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学说里的民主
道家哲学的民主

道家哲学的民主儒学与现代化的关系一直为海内外热点, 儒道互补也颇受时贤所关注, 但是, 相比之下, 道家思想与现代化的关系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
而且, 论及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 人们想到的是孔孟荀等儒家大师, 所以常把民本思想的桂冠奉送给儒家。
其实, 老、庄以道家独特的思维方式所表达的民本思想也甚为可贵, 足以与儒家民本思想媲美。
道家哲学中所蕴涵的以民本思想为主要内容的民主精神, 同样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一老子政治“无为”论的精髓: 反对专制的平等精神老子肯定天下须治理, 但是治天下必须合乎“道法自然”的原则。
这是很深刻的, 由此可阐释出平等精神。
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 非“王”所有, “王”应是天下人乐于推戴的, “天下乐推而不厌”。
只是因为“王”是有“道德”的圣者, 天下人才把天下寄托给他。
“王”是因顺自然而为、无私奉献于天下的大“朴(仆) ”, 这是老子政治哲学的大智慧。
统治者变成了社会公仆, “名”分愈高, 其社会义务和责任也愈大, 天子、王应是天下最大的公仆。
故老子说, 作为天下王、社稷主, 首先应是能够承担天下最大、最沉重灾难的人, 他要把自己奉献给天下, 尽自己一切之能事, 佐助天下苍生“自然”、“自化”。
因此, 他的作为只应是合“道”的无私奉献和服务, 而不是倚仗或运用职权, 去扩张私欲和占夺。
老子的“无为”把有礼乐等级名分的人变成了大大小小的社会“公仆”, 这是老子深刻的社会政治智慧, 也是老子政治“无为”论的精髓所在。
“功成名遂身退”, 不应居“名”持“名”, 此即其“无执”的思想。
老子认为礼教之兴, 离“道”更远, 主张“礼”应归“道”。
“无为”并非无所作为, 恰恰相反, 是因顺“道法自然”而大有作为, 统治者只是天下人自我自然化育的积极辅助者, 他对于社会民众只是佐助、服务, 而非主宰和占有。
他反对“多言”之政, 主张“贵言”、“希言自然”、“行不言之教”。
“言”指发号施令, “多言”即政令烦苛, 政府应取消扰民“自然”的烦苛政令, 给民留下一个充分自为、自治、自化、自育的空间。
道家治国理念

道家治国理念
道家治国理念
一、以“礼”为基础
1、看重仁义礼义:道家的治国理念主张实行仁义礼义,认为民本是仁者的根本,王本是义者的基础,礼义是文明治理的基本方式。
2、以尊敬礼为根本:要增强社会的文明礼节,对优秀的行为及其激励要表示尊敬,对失范的行为及其削弱要表示反对。
3、注重道德政治:要把建立治理社会的文明和政治体制结合在一起,注重道德政治,增强公民意识和责任意识。
二、以“治”为基础
1、深入论证:要调动大众的思想积极性,对有关治理国家的问题要进行深入的论证,增强公众对政治治理的理解。
2、深刻理解:要理解真正的政治治理,包括完善法律机制,把人民的知情权放在首位,加强宗教信仰活动。
3、严格权制:要处理好治理政治和治理社会之间的关系,思考改革的政治体制,建立起良好的权力制约制度,健全休灵政治体制。
三、以“泽”为基础
1、当仁不让:要以文明庄严的气质,当仁不让的治国百宝梯,维护传统政治价值观;
2、忍慈仁恣:要加强正确的治理思想,以忍慈仁恣的态度放宽思想审
查,增强公民参与权;
3、宽缓政治:要使硬拗的政治文化转变成宽缓的政治文化,加强法治精神,有助于推动社会进步。
总而言之,道家的治国理念强调以礼以治以泽,强调仁义礼义、尊敬礼义和道德政治,强调论证深刻理解、严格权制和忍慈仁恣,以及强调当仁不让和宽缓政治,以促进更好的治理体制和政治文明,有助于推动社会继续进步。
道家理论的核心价值

道家理论的核心价值
引言
道家理论,起源于中国,是一种融合了哲学、宗教、伦理和宇
宙观的复杂体系。
其代表人物为老子和庄子,他们的思想集中体现
在《道德经》和《庄子》两部经典作品中。
道家理论主张顺应自然、无为而治、内观自省,这三个核心价值构成了其独特的哲学体系。
一、顺应自然
顺应自然是道家理论的基本原则。
道家认为,宇宙万物皆遵循
自然规律,人应顺应自然,不应与之抗衡。
这一理念体现在人的行
为准则上,即为“无为而治”。
二、无为而治
无为而治是道家理论的政治哲学。
道家主张领导者应减少干预,让人民自由发展,从而实现社会和谐。
无为而治的核心在于信任人
民,尊重人民的自发性和创造力。
这一理念在当今世界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内观自省
内观自省是道家理论的修养方法。
道家认为,人应通过内观自省,认识自己的本真,实现精神自由。
这一过程包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四个层面,旨在达到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境地。
结语
道家理论的核心价值顺应自然、无为而治、内观自省,为我国乃至世界文化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哲学资源。
在现代社会,道家思想仍具有广泛的启示意义,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传承。
道家治国理政与国家长治久安

道家治国理政与国家长治久安道家治国理政是一种独特的治理理念,强调以无为而治、仁政为本的原则来维护国家长治久安。
道家认为,国家治理应当遵循自然规律,尊重自然,顺应天道,不过分干预人事,在最大程度上尊重人民的选择和自由。
道家主张,国家领导人应当以仁政为本,善待民众,为民谋福利,带领全国人民共同进步发展。
在道家治国理政的理念中,强调“无为而治”。
这并不是消极怠工,而是指在治理国家过程中,应当尊重自然规律,不刻意干预,让事物自然发展。
领导人应当放下私心私欲,不独断独行,而是倾听民意,遵循民意办事,以谦虚、宽容的态度对待人民,使得国家和谐发展。
道家认为,人为的干预和控制只会导致不稳定和混乱,真正的治国之道应当是顺应自然,尊重人民的选择。
道家强调的另一个重要概念是“仁政”。
仁政是治国理政的基本原则,意味着为民谋利、造福民众。
领导人应当以仁德之心对待百姓,设身处地为人民着想,深入了解人民的实际需求,制定符合民生的政策措施。
只有真正关心人民、服务人民,才能赢得人民的支持和信任,才能使国家稳定繁荣。
仁政是推动国家长治久安的关键所在。
在道家的治国理政中,还强调了“公平正义”。
领导人应当坚守公平正义的原则,保护人民的权益,确保社会的公平公正。
领导人要公正执法,打击腐败,促使社会秩序良好,营造和谐社会氛围。
只有保障公平正义,才能使国家政通人和,实现长治久安。
在实践中,道家治国理政的概念可以通过一系列措施来落实。
首先是注重人才培养,选拔有德有能的人才担任各级领导职务,保证国家治理水平和效率。
其次是推行善治政策,制定符合国情的合理政策,保护人民利益,切实解决民生问题。
最后是提倡廉洁政府,反对腐败现象,构建廉洁、透明的政治生态。
总的来说,道家治国理政强调以无为而治、以仁政为本、以公平正义为准则,致力于建设和谐稳定、繁荣富强的国家。
只有在这样的治理理念指导下,国家才能实现长治久安,民众才能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
道家治国理政的精神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也是当今社会治理的重要借鉴。
道家治国主张

道家关于治国的主张,是在中国屈指可数的哲学思想,它影响着每一
代政治家学者。
尽管它也被认为是有缺点的,这种思想在中国历史上
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被用于指导政治实践。
下面将论述其中的四大重
要思想,即“虚无”、“仁政”、“变法”以及“政治制度的重要性”。
首先,道家主张“虚无”,认为宇宙中没有一种政治实践是完美无缺的。
于此同时,实行“虚无”就意味着政治实践可以不断调整、变化,这样
才能应对变化的环境挑战。
此外,道家“仁政”认为治国国家需要首先
整体实施和平般的利民治理,以实现最大的共福。
其次,道家也认为变法是治国的重要手段,并且要求仁政的实施必须
实时跟进政策的变革。
在变法的帮助下,人民的满足度可以得到提高
和支持,从而获取良好的回报。
另外,道家还认为政治制度对治国重要,它可以使政府发挥最佳能力,同时也可以使它有机会实行善政,
以满足人们的基本需求。
最后,道家的治国思想有助于一个国家的良好发展,它认为仁政,变
法以及政治制度的重要性,让政治实践更加有效,让每一个人都能享
受到国家平等的服务。
因此,道家的治国思想不仅是中国历史上非常
重要的一部分,也是今天全世界政治主张的一个盟友。
道家视域_政治生活中的_民_梅珍生

,
自
利 是人 的 本 性
,
,
这 种 本性 在
,
一
定 的 规 约 下 是可 以 得 到 驾
,
使社 会走 上 良 性 道 路 的
?
所谓
“
夫 民 之好 善 乐 正
,
不 待禁 诛
而 自 中法 度 者
,
万无
一
也
。
(
《
淮
南子
主术 》
。
)
它 对人 性作 出 了 性 恶 的 判 断
必 固 强之
认 为 要 使 人们 绳 墨 行事
?
3
8
?
?
中 国哲举
?
道 家视 域
:
政治 生 活 中 的
梅 珍
生
“
民
”
[
摘
.
要
]
道家
。
因
其 哲 学 思 维 的 超越性
系上
、
,
,
使 其 在 君 民 关 系 上 的 看 法 显 得 冷静 而 理 性
“
,
如
:
1
立君为 民
在君民关
。
老 子主张民
。
自
为
” “
自
。
)
没有 利 民 实现
“
富 民 的 物 质基 础
,
是难 以达到
乐其 俗
”
虚其 心
,
实 其腹
,
弱 其志
强 其骨
、
”
的目 的
所以
无
,
论老 子怎 样 讲求 无 为
他 都是 针对 统 治 者 的 多 欲 而 言 的
道家学说的主要价值理念

道家学说的主要价值理念道家学说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流派之一,其主要价值理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道与自然的和谐道家学说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道家认为,人应该顺应自然的规律,与自然和谐共生。
通过观察自然、模仿自然、顺应自然,人可以实现内外的和谐,从而达到身心的平衡与健康。
2. 返朴归真道家主张返朴归真,回归本真的自我。
追求简单、朴素的生活方式,摒弃浮华、虚伪的欲望。
通过减少欲望的追求,人可以获得内心的宁静与满足。
3. 非争非抢道家强调非争非抢的价值观。
追求平和、不争的心态,不与他人竞争、争夺,不过分追求物质财富和地位。
道家认为,争抢与贪婪只会带来无尽的痛苦和纷争,而以非争非抢的态度对待事物,可以获得内心的宁静与平和。
4. 无为而治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即通过无为的态度来处理事务。
不强求、不操之过急,顺其自然,以达到事物自发的平衡和和谐。
道家认为,过度干预、强制干涉只会破坏事物的自然发展,而通过无为而治的原则,可以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5. 自我修养道家强调个体的自我修养和内在的道德追求。
通过修身养性,培养品德和道德,追求道德的完善和提升。
道家认为,只有通过自我修养,个体才能达到内心的和谐与平衡,从而影响和改变外部世界。
道家学说的主要价值理念体现了一种平和、简单、自然的生活态度,强调与自然的和谐与共生,倡导非争非抢、返朴归真的价值观。
这些理念对于现代社会仍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帮助人们在忙碌的生活中寻求内心的宁静与平和。
论道家长而不宰的民主观

论道家长而不宰的民主观作者:陈戈寒、梅珍生近代学者严复在《老子》评点中,揭示老子学说所具有的潜在民主倾向时,把它与儒教作了鲜明的对比:“君主之国,未有能用黄、老者也。
汉之黄、老,貌袭而取之耳。
君主之利器,其惟儒术乎!”①在严复看来,汉之黄老思想,是在君主统治模式下对道家的一种利用,它只是表面上袭取了道家的一些作法,因而不可能真正体会到道家的民主精神。
严复在《老子》中发掘的民主倾向,主要是依从孟德斯鸠对古希腊、古罗马民主的描述中寻找出来的②。
严复从民主原则或精神层面,为道家学说与现代民主的融通性找到了根据。
从严复出发,我们可以看到道家学说与民主政治具有多方面的通融性。
民主是由希腊文demos(the people)与kratos(rule)二者合并而成,其原义乃指人民统治。
民主政治的实质在于它的行政是根据多数人的意愿,而不是少数人的意见,认为人类政治社会应当由普通人(即成年公民),而不是由超人统治,这种观念,事实上成了今天人们衡量世界应当如何的主导观念。
其核心是表现在它的无可救药的平凡,民主制度下决定未来行动的,不是少数官长,而是它的人民,是组成它的人民;由此,人民牢牢掌握了自己的命运③。
民主之所以强大、诱人,就在于一种自治的观念,即应当听由个人自由的选择。
一、民主就是人民自我统治在道家眼中,民主主要体现为一种心灵需要。
这种心灵需要正契合了民主政治的“你亲自做”原则,因为民主人士宁可自己做错,也不愿受某些智者的指引。
这个基本理想就是:自我选择要远比别人代为做决定来得可取④。
道家的亲自做政治原则,表现为对自化、自为、自正、自朴等观念的推崇。
在道家看来,君主对臣民的驾驭是一种“欺德”行为,所谓欺德就是对人的自然本性的违背,对于“君人者,以己出经式义度,人孰敢不听而化诸”⑤的统治欲望,道家是持否定态度的。
他们强调人有能力自己保护自己,自己管理自己,自由自在地生存,而不需要“君人者”的指引,但他们也不是绝对反对一切人为的努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家学说里的民主
【摘要】中国几千年思想文化的洋洋大观里,儒学占据了统治地位,道学家的思想未能在政治上大展手脚,直到清末反正统的思想里,以严复、胡适等“新道家”们追随世界潮流,谈民主,才有人发现道家学说里的民主成分原要比儒家的深刻得多。
现在我们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推进政治的民主化改革,不论从“无为而治”的政治方式,还是从追求自由的精神信仰上看,其都闪耀着民主思想的光辉,对完善我们的民主理念有着很大的裨益。
【关键词】道家无为而治精神自由民主政治
“无为而治”的反专制主义
“无为而治”作为道家的政治哲学的核心思想,它的提出有其内在的理论基础和现实基础。
从理论上讲,“无为而治”显然是“道”的思想在政治领域的表示;从其现实基础来讲,“无为而治”思想显然又显然是针对当时社会黑暗专制而提出的精神武器,是用以反对黑暗的统治者的。
从现实层面的意义上讲,“无为而治”就与反帝专制主义结下了不解之缘。
春秋时期,周王朝的统治已经面临土崩瓦解的局面,诸侯开始相互征伐,兼并战争不断,这使得生活在下层的人民饱受苦难。
强权政治对民众的盘剥驱使,使得道家认识到强权专制的统治者们的不择手段。
正是为了反对这种不合理的政治状态,老子提出了“无为而治”的思想。
老子曾留下一句绝世名言:“治大国者若烹小鲜。
”其意,即为政者既不可用仁义礼智和严刑峻法约束和压制人民,亦不可事无巨细,每事必问,陷入人治专制的泥潭,否则人民将无所适从,国家会越治越乱。
所以老子又说“无为而无不为”,老子相信民众会到自治,应当将更多的权利交到人民手中,才会使得天下大治,正所谓“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
”当然,老子并非真真切切地希望绝对的“无为”,他说:“道恒无为而无不为”。
最终的落脚点还是希望天下有为,即是人民得到自由,社会风气和谐淳朴,生活美满幸福。
“无为”指的是统治者要约束自己,不要干涉人民生活,人民自治而后自然会达到“无不为”的境界。
不难看出,“无为而治”的政治思想在当时直至现在的现实社会里是无法实现的,因为社会发展的程度还没有达到民众无需政府仍能自治的地步。
然而,其中蕴含深刻的民主政治思想却是能够带给我们莫大的启发的。
道家的“无为”政治表现了他们对规律的一定认识和崇敬。
按照这一思想,人们只有顺应和遵守规律,不背离必然的法则,不人为地干涉事物的发展,才能达到“无不为”的目的;反之,统治者若是一味的干涉民众生活,用礼法来禁锢人用刑法来压制人,就会出现文化专制主义和暴政。
因而,“无为而治”的现代民主意义可以理解为反叛黑暗专制的利器,呼吁人民主权的先声。
当然,“无为而治”是建立在“小国寡
民”的基础上的一种低层次民主。
老子甚至说“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子;国家昏乱,有忠臣”,还要求“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这样的状态只能是一种原始的无欲无知的状态。
随着人类的进步,民众的自觉性提高以后,政府就要还政于民,做一个不与民争的“无为”政府更利于社会的进步。
这是老庄道家思想对现代民主政治的意义所在。
精神自由的人格民主
“无为而治”的为政思想出自于老子的《道德经》,其侧重于社会政治体制方面的民主;精神绝对自由,则是庄子的贡献,这侧重于人的精神层面的民主。
两位道学家一前一后,一个从政治方面,一个从思想方面,由外及内全面阐释了道家的民主精神。
无为而治是从体制方面反对专制主义,主张人民自治;精神自由则是从思想文化方面反对文化专制主义,主张自由平等。
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道”的思想,又在其基础上悟出了一种天人合一的大自由境界和齐物论的万物平等思想。
在《逍遥游》里,庄子写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对于“己”、“功”、“名”等等,他认为这些都是世俗的追求,只有破处了这些相对的观念,才能真正达到“无待”的自由,这种无妄不羁的理想人格,强调以精神的自由为人生的最高价值,以摆脱一切相对因素的束缚。
人们在认识自我的过程中,自我意识得到觉醒。
如果说孔子的仁学标志着“人的发现”,那么庄子的逍遥游则开辟了另一个途径,它不像孔子那样,把人放在社会关系中去探讨人对人的义务,而是把人置于自然关系中,追求人的平等、自由、独立的权利。
庄子执着的追求平等自由,与我们今天的民主自由一样反映了人类实现自身价值的需要,虽然是一个美好的人生理想而难以实现,但其对后世的积极影响是不可磨灭的。
道家不媚世俗,不屈权贵,追求人格独立的自由精神,对后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庄子这一叛逆的形象有着不可忽视的感召力,他呼吁人性中的自由意识,激发人们为解放人性、追求自由而与封建恶势力作斗争,而他思想中特有的韧性又赋予了人们豁达的胸襟和勇气,使人们在失败中保持乐观的心境。
立身处世,不做那种随波逐流的庸人,而做一个风骨凛然的特立独行之士;不做一个消极颓废的悲观主义者,而做一个性情开朗的乐观主义者。
对于庄子志在追求主观精神自由的理念,至少有一点是后人共同认可的:庄子发出了自由平等和要求个性发展的呼声,尽管这种呼声非常微弱,甚至是不自觉的,但在等级森严,充满奴役的社会中却弥足珍贵。
庄子的自由观和儒家的“浩然正气”,从不同侧面共同铸造了中国古代代知识分子特立独行,追求真理,崇尚正义的人格特征,体现了个体价值的尊严。
道家民本思想的现代意义
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的不完善,现代法治社会建立的艰难,仍是我国的现实国情。
虽然国家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建立起一系列科学合理的民主制度,如“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基层民主自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但是这些民主制度在实际践行中仍未确切落实,如“操控选举”等现象仍未杜绝。
与此同时,现代社会对一个合理有序的法治社会的要求越来越高,而现有的社会法律制度并不能很好的维护社会秩序,确保社会运行正常。
如一些行政部门违背行政法律,随意拍卖出售国家土地,肆意哄抬地价,造成房价居高不下的严峻形势;“酒后驾车”现象屡禁不止、官员贪污腐败现象普遍存在等。
这些严峻的社会现实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产生了严重的不利影响。
培育有民主意识,主人翁意识的公民是社会民主化进步的根本,而道家的民本思想在这方面起着积极有益的效果,值得我们去挖掘,扬弃。
“无为而治”的思想当然源于中国先秦时代,但它所揭示的“循道”原则却包含着适用古今中外的普世性,中国的历史经验已不必说,即是是现代一些发达国家普遍奉行的“积极不干涉主义”的社会管理思想也与“无为”主张不谋而合,这并不是放任自流的无政府主义,而是一种在法律规范下的政治上的简政分权。
这点与老子所说的“道法自然”、“无为而无不为”是灵犀相通的,因应必然即法自然。
“有为”与“人治”内在关联,“无为”与“民治”内在关联。
当然这种古代的“民治”与现代的“民治”是不能相提并论的,这并不妨碍它的民主精神可以“古为今用”,也不妨碍它作为“无为而治”的基本前提所具有的现代意义。
精神自由是庄子提出来的。
西方社会的文艺复兴时期,思想家们打着复新古希腊、古罗马的文化的旗号来解放人性,倡导自由。
当然,他们并非真正搬来了古希腊、古罗马的自由民主,同样的,庄子的精神自由过于绝对化,使其与社会现实脱节,这点我们应该看到,但是他追求自由、崇尚平等、人格独立的精神特质仍是值得我们去“复兴”的。
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对人的奴役,使国人的奴性思维根深蒂固,等级观念至今仍存在于社会中。
庄子的自由平等有利于真正实现我们所提倡的民主社会,加速民主后进程。
“无为而治”的为政思想侧重于社会政治体制方面的民主,精神绝对自由,则是庄子的贡献,这侧重于人的精神层面的民主。
两位道学家一前一后,一个从政治方面,一个从思想方面,由外及内全面阐释了道家的民主精神。
无为而治是从体制方面反对专制主义,主张人民自治;精神自由则是从思想文化方面反对文化专制主义,主张自由平等。
相信道家的哲理能带给我们民主的浓郁氛围。
【参考资料】
一、《庄子自由思想研究》曹智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二、《道德经》老子
三、《道家政治哲学研究》梅珍生(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四、《庄子校诠》王叔岷(中华书局)
五、《道家哲学智慧》张松如、邵汉明
得分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2011级
《中国政治思想史》期中论文
道家学说里的民主
年级:2011级
学院:公共管理学院
专业: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
学号:01130009
姓名:张家
老师:张力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