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学

《普通创造学》总复习

第一章绪论
本章主要阐释了创造学的含义,并分别从国外和国内两个维度介绍了创造学在西方主要国家和我国的应用与推广。通过阅读本章,同学们可以从总体上了解创造学在西方主要国家的发展。
创造学认为:创造力不仅是“人人皆有的一种潜在的自然属性”(创造学的第一条基本原理),而且人们的“创造力是可以通过科学的教育和训练而不断被激发出来、转化为显性的创造能力并不断得到提高”(创造学的第二条基本原理)的。

第二章创造学概述
本章主要讲述了创造学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创造学的学科性质以及创造学的发展历史。
创造学是研究人类创造发明活动及其一般规律的科学,其宗旨在于通过对人们创造活动和创造发明方法的研究,揭示人类创造发明的一般规律,并用以促进人们的各种创造活动,促进科学技术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就内容而言,创造学主要研究:创造活动、创造过程、创造者的人格因素和心理品质、创造力及其开发、创造性思维、创造环境、创造性人才和创造评价。
创造活动是指人们所从事的各种“新颖性”的活动。 “新颖性”有相对新颖性和绝对新颖性。 根据创造活动对社会的影响效果,创造活动大致可以分为正向创造活动和负向创造活动。凡是有利于(或至少无害于)社会发展、符合社会公德的创造活动,可称为正向创造活动。反之,凡是不利于社会发展、违背社会公德的创造活动,则称为负向创造活动。
完整的创造过程一般都要经过四个阶段,即:准备期、酝酿期、明朗期和验证期。
对创造的评价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即:对个人的评价、对创造成果的评价以及对创造者的评价。就创造成果评价而言,相比之下,对于一些实物性创造成果人们是比较容易通过实践活动来进行正确的评价和肯定的,但是对于一种新颖的创造思想、一些新颖的学术观点,则评价起来就较为困难了。
就方法而言,创造学主要采取以下研究方法,即:观察法、传记法、科学史法、比较研究法、调查征询法、测验统计法和创造案例研究法。
就学科性质而言,创造学是一门横断性学科。


第三章创造力及其开发
本章主要讲述了创造力及其开发问题,内容丰富而重要,同学们在阅读中要重点掌握创造力的开发原理以及创造力开发的相关因素。
创造力的自然属性,是指创造力是每个正常人头脑中都具有的一种潜在的能力。 一般地认为:“(1)每个人都拥有创造力,只是大小程度各异; (2)领悟了创造行为的作用方式,在各行各业,几乎都能激发潜在的创造力量; (3)

适宜的教育措施对唤起和促进儿童的创造力,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
创造力的社会属性,是指创造力是可以通过教育或训练得到开发培养而得到提高的。就目前而言,推广和实施创造教育、进行创造性思维练习、加强创造技法学习以及培养创造者的创造人格是创造力开发的主要方法和途径。
创造力开发的一般原理包括:压力原理、激励原理、流动原理和调节原理。
压力原理认为,压力是驱散怠慢、激发创造的积极因素,适当的压力对于创造力的开发是十分有意义的。压力可以来自外部,也可以来自内部。外部压力由社会压力、经济压力和工作(环境)压力组成。内部压力主要是指自我压力。
激励原理认为,通过必要的信息激励、心理激励和机制激励可以开发人们的创造力。
信息激励认为,信息独特的性质可以使信息在交流中增益,因此,人们要有意识地注意新信息,善于发现、分析和利用新信息,并在信息的激励与碰撞中激发自己的创造力。
心理激励所包括的内容较为广泛,主要是指非智力因素在激发创造力方面的重要作用。对问题钻研精神的高低、探讨问题作风的民主与否、自信心的强弱和毅力的坚定与否等,都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创造力的发挥。因此,为提高创造力,人们要善于培养刻苦的钻研精神、强烈的创新意识、民主的科研作风、百折不挠的自信心和坚强的毅力。
机制激励认为,制度环境影响着创造力。创造性环境制度有利于创造力的开发;反之,则阻碍创造力的发挥。因此,作为单位组织而言,要强化有利于创造力提高的组织制度建设,制定有利于创造发明的规章和条例,创设适宜的创造性环境以激发社会创造力的有效提高。
流动原理认为,合理的人才流动可以极大地开发人们的创造力,而不合理的流动,或像一潭死水那样不流动,就会阻碍人们创造力的发挥。按兴趣和爱好流动可以激发人们的创造力;按智力层次实施流动,注意发挥个人的特长和优势,也能激发人们的创造力。
调节原理认为,正确处理好创造目标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关系,有利于人们创造力的开发。当创造目标受阻时,人们可以适当调节原有目标,这样做可以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优势,以实现新的创造目标。
创造力开发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遵循创造力开发的一般原理是开发创造力的一个方面,另外我们还要探讨影响创造力开发的主要因素。它们是:知识因素、能力因素、人格因素和环境因素。
知识因素:知识是创造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并不是创造力的全部。创造力的大小并不完全由知识的多寡来决定。知识多的人,其创造

力并不一定就强;知识少的人,其创造力也不一定就差。但知识的多少和知识层次的高低却决定着一个人创造成果的水平及其中的“科技含量”。也就是说知识少的人一般不能进行高层次、高水平和高科技的创造活动。创造学不主张人们盲目地获取知识,也并不片面地提倡知识越多越好,而是鼓励人们建立一个合理的知识结构。
创造学认为,创造力虽然也是一种能力,但它的培养和开发却必须依赖于许多其他能力因素的培养,这些能力因素包括:自学能力、接受新思想的能力、观察能力、发现能力、想像力、分解与组合的能力以及组织能力。
观察能力是一个人全面、正确、深入地观察事物的能力。为了保证观察的准确: 一是要注意消除错觉的影响;二是要坚持观察的客观性、细致性、全面性和重复性,还要注意观察对象的代表性;三是要善于及时抓住偶发现象;四是要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因为理论决定着你能够观察到什么。
发现能力的培养对于创造力的提高意义重大,如果细分的话,发现能力可以分为发现问题的能力、发现异同的能力、发现可能的能力和发现关系的能力。
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从一定意义上说,开发一个人的创造力就是恢复和培养他的想像力。培养想像力的方法很多,其中最简单的一种就是进行“假如??”式的思考。
创造力的开发与个体的人格因素关系极为密切。与创造力开发最为密切的人格因素有自信、质疑、勇敢、勤奋、热情、紧迫感、好奇心、兴趣、情感和动机。
环境对于创造力的开发影响较大。如果按环境的范围大小来分,创造环境可以分为社会创造环境、单位创造环境和家庭创造环境。机遇作为一种特殊的创造环境,在人们的创造活动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在对待机遇问题上,有两种观点必须摒弃: 一是完全否认机遇的作用,说什么“偶然性是科学的敌人”;二是把机遇神秘化,过分夸大机遇在创造中的作用,以为创造发明全凭运气。创造者要正确认识机遇的意外性、异常性和易逝性,珍惜机遇,抓住机遇。

第四章 创造性思维及其训练
本章内容具有一定的实践性,同学们在阅读时不仅要廓清创造性思维与其他思维形式的关系,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创造性思考的方法,学会创造性结果的评价。
按思维的结果进行划分,思维可以分为创造性思维和再现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是指能够产生“新颖性”思维结果的思维(活动)。
直观思维、联想思维、幻想思维和灵感思维是经常形成创造性思维的最一般的形式。发散、逆向和侧向是创造性思维在方向上的特点。
为培养和激发创造性思维,思

维主体不仅要拥有强烈的创造欲望,而且还要掌握一些必要的思考方法,这些方法主要有:步步追踪—纵向思考法、横向转移—水平思考法、由此及彼—联想思考法、引向荒谬—逻辑矛盾思考法、反面求索—逆向思考法等等。
创造性思维的结果称之为“创造性设想”。开展群众性的创造性设想活动是获得创造性设想的重要途径。建议无须“合理化”,很多事实表明,看似“荒诞之极”的想法很可能孕育着新的创造。创造性设想的多样性和“不合理”性,要求人们学会科学地评价创造性设想。由于创造性设想仅仅是一种设想和启示,而不是什么实用模式,为此评价人员不能仅仅停留在设想的提出阶段,而要从设想出发、加以积极想像并将其不断完善,使其到达更高水平后再付诸实践。
创造性思维与逻辑思维是一种交叉关系,“有的逻辑思维是创造性思维,有的逻辑思维不是创造性思维,有的创造性思维是逻辑思维,有的创造性思维不是逻辑思维”。创造性思维与逻辑思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区别主要表现在思维的形式、方法、方向和基础上,
联系主要表现为:创造活动的思维过程之中必然要有逻辑思维的介入,同时逻辑思维也必然要与创造性思维发生一定的联系。
直观思维,就是人们不经过逐步分析而迅速对问题的答案作出合理的猜测、设想或顿悟的一种跃进式思维。直观思维是重要的创造性思维形式,它有利于人们从一些偶然事件中抓住解决问题的线索,并继而深入到问题的实质,从而最终促进发明创造。阿基米德通过直观“在澡盆中沐浴,看到身体入水后水面上升并溢出澡盆”的现象,最终找到了解决“金冠之谜”的方法,这里他依靠的是直观思维,而不是逻辑思维。
联想思维,就是人们通过一件事情的触发而迁移(想)到另一些事情上的思维。联想能够克服两个不同概念在意义上的差距,并在另一种意义上将两者联结起来。联想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形式。根据触发物和联想物两者之间的关系,联想思维还可以分为相似联想、对比联想和接近联想三种形式。
相似联想,是指联想物和触发物之间存在着一种或多种相同而有明显属性的联想,如看到鸟飞就想到飞机。
对比联想,是指联想物与触发物之间具有明显相反性质的联想,如看到白色想到黑色。
接近联想,是指联想物与触发物之间存在着很大关联或关系极为密切的联想,如看到学生想到学校等。
创造学认为进行联想就要有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精神,联想的范围越广,对创造活动就越有益。当然,联想能力的大小不仅决定于一个人的知识积累和经验丰富的程度,

而且还取决于一个人是否具有良好的思维习惯。一般来说,知识越多、见识越广的人,其联想的能力也就可能越大,但关键还取决于他是否善于联想。
幻想思维,是指与某种愿望相结合并指向未来的一种想像性思维。幻想思维是重要的创造性思维形式。幻想,因其脱离现实而常不被人们所重视,但创造学却认为幻想是一种极其可贵的品质。幻想可以使人产生创造欲望,可以促进创造活动的开展。幻想这种从现实出发而又超越现实的思维活动,可使人思路开阔而奔放,因此在创造中的作用是明显的,尤其是在创造初期更需要各种各样的幻想。
灵感思维,是人们的创造活动达到高潮后出现的一种最富有创造性的飞跃思维。研究表明灵感思维是普遍存在的。比如,人们常说,“我突然想到??”,“我灵机一动??”,“我急中生智??”,其实这就是灵感的出现。所以一般人只要掌握灵感思维的性质,善于设定适合自己的思维环境,我们深信大多数人都可出现不同程度的思维火花,产生各种灵感。
灵感的主要性质有五个,即:(1)引发的随机性; (2)出现的瞬时性; (3)目标的专一性; (4)结果的新颖性; (5)内容的模糊性。

灵感产生的条件和过程大致有如下几步: (1)头脑中有一个待解决的中心问题;(2)有足够的知识储备或观察资料积累; (3)对于渴望解决的中心问题进行过量思考; (4)适当搁置,让思维得到必要的放松。当人们在进行“过量”思考、思路进入僵化状态后,可把要解决的问题暂时放一放,使大脑放松放松,也可从事一些其他性质的工作,或者玩一玩、散散步,改换一下环境,缓冲一下紧张的思考,使大脑不再受压抑。

第五章创造原理及其技法
本章内容实用性较强,主要讲述了创造原理和创造技法。创造原理与创造技法不是一回事,编者认为创造原理较之具体的创造技法更为重要,每一种创造技法都是创造原理的具体化,因此在阅读时可以将创造原理与创造技法对照学习,活学活用是关键。
创造原理就是最基本的创造规律。作者认为创造原理应包括八种,它们是:聚合创造原理、还原创造原理、逆反创造原理、变性创造原理、移植创造原理、迂回创造原理、完满创造原理和群体创造原理,具体解释如下:
聚合创造原理:根据聚合因子和聚合方式的不同,又可分为组合创造原理和综合创造原理。组合,即是简单的叠加。组合也能产生发明创造。 如多级火箭、橡皮头铅笔。
逆反创造原理:与一般的做法和想法完全相反的做法和想法,亦常常能够促进新颖性的结果而引发创造。 如电梯就是将“人动”原理逆反为“梯动

”的结果。如用空心材料取代实心材料。电风扇变成排气扇等。
变性创造原理:就是通过改变事物已有的属性而产生创造发明。改变事物的属性,主要包括改变事物的颜色、气味、光泽、结构、材料、形状等。
移植创造原理:就是把一个已知对象中的概念、原理、方法、内容或部件等运用或迁移到另一个待研究的对象之中,从而使得研究对象产生新的突破而导致创造,联想发明法和类比发明法,其实质都是源于移植原理。
完满创造原理:人们总希望能在时间和空间上充分而完满地利用某一事物或产品的一切属性。由此而论,凡是在理论上看来未被充分利用的物品,都可以成为人们创造的目标。希望点列举法和缺点列举法都是源于完满创造原理的创造技法。利用完满创造原理对事物进行分析可以从整体和部分两个层次入手,即整体完满充分利用分析和部分完满充分利用分析。
群体创造原理:一定规模的群体思维有利于创造目标的实现。利用人才“共生效应”以提高自己的创造力是群体创造原理的具体应用。智力激励法就是源于群体创造原理的创造技法。但群体创造原理并不意味着一个研究课题组的人越多越好,群体数量与课题内容一起决定了一个最佳群体数量和结构问题。
还原创造原理: 即从一个事物的某一创造起点按人们的创造方向进行反向追索到其创造原点,再以原点为中心进行各个方向上的发散并寻找其他的创造方向,这种先还原到原点、再从原点出发解决创造的问题,往往能取得较大的成功。创造的原点是指某一创造发明的根本出发点,它往往体现该创造发明的本质所在;而创造的起点则是指创造发明活动的直接出发点,它一般只反映该创造发明的一些现象所在。
迂回创造原理:是指在创造活动中受阻,必要时不妨暂且停止在该问题上的僵局,或转入下一步行动或从事另外的活动,带着未知问题继续前进,或者试着改变一下观点、不在该问题上钻牛角尖,而注意下一个或另一个与该问题有关的另一个侧面,待其他问题解决以后,该难题或许就迎刃而解了。

创造技法是从创造原理中派生出来并与实践密切结合的可操作的具体程序和步骤。下面我们扼要介绍一下书中所列出的主要创造技法:
1 智力激励法,是由美国学者奥斯本创立的。智力激励法的做法大致可分为准备和召开小型会议两步。小型会议一般以5~10人为宜,除主持人外,可设1~2名记录员。会议时间约30~60分钟。会议进行一般应遵循下列原则: (1)会议气氛自由奔放; (2)严禁批评; (3)以谋求设想数量为主; (4)善于用别人的想法开拓自己的

思路。智力激励法可用于广告设计、技术革新、管理程序以及社会问题的处理、预测、规划等领域。
2 635法,又称“默写式智力激励法”,是德国人根据智力激励法改变过来的一种创造技法。每次会议有6人参加,坐成一圈,要求每人5分钟内在各自的卡片上写出3个设想(故名“635”法),然后由左向右传递给相邻的人。每个人接到卡片后,在第二个5分钟内再写3个设想,然后再传递出去,如此传递6次,半小时即可进行完毕,可产生108个设想。
3 奥斯本的检核表法,是针对创造的目标从多方面用一览表列出一系列思考问题,然后逐个加以讨论、分析和判断,从而获得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案或设想。一般而言,奥斯本的检核表法多是从九个方面提问进行检核的。这九个方面分别是: (1) 现有的成果有无其他更多的用途?或稍加改变后有无别的用途?(2) 过去有无类似的东西?有什么东西可供模仿?能否在现有发明中引入其他创造性设想?(3) 现有发明能否改变形状、颜色、声音、味道或制造方法?(4) 现有东西能否扩大使用范围、增加功能、延长寿命?能否添加部件、增加长度和提高强度?(5) 能否将现有的东西缩小体积、减轻重量?能否省略一些部件?能否进一步细分?(6) 能否用其他产品、材料或生产工艺、加工方法替代原有的产品或发明?(7) 能否将现有的发明更换一下型号或更换一下顺序?(8) 能否将现有的产品、发明或工艺方法颠倒一下?(9) 可否将几种发明或产品组合在一起?一般认为奥斯本的检核表法几乎适用于任何类型和场合的创造活动,因此享有“创造技法之母”的美称。
4 5W2H法,是美国陆军首创的创造技法,是一种通过为什么(Why)、做什么(What)、何人(Who)、何时(When)、何地(Where)、如何(How)和多少(How much)七个方面的提问,从而形成创造设想或方案的方法。这七个方面分别是七方面的解释内容是编者所加。
为什么(Why)?为什么发热?为什么变色?为什么要做成这个形状?为什么不用机械代替人力?为什么产品的制造要经过这么多环节?为什么非做不可?不做为什么不行?(2) 做什么(What)?条件是什么?哪一部分工作要做?目的是什么?重点是什么?与什么有关系?功能是什么?规范是什么?(3) 何人(Who)?谁来办最方便?谁会生产?谁不可以办?谁是顾客?谁会赞成?谁被忽略了?谁是决策人?(4) 何时(When)?何时要完成?何时安装?何时销售?何时产量最高?何时最切时宜?需要几天才算合理?(5) 何地(Where)?何地最适宜某物生长?何处最经济?从何处买?还有什么地方可卖?安装在什么地方最适宜?何地有资源?(6) 如何(How)?怎样做最省力?怎样做最快

?怎样做效率最高?怎样改进?怎样得到?怎样避免失败?怎样求发展?怎样增加销路?怎样提高效率?怎样使产品更加美观大方?怎样使产品使用起来更方便?(7) 多少(How much)即:功能如何?效果如何?利弊如何?安全性如何?销售额如何?成本多少?
5 类比法,是指用待发明的创造对象与某一具有共同属性的已知事物进行对照类比,以便从中获得启示而进行创造发明。创造性想像是类比法的本质,把两个看似不相关的事物联系起来,异中求同、同中求异。类比法的实施主要有三个步骤:即: (1) 选择类比对象; (2) 将两者进行分析、比较,从中找出主要的共同属性; (3) 进行类比联想,从中找出主要的共同属性。
6 属性列举法,也称特性列举法,是由美国创造学家克劳福德研究总结出来的一种创造技法。实施步骤如下: (1) 选择一个比较明确的课题,课题宜小不宜大; (2) 列举出发明对象的属性,一般从“名词属性、形容词属性和动词属性”三个方面展开列举;(3)从各个属性出发,通过提问诱发出用于革新的新方案。
7 缺点列举法,是指积极地寻找并抓住、有时甚至需要挖掘各种事物的不方便、不得劲、不美观、不实用、不省料、不轻巧、不便宜、不安全、不省力等各种缺点、问题或不足之处,从而确定创造发明目标的一种创造技法。缺点列举法简单易行且容易收到效果,备受大中学生和工矿企业生产一线人员的欢迎。
8 缺点逆用法,就是指针对某一事物中已经发现的缺点,不是采用改进缺点的做法,而是从反面考虑如何利用这些缺点从而做到“变害为利”的一种创造技法。
9 希望点列举法,“希望点”就是指创造性强且又科学、可行的希望。列举法,是指通过列举希望新的事物具有的属性以寻找新的发明目标的一种创造方法。希望点列举法的实施主要有三个步骤,即: (1) 激发和收集人们的希望; (2) 仔细研究人们的希望,以形成“希望点”; (3) 以“希望点”为依据,创造新产品以满足人们的希望。
10 形态分析法,由美国科学家兹维基创建。这种方法是先把需要解决的问题分解成若干个彼此独立的因素,然后用网络图解的方式进行排列组合,以产生解决问题的系统方案或发明的设想: (1) 详述需要解决的问题; (2) 针对需要解决的问题列举出独立因素; (3) 运用思维发散性尽可能多地列举出各个独立因素所包含的若干要素和实施途径。(4) 将各个要素组合成多种设计方案; (5) 根据发明目标,选择最佳方案。形态分析法不仅可以避免先入为主的影响,而且也可以避免单凭大脑思索而挂一漏万之不足。
以上介绍的

十种创造技法绝不是全部,请大家在阅读的时候结合自己感兴趣的课题展开分析,这样做的好处就在于活学活用,学以致用。
最后,我们来讲一下“利用专利进行创造发明”。专利一词,从法律角度上来说,即是一种“专利权”,属于知识产权的范畴。专利因所保护的对象不同而分为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三种类型。
我国从1985年4月1日起实施第一部专利法,1992年作了第一次修正,2000年8月又再次作了第二次修正,并从2001年7月1日起实行。
根据专利法,专利具有明显的独占性、地域性和时间性。
专利文献是一个知识宝库,它包括专利说明书、专利公报、发明与专利的分类资料以及查找专利文献的各种索引和工具书等等。一般所说的专利文献,多是指专利说明书。专利文献主要有以下特征: (1)寓技术、法律和经济情报于一体; (2)反映新技术快; (3)技术内容广泛,知识覆盖面大; (4)内容描述详尽; (5)系统地收录了技术发展的全过程; (6)重复量大; (7)难懂。
善于利用专利文献对于创造发明来说是极为重要的,因此也有人将其作为一种独立的创造发明技法。利用专利进行创造发明主要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进行:第一,通过调查搜索专利进行创造发明;第二,综合专利进行创造发明;第三,寻找专利空隙进行创造发明。人们利用专利文献,一方面可以从中受到很大的启发而激发自己的创意,另一方面又可寻找有关课题并进行创造性构思。因此在创造活动中应当充分重视和认真对待现有的专利文献。

第六章创造教育及其实施
本章探讨的问题是创造教育。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的今天,同学们特别是今后有志于从事教育工作的同学,在阅读本章内容后定会有所启发。
从创造学角度来理解,创造教育则是指将发明创造的理论和方法应用于教育实践从而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教育。创造教育把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造力作为教育目标,并围绕这一目标组织教学工作。创造教育大致可以分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关于创造发明的知识技巧和经验的教育;二是创造力训练;三是创造性教育,即在普通教育中以培养学生创造力为目标而展开的各项教学活动。
创造教育克服了传统教育的许多弊端,诸如:强调统一规格人才的培养、重视强制性管理、特别重视考分、忽视创造性人格培养、忽视思维的发散性训练等等,强调“不拘一格降人才”。在教学中信奉“一个不好的教师奉送真理,而一个好的教师则是教人发现真理”的原则,注重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教育、创造性人格教育、创造发明技法教育等;在教

学的实施中,不仅重视课堂教学,而且重视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在教学评价中更注重对学生分析问题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
在人类步入信息社会的21世纪,推广创造教育势在必行,它不仅是我国教育实现“三个面向”的根本要求,而且是我国教育应对激烈的国际间竞争的要求,同时也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应有之义。
富有创造性的教师队伍、富有创造性的管理队伍和富有创造性的教材是实施创造教育的基本条件,但创造教育的实施是一个系统工程,其最终解决还必须有赖于教育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