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肌电图操作规范

合集下载

3.肌电图操作规范

3.肌电图操作规范

生效日期:2012年05月25日版本号:1.1修改日期:2012年05月20日页码:1/2一、目的规范肌电图操作。

二、范围适用于肌电图检查。

三、规定(一)肌电图是记录肌肉静止和收缩时的电活动以诊断肌肉疾病的电生理学方法。

肌电图可用于鉴别神经源性和肌源性肌肉萎缩,了解神经损伤的程度、部位和再生的情况,帮助制定正确的神经肌肉康复治疗计划,作为康复训练中的肌肉作用、力量和疲劳的指导。

(二)适应证1.肌源性疾病:废用性肌萎缩、重症肌无力、先天性肌强直和强直性肌营养不良等。

2.神经源性疾病:运动元疾病、周围神经伤病等。

(三)禁忌证1.血液系统疾病:有出血倾向、血友病及血小板<3万/L者;2.乙型肝炎患者,或使用一次性针电极;3.爱滋病患者或HIV(+)者,或使用一次性针电极;4.CJD患者,或使用一次性针电极。

(四)准备1.仪器设备准备:使用肌电图仪,肌肉的电活动常采用同轴单芯针电极作为电极,插入到骨骼肌,经对称分差放大器放大,在显示器上观察到肌电的图形;并有相应的扬声器、录音、打印设备;刺激器多采用输出恒压或恒流;机器还具备延迟线、平均器(均加器)、贮存、锁定装置。

近年来,采用了计算机控制,可自动记录和分析肌电情况,进行平均电压计算与显示、频谱分析、神经传导速度计算,以及存储、打印,使之更为精确、方便。

2.检查前准备(1)了解患者的病史及明确检查肌电的目的,以便确定需检查的肌肉以及检查的步骤和目的。

(2)向患者解释检查及正常反应,消除恐惧心理。

(3)完成针电极及检查部位的选择和消毒。

(五)方法1.检查部位(1)肌源性病变,出现肌肉萎缩,选择病变的肌肉进行检查。

必要时行双侧同名肌对比检查。

(2)神经根或神经丛病变,寻找该神经根支配下的肌肉进行检查。

2.步骤(1)在拟检查的相应体表皮肤进行常规消毒。

页码:2/2(2)将消毒的针电极插入肌肉,观察插针时、肌肉松弛时和肌肉作随意运动时的肌肉生物电活动。

(3)插针时,在肌电图示波屏出现一阵电位波动。

肌电图规范化检测和临床应用

肌电图规范化检测和临床应用

肌电图规范化检测和临床应用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肌电图和临床神经生理学组制定一、肌电图检查的安全性和注意事项1、不要将刺激电极置于心脏区域,刺激电极、记录电极和地线应置于肢体同一侧,以减少通过躯体的泄漏电流。

2、对于安装有心脏起搏器的患者,不应进行NCS。

3、肋间神经或Erb点针电极刺激、颈棘旁肌、膈肌、前锯肌等肌电图检查时,要注意检查的利弊,慎重选择,严格规范操作,避免气胸。

4、对于HIV和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进行针电极检查时,建议使用一次性电极,对于非一次性电极要按照要求进行消毒处理。

检查人员在检查时以及处理电极时要注意自身防护。

二、肌电图检查的临床意义1、可发现临床下病灶或易被忽略的病变,例如运动神经元病的早期诊断、肥胖儿童深部肌肉萎缩的检测等。

2、可对神经源性损害、肌源性损害及神经肌肉接头病变进行诊断和鉴别诊断。

3、神经病变节段的定位诊断,如下肢H反射异常提示S1神经根病变;肱二头肌和三角肌神经源性损害提示C5-6神经根受累。

4.了解病变的程度和病变的分布。

第二部分检测方法一、同芯针电极肌电图受试者采取坐位或卧位,尽量保持放松状态。

检查者将针电极插入被检肌肉,观察肌肉放松状态、轻度随意收缩状态和大力收缩状态下的电活动。

(一)肌肉放松下的电活动:(1)插入电位:是针电极插入肌肉时对肌纤维或神经末梢的机械刺激产生的成簇的、伴有清脆声音、持续时间300ms左右的电位,针电极一旦停止移动,插入电位即消失。

(2)终板区的电活动:包括终板噪音和终板电位。

前者波幅为10~50μV,时限为1~2ms;后者波幅为100~200μV,时限为3~4ms。

终板区电活动的声音似贝壳摩擦的杂音。

(二)运动单位动作电位(motor unit action potential,MUAP):肌肉轻度随意收缩状态的电活动称为MUAP,即1个前角细胞支配的一组肌纤维同步放电的总和,不同的肌肉有相应的正常值。

(1)波形:大多数电位是三相波和双相波。

肌电图操作常规

肌电图操作常规

【下载本文档,可以自由复制内容或自由编辑修改内容,更多精彩文章,期待你的好评和关注,我将一如既往为您服务】肌电图操作常规目录第一章一般常规··(2)第二章肌电图··(2)第一节针极肌电图··(2)第二节单纤维肌电图·(5)第三节肌电图检查注意事项·(6)第三章神经传导检查··(6)第一节运动神经传导检查·(7)第二节感觉神经传导检查·(8)第三节 H反射测定·(9)第四节 F反射测定·(9)第五节瞬目反射·(10)第六节神经重复刺激·(10)第四章诱发电位·(11)第一节躯体感觉诱发电位·(11)第二节磁刺激皮层诱发电位·(16)第三节三叉神经诱发电位·(17)第四节视觉诱发电位·(17)第五节事件相关电位·(18)第六节脑干听觉诱发电位·(19)第五章报告的书写··(22)第六章检查室规则··(22)第一章一般常规1.经治医师逐项填写申请单。

应注明肌肉萎缩及功能障碍的部位、程度,发生时间及进展情况,有无疼痛、皮疹、疲劳现象、假性肥大及家族史。

写明有关检验及活检结果。

神经损伤者写明外伤史,记录手术所见。

并根据临床需要,说明检查目的、内容、侧别及肌肉名称,以供肌电检查时参考。

对重症肌无力患者,应注明服用抗胆碱酯酶药物情况,一般在停药18h后进行检查。

2.肌电图室医师应认真复习病历,有重点的全面体检,根据体检情况结合经治医师要求,选择检查项目,决定受查神经及肌肉的部位,并填写肌电图存档表格。

3.查前应向受检者说明检查时的感觉和配合检查的要求。

针极肌电图检查前需训练患者作用力程度不同的肌肉收缩。

婴幼儿检查常不能合作,应动作敏捷,选择重点,伺患儿躁动后休息之机准确观察。

肌电图操作规范

肌电图操作规范

肌电图/诱发电位操作规程1、开机前,应检查电源线有无破损及老化。

2、开启稳压器电源开关,确认稳压器输出电源为220伏后,再开启仪器主机开关。

3、肌电图检查前,肌电图操作医师应仔细询问病史,认真进行神经系统临床检查,明确肌电图测定目的,选择恰当方法。

4、肌电图检查操作细致、费时并有一定不适和疼痛,应事先耐心向受检者解释检查意义和要求,取得受检者充分合作,以利检查。

5、严格掌握肌电图检查的注意事项,了解受检者既往病史,是否有出血倾向,是否有一过性菌血症,乙型肝炎等传染病,杜绝医源性传染。

装有起搏器患者、血小板低于50,不宜进行肌电图检查。

6、检查时,室温尽量保持在20℃以上,受检者皮肤温度在30℃以上,室温过低时可采取电热器或热水袋提高温度。

应根据不同受检者的诊断要求暴露检查部位,进行严密消毒。

7、制定检查方案时,应根据临床诊断鉴别需要制定检查项目,检查程序和被测肌肉范围,在进行肌电图检查的过程中,检查者应对每一项检查结果加以思索,综合分析,作为下一步检查的依据,从而找到最有助于诊断,针对病人具体情况的完整程序。

8、认真分析各项指标,准确报告检查结果,做到实事求是,检查报告单书写规范,内容完整,字迹清楚,签字盖章正规。

疑难病例由上级医师会诊审核并签字,必要时与体检科主检医师联系,共同研究。

9、建立各种检查记录档案及复查登记制度,做好统计工作。

10、认真执行各项规章制度,重视医疗安全,及时发现和纠正医疗差错、事故隐患。

11、关机顺序:先关闭仪器电源开关,再关闭稳压器电源开关并拔下电源插头,将防尘布盖于仪器上面,以防灰尘。

12、关掉电源至少一分钟之后才能再次打开设备电源,仪器设备一经发现故障,应及时关闭仪器电源,拔下电源插头,及时汇报并登记,做到定期检查、检修。

13、见习生、实习生和进修医生未经许可,不得擅自使用仪器和设备。

肌电图神经传导操作流程与规范

肌电图神经传导操作流程与规范

肌电图神经传导操作流程与规范
肌电图神经传导操作流程:
1、插入电极:检查前,将电极插入肌肉,通过放大系统将肌肉在静息和收缩状态的生物电流放大,再由阴极射线示波器显示出来。

2、观察针极插入时电活动:观察放松时的情况,而后令受检者使肌肉轻度收缩和用力收缩,观察运动单位电位的改变,包括时限、波幅以及数目的多少。

在观察肌电图形改变的同时,监听伴随的声音的改变,一般每块肌肉测20个点,以取得运动单位电位波幅和时限的平均值。

3、运动传导速度测定:一般用电方波在神经干的远近两端进行超强刺激,在所支配的肌肉上分别记录这两次刺激所产生的反应,测定两点上的潜伏期(从开始刺激到开始产生反应之间所需的时间)、两个刺激点之间的距离,以及远端刺激点到记录点的距离,计算运动神经传导速度。

4、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测定:用顺行法及逆行法记录,前者较为常用(在神经的远端刺激,近端记录)。

可用感觉针极置于非常接近神经干的部位进行记录。

根据刺激点到记录点的距离和记录点神经电位潜伏期,可计算传导速度。

肌电图神经传导操作规范:
在进行肌电图检查前不宜空腹,做好全身皮肤清洁工作,穿宽松的衣服,并且排空膀胱,放松心情,切勿佩戴首饰。

同时,检查过程中,应关闭手机等通讯设备,以免电波干扰。

协助患者采取适宜的体位,另外,装有心脏起搏器者不能进行肌电图检查。

医技肌电图执行常规

医技肌电图执行常规
(3)周围神经病变。
3.注意事项
停用新斯的明药物16小时以上
4.检查前准备
(1)检查前一天要洗澡
(2)听视觉体感诱发电位检查前一天需洗头,勿涂抹各种化妆品
2.适应症
(1)神经疾病(多发性周围神经病、多发性单神经病、糖尿病等代谢性周围神经病、运动神经元病、面瘫、格林巴利综合征、多灶性运动神经病、腓骨肌萎缩症、受压易感性遗传性神经病)、肌肉疾病(多发性肌炎、强直性肌营养不良、肌病)、神经肌肉接头病变(重症肌无力、肌无力综合征、肉毒毒素中毒)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提供科室
肌电图
提供者
科主任审核签名
完成日期
审核日期
知识点标题
1.禁忌症
(1)有出血倾向者
(2)安装心脏起搏器、金属性心导管和支架者。
(3)开放性骨折或者创伤伤口未愈合者,外固定支架者。
(4)意识不清、无法合作者。
2.适应症
(1)颈部和上肢痛,腰背和腿痛,手指麻木、疼痛,肢体麻木无力,肌肉萎缩。
(2)可疑单发性周围神经病。
4.检查前准备
检查前一天清洁检查部位,需穿宽松衣裤,请勿空腹。
要求:1、符合最新版全国指南、诊疗规范等证医学依据,注明出处;
2、条理清晰、可操作;
3、简明扼要,小四号宋体,原则上一个知识点内容不超过一页。
(2)周围神经嵌压性疾病、神经损伤评估(腕管综合征、肘管综合征、桡神经病变、臂丛神经病变、坐骨神经病变、腓总神经病变、腰骶丛神经病变等)、伤残司法鉴定。
2.禁忌症
安装心脏起搏器者、金属性心导管及支架者、出血倾向者、意识不清无法合作者
3.注意事项
(1)检查前一天停用抗胆碱酯酶药物(视检查内容而定)。
(2)外伤引起的神经损伤最佳检查时间2-3周后

肌电图管理制度

肌电图管理制度

肌电图管理制度一、总则为了规范和管理肌电图检测工作,保障患者的权益,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制定本管理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管理制度适用于所有从事肌电图检测工作的医疗机构和相关人员。

三、肌电图检测工作流程1. 预约:患者需提前预约肌电图检测,确认预约时间和地点。

2. 检测准备:患者在检测前需避免饮酒、吃辛辣食物等影响检测结果的行为。

3. 检测过程:医务人员根据患者的症状和病史设置适当的检测参数,进行肌电图检测。

4. 报告解读:医务人员根据检测结果做出报告,并进行解读。

5. 结果告知:医务人员将检测结果及解读告知患者,并提供相应的治疗建议。

四、医务人员要求1. 医务人员需熟悉肌电图检测仪器的使用方法和操作流程,确保检测结果准确可靠。

2. 医务人员需具备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能够准确分析和解读肌电图检测结果。

3. 医务人员需保护患者隐私,妥善保管患者的个人信息。

4. 医务人员需尊重患者的意见和需求,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

五、质量管理要求1. 医疗机构应建立健全的质量管理体系,确保肌电图检测工作的高质量和安全性。

2. 定期对肌电图检测设备进行维护和保养,确保设备正常运转。

3. 对医务人员进行定期培训和考核,提高其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

4. 定期对肌电图检测流程进行审核和评估,及时调整和改进工作方式。

六、监督管理1. 医疗机构应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做好肌电图检测工作的监督管理工作。

2. 患者可通过投诉电话或信函向医疗机构反映问题和意见,医疗机构应及时处理和回复。

3. 医疗机构应做好内部监督和自查工作,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结语:通过本管理制度的制定和执行,可以规范和管理肌电图检测工作,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效率,保障患者的权益和安全,促进医疗机构的良性发展。

希望各医疗机构和相关人员认真遵守和执行本管理制度,共同努力,提高肌电图检测工作的水平和质量。

肌电图检查标准操作规范

肌电图检查标准操作规范

肌电图检查标准操作规范
一目的
制定肌电图的标准操作规程,确保操作正确、规范,为诊断提供依据。

二范围
适用于神经内科及神经电生理专业肌电图操作的人员。

三内容
操作流程:
1、打开总电源,按下主机电源开关,打开肌电图机。

2、打开打印机电源开关。

3、操作系统启动完毕后,双击肌电图图标,进入检查界面,
进行检查。

4、检查前了解病史和检查目的,确定检查步骤,根据需要取合
适体位,向病人讲清检查目的以取得病人合作,然后逐步检查。

5、检查完毕后,所有针电极用酒精擦拭后送消毒室消毒,其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目的
规范肌电图操作。

二、范围
适用于肌电图检查。

三、规定
(一)肌电图是记录肌肉静止和收缩时的电活动以诊断肌肉疾病的电生理学方法。

肌电图可用于鉴别神经源性和肌源性肌肉萎缩,了解神经损伤的程度、部位和再生的情况,帮助制定正确的神经肌肉康复治疗计划,作为康复训练中的肌肉作用、力量和疲劳的指导。

(二)适应证
1.肌源性疾病:废用性肌萎缩、重症肌无力、先天性肌强直和强直性肌营养不良等。

2.神经源性疾病:运动元疾病、周围神经伤病等。

(三)禁忌证
1.血液系统疾病:有出血倾向、血友病及血小板<3万/L者;
2.乙型肝炎患者,或使用一次性针电极;
3.爱滋病患者或HIV(+)者,或使用一次性针电极;
4.CJD患者,或使用一次性针电极。

(四)准备
1.仪器设备准备:使用肌电图仪,肌肉的电活动常采用同轴单芯针电极作为电极,插入到骨骼肌,经对称分差放大器放大,在显示器上观察到肌电的图形;并有相应的扬声器、录音、打印设备;刺激器多采用输出恒压或恒流;机器还具备延迟线、平均器(均加器)、贮存、锁定装置。

近年来,采用了计算机控制,可自动记录和分析肌电情况,进行平均电压计算与显示、频谱分析、神经传导速度计算,以及存储、打印,使之更为精确、方便。

2.检查前准备
(1)了解患者的病史及明确检查肌电的目的,以便确定需检查的肌肉以及检查的步骤和目的。

(2)向患者解释检查及正常反应,消除恐惧心理。

(3)完成针电极及检查部位的选择和消毒。

(五)方法
1.检查部位
(1)肌源性病变,出现肌肉萎缩,选择病变的肌肉进行检查。

必要时行双侧同名肌对比检查。

(2)神经根或神经丛病变,寻找该神经根支配下的肌肉进行检查。

2.步骤
(1)在拟检查的相应体表皮肤进行常规消毒。

(2)将消毒的针电极插入肌肉,观察插针时、肌肉松弛时和肌肉作随意运动时的肌肉生物电活动。

(3)插针时,在肌电图示波屏出现一阵电位波动。

(4)肌肉松弛时,在肌电图示波屏出现一根基线,无电位活动。

(5)轻度肌肉收缩时,可出现双相或三相的电位,幅度为~1mV,频率为5~20Hz。

随着肌肉收缩力量的增大,频率增加。

(6)肌肉病变时,肌肉松弛可出现自发电位,常见的有纤颤电位、正峰波、束颤电位等。

纤颤电位有诊断意义。

3. 异常肌电图的判断
(1)插入电位的增多或减少。

(2)自发电位:正锐波、纤颤电位、束颤电位、复合重复放电(CRD)、肌颤搐放电等。

(3)肌强直放电。

(4)MUAP的改变:神经源性损害表现为时限增宽、波幅升高及多相波百分比增多;肌源性损害表现为时限缩短、波幅降低和多相波百分比增多。

(5)大力收缩募集电位:神经源性损害时,由于运动单位明显减少,大力收缩时可见单个独立的运动单位电位,称为单纯相;如在干扰相和单纯相之间称为混合相;而肌源性损害表现为低波幅的干扰相即病理干扰相。

4. 注意事项
(1)检查前要认真了解病史,确定肌电检查目的,避免不必要检查或遗漏某些肌肉检查而延误诊断。

(2)肌电仪器要放置在空气干燥、温度适宜 15~25℃、无干扰的房间 (最好在屏蔽室内)。

(3)肌电检查要有定性和定量的结果。

定性是对肌肉放松时的静息电位、收缩时的运动单位电位的时限和幅度作出诊断。

定量是对足够数量运动单位电位的时限和电压求取平均值。

(4)结合临床检查和肌电图的结果全面分析作出正确诊断。

(5)操作完成后,电流输出回零。

避免再次开机电击患者。

(6)检查当日不做物理治疗和其他检查。

空腹时不宜进行肌电图检查。

四、依据
《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神经病学分册》、《神经内科肌电图操作规范》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