习(三层) ①强调掌握基本学习过程; ②掌握学习方法; ③养成良好习惯

动点例题解析及答案

初中数学动点问题及练习题附参考答案 所谓“动点型问题”是指题设图形中存在一个或多个动点,它们在线段、射线或弧线上运动的一类开放性题目.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是动中求静,灵活运用有关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关键:动中求静. 数学思想:分类思想函数思想方程思想数形结合思想转化思想 注重对几何图形运动变化能力的考查。 从变换的角度和运动变化来研究三角形、四边形、函数图像等图形,通过“对称、动点的运动”等研究手段和方法,来探索与发现图形性质及图形变化,在解题过程中渗透空间观念和合情推理。选择基本的几何图形,让学生经历探索的过程,以能力立意,考查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促进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图形在动点的运动过程中观察图形的变化情况,需要理解图形在不同位置的情况,才能做好计算推理的过程。在变化中找到不变的性质是解决数学“动点”探究题的基本思路,这也是动态几何数学问题中最核心的数学本质。 二期课改后数学卷中的数学压轴性题正逐步转向数形结合、动态几何、动手操作、实验探究等方向发展.这些压轴题题型繁多、题意创新,目的是考察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内容包括空间观念、应用意识、推理能力等.从数学思想的层面上讲:(1)运动观点;(2)方程思想;(3)数形结合思想;(4)分类思想;(5)转化思想等.研究历年来各区的压轴性试题,就能找到今年中考数学试题的热点的形成和命题的动向,它有利于我们教师在教学中研究对策,把握方向.只的这样,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解题素养,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更明确地体现课程标准的导向.本文拟就压轴题的题型背景和区分度测量点的存在性和区分度小题处理手法提出自己的观点. 专题一:建立动点问题的函数解析式 函数揭示了运动变化过程中量与量之间的变化规律,是初中数学的重要内容.动点问题反映的是一种函数思想,由于某一个点或某图形的有条件地运动变化,引起未知量与已知量间的一种变化关系,这种变化关系就是动点问题中的函数关系.那么,我们怎样建立这种函数解析式呢?下面结合中考试题举例分析. 一、应用勾股定理建立函数解析式。 二、应用比例式建立函数解析式。 三、应用求图形面积的方法建立函数关系式。 专题二:动态几何型压轴题 动态几何特点----问题背景是特殊图形,考查问题也是特殊图形,所以要把握好一般与特殊的关系;分析过程中,特别要关注图形的特性(特殊角、特殊图形的性质、图形的特殊位置。)动点问题一直是中考热点,近几年考查探究运动中的特殊性:等腰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相似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特殊角或其三角函数、线段或面积的最值。下面就此问题的常见题型作简单介绍,解题方法、关键给以点拨。 一、以动态几何为主线的压轴题。 (一)点动问题。(二)线动问题。(三)面动问题。 二、解决动态几何问题的常见方法有: 1、特殊探路,一般推证。 2、动手实践,操作确认。 3、建立联系,计算说明。

第7章图习题和参考答案解析

第7章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在无向图中定义顶点的度为与它相关联的()的数目。 A. 顶点 B. 边 C. 权 D. 权值 2.在无向图中定义顶点 v i与v j之间的路径为从v i到达v j的一个()。 A. 顶点序列 B. 边序列 C. 权值总和 D. 边的条数 3.图的简单路径是指()不重复的路径。 A. 权值 B. 顶点 C. 边 D. 边与顶点均 4.设无向图的顶点个数为n,则该图最多有()条边。 A. n-1 B. n(n-1)/2 C. n(n+1)/2 D. n(n-1) 5.n个顶点的连通图至少有()条边。 A. n-1 B. n C. n+1 D. 0 6.在一个无向图中,所有顶点的度数之和等于所有边数的 ( ) 倍。 A. 3 B. 2 C. 1 D. 1/2 7.若采用邻接矩阵法存储一个n个顶点的无向图,则该邻接矩阵是一个 ( )。 A. 上三角矩阵 B. 稀疏矩阵 C. 对角矩阵 D. 对称矩阵 8.图的深度优先搜索类似于树的()次序遍历。 A. 先根 B. 中根 C. 后根 D. 层次 9.图的广度优先搜索类似于树的()次序遍历。 A. 先根 B. 中根 C. 后根 D. 层次 10.在用Kruskal算法求解带权连通图的最小(代价)生成树时,选择权值最小的边的原则是该边不能在 图中构成()。 A. 重边 B. 有向环 C. 回路 D. 权值重复的边 11.在用Dijkstra算法求解带权有向图的最短路径问题时,要求图中每条边所带的权值必须是()。 A. 非零 B. 非整 C. 非负 D. 非正 12.设G1 = (V1, E1) 和G2 = (V2, E2) 为两个图,如果V1 ? V2,E1 ? E2,则称()。 A. G1是G2的子图 B. G2是G1的子图 C. G1是G2的连通分量 D. G2是G1的连通分量 13.有向图的一个顶点的度为该顶点的()。 A. 入度 B. 出度 C. 入度与出度之和 D. (入度﹢出度))/2 14.一个连通图的生成树是包含图中所有顶点的一个()子图。 A. 极小 B. 连通 C. 极小连通 D. 无环 15.n (n>1) 个顶点的强连通图中至少含有()条有向边。 A. n-1 B. n n(n-1)/2 D. n(n-1) 16.在一个带权连通图G中,权值最小的边一定包含在G的()生成树中。 A. 某个最小 B. 任何最小 C. 广度优先 D.深度优先 17.对于具有e条边的无向图,它的邻接表中有()个结点。 A. e-1 B. e C. 2(e-1) D. 2e 18.对于如图所示的带权有向图,从顶点1到顶点5的最短路径为()。 A.1, 4, 5 B. 1, 2, 3, 5 C. 1, 4, 3, 5 D. 1, 2, 4, 3, 5

动点问题中的最值、最短路径问题(解析版)

专题01 动点问题中的最值、最短路径问题 动点问题是初中数学阶段的难点,它贯穿于整个初中数学,自数轴起始,至几何图形的存在性、几何 图形的长度及面积的最值,函数的综合类题目,无不包含其中. 其中尤以几何图形的长度及面积的最值、最短路径问题的求解最为繁琐且灵活多变,而其中又有一些 技巧性很强的数学思想(转化思想),本专题以几个基本的知识点为经,以历年来中考真题为纬,由浅入深探讨此类题目的求解技巧及方法. 一、基础知识点综述 1. 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2. 垂线段最短; 3. 若A 、B 是平面直角坐标系内两定点,P 是某直线上一动点,当P 、A 、B 在一条直线上时,PA PB 最大,最大值为线段AB 的长(如下图所示); (1)单动点模型 作图方法:作已知点关于动点所在直线的对称点,连接成线段与动点所在直线的交点即为所求点的位 置. 如下图所示,P 是x 轴上一动点,求PA +PB 的最小值的作图.

(2)双动点模型 P 是∠AOB 内一点,M 、N 分别是边OA 、OB 上动点,求作△PMN 周长最小值. 作图方法:作已知点P 关于动点所在直线OA 、OB 的对称点P ’、P ’’,连接P ’P ’’与动点所在直线的交点 M 、N 即为所求. O B P P' P''M N 5. 二次函数的最大(小)值 ()2 y a x h k =-+,当a >0时,y 有最小值k ;当a <0时,y 有最大值k . 二、主要思想方法 利用勾股定理、三角函数、相似性质等转化为以上基本图形解答. (详见精品例题解析) 三、精品例题解析 例1. (2019·凉山州)如图,正方形ABCD 中,AB =12,AE =3,点P 在BC 上运动(不与B 、C 重合),过点P 作PQ ⊥EP ,交CD 于点Q ,则CQ 的最大值为 例2. (2019·凉山州)如图,已知A 、B 两点的坐标分别为(8,0),(0,8). 点C 、F 分别是直线x =-5 和x 轴上的动点,CF =10,点D 是线段CF 的中点,连接AD 交y 轴于点E ,当△ABE 面积取最小值时,tan ∠BAD =( )

泛函分析第七章 习题解答

第七章 习题解答 1.设(X ,d )为一度量空间,令 }),(,|{),(},),(,|{),(0000εεεε≤∈=<∈=x x d X x x x S x x d X x x x U 问),(0εx U 的闭包是否等于),(0εx S ? 解 不一定。例如离散空间(X ,d )。)1,(0x U ={0x },而)1,(0x S =X 。 因此当X 多于两点时, )1,(0x U 的闭包不等于)1,(0x S 。 2. 设 ],[b a C ∞ 是区间],[b a 上无限次可微函数的全体,定义 证明],[b a C ∞ 按),(g f d 成度量空间。 证明 (1)若),(g f d =0,则) ()(1)()(max ) () ()()(t g t f t g t f r r r r b t a -+-≤≤=0,即f=g (2))()(1)()(max 21 ),()()()()(0 t g t f t g t f g f d r r r r b t a r r -+-=≤≤∞ =∑ =d (f ,g )+d (g ,h ) 因此],[b a C ∞ 按),(g f d 成度量空间。 3. 设B 是度量空间X 中的闭集,证明必有一列开集ΛΛn o o o 21,包含B ,而且B o n n =?∞ =1。 证明 令n n n o n n B x d Bo o .2,1},1 ),({K =<==是开集:设n o x ∈0,则存在B x ∈1,使 n x x d 1),(10< 。设,0),(1 10>-=x x d n δ则易验证n o x U ?),(0δ,这就证明了n o 是 开集 显然B o n n ??∞=1。若n n o x ∞=?∈1则对每一个n ,有B x n ∈使n x x d 1 ),(1<,因此 )(∞?→??→?n x x n 。因B 是闭集,必有B x ∈,所以B o n n =?∞ =1。 4. 设d (x ,y )为空间X 上的距离,证明) ,(1) ,(),(___ y x d y x d y x d += 是X 上的距离。 证明 (1)若0),(___ =y x d 则0),(=y x d ,必有x=y

教师资格考试之幼儿综合素质职业理念考点归纳儿童观

教师资格考试之幼儿综合素质职业理念考点归纳儿 童观 Prepared on 21 November 2021

教师资格考试之幼儿综合素质职业理念考点归纳:儿童观第二章儿童观 考点归纳 1.理解"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 2.理解"育人为本"的含义,爱幼儿,尊重幼儿,相信每一个幼儿都具有发展的潜力,维护每一个幼儿的人格与权利。 3.运用"育人为本"的幼儿观,在保教实践中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幼儿,不因性别、民族、地域、经济状况、家庭背景和身心缺陷等歧视幼儿。 4.设计或选择丰富多样、适当的保教活动方式,因材施教,以促进幼儿的个性发展。 重点提示 一、"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 1.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它是指人的自我意志获得自由体现,人的各种需要、潜能素质、个性获得最充分的发展,人的社会关系获得高度丰富等。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历史范畴。在马克思主义思想史上,马克思、恩格斯针对资本主义生产对人的异化从而造成人的畸形发展而提出了人的发展的理想状态和终极目标,并把它作为共产主义社会的本质特征。同时,他们也强调人的发展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是一个不断由可能向现实转化的实践过程。 2.幼儿全面发展教育 (1)幼儿全面发展的含义 幼儿全面发展教育是指以幼儿身心发展的现实与可能为前提,以促进幼儿在体、智、德、美诸方面全面和谐发展为宗旨,并以适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方式、方法、手段加以实施的,着眼于培养幼儿基本素质的教育。 全面发展并不意味着个体在体、智、德、美诸方面齐头并进地、平均地发展,也不意味着个体的各个发展侧面可以各自孤立地发展。因此,幼儿园的全面发展教育在保证幼儿体、智、德、美诸方面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可以允许幼儿个体在某方面突出一些。同时,应注重幼儿各方面发展的和谐与协调。 (2)幼儿园全面发展教育的意义 ①体、智、德、美四育的意义 A.体育

圆的动点问题--经典习题及答案

圆的动点问题 25.(本题满分14分,第(1)小题4分,第(2)小题5分,第(3)小题5分) 已知:在Rt ABC △中,∠ACB =90°,BC =6,AC =8,过点A 作直线MN ⊥AC ,点E 是直线 MN 上的一个动点, (1)如图1,如果点E 是射线AM 上的一个动点(不与点A 重合),联结CE 交AB 于点P .若 AE 为x ,AP 为y ,求y 关于x 的函数解析式,并写出它的定义域; (2) 在射线AM 上是否存在一点E ,使以点E 、A 、P 组成的三角形与△ABC 相似,若存在求 AE 的长,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3)如图2,过点B 作BD ⊥MN ,垂足为D ,以点C 为圆心,若以AC 为半径的⊙C 与以ED 为半径的⊙E 相切,求⊙E 的半径. A B C P E M 第25题图1 D A B C M 第25题图2 N

25.(本题满分14分,第(1)小题6分,第(2)小题2分,第(3)小题6分) 在半径为4的⊙O 中,点C 是以AB 为直径的半圆的中点,OD ⊥AC ,垂足为D ,点E 是射线AB 上的任意一点,DF //AB ,DF 与CE 相交于点F ,设EF =x ,DF =y . (1) 如图1,当点E 在射线OB 上时,求y 关于x 的函数解析式,并写出函数定义域; (2) 如图2,当点F 在⊙O 上时,求线段DF 的长; (3) 如果以点E 为圆心、EF 为半径的圆与⊙O 相切,求线段DF 的长. A B E F C D O A B E F C D O

25.如图,在半径为5的⊙O中,点A、B在⊙O上,∠AOB=90°,点C是弧AB上的一个动点,AC与OB的延长线相交于点D,设AC=x,BD=y. (1)求y关于x的函数解析式,并写出它的定义域; (2)如果⊙O1与⊙O相交于点A、C,且⊙O1与⊙O的圆心距为2,当BD=OB时,求⊙O1 的半径; (3)是否存在点C,使得△DCB∽△DOC?如果存在,请证明;如果不存在,请简要说明理由.

教师职业理念

材料分析1: 小学新教材教师杨洋在谈教育感受时,有些无奈地说:?刚走上教育岗位时,我坚信‘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因此,在教育教学中我一直对学生充满着爱心,希望用自己的爱来感化学生,代好班级。促使他们成长。但很快发现,在管理班级时一定要严格要求,有时用简单命令的方式反而更加奏效,这使我对这一教育信念产生了困惑……? 请结合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1)谈谈你对?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的理解。 爱是教育学生的基础,富有爱心是对教师的要求;并不是有了爱就有教育。(2)在小学教育中,教师应该如何处理?爱?与严格管理之间的关系? 爱和严格要求并不矛盾;教师要有一定的权威性,但并不等于简单要求;教师要学会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年龄特征对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 材料分析2: 陈老师正在上地理课,却发现课代表王超这几天心不在焉,还不耐烦地把书翻得哗啦作响。这次陈老师忍不住了,便用提问法来?警告?他一下,没想到一连十来个问题没有难住他,陈老师增加了难度,涉及到他们未学的内容和课外知识,可王超还是能流畅地答出来。 怎么办?陈老师产生了一个大胆的设想:能否让他不随堂上课,节约出的时间,自己去查阅资料,研究问题,学习更多的知识呢? 学校非常支持陈老师的想法,对王超实行了单科免修。 从此,每当上地理课时,学校图书馆里多了一位小读者,查阅地理资料,研究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如全球气候的变迁、环境污染等等。陈老师呢,工作不但没有减轻,反而更重了:给王超提供相关的课题,指导他查阅相关资料,解答他提出的各处问题,教他撰写小论文。 一个学期下来,王超的小论文《植被保护与资源开发》一文获得全国中学生小论文评比优胜奖。 问题:

分析化学课后习题答案第七章

第七章重量分析法和沉淀滴定法 思考题 1.沉淀形式和称量形式有何区别?试举例说明之。 答:在重量分析法中,沉淀是经过烘干或灼烧后再称量的。沉淀形式是被测物与沉淀剂反应生成的沉淀物质,称量形式是沉淀经过烘干或灼烧后能够进行称量的物质。有些情况下,由于在烘干或灼烧过程中可能发生化学变化,使沉淀转化为另一物质。故沉淀形式和称量形式可以相同,也可以不相同。例如:BaSO4,其沉淀形式和称量形式相同,而在测定Mg2+时,沉淀形式是MgNH4PO4·6H2O,灼烧后所得的称量形式却是Mg2P2O7。 2.为了使沉淀定量完全,必须加人过量沉淀剂,为什么又不能过量太多? 答:在重量分析法中,为使沉淀完全,常加入过量的沉淀剂,这样可以利用共同离子效应来降低沉淀的溶解度。沉淀剂过量的程度,应根据沉淀剂的性质来确定。若沉淀剂不易挥发,应过量20%~50%;若沉淀剂易挥发,则可过量多些,甚至过量100%。但沉淀剂不能过量太多,否则可能发生盐效应、配位效应等,反而使沉淀的溶解度增大。 3.影响沉淀溶解度的因素有哪些?它们是怎样发生影响的?在分析工作中,对于复杂的情况,应如何考虑主要影响因素? 答:影响沉淀溶解度的因素有:共同离子效应,盐效应,酸效应,配位效应,温度,溶剂,沉淀颗粒大小和结构等。共同离子效应能够降低沉淀的溶解度;盐效应通过改变溶液的离子强度使沉淀的溶解度增加;酸效应是由于溶液中H+浓度的大小对弱酸、多元酸或难溶酸离解平衡的影响来影响沉淀的溶解度。若沉淀是强酸盐,如BaSO4,AgCl等,其溶解度受酸度影响不大,若沉淀是弱酸或多元酸盐[如CaC2O4、Ca3(PO4)2]或难溶酸(如硅酸、钨酸)以及与有机沉淀剂形成的沉淀,则酸效应就很显着。除沉淀是难溶酸外,其他沉淀的溶解度往往随着溶液酸度的增加而增加;配位效应是配位剂与生成沉淀的离子形成配合物,是沉淀的溶解度增大的现象。因为溶解是一吸热过程,所以绝大多数沉淀的溶解度岁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同一沉淀,在相同质量时,颗粒越小,沉淀结构越不稳定,其溶解度越大,反之亦反。综上所述,在进行沉淀反应时,对无配位反应的强酸盐沉淀,应主要考虑共同离子效应和盐效应;对弱酸盐或难溶酸盐,多数情况应主要考虑酸效应,在有配位反应,尤其在能形成较稳定的配合物,而沉淀的溶解度又不太大时,则应主要考虑配位效应。 4.共沉淀和后沉淀区别何在?它们是怎样发生的?对重量分析有什么不良影响?在分析化学中什么情况下需要利用共沉淀? 答:当一种难溶物质从溶液中沉淀析出时,溶液中的某些可溶性杂质会被沉淀带下来而混杂于沉淀中,这种现象为共沉淀,其产生的原因是表面吸附、形成混晶、吸留和包藏等。后沉淀是由于沉淀速度的差异,而在已形成的沉淀上形成第二种不溶性物质,这种情况大多数发生在特定组分形成稳定的过饱和溶液中。无论是共沉淀还是后沉淀,它们都会在沉淀中引入杂质,对重量分析产生误差。但有时候利用共沉淀可以富集分离溶液中的某些微量成分。 5.在测定Ba2+时,如果BaSO4中有少量BaCl2共沉淀,测定结果将偏高还是偏低?如有Na2S04、Fe2(SO4)3、BaCrO4共沉淀,它们对测定结果有何影响?如果测定S042-时,BaSO4中带有少量BaCl2、Na2S04、BaCrO4、Fe2(S04)3,对测定结果又分别有何影响? 答:如果BaSO4中有少量BaCl2共沉淀,测定结果将偏低,因为M BaO<M BaSO4。如有Na2S04、Fe2(SO4)3、BaCrO4共沉淀,测定结果偏高。如果测定S042-时,BaSO4中带有少量BaCl2、Na2S04、BaCrO4、Fe2(S04)3,对测定结果的影响是BaCl2偏高、Na2S04偏低、BaCrO4偏高、Fe2(S04)3偏低。 6.沉淀是怎样形成的?形成沉淀的性状主要与哪些因素有关?其中哪些因素主要由沉淀本质决定?哪些因素与沉淀条件有关?

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三个大题模板

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过关必备 三道大题答题模板 一、考其中一种 学生观 1、老师的行为是值得赞扬的/不值得提倡的,体现了/违背了职业理念的观点。 2、从学生观的角度来看,该老师的做法,体现了/不符合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学生观。 3、①全面发展的学生观,要把学生看做是发展的、完整的、有潜力的、整体的、有差异的人。教育活动中的以人为本,是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以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 ②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差异性。老师在教育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注意循序渐进,把握关键期,长善救失,因材施教。引用材料、、、、体现了老师什么的做法。 ③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要求在教育活动中坚持教育公平的观点。公平公正的对待每一个学生,不否认学生的个性,学生的个性发展也是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本的要求。 教育观 1、老师的行为是值得赞扬的/不值得提倡的,体现了/违背了职业理念的观点。 2、从教育观的角度来看,该老师的做法,体现了/不符合素质教育的教育观。 3、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材料中。。。。。。。老师的做法体现了/不符合素质教育的教育观 4、素质教育的发展具有全体性、全面性、基础性、发展性、主体性和开放性。 5、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具有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差异性,老师在教育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注意循序渐进,把握关键期,长善救失,因材施教。 教师观 1、老师的行为是值得赞扬的/不值得提倡的,体现了/违背了职业理念的观点。 2、从教师观的角度来看,该老师的做法,体现了/不符合素质教育的教师观。 3、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支持者和合作者。要引导帮助学生的成长。材料中。。。。。。。老师的做法体现了/不符合素质教育的教师观 4、教师在教学中具有主导地位,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主动作用。坚持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相结合。 二、职业理念

中考动点问题专题 教师讲义带答案

中考动点型问题专题 一、中考专题诠释 所谓“动点型问题”是指题设图形中存在一个或多个动点,它们在线段、射线或弧线上运动的一类开放性题目.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是动中求静,灵活运用有关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动点型问题”题型繁多、题意创新,考察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内容包括空间观念、应用意识、推理能力等,是近几年中考题的热点和难点。 二、解题策略和解法精讲 解决动点问题的关键是“动中求静”. 从变换的角度和运动变化来研究三角形、四边形、函数图像等图形,通过“对称、动点的运动”等研究手段和方法,来探索与发现图形性质及图形变化,在解题过程中渗透空间观念和合情推理。在动点的运动过程中观察图形的变化情况,理解图形在不同位置的情况,做好计算推理的过程。在变化中找到不变的性质是解决数学“动点”探究题的基本思路,这也是动态几何数学问题中最核心的数学本质。 三、中考考点精讲 考点一:建立动点问题的函数解析式(或函数图像) 函数揭示了运动变化过程中量与量之间的变化规律,是初中数学的重要内容.动点问题反映的是一种函数思想,由于某一个点或某图形的有条件地运动变化,引起未知量与已知量间的一种变化关系,这种变化关系就是动点问题中的函数关系.例1 (2015?兰州)如图,动点P从点A出发,沿线段AB运动至点B后,立即按原路返回,点P在运动过程中速度不变,则以点B为圆心,线段BP长为半

径的圆的面积S与点P的运动时间t的函数图象大致为() A.B.C.D. 思路分析:分析动点P的运动过程,采用定量分析手段,求出S与t的函数关系式,根据关系式可以得出结论. 解:不妨设线段AB长度为1个单位,点P的运动速度为1个单位,则: (1)当点P在A→B段运动时,PB=1-t,S=π(1-t)2(0≤t<1); (2)当点P在B→A段运动时,PB=t-1,S=π(t-1)2(1≤t≤2). 综上,整个运动过程中,S与t的函数关系式为:S=π(t-1)2(0≤t≤2), 这是一个二次函数,其图象为开口向上的一段抛物线.结合题中各选项,只有B 符合要求. 故选B. 点评:本题结合动点问题考查了二次函数的图象.解题过程中求出了函数关系式,这是定量的分析方法,适用于本题,如果仅仅用定性分析方法则难以作出正确选择. 对应训练 1.(2015?白银)如图,⊙O的圆心在定角∠α(0°<α<180°)的角平分线上运动,且⊙O与∠α的两边相切,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S关于⊙O的半径r(r>0)变化的函数图象大致是() A.B.C.D.

小学教师资格证综合职业理念考点归纳图文稿

小学教师资格证综合职业理念考点归纳 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综合素质》之“职业理念”知识点 季中强 1.教育观 理解国家实施素质教育得基本要求 内涵: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素质教育要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和学会审美,为培养他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奠定基础。 要求: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相应的条件;依法保障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学生的基本权利,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使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得到发展,并贯穿于幼儿教育、中小学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高等教育等各级各类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等各个方面。建立健全素质教育得保障机制,就是提供保证素质教育正常运行所需的基本条件,在制度、物质、科研、实践基地等方面提供保证、建立素质教育平台,大力推进课程改革,着力塑创特色特长,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对背离、干扰、阻碍素质教育实施的行为的禁止,形成有利于实施素质教育的社会舆论和共同的风尚习俗。 掌握在学校教育中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一般角度: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目标,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标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打造“轻负担高质量”的教学课堂;因材施教,打造多层次、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关注学习困难学生的健康成长;突出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品德教育、能力教育、体质增强等关键环节。 课堂角度:在备课、上课、作业、辅导和评价五大环节下手,提高教学效率,减轻学生负担。二十个字:备课精细,上课实活,作业精炼,辅导实效,评价多元案例评析: 一位语文老师在给学生上《师说》一课,当介绍到作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时,学生问“老师,“唐宋八大家”都是哪些人呀?”教师脸一板,冷若冰霜地说:“就你多事,那不是你要学的范围,你只要记住韩愈是“八大家”之一就行了。”一句话把大家说得目瞪口呆。以后,再有什么问题也不敢问了。 参考答案:教师对学生的提问漠视、嘲讽,完全按照“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进行,不许学生参与,极大地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符合现代教育教学的原则,不符合学生学习的需要,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2.学生观 理解“人的全面发展” 概念: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最根本是指人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即人的智力和体力的充分、统一的发展。同时,也包括人的才能、志趣和道德品质的多方面发展。简单讲,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充分、自由、和谐的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