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合集下载

沪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杏儿熟了

沪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杏儿熟了

沪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杏儿熟了一、教学目标1.能正确使用“期望”、“价值观”这类概念。

2.能理解并朗读课文。

3.能理解杏儿熟成的过程,并总结其中的道理。

二、教学重点1.认识期望和价值观。

2.理解课文并朗读。

3.总结杏儿熟成的过程。

三、教学难点1.总结杏儿熟成的过程中的道理。

2.理解期望和价值观之间的关系。

四、教学内容1.期望和价值观a.引导学生认识期望和价值观。

•期望:指人们对未来的期待或希望。

•价值观:是一种行为准则,指对行为、态度和教育标准的看法和评价。

b.分组讨论,让学生列举身边的期望和价值观。

2.阅读杏儿熟了a.教师朗读课文,引导学生跟读。

b.针对生词和难句,进行解释和讲解。

3.总结杏儿熟成的过程a.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杏儿熟成的各个阶段。

•春天:杏花含苞待放。

•夏天:杏树长势旺盛,但杏果仍未成熟。

•秋天:杏树开始变黄,杏果逐渐变得成熟和甘甜。

•冬天:杏子都被摘下来,树变得赤裸裸。

b.通过讨论,引导学生总结出其中的道理。

五、课堂练习1.填词1.杏儿的大树从春到夏,杏儿的花儿___待放。

2.杏儿的大树从夏到秋,杏儿的果儿逐渐___并甜美。

2.绘画让学生以杏儿为题材,自由创作。

六、课后作业1.背诵本课文。

2.总结课文中的道理。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采用了“引导学生认识期望和价值观”、“阅读杏儿熟了”、“总结杏儿熟成的道理”等教学策略。

学生参与积极,能够理解杏儿熟成的过程,并总结出其中的道理。

而在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的设计上,也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本节课的内容。

不过,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可以再加入些许关于“情感教育”的内容,以提升学生的整体素养。

沪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沪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1 春天的小雨滴滴滴教学目标:1、阅读课文,感受春雨的美好、无私,培养学生热爱春雨、热爱春天、热爱美好大自然的情感。

2、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注意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体会句子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背诵自己喜欢的语句。

3、帮助学生会写“沟、推、蹄、脉、滑、跌、密、撒、播、尝、乳”11个生字,会认“淅、沥、沟、蹄、乳”5个生字,理解“你推我挤、演奏、播种、仰着、品尝”等词语。

教学重点:课文的2-6自然段,感受春雨的声音美。

教学难点:1、理解重点词语,体会句子所表达的情感。

如:为什么说“地球就是一面鼓,小雨滴们要把地球敲响?”2、课文的8-9自然段,感受春雨的精神美。

教学准备: 1、生词卡片。

2、课件。

3、搜集赞美春雨的词语、诗句。

教学时间: 2课时第一课时一、朗读题目,了解题目。

二、检查预习情况,帮助学生掌握生字新词。

1、出示文字投影片,检查并纠正带点字的读音:跌下来、似的、播种、仰着脸2、出示文字投影片,指导学生记住字形:沟、蹄、滑、密、撒、播、乳3、重点指导“播、乳”字的书写,学生练习。

4、结合课文中的语句,理解词义:你推我挤、播种三、自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随机板书,理清文章的脉络。

四、质疑。

梳理问题。

有思考价值的问题留待第二课时深入探讨。

(问题梳理:1、为什么说“地球就是一面鼓,小雨滴们要把地球敲响?”2、“冬—冬—冬”之间的横线什么意思?)五、作业:1、写生字词、读书。

2、练习熟读课文,思考并试着解决提出的问题。

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本册教材的开篇之作。

它和春天、和小雨有关,让浓浓的春意吹进我们的教室,让甘甜的雨露滋润我们的心田吧!齐读课题。

(一)、进一步理解课题:课题中一连用了三个“滴”字,春天的小雨给你什么感觉呢?该怎么读题呢?注意节奏和停顿,再次读题。

(二)回忆课文主要内容。

这场雨已经下了很久了,我们和作者一起沐浴在春雨中去走一走,听一听,看一看吧。

沪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杏儿熟了

沪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杏儿熟了

沪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杏儿熟了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并运用课文中出现的生词、词语,提升词汇积累和语言表达能力。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根据课文内容回答问题,进行语文思辨和表达。

3.情感目标:通过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展开思考,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逻辑推理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掌握课文中的重点生词和词语,提高词汇积累和运用能力。

2.难点: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理解课文中的内容并进行思考和表达。

三、教学准备1.课文教材:沪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2.教具:黑板、粉笔、教案、PPT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简短的故事导入课文主题,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课文学习(40分钟)1)分段导读•将课文分段给学生朗读,并讲解生词和词语的意思,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2)听读对照•播放课文录音,学生边听边读,培养学生的听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3)配合图片欣赏•利用PPT或者教材中的插图,配合课文内容进行图片展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4)理解课文•提问学生关于课文内容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回答。

3. 课文拓展(30分钟)1)课文整体理解•引导学生综合理解整篇课文,挖掘课文中的细节信息,并进行讨论和交流。

2)模仿创作•针对课文内容,让学生进行模仿创作,可以编写类似的故事或者写作小短文。

3)课文应用•设计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回答问题或填充相关内容。

4. 课堂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引导学生再次回顾所学内容。

五、课后作业1.复习课文内容,并根据课文写一篇小作文。

2.预习下一课文的内容,预读生词和词语。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课文《杏儿熟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初步掌握了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理解内容。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较高,能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也能够合作、表达,并且部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有所提升。

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还有待提高,需要更多的训练和巩固。

沪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鳄鱼的争斗》教案范文三篇

沪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鳄鱼的争斗》教案范文三篇

【导语】《鳄鱼的争⽃》是三年级新教材中的⼀篇课⽂,⽣动⽽具体地记叙了德国动物学家在东⾮的⼀个⽕⼭湖畔,观察到了鳄鱼罗宾和⼊侵者之间的争⽃。

后来,他⼜经过长期地观察和研究,得出了鳄鱼虽然很凶残,但在同类争⽃时从来不拼个你死我活,⽽只是点到为⽌的结论,让读过此篇⽂章的⼈都倍感惊讶。

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家参考!篇⼀ 教学⽬标: 1、认识10个⽣字。

2、继续学习联系上下⽂结合查字典理解词语。

积累“约定俗成”、“穷追不舍”、“兴风作浪”、“点到为⽌”等词语。

3、朗读课⽂,读懂两条鳄鱼争⽃的句⼦,理解最后⼀节的作⽤。

4、继续学习查找资料:收集有关鳄鱼的资料。

教学重、难点: 1、学习查找资料:收集有关鳄鱼的资料,交流资料内容和来源。

2、理解最后⼀节的作⽤。

教学准备: 关于鳄鱼的资料、投影⽚ 教学过程: ⼀、谈话导⼊,引出课题 1、出⽰鳄鱼的图⽚。

这是什么?(随班⽣) 2、学⽣交流对鳄鱼的印象。

(凶残、凶猛、残忍……) 3、师:的确,在我们⼤多数⼈眼中,鳄鱼是⼀种令⼈胆寒的动物。

但是,你们知道吗?动物学家经过长期观察和研究“鳄鱼的争⽃”,得出了出⼈意料的结果。

4、板书课题,读。

⼆、整体感知,学习字词 1、⾃由读⽂,说说鳄鱼的争⽃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2、交流字词学习情况; (1)“喉咙”、“颌”代表⾝体的两个部位,明确位置。

(2)区分形近字:嚣?器喉?候?猴 3、学⽣交流。

三、围绕问题,读懂2、3节1、默读2、3节,思考:⼊侵者怎样向罗宾挑战? 罗宾⼜是如何还击的 2、交流读句 (1)⼊侵者的挑战:⼊侵者⼀直游到它的⾯前……还张开⾎盆⼤⼝不断发出吼叫声。

(抓住:⾼⾼、拼命、不断等词语读出语⽓) (2)罗宾的还击:罗宾以⾃⼰的强⼤⾝躯掀起了……挡住了它的去路。

(抓住:“技不如⼈”“⼤得多”“穷追不舍”“挡住”……体会词语作⽤,读出语⽓) 3、两条鳄鱼之间约定俗成的规矩,第⼀回合罗宾胜利。

沪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沪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沪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沪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13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沪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沪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1《妈妈我不是最弱小的》课文原文夏天的一个周末,五岁的萨沙和哥哥托利亚,跟父母一起到森林中去玩。

森林里的景色是那么美好,空气是那么清新。

他们来到林中的一片空地。

那里盛开着美丽的铃兰花。

看!这儿还有一朵野蔷薇呢!大家被萨沙的叫声吸引过来。

原来有一丛野蔷薇,被铃兰花簇拥着,开出了第一朵粉红色的花。

带着露珠的花朵随风舞动,芬芳扑鼻。

一家人坐在野蔷薇旁边,聊起天来。

突然,雷声大作,天上飘下几滴雨点,紧接着,下起了倾盆大雨。

妈妈赶紧从背包里拿出雨衣递给身边的'托利亚,托利亚又把雨衣给了萨沙。

萨沙不解地问:妈妈,您和托利亚都需要雨衣呀,为什么要给我呢?妈妈回答说:我们应该保护比自己弱小的。

萨沙又问:这就是说,我是最弱小的了?要是你谁也保护不了,那你就是最弱小的。

妈妈说着摸了摸萨沙的脑袋。

萨沙朝蔷薇花丛走去。

大雨已经打掉了两片蔷薇花瓣,花儿无力地垂着头,显得更加娇嫩。

萨沙掀起雨衣,轻轻地遮在蔷薇花上,问道:妈妈,现在我还是最弱小的吗?妈妈笑着说:不,不,你能保护更弱小的,你是勇敢的孩子啦!我也能保护比自己弱小的。

《妈妈我不是最弱小的》语文教案教学目标:1.认识7个生字“萨、蔷、薇、啰、滂、沱、纤”。

2.积累描写野蔷薇花和形容大雨的词语,尝试运用。

3.了解课文内容,在教师指导下,按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了解主要内容。

4.阅读过程中,感受故事中人们互相关怀、互相关爱的真挚感情,体会“每个人都应该保护更弱小的人”的思想。

一、指导审题、初步了解人物关系1.今天我们来学一篇课文,名字叫《妈妈,我不是最弱小的》。

(来,读一下)2.你们读读这个课题,想一想从课题中你可以知道些什么?A这是人物所说的一句话(人物的语言)B“不是最.弱小”=还有比她更弱小的C○ 1这个符号,课后有对它的`注释。

沪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荒芜的花园

沪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荒芜的花园

沪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荒芜的花园一、教学目标1.了解并掌握《荒芜的花园》这篇文章的大意;2.通过学习这篇文章,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保护意识;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探索问题的习惯和能力。

二、教学重点1.掌握文中人物形象和环境描写;2.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三、教学难点1.帮助学生理解文中意象和寓意;2.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1. 阅读课文•教师为学生朗读本课文章《荒芜的花园》;•学生自读,理解文章内容;•学生针对自己阅读的部分,回答教师的提问,共同理解整篇文章的主题。

2. 文学欣赏•学生认真观察每一幅插图,感知插图中传递的信息;•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交流与讨论,总结出不同插图给他们带来的思考;•学生在小组内就自己心目中最具有代表性的画面进行谈论,并指出其中的关键信息。

3. 想象花园•学生先模仿课文中描述的荒废花园,然后想象并展示出一张精美的能够给人留下美好印象的庭园设计图;•学生以自己所设计的方式,进行演示、讲解,让同学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

4. 思考与发现•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回答问题:为什么草地上的模糊影像和蜿蜒的群山会引起人们的联想?这跟谁的心理有关系?•学生总结出自己的答案,并由教师让学生展现、讲述,并与其他学生进行分享、交流。

五、教学评估•在课堂上提出几个实际问题,要求学生在小组中讨论,然后整体呈现,进行现场答辩;•作业:写一篇主题为“我的庭园”的作文。

六、板书设计•课文标题:《荒芜的花园》•学习方法:想象、讨论、合作和发现•课程目标:学会保护大自然,培养独立思考和探寻问题的能力。

沪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开启》教案及教学反思

沪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开启》教案及教学反思

沪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开启》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案设计1.1 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文章的大意和基本内容。

2.能够正确地识别生字词,理解其意义。

3.能够运用学过的知识阅读文章并回答问题。

4.能够完成有关练习。

1.2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强化对文章的整体把握。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小学语文思维习惯。

让学生养成记笔记、自主提问、思考问题、独立思维等习惯。

1.3 教学内容•本课为一篇记叙文,主要讲述了一位小女孩的诚实善良。

•文章理解:通过阅读,学生应能理解文章的大意并回答相关问题。

•词汇掌握:通过学习文章中的生字词,培养学生的词汇记忆能力,提高词汇应用能力。

1.4 教学过程1.4.1 导入新课•教师可通过观察、提问(如:“你们觉得诚实和善良有什么区别?”等)的方式引导学生进入本课的学习状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通过学习文章的题目和小插图,让学生初步了解文章大意,培养学生初步阅读的能力。

1.4.2 让学生自主阅读文章•要求学生默读文章。

•学生可以自主选择看字、慢慢阅读或者快速扫读。

但是要求学生在阅读后,通过自己记笔记的方式概括出文章的大意。

1.4.3 词汇学习•教师通过看文说词的方式,让学生了解本篇文章中生字词的意思。

•学生可以通过理解、类比等方式来帮助词汇的记忆。

1.4.4 理解文章•通过空白填词、问答等方式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文章, 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勾画出相关人物、事件及其关系。

这种方式可以帮助学生凝聚思维,把握文章大意。

1.4.5 课文解读•在达到一定深度的阅读之后,教师可以通过逐段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完整的文章。

•让学生对文章的内容,主题等有更深刻的认识。

1.4.6 课后练习•针对词汇学习和文章理解进行相关练习,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二、教学反思作为一份优秀的教案,教学设计中应该包含一些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习惯的元素。

在本课中,我们要求学生通过自己的方式来理解文章的内容,并通过自己的记笔记的方式来概括出文章的大意。

沪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别人的妈妈》教案

沪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别人的妈妈》教案

沪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别人的妈妈》教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孝敬父母的重要性。

2.掌握理解文章中的情节,并通过朗读、理解其含义。

3.能够运用生活中的实际例子,感知人与人之间的感情。

二、教学准备1.课文材料:《别人的妈妈》。

2.教学计划书和教案,以方便教师规划和实施教学。

3.关于“孝敬父母”的图片和视频资料。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首先介绍本课的主题,然后提出问题:“我们每个人都有妈妈,你们平时都会如何孝敬她们呢?”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

2. 阅读与理解(20分钟)教师让学生阅读课文《别人的妈妈》,并发给学生一个阅读理解练习,让他们自行进行。

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相互交流、相互补充,加深对意思的理解。

3. 正误辩析(15分钟)教师问学生课文中关于“孝敬父母”是真还是假的,以及他们有什么证据支持自己的判断。

然后,请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将自己的观点与小组内的其他同学分享,并寻找证据以达到共同分析证据的目的。

最后,每组代表将自己的观点分享给全班同学。

4. 讨论(20分钟)引导学生讨论课文中的孩子们如何孝敬父母,以及这些孩子的孝敬才是真正的孝敬。

鼓励学生阐述自己的意见,并在小组内进行探讨和交流。

最后,请每组选派代表,并将小组的观点汇总在黑板上。

5. 综合练习(20分钟)教师发给学生一份练习题,并鼓励他们去实地寻找自己的亲人或朋友的好故事,分享他们“孝敬父母”的故事。

教师可以提供实物展示或视频,并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来学习知识,探讨交流。

四、作业1.练习册: 《别人的妈妈》练习。

2.通过实地寻找自己的亲人或朋友的好故事,分享他们孝敬父母的方法以及故事。

五、教学反思在本课教学中,通过各种教学方法的运用,学生对《别人的妈妈》中的情节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并通过阐述自己的观点、交流和讨论来拓展自己的知识。

同时,通过寻找亲人朋友的故事,让学生感受到亲情和人情之间的关系,学习了如何孝敬父母。

教学效果较为明显,尤其是在学生思想教育方面有显著的改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沪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在金色的沙
滩上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自主学习生字和词,能区分并运用多音字。

2.了解沙滩上发生的事,感受大海沙滩贝壳的美。

体会小姑娘天真、善良、诚实的美好品质。

3.学习小姑娘乐于助人、对人对事认真负责的精神。

初步了解寓情于事,寓人于景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了解大海沙滩上发生的事,体会小姑娘的美好品质,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并在生活中传播美。

教学难点:“金色”的除了指美丽的沙滩外,还代表小姑娘“金子”般的心。

教学准备:美丽大海沙滩的风景录象、课文录音磁带。

教学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去看过大海吗?
师:去年暑假老师也去过海边,看到了美丽的椰树,踩到了柔软的沙滩,同时也感受到了海浪阵阵、海涛汹涌的壮观场面。

碧蓝的海水一望无际,而金色沙滩上发生的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师:听老师这么说,同学们想去看大海吗?
师:你想知道沙滩上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吗?
二、学生初步感知课文
1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课文。

a 找出读不准的字词和多音字。

b 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讲了那几个片段。

?
c 小姑娘给你留了什么印象?
d 你还想知道些什么?
(指明学生提问,相机板书学生提出的不懂的问题)
三、分析课文
(一)学习第一片段(分角色朗读1-6段)师指导朗读
大意:画家去拾贝壳,小姑娘帮忙看衣服。

朗读:男-老伯伯(苍老慈祥亲切) 女-小姑娘(细小甜美认真)
(二)学习第二片段
大意:画家送贝壳,可是小姑娘不要贝壳。

(找小伙伴合作、讨论)
讨论:为什么小姑娘不要画家送的贝壳呢?
“ 这是沙蜊子,这是大猫眼,这是小螺丝,这是金海螺,你要哪个随你挑。

”通过描写贝壳的种类写出贝壳的美。

(三)学习第三片段
大意:画家故意丢贝壳,小姑娘捡还贝壳。

师:在黄昏的沙滩上,他们俩又是你什么样的方式告别这美丽的沙滩和大海的呢?
表演:(学生上台表演师指导动作和神态)
四:总结课文
师:这位天真可爱善良的小姑娘有着乐于助人和对人对事都很认真负责的精神。

她淳朴而诚实的心灵深深打动了我们的心,同时她也给我们带来了美的享受,同学们,你们喜欢这小姑娘吗?
师:大海沙滩上发生了这么一件美丽感人的事,让我们觉得大海的一切可真美啊!除了这些,你还知道什么也美吗?
1 找找课文中描写大海、沙滩、贝壳美的句子。

2 标题“金色的沙滩上”有其他更深的意思吗?
五:巩固拓展课文
1 师:大海美沙滩美,贝壳又多又美,而且小姑娘的心灵更美,就让我们带着激动渴望和敬佩的心情把这篇美文美美的齐读一遍吧。

2把你认为美的句子抄下来,反复诵读。

六:深化延伸课文
在我们的生活中也会遇到这样的事情,同学们也应该像课文中的小姑娘一样,拥有一颗金子般的心,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为祖国这个美丽的大家庭奉献自己的爱,祖国才会更美好!
沪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起死回生教学要求:
认识生字8个,积累描写注意力集中的词语。

正确朗读课文,抄写句子。

学习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重点学习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从而来理解句子。

了解扁鹊起死回生的故事,感受他高超的医术和谦虚的品德。

教学重、难点:
学习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从而来理解句子。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故事背景介绍,导入课题
1.师:你们看过《封神榜》吗?
周朝时,国王把大片的土地赏赐给功勋卓著的大臣将领。

这些土地就由这些大臣将领管理,就像一个个小国家,还经常开战。

虢国就是春秋战国时的一个小国。

2.出示:
起死回生(齐读)
3.思考:“起死回生”是什么意思?谁能“起死回生”?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做到读准字音,读通课文,并思考以上2个问题。

2.指名读课文。

(特别注意“虢”、“厥”、“囊”的读法和写法)
3.交流对于课题的理解。

把将死的人救活过来,叫作“起死回生”。

课文讲的是扁鹊起死回生的故事。

适当穿插有关扁鹊的生平简介
扁鹊,原名秦越人,是战国时期有名的医学家。

因为他医术高明、医德高尚,就像传说中的神医扁鹊,所以后人就尊称他为“扁鹊”。

但这是尊称,所以课文中他自称“秦越人”。

结合课文,再读句子
1.请学生划出国王称赞扁鹊的那句话。

板书:
先生真是神医啊,有起死回生的本领。

2.出示要求: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
本单元,我们学习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方法。

平时,我们遇到不明白的词句,可以查阅字典、词典,也可以做上记号后和同学、老师讨论。

不过最实在的方法是:联系上下文。

你可以先提出你的疑问,然后在课文中找一找有没有能回答问题的词句,要是找到了,就联系起来想一想。

由于今天是初学,所以老师已经替你们提出了问题。

3.提示思考:
“起死回生”是什么意思?国王为什么说扁鹊有起死回生的本领?
学生划出表示太子“生”和“死”的词句,说说自己的理解。

结合句子,精读课文
1.围绕句子提出问题
2.思考:从哪里看出扁鹊医术高明?
3.交流
(1)从街头巷尾人们的议论中觉察到太子死得蹊跷。

同侍卫官谈话后,了解病症。

妙手回春,使太子死而复生。

(2)指导朗读扁鹊和侍卫官的对话(2—8节)
①自读,找一找,写了几个人的对话,分别说了什么?
②想一想:从对话中扁鹊了解到哪些情况?他的语气有什么变化?
③指导朗读,读出语气。

(体会字里行间的意思,注意语气变化)
④分角色朗读,体会:为什么不交代说话人?(省略叙述语也能知道这话是谁说的,使语言更简洁,体现出了扁鹊当时急切的心情。

)
(3)指导朗读诊治部分(10、11节)
①自读,划出说明扁鹊医术高明的词句。

②指导朗读
“按、切、贴、听、取、扎”等词说明病情复杂。

“不多一会儿、没多久”说明医术高。

出示:凝神
理解词义,它表示注意力相当集中。

类似的词语你还能写出一些吗?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说说扁鹊除了有高超的医术,还具有怎么样的好品质?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课文最后一句扁鹊所说的话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谦虚、实事求是的人。

分角色朗读课文(四人小组)
沪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田忌赛马教学目标:
1、能拼读本课8个生字,理解“垂头丧气、胸有成竹、得意洋洋、目瞪口呆”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孙膑认真观察、分析的态度和正确的思想方法。

4、学习按一定顺序写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在学生读懂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理解课文的写作顺序,学习作者按一定顺序写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学习孙膑认真观察分析的态度和科学的思想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以《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引入课题。

2、引言:今天我们再来学习另外一位聪明人物的故事,这个人叫孙膑。

战国时期齐国人,著名的军事家。

故事的题目叫《田忌赛马》
3、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
1、拼读生字。

(投影出示生字)
2、朗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讲什么?
3、指名回答。

4、讨论: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叙述的?先写了什么,接着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三、再读课文
1、引入:两次比赛各是怎么对阵的,为什么两次比赛的结果不一样?
2、默读课文,思考上述问题。

3、投影显示第一次比赛对阵图。

演示第一次比赛,讨论:第一次比赛田
忌为什么会失败?
※第一次比赛下来田忌和齐威王的神情各是怎样的?(垂头丧气、得意洋洋)
※谁能表演一下他们的神情?
4、投影显示第二次比赛对阵图。

演示第二次比赛,讨论:第二次比赛田
忌为什么会取得胜利?(调换了马的出场顺序)
第二次比赛结束,齐威王的神情又是怎样的?(目瞪口呆)
哪位同学来表演一下?
5、为什么调换一下马的出场顺序,就可以转败为胜?
(投影:齐威王每个等级的马都比田忌的强。

齐威王的马比田忌的快不了
多少。

还是原来的马,只调换了一下出场顺序,就可以转败为胜。

)
6、田忌取得胜利的办法是谁想出来的?从哪看出他很有把握?(胸有成竹)
理解“胸有成竹”的意思。

7、讨论:为什么孙膑能想出调整马的出场顺序的方法而且胸有成竹?
四、小结,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猜你感兴趣的:
1.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
2.沪教版三年级下语文知识积累和写作练习
3.沪教版三年级下古诗名言总汇
4.沪教版三年级下语文词语汇总复习资料
5.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教学设计大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