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对肝脏的毒性作用
药物毒理学第5章药物对肝脏的毒性作用

坏死 形态学标志: 细胞肿胀、核解离、质膜碎裂及炎 症细胞迁入。 血清酶的测定
坏死模式: 1)灶状 2)带状 1带 少 3带(小叶中心区) 多 对乙酰氨基酚特异性地损伤3带肝细胞 3)全腺泡状(全小叶状)
肝损伤的有关机制
药物对肝细胞内细胞器的主要靶点:
(1)线粒体 (2)质膜:质膜起泡;如对乙酰氨基酚 (3)内质网:如对乙酰氨基酚 (4)细胞核:如黄曲霉素B、半乳糖胺 (5)溶酶体
图5-1 肝小叶模式图
图5-2 肝小叶微细结构
肝小叶 三区
门周区
肝腺泡 三带
1 2 3
带中区
小叶中心区
门管区
中央静脉
图5-3 肝小叶和肝腺泡简图
腺泡分带现象
1)肝细胞各组分水平沿腺泡分带呈 浓度梯度分布 肝细胞中氧浓度:1带>2带>3带; 胆盐浓度: 1带>2带>3带
2)肝细胞蛋白质水平沿腺泡分带呈 异质性分布。 1带谷胱甘肽含量高,该区主要作用 是脂肪酸氧化、糖原异生以及胆汁 分泌; 3带细胞色素P450蛋白含量高,该区 具有很强的脱氧化作用,是肝中毒 的主要靶位。
蛋白质合成
凝血因子 白蛋白 转运蛋白
胆红素和氨 类固醇激素 外源性化学物 胆汁酸依赖性食物脂质和维 生素摄取 胆红素与胆固醇 金属如铜、锰 外源化学物
出血 低蛋白血症、腹水 脂肪肝
黄疸、高血氨肝昏迷 男性第二性征丧失 药物代谢减低 脂肪泻、营养不良、维 生素缺乏 黄疸、高胆固醇血症 金属诱发的神经毒性 药物清除迟缓
四氯化碳、乙醇、丙戊酸钠 氯丙嗪、环孢素A、乙醇 阿莫西林、二苯氨基甲烷 乙醇、双苄基异喹啉类生物碱、 维生素A 双苄基异喹啉类生物碱 雄激素、黄曲霉素
药物毒理学试题和答案

第一章一、选择题1.理化或生物物质对机体产生的任何有毒作用指A.有毒B.毒性 C毒素D.毒物 E.靶器官2.通常仅直接考虑药物毒性的结果,为药物安全性评价和其他常规需要提供毒理学信息指A.机制毒理学B.应用毒理学C.描述性毒理学D.临床毒理学E.职业毒理学3.研究药物过敏性最理想的动物是A.家兔B.大鼠C.小鼠D.豚鼠E.家犬4.药物毒性作用的通路分为A.一个B.两个C.三个D.四个E.五个5.药物导致的转录失调最常见的作用部位是A.基因启动区域B.转录因子C.转录前复合物D.信号传达的网络部位E.信号分子的合成、储存、释放部位6.氟乙酸盐影响线粒体ATP的合成是通过A.干扰电子传递链B.抑制ATP合酶的活性C.抑制电子经由电子传递链传递给氧D.干扰细胞色素氧化酶E.使钙离子上升7.细胞凋亡和细胞增殖可以阻断A.组织坏死B.纤维症C.致癌D.炎症E.蛋白合成二、填空题1.急性毒性一般多损害(循环、呼吸、神经)系统。
三、名词解释1.有毒指具有产生一种未预料到或有害于健康作用的特征。
2.毒性指理化或生物物质对机体产生的任何有毒作用。
3.毒物指人工制造的毒性物质,广义上可包括药物。
4.毒素一般指天然存在的毒性物质。
5.毒性反应指在剂量过大或药物在体内蓄积过多时,对用药者靶组织发生的危害性反应。
6.药物的局部毒性作用药物仅在首次接触的局部产生毒性效应。
7.全身毒性药物被吸收进入循环分布于全身产生效应。
8终毒物指与内源性靶分子起作用,并导致结构和功能改变的毒性作用化学物质。
四、简答题1.新药临床前毒理学研究的目的?(1)发现中毒剂量(2)发现毒性反应(3)确定安全范围(4)寻找毒性靶器官(5)判断毒性的可逆性2. 毒性反应类型?(1)非共价键结合(2)共价键结合(3)氢键吸引(4)电子转移(5)酶反应3.靶分子是否产生毒性与下列因素有关?(1)能否与靶分子结合并进一步影响功能(2)在靶位是否达到有效浓度(3)改变靶点4. 靶分子的毒物效应包括几方面?(1)靶分子功能障碍(2)靶分子结构破坏:(3)新抗原形成5. 修复不全导致的毒性?(1)组织坏死(2)纤维症(3)致癌四、论述题1.药物毒性临床前评价通常做哪些试验?第一水平急性毒性试验:(1)致死的量效曲线和可能的器官损伤;(2)眼睛和皮肤刺激性试验;(3)致突变活性初筛。
药物毒理学试题和答案

第一章一、选择题1.理化或生物物质对机体产生的任何有毒作用指A.有毒B.毒性 C毒素D.毒物 E.靶器官2.通常仅直接考虑药物毒性的结果,为药物安全性评价和其他常规需要提供毒理学信息指A.机制毒理学B.应用毒理学C.描述性毒理学D.临床毒理学E.职业毒理学3.研究药物过敏性最理想的动物是A.家兔B.大鼠C.小鼠D.豚鼠E.家犬4.药物毒性作用的通路分为A.一个B.两个C.三个D.四个E.五个5.药物导致的转录失调最常见的作用部位是A.基因启动区域B.转录因子C.转录前复合物D.信号传达的网络部位E.信号分子的合成、储存、释放部位6.氟乙酸盐影响线粒体ATP的合成是通过A.干扰电子传递链B.抑制ATP合酶的活性C.抑制电子经由电子传递链传递给氧D.干扰细胞色素氧化酶E.使钙离子上升7.细胞凋亡和细胞增殖可以阻断A.组织坏死B.纤维症C.致癌D.炎症E.蛋白合成二、填空题1.急性毒性一般多损害(循环、呼吸、神经)系统。
三、名词解释1.有毒指具有产生一种未预料到或有害于健康作用的特征。
2.毒性指理化或生物物质对机体产生的任何有毒作用。
3.毒物指人工制造的毒性物质,广义上可包括药物。
4.毒素一般指天然存在的毒性物质。
5.毒性反应指在剂量过大或药物在体内蓄积过多时,对用药者靶组织发生的危害性反应。
6.药物的局部毒性作用药物仅在首次接触的局部产生毒性效应。
7.全身毒性药物被吸收进入循环分布于全身产生效应。
8终毒物指与内源性靶分子起作用,并导致结构和功能改变的毒性作用化学物质。
四、简答题1.新药临床前毒理学研究的目的?(1)发现中毒剂量(2)发现毒性反应(3)确定安全范围(4)寻找毒性靶器官(5)判断毒性的可逆性2.毒性反应类型?(1)非共价键结合(2)共价键结合(3)氢键吸引(4)电子转移(5)酶反应3.靶分子是否产生毒性与下列因素有关?(1)能否与靶分子结合并进一步影响功能(2)在靶位是否达到有效浓度(3)改变靶点4.靶分子的毒物效应包括几方面?(1)靶分子功能障碍(2)靶分子结构破坏:(3)新抗原形成5.修复不全导致的毒性?(1)组织坏死(2)纤维症(3)致癌四、论述题1.药物毒性临床前评价通常做哪些试验?第一水平急性毒性试验:(1)致死的量效曲线和可能的器官损伤;(2)眼睛和皮肤刺激性试验;(3)致突变活性初筛。
2023年西南大学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网上作业及答案药物毒理学

1、哌醋甲酯可引起肝细胞的. E. 广泛性坏死.灶状坏死.炎症.带状坏死2、理化或生物物质对机体产生的任何有毒作用指.毒素.有毒.毒物.毒性3、肾上腺皮质激素对肺的毒性作用可导致.肺栓塞.肺癌.肺炎.肺纤维化4、氟烷可导致.类系统性红斑狼疮.免疫性溶血.免疫性肝炎.荨麻疹5、“氧化性”药物非那西汀可引起.贫血.高铁血红蛋白血症.氧化性溶血.白血病6、短期用药后常见的肝毒性是.肝癌.肝硬化.脂肪变性.肝炎7、药物对肝脏毒性作用的重要靶点是.肝细胞.库普弗细胞.内皮细胞.星行细胞8、药物对肝脏毒性作用的最初靶位是.区带2.区带1.区带3.中央静脉9、研究药物过敏性最抱负的动物是.豚鼠.小鼠.家兔.大鼠10、典型的自身免疫综合征是.免疫性肝炎.免疫性溶血.荨麻疹.类系统性红斑狼疮11、药物对肾脏最常见的毒性反映是.急性肾功能衰竭.慢性肾功能衰竭.急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小球肾炎12、甲基多巴免疫系统的靶位是.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红细胞和血小板.白细胞13、肾脏毒性最大的氨基苷类抗生素是.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新霉素14、链霉素和异烟肼合用治疗结核病时可导致.过敏性肺炎.肺纤维化.红斑狼疮样肺炎.间质性肺炎15、肝脏毒性的初期事件为.内质网肿胀.线粒体形态改变.质膜起泡.溶酶体增多16、碳酸锂可使甲状腺激素的释放.增长.不变.减少.增长或不变17、氯丙嗪对垂体的毒性作用可导致生长素分泌.减少.不变.增长.减少或不变18、毒物最有效的排泄器官是.肺脏.肾脏.乳腺.肝脏19、乙醇对肝脏的毒性作用重要可引起. C. 大泡性脂肪肝.肝炎.肝硬化.肝癌20、有机磷酸酯类对神经系统的毒性作用重要损害.髓鞘.神经元B.CD..神经递质.轴索21、氯丙嗪对垂体的毒性作用可导致催乳素分泌.增长.减少.不变.增长或不变22、链脲佐菌素可导致.糖尿病.睾丸萎缩.甲状腺增生.肾上腺萎缩23、有机磷酸酯类对神经系统的毒性作用可导致.能量需求障碍.返死式神经病.神经元损害.神经递质释放减少24、对乙酰氨基酚引起肝坏死,仅特性性地损害.区带2.中央静脉.区带1.区带325、使用对乙酰氨基酚3年以上,可导致不可逆的.慢性肾功能衰竭.镇痛剂肾病.肾间质性肾炎.急性肾小球肾炎26、气体产生毒性作用的吸取部位是.皮下.肺泡.皮肤.胃肠道27、糖皮质激素对肾上腺的毒性作用导致肾上腺.嗜铬细胞瘤.萎缩.增生.坏死28、对乙酰氨基酚产生肾毒性的因素重要通过.γ-氨基丁酸转移酶.谷胱甘肽S-转移酶.细胞色素P450氧化酶.碱性磷酸酶29、青霉素的毒性作用重要是通过. F. Ⅳ型变态反映.Ⅱ型变态反映.Ⅰ型变态反映.Ⅲ型变态反映30、双氯苯二氯乙烷对肾上腺的毒性作用导致肾上腺. B. 坏死.嗜铬细胞瘤.萎缩.增生31、多柔比星对神经系统的毒性作用可导致.返死式神经病.髓鞘水肿.神经元损害.能量需求障碍32、游离胆红素过高可导致新生儿、早产儿.肝性脑病.核黄疸.脑炎.癫痫33、胺碘酮对神经系统的毒性作用可导致.神经元损害.髓鞘水肿.轴索变性和脱髓鞘.返死式神经病34、肝细胞被损伤后,溶酶体数量和体积常会.增长.不变.减少.也许增长也许减少35、肾脏毒性最小的氨基苷类抗生素是. D. 庆大霉素.奈替米星.新霉素.链霉素36、甲巯咪唑可使甲状腺激素的释放.不变.增长.减少.增长或不变37、苯巴比妥对肺的毒性作用可导致.肺炎.肺癌.肺栓塞.肺纤维化38、通常仅直接考虑药物毒性的结果,为药物安全性评价和其他常规需要提供毒理学. A. 描述性毒理学.机制毒理学.应用毒理学.临床毒理学39、产生氧化溶血毒性药物的共性是产生.热休克蛋白.硫血红素珠蛋白.球蛋白.白蛋白40、使用雄激素类药物可导致睾丸.坏死.增生.癌变.萎缩主观题41、治疗指数参考答案:通常将药物实验动物的LD50和半数有效量ED50的比值称为治疗指数,用以表达药物的安全性。
药物对肝脏的毒理作用机制

药物对肝脏的毒理作用机制
药物对肝脏的毒理作用机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药物在肝脏的代谢过程中可能产生自由基和亲电子基等活性代谢产物,这些产物通常会与谷胱甘肽相结合起到解毒效果。
然而,当药物过量或机体对药物特异反应时,会产生过多活性代谢产物,过度消耗肝脏中的谷胱甘肽,同时也会损害线粒体,导致肝细胞坏死。
2. 药物和药物代谢产物可能干扰细胞代谢的某个环节,影响蛋白合成或胆汁酸分泌,导致肝细胞受到损伤或胆汁淤积。
3. 某些药物可直接对肝脏产生毒性作用。
例如对乙酰氨基酚,服用后会在体内代谢产生具有毒性的中间产物,而这些中间产物可能直接导致肝细胞的坏死。
药物毒理学试题和答案

药物毒理学试题和答案第一章一、选择题1.理化或生物物质对机体产生的任何有毒作用指A.有毒B.毒性C毒素D.毒物E.靶器官2.通常仅直接考虑药物毒性的结果,为药物安全性评价和其他常规需要提供毒理学信息指A.机制毒理学B.应用毒理学C.描述性毒理学D.临床毒理学E.职业毒理学3.研究药物过敏性最理想的动物是A.家兔B.大鼠C.小鼠D.豚鼠E.家犬4.药物毒性作用的通路分为A.一个B.两个C.三个D.四个E.五个5.药物导致的转录失调最常见的作用部位是A.基因启动区域B.转录因子C.转录前复合物D.信号传达的网络部位E.信号分子的合成、储存、释放部位6.氟乙酸盐影响线粒体ATP的合成是通过A.干扰电子传递链B.抑制ATP合酶的活性C.抑制电子经由电子传递链传递给氧D.干扰细胞色素氧化酶E.使钙离子上升7.细胞凋亡和细胞增殖可以阻断A.组织坏死B.纤维症C.致癌D.炎症E.蛋白合成二、填空题1.急性毒性一般多损害(循环、呼吸、神经)系统。
三、名词解释1.有毒指具有产生一种未预料到或有害于健康作用的特征。
2.毒性指理化或生物物质对机体产生的任何有毒作用。
3.毒物指人工制造的毒性物质,广义上可包括药物。
4.毒素一般指天然存在的毒性物质。
5.毒性回响反映指在剂量过大或药物在体内积蓄过多时,对用药者靶组织发生的危害性回响反映。
6.药物的局部毒性作用药物仅在首次接触的局部产生毒性效应。
7.全身毒性药物被吸收进入循环分布于全身产生效应。
8终毒物指与内源性靶分子起感化,并招致结构和功能改变的毒性感化化学物质。
四、XXX1.新药临床前毒理学研究的目的?(1)发现中毒剂量(2)发现毒性反应(3)确定平安范围(4)寻找毒性靶器官(5)判断毒性的可逆性2.毒性反应类型?(1)非共价键结合(2)共价键结合(3)氢键吸引(4)电子转移(5)酶回响反映3.靶分子是否产生毒性与下列因素有关? (1)能否与靶分子联合并进一步影响功能(2)在靶位是否达到有效浓度(3)改变靶点4.靶分子的毒物效应包括几方面?(1)靶分子功能障碍(2)靶分子结构破坏:(3)新抗原形成5.修复不全招致的毒性?(1)组织坏死(2)纤维症(3)致癌四、论述题1.药物毒性临床前评价通常做哪些试验?第一水平急性毒性试验:(1)致死的量效曲线和可能的器官损伤;(2)眼睛和皮肤刺激性试验;(3)致突变活性初筛。
(完整版)药物毒理学试题和答案

第一章一、选择题1.理化或生物物质对机体产生的任何有毒作用指A.有毒B.毒性 C毒素D.毒物 E.靶器官2.通常仅直接考虑药物毒性的结果,为药物安全性评价和其他常规需要提供毒理学信息指A.机制毒理学B.应用毒理学C.描述性毒理学D.临床毒理学E.职业毒理学3.研究药物过敏性最理想的动物是A.家兔B.大鼠C.小鼠D.豚鼠E.家犬4.药物毒性作用的通路分为A.一个B.两个C.三个D.四个E.五个5.药物导致的转录失调最常见的作用部位是A.基因启动区域B.转录因子C.转录前复合物D.信号传达的网络部位E.信号分子的合成、储存、释放部位6.氟乙酸盐影响线粒体ATP的合成是通过A.干扰电子传递链B.抑制ATP合酶的活性C.抑制电子经由电子传递链传递给氧D.干扰细胞色素氧化酶E.使钙离子上升7.细胞凋亡和细胞增殖可以阻断A.组织坏死B.纤维症C.致癌D.炎症E.蛋白合成二、填空题1.急性毒性一般多损害(循环、呼吸、神经)系统。
三、名词解释1.有毒指具有产生一种未预料到或有害于健康作用的特征。
2.毒性指理化或生物物质对机体产生的任何有毒作用。
3.毒物指人工制造的毒性物质,广义上可包括药物。
4.毒素一般指天然存在的毒性物质。
5.毒性反应指在剂量过大或药物在体内蓄积过多时,对用药者靶组织发生的危害性反应。
6.药物的局部毒性作用药物仅在首次接触的局部产生毒性效应。
7.全身毒性药物被吸收进入循环分布于全身产生效应。
8终毒物指与内源性靶分子起作用,并导致结构和功能改变的毒性作用化学物质。
四、简答题1.新药临床前毒理学研究的目的?(1)发现中毒剂量(2)发现毒性反应(3)确定安全范围(4)寻找毒性靶器官(5)判断毒性的可逆性2.毒性反应类型?(1)非共价键结合(2)共价键结合(3)氢键吸引(4)电子转移(5)酶反应3.靶分子是否产生毒性与下列因素有关?(1)能否与靶分子结合并进一步影响功能(2)在靶位是否达到有效浓度(3)改变靶点4.靶分子的毒物效应包括几方面?(1)靶分子功能障碍(2)靶分子结构破坏:(3)新抗原形成5.修复不全导致的毒性?(1)组织坏死(2)纤维症(3)致癌四、论述题1.药物毒性临床前评价通常做哪些试验?第一水平急性毒性试验:(1)致死的量效曲线和可能的器官损伤;(2)眼睛和皮肤刺激性试验;(3)致突变活性初筛。
第三章药物对肝脏的毒性作用

(假小叶),引起肝结构的紊乱,最后导致肝硬变。
异烟肼、 α-甲基多巴
乙醇
睾酮 氯丙嗪
无机砷药物和氨甲蝶呤
代表药物 肝坏死 脂肪变和肝肿大
肝硬化 肝脏逐渐缩小
长期胆汁郁积性肝损害
肝硬化 肝硬化
肝腺泡 三带
门管区
1 2
门周 带中区 区
3
小叶中心
区
中央静脉
肝小叶 三区
图3-1 肝小叶和肝腺泡简图
(一)肝坏死
早期病理改变
胞浆水肿, 内质网扩张, 多聚核糖体解聚, 脂滴沉着等。
肝细胞坏死
晚期病理改变
线粒体的进行性肿胀数量减少, 胞体肿胀, 细胞器和核消失; 质膜破裂等。
肝细胞坏死 核浓缩 核碎裂
3-3药物性肝损害类型及常见的诱发药物
肝损害类型 急性肝损害
肝细胞毒型
诱发药物
异烟肼、苯妥英钠、丙基硫氧嘧啶、氟烷、大剂量扑热息痛、 维拉帕米等
胆汁郁滞型
氯丙嗪、同化类固醇、甲基睾丸素、红霉素脂化剂、复方新 诺明等。
混合型 慢性肝损害
慢性活动性肝炎 脂肪肝 胆汁性肝硬化 肝静脉栓塞 肝瘤病变
对氨基水杨酸、保泰松、黄胺类(如SD、SMZ)等
行预防和治疗。
第二节 肝脏毒物的分类及特点
根据病因学,将肝脏毒物分为真性与体质依赖性。 真性即接触后肝损害发生率高,潜伏期短,与剂量大小有直接关系,并能在实验动物中复制
出相似的肝损害。对于药物来说,真性对肝脏的毒性,是其药理作用的延伸,或者是由药物 或其代谢产物引起的肝脏毒性,通常可在动物实验中发现,成为预测人体可能发生肝脏毒性 的依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疸、高血氨肝昏迷 男性第二性征丧失 药物代谢减低
胆汁酸依赖性食物脂质和维 生素摄取 胆红素与胆固醇 金属如铜、锰 外源化学物
药物对肝脏的毒性作用
脂肪泻、营养不良、维 生素缺乏 黄疸、高胆固醇血症 金属诱发的神经毒性 药物清除迟缓
(三)胆汁形成
肝细胞 胆小管 Hering管 小叶间胆管
肝管
总肝管
总胆管
1带谷胱甘肽含量高,该区主要作用 是脂肪酸氧化、糖原异生以及胆汁 分泌;
3带细胞色素P450蛋白含量高,该区 具有很强的脱氧化作用,是肝中毒 的主要靶位。
药物对肝脏的毒性作用
肝内细胞 肝细胞:毒性化学物的主要靶点 内皮细胞 库普弗细胞(Kupffer cell) Ito细胞(星形细胞)
药物对肝脏的毒性作用
药物对肝脏的毒性作用
药物对肝脏的毒性作用
一、肝脏损伤的生理学 与形态学基础
药物对肝脏的毒性作用
(一)肝脏的血液循环
营养物质
门静脉
小叶间静脉
血窦 肝动脉 O2 小叶间动脉
肝静脉 下腔静脉
药物对肝脏的毒性作用
(二)肝脏的功能 1)消化与吸收功能 2)代谢功能 3)清除功能 4)解毒与排泄功能
药物对肝脏的毒性作用
药物对肝脏的毒性作用
➢ 原因: 胆管系统完整性受损;胆汁形成与分
泌障碍 ➢ 药物: 如氯丙嗪、雌激素、阿米替林、氨苄
西林、巴比妥类、卡马西平等
塞病变:双苄基异喹啉类
生物碱、达卡巴嗪、口服避孕药 • 肝紫癜:同化激素
药物对肝脏的毒性作用
(五)肝硬化 ➢ 概念: 慢性肝损伤晚期,纤维组织逐渐增多,
图5-4 肝血窦细胞简图
药物对肝脏的毒性作用
二、肝损伤类型
药物对肝脏的毒性作用
肝损伤类型
表5-2 药物引起肝损伤的类型
典型药物或毒物
肝细胞死亡
脂肪肝 胆汁淤积 胆道损伤 肝硬化
血管损伤 肿瘤
对乙酰氨基酚、二甲基甲酰胺、 乙醇 四氯化碳、乙醇、丙戊酸钠 氯丙嗪、环孢素A、乙醇 阿莫西林、二苯氨基甲烷 乙醇、双苄基异喹啉类生物碱、 维生素A 双苄基异喹啉类生物碱
肝腺泡 三带
1 2 3
门周区 带中区
小叶中心区
门管区
中央静脉
肝小叶 三区
图5-3 肝小叶和肝腺泡简图
药物对肝脏的毒性作用
腺泡分带现象 1)肝细胞各组分水平沿腺泡分带呈
浓度梯度分布 肝细胞中氧浓度:1带>2带>3带; 胆盐浓度: 1带>2带>3带
药物对肝脏的毒性作用
2)肝细胞蛋白质水平沿腺泡分带呈 异质性分布。
完整、形成凋亡小体及无炎症反应。
药物对肝脏的毒性作用
坏死 ✓ 形态学标志: 细胞肿胀、核解离、质膜碎裂及炎
症细胞迁入。 ✓ 血清酶的测定
药物对肝脏的毒性作用
✓ 坏死模式:
1)灶状
2)带状 1带
少
3带(小叶中心区) 多
对乙酰氨基酚特异性地损伤3带肝细胞
3)全腺泡状(全小叶状)
药物对肝脏的毒性作用
剂如苯巴比妥等
药物对肝脏的毒性作用
肝损伤的有关机制
➢ 药物对肝细胞内细胞器的主要靶点: (1)线粒体 (2)质膜:质膜起泡;如对乙酰氨基酚 (3)内质网:如对乙酰氨基酚 (4)细胞核:如黄曲霉素B、半乳糖胺 (5)溶酶体
药物对肝脏的毒性作用
➢ 肝细胞死亡可能的生化机制: (1)脂质过氧化: 如乙醇、四氯化碳、可卡因 (2)不可逆地与大分子结合: 如对乙酰氨基酚、可卡因
表5-1 肝脏的主要功能及功能障碍的后果
肝功能种类 营养稳态
颗粒滤过 蛋白质合成
生物转化与 解毒
胆汁形成与 排泄
例子
功能损害的后果
葡萄糖合成与储存 胆固醇摄取
低血糖、意识模糊 高胆固醇血症
肠道细菌产物,如内毒素 内毒素血症
凝血因子 白蛋白 转运蛋白
出血 低蛋白血症、腹水 脂肪肝
胆红素和氨 类固醇激素 外源性化学物
雄激素、黄曲霉素
药物对肝脏的毒性作用
(一)肝细胞死亡 (hepatocellular death)
➢ 死亡模式 1)凋亡(apoptosis) 2)坏死
药物对肝脏的毒性作用
凋亡 ✓ 概念: 机体用于清除不再需要或不再有正常
功能细胞的正常生理过程。 ✓ 形态学标志(与“坏死细胞”区别): 细胞萎缩、核染色质密集、质膜保持
药物对肝脏的毒性作用
(四)肝脏的组织结构 肝小叶三区(图5-3)
小叶中心区:毒性化学物的主要靶位 带中区 门周区 肝腺泡三带(图5-3) 1带:与血液入口相邻(≈门周区) 2带 3带:与中央静脉相邻(≈小叶中心区)
药物对肝脏的毒性作用
图5-1 肝小叶模式图
药物对肝脏的毒性作用
图5-2 肝小叶微细结构 药物对肝脏的毒性作用
药物对肝脏的毒性作用
➢ 脂肪变性部位 与药物引起坏死相似 ➢ 磷脂变性 如胺碘酮、对氯苯丁胺等
药物对肝脏的毒性作用
(三)胆汁淤积(cholestasis) ➢ 概念: 胆汁生成量下降或胆汁中某一溶质分
泌障碍。 ➢ 生化特征: 某些正常情况下在胆汁中浓缩的化合
物(尤其是胆盐和胆红素)的血清 含量升高。
药物对肝脏的毒性作用
对乙酰氨基酚的肝毒性机制 (图5-5)
细胞色素P450将其活化为N-乙酰 -对苯醌(NAPOI),后者可耗 竭谷胱甘肽或与肝蛋白结合, 最终导致肝细胞死亡。
药物对肝脏的毒性作用
图5-5 对乙酰氨基酚生物活化和肝毒性发生
药物对肝脏的毒性作用
(3)钙内环境平衡失调 (4)免疫反应(图5-6) : 如氟烷、二氯芬酸; 共同特征:反复接触毒物(通常是药
(二)脂肪肝(fatty liver) ➢ 概念
脂质积聚含量超过总重量5%的肝脏 ➢ 特点 肝急性中毒的常见反应; 可逆; 不引起肝细胞坏死
药物对肝脏的毒性作用
➢ 分类 大泡脂肪变性:如乙醇等 微泡脂肪变性:如四环素、 丙戊酸钠等
药物对肝脏的毒性作用
➢ 脂肪变性原因 1)脂蛋白合成抑制 2)甘油三酯与脂蛋白结合降低 3)极低密度脂蛋白转运受干扰 4)脂质氧化损害 5)脂肪酸合成增加,如乙醇
肝脏微循环变形引起细胞缺氧并重 建,最终肝脏结构由纤维组织壁包 绕互连成为重建肝细胞结节。
药物对肝脏的毒性作用
➢ 有害因素: 长期饮酒;含砷的药物和甲氨蝶呤;
甲基多巴、呋喃妥因、异烟肼、双 氯芬酸(慢性活动性肝炎,如不及 时停药,也可导致肝硬化)
药物对肝脏的毒性作用
(六)肿瘤 ➢ 有害因素: 亚硝酸盐、合成抗氧化剂、药酶诱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