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事业的发展》教学设计新部编版

合集下载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7课《外交事业的发展》教学设计2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7课《外交事业的发展》教学设计2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7课《外交事业的发展》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本课《外交事业的发展》是八年级下册的历史课程,主要介绍了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外交领域取得的重大成就。

教材通过具体的案例,让学生了解我国在外交事务中的立场、策略和成果,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为民族复兴而努力奋斗的精神。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新中国成立后的历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外交领域的知识相对较弱,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对我国的外交事业有更深刻的认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外交领域取得的重大成就,认识我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为民族复兴而努力奋斗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我国在外交领域取得的重大成就。

2.难点:我国外交政策的特点和原则。

五.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法、讨论法、启发式教学法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课件等教学资源。

2.相关的历史资料和案例。

3.课堂讨论的问题和话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新中国成立后的外交成就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我国在外交领域的发展变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新中国成立后的外交政策,通过展示教材中的案例,让学生了解我国在外交领域取得的重大成就。

3.操练(15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分析我国在某一外交事件中的立场和策略,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讨论成果。

4.巩固(5分钟)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成果,进行点评和总结,强化学生对我国外交政策的理解和认识。

5.拓展(10分钟)教师提出拓展话题,引导学生思考我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

6.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简要回顾,强调我国外交政策的特点和原则,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7课《外交事业的发展》教学设计5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7课《外交事业的发展》教学设计5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7课《外交事业的发展》教学设计5一. 教材分析本课为历史八年级下册的第17课《外交事业的发展》,主要内容涵盖了新中国自1949年成立以来,在外交领域所取得的各项成就,以及我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教材通过介绍我国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外交政策和重大外交活动,旨在让学生了解我国外交事业的发展历程,认识我国在国际事务中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对我国历史的发展顺序和重要事件有了初步的了解。

但外交事务作为一个较为专业的领域,学生可能对此知之甚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善于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通过生动、具体的事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教材内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我国外交事业的发展历程,掌握我国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主要外交政策和重大外交活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的爱国主义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我国外交事业的发展历程,我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

2.难点:我国在不同历史时期外交政策和重大外交活动的背景、意义。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历史图片、播放视频资料等,再现历史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3.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历史八年级下册。

2.教学辅助材料:历史图片、视频资料、相关论文和书籍。

3.教学设备:投影仪、计算机、音响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我国近年来的外交成就,如一带一路倡议、金砖国家峰会等,引导学生关注我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7课外交事业的发展优质教案(含教学反思)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7课外交事业的发展优质教案(含教学反思)

第17课外交事业的发展1 教学分析【教学目标】的明天更美好的使命感【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尼克松访华和《中美联合公报》的发表,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中国承办亚太经合组织会议。

教学难点:中美关系在70年代出现转机的原因;我国外交事业之所以取得辉煌成就的原因。

2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左边是周恩来,中间是蒋介石,右边是尼克松) 2018年,是中美建交39周年。

三十九年前,在中国改革开放元年之时,中美两国发表建交联合公报,两国关系实现正常化。

忆往昔,曾经水火不容的两个大国,为了各自的利益,虎视眈眈二十余年,那么,又是怎样的国际风云改变了中美关系的破冰之旅呢?看图片,这是一幅反映中美外交出现转圜的漫画,历史上将其称作“乒乓外交”。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17课:外交事业的发展。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图片展示:联合国总部前飘扬的中国国旗2.教师提问: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在什么时候、什么会议上得到恢复?提示: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

3.教师讲述:为什么要用“恢复”一词。

“二战”后期,同盟国在克里米亚召开了“雅尔塔会议”,其中一项内容就是战后成立联合国,美、苏、英、法、中五国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所以,中国是联合国的创始国和安全理事会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

由于美国的蓄意阻挠,新中国在联合国的席位被国民党集团长期窃据。

直到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终于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和中国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席位。

4.图片展示:外交部部长乔冠华潇洒而豪放的大笑,被西方媒体描述为:“震碎了议会大厦的玻璃!”5.引导学生回答:它记录了新中国外交史上的精彩瞬间和辉煌成就!历史被定格在这张笑脸上。

你从乔冠华的开怀大笑中感受到了什么?提示:自信的笑、胜利的笑;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国际地位的提高;进一步表明美国的孤立政策失败;我国在外交上取得了更大的进展。

目标导学二:中美、中日建交(一)中美建交1.教师简要介绍:中美“乒乓外交”的一些故事。

《外交事业的发展》教案新部编本05

《外交事业的发展》教案新部编本05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课题第16课外交事业的发展使用人编号 17 课型新授课课时1课时主备人日期




过程与方法:通过在教师引导下的学生课堂研究活动(讨论、集体归纳),帮助学生对课
标所要求的主干知识体系进行梳理、整合,加深学生对70年代以来我国外交关系重大发
展的理解与认识,从而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70年代中美关系的改善、中国在联合国合法权利的恢复
和各国同中国建交热潮的出现,使学生明确从50年代起美国孤立遏制中国所形成的外交
僵局被打破,我国外交出现了新局面。

通过讲述中国承办亚太经合组织会议和中国加入
世界贸易组织,使学生认识到新时期中国在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基础上,采取
积极灵活的外交方针,为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实现祖国和平统一做出重要贡献。

同时
中国也为维护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重点
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国承办亚太经合组织会议
难点中美关系在70年代出现转机的原因;我国外交事业之所以取得辉煌成就的原因。

学法阅读、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讲述等
教法图片、视频展示;导读导议;讲解。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7课《外交事业的发展》教学设计3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7课《外交事业的发展》教学设计3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7课《外交事业的发展》教学设计3一. 教材分析本课是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的第17课《外交事业的发展》,主要讲述新中国成立后的外交事业。

教材通过介绍我国在50年代、60年代、70年代和80年代的外交成就,展示我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我国外交政策的演变。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历史事实,也有对外交政策的深入分析,对于学生了解我国外交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掌握了我国新中国成立的历史背景,对我国在各个历史时期的重大事件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于外交事业的专业术语和外交政策的演变可能较为陌生,因此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讲解和引导。

此外,学生对于我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可能了解不多,教师可以通过案例分析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新中国成立后的外交事业的发展,掌握我国在不同历史时期的重大外交成就,认识我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自豪的情感,树立全球观念,认识到我国在国际事务中的责任和义务。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新中国成立后的外交事业的发展,我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

2.教学难点:外交政策的专业术语,我国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外交成就的背景和意义。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我国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外交成就。

2.案例教学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外交案例,分析我国外交政策的演变和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

3.讨论教学法: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问题分析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教材内容,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设计教学活动和作业。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本课内容,准备参与课堂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新中国成立后的外交成就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我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17外交事业的发展》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17外交事业的发展》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17外交事业的发展》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17外交事业的发展》一课,主要介绍了新中国自1949年成立以来,在外交领域所取得的重大成就。

教材通过讲述新中国外交的发展历程,以及一系列重要历史事件,如“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乒乓外交”、“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等,让学生了解新中国外交事业的发展,认识新中国外交政策的特点和原则,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历史责任感。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新中国的成立以及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对新中国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对于新中国外交事业的具体发展历程和重要事件可能了解不多,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来补充和拓展。

同时,学生对于历史事件的认知可能较为表面,需要通过深入的学习和讨论,来理解新中国外交政策的特点和原则。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新中国外交事业的发展历程,掌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乒乓外交”、“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等重要历史事件。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新中国外交政策的特点和原则,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历史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新中国外交事业的发展历程,重要历史事件的掌握。

2.难点:新中国外交政策的特点和原则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独立完成学习任务,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2.合作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3.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的历史事件,让学生深入理解新中国外交政策的特点和原则。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

2.课件:教学课件的制作,包括文字、图片、视频等。

3.教案:详细的教学设计,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播放一段关于新中国外交成就的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本课的主题。

八年级历史下册(部编版)第17课 外交事业的发展(教学设计)

八年级历史下册(部编版)第17课 外交事业的发展(教学设计)

第17课外交事业的发展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建交、中日建交等史实,认识20世纪70年代中国的外交成就及其原因;了解改革开放后尤其进入新时代中国发展全方位外交的成就,认识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日益提高。

2.研读、分析相关资料,掌握分析资料的方法,培养论从史出的意识;通过对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的学习,初步了解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在外交方面团结广大发展中国家这一现实选择的必要性和正确性。

3.通过学习我国在20世纪70年代取得的外交成就,认识中国的外交政策,以及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提高的重要作用;通过学习改革开放以来尤其进入新时代全方位外交的巨大成就,认识中国在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方面的积极作用,感受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建交。

教学难点中美建交的原因。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教师活动】1971年7月的一天,中美两国同时发表公告,宣布美国总统尼克松将访问中国,以谋求两国关系的正常化,并就双方关心的问题交换意见。

公告的发表,引起世界舆论的震动。

正如尼克松后来在回忆录中所说,宣读公告只用了三分半钟,“却成了本世纪最出人意料的外交新闻之一”。

中美关系如何实现了正常化?我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是如何恢复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又取得了哪些外交成就?设置疑问,导入本课。

探究新知一、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一)背景【教师活动】出示材料,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是“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而不是“加入联合国”?【学生活动】思考后,回答:联合国成立于1945年,是由主权国家组成的国际组织。

中国是创始会员国之一,也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当时由国民政府代表中国。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作为代表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理应享有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但是,在美国等国家的操纵下,联合国长期将中华人民共和国排斥在外,仍由台湾国民党当局占据中国在联合国的席位。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第17课外交事业的发展教学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第17课外交事业的发展教学设计

第17课外交事业的发展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掌握尼克松访华和中美《联合公报》,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中日建交,改革开放后的全方位外交。

过程与方法通过指导学生阅读史料分析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出现转机的原因,培养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善于从史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指导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历史事件,总结中国自古至今对外交往的变化,理解其原因,并与现实比对,以史鉴今。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新中国在外交事业上取得的成就,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上进心;增强学生坚持改革开放、面向世界和未来、顺应历史潮流发展的现代意识;通过学习新时期外交政策的调整,培养学生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中美关系正常化,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全方位外交。

难点中美关系改善和中国外交取得辉煌成就的原因。

三、教学方法多媒体辅助教学、启发性教学法,讨论。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周恩来的图片,1953年周恩来在接见印度总理时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处理国与国关系的基本准则。

在召开的第一届亚非会议时,又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周恩来的外交贡献为新中国赢得了很好的国际声誉,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1976年1月9日,周恩来逝世,联合国大厦在那一天降了半旗。

周恩来在最后的岁月里,带病进行了哪些意义重大的外交活动?他所开创的新中国外交事业后来又有怎样的发展?让我们一起走进第17课《外交事业的发展》。

2、讲授新课一、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图片展示《乔的微笑》,简单讲述一下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情况和背景。

2、共同学习: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为什么用“恢复”而不用“加入”?(1945年联合国成立,中国是创始国之一,当时由国民政府代表中国,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作为代表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理应享有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但在美国等国的操纵下,联合国长期将中国排斥在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第3课外交事业的发展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的背景,出现转机的原因;能用自己的语言说出中美关系改善过程中的三件大事;掌握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和中日建交的时间;掌握上海APEC会议的时间、届次、主题及意义。

情感目标:《外交事业的发展》是第五单元第三课内容,它包含了本单元三节重点内容即尼克松访华、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和亚太经合组织上海会议。

它概述了新中国经济建设、国防建设的成就,为中华民族赢得了尊严和国际上尊重。

它有利于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增强爱国意识。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1)尼克松访华和《中美联合公报》的发表,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2)中国在联合国合法权利的恢复;
(3)中国承办亚太经合组织会议。

2.教学难点:
(1)中美关系在70年代出现转机的原因;
(2)我国外交事业取得辉煌成就的原因。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介绍历任美国总统与中国的联系,组织学生评选“最有中国缘的美国总统”。

既而展示史料让学生将当前中国外交发展状况与建国初相对比,启发学生思考中国外交的发展历程,并自己提出问题“中美关系是如何正常化的?”、“中国是怎样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的?”等问题,让学生带着疑惑探讨本课知识。

教授新课:
(一)开创外交新局面20世纪70年代
1.“中美关系正常化”
新国建立――70年代初
出示《建国初期美国对华军事包围示意图》,指导学生分析从新中国建立到70年代中
美关系的状况。

教师总结:由于美国对中国实行军事上的威胁、政治上的孤立、经济上的封锁,致使中美双方敌视二十多年。

然而到了70年代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日益上升以及国际形势的变化,改善中美关系成为两国共同要求,中美关系出现转机。

出现转机
(探讨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过程)观看视频“乒乓外交”(1971年4月)。

教师讲述,展示基辛格秘密访问中国(1971年7月)、尼克松总统访华(1972年2月)、《中美联合公报》在上海签署的图片——标志着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而引导学生思考“两国关系正常化的阻碍是什么?”得出结论,台湾问题。

1979年,中美破戒建立外交关系。

美国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引导学生思考中美关系在70年代出现转机的原因是什么?并用大屏幕投影:尼克松计划访问北京的声明(摘录)。

指导学生分组讨论,引导他们从中美两国的共同要求进行分析,从而理解这种转机是中美两国的共同要求。

(小结:从美国讲,(1)已经认识到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重要作用,承认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出示《截止到1969年1月20日尼克松总统就职以前与中国建交的国家在各大洲的分布图》。

(2)另外改善中美关系,可增加美国对付苏联的实力。

从中国讲,可改善中国的国际地位,牵制来自苏联的威胁,有助于解决台湾问题,早日实现祖国统一。


过渡:70年代是新中国外交取得重大成就的时代,除了与美国的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之外,另一个重大的成就就是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2.“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展示图片,直观体验。

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了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和中国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席位(《乔的笑》)。

引导学生思考“恢复”一词的由来。

讨论:中国为什么能够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当学生的思维受到局限时,教师及时设计一些较小且容易回答的问题以启发学生,帮助学生由浅入深最终得出问题的答案。

例如: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斗争是孤立无援的吗?
得到了哪些力量的支持?
他们的提案能被通过说明了什么?
联合国成立之初操控在哪个国家手中?
以前美国阻挠能够成功,然而这一次美国的方案未被讨论即被废置,这说明了什么?
小结:(1)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长期的努力和斗争;
(2)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支持;
(3)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4)美国霸权地位的衰落。

教师强调:中国是联合国的创始国和安全理事会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

由于美国的阻挠,新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被长期剥夺。

中国在联合国合法权利的恢复,是中国和在这个问题上主持正义的其他国家经过长期斗争而取得的巨大胜利,也是美国企图在国际社会孤立、排斥中国的错误政策的失败。

3.“中日关系正常化”
中美关系的改善也极大地冲击了长期追随美国的日本。

田中角荣首相的访华和中日邦交正常化协定的签订,揭开了中日关系的新篇章。

我们在投影中看到的是1972年9月25日到30日田中角荣访问中国时,周恩来总理与田中角荣在晚宴上的情景。

(图片田中角荣与周恩来)
与此同时在国际上出现了一个与中国建交的热潮。

从1971年7月中美联合公告发表到1972年底,一年多时间里,就有28个国家同中国建交。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迅速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高,我国的外交事业取得一个又一个的伟大成就,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001年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及相关会议在中国上海举行。

下面我们来对此作一个简单的了解。

(二)“中国承办亚太经合组织会议”
多媒体展示:《亚太经合组织分布示意图》、图片《APEC会议会标》、图片《上海APEC 之夜》《江泽民迎接参加APEC会议的领导人》《APEC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会场》APEC知识库:
①“APEC”是什么意思?①亚太经济体合作组织Asia-Pacific Economic Cooperation 的英文缩写。

②这次会议的主题是什么?②会议的主题是“新世纪、新挑战:参与、合作,促进共同繁荣”。

③根据这个主题,上海APEC会议取得哪些成果?③会议通过了《上海共识》,江泽民还宣读了《领导人宣言》
④后来又成立了第一个由中国城市命名的国际组织叫什么?它的作用?④包括中、俄、哈、吉、塔、乌等六个国家的“上海合作组织”。

进一步加强了我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

⑤此次会议的意义?⑤上海亚太经合组织会议是中国迄今举行的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多边外交活动。

总结:说一说,比一比,21世纪我国外交事业所取得的一系列重大成就。

(2001年中国还成功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

1997年,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1999年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

各国议会联盟第96届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来自1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400多名代表出席了会议。

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在北京举行。


讨论:我国外交事业取得辉煌成就的原因是什么?
师生共同归纳出我国外交事业取得辉煌成就的原因:
第一,应归功于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两弹一星,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

第二,我国积极灵活的外交政策(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坚持求同存异方针)。

最终使学生认识到成就的取得应归功于我国积极灵活的外交政策,归功于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归功于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