瞳孔异常
所有关于瞳孔知识的总结

所有关于瞳孔知识的总结!一、瞳孔的神经支配:瞳孔的大小及反应受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支配,此两种神经相互协调、相互作用,以控制瞳孔的变化。
1.副交感神经支配瞳孔的副交感神经起源于中脑的第Ⅲ对颅神经的缩瞳核,又称艾-魏核。
该核位于中脑导水管腹侧动眼神经核的前端,左右各一,由小型细胞集团构成,从此核发出的副交感神经纤维伴随动眼神经走行,从大脑脚底动眼神经沟内出脑,于大脑后动脉和小脑上动脉之间向前行经天幕裂孔入中颅窝穿海绵窦,经眶上裂入眶,沿下斜肌神经纤维进入睫状神经节交换神经元,再经睫状短神经支配瞳孔括约肌和睫状肌,管理瞳孔的收缩和瞳孔调节作用。
2.交感神经支配瞳孔的交感神经起源于广泛大脑皮质,当刺激额叶中央后回或颞上回时,皆可引起双侧瞳孔散大。
从以上部位发出纤维经内囊到丘脑下部(漏斗的外侧,是第二级瞳孔散大中枢),又从该部发出纤维经中脑、桥脑中线处入延脑网状结构,下行至脊髓睫状中枢,此中枢位于C8-T1的侧角细胞,从该中枢发出纤维至交感神经干,经颈下神经节、颈中神经节至颈上神经节交换神经元,从此神经节发出节后纤维加入颈内动脉丛,经颈内动脉孔入颅腔,沿三叉神经眼支,经眶上裂入眶至睫状神经节,再由鼻睫神经和睫状长神经分布于瞳孔开大肌、上睑平滑肌(睑板肌)及眼眶平滑肌,使瞳孔散大。
二、常见瞳孔正常反应要了解瞳孔异常必须先了解瞳孔的正常反应。
常见瞳孔正常反应有以下几种:1.瞳孔光反射:光线照射入眼或光线的强度突然增强,瞳孔立即缩小;光线强度减弱或移去,瞳孔又立即散大,这种瞳孔对光线强弱变化的反应称瞳孔反射,临床上又将其分为直接光反射与间接光反射。
光线照射一眼,被照射眼瞳孔立即缩小,称之为直接光反射,与此同时,对侧未被照射眼瞳孔也缩小,后者被称为瞳孔间接光反射。
2.瞳孔集合反射:双眼注视远目标,然后立即注视眼前近距离物体时,瞳孔立即缩小,先注视眼前近目标,然后注视远处时,瞳孔立即散大,这种瞳孔随着注视目标远近而发生的变化,称为瞳孔集合反应,或称瞳孔的近反应或调节反应。
正常与异常情况下的瞳孔状态对比

正常与异常情况下的瞳孔状态对比孔的变化是许多疾病,尤其是颅内疾病、药物中毒、昏迷等病情变化的一个重要指征。
观察两侧瞳孔的形状、对称性、边缘、大小及对光反应对临床诊断疾病就有重要意义,各类疾病导致的瞳孔异常变化也是我们事业单位重要的考点,下面宁夏卫生人才网的小编对各类疾病导致的瞳孔变化的相关考点进行总结,希望对广大考生有所帮助。
首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正常情况下的瞳孔。
正常瞳孔呈圆形,位置居中,边缘整齐,两侧等大等圆。
瞳孔的形状改变常可因眼科疾病引起。
如瞳孔呈椭圆形并伴散大,常见于青光眼等;瞳孔呈不规则形,常见于虹膜粘连。
在自然光线下,正常瞳孔直径为2〜5mm,调节反射两侧相等。
说完正常的我们再来了解下异常情况。
在病理情况下,瞳孔的大小可出现变化:①缩小:瞳孔缩小指的是瞳孔直径小于2mm,如果瞳孔直径小于1mm称为针尖样瞳孔。
单侧瞳孔缩小常提示同侧小脑幕裂孔疝早期;双侧瞳孔缩小,常见于有机磷农药、氯丙嗪、吗啡等中毒;②变大:瞳孔散大指的是瞳孔直径大于5mm。
一侧瞳孔扩大、固定,常提示同侧颅内病变(如颅内血肿、脑肿瘤等)所致的小脑幕裂孔疝的发生;双侧瞳孔散大,常见于颅内压增高、颅脑损伤、颠茄类药物中毒及濒死状态。
病理情况下瞳孔的对光反应也会出现变化:当瞳孔大小不随光线刺激而变化时,称瞳孔对光反应消失,常见于危重或深昏迷患者。
最后我们做一个整体的总结来帮助大家区分:瞳孔状态常见症状双侧瞳孔缩小有机磷农药、吗啡、巴比妥类、氯丙嗪等药物中毒双侧瞳孔增大颅内压增高、颅脑损伤、颠茄类药物中毒(阿托品)及濒死状态一侧瞳孔扩大、固定同侧颅内病变(如颅内血肿、脑肿瘤等)所致的小脑幕切迹疝对光反应迟钝或消失危重或深昏迷者以上就是正常与异常情况下的瞳孔状态对比的考点总结,希望各位考生可以掌握知识点,最后祝各位考生拿到自己心中满意的试卷!想了解更多资讯,关注宁夏卫生人才网!。
不同类型瞳孔异常的鉴别与诊断

不同类型瞳孔异常的鉴别与诊断瞳孔指虹膜中央的圆孔。
正常瞳孔的直径大小随光线强弱而变化,一般新生儿和老年人的瞳孔直径约2mm,成人为4~5mm。
在自然光下,当瞳孔直径<2mm 者为瞳孔缩小,>5mm者为瞳孔散大。
瞳孔异常指瞳孔大小、位置、形态和对光反射等异常。
虹膜有两种平滑肌,围绕瞳孔的环形肌是瞳孔括约肌,呈放射直行的是瞳孔散大肌,它们分别受副交感神经与交感神经支配。
瞳孔光反射:光刺激视网膜,神经冲动经视神经、视交叉、视束、外侧膝状体,到达顶盖前核,再绕中脑导水管到双侧E-W核(动眼神经核的一部分),经副交感神经传出通路到瞳孔括约肌和睫状肌,引起缩瞳。
调节反射:视网膜兴奋经视神经传导大脑枕叶皮质,再至额中回后部眼球协同运动中心枢,经皮质延髓束到E-W核,由此核发出纤维经动眼神经至双侧内直肌而出现眼球内聚;同时发出副交感纤维至瞳孔括约肌,引起缩瞳。
【诊断与鉴别诊断】一、虹膜异常1、先天性虹膜异常(1)先天性无虹膜。
生后即无虹膜,瞳孔大至角膜缘,常合并青光眼、白内障、眼颤等。
(2)虹膜缺损。
多在虹膜下部出现大小不等、形为瓜子的尖端向外的缺损,常合并脉络膜缺损。
(3)小瞳孔。
直径1mm左右,用散瞳剂多无效。
(4)多瞳症。
除瞳孔外,虹膜上还有数个空洞,每个瞳孔又各有其括约肌。
2、后天性虹膜异常(1)虹膜萎缩。
虹膜局部色泽灰白色,正常纹理消失。
见于带状疱疹、结核病等。
(2)虹膜后粘连。
因炎症致虹膜粘于晶状体,造成瞳孔形状不规则和虹膜萎缩。
二、麻痹性瞳孔散大病变在瞳孔反射中枢(E-W核)与睫状神经节之间,瞳孔呈中度散大;若病变在睫状神经节以后的路径,则瞳孔极度散大。
它们主要病因有脑外伤、血管性病、炎症、肿瘤、先天性病等。
1、动眼神经麻痹。
可有下列全部或部分表现:患侧眼睑下垂、眼球向上、下、内运动障碍,瞳孔不同程度散大,光反应减弱或消失,调节反射障碍。
2、肌强直性瞳孔。
又称Adie瞳孔,合并腱反射消失时,称Adie瞳孔综合征。
瞳孔评估评分标准

瞳孔评估评分标准瞳孔评估是一种常用的医学检查方法,用于评估瞳孔的大小、形状和反应性,以了解患者的神经系统功能和瞳孔异常情况。
本文将介绍瞳孔评估的评分标准,包括瞳孔直径、形状和反应性等方面的评分指标。
1. 瞳孔直径评分:瞳孔直径是指瞳孔的大小,通常用毫米(mm)来表示。
根据瞳孔直径的大小,可以将评分分为以下几个等级:- 0分:瞳孔直径小于2mm;- 1分:瞳孔直径在2-4mm之间;- 2分:瞳孔直径在4-6mm之间;- 3分:瞳孔直径大于6mm。
2. 瞳孔形状评分:瞳孔形状是指瞳孔的外形,通常有圆形和非圆形两种形状。
根据瞳孔形状的正常程度,可以将评分分为以下几个等级:- 0分:瞳孔形状非圆形,有明显的畸形;- 1分:瞳孔形状基本圆形,但有轻微的畸形;- 2分:瞳孔形状基本圆形,无明显的畸形。
3. 瞳孔反应性评分:瞳孔反应性是指瞳孔对光线或者刺激的反应程度,通常有以下几个评分指标:- 0分:瞳孔对光线或者刺激没有反应;- 1分:瞳孔对光线或者刺激有轻微的反应,但反应迟钝;- 2分:瞳孔对光线或者刺激有正常的迅速反应。
4. 瞳孔对光反射评分:瞳孔对光反射是指瞳孔对光线刺激的反应程度,通常有以下几个评分指标:- 0分:瞳孔对光线刺激没有反应;- 1分:瞳孔对光线刺激有轻微的收缩,但收缩幅度较小;- 2分:瞳孔对光线刺激有明显的收缩,收缩幅度适中;- 3分:瞳孔对光线刺激有明显的收缩,收缩幅度较大。
5. 瞳孔对近视反射评分:瞳孔对近视反射是指瞳孔对近距离物体的对焦能力,通常有以下几个评分指标:- 0分:瞳孔对近视反射没有反应;- 1分:瞳孔对近视反射有轻微的收缩,但收缩幅度较小;- 2分:瞳孔对近视反射有明显的收缩,收缩幅度适中;- 3分:瞳孔对近视反射有明显的收缩,收缩幅度较大。
综合评分:根据以上各项评分指标,可以对瞳孔的评估结果进行综合评分,以反映患者瞳孔的整体状况。
综合评分的等级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定,常见的等级划分如下:- 0-3分:瞳孔功能异常,需要进一步检查和治疗;- 4-6分:瞳孔功能欠佳,需要密切观察和随访;- 7-10分:瞳孔功能正常。
神经系统疾病的瞳孔变化

神经系统疾病的瞳孔变化神经系统疾病的瞳孔变化,往往表现出病情的好坏转归,如脑出血病人一侧瞳孔散大,多显示出病灶侧发生脑疝,如进一步双侧瞳孔散大,光反应消失,伴呼吸浅而不规则,预示已处濒死阶段。
故瞳孔变化,在神经系统疾病中,是必须要掌握的一个体征,为此将各种不同的表现,列述如下。
一、瞳孔的异常改变(1)双侧瞳孔缩小:可见于婴儿、老年、脑动脉硬化、吗啡中毒、先天性扩约肌缺损、睡眠状态、全麻第Ⅲ期、帕金森氏病和桥脑病变等。
在桥脑病变中,以桥脑出血或肿瘤为较常见,因桥脑内有交感神经中枢(Balinski-Nageotte氏中枢),由于破坏了这个中枢,双瞳孔极度缩小,临床上常以“针尖样”瞳孔来描述。
(2)单侧瞳孔缩小:动眼神经受到刺激。
如钩回疝的早期,表现出瞳孔缩小。
交感神经受到破坏的病变较多,如从颈交感神经干到鼻睫状神经,以及从间脑、中脑、桥脑、延髓、颈脊髓的交感中枢的病损,表现出瞳孔缩小。
常见的是霍纳氏征。
霍纳氏征的特点:症侧瞳孔缩小,各种反射均存在,上眼睑下垂、眼裂变窄、眼球内陷,同侧面部和颈部出汗减少或汗闭。
(3)双侧瞳孔散大:如交感神经遭受刺激(头痛、恐惧等),甲状腺机能亢进,先天性异常瞳孔,全麻第四期,深昏迷,阿托品或新福林中毒等。
临床上以深昏迷表现的疾病较多,不论内科、外科或神经科等,凡某一种疾病能导致深昏迷时,双瞳孔多散大、光反射消失。
在颅内高压导致脑疝晚期,或脑中线结构下移造成双动眼神经损害者,均可导致双瞳孔散大。
(4)单侧瞳孔散大:常见于一侧动眼神经麻痹,一侧交感神经受到刺激(如肺炎、肺结核、甲状腺肿大、咽后肿瘤等),钩回疝、强直性瞳孔等。
动眼神经麻痹:上睑下垂、眼球外斜、瞳孔散大、对光反应和调节反应消失。
如:脑底动脉环和颈内动脉瘤、头颅外伤、眶内或眶后炎症、脑干的原发或转移性肿瘤等常见原因。
临床上往往又以脑疝多见,如小脑天幕疝的海马钩回疝。
在脚间池内有后交通动脉,大脑后动脉,动眼神经和基底静脉等通过,当发生脑疝时,引起动眼神经下移而受压迫,并将中脑向后下方推移,而又牵扯动眼神经,造成麻痹,出现瞳孔散大。
瞳孔不等大原因

一、瞳孔的神经支配瞳孔的大小及反应受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支配,此两种神经相互协调、相互作用,以控制瞳孔的变化。
1.副交感神经支配瞳孔的副交感神经起源于中脑的第Ⅲ对颅神经的缩瞳核,又称艾-魏核。
该核位于中脑导水管腹侧动眼神经核的前端,左右各一,由小型细胞集团构成,从此核发出的副交感神经纤维伴随动眼神经走行,从大脑脚底动眼神经沟内出脑,于大脑后动脉和小脑上动脉之间向前行经天幕裂孔入中颅窝穿海绵窦,经眶上裂入眶,沿下斜肌神经纤维进入睫状神经节交换神经元,再经睫状短神经支配瞳孔括约肌和睫状肌,管理瞳孔的收缩和瞳孔调节作用.2。
交感神经支配瞳孔的交感神经起源于广泛大脑皮质,当刺激额叶中央后回或颞上回时,皆可引起双侧瞳孔散大。
从以上部位发出纤维经内囊到丘脑下部(漏斗的外侧,是第二级瞳孔散大中枢),又从该部发出纤维经中脑、桥脑中线处入延脑网状结构,下行至脊髓睫状中枢,此中枢位于C8-T1的侧角细胞,从该中枢发出纤维至交感神经干,经颈下神经节、颈中神经节至颈上神经节交换神经元,从此神经节发出节后纤维加入颈内动脉丛,经颈内动脉孔入颅腔,沿三叉神经眼支,经眶上裂入眶至睫状神经节,再由鼻睫神经和睫状长神经分布于瞳孔开大肌、上睑平滑肌(睑板肌)及眼眶平滑肌,使瞳孔散大。
二、常见瞳孔正常反应要了解瞳孔异常必须先了解瞳孔的正常反应。
常见瞳孔正常反应有以下几种。
1.瞳孔光反射光线照射入眼或光线的强度突然增强,瞳孔立即缩小;光线强度减弱或移去,瞳孔又立即散大,这种瞳孔对光线强弱变化的反应称瞳孔反射,临床上又将其分为直接光反射与间接光反射。
光线照射一眼,被照射眼瞳孔立即缩小,称之为直接光反射,与此同时,对侧未被照射眼瞳孔也缩小,后者被称为瞳孔间接光反射。
2.瞳孔集合反射双眼注视远目标,然后立即注视眼前近距离物体时,瞳孔立即缩小,先注视眼前近目标,然后注视远处时,瞳孔立即散大,这种瞳孔随着注视目标远近而发生的变化,称为瞳孔集合反应,或称瞳孔的近反应或调节反应.瞳孔集合反射有两种:①由意志支配的随意的瞳孔集合反射,如注视鼻尖时双眼集合,瞳孔收缩;②反射性的,如注视一个移动的目标逐渐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时引起的瞳孔反应。
瞳孔传出异常

瞳孔功能障碍一、传出异常(一)基本流程1.确定瞳孔是否等大—若不等大—提示存在虹膜(瞳孔开大肌或瞳孔括约肌功能障碍)或其支配神经障碍2.确定是差异程度在明处更明显还是在暗处更明显(二)在暗处更明显的瞳孔不等一)生理性瞳孔不等特点:1.在暗处大约20%的正常人双瞳不等,在室内光下约10%的正常人双瞳不等(双瞳直径差≥0.4mm)。
2.双瞳直径差一般≤0.6mm。
少数可大1mm二)horner综合征:临床表现:1.眼裂小,眼球内陷:机制:交感神经功能受损——上睑及下睑内平滑肌(Mullier肌)瘫痪——上睑下垂、下睑上抬。
2.瞳孔缩小特点:1)双侧瞳孔不等在黑暗环境中更加明显,在光线明亮时可减弱或消失。
(机制:光线明亮时双侧瞳孔括约肌的收缩使双侧瞳孔趋于接近等大)2)散大迟滞:关灯后正常侧瞳孔迅速散大至最大位置,而Horner瞳孔散大慢。
3)反常性瞳孔散大:外源性或内源性的儿茶酚胺可引起瞳孔的显著散大(机制:瞳孔开大肌失神经支配后对儿茶酚胺类物质超敏)4)同侧虹膜色素脱失:主要见于先天性Honer综合征,后天获得性少见。
机制:交感神经功能受损——瞳孔开大肌瘫痪,瞳孔括约肌相对功能亢进——瞳孔缩小。
3.同侧面部血管舒缩障碍或排汗障碍——患侧无汗/少汗,面部及结膜的潮红等。
——提示中枢性或节前性Horner综合征。
诊断试验:1.关灯后引入突发噪音:正常侧——瞳孔迅速散大,而Horner瞳孔散大迟滞机制:进入黑暗环境后交感神经兴奋至瞳孔瞳孔开大肌兴奋,突发的噪音引起支配开大肌的交感释放增加,均可使得正常眼瞳孔散大,但Horner瞳孔上述机制均缺乏,瞳孔不能显著散大,使双瞳不等大明显2.可卡因试验方法:关灯条件下检查;于双眼中滴入10%的可卡因溶液(40~60min达高峰)结果:正常眼——45分内瞳孔扩大至8mm或以上。
规定45分钟后双瞳直径差大于或等于0.8mm,提示不扩大侧失交感支配。
机制:可卡因1)不能扩张失交感支配的瞳孔;2)不影响副交感神经;3)抑制交感神经末梢对去甲肾上腺素的重吸收,从而使去甲肾上腺素持续存在于交感神经末梢与平滑肌间,使有交感支配的瞳孔开大肌持续收缩horner综合征的定位:1.中枢性horner综合征特点:1)几乎均为单侧(交感的传出走行于脑干及颈髓外侧)2)多伴有定位体征:如Wallenberg综合征2.节前性horner综合征特点:特征性的无汗:一侧头部、面部及锁骨上的颈部皮肤均受累的无汗(中枢性也可有相同的表现)常见病因:1)恶性肿瘤:最常见的肺癌、乳腺癌2)颈动脉鞘后方肿瘤,可表现为Rowland Payne综合征(节前性Horner综合征伴同侧膈神经、迷走神经及喉返神经麻痹),如神经鞘瘤、纵隔肿瘤3)外伤手术:如C8或T1椎间盘突出、臂丛损伤、气胸、冠脉旁路手术、起搏器置入,硬膜外麻醉误入或胸膜间麻醉剂在肺尖处颈胸膜吸收入颈胸神经节,胸腔引流管、血管插管、枪弹伤3.节后性horner综合征病因:1.颈内动脉本身的病变或者沿着颈动脉走行的病变(常见原因):颈动脉夹层,颈部肿瘤、颈部炎症性疾病、颈部占位、颈部淋巴结2.同侧的Horner综合征、舌肌麻痹、咽部感觉缺失、吞咽困难(后组颅神经)提示可能的鼻咽部或经静脉孔肿瘤。
瞳孔评估评分标准

瞳孔评估评分标准瞳孔评估是一种常见的临床技术,用于评估瞳孔的大小、形状和反应。
它可以提供有关神经系统功能、瞳孔反射和眼部疾病的重要信息。
本文将详细介绍瞳孔评估的评分标准,以匡助医务人员准确、一致地进行瞳孔评估。
1. 瞳孔大小评分:- 4分:瞳孔直径正常(2-6mm)- 3分:瞳孔直径轻度异常(1-2mm或者6-7mm)- 2分:瞳孔直径中度异常(0.5-1mm或者7-8mm)- 1分:瞳孔直径重度异常(小于0.5mm或者大于8mm)- 0分:无法评估瞳孔大小2. 瞳孔形状评分:- 2分:瞳孔形状正常(圆形)- 1分:瞳孔形状轻度异常(稍微不规则)- 0分:瞳孔形状明显异常(不规则)3. 瞳孔反应评分:- 2分:瞳孔对光反应正常(缩小或者扩大)- 1分:瞳孔对光反应轻度异常(缩小或者扩大迟缓)- 0分:瞳孔对光反应明显异常(无反应)4. 瞳孔对近距离对焦评分:- 2分:瞳孔对近距离对焦正常(收缩)- 1分:瞳孔对近距离对焦轻度异常(稍微不收缩)- 0分:瞳孔对近距离对焦明显异常(不收缩)5. 瞳孔对远距离对焦评分:- 2分:瞳孔对远距离对焦正常(扩大)- 1分:瞳孔对远距离对焦轻度异常(稍微不扩大)- 0分:瞳孔对远距离对焦明显异常(不扩大)根据以上评分标准,将各项评分相加,得出瞳孔评估总分。
评分越高,瞳孔状态越正常。
医务人员可以根据瞳孔评估总分来判断患者的神经系统功能和眼部疾病情况。
需要注意的是,瞳孔评估应该在充分的光线条件下进行,并且应该对两只眼睛分别进行评估。
同时,评估过程中应注意患者的舒适度,避免对瞳孔造成过度刺激。
瞳孔评估评分标准是临床实践中一项重要的技术,它可以为医务人员提供有关患者神经系统功能和眼部疾病的重要信息。
通过准确、一致地进行瞳孔评估,医务人员可以更好地了解患者的病情,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瞳孔的神经支配/生理反射 瞳孔的神经支配 生理反射
• 两组平滑肌纤维控制瞳孔大小: 两组平滑肌纤维控制瞳孔大小: 1、瞳孔括约肌:环形肌,由动眼神经的 、瞳孔括约肌:环形肌, 副交感神经纤维支配。 副交感神经纤维支配。 缩小 2、瞳孔扩大肌:呈放射状,由交感神经 、瞳孔扩大肌:呈放射状, 系统支配。 系统支配。 扩大
瞳孔收缩及光反射通路
光线 视神经 视交叉 视束 上丘 顶盖前区 瞳孔缩小 瞳孔括约肌 节后纤维 睫状神经节 动眼神经 两侧E-W核 核 两侧
瞳孔扩大肌的神经支配
下丘脑交感中枢 C8-T2前角 前角 颈上交感神经节 颈内动脉交感神经从
直接 加入
睫状神经节 第Ⅲ、Ⅳ、Ⅴ、
Ⅵ颅神经
上睑提肌、眼眶肌、 上睑提肌、眼眶肌、瞳 孔开大肌、 孔开大肌、汗腺及血管 瞳孔扩大
顶盖前区与缩瞳核之间损伤
• 病侧直接、间接对 病侧直接、间接对 直接 光反射减弱或消失 • 对侧正常
传出性瞳孔运动障碍
①动眼神经病变; 动眼神经病变; 交感神经病变; ②交感神经病变; ③强直性瞳孔
传出性瞳孔运动障碍—— 传出性瞳孔运动障碍 动眼神经损伤 动眼神经损伤
• 观察:瞳孔扩大、上睑下垂,眼球向上、向 观察:瞳孔扩大、上睑下垂,眼球向上、 向下运动障碍。 内、向下运动障碍。 • 光反射:直接、间接对光反射消失 光反射:直接、 • 昏迷患者:瞳孔扩大和光反应消失是检查动 昏迷患者: 最简单方法。 眼神经损伤的最简单方法 眼神经损伤的最简单方法。
中枢性和周围性损伤鉴别
神经节前损伤 1%可卡因 可卡因 瞳孔扩大 神经节后损伤 反应轻微
原理:可卡因作用于肾上腺素能神经末梢, 原理:可卡因作用于肾上腺素能神经末梢,阻 止肾上腺素再摄取。 止肾上腺素再摄取。
其他瞳孔异常—— 其他瞳孔异常 强直性瞳孔( 强直性瞳孔(Adie’s pupil) ’ ) 特点: 特点: • 瞳孔散大,光反射及调节反射异常; 瞳孔散大,光反射及调节反射异常;
①单侧眼球或视交叉前神经病变,有黑朦性 单侧眼球或视交叉前神经病变 有黑朦性 瞳孔强直、 瞳孔; 瞳孔强直、Marcas Gunn瞳孔; 瞳孔 视交叉病变; ②视交叉病变; 视束病变; ③视束病变; 外侧膝状体至顶盖前区病变; ④外侧膝状体至顶盖前区病变; 中脑顶盖前区病变; ⑤中脑顶盖前区病变;
传入性瞳孔运动障碍—视神经损伤 传入性瞳孔运动障碍 视神经损伤
• 病侧鼻侧瞳孔对光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射减弱或消失 • 对侧颞侧瞳孔对光反 射减弱或消失 • 常见病因: 常见病因: •颞叶肿瘤向内侧 颞叶肿瘤向内侧 压迫
传入性瞳孔运动障碍—
中脑后联合(顶盖前核) 中脑后联合(顶盖前核)损伤
• 双侧对光反射减弱或消失 • 辐辏反射存在 即:光反射与辐辏反射分离
传入性瞳孔运动障碍—
普通光线下光反射消失,强光持续照射时, 普通光线下光反射消失,强光持续照射时, 瞳孔可缓慢收缩, 瞳孔可缓慢收缩,光停止后瞳孔又缓慢散大
诊断:毛果芸香碱( 诊断:毛果芸香碱(0.1%或0.05%)试验 或 ) Adie’s syndrome: ’ : •强直性瞳孔 强直性瞳孔 •同时伴有节段性无汗及直立性低血压。 同时伴有节段性无汗及直立性低血压。 同时伴有节段性无汗及直立性低血压
动眼神经损伤原因 动眼神经损伤原因 • 脑疝: 脑疝:
• 两侧瞳孔不等大 • 瞳孔变化情况: 瞳孔变化情况:
病侧瞳孔略缩小,光反应稍迟钝 病侧瞳孔略缩小, 瞳孔逐渐散大,略不规则, 瞳孔逐渐散大,略不规则,对光反应消失
脑疝继续发展
双侧瞳孔散大, 双侧瞳孔散大,光反应消失
动眼神经损伤原因 动眼神经损伤原因
神经疾病瞳孔异常 定位诊断思路
主要内容
一、 瞳孔异常的定义
二、瞳孔异常的神经支配/生理 瞳孔异常的神经支配 生理 二、瞳孔异常的常见原因
一、瞳孔异常定义
• • • • 正常瞳孔大小约为3~4mm。 。 正常瞳孔大小约为 瞳孔扩大:瞳孔直径> 瞳孔扩大:瞳孔直径>5mm 瞳孔缩小:瞳孔直径< 瞳孔缩小:瞳孔直径<2mm 瞳孔异常指瞳孔大小 位置、 大小、 瞳孔异常指瞳孔大小、位置、形态 对光反射等异常 等异常。 和对光反射等异常。
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 瞳孔缩小 上睑下垂 出汗异常 眼球内陷
交感神经损伤部位: 交感神经损伤部位: 脑干:胶质瘤、 综合征、 脑干:胶质瘤、Wallenberg综合征、 综合征 血管性损伤、 血管性损伤、 中枢性 颅中窝:肿瘤、 颅中窝:肿瘤、肉芽肿 颈内动脉:外伤、闭塞/夹层 颈内动脉:外伤、闭塞 夹层 周围性 颈交感链:肺尖癌(Pancoast综合征) 颈交感链:肺尖癌( 综合征) 综合征 C8、T2前根:肿瘤、低位臂丛神经 前根: 、 前根 肿瘤、 麻 痹
颈上交感神经节
三 神经系统疾病瞳孔异常
1、传入性瞳孔运动障碍(E-W核前病变) 、传入性瞳孔运动障碍( 核前病变) 核前病变 2、传出性瞳孔运动障碍(副交感与交感N病变) 、传出性瞳孔运动障碍(副交感与交感 病变 病变) 3、其他瞳孔运动障碍(强直性瞳孔等) 、其他瞳孔运动障碍(强直性瞳孔等)
传入性瞳孔运动障碍:
其他瞳孔异常—— 其他瞳孔异常 眼肌麻痹性偏头痛
特点: 特点: • 头痛 • 动眼神经受累,常有上睑下垂、瞳孔扩 动眼神经受累,常有上睑下垂、 大。 • 短暂性,反复发作。 短暂性,反复发作。
其他瞳孔异常—— 其他瞳孔异常 马库斯-冈恩瞳孔 冈恩瞳孔( 马库斯 冈恩瞳孔(瞳孔逃避 )
• 正常情况:光线照射一只眼睛会使瞳孔 正常情况: 收缩, 收缩,且会出现一定程度的虹膜震颤 收缩-放松交替 ( 收缩 放松交替 )现象 。 • 瞳孔逃避:若光源在两眼之间摆动,每 瞳孔逃避:若光源在两眼之间摆动, 支眼睛照射2~3秒,最后会令病眼瞳孔放 支眼睛照射 秒 大。 • 见于视神经病变
• • • • 瞳孔扩大 病侧直接对光反射消失 对侧间接对光反射消失 常见原因: 常见原因: 视乳头炎 视神经压迫 高颅压等
传入性瞳孔运动障碍— 传入性瞳孔运动障碍 视交叉正中损伤
• 双眼颞侧瞳孔直接对 光反射减弱或消失 • 常见病因: 常见病因: • 垂体肿瘤 • 颅咽管瘤 • 结节脑膜瘤等
传入性瞳孔运动障碍—视束损伤
其他瞳孔异常——阿-罗瞳孔 阿 罗瞳孔 其他瞳孔异常 特点: 特点:
• • • • 瞳孔小、不规则; 瞳孔小、不规则; 光反射消失,但调节反射存在; 光反射消失,但调节反射存在; 散瞳药物有部分反应; 散瞳药物有部分反应; 病变位于中脑; 病变位于中脑;
病因: 病因:
• 梅毒感染、肿瘤、血管性病变、炎症或 梅毒感染、肿瘤、血管性病变、 脱髓鞘等病变致中脑损伤。 脱髓鞘等病变致中脑损伤。 • 糖尿病、酒精性神经病等 糖尿病、
其他瞳孔异常——药物 药物 其他瞳孔异常
• 导致瞳孔缩小:拟副交感药物 导致瞳孔缩小: 卡巴胆碱、 卡巴胆碱、 阿片制剂。 阿片制剂。 • 导致瞳孔扩大:抗胆碱能药物、 导致瞳孔扩大:抗胆碱能药物、 三环类抗郁药、 三环类抗郁药、 非甾体类抗炎药、 非甾体类抗炎药、 抗组胺药等
Thank you for attention!
• 外伤 :如眼眶与眶尖骨折。 如眼眶与眶尖骨折。 • 脑肿瘤:如海绵窦肿瘤、岩骨尖肿瘤、 脑肿瘤:如海绵窦肿瘤、岩骨尖肿瘤、 脑干肿瘤。 脑干肿瘤。 • 动脉瘤:如基底动脉瘤,交通动脉瘤等 动脉瘤:如基底动脉瘤, • 其他:海绵窦血栓形成,颅内手术等 其他:海绵窦血栓形成,
传出性瞳孔运动障碍— 传出性瞳孔运动障碍—Horner综合征 综合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