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市大朗镇总体规划

合集下载

东莞市主城区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研究

东莞市主城区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研究

东莞市主城区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研究项目背景香港-深圳-广州-珠海-澳门正在形成一个都市区域,那个地点将成为21世纪杰出的工业、商业与文化中心。

区域核心都市业已完成产业的置换和升级,中小都市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技术升级也在持续进行。

从1991年至2000年广东省高新技术产品产值以年均50%以上的速度增长。

2000年,广东省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已达2846.81亿元,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17.2%。

高新技术产业的进展为东莞提供了新的进展空间。

东莞凭籍区位优势成为我国外向型加工产业的重要基地之一,社会经济进展取得了长足进步,在交通沿线形成高度城镇化地域。

2000年东莞市国内生产总值493亿,“五普”人口为645万,其中户籍人口153万。

但从进展竞争能力上,其城镇社会文化环境,基础设施水平和产业空间构成尚表现出城镇化初级时期的特点,距现代都市化的要求尚有相当距离。

按照广东省委指示,东莞要抓好都市现代化建设,使它从出口加工基地型都市向区域性经济中心都市转变,并与广州、深圳和谐进展,共同构成珠三角组合都市群。

在此基础上,东莞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建设以国际制造业名城为特色的中心都市”的战略目标和“一网两区三张牌”、将现有市区-同沙-松山湖科技园区在功能上整合为一个整体,建设东莞“大城区”的构想。

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东莞市主城区范畴为东莞都市总体规划范畴2 73平方公里和寮步、大朗、大岭山三个镇(含松山湖高新技术开发区),土地面积578平方公里,现状总人口153.65万人,其中常住人口47.36万人,暂住人口106.28万人。

一.从“基地”到“名城”——东莞宏观进展战略的重大转变东莞的的经济尽管发达,但都市化进程远远落后于工业化进程。

从80年代到90年代中期,东莞同意了大量香港转移来的加工工业,成为香港的工业区;90年代以来,专门是通过“九五”期间的努力,东莞已成为全球有阻碍的制造业基地之一。

多年来,市区占全市的经济比重和人口比重不高,且没有提升的趋势。

东莞中央商务核心区城市设计及修建性详细规划 设计导则

东莞中央商务核心区城市设计及修建性详细规划 设计导则
三个特色纽带+三个主题广场
生态休闲景观带
金融广场 商业广场
商务联系景观轴
科技广场 商业休闲景观轴
6
金融商务区 国际消费区 科贸创新区
功能分区:主要划分为北、中、南三个功能片区,北 部片区延续行政文化中心的职能,规划为金融商务 区;中部片区结合轨道站点的综合开发,规划为国际 消费区;南部片区对接南城总部基地,规划为科贸创 新区。
空间组织导引(弹性控制):
通过各个地块内建筑、植物、构筑物围合成的 庭院,组织开敞式的城市空间。建筑节点通过步行通 道、二层步行连廊联系,形成完整相通的城市公共空 间体系,体现商务社区促进交流的特点。整体布局统 一,区域边界清晰,创造出整洁有序的区域城市意 象。在广场等节点细部处理上注重人性化的设计和变 化,提高区域的认知度和归属感。建筑最高高度400 米,形成地标,裙房3到5层。
垂直功能设置(刚性控制):
公共设施布置在在公共广场周边,为办公人群 提供便利服务。功能在垂直方向分布体现公共功能围 绕着公共空间展开的原则。底层和地下一层布置公共 服务设施,建筑上部为相对单纯办公、酒店功能。
功能比例控制(刚性控制):
该区域商务功能比例超过60%,其他辅助服务功 能只占约40%,其中包括有商业服务,文化娱乐,酒 店住宿等。
科贸创新区
该组团位于基地南侧、新基河南岸 的位置,主要功能为科技企业区域总 部、科技研发与展示、商务办公等。以 科技广场为活动核心,周边布置科技创 新类的不同功能。
7
1. 整体控制要素导则
1.1区域
分区
国际消费区 平面功能分区(刚性控制):
以地铁为增长极,引发第一经济圈层—购物中 心;形成第二圈层—商品交易、品牌总部、配套商 务办公;又形成第三圈层—时尚展示作为衍生产 品;进而配置餐饮、公寓等其他配套圈层功能。功能 分区作为强制性制性要求指导地区项目建设。

广东省东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广东省东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广东省东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合理规划和利用土地资源对于一个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广东省东莞市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城市之一,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东莞市土地资源现状东莞市地处珠江三角洲东岸,地理位置优越,土地总面积约 2465 平方千米。

然而,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土地资源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

在土地利用结构方面,建设用地所占比例较高,主要集中在城镇和工业园区;农用地面积相对减少,尤其是耕地资源受到一定程度的挤压;未利用地的开发潜力有限。

从土地质量来看,部分地区存在土壤污染、土地退化等问题,影响了土地的利用效率和生态功能。

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目标1、保障经济发展用地需求为东莞市的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充足的土地空间,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2、保护耕地和基本农田坚守耕地红线,确保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3、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提高建设用地的集约利用水平,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

4、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增加生态用地面积,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构建良好的生态系统。

三、土地利用的功能分区1、城镇建设用地区集中布局城市中心区、各镇区的城镇建设用地,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提高城镇的承载能力和辐射带动作用。

2、工业集中区划定专门的工业园区,引导工业企业集聚发展,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

3、农业保护区将优质耕地、基本农田划定为农业保护区,严格保护,保障农产品的供应和农业生产的稳定。

4、生态保护区包括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水源保护区等,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维护生态平衡。

四、土地利用的具体措施1、加强土地用途管制严格按照规划确定的土地用途进行管理,严禁擅自改变土地用途。

2、推进节约集约用地通过提高建筑容积率、盘活闲置土地等方式,提高建设用地的利用效率。

3、加大耕地保护力度建立健全耕地保护制度,加强耕地质量建设,防止耕地流失。

东莞产业环保政策分析

东莞产业环保政策分析

东莞环保政策分析1、哪些主要污染物受管控主要有大气污染物、水污染、固体废物和环境噪声等污染。

工业废水、城镇水污染、农业和农标水污染、船舶水污染;水污染物3项指标:工业废水排放量、化学需氧量(COD )、氨氮(NH3-N )。

燃煤、工业、机动车船、扬尘、农业等大气污染的综合防治,推行区域大气污染联合防治,对颗粒物、二氧化硫(SO2)、氮氧化物(NOX )、挥发性有机物(VOCs )、氨等大气污染物和温室气体工业固体废物、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农业固体废物、危险废物等工业噪声、建筑施工噪声、交通运输噪声、社会生活噪声等大气污染物水污染物固体废物环境噪声门类类别报告书报告表登记表食品制造业糖果、巧克力及蜜饯制造;方便食品制造;罐头食品制造——除单纯分装外的——纺织业棉纺织及印染精加工;毛纺织及染整精加工;麻纺织及染整精加工;丝绢纺织及印染精加工;化纤织造及印染精加工;针织或钩针编织物及其制品制造;家用纺织制成品制造;产业用纺织制成品制造有洗毛、脱胶、缫丝工艺的;染整工艺有前处理、染色、印花(喷墨印花和数码印花的除外)工序的;有使用有机溶剂的涂层工艺的有喷墨印花或数码印花工艺的;后整理工序涉及有机溶剂的;有喷水织造工艺的;有水刺无纺布织造工艺的——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业皮革鞣制加工;皮革制品制造;毛皮鞣制及制品加工有鞣制、染色工艺的其他(无鞣制、染色工艺的毛皮加工除外;无鞣制、染色工艺的皮革制品制造除外)——家具制造业木质家具制造;竹、藤家具制造;金属家具制造;塑料家具制造;其他家具制造有电镀工艺的;年用溶剂型涂料(含稀释剂)10吨及以上的其他(仅分割、组装的除外;年用非溶剂型低VOCs 含量涂料10吨以下的除外)——造纸和纸制品业纸浆制造;造纸(含废纸造纸)全部(手工纸、加工纸制造除外)手工纸制造;有涂布、浸渍、印刷、粘胶工艺的加工纸制造——文教、工美、体育和娱乐用品制造业文教办公用品制造; 乐器制造;体育用品制造; 玩具制造;游艺器材及娱乐用品制造有电镀工艺的;年用溶剂型涂料(含稀释剂)10吨及以上的有橡胶硫化工艺、塑料注塑工艺的;年用溶剂型涂料(含稀释剂)10吨以下的,或年用非溶剂型低VOCs 含量涂料10吨及以上的;年用溶剂型胶粘剂10吨及以上的,或年用溶剂型处理剂3吨及以上的——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基础化学原料制造;农药制造;涂料、油墨、颜料及类似产品制造;合成材料制造;专用化学产品制造;炸药、火工及焰火产品制造全部(含研发中试;不含单纯物理分离、物理提纯、混合、分装的)单纯物理分离、物理提纯、混合、分装的(不产生废水或挥发性有机物的除外)——医药制造业化学药品原料药制造;化学药品制剂制造;兽用药品制造;生物药品制品制造全部(含研发中试;不含单纯药品复配、分装;不含化学药品制剂制造的)单纯药品复配且产生废水或挥发性有机物的;仅化学药品制剂制造——化学纤维制造业纤维素纤维原料及纤维制造;合成纤维制造全部(单纯纺丝、单纯丙纶纤维制造的除外)单纯纺丝制造;单纯丙纶纤维制造——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重点类别)国家根据对环境的影响程度,对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实行分类管理。

东莞产业布局及规划(最新)

东莞产业布局及规划(最新)

一、主要发展产业及目标按照“服务优先、高端带动、适度重化、新兴培育、自主创新、循环集约、整体推进”的原则,实施产业转型升级战略,突出建设国际重要现代产业制造中心、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三大重点,推动“东莞制造”向“东莞创造”转变,加快构建结构合理、发展集聚、竞争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提升“东莞制造”品牌,增强产业竞争力和城市综合服务能力。

现代服务业:重点发展金融、物流、商务会展、信息服务、文化创意、总部经济、服务外包等现代服务业。

传统制造业:重点打造虎门服装、大朗毛织、长安模具、厚街家具、中堂造纸等具有国内外影响力的区域品牌,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增强整体竞争力。

先进制造业:重点发展装备制造、汽车及零配件、石化、船舶制造等行业。

信息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以松山湖IT产品研发园为核心,建设信息产业高技术产业基地五大组团:1.市区组团:发展软件、数字创意、数字传媒等信息服务业和精密装备制造业等;2.石龙组团,发展具有自主技术和品牌优势的数码办公设备、光学电子、消费电子、信息服务等高科技产业及电脑配件、电子元器件等;3.塘厦组团,发展电源、通讯电子、汽车电子、航空电子等产业链,以产业集聚推动产业升级;4.长安组团,发展移动通讯终端、电脑周边设备等;5.东部组团,发展电子专用设备、半导体集成电路、LED节能灯、液晶显示器等。

汽车产业:重点发展轿车用发动机配套件、车用轴承、车用电机、车身/底盘电子装备、汽车安全电子设备、电子导航系统,完善汽配产业配套体系,打造汽车产业集群。

战略新兴产业:以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区为龙头发展高技术产业,推动向产业链高端环节延伸。

大力发展高端新型电子信息、电动汽车、半导体照明、太阳能光伏、生物医药、民用核技术、新材料、节能环保、海洋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二、整体产业发展规划功能定位:珠江三角洲地区性中心城市,东莞市的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中心,全国重要的信息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基地,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城市。

大朗镇圣堂花园建设项目

大朗镇圣堂花园建设项目

大朗镇圣堂花园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编制单位:东莞市环境保护技术服务中心编制日期:2011年5月目录1项目概况 (3)1.1基本情况 (3)1.2选址、四置情况 (3)1.3总平面布局及功能分布情况 (4)1.4建设内容与建设进度 (7)2项目工程分析 (7)3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9)3.1地表水现状监测与评价 (9)3.2环境空气现状监测与评价 (10)3.3噪声现状监测与评价 (10)3.4生态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10)4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11)4.1施工期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11)4.2运营期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13)4.3内、外环境因素对项目自身的影响分析 (15)4.4生态适宜性和景观影响分析 (16)5 环境保护与污染防治措施 (18)5.1施工期环境保护措施 (18)5.2运营期环境保护措施 (19)6 环境风险分析 (20)7 清洁生产与总量控制 (20)8 “三同时”环保验收内容 (21)9环境经济损益分析 (22)10 项目选址与布局合理性分析 (22)11公众参与 (22)1项目概况1.1基本情况大朗镇圣堂花园建设项目由东莞市大朗镇圣堂社区居民委员会投资22000万元兴建,其总用地面积为41010.869m2,总建筑面积为116171.159m2,选址位于东莞市大朗镇圣堂村升平北路(东经113°55'52.13",北纬22°55'57.06")。

该项目已于2010年6月28日取得了由东莞市城乡规划局颁发的东莞市《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用地红线图号为2010-16-10001,详见附件5),确定用地性质为二类居住用地。

1.2选址、四置情况项目选址于东莞市大朗镇圣堂村升平北路,属于居住、商业、工业混合区。

选址东面紧临升平北路,隔路为出租屋和工厂等;南面隔路为大和商贸城;西面为规划中的长圣路,隔路为长塘花园;西南面隔路为新世纪添一居;北面紧邻大朗镇实验小学。

东莞市城市总体规划文本(2000~2015)

东莞市城市总体规划文本(2000~2015)

东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0-2015)文本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东莞市城建规划局2001年1月项目名称:东莞市城市总体规划项目委托单位:东莞市城建规划局项目承担单位: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总院院长:王静霞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总院总规划师:王景慧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分院院长:李迅高级城市规划师王凤武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分院总规划师:范钟铭高级城市规划师王祖毅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项目负责人: 刘泉高级城市规划师杨律信分院顾问总工、高级城市规划师项目组成员:曾宇城市规划师乔继明博士、高级城市规划师魏天爵城市规划师蒋朝辉助理城市规划师朱文华高级城市规划师周建民博士、高级城市规划师郝天文工程师马林涛助理工程师洪昌富高级工程师王瑞石高级工程师王召森工程师何林林高级城市规划师秦晓昂城市规划师孔彦鸿工程师曲毅高级城市规划师刘永合工程师东莞市参加人员:朱川局长、城市规划师卢沛超副局长、城市规划师叶伟南副局长李天海科长、城市规划师刘林宏科长、城市规划师雷劲松助理规划师吴志刚规划院院长、高级工程师邱磊规划院所长、高级规划师目录第一章总则 (1)第二章社会经济发展 (2)第三章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2)第四章城市性质 (5)第五章城市规模 (5)第六章城市总体结构 (5)第七章居住用地规划 (8)第八章公共设施用地规划 (9)第九章工业及仓储用地规划 (10)第十章城市对外交通规划 (12)第十一章城市道路交通规划 (13)第一节道路系统 (13)第二节道路交通设施 (15)第三节公共交通 (17)第十二章绿地系统及城市景观规划 (18)第一节绿地系统 (18)第二节城市景观 (19)第十三章旧城改造与更新规划 (20)第十四章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22)第十五章环境保护规划 (23)第十六章环境卫生规划 (24)第十七章给水工程规划 (24)第十八章排水工程规划 (25)第十九章燃气工程规划 (26)第二十章供电工程规划 (27)第二十一章电信、邮电工程规划 (27)第二十二章城市防灾规划 (28)第一节消防工程 (28)第二节人防工程 (28)第三节防震减灾工程 (29)第四节防洪工程 (29)第二十三章近期建设规划 (30)第二十四章城市远景发展的有关问题 (31)第二十五章规划实施措施 (32)第二十六章附则 (33)第一章总则第一条本规划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和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制订,是东莞市域范围内城市建设的指导性文件。

东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0-2015)

东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0-2015)

东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0-2015)文本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社会经济发展第三章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第四章城市性质第五章城市规模第六章城市总体结构第七章居住用地规划第八章公共设施用地规划第九章工业及仓储用地规划第十章城市对外交通规划第十一章城市道路交通规划第一节道路系统第二节道路交通设施第三节公共交通第十二章绿地系统及城市景观规划第一节绿地系统第二节城市景观第十三章旧城改造与更新规划第十四章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第十五章环境保护规划第十六章环境卫生规划第十七章给水工程规划第十八章排水工程规划第十九章燃气工程规划第二十章供电工程规划第二十一章电信、邮电工程规划第二十二章城市防灾规划第一节消防工程第二节人防工程第三节防震减灾工程第四节防洪工程第二十三章近期建设规划第二十四章城市远景发展的有关问题第二十五章规划实施措施第二十六章附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本规划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和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制订,是东莞市域范围内城市建设的指导性文件。

第二条本规划基本依据包括下述标准和文件:1、《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2、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城市群规划—协调与持续发展(广东省建设委员会、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城市群规划组编著,1996年);3、《东莞市市区城市建设总体规划1989~2010年》(东莞市城建规划局,1989年);4、东莞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十五”规划(东莞市人民政府,2000年);5、东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东莞市人民政府,1999年);6、关于东莞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的说明(东莞市城建规划局,2000年)。

第三条规划修编重点:1、研究粤港协调和综合发展中东莞市的区域定位和发展职能问题,确定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和策略;2、调整和控制东莞市区土地利用和未来发展方式;3、提出各类城市用地、综合交通体系和公共服务设施的数量、布局与重大城市建设项目的安排和发展战略;4、提出市域和市区生态保护和环境整治的目标、实施策略和污染控制的具体措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莞市大朗镇总体规划(2008—2020)》已公示
东莞房地产网-房掌柜 2010-10-29 11:16 来源:南方都市报龚萍
昨日,东莞市城乡规划局对《东莞市大朗镇总体规划(2008—2020)》进行公示。

依此蓝图,未来将有3条城轨穿过大朗,加上毗邻松山湖,大朗将以“融入大市区”的姿态规划建设“一个中心,三个聚焦点”,即商贸文化中心区、毛织工贸片区、新行政服务区、松佛片区创意产业孵化基地。

本次规划范围总面积97.60平方公里,覆盖大朗镇行政辖区用地范围,规划至2020年大朗镇城市建设用地规模为47.24平方公里,人口规模为45万人。

南方都市报记者从该规划中看到,未来将有3条轨道交通经过大朗。

其中,莞惠城际轨道的大朗站位于大朗镇东北角、碧桂园北面;东莞市域轨道交通R 1线也从大岭山、松山湖穿越大朗镇,进入黄江镇;而东莞市域轨道交通R 3线从大朗北部穿越。

同时,该规划还提出,大朗未来将以“对接松山湖、融入大市区”的城市发展战略为指导,重点打造“一个中心,三个聚焦点”,即以长盛广场为龙头的商贸文化中心区、以毛织贸易中
心为龙头的毛织工贸片区、以商会大厦为龙头的新行政服务区,以及松佛片区创意产业孵化基地。

同时,中心城区、毛织工贸片区、松佛产业片区、富民产业片区和象山产业片区将被打造成大朗的五个城市功能区,大朗镇南部则将形成一个怡人的生态景观休闲带。

该规划还显示,大朗镇内的公园、绿地特别多。

居住在大朗镇内和周边镇区的市民,不仅可以到荔香湿地公园、凤山生态公园和樟木头林场郊野公园等3个生态公园享受大自然的清新空气,还可以在镇内的近20个城市公园里游玩休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