氧自由基与氧自由基清除剂依达拉奉
依达拉奉脑卒中原理

依达拉奉脑卒中原理
依达拉奉是一种自由基清除剂,用于治疗急性脑梗死和急性脑出血等脑卒中。
其原理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 抗氧化作用:脑卒中发生时,脑部血液供应中断,导致氧气和养分缺乏,产生大量自由基。
这些自由基可以引发氧化应激反应,进一步损伤脑组织。
依达拉奉作为一种自由基清除剂,可以捕获并清除自由基,减轻氧化应激对脑组织的损害。
2. 神经保护作用:依达拉奉可以抑制谷氨酸等兴奋性氨基酸的释放,减少神经元的兴奋性毒性。
此外,它还可以保护血脑屏障的完整性,减少脑水肿的发生。
3. 抗炎作用:脑卒中后,脑部会发生炎症反应,进一步加重脑组织的损伤。
依达拉奉可以抑制炎症细胞的活性,减少炎症介质的产生,从而减轻炎症反应对脑组织的损害。
4. 改善血液循环:依达拉奉可以扩张血管,增加脑部血流量,改善血液循环,为脑组织提供更多的氧气和养分。
综合以上原理,依达拉奉可以在脑卒中发生后,通过抗氧化、神经保护、抗炎和改善血液循环等多种途径,减轻脑组织的损伤,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
新型脑保护剂依达拉奉的临床应用综述

新型脑保护剂依达拉奉的临床应用综述发表时间:2012-08-31T09:08:50.93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第22期供稿作者:易超亮李晨婧[导读] 缺血性损伤主要针对血管和神经的保护一直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特定的治疗。
易超亮李晨婧(江西宜春市第二人民医院脑外科江西宜春 336000)【中图分类号】R96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22-0022-01 【摘要】众所周知,应激反应产生的氧自由基可以对包括DNA和蛋白质、脂质等细胞组成成分的损害,导致神经元、神经胶质细胞、神经纤维和血管内皮的损伤。
依达拉奉作为一种新型的自由基清除剂具有保护神经和血管内皮细胞,减轻脑水肿,抑制神经细胞凋亡等多种作用,本文就其临床应用做一简要的综述。
【关键词】依达拉奉药理机制临床应用联合用药药物不良反应依达拉奉由日本三菱制药公司研究开发,2001年6月在日本首次上市,与维生素C、E,尼莫地平等一般的抗氧化剂比有显著的效果,是首个被认可的自由基清除剂,目前的临床研究显示了其对自由基毒性损伤具有强大的抑制作用,能够减轻自由导致的级联损伤,具有脑保护作用,在临床应用中也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1 依达拉奉的药理机制依达拉奉作的主要成分为3-甲基-1-苯基-2-吡唑啉-5-酮,含亲脂性基团,为脂溶性药物,具有良好的膜通透性,静脉给药血脑屏障通透率为60%,易到达脑组织,具有保护神经细胞,减轻脑水肿,减轻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和抑制迟发性神经元死亡,改善脑机能,是一种有效的脑神经保护剂。
依达拉奉临床主要应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治疗,特别是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应用。
目前认为依达拉奉主要通过以下几方面保护神经组织:清除羟基,抑制脂质过氧化作用;抑制白三烯的合成,保护内皮细胞,抗脑水肿作用;通过抗细胞凋亡的作用来保护缺血缺氧的神经细胞;抑制血管痉挛的作用。
2 依达拉奉在神经系统中的应用2.1缺血性损伤主要针对血管和神经的保护一直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特定的治疗。
自由基清除剂依达拉奉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_邝桐博

Research advances in pharmacological effects of free radical scavenger edaravone
KUANG Tong-bo,GAO Cong,JI Hui ( Department of Pharmacology,China Pharmaceutical University,Nanjing,Jiangsu 211198,China)
依达拉奉是一种新型的自由基清除剂,于 2001 年 4 月在日本首次上市,临床主要用于治疗缺血性 脑卒中。依达拉奉以阴离子的形态存在,可将 1 个 电子提供给自由基而达到清除自由基的目的。因 其分子结构含亲脂基团,易通过血脑屏障到达脑组 织,对脑缺血所致神经细胞损伤具有保护作用。依 达拉奉对神经细胞保护的作用机制主要有清除氧 自由 基 抑 制 脂 质 过 氧 化 反 应,调 控 炎 症 因 子,抑 制 细胞凋亡等。随着对依达拉奉的深入研究,发现除 了治疗急性脑缺血外,依达拉奉对神经系统其他有 氧化应激参与的疾病均有治疗作用。此外,依达拉 奉还对神经系统以外的其他器官具有保护作用。 本文就依达拉奉对包括神经系统在内的多器官的 药理作用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 依达拉奉对神经损伤的保护作用 1. 1 对缺血性脑损伤的保护作用 一般认为,依 达拉奉通过清除自由基,抑制细胞脂质过氧化反应 起到治疗脑缺血的作用,依达拉奉对氧化应激所致 神经 血 管 单 元 中 的 神 经 元、星 形 胶 质 细 胞、血 管 内 皮细胞损伤均有保护作用[1]。最新研究表明,细胞
·804·
安 徽 医 药 Anhui Medical and Pharmaceutical Journal 2014 May;18(5)
自由基清除剂依达拉奉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依达拉奉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

中外医疗IN FOR IGN M DI L TR TM NT 中外医疗2008NO.23C HI NA FORE I GN ME DI C AL T REATME NT 药物与临床1材料与方法1.1材料 ①动物:健康成年SD 大鼠40只,体重180~250g,雌雄不拘。
②主要试剂和材料:依达拉奉、S OD 、M DA 试剂盒。
1.2方法 1.2.1大鼠模型的制备及干预 将健康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S 组、依达拉奉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各10只。
假手术组仅进行手术而不造成缺血状态,其余3组均采用L on ga 线栓法制备大鼠M C A O 模型,梗死2h 后再灌注,同时尾静脉给药。
假手术组和NS 组给予生理盐水2m g/k g,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分别给予依达拉奉0.5mg/kg 和2mg/kg 。
再灌注后24h 测量脑组织SOD 、MDA 的含量。
1.2.2大鼠脑组织中SOD 、M DA 的检测 各组大鼠处死,在冰盘上迅速取脑,将右侧大脑制成10%的脑组织匀浆,3000r /m in ,离心10m i n,取上清液,应用黄嘌呤氧化酶法测定S OD 活性,应用硫代巴比妥酸法测定M DA 含量。
1.2.3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11.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数据用(x —±s)表示,方差分析,t 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2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NS 组脑组织中S OD 活性明显降低,MDA 含量增高(P <0.01);与N S 组比较,依达拉奉低剂量及高剂量组S OD 活性均明显提高(P<0.01),MDA 含量也明显降低(P<0.01);且依达拉奉高剂量组与低剂量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 <0.01),见表1。
表1SOD 、MDA 含量比较注:与N S 组比较,①P<0.05,②P <0.01;与假手术组比较,③P <0.013讨论研究证明,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是由于再灌注时产生的氧自由基造成的,主要病理机制是在此过程中生成过量的氧自由基,攻击细胞膜及细胞器膜,使细胞受到不可逆的损伤。
依达拉奉(化学名:3-甲基-1-苯基-2-吡唑啉-5-酮) -是近年来新发现的一种强效的细胞内氧自由基清除剂

依达拉奉(化学名:3-甲基-1-苯基-2-吡唑啉-5-酮) -是近年来新发现的
一种强效的细胞内氧自由基清除剂
依达拉奉(化学名:3-甲基-1-苯基-2-吡唑啉-5-酮) -是近年来新发现的一种强效的细胞内氧自由基清除剂,可在再植之前进入骨骼肌细胞,有效的预防缺血再灌注损伤。
学术术语来源——
依达拉奉对断肢再植后肢体的保护作用
文章亮点:
根据缺血再灌注损伤发生机制的认识,实验将依达拉奉(5 mL)+肝素(12 500 U)+甘露醇(5 mL)+地塞米松 (10 mg)用林格氏液配成混合灌注液,并在不同时段对依达拉奉组、缺血再灌注组和空白对照组中的不同指标的变化进行统计学分析,探讨其对断肢再植后肢体的保护作用。
结果证明依达拉奉为主的混合灌注液能够有效地预防再植后肢体特别是骨骼肌的缺血再灌注损伤。
关键词:
组织构建;组织工程;断肢(指)再植;依达拉奉;缺血再灌注损伤;兔;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
主题词:
器官移植;移植;胫骨;再灌注损伤;四肢;成肌细胞, 骨骼肌;生物学标记
摘要
背景:怎样减轻断肢再植后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严重程度,目前尚无有效方法。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能否对断肢再植术后肢体起到保护作用。
方法:根据不同的干预方法,将18只健康兔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3组(n=6),分别为依达拉奉组、缺血再灌注组和空白对照组。
建立左下肢的离断肢体模型,其中,依达拉奉组于再灌注前给予以依达拉奉为主的灌注液进行灌注(1.5 mg/kg),分别于2,4,8,12 h于兔的胫骨前肌取材,分别测定骨骼肌超氧化物歧化酶、髓过氧化物酶、丙二醛、Ca2+-ATP酶、Na+-K+-ATP 酶,湿质量/干质量比值,光镜下观察骨骼肌结构的病理变化。
依达拉奉说明书

依达拉奉说明书WTD standardization office【WTD 5AB- WTDK 08- WTD 2C】依达拉奉注射液说明书【药品名称】通用名:依达拉奉注射液英文名:Edaravone lnjection汉语拼音:Yidalafeng Zhusheye本品主要成分为依达拉奉,其化学名称为:3-甲基-1-苯基-2-吡唑啉-5-酮(3-Methyl-1-phenyl-2-pyrazolin-5-one)其结构式为:分子式:C10H10N2O分子量:【性状】本品为无色或几乎无色的澄明液体。
【药理毒理】药理作用依达拉奉是一种脑保护剂(自由基清除剂)。
临床研究提示N-乙酰门冬氨酸(N AA)是特异性的存活神经细胞的标志,脑梗塞发病初期含量急剧减少。
脑梗塞急性期患者给予依达拉奉,可抑制梗塞周围局部脑血流量的减少,使发病后第28天脑中NA A含量较甘油对照组明显升高。
临床前研究提示,大鼠在缺血/缺血再灌注后静脉给予依达拉奉,可阻止脑水肿和脑梗塞的进展,并缓解所伴随的神经症状,抑制脂质过氧化,从而抑制脑细胞、血管内皮细胞、神经细胞的氧化损伤。
毒理研究遗传毒性:依达拉奉Ames试验,CHL染色体畸变试验及小氧微核试验结果均为阴性。
生殖毒性:一般生殖毒性试验中,大鼠给予依达拉奉3、20、200mg/kg,20、200 mg/kg组的动物出现尿色橙褐、流泪、流涎和自主活动减少,体重和食量轻微下降;2 00mg/kg组雌鼠平均性周期延长,雌鼠、雄鼠生育力降低,胎仔胸腺残留率升高。
致畸敏感期毒性试验中,妊娠大鼠静脉注射给予依达拉奉3、30、300mg/kg,300mg/kg 组母鼠摄食量下降,体重增加减缓,给药后出现伏卧、步态不稳、自发运动减少、流泪等;各剂量组雄性胎仔体重及30mg/kg组雌性胎仔体重均低于对照组;各剂量组胎仔内脏畸形率升高,幼鼠耳廊展开、眼睑开裂、睾丸下垂、阴道开口有延迟倾向。
妊娠新西兰白兔静脉注射给予依达拉奉3、20、100mg/kg,100mg/kg组动物出现尿液橙褐色、步态失调、流泪、瞳孔缩小、呼吸异常、后肢林痹,给药部位充血、水肿、坏死及炎症;3、100mg/kg组动物胎盘重量显着增加。
依达拉奉临床使用指南

依达拉奉临床使用指南一、根据2018年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依达拉奉是一种抗氧化剂和自由基清除剂,国内外多个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试验提示依达拉奉能改善急性脑梗死的功能结局并安全,还可改善接受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患者的早期神经功能。
”和依达拉奉注射液说明书中规定该药品适应症为:急性脑梗死。
二、根据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2017年版)和该药品说明书,该药品用法用量为:一次30mg,临用前加入适量生理盐水中稀释后静脉滴注,30分钟内滴完。
每日2次,14天为一个疗程。
必须在发病后24小时内开始给药。
三、禁忌1、重度肾功能衰竭的患者(有致肾功能衰竭加重的可能)。
2、既往对本品有过敏史的患者。
四、注意事项1、轻、中度肾功能损害的患者慎用(有致肾功能衰竭加重的可能)。
2、肝功能损害患者慎用(有致肝功能损害加重的可能)。
3、心脏疾病患者慎用(有致心脏病加重的可能,或可能伴见肾功能不全)。
4、高龄患者慎用(已有多例死亡病例的报道)。
因有加重急性肾功能不全或肾功能衰竭而致死的病例,因此在本品给药过程中应进行多次肾功能检测,同时在给药结束后继续密切观察,出现肾功能下降的表现或少尿等症状的情况下,立即停止给药,进行适当处理。
尤其是高龄患者,已有多例死亡病例的报告(大部分都在80岁以上),应特别注意。
五、其他用药事宜详见药品说明书。
曲克芦丁脑蛋白水解物注射液一、根据曲克芦丁脑蛋白水解物注射液说明书,该药品适应症为:用于治疗脑血栓、脑栓塞、脑痉挛等急慢性脑血管疾病,以及颅脑外伤及脑外伤及脑血管疾病(脑供血不全、脑梗塞)所引起的脑功能障碍等后遗症;闭塞综合症、动脉硬化、血栓性静脉炎、毛细血管出血以及血管通透性升高引起的水肿。
二、根据曲克芦丁脑蛋白水解物注射液说明书,该药品用法用量为:肌内注射。
一次2-4ml,一日2次。
静脉滴注,一次4-10ml,一日一次,稀释于250-500ml生理盐水或5%葡萄糖注射液稀释后使用。
依达拉奉对百草枯中毒大鼠肺损伤的保护作用

减 轻 , 观 察 到 早 期 纤 维化 改变 。 结 论 未 依 达 拉 奉 是 一 种 新 型 的 自 由基 清 除 剂 , 减 轻 百 草 枯 中毒 后 氧 自 由基 损 伤 , 制 能 毒后所 引起的弥漫 性肺损伤 , 改 可能成 为一种新 的治疗急性
支巧明 , 海晨 , 孙 钱晓明 , 聂时南 , 邵旦兵 , 刘红梅 , 张 炜
【 摘要】 目的 自由基清除剂依达拉奉 ( dr oe 在临床用于治疗急性脑梗死 , Ea vn) a 其抗氧化作用亦可保护肺损伤 。文 中
研究探讨依达拉奉对急性 百草枯 ( aaut P 中毒致 大 鼠肺损 伤 的保 护作用 。 方 法 P rqa, Q) 7 2只 s D大 鼠随机分为空 白对照 组、 染毒组和依达拉奉治疗组 。空 白对照组 : , 次性 给予 与染 毒组等量的等渗盐水 ; 毒组 :2只 , 8只 一 染 3 一次性腹腔注射百草 枯溶液 1 m k , 8 s g 染毒后不进行任何 治疗 ; / 依达拉奉治疗组 :2只 ,Q染毒后 即刻 给予依达拉 奉腹腔注射 6m / g 1次/ , 3 P sk, d 连 续 7d 每组按 13 5和 7 , 、、 d分为 4个观察时段 , 测定不同时段大 鼠肺 组织 匀浆 与支气管肺泡灌洗 液( r colel vg u bo h a oa l aef — n v ra l i, A F 中丙二醛( a n i dhd , A) d BL) m l d leye MD 含量 、 o a 超氧化物歧化 酶( ueoi i uae O 活力 和组 织匀浆 中谷胱甘肽 sprx ed m ts,S D) d s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氧自由基与氧自由基清除剂依达拉奉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麻醉科(250012)于金贵一、氧自由基(一)自由基的概念自由基(freeradical,FR)是指外层轨道上有未配对电子的原子、原子团、分子或离子的总称。
因其含有未配对的电子,故化学性质非常活泼,极易与其生成部位的其他物质发生反应,而这种反应的最大特点是以连锁反应的形式进行。
氧原子上有未配对电子的自由基称为氧自由基。
人体吸入的分子氧,在正常状态下绝大多数(98%)都连接4个电子,它们最终与H+结合,代谢还原为H2O。
但有极少数氧(1~2%)在代谢过程中被夺去或接受一个电子而形成活性氧,即氧自由基。
(二)氧自由基的生理作用氧自由基在生理上是必需的物质,如合成ATP 和前列腺素、中性粒细胞杀灭细菌、酸性粒细胞杀灭寄生虫等过程都必须有氧自由基参与。
氧自由基在体内的生成与清除保持动态平衡,且在体内存在时间甚短。
由于其化学性极强,反应剧烈,过量产生会对机体造成极大危害。
(三)氧自由基的种类及其作用1. 超氧化物阴离子:氧自由基连锁反应的启动者,使生物膜、激素和脂肪酸过氧化。
2. 羟自由基(OH∙):作用最强的自由基,可破坏氨基酸、蛋白质、核酸和糖类。
3. 过氧化氢(H2O2):过渡型氧化剂,主要使巯基氧化,可氧化不饱和脂肪酸。
4. 单线态分子氧(1O2):氧分子的激发状态,亲电子性强,在光作用下可由O2直接产生,对细胞有杀伤作用。
5.其他含氧的自由基如脂质过氧化物(ROOH):易于分解再产生自由基,腐化脂肪,破坏DNA,可与蛋白质交联使之形成变性交聚物。
(四)机体抗氧化机制机制一:直接提供电子,以确保氧自由基还原;机制二:增强抗氧化酶的活性,以有效地消除或抵御氧自由基的破坏作用如酶类抗氧化剂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非酶类抗氧化剂如维生素E、维生素C、辅酶Q、还原型谷胱甘肽(GSH)、葡萄糖、含硫氨基酸和不饱和脂肪酸等。
SOD多存在于细胞的线粒体内,作用是将氧自由基歧化,将其一半转变成H2O,另一半转变成O2,从而清除氧自由基。
CAT是血红蛋白酶类之一,作用是分解H2O2,并将其清除之。
GSH主要作用也是分解H2O2,并使脂质过氧化物还原为H2O和无害的羟基化合物。
(五)麻醉与自由基的产生麻醉中吸入高浓度氧可产生氧自由基而引起急性肺损伤;麻醉药本身及代谢物可引起脂质过氧化反应;应激反应引起自由基释放;术中缺血再灌注引起自由基释放。
麻醉药的毒副反应与自由基有关,氟烷、乙醚、氯仿、硫喷妥钠可卡因等刺激氧自由基使肝脏微粒体线粒体脂质过氧化造成肝脏损害。
体外循环(CPB)本身引起氧自由基反应;心肌再灌注诱发自由基大量产生;CPB复灌后引起的灌注心脏和肺部并发症成为死亡的重要原因。
(六)缺血/再灌注时氧自由基的生成1.黄嘌呤氧化酶(XO)源性氧自由基的生成增多:缺血时ATP合成减少,钙泵活性降低,使细胞内Ca2+浓度升高,激活Ca2+依赖性蛋白水解酶,后者催化黄嘌呤脱氢酶为XO。
ATP依次代谢为ADP、AMP、腺嘌呤核苷、次黄嘌呤核苷和次黄嘌呤。
缺血状态下,ATP合成减少,则其代谢产物增多。
当恢复血流灌注时,O2供应增加,次黄嘌呤在O2的存在下和在XO的作用下生成黄嘌呤、超氧阴离子和H2O2;前者再在O2的存在下和在XO的作用下生成尿酸、超氧阴离子和H2O2。
所以在再灌注情况下,氧自由基大量产生。
XO系统引起的氧自由基产生是原发性的。
2.粒细胞源性自由基生成增多:中性粒细胞所摄取氧的70%经细胞内的NADPH氧化酶和NADH氧化酶的作用形成氧自由基,用以杀灭微生物及外来异物。
缺血/再灌注时中性粒细胞被激活并大量聚集,氧耗量显著增加,产生的氧自由基也显著增多。
中性粒细胞所引起的氧自由基增多是继发性的。
3.线粒体源性自由基生成增多:线粒体代谢的氧约有1∼2%转变为超氧阴离子。
在正常生理条件下,这些超氧阴离子可被MnSOD所破坏。
缺血缺氧时,Ca2+进入线粒体,使MnSOD 合成减少、活性降低;同时过氧化氢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减弱;不断增多的超氧阴离子和过氧化物进一步反应生成活性更强的羟自由基。
羟自由基可损伤DNA。
同时,缺氧时Ca2+进入线粒体增多,使线粒体功能受损,细胞色素氧化酶系统功能失调,进入细胞内的氧经单电子还原而形成的氧自由基增加。
4.儿茶酚胺源性自由基生成增多:缺氧条件下,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分泌大量儿茶酚胺。
儿茶酚胺一方面具有重要的代偿作用;另一方面,过多的儿茶酚胺特别是它的氧化产物,往往又成为对机体的有害因素。
实验证明,儿茶酚胺的氧化能产生具有细胞毒性的氧自由基。
5.抗氧化系统能力减弱:在缺血/再灌注损伤时,体内抗氧化酶类及抗氧化剂合成减少、活性减弱;同时被增加的氧自由基大量消耗,使自由基的清除不足,最终造成自由基增多。
(七)自由基在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1.脂质过氧化增强损伤生物膜:再灌注时大量形成的自由基、尤其是羟自由基可引发生物膜中多价不饱和脂肪酸的皲裂,形成脂性自由基和脂质过氧化物,改变膜的结构,降低膜的流动性,使膜受体、膜蛋白酶、离子通道和膜转运功能障碍,从而导致膜的通透性增加,酶活性降低等。
2.引起细胞内Ca2+超载:自由基引起的细胞膜脂质过氧化增强使膜的液态性和流动性降低、通透性增强,细胞外Ca2+内流增加;Na+泵活性降低使细胞内Na+浓度增加,Na+–Ca2+交换增强,使胞内Ca2+浓度升高。
线粒体膜的液态性及流动性也降低,导致线粒体功能障碍,ATP生成减少,钙泵活性减弱,细胞浆中过多的Ca2+不能泵出而导致细胞浆内Ca2+超载。
(八)减轻自由基危害的措施1. 低分子自由基清除剂:维生素E、维生素A、维生素C(抗坏血酸)和谷胱甘肽等。
2. 含巯基化合物:具有清除OH·的作用。
6-巯基嘌呤甘氨酸(MPG)。
3. 别嘌呤醇:清除OH·(抑制黄嘌呤氧化酶参与的黄嘌呤和次黄嘌呤氧化酶参与的黄嘌呤和次黄嘌呤氧化代谢,减少自由基产生)。
4. 含巯基的ACEI:有抑制O2 形成的作用。
5. 酶性自由基清除剂:CAT、过氧化物酶、SOD 等。
6. 甘露醇、潘生丁、布洛芬和氟碳乳剂:具有清除自由基的作用。
7. 中草药:也有抗氧化作用,如山莨菪碱、丹参、人参、生麦散、小檗碱、黄芪、何首乌、枸杞和紫苏等。
(九)麻醉药的抗氧自由基作用1.吸入性麻醉药的抗氧自由基作用:大量实验研究和临床研究证明氟烷、安氟醚、异氟醚、七氟醚对缺血再灌注心肌的氧自由基有拮抗作用(SOD活性较高;MDA生成量下降),对心脏功能有保护作用。
2.静脉麻醉药的抗氧自由基作用:异丙酚对缺血再灌注心肌有保护作用,其主要机制之一是抗氧化作用。
异丙酚的化学结构中含有酚羟基,一个分子的异丙酚可以捕捉两个氧自由基,干扰了脂质过氧化的夺氢过程,形成的酚基进一步与脂质过氧化基反应形成一个更稳定的无活性产物,从而中断脂质过氧化过程。
二、新型氧自由基清除剂——依达拉奉(Edaravone)(一)依达拉奉化学结构化学名:3-甲基-1苯基-2-吡唑啉-5-酮,3-Methyl-1-phenyl-2-pyrazolin-5-one,分子式C10H10N2O,分子量174.20。
(二)依达拉奉在日本的临床研究历史1987年12月~1988年11月进行Ⅰ期临床试验;1988年12月~1991年8月(全国12个验证中心)进行Ⅱ期前期临床试验;1991年10月~1993年3月(全国93个验证中心)进行Ⅱ期后期临床试验(双盲剂量研究试验);1993年12月~1996年3月(全国108个验证中心)进行Ⅲ期安慰剂对照的双盲临床试验;2001年6月上市使用。
(三)依达拉奉的作用机制依达拉奉分子进入体内后变成依达拉奉阴离子,其能够提供一个电子给氧自由基使后者变成不带活性的分子,从而降低或消除氧自由基的危害。
依达拉奉阴离子给出电子后其本身也变成自由基,但其活性很弱,对机体无危害。
因此依达拉奉是通过提供电子给氧自由基并灭活其活性而抑制膜脂质过氧化连锁反应,减轻羟自由基引起的细胞毒性作用,抑制氧自由基介导的蛋白质、核酸不可逆的破坏作用。
(四)依达拉奉的清除自由基作用——生物学指标研究多项研究证明依达拉奉具有清除氧自由基的作用,如依达拉奉(50mM)较VE(2mM)明显抑制卵磷脂过氧化物PC-OOH 的产量,两者合用的抑制效果更强(Nakamachi T, et al.Folia Pharmacol Jpn2002;119:301-308);能够明显减少大鼠损伤性脑组织中MDA的含量(日本圣玛丽大学医学院神经外科系);抑制失血性休克家兔MDA的升高,维持SOD的活性;抑制大鼠前脑缺血再灌注中2,3-DHBA(二羟基苯甲酸)和脑梗塞大鼠缺血区OH∙浓度的升高幅度。
(五)依达拉奉的清除自由基作用——细胞水平研究依达拉奉抑制15-HPETE对细胞造成的损伤:在牛大动脉的血管内皮细胞的培养液中,加入花生四烯酸过氧化物15-HPETE可引起细胞的氧化损害;依达拉奉对细胞损害存在浓度依赖性的抑制作用(NakamuraS, et al. Folia Pharmacol Jpn2002;119:301-308)。
依达拉奉对大鼠缺血再灌注3天后海马区所产生的迟发性神经细胞死亡具有剂量依赖性抑制作用。
(六) 依达拉奉的清除自由基作用——器官组织水平研究依达拉奉3mg/kg能够明显减少大鼠脑梗塞面积,减轻脑损伤大鼠的脑水肿程度(日本圣玛丽大学医学院神经外科系);与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联合应用治疗大鼠脑梗死的疗效更佳。
(七)依达拉奉的清除自由基作用——在体动物研究对行心脏直视手术杂种犬,在即将解除主动脉阻断前,从主动脉根部立即给予依达拉奉1mg/kg,然后施行再灌注。
再灌注60min后心输出量(CO)、左室舒张压(LVP)明显较对照组增加,氧自由基LPO含量和心肌含水量明显减少。
依达拉奉用于肾移植犬,两周后肾功能指标血肌酐和尿素氮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TaharaM, et al. Transplantation 2005;80:213-221)。
(八)依达拉奉的清除自由基作用——临床研究将116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依达拉奉30mg静脉滴注,Bid,共19d。
于第19d治疗组病人神经功能缺损评分(9.6±6.3分)明显低于对照组(14.4±7.6分);治疗显效率和有效率(分别为48.3%、86.2%)显著高于对照组(分别为20.1%、62.1%)(李大臣,等. 宁夏医学杂志,2005;2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