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横纹肌肉瘤病期分类
横纹肌肉瘤案例

横纹肌肉瘤案例横纹肌肉瘤(Rhabdomyosarcoma)是一种罕见的肌肉组织恶性肿瘤,多发生于儿童和青少年身上。
它通常起源于横纹肌肉,可以发生在全身各个部位,包括头颈部、泌尿生殖系统、四肢和躯干等处。
横纹肌肉瘤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但与遗传因素、染色体异常和环境因素有关。
横纹肌肉瘤的临床表现各异,常见症状包括局部肿块、疼痛、压迫症状、出血、发热等。
诊断主要依靠组织病理学检查和影像学检查,如超声、CT、MRI等。
对于横纹肌肉瘤的治疗,常规方法包括手术切除、放疗和化疗,有时也会采用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
下面我们来看一个横纹肌肉瘤的临床案例:患者小明,男,8岁,因右侧颈部肿块就诊。
患者无明显诱因下出现颈部肿块,无疼痛、压迫症状,无发热。
体格检查,患者神志清楚,全身情况良好,颈部可见一直径约3cm的肿块,质地硬,表面光滑,活动度尚可。
血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及凝血功能均正常。
颈部超声检查显示,右侧颈部可见一个大小约3.5cm×2.0cm的混合回声肿块,边界不清。
颈部CT检查显示,右侧颈部软组织肿块,考虑恶性肿瘤可能。
经颈部肿块活检术,病理学检查提示,横纹肌肉瘤。
根据临床分期,患者被诊断为Ⅱ期横纹肌肉瘤。
综合考虑患者的年龄、肿瘤部位、病理类型等因素,制定了手术切除+化疗+放疗的综合治疗方案。
手术切除后,患者接受了多周期的化疗和放疗,治疗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不良反应,但均得到了及时有效的处理。
经过一年的治疗,患者的颈部肿块明显缩小,肿瘤生长受到控制,临床症状明显改善。
目前患者正在进行定期随访和复查,生活状态良好。
这个案例告诉我们,横纹肌肉瘤是一种需要综合治疗的恶性肿瘤,早期诊断和治疗对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至关重要。
因此,对于出现不明原因的肿块、疼痛、压迫症状等症状的患者,应及时就医并进行全面检查,以便早日发现和治疗横纹肌肉瘤。
同时,医务人员也应加强对横纹肌肉瘤的认识和了解,提高对该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水平,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11例小儿横纹肌肉瘤临床分析论文

11例小儿横纹肌肉瘤临床分析【摘要】目的:探讨小儿横纹肌肉瘤性别、年龄、发病情况、临床特点、病理、治疗措施、预后。
方法:对我院2005年1月至2010年1月收治的11例横纹肌肉瘤患儿临床资料进行分析。
结果:其中男6例,女5例;年龄5月至10岁;所有病例都以原发部位的肿块为首发表现;根据美国横纹肌肉瘤研究组(irs)的分期标准ⅰ期3例、ⅱ期1例、ⅲ期2例、ⅳ期5例;所有患儿均经病理活检确诊,其中8例行免疫组化标记检查,其中胚胎型9例,腺泡型1例,具有横纹肌样特点的横纹肌肉瘤1例;其中只有1例单纯手术,其余10例均给予手术加化疗,化疗方案均采取“上海儿童医学中心rs-99方案”;治疗后存活5例,死亡5例,失访1例。
结论:儿童横纹肌肉瘤病理类型以胚胎型为主,恶性程度高。
治疗主要采取手术加化疗为主,但死亡率仍然较高。
【关键词】横纹肌肉瘤;化疗;儿童【中图分类号】r7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4-0456-03横纹肌肉瘤(rhabdomyosarcoma,rms)是一种间质性肿瘤,占儿童肿瘤的15% ~20% ,同时也是最常见的软组织肿瘤[1]。
可发生于人体的任何部位,即使无横纹肌的部位也可发生[2]。
病理类型以胚胎型为主。
因其生长迅速,局部浸润明显,转移早而广泛,恶性程度很高,给早期诊断和有效治疗带来很大难度。
本文总结2005年1月至2010年1月在我院治疗的横纹肌肉瘤患儿11例,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1.2 肿瘤原发部位及临床表现本组11例,原发右眶2例,原发左肾、右中耳、颈后、右腋窝、右颈部、右腰部、右面颊、左上睑、腹膜后各1例。
原发于右眶主要表现为右眶部肿胀,原发于左肾主要表现左腹部巨大包块,原发于右中耳主要表现右侧口眼歪斜、右耳疼痛、右侧外耳道流水,其余原发于颈后、右腋窝、右颈部、右腰部、右面颊、左上睑、腹膜后的主要表现都为原发部位的肿胀。
儿童颈胸部横纹肌肉瘤的CT表现及病理分析

儿童颈胸部横纹肌肉瘤的CT表现及病理分析辛增文; 闫成功; 隋海晶【期刊名称】《《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年(卷),期】2019(017)006【总页数】3页(P641-643)【关键词】儿童; 颈胸部; 横纹肌肉瘤;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病理【作者】辛增文; 闫成功; 隋海晶【作者单位】上海市浦东新区中医医院放射科上海 200000; 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医院放射影像科上海 201200【正文语种】中文横纹肌肉瘤(rhabdomyosarcoma,RMS)是一种从间充质向横纹肌方向分化的恶性肿瘤,占儿童恶性肿瘤的4.5%[1-2]。
RMS 好发于头颈部、泌尿生殖系统及四肢软组织,生长迅速,局部浸润,转移早且广泛,恶性程度高[3]。
笔者对7 例颈胸部RMS 患儿的病理类型和CT 图像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进一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上海市浦东新区中医医院及浦东新区人民医院2016 年1 月至2018 年12 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7 例颈胸部RMS 患儿,其中男4 例,女3 例,男女比例1.33∶1;年龄11 个月~13 岁,平均(5.1±2.3)岁。
临床表现为患侧颈部肿胀、胸壁或腋下包块,伴或不伴疼痛,反复低热等。
1.2 仪器与方法采用联影16 层MSCT 机,患儿取仰卧位,头先进,不能配合的幼儿采用10%水合氯醛灌肠镇静,剂量0.5 mL/kg 体质量。
扫描参数:120 kV,80~100 mA,层厚5 mm,层距5 mm,螺距1,扫描范围为下颌角至膈肌下方,肿块位置增加3 mm 薄层扫描,扫描范围尽量扩大以保证病变完整显示。
增强扫描对比剂采用欧乃派克团注,剂量1.5~2 mL/kg 体质量,流率1.5~3 mL/s,注射后20~30、50~60 及90~120 s 分别行动脉期、静脉期及延迟期扫描。
1.3 图像分析由2 名10 年以上诊断经验的医师采用盲法阅片,分别观察肿块的发生部位、大小、形态及CT 图像特点,观察是否有周围脏器、骨质浸润、远处转移,以及胸腔积液等。
20例儿童横纹肌肉瘤临床特点与治疗策略

横纹肌肉瘤由哪些因素引起

横纹肌肉瘤由哪些因素引起
一、概述
横纹肌肉瘤疾病是属于肿瘤科和肿瘤外科疾病的,横纹肌肉瘤疾病是发生在自胚胎间叶组织的恶性肿瘤疾病,横纹肌肉瘤疾病的发病率是低于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和脂肪肉瘤的,横纹肌肉瘤疾病是多发发生于青少年时期的,横纹肌肉瘤疾病的临床症状表现是多样性的,因为病理的改变和多重性以及发病部位的不同,这样就使横纹肌肉瘤疾病成为了小儿肿瘤中最复杂的一种,
二、步骤/方法:
1、人们最为常见的横纹肌肉瘤疾病包括,胚胎型横纹肌肉瘤,胚胎型的横纹肌肉瘤,多发病于八岁以前的儿童的,平均年龄在六岁左右的,腺泡型横纹肌肉瘤,多发病于青春期的男性平均年龄为十二岁左右,
2、横纹肌肉瘤疾病的发病原因是不明确的,但是引发横纹肌肉瘤疾病是不排除遗传因素的,染色体异常也可能是引发横纹肌肉瘤疾病的原因,还有基因融合等因素,都是可能引发横纹肌肉瘤的,
3、横纹肌肉瘤患者可以采用西医的治疗方法来治疗的,化疗在治疗横纹肌肉瘤,是极其重要的,化疗是,治疗横纹肌肉瘤提高生存率最重要的方法,尤其是治疗儿童,胚胎型横纹肌肉瘤的疗效是最为显著的,
三、注意事项:
横纹肌肉瘤患者应选用高蛋白和高维生素,含有易消化的食物来食用的,食物经过合理的营养搭配,适当的烹调,是可以提高患者的食欲的,这样会使患者在饮食当中的营养及能量能满足人体的需要,。
《儿童及青少年横纹肌肉瘤诊疗规范(2019版)》要点

《儿童及青少年横纹肌肉瘤诊疗规范(2019版)》要点一、概述横纹肌肉瘤(RMS)是儿童期最常见的软组织肿瘤,占儿童肿瘤的6.5%左右。
其临床表现多样,异质性强,预后与肿瘤原发部位、大小、压迫及侵犯周围组织、器官程度以及病理类型有关。
原发部位以头颈部及泌尿生殖系统最常见,其次为四肢、躯干等其余部位。
RMS对化疗、放疗敏感,但单一治疗效果差,需要肿瘤内、外科、放疗等多学科联合的综合治疗。
二、适用范围病理诊断明确为RMS,未经治疗的、<18岁的所有患儿,无严重脏器功能不全,符合儿童肿瘤诊治的伦理要求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三、诊断(一)临床表现RMS可发生于全身任何部位,临床表现取决于肿瘤的原发部位。
RMS最好发的部位为头颈部(占40%),泌尿生殖道(占25%),以及四肢(占20%)。
头颈部的RMS可分为三个区域,分别为脑膜旁,眼眶及非眼眶、非脑膜旁区域。
RMS诊断时约25%发生远处转移,其中肺是最常见的转移部位,约占40%~45%;其次是骨髓转移,约占20%~30%,骨转移占10%。
(二)病理分型1. 胚胎型(ERMS):2. 腺泡型(ARMS):3. 多形型或间变型:(三)辅助检查1. 血常规、尿常规、血生化、凝血检查(1)血常规检查:患儿可表现为贫血;有骨髓浸润者可出现全血细胞减少。
(2)尿常规检查:泌尿生殖道肿瘤可有血尿表现。
(3)血生化检查:肝肾功能、LDH、电解质是必查项目。
肿瘤负荷大的患者可出现血尿酸及乳酸脱氢酶增高。
(4)凝血功能:包括PT、APTT、TT、FIB、D-二聚体、FDP。
有骨髓浸润、高肿瘤负荷、巨大瘤灶合并肿瘤破裂出血者可出现FIB下降,D-二聚体升高等。
2. 影像学检查(1)X线平片检查:原发部位的X线检查可以发现肿瘤钙化、骨侵犯等。
可以辅助诊断肿瘤肺部转移。
(2)CT扫描:肿瘤原发部位通常行增强CT扫描来辅助诊断瘤灶大小及局部软组织、骨骼侵犯情况,以及用来评估治疗反应。
【疾病名】小儿横纹肌肉瘤【英文名】pediatricrhabdomyosarcoma...

【疾病名】小儿横纹肌肉瘤【英文名】pediatric rhabdomyosarcoma【缩写】【别名】pediatric rhabdosarcoma【ICD号】M8900/3【概述】横纹肌肉瘤(rhabdomyosarcoma)是发生自胚胎间叶组织的恶性肿瘤。
横纹肌肉瘤占儿童实体肿瘤的15%,软组织肉瘤的50%。
临床表现的多样性、病理改变的多重性以及发病部位的不同,使横纹肌肉瘤成为小儿肿瘤中最复杂的一种。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针对肿瘤的不同发生部位及其扩展的范围采用化疗、放疗与手术相结合的措施,患者的生存率有了显著地提高。
最早对横纹肌肉瘤的描述是在1854年,Webner报道了1个21岁舌部横纹肌肉瘤的病人。
1946年Stout详细报道了一组成人4肢及躯干恶性肿瘤的患者。
1952年和1954年Pack分别报道了一些婴儿及儿童横纹肌肉瘤的病例。
1958年Horn和Enterline将横纹肌肉瘤分成以下4种亚型:胚胎型、腺泡型、葡萄簇型和多形型。
早期的根治性手术方法包括截肢、骨盆及眼眶肿瘤剜除术。
根据肿瘤发生部位不同,生存率不等。
1950年Stobbe报道对头颈部肿瘤加以放疗可提高疗效。
1965年Edland介绍的大剂量放疗成为治疗不能完整切除的肿瘤的标准方法。
化疗药的应用包括长春新碱、放线菌素D和环磷酰胺(长春新碱方案),效果各有差异。
1961年Pinkel和Pinkren提倡术后预防性化疗及放疗,标志着综合治疗的开端,由此导致1972年横纹肌肉瘤治疗协作组织(Intergroup Rhabdomyosarcoma Study,IRS)成立。
现在大部分关于横纹肌肉瘤的治疗措施都以此和国际儿科肿瘤协会(SIOP)的研究成果为基础。
【流行病学】少发生于成人。
男性较女性多见。
美国每年报道大约250个儿童横纹肌肉瘤的新病例。
其发病率白人儿童为每年4.3/100万,黑人为每年3.3/100万。
胚胎型横纹肌肉瘤,多发于8岁前儿童(平均年龄为6岁),腺泡型横纹肌肉瘤,见于青春期男性(平均年龄为12岁),多型性横纹肌瘤最常见于成人,也可见于儿童。
小儿横纹肌肉瘤的科普知识

治疗
治疗
手术:将肿瘤切除。 化疗:通过药物治疗来杀灭癌 细胞。
治疗
放疗:利用高能射线杀灭癌细胞。
靶向治疗:通过抑制癌细胞的生存和增 殖,达到治疗目的。
预后
预后
小儿横纹肌肉瘤的预后因病情 不同而异,早期发现、及时治 疗可以提高治愈率。
对于病情较为严重的患者,疗 效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预后
对于痊愈后的患者,需长期随访和治疗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避免复发和转移。
谢谢您的观赏聆听
症状
症状
肿块:常出现在患处皮肤下,质地坚硬 。
疼痛:疼痛不一定出现,但当病变部位 位于梨状肌、肾脏等重要组织时可能出 现疼痛。
症状
伴随症状:可能出现食欲下降 、发热、贫血等非特异性症状 。
诊断
诊断
影像学检查:超声、CT、MRI等可发现 肿块。
组织学检查:通过取肿瘤组织进行活检 或手术切除,明确病理类型和分级。
小儿横纹肌肉 瘤的科普知识
目录 引言 发病 症状 诊断 治疗 预后
引言
引言
小儿横纹肌肉瘤是一种儿童常 见的恶性肿瘤。
本次PPT将会对小儿横纹肌肉瘤 的发病、症状、诊断和治疗进 行科普。
发病
发病
年龄:5岁以下儿童最常见。 原因:多是遗传因素和基因突变引起。
发病
发病部位:通常发生在头颈部 、肾脏和生殖器官等部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儿童横纹肌肉瘤病期分类
【文章来源】
【儿童健康前沿】公众号,如需转载,请出名出处。
儿童横纹肌肉瘤的病期
如被诊断为儿童横纹肌肉瘤,会根据肿瘤的病期和术后肿瘤的残留情况来决定治疗方案
检查肿瘤细胞在体内是否有扩散、转移的过程,被称为病期分类。
由于需要制定治疗方案,所以掌握病期是非常重要的,医生为了判断病期,还会参考诊断结果。
对于儿童横纹肌肉瘤的治疗方法,根据病期和术后肿瘤的残留量决定。
为了确认手术是否将全部肿瘤细胞切除干净,病理医生会用显微镜检查肿瘤被切除的末端区域和淋巴结等组织。
体内扩散的三种途径
肿瘤细胞通过组织、淋巴系统、血液转播
◇组织:肿瘤从发生的位置向邻近区域扩散。
◇淋巴系统:肿瘤从发生的位置向淋巴系统侵犯扩散,肿瘤细胞通过淋巴管移动到身体其他部位。
◇血液:肿瘤从发生的位置向血液侵犯扩散,肿瘤细胞通过血管移动到身体其他部位。
肿瘤从发生的位置向体内其他部位扩散
肿瘤在体内向其他部位发展的情况被称为转移。
肿瘤细胞脱离最初所生长的位置(原发性肿瘤),通过淋巴系统和血液移动。
◇淋巴系统:肿瘤细胞侵犯淋巴系统,通过淋巴管向体内其他部位移动,之后扎根生成新的肿瘤(转移性肿瘤/继发性肿瘤)。
◇血液:肿瘤细胞侵犯血液系统,通过血管向体内其他部位移动,之后扎根生成新的肿瘤(转移性肿瘤/继发性肿瘤)。
转移性肿瘤和原发性肿瘤都属于同类肿瘤。
例如:横纹肌肉瘤转移到肺部的情况,肺部的肿瘤细胞,实际上就是横纹肌肉瘤的细胞,这种情况就属于转移性(继发性)横纹肌肉瘤,而不是肺癌。
儿童横纹肌肉瘤的病期分类,有三种类型
对于儿童横纹肌肉瘤病期的分类,为了可以详细描述肿瘤发展的程度,使用三种不同的方法进行分类。
◇病期分类
◇临床分类
◇风险群分类
病期分类,根据肿瘤大小以及位置和是否有转移划分
病期Ⅰ:肿瘤大小不同,没有淋巴结转移,在以下其中之一的“预后良好”部位
发生的肿瘤:
◇眼球或眼部周边。
◇头颈部(脑和脊髓邻接组织未侵犯)。
◇胆囊和胆管。
◇睾丸、阴道、子宫。
在“预后良好”部位发生的肿瘤,预后会较好。
如果肿瘤发生在上述以外的位置,都属于“预后不良”的部位。
病期Ⅱ:肿瘤发生在“预后不良”部位,肿瘤直径≤5cm,无淋巴结转移。
病期Ⅲ:肿瘤发生在“预后不良”部位,有以下情况之一:
◇肿瘤直径≤5cm,有近端淋巴结转移。
◇肿瘤直径>5cm,也会有近端淋巴结转移的情况发生。
病期Ⅳ:肿瘤大小不同,也会有近端淋巴结转移的情况发生,有体内远端转移(如:肺部、骨髓、或骨骼等部位)。
临床分类是根据肿瘤是否有转移和术后切除残留量划分
临床Ⅰ:局限性肿瘤、手术完全切除,肿瘤切缘阴性(手术切除肿瘤的边缘,在显微镜下未发现癌细胞)。
临床Ⅱ分为:ⅡA、ⅡB、ⅡC
ⅡA:手术切除肿瘤,术后切缘阳性(手术切除肿瘤的边缘,在显微镜下发现癌细胞)。
ⅡB:肿瘤有近端淋巴结转移,手术切除肿瘤和被转移淋巴结。
ⅡC:肿瘤有近端淋巴结转移,手术切除肿瘤和被转移淋巴结。
术后切缘阳性(手术切除的组织边缘,在显微镜下发现癌细胞)。
临床Ⅲ:病理样本或手术切除组织,肉眼所见发现肿瘤残留。
无远端转移。
临床Ⅳ:发现肿瘤的时候已有远端转移。
◇影像发现肿瘤。
◇脑、脊髓、肺部周围和腹部体液中发现癌细胞,或这些区域发现肿瘤。
风险群分类是根据病期分类和临床分类划分
风险群表示横纹肌肉瘤的复发可能性。
对于横纹肌肉瘤儿童的治疗,为了降低复发的可能性,应该进行化学疗法(化疗)治疗。
根据儿童横纹肌肉瘤患者的风险群分类,所使用的化学药物种类,剂量,疗程都不相同。
以下为风险群分类:低风险的儿童横纹肌肉瘤
◇发生在“预后良好”部位的胚胎型横纹肌肉瘤。
术后使用肉眼即可看见残留肿瘤,有近端淋巴结转移。
以下为“预后良好”部位:
▷眼球或眼部周边。
▷头颈部(脑和脊髓邻接组织未侵犯)。
▷胆囊和胆管。
▷睾丸、阴道、子宫。
◇发生在“预后良好”部位以外的胚胎型横纹肌肉瘤。
术后肿瘤残留量只能使用显微镜才能发现。
有近端淋巴结转移。
中风险的儿童横纹肌肉瘤
◇发生在“预后良好”部位以外的胚胎型横纹肌肉瘤。
术后肿瘤残存观察,根据情况使用肉眼或只能使用显微镜都可发现。
有近端淋巴结转移。
◇发生在“预后良好”或“预后不良”部位的腺泡型横纹肌肉瘤。
术后肿瘤残留量只能使用显微镜才能发现。
也会有近端淋巴结转移的情况发生。
高风险的儿童横纹肌肉瘤
胚胎型横纹肌肉瘤或腺泡型横纹肌肉瘤。
有近端淋巴结转移。
有一处或多处远端转移。
儿童横纹肌肉瘤的复发
儿童横纹肌肉瘤在治疗后有可能会在同一部位或其他部位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