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钟山记》课件整理.ppt

合集下载

《石钟山记》课件

《石钟山记》课件


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六月, 苏轼由黄州团练副使调

任汝州(今属河南)团练副使时, 顺便送他的长子苏迈到饶

州德兴县(今属江西)任县尉, 途经湖口县时, 游览了石钟

山后, 写了这篇文章。
了解文体“游记” 游记, 古代游记作为古代散文文体的一种, 前人多把它归入“杂记 体”中。它是模山范水、专门记游的文章, 以描绘山川自然、风景 名胜为内容, 写旅途的见闻和对大自然风光之美的感受。一般是作 者先描写自然景色, 然后再生发感慨, 如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
)云霄间;
又鸟有鸣若声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 或(
)曰此鹳鹤也。有余人方( )心动
( 正 )欲还内, 而心大惊声恐发于水上, 噌吰(
)形如容钟钟鼓鼓不的绝声。音舟
人大恐。徐而察之, 则山下皆石穴罅( ), 不知其浅裂深缝, 微波入焉, 涵澹
(
)澎湃(水波动荡 )而为此波也浪。相舟激回至两山间,
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 江河水流中央),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 窟 窿 ),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 击物声 )镗鞳(钟鼓声)之声,与向( 先前)之 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 知道 )之乎?噌吰者, 周景王之无射( 钟名)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 也! ” 请概括段意:_____记__叙__实__地__考__察__石__钟__山__, _得__以__探__明__其__名__由__来__的__经__过_。
(第三段)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郦元之所见闻, 殆( 大概 )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 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 浅陋 的人 )乃(竟, 竟然 )以斧斤考击( 敲打 )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 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12《 石钟山记 》课件(共21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ppt

12《 石钟山记 》课件(共21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ppt

石钟山记
探讨重点
本文是如何得出“事须目见耳闻,不可臆断有无”的呢?
本文是如何得出“事须目见耳闻,不可臆断有无”的呢?
本文是如何得出“事须目见耳闻,不可臆断有无”的呢?
本文是如何得出“事须目见耳闻,不可臆断有无”的呢?
本文是如何得出“事须目见耳闻,不可臆断有无”的呢?
本文是如何得出“事须目见耳闻,不可臆断有无”的呢?
小结
关注文章的选材和剪裁的意图; 揣摩作者对文中不同材料内容的情感倾向; 通过关联词、语气词等把握句子之间的关系; 调动生活经验与文化积累……
作业
1.作者夜游石钟山,也如普通游记一般写了环境、景物,但从构思 的角度来看,却另有深意。对此进行分析。 2.《石钟山记》素来以行文曲折富于变化而为人称道。结合第一段 的内容,对此进行赏析。 3.联系初中学过的《小石潭记》和高中学过的《登泰山记》,依照 下面的表格,从多方面将这三篇文章进行比较。除了表格中提供的 比较项,你还能想到的比较项有什么?请补全表格。
本文是如何得出“事须目见耳闻,不可臆断有无”的呢?
本文是如何得出“事须目见耳闻,不可臆断有无”的呢?
本文是如何得出“事须目见耳闻,不可臆断有无”的呢?
余固笑而不信也徐而察之来自因笑谓迈曰结论
本文表面上以游踪(何以要游——游时如何——游有 何思)为线,实际上是以“生疑——解疑——明疑”为脉 ,探究石钟山命名的缘由,体现了“事须目见耳闻,不可 臆断其有无”的求实精神。

《石钟山记》ppt课件

《石钟山记》ppt课件
重调查研究,反对主观臆断这一见解,给读者以丰富的教益和 哲理的启迪,可谓水到渠成。由此看来,苏轼是有疑而来,释 疑而返。苏轼心中先有辩论的对象,是有意于考据。
超课件
游因——质疑 郦说——人常疑之 李说——余尤疑之
大石侧立
夜游见闻 栖鹘惊飞
游历——解疑
鹳鹤怪叫
肯定命名 水声轰鸣
游感——总评:不可臆断有无
读准字音
彭蠡(lǐ) 郦元(lì) 钟磬(qìng)
桴止响腾(fú) 铿然(kēnɡ) 硿硿(kōng)
栖鹘(qīhú)
磔磔(zhé) 鹳鹤(guàn)
噌吰(chēnɡhónɡ) 穴罅(xià) 无射(wúyì)
窾坎(kuǎn)镗鞳(tānɡtà)
第一自然段:(记叙、议论)对石钟 山命名缘由的两种说法表示怀疑。
本 铁之异”,又“扣而聆之,南音函胡,北音清
探 越,桴止响腾”(李渤《辨石钟山记》),即

由此断定,石钟山命名的原因是石声如钟。李 渤的这种考察本身是不全面的,这种结论的得
出过程是一种简单的逻辑推理。正因为如此,
苏轼提出了自己的疑问。经过实地考察,苏轼
解开了石钟山命名之谜,为他对李渤的嘲笑提
供了有力的依据。

本就不能说明石钟山何以得名,李渤说法的漏洞 是显而易见的(“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而此独以钟名,何哉”)。这里的笑,还含有作
者对李渤说法的清醒认识。他知道李渤的说法已
近乎“权威”。而他却不盲从,不迷信前人的说
法,故他“笑而不信”。
②“因笑谓迈曰”
这里的“笑”是作者会心的笑、得意的
文 本
笑。苏轼夜乘小舟至绝璧下”后亲身探 访、考察,了解了石钟山命名的真正由 来,为自己的巨大收获而感到由衷的高

《石钟山记》课件(共51张ppt)

《石钟山记》课件(共51张ppt)

石钟山位于湖口县鄱阳湖出口处。 海拔61.8米,相对高度约40米左右, 面积仅0.2平方公里。因山石多隙, 水石相搏,击出如钟鸣之声而得名。 尤以北宋大文学家苏轼曾夜泊山下, 寻声探源,并撰写闻名天下的《石钟 山记》而相得益彰。
侧景 夜景
正景
石钟山地势险要,陡峭峥嵘,因控扼 长江及鄱阳湖,居高临下,进可攻,退 可守,号称"江湖锁钥",自古即为军事要 塞,成为兵家必争之地。登临山上,既 可远眺庐山烟云,又可近睹江湖清浊。 如在月色之夜,可谓"湖光影玉壁,长天 一月空"。自古以来,文人雅士络绎不绝 来此山赏景。如唐代李勃,宋代苏拭、 陆游,元代文天祥,明代朱元璋,清代 曾国藩等。郭沫若留诗《登湖口石钟山》 于此。石钟山从唐代起就有建筑,经历 代兴废,现仍存怀苏亭、半山亭、绀 [gàn]园、船厅、江天一览亭、钟石、 极慈禅林、听涛眺雨轩、芸芍斋、石钟 洞、同根树等景点,但多为清代重建。
同糊“至含” 唐李渤始访其遗踪,第得一双段石于潭上旧,里址扣指、而所陈聆在迹之地,,。这
指石钟 山命名
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韵:指声音。 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徐:慢
的原因。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唐代李渤才访求石钟山的旧址。在深潭边找到两 块山石,敲击它们,聆听它们的声音,南边那座山石 的声音重浊而模糊,北边那座山石的声音清脆而响亮, 鼓槌停止了敲击,声音还在传播,余音慢慢地消失。 他自己认为找到了这个石钟山命名的原因。但是这个 说法,我更加怀疑。敲击后能发出铿锵声响的石头, 到处都这样,可唯独这座山用钟来命名,这是为什么 呢?“
兼词 “于彼”
击、拍

第一段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

《石钟山记》ppt课件

《石钟山记》ppt课件

01
诗歌散文
苏轼的诗歌和散文成就卓越,作品风格豪放、意境深远。他的诗歌注重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抒发个人情感,表达对自然和人生的独特感悟;散文则善于以生动的笔
触描绘生活琐事,展现其豁达的人生态度。
02
书法绘画
苏轼在书法和绘画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诣。他的书法被誉为“苏派”,与
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为“宋四家”;绘画则以墨竹最为著名,开创
苏轼以独特的审美视角和生动的笔触,描绘了石钟山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表达 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和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文章主题思想:倡导实事求是的精神,反对主观臆断和盲目跟风。
02
文本解读与赏析
Chapter
篇章结构与写作特点
篇章结构
文章以石钟山得名由来为核心, 通过记叙、描写、议论等手法, 层层深入,揭示主题。
历史地位评价
苏轼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巨匠之一,他的诗歌、散文、书法和绘画成就卓越 ,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他的人格魅力和人生态度也赢得了后人的广 泛赞誉和尊敬。
05
《石钟山记》艺术特色探讨
Chapter
描绘手法运用
细腻入微的自然描绘
通过生动的笔触,将石钟山的自然风 光描绘得栩栩如生,使读者仿佛置身 于山水之间。
03
石钟山地理环境与历史文化
Chapter
石钟山地理位置及自然环境描述
位于江西省九江市湖 口县,长江与鄱阳湖 交汇处
地形地貌独特,山石 多呈钟状,故名石钟 山
自然环境优美,山水 相依,景色秀丽
历史文化背景介绍
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古 代文人墨客游览胜地
山上有多处古代建筑和碑刻,反 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特色

石钟山记优秀课件PPT课件

石钟山记优秀课件PPT课件
第14页/共21页
课堂小结
一、重点疏理文章思路。 二、翻译文章的同时掌握文言知识。 三、明确文章主题。
第15页/共21页
一、翻译画线的词语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
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铙之德兴尉,送之
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
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
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 )至暮( )
第11页/共21页
课文结构
游因——质疑
郦说 ——人常疑之 李说 ——余尤疑之
记 游历——解疑
看法 ——因声命名 方法 ——实地考察
事不目见耳闻, 游感——结论: 而臆断其有无,
可乎?
第12页/共21页
1、通假字
(1)莫---通“暮”
(2)识---通“志”
2、古今异义
(1)空中而多窍
古:中间是空的;今:天空上。
渤 音清越,桴止响腾,
此独以钟名,何
余韵徐歇。
哉?
第2页/共21页
第3页/共21页
二、讲析课文
1、作者何年何月何由和谁一起探寻石钟山的?
答: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 所谓“石钟”者。
2、在真正去之前,庙里小童沿用李渤的观点 做了演示,文中在哪几句话中体现的?
第5页/共21页
4、此时作者的心情怎样?
答:余方心动欲还
5、作者没有离开这种恐怖的环境,他怎 么做了?
答:徐而察之。
第6页/共21页
6、 “舟回至两山间”,作者又发现了什 么?答:
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 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 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

石钟山记PPT优秀课件

石钟山记PPT优秀课件
内容
课件结构清晰,按照引言、主体内容、结论等部分进行组织,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结构
课件突出重点,对石钟山的历史文化和自然景观进行深入剖析;同时针对难点进行详细解释,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领悟。
重点与难点
02
CHAPTER
石钟山地理位置与特色
石钟山位于中国江西省九江市湖口县,长江与鄱阳湖交汇处,是著名的风景名胜区。
06
CHAPTER
旅游攻略与实用信息
最佳旅游季节
春季和秋季是石钟山最适宜旅游的季节,此时气候宜人,适合户外活动。
住宿推荐
山周边有众多星级酒店、快捷酒店和家庭旅馆供游客选择,其中推荐几家性价比较高的酒店。
餐饮推荐
石钟山周边的餐厅以当地特色菜为主,口味独特,值得一试。同时,山上也有一些小吃摊点和茶馆,供游客品尝当地美食和休闲聊天。
湖泊映衬
历史悠久
石钟山历史悠久,自古以来就是文人墨客争相吟咏之地,留下大量珍贵的诗文墨宝。
文化底蕴深厚
石钟山不仅自然景观优美,而且文化底蕴深厚,有着丰富的历史传说和民间故事。
名人遗迹众多
石钟山上有许多名人遗迹,如苏轼的《石钟山记》碑刻、彭玉麟的梅花石刻等,为游客提供了丰富的文化体验。
03
石钟山记PPT优秀课件
目录
引言石钟山地理位置与特色石钟山主要景点介绍石钟山历史文化内涵石钟山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旅游攻略与实用信息总结回顾与拓展延伸
01
CHAPTER
引言
石钟山作为一处具有丰富历史文化和自然景观的遗产,其研究和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背景
通过PPT课件的展示,使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石钟山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和自然景观,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

《石钟山记》ppt课件

《石钟山记》ppt课件
质疑穷理,躬身笃行
——石钟山记
册 别:选必下
学 科:高中语文(人教版)
《种树郭橐驼传》 种树之道 养民之道
顺天致性
《石钟山记》 认知之道 ?
文之奇致,古今绝调。
——清·吕留良
学习活动一 :梳理感知,理“道”之径
通读全文,明确读音,整体感知,梳理文章脉络。
质疑——提出石钟山两种得名说法,以及对这两种说法的怀疑。

如猛兽奇鬼
若老人咳且笑,如钟鼓不绝

磔磔、噌吰、窽坎镗鞳

大石侧立、栖鹘惊起

山上栖鹘、山谷鹳鹤

心动、大恐
描绘出一幅
的石钟山
夜景,有形有声,有动有静,有高有低,十分
逼真,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着力渲染阴森恐怖的环境气氛,
学习活动二 :研读鉴赏,品“道”深意
疑中深意?
考证释疑
水石相搏说
学习活动二 :研读鉴赏,品“道”深意
学习活动三 :反求诸己,依“道”而行
质疑点三:“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真的如此吗?
“言”即“说”。 渔工水师尽管文化素养不一定高,但如果他们知道石钟山得名的缘由,口耳相 传多多少少也会影响周围人的观点,但从苏轼的文字中我们看不到相关的痕迹,寺 僧小童也未提及渔工水师的看法。同时,渔工水师也未必会像苏轼那样暮夜至绝壁 下游览石钟山。《石钟山记》有言,听到水上发出的噌吰声,“舟人大恐”,可见, 舟人也没有见过这仗势,惊恐万分。他们是不会有苏轼这样发现的。 综上所述,渔工水师不是知而不能言,是不知!
学习活动三 :反求诸己,依“道”而行
质疑点二:李渤真的陋吗?
据《旧唐书·李渤传》记载,李渤是唐代名臣,早年立志读书,并成功考取 功名。走上仕途之后,心忧天下苍生,为百姓殚精竭虑。可见,无论是学识,还是 人品,李渤并不“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石钟山记 苏轼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 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 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 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 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 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 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 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 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 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 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莫夜月明, 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 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
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
有若老人亥欠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
微波入焉
(代词,指石洞 石缝)

水石相搏 (击,拍。动词)
森然欲搏人 (抓,扑。动词)

至莫夜月明 (通“暮”,名词)
故莫能知 (不。否定性副词)

得双石于潭上 (发现,找到。动词)
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能够。助动词)

如钟鼓不绝 (一种乐器。名词)
微风鼓浪 (拍。名词作动词)
特殊句式
状语后置(介词短语后置): 得双石于潭上。 而大声发于水上。
颧鹤也。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 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 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
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
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 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 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 “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
省略句: 今以钟磬置水中。
定语后置: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宾语前置:
古之人不余欺也。 规律: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作业:
1、整理《石钟山记》一课的笔记 本。 2、做《主题探究导学》中,《石 钟山记》一课“双基巩固”1-6题 (131页)
⑴微风鼓浪:鼓,吹起,名词作动词. ⑵ 虽大风浪不能鸣也:鸣,使......鸣,动词
的使动用法. ⑶余自临安舟行适临汝:舟,乘船,名词
作状语. ⑷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目,亲眼;
耳,亲耳,名词作状语.
一词多义
自 自以为得之矣
(自己。代词)
焉 崆崆焉
(相当于“然”。 形容词词尾)
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从。介词)
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 余欺也!”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
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 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 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 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 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 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
笑李渤之陋也。
词类活用
语音小测:
蠡(lǐ) 郦(Lì) 桴(fú)
铿(kēnɡ) 莫(mù)夜 栖鹘(qīhú )
磔磔(zhézhé ) 噌吰( chēnɡhónɡ )
罅(xià)
窾坎(kuǎnkǎn)
镗鞳(tānɡtà)识(zhì) 无射(wúyì)词)。 2.了解文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3.特殊句式及其翻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