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钟山记ppt复习过程

合集下载

专题13:石钟山记(课件)高二语文古诗文重难点篇目精品讲义(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

专题13:石钟山记(课件)高二语文古诗文重难点篇目精品讲义(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

• 是说:这个说法。磬(qìng):古代打击乐器,形状像曲 尺,用玉或石制成。李渤:唐朝洛阳人,写过一篇《辨石钟山 记》。遗踪:旧址,陈迹。这里指所在地。南声函胡:南边( 那座山石)的声音重浊而模糊。函胡,通“含糊”。北音清越 :北边(那座山石)的声音清脆而响亮。越,高扬。桴(fú) 止响腾:鼓槌停止了(敲击),声音还在传播。腾,传播。余 韵徐歇:余音慢慢消失。韵,这里指声音。徐,慢。得之:找 到了这个(原因)。之,指石钟山命名的原因。尤:更加。铿 (kēng)然:敲击金石所发出的响亮的声音。之┄者:定语后 置标志。所在皆是:到处都(是)这样。是,这样。
• 元丰七年农历六月丁丑那天,我从齐安乘船 到临汝去,正好大儿子苏迈将要到饶州德兴县做 县尉,送他到湖口,因此能够看到这座叫做“石钟” 的山。庙里的和尚叫小童拿一柄斧头,在杂乱的 石壁中间选择一两处敲打它,发出硿硿的响声, 我仍旧笑笑,并不相信。到了晚上,月色明亮, 我单独和迈儿坐小船,到绝壁下面。大石壁在旁 边斜立着,高达千尺,活象凶猛的野兽、奇怪的 鬼物,阴森森的想要扑过来抓人似的;山上栖息 的鹘鸟,听到人声也受惊飞起,在高空中磔磔地 叫着;还有象老头子在山谷中咳着笑着的声音, 有的人说:“这就是鹳鹤。”我正心中惊恐想要回去 。忽然,巨大的声音从水上发出,噌吰的声音象 击鼓敲钟一样不停。船夫非常害怕。我仔细地观 察,原来山下都是石头的洞穴和裂缝,不知它的 深浅,微微的水波进入里面,冲荡撞击,便形成 这种声音。
• 一.题解 • 石钟山位于鄱阳湖入长江之口,属江西湖口县。石灰岩质。 • 关于它命名的原因历来有三种意见:(一)风水声如钟,认为山下缝隙洞穴 与“风水相吞吐”发出敲钟的声音。北魏郦道元与北宋苏东坡就是持此说;(二 )石声如钟,由于此山是石灰岩质,内中石钟乳、石柱、石笋等,用槌敲打,也 会发音。唐代李渤持此说;(三)山形如钟,《石钟山志》记载:“上钟崖与下 钟崖,其下皆有洞,可容数百人,深不可穷,形如覆钟。”

《石钟山记》ppt课件

《石钟山记》ppt课件
重调查研究,反对主观臆断这一见解,给读者以丰富的教益和 哲理的启迪,可谓水到渠成。由此看来,苏轼是有疑而来,释 疑而返。苏轼心中先有辩论的对象,是有意于考据。
超课件
游因——质疑 郦说——人常疑之 李说——余尤疑之
大石侧立
夜游见闻 栖鹘惊飞
游历——解疑
鹳鹤怪叫
肯定命名 水声轰鸣
游感——总评:不可臆断有无
读准字音
彭蠡(lǐ) 郦元(lì) 钟磬(qìng)
桴止响腾(fú) 铿然(kēnɡ) 硿硿(kōng)
栖鹘(qīhú)
磔磔(zhé) 鹳鹤(guàn)
噌吰(chēnɡhónɡ) 穴罅(xià) 无射(wúyì)
窾坎(kuǎn)镗鞳(tānɡtà)
第一自然段:(记叙、议论)对石钟 山命名缘由的两种说法表示怀疑。
本 铁之异”,又“扣而聆之,南音函胡,北音清
探 越,桴止响腾”(李渤《辨石钟山记》),即

由此断定,石钟山命名的原因是石声如钟。李 渤的这种考察本身是不全面的,这种结论的得
出过程是一种简单的逻辑推理。正因为如此,
苏轼提出了自己的疑问。经过实地考察,苏轼
解开了石钟山命名之谜,为他对李渤的嘲笑提
供了有力的依据。

本就不能说明石钟山何以得名,李渤说法的漏洞 是显而易见的(“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而此独以钟名,何哉”)。这里的笑,还含有作
者对李渤说法的清醒认识。他知道李渤的说法已
近乎“权威”。而他却不盲从,不迷信前人的说
法,故他“笑而不信”。
②“因笑谓迈曰”
这里的“笑”是作者会心的笑、得意的
文 本
笑。苏轼夜乘小舟至绝璧下”后亲身探 访、考察,了解了石钟山命名的真正由 来,为自己的巨大收获而感到由衷的高

《石钟山记》PPT课件

《石钟山记》PPT课件

为主题。比较阅读苏轼和陆游的诗作,可以感受两位诗人不同的创作主
题和情感表达。
03
文天祥
文天祥是南宋时期著名的爱国诗人和将领,他的作品以表现民族气节和
忠贞精神为主题。比较阅读苏轼和文天祥的诗作,可以领略两位诗人不
同的精神风貌和人格魅力。
地域文化特色挖掘
《石钟山记》所描述的石钟山位于江西省九江市湖口县,是 一座具有丰富历史文化内涵的名山。挖掘石钟山的地域文化 特色,可以深入了解当地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和自然风光 。
宋代文学的发展经历了北宋和南宋两个时期,北宋时期以苏轼、辛弃疾等为代表, 南宋时期则以陆游、文天祥等为代表。
宋代文学注重表达个人情感和思想,追求自然、清新、豪放的艺术风格,同时也关 注社会现实和民生疾苦。
苏轼在宋代文坛地位评述
苏轼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 书法家、画家,被誉为“唐宋八
大家”之一。
苏轼的文学创作涉及诗、词、散 文等多种体裁,作品风格豪放、 清新、自然,具有很高的艺术成
提出疑问并寻求解答
疑问1
文章中提到的某些历史典 故和文化背景不太熟悉, 希望能得到更详细的解释 。
疑问2
对于文章中的一些生僻字 和难懂的句子,希望能得 到老师的指导和帮助。
疑问3
在阅读过程中,我发现了 一些可能存在的文本错误 或矛盾之处,希望能得到 确认和解答。
创新思维训练
训练1
尝试以不同的视角和立场来解读 《石钟山记》,例如从地理学、 历史学、文学等角度进行分析。
就。
苏轼在宋代文坛上具有很高的地 位,他的文学创作对于后世的文
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他相关作家作品比较阅读
01
辛弃疾
辛弃疾是北宋时期著名的词人,他的作品以豪放、激昂著称,与苏轼的

《石钟山记》ppt课件

《石钟山记》ppt课件
认为找到了这个石钟山命名的原因。但是这个说法,我更加怀疑。有铿锵悦耳声 音的石头,到处都这样,却唯独这座山用钟来命名,这是为什么呢?
问题探讨
1.游因—质疑
1.石钟山的名字到底是如何得来的呢?第一段写了几种说法?作者的态度如何呢?
得名由来
郦 道
下临深潭,微风鼓浪, 水石相搏,声如洪钟。
人常疑之
元 “水石相搏”说
写作背景
苏轼平生最讲究求实,早年他针对北宋危机的形势,上书仁宗皇帝, 要求革新弊政。神宗时代,他认为熙宁新法有些激进,便站在保守派边 反对,等到哲宗亲政,旧党上台要彻底废除新法时,他却又“因法以便 民,民赖以安”而倒行逆施,竭力主张保留新法的合理内容。即使遭贬, 也不“随时上下”,这种可贵的求实精神不仅贯穿在他的政治生涯中, 也体现在他的作品中——深入实地考察和因事阐发。
船回到两山之间,将要进入港口,有一块大石头挡在水流的中心, ( 上面 ) 可坐百来个 人,中间是空的,而且有许多窟窿,把风浪吞进去又吐出来,发出窾坎镗鞳的声音,同 先前噌吰的声音互相应和,好像音乐演奏(一样)。于是(我 ) 笑着对苏迈说:“你知 道那些典故吗?那噌吰的响声,是周景王无射钟的声音,窾坎镗鞳的响声,是魏庄子歌 钟的声音。古人(称这座山为石钟山)没有欺骗我啊!”
因而,于是 能够 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kōng)硿焉,余固笑而不
信也。
敲,击
相当于“然”
本来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 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kōng)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
译文:元丰七年六月初九,我从齐安乘船到临汝去,大儿子苏迈
才 访求 旧址,陈迹。这里指所在地

《石钟山记》课件(共40张PPT)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石钟山记》课件(共40张PPT)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苏轼一生遭受政治磨难。入朝任职后,因不同意王安石推 行新法,出任杭州通判,后改为知密州、徐州、湖州。宋神宗 元丰二年(1079),御史李定等弹劾他作诗讽刺新法,以“谤 讪朝廷”罪被捕下狱,这就是北宋有名的文字狱“乌台诗案”。 幸而未死,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元丰三年(1080)到黄州。元丰七年(1084)被调赴汝州, 这年六月,苏轼由黄州团练副使调任汝州团练副使时,顺便送 他长子苏迈到饶州德兴县任县尉,途径湖口,游览了石钟山, 写了这篇文章。
在作者看来,世人为什么不能准确知道石钟山得名 的由来?作者对前人不同做法各持什么态度?

郦 元 ——言之不详
石 钟 山 记
苏 轼
❖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谥号文忠, 北宋眉山人。北宋文学家。
❖ 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 词——与辛弃疾齐名称“苏辛” ,

开创豪放派词风;
❖ 文——“唐宋八大家”之一,

“三苏”之一。
❖ 书画——与黄庭坚、米芾、蔡襄

并称“宋四家”。
❖ 作品有《苏东坡全集》。
写作背景
舟:名为状,乘船 因:于是,因而
适:往,到
得:能够
译文:元丰七年六月初九日,我从齐安乘船出发 到临汝去,(我的)大儿子苏迈将要去就任饶州 府德兴县的县尉,(我)送他到湖口县,因而能 够看一看人们所说的(名叫)石钟的山。
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kōng焉,余 固笑而不信也。至暮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石钟山处于长江与鄱阳湖交汇处,交通方便,而且波 光山色,风景优美,历来成为旅游胜地,自古以来不少文 人游客写过游记石钟山的诗文。
读准字音
彭蠡 桴止 栖鹘
噌 无射
lǐ fú qī hú chēnɡ yì

《石钟山记》ppt课件

《石钟山记》ppt课件

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
实地考察 目见耳闻
二者相应,如乐作焉。
思考4:◎文此中处哪文些字地请方在表母现版“处惊修心改动魄”的特点? 其作用何在?
作者在发现水石相击之前,先写大石、栖鹘、鹳鹤等景物,着重描写 了石钟山月夜境界幽深,怪异恐怖,说明一般人在平常情况下不敢涉足。
这样写暗含着这样的意思:石钟山得名的奥秘,长期未能弄清楚,就 是因为环境艰险,如不亲历险境,就难得真相。
“_唐__宋__八__大__家_”__之一,其余七人为:王_安__石__、__韩_愈____、曾__巩___、柳__宗__元_、 二 _苏__洵____、_苏__辙____、__欧__阳_。修
“_宋__四__家__”_之一,其余三人为:_黄__庭__坚__、米__芾__、_蔡__襄__。 其词开_豪__放__一派,与__辛__弃__疾_同是其派代表。宋词的另一
读准字音
彭蠡 桴止 栖鹘
噌 无射
lǐ fú qī hú chēnɡ yì
郦元 铿然 磔磔
吰 窾坎
lì kēnɡ zhé hónɡ kuǎn
钟磬 qìng 硿硿 kōng 鹳鹤 guàn 穴罅 xià 镗鞳 tānɡtà
◎此第处一文段字请:在母版处修改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 临深潭,微风鼓浪,
虽然由于种种原因,他考察得出的结论未必完全正确,但这 种不迷信古人、不轻信旧说、不主观臆断的质疑精神和实地考 察的探索精神是值得肯定和学习的。
为了弄清石钟山得名的真相,不避艰险,亲身探访,也是 难能可贵的。
结合古人今人对石钟山命名的分析,你如何评价苏轼对石钟 山的探究?
不避艰险,亲身探访,难能可贵。虽然结论不完全正确,但这种 精神可嘉。

《石钟山记》(教学课件)

《石钟山记》(教学课件)

梳理文本
整体鉴赏 思考1:作者认为世人不能准确知道石钟山名字由来的原因是什么?作者 对前人不同做法的态度又是什么?。 明确 主要原因:没有耳闻目见就主观臆断 具体原因:
人物 郦道元、渔夫水师 李渤、士大夫、陋者
原因 讲述太简略、不会表达 主观臆测、没有实地考察
态度 叹惜 讥笑
梳理文本
思考2:苏轼自己实地考察发现了石钟山得名的由来,认为这证明了 “古之人不余欺也”,为什么?请分析他这一论断内在的逻辑思路。 明确 因为古书上记载:“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 魏庄子之歌钟也。”这是古人描述的钟声的特点,也是人们对钟声的 共识,是认识的前提。苏轼实地考察发现:“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 钟鼓不绝”“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并且两者相应, “如乐作焉”,这表现了水声如钟,符合人们对钟声的共识,所以, 石钟山应是以声得名。这与古人郦道元的说法“微风鼓浪,水石相搏, 声如洪钟”相合,所以说,“古之人不余欺也”。
石钟山海拔61.8米,相对高度约40米左右,面积0.2平方公里。因山石 多隙,水石相搏,击出如钟鸣之声而得名。北宋大文学家苏轼曾夜泊山下, 他撰写的《石钟山记》闻名天下,与石钟山相得益彰。
石钟山,实际上不是一座山,而是两座山,都由石灰岩构成,下部均有 洞穴,形如覆钟,面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击,响声如洪钟,故皆名 为“石钟山”。两山分据南北,相隔不到1000米。南面一座濒临鄱阳湖, 称上钟山;北面一座濒临长江,称下钟山,两山合称“双钟山”。
梳理文本
活动二:问题探究 思考1:“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与上文哪些话呼应? 这句话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 (1)“至暮夜月明……或曰此鹳鹤也。”(2)表现了作者凡 事要强调实地考察,不盲从的思想感情。 思考2:本文第一段,作者一“叹”一“笑”,有什么深刻含意? 明确 郦道元是经过实地考察的,然而“言之不详”,所以使人 有“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之疑,这是 可叹的;李渤“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的做法本身就很可笑,是自 欺欺人之谈。

《石钟山记》ppt课件

《石钟山记》ppt课件

补充
3、地理位置独特:石钟山傲然屹立于长江 之岸,鄱阳湖之滨,不仅风景雄奇秀丽,而且自 古即为军事要塞,犹如一把铁锁挂在湖口县门前, 号称“江湖锁钥”。
4、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石钟山是国家 AAAA级旅游景区,长江下游沿线上的主要景点, 也是江西省十大旅游景区之一。北宋大文学家苏 轼曾夜泊山下,他撰写的《石钟山记》闻名天下, 与石钟山相得益彰。此外,石钟山的古建筑与石 碑、石刻相互辉映,形成了一座典型的江南园林。
综上所述,苏轼在游览石钟山时的思考和感悟,不仅体现了他个人 的智慧和情怀,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启示。我们应该学习他严谨求实的 科学态度、对自然和人生的深刻理解以及对历史文化的尊重和传承,不断 提升自己的素养和能力,为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进步做出贡献。
研读文本
活动三、小组讨论 学生分组讨论,从多棱镜的角度探讨《石钟山记》中可能折射出的不同意义。
研读文本
活动二、多角度解读课文。 1、从自然风光的角度解读:苏轼是如何描绘石钟山的自然美景的?他用了 哪些修辞手法?
明确: 此外,苏轼还巧妙地运用了拟声词,如“磔磔”“噌吰”“窾坎镗鞳”等,
这些拟声词不仅使得石钟山的声音更加逼真,而且韵律和谐,让人如临 其境,如闻其声。
总的来说,苏轼通过整体与细节的描绘、比喻的修辞手法、以动衬 静的手法以及拟声词的运用,生动地展现了石钟山的自然美景,使得读 者能够感受到其独特的魅力和韵味。
3.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 士大夫:古代对官员或学者的统称,与现代的概念有所不同。 绝壁:陡峭的山崖,学生可能对这个词的具体含义和形象不太熟悉。
研读文本
活动一、学生自主阅读《石钟山记》,标出不懂的词句。
1.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 彭蠡:古代对鄱阳湖的称呼,学生可能对这个古称不太熟悉。 焉:古汉语中常用作代词或助词,这里表示“在那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驳论据。
研读第二段
1.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舟:名作状 适:到,往
2.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 赴:赴任,就职
3.余固笑而不信也 固:当然
4.森然欲搏人 搏:击 森然:阴森森的样子 5.微波入焉 焉:兼词,相当于“于之”,在洞和缝里 6.涵淡澎湃而为面此也 涵淡:水波动荡 7.因笑谓迈曰 因:于是 8.汝识之乎 知道
1.《水经注》是谁的作品?是一部什么书? 《水经注》,是郦道元的作品,他是记载
我国山川地理概貌的游记。
2.郦道元认为石钟山是怎样命名的? 以浪打岸石,声如洪钟命名。
3.李渤认为石钟山又是因为什么命名? 以山石敲击所发出的声音像钟声而命名。
4.作者认为李渤的观点不对,基本理由是什 么? 石头大都能敲击发出如钟一般的声音;这是
枹止响腾,余韵徐歇 (动词作名词)
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名词作状语) 自以为得其实 形容词作名词
一词多义

余韵徐息 余固笑而不信 自
(剩余的。形容词) (我。代词)
自以为得之矣
(自己。代词)
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从。介词)

水石相搏
(击,打。动词)
森然欲搏人
(搏击.动词)
焉 崆崆焉 (相当于“然”。形容词词尾) 微波入焉 (兼词,相当于“于是”即“到那 且焉置土石里”)疑问代词,哪里 如乐作焉 语气词 语焉不详 代词,之
• 空中而多窍 古:中间是空的。今:天空中。
• 此世所以不传也 古:表缘故。今:表结果的连词。
• 自以为得其实 古:两个词连用。其,那,指示代词。实,事 情真相,名词。今:一个词。义为“实质上”。
词类活用
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名词作状语) 事不目见耳闻 (名词作状语) 微风鼓浪 (名词作动词) 而此独以钟名 (名词作动词) 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动词使动用法)
“此”指石钟山命名的真正原因。 “陋者”指李渤一类人。
4.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做事不可主观臆断,要实地考察。
李必超课件
问题:本文是一篇考辨性的游记。作者此游 的目的是考辨石钟山的得名,他认为石钟山 的得名原因是什么?
◆ 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 澹澎湃而为此也。
◆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 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鏜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 应,如乐作焉。
莫 至莫夜月明 (通“暮”,日落的时候。名词)
故莫能知 (没有谁。否定性无定指代词)
得 得双石于潭上
(得到、找到。动词)
阅读课文第二段,思考问题
1.作者参观石钟山的缘由是什么?
“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得兴尉”。
2.作者是怎样才有了独到发现的?
深夜泛舟江面。
3.作者的独到发现是不什,么因?为他对郦道
石钟山得名是因元为的风观水点进提出出质石疑洞,缝穴发出的 声音与钟声相似。 并且考证他,得出
4.本文写了作者的三新次的“结笑论”,,这你同能样说说他当时的心
第一段:质疑对石钟山命名缘由的两种 解释表示怀疑。属议论部分;
第二段:解疑通过实地考察探究石钟山 命名的真正缘由。属记叙部分;
第三段:因事见理。得出了全文的夜月明( “莫”即“暮)” 南声函胡 ( “函胡 ”通“含糊)”
古今异义
• 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古:往,到。今:适合,舒服。
《石钟山记》是一 篇考察性游记。写 于宋神宗元丰七年 夏季,苏轼有黄洲 赴任汝州的旅途中。 文章通过记叙作者 对石钟山得名由来 的探究,说明认识 事物的真相必须 “目见耳闻”切忌 主观臆断的道理。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北宋文学 家、书画家, “唐宋八大家”之一。在诗、 文、书法等各方面都很有成就独具一格, 自成一家,与黄庭坚合称“苏黄”;他的词, 改变了五代以来的婉约柔靡的文风,开创 了豪放派词风,与辛弃疾合称“苏辛”。 书法上有“苏、黄、米、蔡、” “宋四家” 之称(苏东坡、 黄庭坚、 米芾、蔡襄)。
阅读课文第一段,理解字词
以为下临深潭: 认为 以为下临深潭 面对 微风鼓浪: 振动 人常疑之: 一直,时间副词 钟磬:(磬,qìng,古乐器名,曲尺状平面体,上有
空,系在架上巧计发声。用玉或石头制成。 )
始访其遗踪:探寻 桴止响腾: 传扬 余音徐歇: 慢慢 余音徐歇: 消失
阅读课文第一段,思考问题
◆ 概括起来,“风水相击,如歌钟作乐”是石 钟山得名的原因。
1.在作者看来,世人为什么不能准确知道石 钟山得名的由来?
作者对以上做法各持什么态度?
郦 元 ——言之不详
(叹)

以 士大夫 ——不肯夜泊绝壁下
不 传
(惜) 渔工水师 ——知而不能言
陋者(李渤)——考击以求 (笑)
概括每段大意把握文意,理清全文思路
石 钟 山 记
苏 轼
石钟山
江西省湖口县鄱阳湖东岸,有南北二山, 南边的叫上钟山,北边叫下钟山。千百年来, 关于名山的来历众说纷纭。宋代散文家苏轼曾 亲自到石钟山考证其得名的原由,并写了一篇 被清代桐城派代表方苞、刘大魁等人赞誉为 “坡公第一首记文”的《石钟山记》。
石钟山位于湖口县鄱阳 湖出口处。海拔61.8米, 相对高度约40米左右,面 积仅0.2平方公里。因山 石多隙,水石相搏,击出 如钟鸣之声而得名。尤以 北宋大文学家苏轼曾夜泊 山下,寻声探源,并撰写 闻名天下的《石钟山记》 而相得益彰。
阅读课文第三段,思考问题 1.郦道元、李渤、苏轼关于石钟山命名的由来陈
说有何不同?
郦道元认为是水石相击产生的声音像钟 而得名;李渤认为是山石敲击发出的声音 像钟而得名;苏轼认为是风水进出洞穴发 出的声音像钟得名。
2.本段在评说中采用了什么方法进行议论?
类比和对比的方法。
阅读课文第三段,思考问题
3.“此世所以不传也”和“而陋者乃以斧斤考 击而求之”中“此”和“陋者”具体指什么?
理吗?(讨论一)笑寺可僧贵和,小苏童轼的笑行李为勃,二是探的山名 由来的是兴不奋对,的三,是在嘲后笑人李勃不实地考察。
李勃真的可笑吗?
看来苏轼的观点也 是错误的。
研读第三段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
目、耳:名词作状语 臆断:主观地作出判断
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 殆:大概 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 终:总、终究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考:敲 自以为得其实 实:事情能够的真相 盖叹郦元之简 盖:表原因、目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