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

沈德潜《古诗源》:“子桓诗有文士气,一 变乃父悲壮之习矣。要其便娟婉约,能移人 情。”
王夫之《姜斋诗话》:“曹子建之于子桓, 有凡之隔,而人称子建,不知有子桓,俗论 大抵如此。
(一)诗歌 《燕歌行》
秋风萧瑟天气凉, 草木摇落露为霜。 群燕辞归雁南翔, 念君客游思断肠。 慊慊思归恋故乡, 君何淹留寄他方? 贱妾茕茕守空房, 忧来思君不敢忘, 不觉泪下沾衣裳。 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 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 牵牛织女摇踵望,尔独何辜限河梁?
秋兰被长坂,朱华冒绿池。
(4)注重文学与哲学的结合。
第一章 建安与正始文学
一、建安文学繁荣的社会原因
建安文学的时间段限,上起汉献帝元年(公 元196)下到魏明帝太和六年(公元233)指 汉末魏初的文学,共27年。 其主要作家大 都生活在汉献帝建安时期。
(一)儒学失去统治地位,思想意识的解 放。
谢灵运:“天下才共有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 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共用一斗,奇才敏捷,安 有继之?”(李瀚《蒙求集注》)
明代张戎《岁寒堂诗话》“韩退之之文,曹子建 杜子美之诗,后世所以莫能及也。”
二、创作 曹植的诗歌创作,可以曹丕称帝为界,划 分前后两期。
前期诗歌,主要是抒写自己政治上的雄心 壮志和对建功立业的向往。代表作他的 《白马篇》。
三、魏晋南北朝文学的主要特征 ——文学的自觉
“文学的自觉”是本时期文学的最主要 的特征。贯串整个魏晋南北朝,大约 经过三百年才实现。
所谓文学的自觉有三个标志:
➢ 第一,对文学的重视和文学观的发展。
➢ 第二,对文学的各种体裁有了比较细致的 区分,更重要的是有了对各种体裁的文体 辨析的意识。
魏晋南北朝文学

幻灯片1魏晋南北朝文学幻灯片2一、魏晋南北朝文学的起讫及分期:东魏→北齐汉魏北方十六国→北魏末蜀西晋西魏→北周建吴隋安南方东晋→宋→齐→梁→陈↓↓(196).........(约400年) (589)幻灯片3魏晋南北朝文学是从汉末建安(196)开始,到隋文帝统一中国(589)结束,约400年的文学史。
建安文学正始文学西晋太康文学东晋文学南朝文学北朝文学魏晋南北朝文学幻灯片4二、影响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因素(一)乱世(二)门阀制度(三)玄学(四)佛教幻灯片5三、文学的自觉质而言之,就是对文学的本质有所认识,尤其是对文学的审美特质。
这里所说的文学指的是现代意义上的文学观。
文学自觉的标志首先是文学的独立。
其次是文体的细致区分。
再次则是强烈的审美追求。
幻灯片6四、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1、文学上一个新变的时期●2、文体发展幻灯片7第一章魏晋南北朝散文魏晋南北朝散文,在形式与题材上都走向了更广阔的境界。
政论、史传、记游、书信、章表、志铭等繁多体式,广泛地叙写着生活中各类题材。
幻灯片8两晋时期骈散兼俱李密《陈情表》情深意切。
陈寿《三国志》简明严整。
陆机、潘岳文尚骈俪,辞采飞扬。
葛洪《抱朴子》立论宏大。
王羲之《兰亭集序》发清幽玄妙之想,稚趣高情令人神往。
陶渊明《桃花源记》以轻笔淡墨,亦真亦幻地描绘一方“乐土”。
幻灯片9南北朝散文:南朝骈体文广泛流行,并辐射到各种体式,追求骈偶、词采、声律等形式美,也使散文艺术登上了纯艺术的殿堂,留下许多令人赏心悦目的佳作。
如鲍照《登大雷岸与妹书》、丘迟《与陈伯之书》、吴均《与朱元思书》、孔稚珪《北山移文》、陶弘景《答谢中书》等,都是脍炙人口的篇章。
幻灯片10北朝散文:受到骈体文的影响,出现了郦道元《水经注》和杨衒之《洛阳伽蓝记》那样的散体名作,亦是状物、写景、抒情的上乘之作,语言骈散兼行,行文流畅,风格清新优美。
幻灯片11●三国时期的散文:●具有形式自由的特征。
●曹操《让县自明本志令》语言简练,清俊通脱。
魏晋南北朝文学

子显在《南齐书·文学传论》中这样评价鲍照的诗
歌:“发唱惊挺,操调 险急,雕藻淫艳,倾炫心
魂。”
第五节 南北朝文学
(三)永明体 永明是南朝齐武帝萧赜的年号,“永
明体”即这一时期形成的新诗体,特点是 讲究声律、对偶,注重诗歌艺术的形式美, 对近 体诗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永明体诗歌的代表作家有谢朓、沈约、 王融、萧衍、萧琛、范云、任昉、陆倕, 合称竟陵八友。
第三节 太康文学
三、左思 今存诗仅14首,大多抒写怀 抱,抨击
权贵,多耿慨不平之音。左思诗作风骨刚 健,情调高亢,辞采壮丽,个性鲜 明,人 称“左思风力”,是对“建安风骨”的继 承和发扬,代表作《咏史》八首。
第四节 东晋文学
一、玄言诗 即以阐述玄学为主要内容的诗歌。这
些诗歌大多抽象枯燥,深微莫测, “理过 其辞,淡乎寡味”,艺术成就不高,代表 作家是孙绰、许询。
第二节 正始文学
正始文学的代表是“竹林七贤”,即阮籍、 嵇康、山涛、向秀、刘伶、阮咸、王戎, 其中文学成就最高的是阮籍、嵇康 。
第三节 太康文学
太康是晋武帝司马炎的年号,也是西 晋文学发展最为繁荣兴盛的时期。
太康文人既没有建安志士的激昂慷慨, 也没有正始名士的激愤忧世,他们追求的 是气定神闲、雍容和缓的风度。在文学方 面,他们多崇尚文字的华美绮靡,诗尚雕 琢,文崇骈俪,注重形式技巧的锤炼。代 表作家有陆机、潘岳、左思。
建安文学的代表作家是曹氏父子和建 安七子。
第一节 建安文学
建安风骨
“三曹”“七子” 在诗歌中反映了当 时的社会动荡、民生疾苦;他们哀叹人生 短暂、壮志难酬,也高扬建功立业、统 一 天下的政治理想,形成了建安诗歌所特有 的耿慨多气、慷慨悲凉、质朴刚健的风貌, 文学史上称之为“建安风骨” 。
魏晋南北朝文学

魏晋南北朝文学分类:
纵观魏晋南北朝四百年的历史,与两汉的大一统局面迥然不同。
剧烈的社会动荡,长期的南北对峙,士族制度的确立,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极为复杂的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和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无疑会对这一时期的文学发展产生直接的影响。
魏晋南北朝文学可以分为两期:第一期是魏和西晋;第二期是东晋和南北朝。
魏和西晋又可分为三段:建安文学、正始文学、太康文学。
魏晋南北朝文学特点:
(1)学术思想的多元化及以老庄为主体的玄学的风行,带来了文人思想观念的解放和个体人格精神的自觉,使文学从经学的附庸地位中挣脱出来,走向了广阔的天地.道家哲学的自然旨向和人格的自由精神,是文学自觉的最基本的思想源泉. (2)文学创作的文学性.在文学的创作心态中,淡化了文学的政治倾向和社会的功利目的性,强化了文学的本体性和文学的审美趋向.文学创作开始趋向于个性化和风格的多样化.所以这一时期的文学,无论是题材、内容,还是风格、形式,都显示了多姿多彩的特点.
(3)文学自觉最显着的标志是文学理论的自觉.而理论的自觉,又是在人的自觉和创作繁荣的基础上产生的.这一时期涌现出了众多的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著作,就是这种理论自觉的产物.在文学本体论、创作论、体裁论、风格论等诸多方面,都有卓著的建树,又促进了文学创作的自觉和繁荣.。
魏晋南北朝文学的代表作品与特点

魏晋南北朝文学的代表作品与特点一、魏晋南北朝文学的代表作品1.建安七子:曹操《短歌行》、曹植《七步诗》、曹丕《典论·论文》、王粲《七哀诗》、徐干《中论》、阮璃《咏怀诗》、应玚《公宴诗》。
2.正始文学:何晏《景福殿赋》、夏侯玄《离合诗》、阮籍《大人先生传》、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向秀《思旧赋》。
3.两晋诗坛:陶渊明《归园田居》、谢灵运《山居赋》、鲍照《芜城赋》、庚信《哀江南赋》。
4.南北朝诗歌:北朝民歌《木兰辞》、庾信《哀江南赋》、南朝山水诗谢灵运、鲍照、谢朓、颜之推《颜氏家训》。
5.骈文:萧统《陶渊明集序》、萧纲《与朱异书》、江淹《恨赋》《别赋》、庾信《哀江南赋》。
6.小说:干宝《搜神记》、刘义庆《世说新语》、萧统《陶渊明集序》、萧纲《与朱异书》、江淹《恨赋》《别赋》、庾信《哀江南赋》。
二、魏晋南北朝文学的特点1.文学创作风格的多样化:既有建安七子的豪放,又有正始文学的玄妙,还有两晋诗坛的婉约,以及南北朝诗歌的南北交融。
2.文学题材的广泛:涉及政治、历史、山水、田园、爱情、友情等多种题材。
3.文学形式的创新:骈文的兴起,标志着中国散文发展的一个新阶段。
4.文学理论的成熟:曹操的《典论·论文》、刘勰的《文心雕龙》等,对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文学理论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阐述。
5.文学教育的普及: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成为士人必备的素养,推动了文学创作的繁荣。
6.文学交流的促进:南北朝时期的文学交流,使南北文学相互借鉴,丰富了文学创作。
7.民间文学的兴起:北朝民歌《木兰辞》等,展现了民间文学的魅力。
综上所述,魏晋南北朝文学具有丰富的代表作品和独特的特点,这一时期的文学发展,为后世文学创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习题及方法:1.习题:请问建安七子中,哪位作家的作品以豪放见长?解题方法:回顾建安七子的代表作品,分析作品风格,找出以豪放见长的作家。
答案:曹操。
2.习题:请问正始文学中,哪位作家的作品以玄妙见长?解题方法:回顾正始文学的代表作品,分析作品风格,找出以玄妙见长的作家。
魏晋南北朝文学

建安文学
建安文学(汉献帝建安元年196—魏明帝太和 六年233)实际上包括了建安年间和魏朝前期的文 学,这时的文坛以曹氏父子为中心,在他们周围集 中了王粲、刘桢等一批文学家。与两汉的儒生相比, 这是在动乱中成长的一代新人。既有政治理想和政 治抱负又有务实的精神、通脱的态度和应变的能力; 他们不再拘于儒学,表现出鲜明的个性。他们的创 作反映了动乱的时代。政治理想的高扬、人生短暂 的哀叹、强烈的个性、浓郁的悲剧色彩,这些特点 构成了“建安风骨”这一时代风格。“建安风骨” 被后世的诗人们追慕着,并成为反对淫靡柔弱诗风 的一面旗帜。
魏晋南北朝的小说
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又一个突出成就,是出现
了志人小说和志怪小说。 小说在这时已初具规模,奠定了中国小说的 基础,并出现了一批著名的志怪小说和志人 小说。 志怪小说代表作《搜神记》 志人小说代表作《世说新语》
陶翁不知何处去?田园诗意无处觅
几千年农耕文明培养起来的,那种“昼出耘田夜绩麻, 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式的 自信和存在感,几乎完全被电视里宣传的那个时髦世界击垮 了。那个黑盒子日复一日地通过广告、娱乐明星、肥皂剧暗 示着,那种知足常乐、与世无争、勤俭节约……的生活世界 必须赶紧抛弃,生活在别处。勤劳致富,不能致富的勤劳是 愚昧的。如果既不穷,也没有富,仅仅是热爱劳动,热爱田 野,有着“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的陶渊明式的世界观,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那么就是朝着穷途末路狂奔了。乡村已经没有信心再肯定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式 的诗意世界。
东晋南北朝文学
西晋灭亡以后,在南方经历了东晋、宋、齐、 梁、陈这五个朝代,在北方经历了十六国和北朝许 多的变动,最后由北周平北齐,隋又取代北周并平 定了南方的陈而统一全国。这中间经历了从公元3 17年到589年,共272年的分裂。东晋南北 朝文学就是在这样一个南北分裂、战乱频仍、朝代 不断更迭的大背景下发展的。其中有的朝代比较长, 如东晋(317~420)历时103年;有的朝 代很短,如齐代(479~502)只有23年。
魏晋南北朝文学

建安文学和建安风骨
• 建安是汉献帝的年号,建安文学实际上包括公元 建安是汉献帝的年号, 196年到 年到200年的文学,这时期的文坛以曹氏父子 年的文学, 年到 年的文学 为中心,集中了孔融、陈琳等建安七子。 为中心,集中了孔融、陈琳等建安七子。 • 建安诗歌被称誉“建安风骨”。所谓风骨,乃是 建安诗歌被称誉“建安风骨” 所谓风骨, 指作品内在的生气和感染力以及语言表达上的简 练刚健的特点。简言之,建安文学具有鲜明爽朗、 练刚健的特点。简言之,建安文学具有鲜明爽朗、 刚健有力的文风。 刚健有力的文风。
魏晋: 魏晋:注重容颜风姿的时代
《晋书》记载: 晋书》记载: “潘岳妙有姿容, 潘岳妙有姿容, 潘岳妙有姿容 好神情, 好神情,少时挟弹 出洛阳道, 出洛阳道,妇人遇 者,莫不连手共萦 之。”
《晋书》记载,“左太冲绝丑,亦复效岳游遨。于是群妪齐共 晋书》记载, 左太冲绝丑,亦复效岳游遨。 乱唾之,萎顿而返。 乱唾之,萎顿而返。” 世说新语》记载,阮籍“放浪佯狂” ““青白眼 青白眼” 《世说新语》记载,阮籍“放浪佯狂”,““青白眼”、“纵 酒”。 世说新语》记载,嵇康“刚肠疾恶,轻肆直言, 《世说新语》记载,嵇康“刚主——曹操 乱世霸主——曹操 ——
作为军事家:实践方面,指挥了官渡之战, 作为军事家:实践方面,指挥了官渡之战,是中国历史上 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例。 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例。 作为文学家:曹操精音律,善诗歌,即使在鞍马劳顿中, 作为文学家:曹操精音律,善诗歌,即使在鞍马劳顿中, 也随章命题赋诗。他的诗歌内容其诗内容较为丰富, 也随章命题赋诗。他的诗歌内容其诗内容较为丰富,风格 苍劲悲凉。有反映战乱和民生疾苦的《蒿里行》 苍劲悲凉。有反映战乱和民生疾苦的《蒿里行》等;有反 映个人政治抱负的《短歌行》 有写景的《观沧海》 映个人政治抱负的《短歌行》;有写景的《观沧海》和抒 情的《龟虽寿》 情的《龟虽寿》等。 他以海纳百川的胸襟,招集当时的许多著名文人, 他以海纳百川的胸襟,招集当时的许多著名文人,集中 在邺下,形成一个文学集团。 在邺下,形成一个文学集团。曹操自己的文学路线和写 作态度对于其他作家起着更具体的领导和倡导作用, 作态度对于其他作家起着更具体的领导和倡导作用,促 进了建安文学的繁荣。 进了建安文学的繁荣。
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

多元文化融合
这一时期的文学融合了不同地域、 民族的文化元素,为后世文学的 多元文化交流与融合提供了借鉴。
情感表达与个性追
求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注重个性 表达和情感抒发,对后世的诗歌、 散文等文学形式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承前启后
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继承了先秦文学的优秀传统,又开启了唐宋文 学的先河,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关键地位。
五言诗
总结词
五言诗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兴起的诗歌形式,以每句五个字、结构简单、语言质朴为特点。
详细描述
五言诗在发展过程中,逐渐摆脱了乐府民歌的影响,走向文人化的创作道路。其代表作 品有曹操的《观沧海》、曹植的《白马篇》等。五言诗在唐代发展达到了巅峰,成为了
中国古典诗歌的主要形式之一。
玄言诗
总结词
玄言诗是魏晋时期的一种诗歌形式,以阐释 老庄哲学、追求自然恬淡为特点。
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
• 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概述 • 重要作家与作品 • 文学流派与风格 • 文学批评与理论 • 文学影响与地位
01
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概述
起源与背景
社会背景
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社会经历了巨大的政治、经济和 文化变革。这一时期,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主流,并与道家、 法家等思想相互融合,为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
思想启迪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作品中所蕴含的个体意识、人本思 想等,对东亚各国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产生了启发,推动了 东亚文化的进步。
风格借鉴
东亚各国的文学家在创作过程中,借鉴了两汉魏晋南北朝 文学的艺术手法和风格特点,丰富了本国文学的内涵和表 现力。
THANKS
感谢观看
详细描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魏晋南北朝文学绪论第一节文学的自觉与文学批评的兴盛1.文学理论与批评的兴盛是与()联系在一起的。
2.()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建立了完整的体系。
3.文学自觉最终还是表现在对()的自觉追求上。
4.论述文学自觉的标志。
第二节动乱中文人的命运与文人的风尚1.魏晋南北朝文学是典型的()。
2.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创作形成的共同主题有()、()、()。
3.钟嵘《诗品》中提到“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是()。
4.为什么说魏晋南北朝文学是典型的乱世文学?5.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创作中生死主题中提到对人生的态度有哪几种?第三节门阀制度与门阀观念下的文学创作1.()阻碍了寒士的仕进之路,()和()的对立成为魏晋时期的一个重要特点。
2.()的大量出现与()有直接关系,文学乃至文化集中在少数世家大族手中,与政治权利一起世代相传。
3.重视门第的风气在文学作品还表现在对()和()的强调。
4.门阀制度对文学创作的影响?第四节玄学对文学的渗透1.魏晋南北朝形成一种新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他的离乱形态就是()。
2.从()到()是中国思想史的一大转折。
3.真和自然有相通之处,他们不仅属于()的范畴,有属于()的范畴。
4.玄学的几个重要论题:()、()、()、()和名理之辩。
5.什么是魏晋风流?第五节佛教与佛经翻译对文学的影响1.佛教的传入和佛经的大量翻译,其影响波及的()和()极其广泛,其中阶层是指()。
2.佛教已经为魏晋南北朝文学造成一种新的()和()。
3.杨衒之所撰()记述北魏洛阳佛寺,是这个时期重要的作品。
4.论述佛教对文学的影响。
第六节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发展历程1.在中国文学史上,魏晋南北朝文学是从()开始的。
2.在文学史上,正史文学的重要代表是()和()。
3.西晋末年,在士族清淡玄理的风气下产生了()。
4.()是整个魏晋南北朝文学成就最高的,也是对后来文学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的人物。
5.论述“建安风骨”的时代风格。
第一章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第一节曹操与曹丕1.曹操的文学创作分为()()()()四大类。
2.()是我国现存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诗。
3.()是我国现存第一首成熟的七言诗,对后代歌行体诗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4.曹操诗歌的艺术特点是什么?第二节曹植1.()是第一位大力写作五言诗的诗人。
2.曹植诗歌分前后两期,前期主要是()。
3.曹植的诗既不同于曹操的(),又不同于曹丕的(),而能兼有父兄之长,达到()的完美结合,成为当时诗坦最杰出的代表。
4.曹植的诗歌为什么受到后人的推崇?5.曹植后期诗歌的内容分几类?第三节王粲、刘桢及蔡琰1.建安七子之冠冕是(),代表诗作是()。
2.刘桢的诗一类是(),另一类是()。
3.蔡琰五言体()深受汉乐府叙事诗的影响,可和《孔雀东南飞》比美。
4.分析《增从第》。
第四节建安诗歌的时代特征1.正史时期的诗人,政治理想落潮,普遍出现()和()。
2.阮籍的代表作(),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的先河,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
3.()是阮籍全部《咏怀诗》的总纲。
4.嵇康的诗以()成就最高。
5.分析阮籍诗的风格。
第二章两晋诗坛第一节陆机、潘岳与太康诗风1.两晋诗坛上承(),下启(),呈现过渡的状态。
2.()、()是两晋诗坛的代表,所谓太康诗风就是指以()、()为代表的两晋诗风。
3. 由于时代的原因,潘、陆的努力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
二是(),并表现出()的诗风。
4.与汉魏古诗相比,太康诗风“繁缛”的特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第二节左思、张协与刘琨1.左思以()名震京都,但奠定其文学地位的却是《咏诗》诗八首。
2.左思咏史诗的内容主要是()。
3.张协现存的十余首诗,多数作于归隐之后,其代表作是《》十首。
4.《》是刘琨的代表作之一。
5.论述左思《咏史》八首的影响。
第三节郭璞的游仙诗1.诗歌以“游仙”名篇始于()。
但以游仙为题材则可上溯到()。
2.郭璞的游仙诗今存()首,其中有九首为残篇。
3.郭璞的游仙是其()、()时的精神寄托,是抒发其苦闷情怀的一种特殊方式。
4.为什么说郭璞《游仙诗》以文采富丽见称于时?第四节王羲之与兰亭唱和1.兰亭之会在后世享有盛名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写了一篇()。
2.兰亭诗的内容或写山水游赏之乐,表现();或由山水直接抒发()。
3.兰亭诗这种尝试预示着()将要兴起。
4.背诵默写《兰亭集序》。
第五节孙绰、许询与玄言诗1.东晋玄言诗的代表人物是()和()。
2.()成为东晋孙、许等人的重要特点。
3.玄言诗兴盛与东晋,一方面是()的兴盛,另一方面也与()有关。
4.评价东晋玄言诗。
第三章陶渊明第一节陶渊明的人生道路与理想性格1.()的出现才使诗歌艺术的脉络重新接上,并且增添了许多新的充满生机的因素。
2.陶渊明思考人生所得出的两个主要理论是()、(),也是他人生的两大支柱。
3.()是陶渊明一生前后分期的分界线。
4.分析陶渊明的思想。
第二节陶渊明的田园诗及其他1.陶诗的题材主要可以分为五类:()、()、()、行役诗、赠答诗。
2.()是陶渊明为中国文学增添的一种新的题材,以自己的田园生活为内容,并真切写出躬耕之甘苦,他是中国文学史的第一人。
3.陶渊明的赠答诗又有自己的风格特点:以其()、()、()、既不火热也不冷淡的语调,为自己塑造了一位仁者的形象。
4.论述陶渊明田园诗的内容。
并默写《归园田居》其一(少无适俗韵)。
第三节陶诗艺术及其渊源1.()不仅是陶渊明的人生旨趣,也是其诗歌的总体艺术特征。
2.陶诗的一大特点也是他的开创,就是(),在日常生活中发现重要的意义和久而弥醇的诗味。
3.陶诗的语言不是未经锤炼,只是不漏痕迹,显得()。
4.概括陶诗的艺术特色。
第四节陶渊明的散文与辞赋1.《归去来兮辞》、()和()可见陶渊明的性情和思想,也最著名。
2.()是寄托中国古代士大夫理想的人物形象。
3.()是一篇脱离仕途回归田园的宣言。
4.论述陶渊明所提供的理想模式的特殊之处。
第五节陶渊明的典型意义1.()是第一位发现陶渊明文学价值的人,既推崇人格也推崇其文学。
2.()是中国士大夫精神上的归宿。
3.()和()已成为陶渊明的象征。
4.默写《归园田居》(采菊东篱下)。
魏晋南北朝文学答案绪论第一节:1.文学的自觉2.刘勰的《文心雕龙》3.审美特性4.第一,文学从广义的学术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一个门类。
第二,对文学的各种体裁有了比较细致的区分,更重要的是对各种题材的体制和风格有了比表明确的认识。
第三,对文学的审美特性有了自觉的追求。
第二节:1.乱世文学2.生死主题、游仙主题、隐逸主题3.陶渊明4.因为作家既要适应战乱,又要适应改朝换代,一人前后属于两个朝代甚至三个朝代的情况很多见。
敏感的作家们在战乱中最容易感受人生的短促,生命的脆弱,命运的难卜,福祸的无常,以及个人的无能为力,从而形成文学的的悲剧性基调,以及作为悲剧性基调之补偿的放达,后者往往表现为及时行乐或沉迷声色。
第三节:1.门阀制度士族庶族2.文学家族门阀制度3.家族关系伦理关系4.门阀制度阻碍了寒士的仕进之路,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怀不平,士族和庶族的对立成为这个时期的一个重要特点,寒士的不平反映在文学创作中,就成为这个时期文学的一个特色。
第四节:1.魏晋玄学2.两汉文学魏晋文学3.抽象理念道德4.崇有与贵无名教与自然言意之辨形神之辨5.这一代新人追求的那种具有魅力和影响力的人格美,就是魏晋风流。
这是玄的心灵世界的外现,也是那个乱世之下痛苦内心的折射。
魏晋风流实在乱世环境中对汉儒为人准则的一种否定,维系汉王朝统治的经学随着汉王朝的崩溃而失去了昔日的控制力,在崇尚风流的魏晋士人看来,汉儒提倡的名教是人生的执和障。
而魏晋风流就是要执除障,打开人生新的窗户,还自我本来的面目。
第五节:1.领域阶层从帝王到平民2.文化气氛文化土壤3.《洛阳伽蓝记》4.一、想象世界的丰富;二、故事性的加强;三、反切的产生和四声的发现;四、词汇的扩大;五、文学观念的多样化第六节:1.汉末建安2.嵇康阮籍3.玄言诗4.陶渊明5.既有政治理想和政治抱负,又有务实的精神、通脱的态度和应变的能力;他们不在拘泥与儒学,表现出鲜明的个性那。
政治理想的高扬、人生短暂的哀叹、强烈的个性、浓郁的悲剧色彩,这些特点构成了建安风骨的时代风格。
第一章第一节1.纪事述志游仙咏史2.《步出夏门行.观沧海》3.宴游诗抒情言志之作征人思妇的相思离别及思乡之情4.《燕歌行》5.一、继承汉乐府的传统又有所创新,现存诗歌全是乐府诗歌,直接反应汉末重大历史事件,以古题写时事。
二、在风格上以慷慨悲凉为基调,语言上极为本色。
三、四言、五言成就不凡。
第二节1.曹植2.歌唱他的理想抱负,洋溢着乐观、浪漫的情调,对前途充满信心。
3.古直悲凉便娟婉约风骨与文采4.一是由于文采富艳,二是因为他对五言诗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三是他不幸的身世引起后世文人的认同。
5.第一类是对自己和朋友遭遇迫害的愤懑。
第二类用思妇、弃妇寄寓身世,表白心迹。
第三类是述志诗。
第四类是游仙诗。
第三节1.王粲《七哀诗》2.赠答诗游乐诗3.《悲愤诗》4.作者以松柏为喻,赞颂松柏能够挺立风中而不倒,经严寒而不凋。
勉励他的堂弟坚贞自守,不因外力压迫而改变本性。
起首二句,即以松的高洁之态动人情思,凤风的肃杀之声逼人警觉,三四两句则加强了抒情的氛围。
五六两句,由风势猛烈而发展到酷寒的冰霜,由松枝的刚劲而拓宽为一年四季常端正,越发显出环境的严酷和青松岁寒不凋的特性,最后两句变换句式,以有力的一问一答作结。
诗人由外而内,由表层到深层,把读者眼光从“亭亭”“端正”的外貌透视到松树内在的本性,以此表明松树之所以不畏狂风严寒,是因为有坚贞不屈的高风亮节。
第四节1.危机感幻灭感2.《咏怀诗》八十二首政治抒情组诗3.徘徊将何见,忧思不能忘。
4.四言5.阮籍诗的风格隐约曲折,这主要是由其时代与身世决定的。
他同情曹魏,不满于司马氏,但身仕乱朝,常恐遭祸,故处事极为谨慎。
作诗亦不敢直言,常常借比兴、象征的手法来表达感情、寄托怀抱。
或借古讽今,或借游仙诗讽刺世俗。
或借写美人香草寓写怀抱。
第二章第一节1.建安、正始南朝2.陆机潘岳陆、潘3.拟古追求形式技巧的进步繁缛4.一、语言由朴素古直趋向华丽藻饰的代表;二、描写由简单趋向繁复;三、句式由散行趋向骈偶第二节1.《三都赋》2.寒士之不平及对士族的蔑视与抗争3.杂诗4.《扶风歌》5.左思的《咏诗》八首开创了咏史诗借咏史以咏怀的新路,成为后世诗人效法的范例,这是他对中国诗歌史的独特贡献,所以前人评云:“创成一体,垂世千秋。
”第三节1.曹植战国时期2.193.仕途偃蹇壮志难酬4.因为无论是写隐逸还是写神仙,都无枯燥的说理,而是以华美的文字,将隐士境界、神仙境界及山川风物都写得十分美好,具有形象性,这在当时是高出侪辈、独领风骚的,故刘勰说其“足冠中兴”,钟嵘评为“中兴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