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出版自由

合集下载

读《论出版自由》有感

读《论出版自由》有感

读《论出版自由》有感欧洲从中世纪开始,无论是政治统治者还是宗教权威都对思想自由进行了控制。

尤其是在印刷术发明之后,禁书成为教会控制思想自由的重要方式,教会这种情况下,受到文艺复兴影响的弥尔顿未经当局的同意印刷了之前他在议会为自己辩护所做的长篇演讲——《论出版自由》。

首先,这本书的引爆点——《出版管制法》。

我们不妨举一些原文中的例子:兹命法官齐尼审查本书中有无不可出版之处。

弗罗棱萨区副主教文生·拉巴塔。

此书已经审阅,其中并无妨害天主教信仰及礼教之处,特此证明⋯⋯,弗罗棱萨区法官尼河罗·齐尼。

根据上述证明,达文札蒂此书可准予付印。

文生,拉巴塔等。

准予付印, 7 月 15 日。

弗罗棱萨市宗教法庭法官修士西蒙·芒贝达美利亚。

作者说:“异端邪说和腐化堕落的东西也极容易从他们这里传布到民间去。

但邪恶的风俗却完全能够不通过书籍而找到上千条其他的途径传播,这些途径是没法堵塞的。

邪恶的说法只要有人指点,完全不凭书籍就可以流传。

”那个时代背景下,由于广大的受众还处在深受宗教的思想禁锢,“雅典的书籍和哲人比希腊任何其他部分都要多,我发现雅典的长官只注意两种文字,一种是渎神和无神论的文字,另一种是诽谤中伤的文字。

因此,普罗塔哥拉由于在一篇讲演中开头就坦白说他不知道‘有没有神存在’,于是他的书便被阿留坡阁下令焚烧了,人也被驱逐出境了。

”于是很多下层人民还不能够完全清楚的了解对于出版业,能够肩负其开民智的重任的知识阶层,出版自由是多么的重要。

加之当时英国国会代表老派的大资产阶级对新资产阶级革命的恐惧以及当时社会的主流对集权主义的思想根深蒂固、深信不疑,那么既然是集权主义就少不了对新闻出版业的控制,起到控制舆论,引导人民思想的作用,论出版自由就是反对这些控制言论窒息真理的陋习的新文明浪潮之一。

其次,约翰·弥尔顿在《论出版自由》的主要内容是以“人是有理性的动物”和“天赋人权”为前提的倡导新闻、出版、言论自由的一系列主张。

《论出版自由》有感800字

《论出版自由》有感800字

《论出版自由》有感800字无言曾经书札该书是由英国作家弥尔顿与1644年所写,当时英国升职欧洲都处于高压政治下,言论自由显得弥足珍贵。

弥尔顿是一位诗人,热情洋溢,关心政治,而他所发表的著名政论便是《论出版自由》一书。

此书从遥远先哲时代,来论述人的出版自由是与生俱来的能力。

他列举了雅典法官所禁的渎神和无神论文字以及诽谤中伤的文字。

其中西塞罗虽然反对伊壁修鲁的看法,却没有任何命令禁止他们。

之后也举了屋大维和提图斯的例子,充分列举了古代先哲的示范,同时折射出当时教皇和国会对思想的禁锢。

里面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关于真理与缪误的解读。

他说唯有保持言论自由,才能让真理战胜缪误。

阅读好书与坏书怎么处理,弥尔顿巧妙地借用上帝之口来说“你不论拿到什么书都可以念,因为你有充分的能力做出正确的判断和探讨每一件事。

”一个人的判断力怎么来,那是通过阅读大量书籍,积累大量经验形成的一种理性且正确的判断与认知。

那么如果人类根本没有接触到饿,我们又有什么智慧可做选择呢?就像亚当尝的那个苹果的皮上,善恶是连在一起的,强行分开本来就有违约自然。

书上也列出了一些限制出版自由的客观弊端。

首先每个人的审美不一样,认知也不同。

但是一本书确实要很多个通行证才能出版,这不仅会使好书的出版率大大下降,也会形成单一的书籍知识。

试想千篇一律的书本,还有什么思维的碰撞呢。

且复杂的审查制度,也会消磨作者写书的动力,就会停止思考,一个停止思考的社会该是多么的堕落,前途该是多么的灰暗呀。

当然,审查书籍也必须要有审查人。

作为掌握知识发行的人,他必须具备渊博的知识,准确的判断力及长远的目光。

且不说这样的人是否容易找到,在日复一日的审核中,是否浪费他们的时间,后逐渐机械化随意化我们可以想象。

若是找了些能力不够审美能力低的人员,那岂不是一场灾难?弥尔顿书上说,书籍想一个宝瓶,把作者活生生的智慧中最纯净的精华保存起来。

但误杀好人和误禁好书一样容易。

杀人只是杀死了一个理性动物,破坏了上帝的圣象,而禁止好书则是误杀了理性本身,破坏了瞳仁中的上帝圣象。

论出版自由

论出版自由

《论出版自由》读书报告刘丰2012202450 《论出版自由》有力地推动了欧洲及世界各地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成了一个“伟大的口号”。

并为后世自由主义新闻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促进了近现代新闻自由思想的发展。

因此《论出版自由》被冠以“世界上第一部自由主义经典之作”,弥尔顿也被尊崇为西方自由主义理论具有开山意义的思想大师。

《论出版自由》是弥尔顿在1644年向英国国会提出的一篇演说词,作者在书中痛斥出版检查制度的罪恶,呼呼出版自由,主张让真理参加自由而公开的斗争,奠定了自由主义报业理论的思想基础。

1644年是英国资产阶级向斯图亚特王朝作斗争取得初步胜利的时期,革命内部的资产阶级上层分子长老派害怕革命继续深入,他们竭力控制人民的宗教信仰和政治思想,力图与王党妥协。

密尔顿为了争取人民言论出版自由,写了这篇政论,向国会提出呼吁,并在演词中对长老派提出了警告。

弥尔顿指出,他写作《论出版自由》的目的就是为了将出版从它日益走入绝境中的限制中解脱出来。

决定对错的权力以及决定什么是应该出版、而什么是不应该出版的权力,将不再委托给那些文盲和非自由民,因为这些文盲和非自由民由于自身劳动环境和条件的限制,不具有脱俗的观点和视野。

弥尔顿意识到,对于“宗教和共同体”的极大关注,决定了书籍著作“之所以为著作”,是因为“它们不是绝对僵死的东西,而是有一种潜在的生命力……它们的确可以在追求最纯洁的功效和拨开迷雾启迪真理方面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同时,他还指出:“谁杀了一个人就是杀了一个理性的动物,杀了上帝的一个创造;但是,谁要是摧毁了一本书,谁就是谋杀了理性本身,就是当着上帝的面谋杀了上帝的化身。

”他认为,出版许可制的存在“使我们的才能在已知的事物中无法发挥,因而日趋鲁钝”,把书籍比喻成“宝瓶”“把创作者活生生的智慧中最纯净的精华保存起来”。

好书从一定的角度来看,是理性的化身,“禁止好书则是扼杀了理性本身,破坏了瞳仁中的上帝圣像”。

论出版自由读书报告

论出版自由读书报告

《论出版自由》读书报告新闻与传播学院2班周雨薇2012300710064 书名:《论出版自由》作者:约翰·弥尔顿出版社:商务印书馆(1958年第1版2012年5月第7次印刷)页数:63页社会背景:1643年,国会中代表大资产阶级利益和上层新贵族利益的长老会派,出于对日益高涨的革命热情的恐惧,为巩固已到手的权利,下令实行书刊预先检查制度,禁止出版带有民主自由意识的书刊杂志。

这等同于剥夺人们的言论自由,和专制王朝时期所实行的新闻制度一样。

但其实,当时支配历史进程的还是集权主义,问题是在于这个权利应该集中于谁的手中。

未作革命的斗士,弥尔顿对此痛心疾首,对此“陋习”难以容忍。

在他由于论述离婚的小册子触犯禁令时,受到了国会的质询,于是他怀着满腔激情挥毫写下了《论出版自由》。

[1]报告心得:1644年,为了争取言论自由,约翰弥尔顿向英国国会提出一篇演说词,便是现在著名的《论出版自由》。

在这篇文章中,他将论点主要集中于论出版许可制的制定只能是破坏学术,窒息真理,从而应该被废除这一点上,然后将它主要分为四个方面来具体论证:第一,纵然出版许可令该法有史可循,那些书籍出版许可的制定者,也是不为人们所承认的。

弥尔顿通过举例事实证明法条制定者是暴政、武断而专横的,则他们制定的法律也是危险而可疑的。

作者从历史上引证了古代著名的国家关于制止出版界紊乱情况的办法,以及古人认为那些作品应受限制的问题:雅典长官只注意两种文字:渎神和无神论的文学以及诽谤中伤的文字;希腊一个领袖城邦——拉栖第梦的立法者莱喀古斯非常崇尚高贵的艺术,其搜集荷马散篇,再请诗人泰利斯并请他制定礼法;斯巴达人一心崇尚战争,除简短警句外,根本不喜欢任何其它东西;罗马则禁止煽动、渎神、淫荡方面的书籍,但一些人说过的尖刻而露骨的讽刺言词及国事方面,统治者并未严加责罚,比如屋大维凯撒并未迫害提图斯李维在史书中表达对庞培表示同情。

“以往书和生灵一样,可以自由进入这个世界。

《论出版自由》有感800字[范文]

《论出版自由》有感800字[范文]

《论出版自由》有感800字[范文]第一篇:《论出版自由》有感800字[范文]《论出版自由》有感800字无言曾经书札该书是由英国作家弥尔顿与1644年所写,当时英国升职欧洲都处于高压政治下,言论自由显得弥足珍贵。

弥尔顿是一位诗人,热情洋溢,关心政治,而他所发表的著名政论便是《论出版自由》一书。

此书从遥远先哲时代,来论述人的出版自由是与生俱来的能力。

他列举了雅典法官所禁的渎神和无神论文字以及诽谤中伤的文字。

其中西塞罗虽然反对伊壁修鲁的看法,却没有任何命令禁止他们。

之后也举了屋大维和提图斯的例子,充分列举了古代先哲的示范,同时折射出当时教皇和国会对思想的禁锢。

里面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关于真理与缪误的解读。

他说唯有保持言论自由,才能让真理战胜缪误。

阅读好书与坏书怎么处理,弥尔顿巧妙地借用上帝之口来说“你不论拿到什么书都可以念,因为你有充分的能力做出正确的判断和探讨每一件事。

”一个人的判断力怎么来,那是通过阅读大量书籍,积累大量经验形成的一种理性且正确的判断与认知。

那么如果人类根本没有接触到饿,我们又有什么智慧可做选择呢?就像亚当尝的那个苹果的皮上,善恶是连在一起的,强行分开本来就有违约自然。

书上也列出了一些限制出版自由的客观弊端。

首先每个人的审美不一样,认知也不同。

但是一本书确实要很多个通行证才能出版,这不仅会使好书的出版率大大下降,也会形成单一的书籍知识。

试想千篇一律的书本,还有什么思维的碰撞呢。

且复杂的审查制度,也会消磨作者写书的动力,就会停止思考,一个停止思考的社会该是多么的堕落,前途该是多么的灰暗呀。

当然,审查书籍也必须要有审查人。

作为掌握知识发行的人,他必须具备渊博的知识,准确的判断力及长远的目光。

且不说这样的人是否容易找到,在日复一日的审核中,是否浪费他们的时间,后逐渐机械化随意化我们可以想象。

若是找了些能力不够审美能力低的人员,那岂不是一场灾难?弥尔顿书上说,书籍想一个宝瓶,把作者活生生的智慧中最纯净的精华保存起来。

论出版自由

论出版自由

《论出版自由》:西方自由主义报刊理论的渊薮2064631 赖丢十七世纪于西方社会而言,是一个自由主义萌芽的时代,而伟大的自由主义战士弥尔顿播下了第一粒自由的种子。

1644年,弥尔顿在其著名的散文体式的国会演说词《论出版自由》中第一次提出了伟大的反对封建专制的“出版自由”口号,自此出版自由及由此延伸的新闻自由观念深入人心。

“在世界新闻学说史上,弥尔顿的《论出版自由》更是一个划时代的分水岭。

正是这本小册子,奠定了近代自由主义报业理论的思想基础。

”[1]P24从这个意义上说,弥尔顿可称之为“自由主义报刊理论的奠基人”。

弥尔顿所处的时代作为传播公共言论的载体除了书籍之外,仅有处于幼稚状态的报业,这是他仅仅将言论自由表述为争取出版自由的客观原因,但是他所提出的自由理念的内核与今日的新闻自由理念是一脉相承的,他的思想启蒙作用是无可替代的。

一、《论出版自由》的组织架构1644年,弥尔顿为了抗议议会恢复出版物全面检查制度,在回答国会质询时发表了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政论文《论出版自由》,虽然这篇演说词没有建构完整的出版自由理论体系,但自有文本自身的逻辑架构。

弥尔顿在行文的开篇以较长的段落赞颂了国会议员热爱真理的精神与正直的品德,并认为他们高人一等的证明即是“以深谋远虑的精神,听取并服从来自任何方面的理智的声音,并因之而乐于把一切议案,不论是自己通过的还是前人通过的,一视同仁地予以取消。

”[2]P4随即指出一个事例,即“重新审议诸位制定的《出版管制法》,”[2]P4由此引入正题。

这种表述既有演说的策略考虑,结合全文更可看出弥尔顿是将获得自由的希望寄托于国会的开明与议员们的理智决定的。

他说,“要知道现在这种写作自由和言论自由从哪里得到,那么除开诸位仁厚宽宏而富于人到精神的政府以外就找不到更确实的来源了。

”[2]P44为了驳斥《出版管制法》的不合理性及专制性,弥尔顿从书籍许可制的发展历史谈起,认为古希腊是其源头,发现雅典只对“渎神和无神论的文字及诽谤中伤的文字”加以管制。

关于《论出版自由》读书笔记史800字精选5篇2019

关于《论出版自由》读书笔记史800字精选5篇2019

关于《论出版自由》读书笔记史800字精选5篇2019《论出版自由》是英国思想家约翰·弥尔顿创作的政治学著作,是他在1644年向英国国会提出的一篇演说词。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论出版自由》读书笔记史800字精选5篇相关模板,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关于《论出版自由》读书笔记史精选5篇(一)《论出版自由》是英国伟大的诗人、政治家、民主斗士约翰·弥尔顿在1644年向英国国会提出的一篇演说词,被誉为新闻传播思想史上的开山之作。

我所阅读的版本是由吴之椿翻译,商务印书馆在第四次增印的繁体版。

全书不足60页,但作为一篇演说词却是长度惊人。

坦白说,第一遍读完非常迷糊,书中引用了大量古希腊、古罗马时代的事例,句式复杂甚至有时重复强调,加上翻译沿用了很多英文的表达习惯,阅读中很容易走神。

于是又通读了一遍,并且搜寻了一些读者的读后感,才觉得略有心得。

彼时的英国资产阶级刚取得初步胜利,革命内部资产阶级上层分子长老派害怕革命继续深入,于是竭力控制人民的宗教信仰和政治思想,力图与王党妥协。

在这样的背景下国会制定了《出版管执法》,规定“凡书籍、小册子或论文必须经主管机关或至少经主管者一人批准,否则不得印行。

”弥尔顿通过《论出版自由》论述了他反对《出版管制法》的理由,严肃地抨击了当时的出版审查制度,并详细地阐述了要求出版言论自由的思想。

弥尔顿引经据典、逻辑推演反证、严密分析,论据涉及宗教、历史、哲学、时政,不得不叹服他的雄辩和博学。

书中重点论述三个观点:人民有出版自由的权利;人民有言论自由的权利,即对真理的追求;观点是需要公开的市场以及自我修正过程的思想。

弥尔顿认为人是有理性的动物, 要相信读者有判断是非的能力,禁止好书出版是扼杀了理性本身。

这一段的论述尤为精彩:“书籍并不是绝对死的东西。

它包藏着一种生命的潜力,和作者一样活跃。

不仅如此,它还象一个宝瓶,把创作者活生生的智慧中最纯净的菁华保存起来,我知道它们是非常活跃的,……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如果不特别小心的话,误杀好人和误禁好书就会同样容易。

论出版自由读后感

论出版自由读后感

论出版自由读书笔记《论出版自由》的作者弥尔顿沿用的是希腊大演说家伊索克拉底斯的一篇呼吁雅典人恢复旧民主制度和阿留波阁来反抗马其顿人的演说名“阿留帕几底卡”作为自己这篇演说的名字。

由此结合《论出版自由》是弥尔顿在1644年针对英国议会制定的《出版管制法》中限制人们自由发表言论表达思想的条款而做出的辩驳演说词的写作背景来看,可以得出这整本书是弥尔顿以争取人们的出版以及言论自由为中心来展开的一系列论述。

(1644年英国正处于资产阶级向斯图亚特王朝作斗争取得初步胜利的时期,革命内部的资产阶级上层分子长老派害怕革命继续深入,于是竭力控制人民的宗教信仰和政治思想。

)在展开具体的阐述之前,弥尔顿首先表达了关于赞扬的三个主要条件:1、被赞扬的事情必须是确实值得称赞的;2、必须尽最大可能证明被称赞的人确确实实具有被称颂的优点;3、赞扬人的人如果说明他对被赞扬者确实具有某种看法时,便必须能够证明他所说的并非阿谀。

通过对这确定赞扬是否为谄媚和奉承的三个条件的提出,清晰地表述出了弥尔顿发起这个演说的目的性和必要性,就是为了让议会重新审议限制人民言论和出版自由的《出版管制法》,使之成为确确实实能够为人民所赞扬的条例。

在这里他提出了“如果一个人能够对你们已经完成的高尚事业坦然地加以赞扬,同时又毫无顾忌地对于你们如何能够做得更好的问题同样坦然地表达意见,那么他便已经向你们最可靠地保证了自己的忠诚,并且用最诚挚的爱戴和希望,来拥护你们今后的行动。

他最高的赞誉并不是谄媚,而他最平凡的忠言却是一种赞誉。

”这充分表达了他并不是对议会有所意见,而仅仅是公正客观地表达自己对于议会所颁布的一条法例其中的问题提出的意见和阐述,并且他相信能够听取意见的政府才是真正的好政府,而他所提出的这些意见则是另一种形式上的对于政府的赞誉,赞誉他们温文仁厚、谦恭下人。

接下来是弥尔顿本人对于反对《出版管制法》的一系列论述,他谴责出版审查这一制度的主要原因分为以下几个方面,可以一一进行详细的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出版自由》告诉了我们什么
在英国的历史上,出现过两位大诗人,一位是众所周知的莎士比亚,另一位就是本文的主人公----约翰弥尔顿。

要说及《论出版自由》这本书,那么就不得不谈谈这本书出版的缘由。

如果说弥尔顿发表这篇文章是因为不满国会中的长老会派下令实行书刊预先检查制度,禁止出版带有民主自由意识的书刊杂志,那么,弥尔顿是伟大的、光辉的。

但事实是,弥尔顿婚姻不幸福,因此写了许多论述离婚的小册子。

这一行为让长老会看不过去,于是,议会就招他过去质询。

弥尔顿,一位伟大的诗人,怎么能受得了这种窝囊气。

于是,慷慨激昂地演说,之后便诞生了新闻传播史上及其重要的文献----《论出版自由》这一事实告诉我们:千万不要去惹文人,尤其是极具思想的文人。

新闻传播史上,出现过许多有过巨大贡献但却不是本行业的人,弥尔顿就是其中之一。

弥尔顿干的最多的事就是作诗。

受了议会的气而发表了《论出版自由》,也许他压根没想过,多年后,这本书会展现这么大的影响。

我们回到这本书中来。

一般认为《论出版自由》主要内容有三:第一、揭示书报检查制度中存在的无法解开的矛盾,从而说明人在接受智慧方面应有的“知”的权利。

第二:强调革命者绝不能因集团利益而自食诺言,重复封建王朝钳制出版的政策。

第三:第一次明确提出,言论出版自由是一切自由中最重要的自由权利。

(百度百科)弥尔顿直言不讳,他痛斥书包检查制度的不合理。

他说:“如果一本坏书对读书者是不宜的,那么就可以信赖检查官本人不被腐蚀吗?书不在于好坏,而在于读者。

一个蠢人拿不拿书都是笨蛋,我们没有理由因为要限制蠢人而剥夺聪明人增加智慧方面的便利条件。

”而且,他还指出了设立检察官这一制度的极大的讽刺性。

检察官的存在或许会是一些坏书不流向民间,但是,如果一位作者去贿赂检察官,那么,这一制度就会变得腐朽与肮脏。

同时,也会导致许多作者不再从事创作,那么这对于民众来说,将是一个巨大的损失。

在英国大革命之前,封建王朝对书籍出版是极度严厉的,作者呼吁议会不要重蹈覆辙。

弥尔顿强调了出版自由的重要性。

他认为只有保证了民众的言论自由,那么,才能让真理不至于戴上枷锁,才能摆脱谬论。

要让人们自由的去选择善与恶,就像亚当夏娃一样,选择吃了果子。

本文我想强调两点。

其一:关于出版控制与出版许可
事实上,弥尔顿谴责了长老会派的检查制度,然而,纵观全文,弥尔顿没有在任何地方公开的谴责出版控制。

实际上,弥尔顿在有些地方流露出他对出版控制的支持。

我们会混淆出版控制和出版许可,但是,这两个名词是有区别的。

出版是什么呢?禁止已经出版的书籍和被政府认为在某些方面是具有危害的,其结果是导致书籍的焚烧或禁止再次印刷、出版此类书籍。

控制是非常直接的。

什么是许可呢?出版是先于控制的。

1643年6月,英国议会颁布《出版管制法》,规定,每本书都要送去出版许可办公室,得到许可后才能出版。

《论出版自由》很容易被理解为作者与出版控制论战,批判出版控制的存在。

弥尔顿解释说《出版管制法》毫无作用,他的解释是这么说的:“这个管制法对控制诽谤性的,有煽动性的、中伤他人的需要被控制的书毫无用处。

”《论出版自由》说的是对控制的支持和对出版许可的反对。

要明白这一要义,首先就要弄清两个名词的区别。

其二:关于真理
“真理确实同它的主人在人间走过一次,是一个被看成是最完美,最虔诚的形象。

但当他继续上升,跟随他的传道者躺下睡觉。

然后直接产生了一批邪恶的
欺诈者。

”真理最终被劈成碎片。

弥尔顿这一论述事实上是在演绎,指示了17世纪英格兰破碎的宗教文化。

伊西斯一直在寻找爱人欧西里斯的碎片,她的这个欲望伴随着她,或许她可以完全拼凑出欧西里斯,但这不重要,重要的是她享受着寻找碎片的过程。

弥尔顿很擅长演说中修辞的运用,这个例子,他依然在演绎,演绎对真理的追寻。

我们追寻的是追寻真理的过程,而不是真理最后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具体形式。

而人们在寻找碎片的过程中也伴随着选择。

选择就意味着分辨善与恶,并从中获得真理。

因此,对真理的获得必然是伴随着个人的自由----一种选择的自由。

在其另一部著作《失乐园》中,作者极力的展现他对自由的追求。

在尝到果子前,亚当夏娃是存在上帝的意志中,但吃了果子后,他们自由了,同时也伴随着所有的人类的罪与恶。

但真实这种自由,是他们懂得了善恶的分辨,也由此获得真理。

我们可以看出,对真理的追求来自两方面:外因的诱导和内因的追求。

吃了果子后,人类开始知道如何分辨善与恶,知道什么是真理,并承担了由此产生的责任。

这告诉我们什么呢?告诉了我们----对真理的追求不像吃顿饭那么简单。

不用再去探讨这本著作在传播史上的作用,也不用再去为它的问世直接原因而感到莫名其妙。

以及后来的《失乐园》,作者都是在追寻自由,一种外省与自律结合的自由。

当然,追求自由不是那么容易的,它不是商品,不能交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