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环境质量评价
5 环境质量评价方法

了解环境质量评价方法 掌握指数评价法、专家评价法 了解环境评价中的不确定性分析 了解模糊集理论在环境质量评价中应用
指数评价法 专家评价法 经济评价法 运筹学评价法 模糊综合评价法
一、指数评价法
环境质量是各个环境要素优劣的综合概念。衡量 环境质量优劣的因素很多,通常用环境中污染物 质的含量来表达。 人们希望从众多的表述环境质量的数值中找到一 个有代表性的数值,简明确切地表达一定时空范 围内的环境质量状况。 环境质量指数就是这样一个有代表性的数,是质 量好坏的表征,既可以表示单因子的,也可以表 示多因子的环境质量状况。
一、指数评价法
3、空气污染指数
பைடு நூலகம்
空气污染指数(Air Pollution Index, 简称 API)就 是将常规监测的几种空气污染物浓度简化成为单一 的概念性指数值形式,并用于分级表征空气污染程 度和空气质量状况。 这种方法适合于表示城市的短期空气质量状况和变 化趋势。 根据我国空气污染的特点和污染防治工作的重点, 目前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污染物项目暂定为:二氧 化硫、氮氧化物和总悬浮颗粒物。随着环境保护工 作的深入和监测技术水平的提高,再调整增加其它 污染项目,以便更为客观地反应污染状况。
主要环节
(1)收集、整理数据和资料 在收集和整理资料的基础上分析所要评价的 区域环境要素背景的监测数据和资料。 在现有监测数据不足时,要组织环境背景特 征的调查,设计监测网络系统,确定本地区 环境内污染物和各种有关参数的背景值。 监测计划的内容、监测网点的设置,或根据 区域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的目的、任务及评价 区域自然环境特点、污染源分布的具体情况 来确定。
第5章土壤环境质量评价环境土壤学ppt课件

Ⅲ类主要适用于林地土壤及污染物容量较大的高背景值土壤和矿 场附近的农田(蔬菜地除外)土壤,土质基本上对植物和环境 不造成污染及危害.
本标准仅对土壤中镉、汞、铬、锌、砷、铜、铅、镍、六六六、DDT 10项指标做了规定,对其他重金属和难降解危险性化合物未做规定。
固体废弃物在掩埋或堆放过程中产生的渗出液、滤沥液进入土壤, 能改变土质和土壤结构,影响土壤微生物的活动,危害土壤环境。
矿业工程建设项目土壤环境影响识别
损失土壤资源 污染土壤环境:产生的粉尘、废气、废水、固体废 弃物等对土壤环境产生污染性的影响。 引发和加速土壤退化和破坏 ➢挖掘采剥改变了矿区的地质、地貌、植被等,加剧 了水土流失,从而引发土壤退化和破坏; ➢地震、崩塌、滑坡、泥石流等次生地质灾害的发生, 加速了土壤的退化和破坏。
一般,一级评价的内容应包括以上各个方面,三级评价可利用现有资料和参照
类比项目从简,二级评价类似一级评价,但工作深度可视情况适当减少。
评价范围
①项目建设可能破坏原有的植被和地貌范围; ②可能受项目排放的废水污染的区域; ③项目排放到大气中的气态和颗粒态有毒污染物由于干或湿
沉降作用而受较重污染的区域; ④项目排放的固体废物,特别是危险性废物堆放和填埋场周
2.相关性原则:通过研究不同层次各子系统间的联系性质、方式及联系 的程度,判别环境影响的传递性,逐层逐级传递的方式、速度和强度。
3.主导性原则:必须抓住建设项目与区域经济发展中引起的主要土壤环 境问题。
4.动态性原则:土壤环境影响是一个不断变化着的动态过程。不同建设 阶段的环境影响的迭加性和累积性、影响的短期性与长期性、影响的 可逆性与不可逆性等都是不断变化的。
环境质量评价 第5章 地表水环境质量评价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水环境 TECHNICAL GUIDELINES FOR ENVIRONMENT IMPACT ASSESSMENT SURFACEWATER ENVIRONMENT HJ/T 2.3---2018
三、地面水环境影响预测
相关内容请参见《导则》附录部分
已知某工厂的排污断面上BOD5的浓度为65mg/L,DO为7mg/L,受纳水体的河流平均流速为1.8km/d,河水的K1=0.18d-1,K2=2d-1,试求:距离为1.5km处的BOD和DO的浓度;
某二类水质监测点数据如下,请用单项水质标准指数对其进行评价(单位为mg/L)
非持久性污染物: O’connor河口模式
(3)常用湖泊(水库)模型适用条件
A、湖泊完全混合衰减模式(包括动态模式和平衡模式两个模式)适用条件(3个): a、小湖(库); b、非持久性污染物; c、污染物连续稳定排放。 动态模式适用于预测需反映随时间变化,平衡模式只反映长期平均浓度。
非持久性污染物
地面水环境影响预测
在利用数学模式预测河流水质时,充分混合段可以采用一维模式或零维模式预测断面平均水质;在混合过程段需采用二维模式进行预测。 大、中河流一、二级评价,且排放口下游3~5km以内有集中取水点或其他特别重要的环保目标时,均应采用二维模式预测混合过程段水质。
Hale Waihona Puke 均匀河段长10km,有一含BOD的废水从这一河段的上游端点流入废水流量为 q =0.2m3/s,BOD浓度C2=200mg/L,上游河水流量 Q =2.0m3/s, BOD浓度C1=2mg/L,河水的平均流速 u =20km/d,BOD的衰减系数 k=2/d,求废水入河口以下(下游) 1km、2km、5km 处的河水中 BOD 的浓度。 解:河段初始断面河水中BOD浓度为:
第五章 土壤环境质量评价

第五章土壤环境质量评价土壤是地球表面具有肥力、生长植物的疏松层。
对于人类和陆生生物而言,土壤是岩石圈中最重要的部分。
与地球直径相比地表土壤的厚度仅为十几厘米,相比之下微乎其微,但正是这薄薄的一层土壤,才使得地球上有了广袤的森林、农田和草原,人类得以从中获取宝贵的生产和生活资源,拥有肥沃的土壤及与之相适宜的气候,对一个国家来说是一笔珍贵的财富。
土壤即是生产食物的场所,同时也是大量污染物的接纳场所。
如从工厂排放出的烟雾、化肥、杀虫剂及其他一些污染物质进入土壤后造成土壤污染,并在循环过程中造成水、大气和生物体的污染。
土壤污染严重污染地下水、影响农产品安全、国际贸易、危及人类健康日本痛痛病事件1955年至1972年发生在日本富山县神通川流域的公害事件。
1955年,在神通川流域河岸出现了一种怪病,症状初始是腰、背、手、脚等各关节疼痛,随后遍及全身,有针刺般痛感,数年后骨骼严重畸形,骨脆易折,甚至轻微活动或咳嗽,都能引起多发性病理骨折,最后衰弱疼痛而死。
经调查分析,痛痛病是河岸的锌、铅冶炼厂等排放的含镉废水污染了水体,使稻米含镉。
而当地居民长期饮用受镉污染的河水,以及食用含镉稻米,致使镉在体内蓄积而中毒致病。
日本水俣病事件氯乙烯和醋酸乙烯在制造过程中要使用含汞(Hg)的催化剂,这使排放的废水含有大量的汞。
当汞在水中被水生物食用后,会转化成甲基汞。
水俣湾由于常年的工业废水排放而被严重污染了,水俣湾里的鱼虾类也由此被污染了。
这些被污染的鱼虾通过食物链又进入了动物和人类的体内。
甲基汞通过鱼虾进入人体,被肠胃吸收,侵害脑部和身体其他部分。
进入脑部的甲基汞会使脑萎缩,侵害神经细胞,破坏掌握身体平衡的小脑和知觉系统。
我国土壤污染日趋严重,耕地、城市土壤、矿区土壤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而且土壤的污染源呈多样化的特点。
有资料显示,农药和有机物污染、放射性污染、病原菌污染及其他类型的土壤污染所导致的经济损失难以估量;全国每年仅因重金属污染而减产的粮食达1000多万吨,被重金属污染的粮食每年也多达1200万吨,合计经济损失至少200亿元人民币。
05-环境影响评价与安全预评价

报告书,对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全面评价。
② 可能造成轻度环境影响的,应当编制环境影响
报告表,对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或者专项评价
③ 对环境影响很小、不需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 应当填报环境影响登记表。
【例题1】下列关于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实行分类 管理的表述,正确的是( )。 A.国家根据建设项目影响环境的范围,对建设 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实行分类管理 B.可能造成重大环境影响的建设项目,应当编 制环境影响报告书 C.可能造成较大环境影响的建设项目,应当编 制环境影响报告书 D.可能造成轻度环境影响、不需进行环境影响 评价的建设项目,应当填报环境影响登记表 【答案】 B
② 承担重大经济和技术政策、发展规划和重大经济开发
计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 ③ 拟定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 ④ 负责审定重大开发建设活动环境影响报告书。
2.制度体系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环境保护法律制度, 是源头控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法律手段。 (1)环境保护立法的依据和指导原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中对环境保护的规定。 (2)环境保护相关法律。其中: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是我国的环境保护综合法, 依法确立和规范了我国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2003年),用法律把 环境影响评价从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拓展到规划环境影响评价, 标志着我国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3)行政法规:《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1998年国务 院颁布)是指导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极为重要和可操作性强的 行政法规。 (4)部门行政规章和地方行政法规。
2.环境影响报告表和登记表的内容
环境影响报告表 填写单位 必须由具有环境影响评价资质的 单位填写 环境影响登记表 不要求是具备环境影响评价资质的 单位,一般是建设单位自行填写。
大气环境质量评价

根据评价结果,提出改善大气环境质量以及防止大气环境进 一步恶化的综合防治措施。
(二)评价因子和标准的选择
1. 评价因子的选择
(1)尘:降尘、飘尘、悬浮微粒 (2)有害气体: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一氧化碳、臭氧等 (3)有害元素:氟、铅、汞、镉、砷等 (4)有机物:苯并[α]芘、总烃等
MAQI
I c2
I
2 s
I
2 p
I
2 n
I
2 o
式中I:各污染物的分指数,下角字母分别代表c为CO;s为SO2;p为 颗粒物质;n为NO2;o为氧化剂。
Ic
c8
Sc8
2
c1
Sc1
2
Is
sa
Ssa
2
s 24
S s 24
2
s3
Ss3
2
Ip
pa
S pa
2
p24
S p24
(2)O3:阔叶植物下表皮出现不规则的小点或小斑,部分下陷,小点变
成红棕色,小斑褪成白色。随植物受害程度的加重,叶子可发生密集的小点 (斑),并可联结成较大的斑。禾本科植物最初坏死区(小斑)不联结,随后可造 成较大的坏死区。针叶树叶顶部发生棕色死尖(枯尖),和SO2伤害症状相似, 但棕色和绿色组织分布不规则。
表5-6 格林指数分级
污染物
SO2(10-6) 烟雾系数(COH单位/1000英尺)
指数分级
希望水平 0.06 0.9 25
警戒水平 0.3 3.0 50
极限水平 1.5 10.0 100
格林大气综合污染指数适用于寒季或以燃煤为主要污染源的场
合。当污染综合指数小于25时,说明空气清洁而安全;当指数大于 50时,说明空气有潜在危险性。当指数达50、60、68时,应分别 发出一、二、三级警报,采取减轻污染的有关措施。当指数等于68 时,相当于煤烟型大气污染事件的水平。
环境评价教程(徐新阳版)课后题答案

环境评价教程(徐新阳版)课后题答案环境评价教程(徐新阳版) 课后题答案第⼀章环境评价概述1、什么是环境、环境要素?环境有哪些功能?A环境:环境是以⼈类社会为主体的外部世界的总体,是影响⼈类⽣命和发展的各种⾃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总和。
B环境要素:构成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的、性质不向⽽⼜服从总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质组分称为环境要素。
构成环境的基本要素包括:光、热、⽔、⼟、⽓、动植物以及这些⾃然要素与⼈类长期共处所产⽣的各种依存关系。
C环境功能有:⼀⽅⾯,它是⼈类⽣存和发展的最终物质来源;另⼀⽅⾯,它承受着⼈类活动产⽣的废弃物和各种作⽤的结果2、什么是环境质量?环境质量有哪些价值?A环境质量:有⼈认为:环境质量就是环境的优劣程度.是对⼈类的⽣存和繁衍以及社会发展的适宜程度。
也有⼈认为:环境质量是外境系统客观存在的—种本质属性,是能够⽤定性和定量的⽅法加以描述的环境系统所处的状态。
B环境质量的价值:a⼈类健康⽣存的需要b⼈类⽣活条件改善和提⾼的需要c⼈类⽣产发展的需要d维持⾃然⽣态系统良性循环的需要3、什么是环境评价?开展环境评价⼯作有什么意义?A环境评价:环境评价就是按照⼀定的标准和⽅法对环境质量给予定性或定量的说明和描述。
B开展环境评价⼯作的意义:环境评价是⼀个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实⽤性强的学科,它为环境管理、环境污染综合治理、环境标准的制定、⽣态环境制定、⽣态环境建设及环境规划提供技术依据,为国家环境保护政策提供信息,是环境保护的⼀项基础⼯作,是贯彻“预防为主、预防结合、综合治理“环境管理原则的具体体现。
同时,环境评价⼯作中,尤其是对⼀些以前没有遇到过的建设项⽬进⾏环境影响评价时,必然要开展⼀些基础研究或专项研究,从⽽促进了环境科学的发展。
4、环境评价的主要⽅法有哪些?指数评价法专家评价法模糊综合评价法经济学评价法运筹学评价法5、简述环境评价的基本⼯作程序第⼀阶段为准备阶段,主要⼯作为研究有关⽂件,进⾏初步的⼯程分析和环境现状调查,筛选重点评价项⽬,确定各单项环境影响评价的⼯作等级,编制评价⼤纲;第⼆阶段为正式⼯作阶段,其主要⼯作为详细的⼯程分析和环境现状调查,并进⾏环境影响预测和评价环境影响;第三阶段为报告书编制阶段,其主要⼯作为汇总,分析第⼆阶段⼯作所得各种资料数据,给出结论,完成环境影响报告书6、什么是环境标准?中国的环境标准体系包括哪些内容?A环境标准:环境标准是政府为保护⼈体健康、改善环境质量、有效控制污染物排放、从⽽获得最佳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制定的环境保护技术法规。
环境工程原理课程设计

环境工程原理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环境工程基本原理,理解水处理、大气治理和固废处理的基本技术方法。
2. 使学生了解环境工程在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掌握环境质量评价的基本方法。
3. 引导学生了解我国环境工程领域的政策法规和技术标准。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环境工程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进行简单的环境质量评价。
2. 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能独立完成环境工程相关实验,并能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能在小组讨论中发表自己的观点,共同解决环境工程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环境保护的自觉性和责任感,树立绿色环保意识。
2. 引导学生关注环境问题,激发其探究环境科学领域的兴趣。
3. 培养学生具备批判性思维,对环境工程领域的发展趋势和挑战有基本的认识。
本课程针对高中年级学生,结合课程性质、学生特点和教学要求,将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为环境保护作出贡献,同时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依据课程目标,选择以下教学内容:1. 环境工程原理概述:介绍环境工程的基本概念、任务和目标,使学生了解环境工程在保护环境中的作用。
教学内容:教材第一章“环境工程概述”2. 水处理技术:讲解水的污染来源、水处理技术原理及方法,包括预处理、混凝、沉淀、过滤、消毒等。
教学内容:教材第二章“水处理技术”1-4节3. 大气治理技术:介绍大气污染物的种类、来源及治理技术,如脱硫、脱硝、除尘等。
教学内容:教材第三章“大气治理技术”1-3节4. 固废处理与资源化:讲解固体废物的分类、处理方法及资源化利用,如填埋、焚烧、堆肥等。
教学内容:教材第四章“固废处理与资源化”1-3节5. 环境质量评价:介绍环境质量评价的基本原理、方法和程序,使学生掌握环境质量评价的技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据近期环境检测资料对一个地区的环境质量现状进行评价。 →当前的环境决策提供依据。
影响评价 区域开发环境影响评价
据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规划,预测该地区将来的环境质量 (新、改、扩建项目、特区城市、农工商联合体的环评)。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
预估拟建项目对未来环境影响。
第五章环境质量评价
•按区域
•局地性 •区域性 •流域性 •全球性
•二、 环境质量评价 environmental quality assessment
• 环境质量评价是认识和研究环境 的一种科学方法,是对环境质量优劣 的定量描述。是对一切可能引起环境 发生变化的人类社会行为,包括政策、 法令在内的一切活动,从保护环境的 角度进行定性和定量的评定。
• 什么是
• 环境质量评价?
•污染源评价
第五章环境质量评价
二、环境质量评价方法 数理统计法 环境质量指数法
基本原理: 选择一定数量的评价参数进行统计分 析后,按照一定的评价标准进行评价,或转换 成在综合加权的基础上进行比较。
第五章环境质量评价
(-)环境质量评价方法的基本要素
1.监测数据:是环境质量评价的基础资料 2.评价参数:即监测指标
第五章环境质量评价
3.兼顾最高分指数和平均分指数的环境质量 指数——I1大气质量指数
n 计算大气综合质量时,不仅要考虑平均分指数, 而且要适当兼顾最高分指数。
第五章环境质量评价
n 计算方便,形式简单,它适当兼顾了最 高分指数的影响,又考虑了平均分指数
n 各分指数都为1, 则l1=1, 各分指数都为2, 则I2=2,
一般选择排放量大、浓度高、毒性强、难于在环 境中降解、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系统危害大的污染 物(污染因子),以及反映环境要素基本性质的 其他因子作为评价参数。
第五章环境质量评价
3.评价标准 通常采用环境卫生标准或环境质量标准作为评 价标准。
4.评价权重 评价标准的倒数、权重系数、公众意见、专家 建议
5.环境质量的分级 根据环境质量的数值及其对应的效应作质量等 级划分,以此赋予每个环境质量数值的含义。
•
可用
•资源质量 •生物资源 •人群健康 •人类生活
•的尺度来衡量
• 标准——是否适合于人类生存和发展。
•(一)环境质量评价的目的
•1.比较各地区环境质量现状和变化趋势; •2.确定环境综合整治对象; •3.提供城市环境规划与治理的依据; •4.研究环境质量与人群健康的关系; •5.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是确定某种污染物或某个污染源对环境 污染贡献顺序的特征量。
•污染源评价
第五章环境质量评价
➢ 某污染物等标负荷的分担率
Ki=Pi/Pn ×100% Pn=∑Pi= ∑Ci/∣Coi∣·Qi i: 污染物的种类;
➢ 某污染源在区域中的等标污染负荷的 分担率:
Kn=Pn/Pm×100%; Pm= ∑Pn m: 污染源个数 Pn: 某污染源 Pm: 总污染源
第五章环境质量评价
城市中设有若干个监测点时,可用大气质量 玫瑰图 (p379)
n 大气质量玫瑰图:将每个监测点的大气质量 指数I1(见前述)和大气污染超标指数I2及它们 的各分指数用作图方法标示,使人一目了然 地看出全市大气质量的分布和各点差异状况。
第五章环境质量评价
5.分段线性函数型质量指数
n 各分指数与其实测浓度呈分段线性函数关 系,指数的表示也以各分指数分别表示或 选择最高的表示,并赋于其健康效应含义 和应采取的措施。
• 既可以是地理区域的评价,如水系,风景旅游区及 海域等;也可是行政区域的环境质量评价,如上海市、 北京市等的环境质量评价等。
第五章环境质量评价
•三、环境质量评价的内容和方法
1.污染源: n 找出主要污染物和主要污染源 2.环境质量: •核心内容 n 数理统计法 n 环境质量指数法 3.环境效应:
n Fi = mi / di 式中: Fi为i污染物的排毒系数;
mi为i污染物的排放量(kg/d); di为i污染物的评价标准。
n 假设每日排放的i污染物数量长期内全部被人 们吸入或摄入时,可引起呈现慢性中毒效应的 人数。可以计算总的排毒系数和 区域内各污染源或各污染物的排毒系数占全 区域总排毒系数的分担率,从而确定应列为 环境污染治理重点对象的主要污染源和主要 污染物。
1.概念 参照环境卫生标准(或环境质量标准)作为
评价依据,将大量监测数据经统计处理后求得 其代表值,代入专门设计的计算式,换算成无 量纲的数值,用于定量和客观地评价环境质 量 ,也称“环境污染指数”。
第五章环境质量评价
2.设计原则
指数应与评价因素具有相关性、可比性、 可加性,而且直观易懂。
•环境质量指数法
• 广义上的环境质量评价是对环境的结构、状态、 质量、功能的现状进行分析,对可能发生的变化进 行预测,对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活动的协调性进 行定性和定量的评估。
•环境质量评价的核心问题—研究环境质量的好
坏 •目前它是以:是否适于人类生存和发展(通常是以 • 对人类健康的适宜程度)作为判别的标准
•就自然环境而言,
•环境质量指数法
第五章环境质量评价
环境质量指数常用的计算方法
第五章环境质量评价
1.比值简单叠加型环境质量指数
n 是将各污染物的监测浓度除以卫生标准或环境 质量标准的比值相加。
第五章环境质量评价
2.比值算术均数型环境质量指数 是在比值简单叠加的基础上加以平均。
n 计算简便,消除了选用参数个数的影响。但由 于它是各分指数的平均值,所以得出的总质量 指数可能会掩盖个别高浓度参数的影响。
n 用于反映大气质量动态变化趋势,某监 测点环境质量指数。
n 根据大气质量指数I1的值,一般可将大 气质量分为5级(表1)。
第五章环境质量评价
•表1 按大气质量指数I1划分的大气质量级别
第五章环境质量评价
4、大气污染超标指数
•由若干个超标分指数综合而成。反映历次超标浓度 总和的数量,并以末完成监测数据计划次数的相对 比例作为权重。此类指数中有代表性的是大气污染 超标指数(I2)。
第五章环境质量评价
(二)环境质量评价的类型
•按评价因素
•单要素环境质量评价 •综合环境质量评价
•反映大气、水、土壤等 各单项环境因素的质量。
•反映综合若干环境因 素构成的质量。
第五章环境质量评价
按时间评价
回顾性评价
•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环境影响评价
第五章环境质量评价
回顾评价
据一个地区历年的资料→了解环境质量的发展演变过程。
2.污染源综合评价方法 n 等标污染负荷 n 排毒系数
第五章环境质量评价
①等标污染负荷
n 用以评价各污染源和各污染物的相对危害程度
n 计算式为:Pi=mi/Ci Pi为i污染物的等标污染负荷; mi为i污染物的排放量(kg/d); Ci为i污染物的评价标准,采用国家规定的排放浓
度标准(mg/l或mg/m3)。
第五章环境质量评价
n 等标污染负荷分担率最高的一种污染物,即 为最主要的污染物。
n 等标污染负荷分担率最高的工厂,即为该区 域最主要的污染源。
n 按分担率大小顺序排列各污染源和各污染物, 即可列出环境污染治理应予考虑的优先顺序。
•污染源评价
第五章环境质量评价
2.排毒系数
n 是表示污染源排放的各种污染物对人群健康潜 在危害程度的一种相对指标,它体现了污染物 的排放数量和毒性。
n 我国目前使用的空气污染指数(air pollution index,API)也是按照该原理建 立的每天向社会上报告的空气质量指数。
第五章环境质量评价
n 我国媒体每天播报的全国主要城市空气状况方法。 (1)污染参数的选取
根据我国空气污染的特点和污染防治重点,目前计 入空气污染指数(air pollution index,API)的项 目定为: PM10、SO2、NO2、CO、O3。
素的总环境质量的需要。 n 大量监测数据经过综合计算成几个环境质量指数
后,可提纲挚领地表达环境质量,既综合概括, 又简明扼要。
•环境质量指数法
第五章环境质量评价
5.意义:反映时空环境质量;比较同期不同地 点的环境质量;公布环境质量的信息依据。
n 可用于评价某地环境质量各年(或月、日)的 变化情况,或比较环境治理前后环境质量的 改变即考核治理效果,以及比较同时期各城 市(或各监测点)的环境质量。
•环境质量评价方法的基本要素
第五章环境质量评价
(二)数理统计法
n 对环境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求出有代 表性的统计值,然后对照卫生标准,做出 环境质量评价。
n 数理统计法是环境质量评价的基础方法, 其得到的统计值可作为其他评价方法的基 础资料。
第五章环境质量评价
(三)环境质量指数法 (environmental quality index)
包括环境质量对生物群落、人群 健康、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影响。
第五章环境质量评价
污染源
•环境质量评价内容
•环境质量
•环境效应
•环境的综合评价、规划和治理
•环境卫生标准 •环境质量标准
第五章环境质量评价
•Section 2 •环境质量现状评
价
第五章环境质量评价
•一、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程序
•确定评价对象,明确评价目的
污染物种类、数量、分布等。
第五章环境质量评价
(三)方法 单项污染物评价 污染物的综合评价
•污染源的调查评价
第五章环境质量评价
1.单一污染物评价方法
n 污染物排放的相对含量(排放浓度) n 绝对量(排放体积和质量) n 超标率(超过排放标准率) n 超标倍数 n 检出率 n 标准差
第五章环境质量评价
概念:把i污染物的排放量稀释到其相应排放标准时所 需的介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