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整理石油天然气地质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石油地质学名词解释

石油地质学名词解释

石油地质学名词解释石油地质学名词解释(30分,10题,每题3分)第一章石油、天然气、油田水的成分和性质石油:以液态形式存在于地下岩石空隙中,由各种碳氢化合物和少量杂质组成的可燃有机矿产。

天然气:指与油田和气田有关的气体,主要成分是烃类气体。

油田水:指油田范围内直接与油层连通的地下水。

油田水的矿化度:油田水中各种离子、分子和化合物的总含量,以水加热至蒸发后所剩残渣重量来表示。

第二章储集层和盖层*储集层:具有一定连通空隙,能使流体储存并在其中渗滤的岩层。

*盖层:位于储集层上方能够阻止油气向上逸散的岩层。

绝对孔隙度:岩样中所有孔隙空间体积之和与岩样总体积的比值。

*有效孔隙度:指岩样中互相连通的,流体能够通过的孔隙体积之和与岩样总体积的比值。

绝对渗透率:当岩石中某一单相流体饱和,岩石与流体不发生物理化学反应时,在一定压差作用下,流体呈水平线性稳定流动状态时所测得的岩石对流体的渗透率,称绝对渗透率。

*有效渗透率:储集层中有多相流体共存时,岩石对其中某一单相流体的渗透率称有效渗透率,又称相渗透率。

*相对渗透率:相对渗透率是岩石中多相流体共存时,岩石对某一相流体的有效渗透率与绝对渗透率之比*区域盖层:遍布含油气盆地大部分地区,厚度大,面积广,且分布稳定的盖层局部盖层:指分布在某些局部构造或局部构造某些部位上的盖层。

直接盖层:指紧邻储集层以上的盖层。

上覆盖层:指位于直接盖层之上的所有非渗透性岩层。

*毛细管力:在两种互不混溶的流体的弯曲界面处,两边流体承受的压力不同,凹面一侧的润湿相流体承受的压力比凸面一侧的非润湿相的流体承受的压力大。

在毛细管中这一压力差称为毛细管力。

*排替压力:盖层最大连通孔隙所具有的毛细管力。

*物性封闭:储盖层之间的毛细管力差使盖层具有的封闭能力。

第三章圈闭和油气藏*圈闭:指地下适合油气聚集的场所,由储集层、盖层和阻止油气运移,造成油气聚集的遮挡物组成。

*油气藏:是单一圈闭中的油气聚集,具有统一的压力系统,统一的油气水界面。

石油地质名词解释

石油地质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石油:以液态形式存在于地下岩石孔隙中的可燃有机矿产。

2.天然气:指与油田和气田有关的气体,其主要成分是烃类气体,也包含少量的非烃类气体。

3.重烃:指沉积物中,有机质转化生成的辛烷以上的液态石油烃,是石油的主要组成部分。

4.油田水:是指油田范围内直接与油层连通的地下水。

5.底水:是指含油(气)外边界范围以内直接与油(气)相接触,并从底下托着油气的油层水。

6.边水:是指含油(气)外边界以外的油层水,实际上是底水的外延。

7.膨胀系数:膨胀系数是表征物体热膨胀性质的物理量8.压缩系数:是描述物体压缩性大小的物理量。

9..临界温度:液体能持液相的最高温度称为该物质的临界温度。

10.临界压力:在临界温度时该物质气体液化所需要的最低压力。

11.干气:天然气中甲烷含量在90%以上的叫干气。

12.湿气:甲烷含量低于90%,而乙烷、丙烷等烷烃的含量在10%以上的叫湿气。

13.矿化度:即水中各种离子、分子和化合物的总含量1、沉积有机质:在适宜的条件下在沉积物(岩)中保存下来的有机质2、地温梯度:在地表上层(深约20~130m)之下,地温随埋藏深度而有规律的增加,现将深度每增加100m所升高的温度,称为地温梯度。

3、门限温度:随沉积有机质开始大量生成石油时的最低温度称为门限温度。

4、门限深度:与门限温度相应的最小深度称为称门限深度。

5、烃源岩(生油岩):指富含有机质能生成并提供工业数量石油的岩石。

6、镜质体反射率(Ro):良好有机质成熟指标。

1、孔隙:指岩石中颗粒间,颗粒内和填充物内的空隙。

2、绝对孔隙度:岩样中所有孔隙空间体积之和与该岩样总体积的比值。

3、有效孔隙度:岩样中彼此连通的超毛细管孔隙和毛细管孔隙体积与岩石总体积的百分比。

4、渗透率:在一定压差之下,岩石允许流体通过的能力。

5、绝对渗透率:单相液体充满岩石孔隙,液体不与岩石发生任何物理化学反应,测得的渗透率称为绝对渗透率。

6、有效渗透率:储集层中有多相流体共存时,岩石对每一单相流体的渗透率称该相流体的有效渗透率。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复习资料.docx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复习资料.docx

一、名词解释:1、油田水:广义:油气田区域(含油气结构)内的地下水,包括油(气)层水和非油(气)层水;狭义:油气出范围内直接与油(气)层连通的地下水。

2、干酪根:不溶于碱、非氧化型酸和有机溶剂的分散有机质;而溶于有机溶剂的有机组分称为沥青。

3、门限温度:生油数量开始显著增长时的温度;通常都在50-120度。

4、烧源岩:曾经产出并排除了足以形成工业性油、气聚集之烧类的细粒沉积。

5、生油岩系:在一定的地史阶段相同的地质背景下形成的一套生油岩与非生油岩的岩性组合。

6、储集岩:凡是具有一定的连通孔隙,能使流体储存并在其中渗滤的岩石。

7、孔隙结构:指岩石所具有的孔隙和喉道的儿何形状、大小、分布及其互相连通关系。

8、生储盖组合:指在地层剖而中紧密相邻的包括生油层、储层和盖层的一个有规律的组合。

9、二次运移:石油和天然气进入输导层或储层以后的一切运移。

10、圈闭:地下储集岩中能够聚集和保存油气的容器,它由储层、盖层和遮挡条件三个部分构成。

11>油气藏:单一圈闭内具有独立压力系统和统一油一水(或气一水)界面的油气聚集,是地壳中最基本的油气聚集单元。

12、含油气盆地:有过油气生成,并运移富集成为工业性油气出的盆地。

13、油气聚集带:与大构造单位联系在一起的油气出带(群)。

14、油气再分布:油气在新条件下发生再运移和再聚集的过程。

15、次生油气藏:原生油气藏遭破坏后油气再次运移、重新聚集起来形成的油气藏。

16、非常规油气资源:指目前还不能完全用常规方法和技术进行勘探和开发与加工的部分油气,如油页岩、重油、油砂矿、煤层气、页岩气、致密砂岩气、生物气、甲烷水合物等。

17、油气运移:油气在地层条件下受到某种自然动力的驱动而发生的位置转移。

18、初次运移:桂源岩中生成的油气从绘源岩中排出的过程。

19、相对渗透率:岩石中多相流体共存时,岩石对某一相流体的有效渗透率与岩石绝对渗透率之比值。

20、闭合度:圈闭最高点到溢出点之间的海拔高度。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复习资料.docx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复习资料.docx

一、名词解释:1、油田水:广义:油气田区域(含油气结构)内的地下水,包括油(气)层水和非油(气)层水;狭义:油气出范围内直接与油(气)层连通的地下水。

2、干酪根:不溶于碱、非氧化型酸和有机溶剂的分散有机质;而溶于有机溶剂的有机组分称为沥青。

3、门限温度:生油数量开始显著增长时的温度;通常都在50-120度。

4、烧源岩:曾经产出并排除了足以形成工业性油、气聚集之烧类的细粒沉积。

5、生油岩系:在一定的地史阶段相同的地质背景下形成的一套生油岩与非生油岩的岩性组合。

6、储集岩:凡是具有一定的连通孔隙,能使流体储存并在其中渗滤的岩石。

7、孔隙结构:指岩石所具有的孔隙和喉道的儿何形状、大小、分布及其互相连通关系。

8、生储盖组合:指在地层剖而中紧密相邻的包括生油层、储层和盖层的一个有规律的组合。

9、二次运移:石油和天然气进入输导层或储层以后的一切运移。

10、圈闭:地下储集岩中能够聚集和保存油气的容器,它由储层、盖层和遮挡条件三个部分构成。

11>油气藏:单一圈闭内具有独立压力系统和统一油一水(或气一水)界面的油气聚集,是地壳中最基本的油气聚集单元。

12、含油气盆地:有过油气生成,并运移富集成为工业性油气出的盆地。

13、油气聚集带:与大构造单位联系在一起的油气出带(群)。

14、油气再分布:油气在新条件下发生再运移和再聚集的过程。

15、次生油气藏:原生油气藏遭破坏后油气再次运移、重新聚集起来形成的油气藏。

16、非常规油气资源:指目前还不能完全用常规方法和技术进行勘探和开发与加工的部分油气,如油页岩、重油、油砂矿、煤层气、页岩气、致密砂岩气、生物气、甲烷水合物等。

17、油气运移:油气在地层条件下受到某种自然动力的驱动而发生的位置转移。

18、初次运移:桂源岩中生成的油气从绘源岩中排出的过程。

19、相对渗透率:岩石中多相流体共存时,岩石对某一相流体的有效渗透率与岩石绝对渗透率之比值。

20、闭合度:圈闭最高点到溢出点之间的海拔高度。

石油地质学复习名词解释

石油地质学复习名词解释

石油地质学名词解释1.石油地质学:石油地质学就是硏究地壳中油气成因、油气成藏的基本原理和油气分布规律的一门学科。

2.有机岩:有机岩是沉积岩的一部分,是由各个地虞历史时期生物遗体和其他矿物质堆积而成的。

按其是否具有燃烧性能,可以区分为可燃有机岩和非可燃有机岩。

3.石油:(又称原油)是以液态形式存在于地下岩石孔隙中,由各种碳氢化合物和少量杂质组成的可燃有机矿床。

4.天然气:广义的天然气是指存在于自然界的一切气体;狭义的天然气主要是指与油气和气田有关的气体。

5.油田水:广义的油田水是指油田区域内的地下水;狭义的油田水是指油田范国内直接与油层连通的地下水,即油层水。

6.诸集岩(层):凡是具有一定的连通孔隙、能使流体储存并在其中渗滤的岩石(层'7.盖层:盖层是位于储集层上方,能够阻止油气向上逸散的岩层,主要起封闭作用。

具备相对较低的孔隙率和渗透,性。

最重要的盖层是蒸发岩类和泥页岩类。

8.孔隙:广义的孔隙是指岩石中未被固体物质填充的空间包括狭义的孔隙、洞穴和裂缝。

狭义的孔隙是指岩石中的颗粒间、颗粒内和填充物内的空隙。

9.绝对孔隙度:岩样中所有孔隙空间体积之和与该岩样总体积的比值。

10.有效孔隙度:指那些互相连通的,在一般压力条件下,可以允许流体在其中流动的孔隙体积之和与岩样总体积的比值。

11.岩石的渗透性:指在一定的压力差条件下,岩石本身允许流体通过的能力。

换言之,渗透性是指岩石对流体的传导性能。

12.岩石的绝对渗透率:当岩石为某一单相流体饱和,岩石与流体之间不发生任何物理一化学反应时,在一定压差作用下,流体呈水平线性稳定流动状态时所测得的岩石对流体的渗透率,称为该岩石的绝对渗透率。

达西直线渗滤定律:13.压溶作用:指发生在颗粒接触点上,即压力传递点上有明显的溶解作用,造成颗粒间互相嵌入的凹凸接触和缝合线接触。

14.粒间孔隙:指粒屑碳酸盐岩粒屑之间未被基质填枳和胶结物填充的原始孔隙空间。

15.圈闭:指地下适合油气聚集的场所,由褚集层,盖层,阻止油气继续运移、造成油气聚集的遮挡物三部分组成。

石油地质名词解释

石油地质名词解释

1、石油—赋存于在地壳岩石孔隙中天然生成的,以液态烃为主的可燃有机矿产。

2、天然气—地壳岩石孔隙中天然生成的、以烃类为主的可燃气体。

3、正烷烃分布曲线—不同碳原子数的正烷烃相对含量呈一条连续的曲线。

4、主峰碳—正烷烃分布曲线上极大值对应的碳数。

5、生物标志化合物—是指来源于生物体,基本保持了原始组分的碳骨架,记载了原始生油母质特殊分子结构信息的有机化合物。

6、荧光性—石油在紫外光的照射下,由于不饱和烃及其衍生物的存在而产生荧光的这种特性。

7、旋光性—当偏振光通过石油时,石油能使振动面旋转一个角度,石油的这种特性成为旋光性。

8、气藏气—圈闭中具有一定规模的单独天然气聚集,即纯气藏中的气体,基本上不与石油半生。

9、气顶气—指与油共存于油气藏中,呈游离态存在于油气藏顶部的天然气。

10、凝析气—在地下较高温度、压力下,超过临界条件后,不分液态烃逆蒸发而形成的气体。

11、凝析油—采至地面过程中,随着温度、压力下降,这部分气体可凝结析离成轻质油,简称凝析油。

12、油田水—油气田区域内或含油气构造内的地下水,包裹油层水和非油层水。

13、固体沥青—石油在热力和氧化、细菌的生物化学作用下,原油发生物理分宜、化学分化、及编制等次生变化的产物。

14、沉积有机质—通过沉积作用进去沉积物中并被埋藏下来的那部分有机质。

15、干酪根—指沉积岩中不溶于非氧化性酸、碱和常用有机溶剂的分散有机质。

16、氯仿沥青A—沉积岩中可溶于氯仿的有机质的总成。

17、生油窗—干酪根中的大量化学键开始段磊,形成大量的烃类分子,成为主要的生油时期,为有机质演化的成熟阶段。

18、生油门限温度—有机质随埋深加大,当温度达到一定数值时,开始大量向石油转化时的温度。

19、低熟油—非干酪根晚起热降解成因的各种低温早熟的非常规石油。

20、煤成油—煤和煤系地层中集中和分散的腐殖型有机质,在煤化作用过程中所生成的液态烃类。

21、生物气—在成岩作用或有机质演化早期阶段,沉积有机质通过微生物的发酵和合成作用形成的以甲烷为主的天然气。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_自己总结(按章节)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_自己总结(按章节)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是研究地壳中油气藏形成条件和分布规律的地质学科。

它属于矿产地质科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石油、天然气勘探与开发相关专业的专业理论课。

P1第二章 油气藏中流体成分和性质一、名词解释石油:又称原油,是存在于地下岩石孔隙中以液态烃为主体的可燃有机矿产。

P11原油灰分:石油燃烧后的残渣。

P13石油组分分析(组分组成):利用有机溶剂和吸附剂对组成石油的化合物具有选择性溶解和吸附的性能,选用不同有机溶剂和吸附剂,将原油分成若干部分,每一部分就是一个组分。

P17石油的比重:石油的相对密度:在105Pa下,20℃石油与4℃纯水的密度比值,用d420表示。

P22石油的荧光性:石油在紫外光照射下可产生发荧光的特性称为荧光性。

P25石油的旋光性:石油能使偏振光的振动面旋转一定角度的性能。

P25石油的馏分:就是利用组成石油的化合物各自具有不同沸点的特性, 通过对原油加热蒸馏,将石油分割成不同沸点范围的若干部分, 每一部分就是一个馏分。

P16干气:一般来说,天然气中甲烷含量在90%以上的叫干气。

(网络)湿气:甲烷含量低于90%,而乙烷、丙烷等烷烃的含量在10%以上的叫湿气。

(网络)天然气:从广义上讲,指自然界天然存在的一切气体。

在《石油和天然气地质学》中研究主要对象是岩石圈中以烃类为主的天然气,是狭义的天然气。

P25气藏气:是指在圈闭中具有一定工业价值的单独天然气聚集。

P26气顶气:是指与油共存于油气藏中,呈游离态位居油气藏顶部的天然气。

P26凝析气:是一种含有一定量凝析油的特殊的气藏气。

当地下较高温度、压力下,凝析油因逆蒸发作用而气化或以液态分散(溶解)于气中,呈单一气相存在,称之为凝析气。

这种含有一定量凝析油的气藏,称为凝析油气藏,简称凝析气藏,或凝析油藏。

P26伴生气:狭义的伴生气仅指油气藏中的气顶气和油藏及油气藏中的油溶气; 广义的伴生气还包括油田范围内分布于油藏及油气藏之间或其上方与之有密切关系的气藏气。

油气地质与勘探课程名词解释

油气地质与勘探课程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第一章石油、天然气及油田水的基本特征石油: 存在于在地壳岩石空隙(孔、洞、缝)中,天然生成的,以液态烃为主的可燃有机矿产。

天然气: 存在于地壳岩石空隙(孔、洞、缝)、天然生成的、以烃为主的可燃气体。

生物标志化合物:来源于生物体,在有机质演化过程中具有一定稳定性,没有或很少发生变化,基本保持了原始组分的碳骨架,记载了原始生油母质特殊分子结构信息的有机化合物。

正烷烃分布曲线: 石油中不同碳原子数的正烷烃的相对含量呈一条连续的曲线。

曲线的分布特点与成油原始有机质类型、成油环境以及有机质的成熟度密切相关。

石油的荧光性:石油在紫外光的照射下,由于不饱和烃及其衍生物的存在而产生荧光的特性,被称作石油的荧光性。

石油的旋光性:当偏振光通过石油时,石油能使其振动面旋转一个角度,石油的这种特性称旋光性。

气藏气:是指基本上不与石油伴生,单独聚集成纯气藏的天然气。

气顶气:是指与石油共存于油气藏中、呈游离气顶状态的天然气。

凝析气:是指地下,当温度、压力超过临界条件时,液态烃逆蒸发而形成的气体。

采至地面过程中,随着温压下降,这部分气可凝结析离成轻质油,称凝析油。

溶解气:包括油溶气和水溶气。

相同条件下,天然气在石油中的溶解度远大于在水中的溶解度。

天然气在石油中的溶解度是指在地层温压条件下,液态石油中所溶有的、而在地表温压条件下可析出的气体量(m3气/m3油)。

煤层气:是指煤层吸附气或游离状态的天然气(瓦斯)。

天然气水合物:是指高压低温条件下,CH4等气体分子被封闭冻结在水分子扩大晶格中所形成的固体物。

其形成条件中最重要的是有液态水,其次是温压条件。

油藏饱和压力:是指在地层条件下,原油中溶解气开始析离出来成为游离状态天然气时的油藏压力。

若油藏饱和压力与该点地层压力相等,即油内溶解气刚好饱和,压力稍降,就会有气体析出,此时的油藏称为饱和油藏;若油藏饱和压力大于地层压力,为高饱和油藏,此时通常为带气顶的油气藏;若油藏饱和压力小于地层压力,为未饱和油藏,此时原油中溶解气还未饱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词解释1、石油天然气地质学:是研究地壳中的油气藏及其形成原理和分布规律的地质科学。

2、石油:又称原油,是以液态形式存在于地下岩石孔缝中的可燃有机矿产。

3、石油的馏分:是利用组成石油的化合物具有不同沸点的特性,加热蒸馏,将原油切割成不同范围(即馏程)的若干部分,每一部分就是一个馏分。

4、石油的相对密度:在我国和前苏联是指在Pa下,20℃石油和4℃纯水的密度比值,用204d表示之。

欧美各国则以Pa下,60℉石油与4℃纯水的密度比值。

但在商业上则常以API度为单位,它与60℉石油的相对密度的关系可用下式换算5、粘度值:代表石油流动时分子之间相对运动所引起的内摩擦力的大小。

6、动力粘度:又称绝对粘度(μ)。

在国际计量单位SI制中,单位为帕斯卡秒(Pa∙s)。

其定义为:LΔP/QFμ=K,即K为1m2,F为1m2,ΔP为1Pa,Q为1m3/s,L为1m时,则μ为1Pa∙s。

1Pa∙s7、相对粘度:又称恩氏粘度,指在恩氏粘度计中200ml石油与20℃时的同体积蒸馏水通过直径为2.8mm细管流出时间之比(水流出时间约50s)。

常用Et表示之。

8、凝固点:石油失去流动能力的最高温度称凝固点,9、荧光性;石油在紫外光照射下可产生荧光的特性,即石油的荧光性。

10、旋光性:大多数石油具有将偏振光的振动面旋转一定角度的能力即石油的旋光性。

11、凝析油:是指在地下特殊温压条件下,液态烃逆蒸发形成的凝析气被开采到地面后,由于温度和压力降低而逆凝结为液态烃即凝析油。

12、天然气:广义的天然气是指存在于自然界的一切气体。

狭义的天然气,目前仅限于地壳上部存在的各种天然气体,包括烃类气体和非烃类气体。

13、气藏气:是指圈闭中具有一定工业价值的单独天然气聚集。

14、气顶气:是指与油共存于油气藏呈游离态存在于油气藏顶部的天然气。

15、凝析气:是一种特殊的气藏气。

它含有一定量的凝析油。

在地下较高温度、压力下,凝析油因逆蒸发作用而气化或液化呈液态分散在气中,呈单一气相产出,称凝析气。

16、凝析气藏:这种含有一定量凝析油的气藏,称为凝析油气藏,但有时简称为凝析气藏。

17、伴生气:凡是在油藏范围内与油藏分布有密切关系的气顶气、油溶气以及油藏之间或油藏上、下方的气藏气,都称为伴生气。

18、非伴生气:而那些与油藏分布没有明显联系或仅有少量石油存在,但没有重要的工业价值,而气藏又十分巨大和重要的气藏气,都称为非伴生气。

19、非常规天然气:目前主要指煤层气、页岩裂缝中的气、浅层生物气(沼气)和盆地中心气包括深盆气。

20、煤层气指煤层中所含的吸附和游离状态的天然气。

煤矿中将这种天然气称为瓦斯。

21、页岩裂缝中的气指页岩裂缝和孔隙系统中的生物气和热解气,它可以是有机和无机颗粒表面的吸附气,也可以是裂缝和孔隙中的游离气,有时与油伴生。

22、浅层生物气一般指埋深不大于1000米的沉积物和烃源岩中的有机质在未成熟阶段由厌氧菌作用下形成的以生物甲烷为主的天然气,有时混有热解气。

23、盆地中心气指发育在盆地浅处和深部的储存在致密砂岩中的热成因气,故有时称深盆气和致密砂岩气。

24、表观分子量天然气是多组分混合气。

因此天然气的分子量称表观分子量。

25、天然气的密度;定义为单位体积气体的质量。

可用ρg=Mg/Vg表示。

26、天然气的相对密度;一般是指相同温度、压力(如1×Pa,15.55℃或1×Pa,20℃)条件下,天然气密度与空气密度的比值。

27、天然气在石油中的溶解度;指在地层温度、压力条件下液态原油中所溶有的,在温、压降低后析出的气体数量,常用V(气)/V(油)(单位为m3/m3)表示28、。

天然气的粘度;是测量天然气抵抗流动能力的一种量度。

29、油田水,从广义上理解,是指油田区域(含油构造)内的地下水,包括油层水和非油层水。

狭义的油田水是指油田范围内直接与油层连通的地下水,即油层水。

30、底水;是指含油(气)外边界范围以内直接与油(气)相接触,并从底下托着油、气的油层水。

31、边水:是指含油(气)外边界以外的油层水,实际上是底水的外延。

32、沉积水系沉积物堆积过程中保存在其中的水。

这种水的盐度和化学组成与堆积沉积物的古海(湖)水的盐度与沉积物有密切关系。

33、渗入水来源于大气降雨时渗入到地下空隙,渗透性岩层中的水。

34、转化水指在沉积成岩作用和烃类生成过程中。

粘土转化脱出的层间水,有机质向烃类转化分解出的水。

35、深成水又称内生水,指岩浆游离出来的初生水(原生水)和变质作用过程的变质水。

36、成岩水:无论海相或陆相沉积作用都是与水—起发生的,然后由于压实、脱水作用,大部分沉积水被排出,只有少部分水与沉积物—起被埋藏下来,形成岩石中的孔隙水。

称为成岩水。

37、矿化度:是指单位体积油田水中溶解固体物质的总和。

38、同位素效应在参与生物、化学、物理的作用过程中,元素的一种同位素被另一种同位素所取代,从而引起物理、化学性质上的变化.称为同位素效应。

39、同位素分馏作用在各种地质作用过程中,由于各种同位素效应的存在,同一种物质或物相中,其同位素丰度仍保持相对的稳定性;而不同物质或物相间,其同位素的丰度则出现差异,引起上述现象的同位素转移和分配作用过程称为同位素分馏作用。

40、同位素交换反应指不发生化学反应,只在不同化学物质、不同相或单个分子之间发生的同位素重新分配,它是一种平衡反应。

41、油气显示:是指石油、天然气及其石油沥青矿物在地表的天然露头和钻井的人工露头。

42、油气苗液态石油和天然气的地面露头叫油气苗。

它们是最可靠、最直接的油气显示类型之一。

43、含油岩石:是指被液态原油浸染的岩石含油岩石。

(有多种类型,但以砂岩居多。

含油砂岩按其被浸染的程度可分为:油砂——全部被原油所饱和浸润;油斑——局部被原油浸染,浸染部位往往是岩石粗粒结构部分或各种缝隙;油迹——岩石被原油局部轻微浸染。

)44、含沥青岩石:是指在岩石孔隙中充填有分散固态沥青的岩石。

45、泥火山地下聚集的高压气体沿断层和裂隙伴随水、粘土、沙粒和岩块一起喷出地表,井形成锥形堆积体,这便是泥火山。

46、油矿物石油氧化或热变质过程所衍生山的一系列有机矿物叫石油沥青矿物,简称油矿物。

而固体沥青矿物包括了油矿物和无机成因的沥青矿物。

47、准油矿物:变质成因的沥青矿物中有些与石油并没有成因联系,至少没有明确的成因联系,这部分称之为准油矿物。

(准油矿物可以直接来源于腐泥或腐植有机质的变质而未经历过石油阶段)。

48、凝析油:是指在地下特殊温压条件下,液态烃逆蒸发形成的凝析气被开采到地面后,由于温度和压力降低而逆凝结为液态烃即凝析油,49、储集层:这种具有连通孔隙、允许油气在其中渗滤的岩石就是储集岩。

50、含油气层:储集了油气的储集层可称为含油气层。

51、产油气层:业已开采的含油气层称为产油气层。

52、总孔隙度(Φt)也称绝对孔隙度:系指岩石中全部孔隙体积(Vt)与岩石体积(Vb)之比值(以百分数表示)53、有效孔隙度(Φe):是指岩石中相互连通的孔隙体积(Ve)和岩石体积(Vb)之比(以百分数表示)54、储集层的渗透性:是指在一定的压差下,岩石允许流体通过其连通孔隙的性质。

换言之,渗透性是指岩石对流体的传导性能。

55、渗透性岩石:是指在地层条件下,流体能较快地通过其连通孔隙的岩石,如砂岩、砂砾岩、粉砂岩、裂缝灰岩、白云岩等。

56、非渗透性岩石:如果流体通过的速度很慢,通过的数量有限,就称非渗透性岩石,如泥页岩、石膏、岩盐、致密灰岩等。

57、储集层的孔隙结构:是指岩石所具有的孔隙和喉道的几何形状、大小、分布及其连通关系。

岩石的孔隙系统由孔隙和喉道两部分组成。

孔隙为系统中的膨大部分,连通孔隙的细小部分称为喉道。

58、排驱(替)压力(Pd) 是指压汞实验中汞开始大量注入岩样的压力。

排驱(替)压力(Pd) 是指压汞实验中汞开始大量注入岩样的压力。

59、饱和度中值压力(Pc50 ) 是指非润湿相饱和度为50%时对应的毛细管压力。

与(Pc50 )相对应的喉道半径称为饱和度值喉道半径(r50 )。

60、最小非饱和的孔隙体积百分数(Smin%) 当注入汞的压力达到仪器的最高压力时,仍没有被汞侵入的孔隙体积百分数,称为最小非饱和的孔隙体积百分数(Smin%)。

61、机械压实是指在上覆沉积负荷作用下岩石逐步致密化的过程。

62、压溶作用是指发生在颗粒接触点上,即压力传递点上有明显的溶解作用,造成颗粒间互相嵌入的凹凸接触和缝合线。

63、胶结作用:是砂岩中碎屑颗粒相互联接的过程。

64、重结晶作用:碳酸盐岩被埋藏之后,随着温度压力的升高、岩石矿物成分不变而矿物晶体大小、形状和方位发生了变化的作用,称为重结晶作用。

65、白云石化作用:是指白云石取代方解石、硬石膏和其他矿物的作用。

白云石化作用一般分为两类:一类发生在沉积物中的准同生期白云石化作用,另一类发生在岩石中的成岩后生期白云石化作用。

66、储层模式:是储层成因结构和形态特征表述的综合,它既反映储层性质和固有的地质特点,又反映出开采后的动态过程,并且在形式上用一个抽象简化的图式表示。

67、区域盖层稳定覆盖在油气田上方的区域性非渗透岩层。

68、圈闭盖层直接位于圈闭储集层上面的非渗透岩层。

它对圈闭中的油气起着直接封盖的作用。

圈闭盖层又称局部盖层,简称盖层。

69、隔层存在于圈闭内,对油气有封隔作用,它影响着油气藏中的油气以及压力分布规律。

70、圈闭:储集层中能够聚集并保存油气的场所。

圈闭从本质上定义为:储集层中被油气高势区或与非渗性遮挡(屏蔽)联合封闭的油气低势区。

71、油气藏:是单一圈闭中的油气聚集,是地壳中最基本的油气聚集单元。

一个油气藏中具有统一的压力系统和油水界面。

72、圈闭的度量:是指评价一个圈闭有效容积的大小。

73、溢出点:是指圈闭能够容纳油气的最大限度的位置。

74、在静水条件下闭合高度(或闭合度)是指闭合顶点到通过溢出点等势面的距离。

75、闭合面积:一般是指通过溢出点等势平面与非渗透面交线所围限面积在水平面上的投影面积。

76、油(气)柱高度:油(气)藏顶点到油(气)水界面的垂直距离。

显然它小于或等于闭合高度。

77、含油(气)边界:圈闭内油水界面与储集层顶面的交线。

78、含油(气)面积:含油边界所围限的面积。

79、油环:油气藏中含气边界与含油边界所围限的环状区域。

80、气顶:油气藏中气位于顶部,该气藏或聚集体称为气顶。

81、断层圈闭:凡是储集层上倾或各个方向由断层封闭而形成的圈闭称断层圈闭。

82、断层油气藏:单一断层圈闭中聚集烃类流体后即成为断层油气藏。

83、裂缝性背斜圈闭我们将在背斜构造控制下,裂缝性储集层(体)被非渗透岩层和高油气势面联合封闭形成的闭合低油气势区,称作裂缝性背斜圈闭。

84、裂缝性背斜油气藏:在裂缝性背斜圈闭中聚集烃类流体后,即成为裂缝性背斜油气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