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解古今玉雕工艺流程与技法 陈新庆

合集下载

玉雕十大技术和古代琢玉流程(图文)

玉雕十大技术和古代琢玉流程(图文)

玉雕十大技术和古代琢玉流程(图文)玉器由原始的打制、简单的琢磨直至精雕细刻,传承数千年。

玉雕技艺由最开始的小件如清代、民国时期的烟嘴、手镯等简单的小件,发展为建国后70年代制作中等件,80年代至90年代制作大型玉雕作品。

其工艺特点有因料施艺、废料巧作,剜脏去绺、化瑕为瑜、巧用巧色、浮雕、圆雕、镂空透雕、镶嵌组装等工艺,形成玉雕之工艺特点。

一、因料施艺因料施艺是玉雕中首要的工艺。

玉雕为工艺创作,无定形。

玉雕需想象,并注于玉石之上,无涂改性。

每部作品均需从料性、颜色、形状等出发,最大限度地利用玉料,尤其在人物、花鸟、花卉、动物创作中更是因料设计,独辟蹊径。

玉雕工艺悠久,其因料施艺之工艺日臻合理。

历史上只以小件为主,制品单一,数量有限。

随着工艺的进步,技艺的提高,因料施艺的技能越来越高,作品更丰富多彩。

其玉雕形状、作品大小、色彩合理利用等均为因料施艺而获得最佳的效果。

二、剜脏去绺脏、绺分别指玉中的杂质和自然裂纹,是玉器制品中的大忌。

剜脏,即把玉中的杂质去掉,使玉更纯洁、明亮。

玉雕大件难以找到通体皆无一杂质的玉料,要尽其所能剜脏,余其形状,根据其特征设计作品,最大限度地用料。

在作品的制作过程中,玉体或再次或多次显露杂质,或黑色或白点或米粒状杂质等,尤其是在正面的主要部位,这是设计人员最难处理的问题,均要尽力处理掉或“遮住”。

玉制作品很多因剜脏而改变作品的原定结构,既去掉脏斑又使其结构造型趋于合理,煞费玉雕者之苦心。

去绺,即玉中没有一定形状、方向和规律之自然裂纹的处理。

绺的成因受自然力冲击、受冷变化等多种因素影响。

绺的种类有断裂纹、破碎纹、龟背纹、炸心纹、炸惊纹等。

玉的加工在选料和雕琢中首先要注重纹绺的处理,或顺绺锯玉或躲绺。

去绺后根据料形进行设计。

在设计后的雕琢中,亦多有再次出现纹绺,曰“纹线”、“水线”。

需设计和做工者苦思冥想使其去绺改形,受到意外之效。

玉雕作品无定型,剜脏去绺,虽去不利,却有“因祸得福”另有创意之效。

古今玉雕工艺流程与技法

古今玉雕工艺流程与技法

古今玉雕工艺流程与技法琢玉设备和工具古代琢玉是用脚踩玉盘使其转动,并用解玉砂使玉切开,然后用硬度高的铊钻之类的工具雕琢。

古老的琢玉机一直沿用到新中国成立以前,其功能和操作方法,与新疆部分少数民族地区现仍在使用的琢玉机基本相同。

新中国成立以后,研制成功了新式琢玉机及许多专用设备,半使用钻石粉等新型材料,从而结束了繁重的体力劳动,提高了工作效率,增强了玉雕艺术的表现能力,解决了以往难度很大的技术问题。

然而,琢玉操作技术主要靠手工劳动,现代化代替不了人的高超构思和技巧。

因此,人的技艺仍起着主要作用,人使用琢玉设备,经过一系列加工程序,才能创作出技艺精湛的玉器,才能真正使“玉”成“器”。

琢玉的主要设备为琢玉机,其次有开料、打孔机等。

琢玉机亦称雕刻机,中国一些玉器厂家都可以制造,其主要由机身、转动系统和轴组成;由电动机传动,速度可以调节,工具安装于主轴上,操作非常方便;还有照明、吊秤、供水、砂圈、挡板等辅助设备。

蛇皮钻是另一类型的磨玉机器,由电钻、软轴和工具卡头三部分组成;电机转动通过蛇皮管中的软轴传给工具卡头,工具卡头卡住工具头,使工具头转动琢磨玉器;这种设备可以手提,工具头能任意加工产品的各个部位,灵活方便,现在使用很广泛。

开料设备有油丝锯床、无齿锯床、半自动落地式开料机、托盘式开料机、钻石铊料机等,用于切开石料。

打孔设备目前手拉空心钻杆打钻已多为机械打眼所代替,如把钻头卡在钻床上打孔。

最新式的是用超声波机床等专用设备打孔,极大地提高了效率。

抛光设备用于抛光玉器,主要有抛光机,其造型如磨玉机,唯一不同的是在机上增加了防尘装置。

其他抛光设备有抛光桶和振动抛光机等多种。

玉器抛光后的清洗和过油过蜡可使用超声波清洗器和烘箱。

雕琢工具按功能可分为铁工具和钻石粉工具两种。

铁工具的功能用于切削和研磨,主要有:(1)铡铊。

相当于圆形锯,安装于磨玉机上,通过旋转带动金刚砂,用于铡去墨线以外的无用部分。

工艺上又分为扌票、扣、划。

浅述古今玉雕工艺流程与技法

浅述古今玉雕工艺流程与技法

DESIGN·ARTISTRY设计·技艺文 胡选凯浅述古今玉雕工艺流程与技法玉雕工艺中隐藏着大学问。

我国从古至今,玉雕工艺的流程与技法许多方面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影响着现有的玉雕工艺的发展。

本研究就对古代玉雕工艺的流程与技法和现代玉雕工艺的流程与技法做了简单的介绍。

一、古代玉雕工艺的流程与技法1.阴刻线、勾彻与隐起阴刻线是指在玉器表面雕琢出凹陷在玉中的线段,与浮雕的方式正好相反。

阴刻线可以分为单阴刻线和双阴刻线,在古代,阴刻线的线段大多并不深入,且非连续状态,而是由短线断断续续连接在玉浅显的表面。

勾彻中的“勾”是指根据花纹的不同设计,可以略微凸起的勾形线条;勾彻中的“彻”则是区别于“勾”而言,会在“勾”的基础上,将线段的一边磨出一定的形状棱角。

至于隐起,顾名思义,是指线条或者块面外席不是很明显的凸起,边缘棱角并不明显,十分隐晦。

2.悬浮雕、高浮雕、圆雕与镂空雕玉雕工艺也应用了许多不同的雕刻技法,如悬浮雕、高浮雕、圆雕和镂空雕。

其中,悬浮雕是指在雕刻形状的基础上,刨除线条外围的无用边框,使突起的部分立体,比如神兽的鼻子就是用这样的雕刻技法完成的;高浮雕是指挖削底面,使玉雕成立体图形,这种技法在清朝时十分流行,清朝的许多玉器都能找到高浮雕技法的痕迹;而圆雕是更立体的雕刻形状的方法;至于镂空雕,又被叫做透雕,这是一种穿透性的雕刻方式,会将凹陷处的线条挖空打穿,成镂空状态,这种技法十分复杂,需要高超技艺才能应用好,如果操作不当,很容易造成玉石断裂,那样前面的工作也都功亏一篑了。

3.打眼、挖膛、抛光、剪影及俏色古代的玉雕工艺还有许多,如打眼、挖膛、抛光、剪影和俏色。

打眼是指在玉器上打孔,但古代有许多不同的打孔工具,用竹木皮革打孔,孔较粗糙,衔接效果不是很好,且玉器也有一定的磨损;用铁钻头打眼,效果更好,孔眼更光滑,衔接效果更好。

挖膛是一种让玉璧变得轻薄的方式,追求通透性,清朝时的鼻烟壶就是应用了这样的技法。

玉雕的步骤和方法

玉雕的步骤和方法

玉雕的步骤和方法
玉雕是中国传统的艺术,其步骤和方法主要如下:
1. 选料:选择质地细腻、纹理美观的原石进行玉雕。

2. 设计:根据需求和艺术效果,设计出雕刻图案和构思。

3. 切割:采用石锤和锯片等工具,将原石切割为所需的大小和形状。

4. 打磨:用不同粗细的磨石和砂轮,对原石进行多次打磨和抛光,直到光洁度达到要求。

5. 雕刻:将设计好的图案和构思用刻刀、钻头等工具,在玉石上
逐层雕刻。

6. 雕饰:在雕刻完毕后,可以加入镶嵌或镀金等工艺,使其更加
美观。

7. 焙烧:将玉雕品放入高温炉中烧制,增强其硬度和致密度。

8. 上蜡:最后涂上蜡,增强其光泽和防潮能力。

以上是玉雕的步骤和方法,需要雕刻师多年的技艺和经验才能完成。

神乎其技:历代玉器的雕琢技法!

神乎其技:历代玉器的雕琢技法!

神乎其技:历代玉器的雕琢技法!玉不琢,不成器。

顾名思义,每件玉器都要经过精心雕琢,至少要经过切割,才能成为一件工艺精美或素面莹润的艺术品,了解历代玉器的雕琢技法或称切工、做工,对鉴定玉器的年代不无禅益。

古代制玉技法,源于制作石器。

切、磋、琢、磨是玉石器所用的工艺程序。

切,即解料,解玉要用无齿的锯加解玉砂,将玉料分开;磋,是用圆锯蘸砂浆修治;琢,是用钻、锥等工具雕琢花纹、钻孔;磨,是最后一道工序,用精细的木片葫芦皮、牛皮蘸珍珠砂浆,加以抛光,玉器便发出凝脂状的光泽。

这套制玉技术,在商代已为工匠们所掌握。

现今的玉雕技法,大体还是采用切、磋、琢、磨四种方法。

先秦称琢玉,宋人称碾玉,今称碾琢。

新石器时代,由于所用的生产工具都是由石器制成,器物的做工受到限制,器物大多厚薄不均匀,往往一边厚一边薄,甚至出现开片时错位的痕迹,而且造型不规整,如圆形的器物不够圆等。

器物的刃部不够锋利。

如玉刀、玉斧、玉铲的刃部较厚钝,钻孔往往出现上部大下部小的圆锥形,侧观孔壁边缘往往留有旋转纹。

红山文化玉鸮红山文化玉器,雕琢追求神韵,体表光洁,边缘过渡自然,碾磨技术精湛,片状器物边缘较薄,似有刃,表面无玻璃光,但光泽细腻,个别器物表面有斑坑,小而深,呈密集状。

良渚文化玉琮良渚文化玉器,直线纹是由笔直的阴线构成,细曲线纹是短而细的线条错落连接而成。

两种不同做工的线条在同一器物上并存,就是鉴定其真伪的根据。

商朝由于对石制工具作了进一步的磨光和修整,使这些工具更加锋利和适用,特别是青铜工具的使用,使琢磨玉器的技术得到进一步的提高,能开出比较均匀而薄的玉片。

玉器雕刻风格在于穿孔以及雕刻的线条,玉器雕刻的纹路多是呈直线的,流畅利落,阴纹比较多,阳纹少。

商代晚期青玉鸟形佩玉器雕刻穿孔也是非常有特点的,大部分均为两面对打,呈外大里小状,类似喇叭花的形状。

这种外眼大、里眼小的现象,俗称“马蹄眼”。

在纹饰刻划上,商朝是三多三少,即直线条多,弯线条少;粗线条多,细线条少;短线条多,长线条少。

民间玉雕工艺流程与技法分析

民间玉雕工艺流程与技法分析

107民间玉雕工艺流程与技法分析苏德保 陈宗林一、民间玉雕创作的工艺流程(一)原料选择对于玉雕创作来说,选择合适的玉石材料是最为重要的一步,玉石材料种类繁多,玉石的特性也变化无常,具有一定的多变性,在进行创作时,要能够根据玉石材料的类型和大小进行艺术创作,并且根据玉石原料本身的自然属性特点,对玉石进行就地取材以及良料雕琢。

这也要求玉雕工匠能够吃透玉料,对玉石材料的特性进行扬长避短的发挥,物尽其用。

(二)玉石设计对玉石进行设计不仅需要工匠从外观的角度入手,更要根据玉石材料本身的材质特点,选择合适的雕琢工艺。

对玉雕的设计要始终贯穿创作的整个过程,跟随创作的题材以及雕琢的进度进行灵活转变。

(三)粗雕与细调在设计的环节结束之后,就要对玉石进行初步的雕琢,初步的雕琢要确保外形轮廓的美观。

粗雕的每一步都要慎重,由于玉雕创作只能做减法而不能做加法,所以,粗雕的每一步都要能够和玉雕创作的主题息息相关[1]。

粗雕结束之后要进行细雕,细雕决定的是整个玉雕作品的实际精美程度,作为复杂且重要的环节,细雕也反映出工匠艺人的艺术水平,需要在创作时仔细拿捏。

(四)抛光装饰在雕琢结束之后,精美的玉雕作品已经基本完成,对半成品进行打磨能够让表面更加光亮美观,配合过油打蜡等技法,也能够有效装饰和保护玉雕作品。

总之,上述工艺流程从选择玉石开始到最终的创作结束,每一个环节都需要玉雕创作者倾注心血,并不断提升自己的技法,以精湛的技艺让玉雕作品焕发出精致优美的艺术魅力。

二、玉雕的工艺技法(一)量材施艺由于不同的玉石具有自身的特征,所以在进行玉雕创作时,要根据玉石本身的材质特征,最大限度地利用原料,避免浪费。

具体来看,在工艺方法上有以下几种。

1.去脏绺所谓的“脏”指的是玉石材料中存在一定天然的杂质,“绺”指的是玉石材料中的裂纹,在产生玉雕作品创作时,要尽可能规避脏绺等缺陷。

在一般的创作技法中,匠人们普遍会将这些杂质挖去。

然而,玉雕过程中,这些杂质可能藏在玉石的内部,难以处理,此时可以运用造型外观遮住脏绺,并且避免对整体设计结构的破坏,顺着裂纹继续雕琢,就能够规避缺陷,把缺陷变为特点。

古玉图说-图解古人玉雕方法

古玉图说-图解古人玉雕方法

古玉图说-图解古人玉雕方法不了解古人的治玉手段,大多人很难理解在没有现代工具的古代,我们的先辈们是如何完成玉石雕刻的。

一、它山之石可以攻玉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

鱼潜在渊,或在于渚。

乐彼之园,爰有树檀,其下维萚。

它山之石,可以为错。

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

鱼在于渚,或潜在渊。

乐彼之园,爰有树檀,其下维榖。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春秋《诗经小雅鹤鸣》我们不去详读诗歌,只看这两句:它山之石,可以为错它山之石,可以攻玉“错”:磨石,“攻”:加工直译这两句意思是“其它山上的石块,可以用来磨玉石;其它山上的石块可以对玉石进行雕琢加工”。

这其中很清楚的告诉我们,古人使用其它山上更硬的石头来对玉石进行雕琢加工的。

这里的“他山之石”就是指解玉砂的砂矿。

南宋朱熹《诗集传》对此文的解释为:“玉之温润,天下之至美也。

石之粗厉,天下之至恶也。

然两玉相磨,不可以成器,以石磨之,然后玉之为器,得以成焉。

”明宋应星《天工开物·玉》:“中国解⽟沙,出顺天⽟⽟与真定邢台两⽟,其沙⽟出河中,有泉流出,精粹如⽟,藉以攻⽟,永⽟耗折。

”这里所提到的解玉砂,古代又称作:碾玉砂、邢砂、磨玉夏水砂。

为古代切割、琢制、研磨玉石所用的砂矿。

砂也可做沙。

解玉砂由采集来的天然刚玉砂矿和石榴石砂矿,经捣制筛选制成。

其中分黑沙、红沙、黄沙、宝沙,也称黑石沙、红石沙、黄石沙。

黑沙硬度最高,为莫氏8-9度。

在史前初始琢玉时也有用过石英砂。

古人治玉源于制作石器,切、磋、琢、磨是制作玉器的基本工艺程序。

①切:即解料,解玉要用无齿的锯加解玉砂,将预料分开;②磋:是用圆锯蘸砂浆修治;③琢:是用钻、锥等工具雕琢花纹、钻孔;④磨:是最后一道工序,用精细的木片葫芦皮、牛皮蘸珍珠砂浆,加以抛光,玉器便发出凝脂状的光泽。

这套制玉技术,在商代已为工匠们所掌握。

今天的玉雕技法,总体还是采用切、磋、琢、磨四种基本方法。

对于古代玉器的这种制作方法,先秦称之为琢玉,宋代称之为碾玉,古人则将这种玉器制作泛称为治玉。

玉雕的基本工序和方法

玉雕的基本工序和方法

玉雕的基本工序和方法玉雕是一种古老的工艺技术,在中国千百年来一直是非常重要的艺术形式。

玉具有坚硬的质地,可以用来雕刻各种精美的形状。

下面是玉雕的基本工序和方法:1.选材:选择合适的玉石是玉雕的第一步。

通常使用的玉石有翡翠、和田玉、缅甸玉等。

在选材过程中,需要考虑玉石的颜色、纹理和透明度。

2.设计:在确定好玉石之后,需要进行设计。

根据雕刻的要求和玉石的特点,设计师会将初步的构思呈现出来。

3.雕刻:雕刻是玉雕的核心工序。

雕刻一般分为“开料”和“成形”两个阶段。

a.开料:开料是将玉石从整块变成可以雕刻的小块的过程。

这一步通常使用锯子、小斧头和锤子进行,将玉石切割成合适的大小和形状。

b.成形:成形是根据设计稿将雕刻出的整块玉石进行进一步的细化和雕刻的过程。

这一步通常使用刀子、雕刻刀和砂轮等工具,将玉石切割和打磨成需要的形状和细节。

4.打磨:打磨是玉雕的关键步骤之一,可以使玉石表面光滑细腻,并增强其整体的观赏性。

这一步通常使用砂轮和砂纸等工具进行,可以分为粗磨和细磨两个阶段。

a.粗磨:通过使用粗磨工具,如砂轮,将玉石表面的痕迹、不平整处等进行去除,使整个作品更加平滑。

b.细磨:细磨是在粗磨之后进行的,通过使用细砂纸等工具,进一步提升玉石的光泽和观赏性,使其更加亮丽。

5.雕琢和细节处理:这一步是对玉石进行进一步的雕琢和细节处理,使其更加精致和完美。

这一步通常使用细小的雕刻刀和其他工具来完成。

6.拼接和细部镶嵌:如果作品需要多个部分的拼接或者细部的镶嵌,那么这一步就是非常重要的。

在这一步中,需要将多个零件或宝石等进行精确的拼接和镶嵌。

7.上光和装饰:完成上述步骤后,需要对玉石进行上光和装饰。

这一步通常使用蜡或者油等物质进行,以增加玉石的光泽和保护。

以上是玉雕的基本工序和方法。

通过这些步骤,玉石可以变成各种精美的艺术品,展示出其独特的美感和价值。

随着时间的推移,玉雕作品已经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珍贵的工艺品,深受人们的喜爱和追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述古今玉雕工艺流程与技法作者:陈新庆中国琢玉工艺经过几千年的发展,以精湛的技艺和优美的造型著称于世,成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瑰宝,享有“东方艺术”之美誉。

琢玉大师们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把玉料的玉质、玉色与工艺技术、民族特色融于一体,琢于一体,琢成的玉器精品无疑是中国文化的传承之物,同时也是世界艺术之林的宝贵财富。

1 古代玉雕中的攻玉与解玉中国制玉工艺方法起源于先祖的生产劳动。

在生力极其落后的古代,古人是如何加工玉器的呢《礼记学记》中有“玉不琢,不成器”。

《诗经卫风淇奥》中更有“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诗句,其中就有琢玉技术的描绘,这里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所指的是琢玉的工艺程序。

切就是把玉料解开,磋就是对玉料进一步的成形修整,琢就是雕琢花纹和成器,磨即是抛光。

《诗经》讲述了如何琢玉同时又更为形象贴切地比喻君子修身要像加工玉器一样。

那么古人又是用什么材料对玉石进行切、磋、琢、磨的呢《诗经小雅鹤鸣》有“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它山之石,可以为错”的诗句。

这里被用来“攻玉”的“它山之石”,一般指两种材料,一类是“错”,即磨玉用的粗石,另一类是“攻玉”用的解玉砂,用于粗加工和精加工。

而后者最常用。

根据有关考古资料显示,我国某些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中便有玉器出土。

早期的所谓玉石包括的种类比较多,有些是我国现代所称的软玉,摩氏硬度6~6.5;有些是水晶、玛瑙等,摩氏硬度7。

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虽然出现了金属工具,可是前者硬度仅为3后者硬度为5.5,难以雕刻硬度较高的玉石。

显然,为了攻玉,我们的祖先早在旧石器时代就认识到了等于和大于玉石硬度的研磨材料——解玉砂。

《天工开物》曾具体描述攻玉时的某些情形。

玉工剖玉时,以水盆盛砂,一边用脚踏动铁制圆盘旋转,一边添加拌水的解玉砂,一点一点把玉划断。

无论是大块还是支解的碎块,量材加工大器或小件饰物,都需经锯出外形、琢出雏形、雕刻线纹、修整表面、钻孔抛光等工序。

磋磨成型及钻孔用杆钻(金属或木质)或管钻(竹管)沙浆不断旋转钻进而成,雕刻用解玉砂,抛光则用皮革和木质物。

我国新石器时代用不同粒度的解玉砂在开料、造型、研磨、雕琢、抛光、钻孔等方面均已显示出较高的制玉水平。

章鸿钊先生在《石雅》中最早对国内解玉砂进行科学定名。

指出民国初期所用的解玉砂有两种,一种是红砂,其色赤褐,产于邢台,验之即为石榴子石;一种是紫砂或紫口砂,其色青暗,验之即为刚玉。

这两种矿物一般呈大小不等的结晶颗粒,现代主要制成砂轮、砂布、砂纸及充当研磨砂,优质者可作钟表、精密仪器的宝石轴承,透明色艳且粒大者本身就是工艺宝石。

由于它们硬度高、耐磨性强,故含石榴石、刚玉的原岩经风化、剥蚀、搬运后,常以矿床形式富集为工业矿床。

在生产实践中,人类不仅逐渐揭示了解玉砂的矿物属性,而且发展为可以人工制造。

目前,高级铝土矿制成的人造刚玉,已大量替代天然刚玉。

人工合成的超硬磨料如碳化硅、金刚石、氮化硼等则有更高的生产效率,并且其粒度多达数十种之多,可满足不同材料,不同精度的研磨需求。

2 古代玉雕的工艺技法2.1 阴刻线指在玉器的表面琢磨出下凹的线段,有单阴线或两条并行的双刻阴线。

汉代以前的阴线段大多极浮浅,由一段段短线连接而成,若断若续,这是砣具旋转轻起轻落形成的,一般称之为“入刀浅”、“跳刀”、“短阴刻线”。

2.2 勾彻按设汁的花纹勾出浅沟形凸起线条叫“勾”,也称刚线,商代时常用。

把一边的线墙磨出一定的形体叫“彻”,西周时为单彻,即一面斜入刀,另一面为阴刻线,也产生阳文凸起的效果,俗称“—面坡”。

2.3 隐起在线条或块面外廓略减起,形成隐约凸起,触之边棱不明显。

红山文化即采用此手法。

2.4 浅浮雕利用减地方式,挖掉线纹或图像外廓的底子、造成线饰凸起的效果。

良渚文化的玉琮,兽面眼、口、鼻即用浅浮雕。

2.5 高浮雕挖削底面,形成立体图形,并加阴线纹塑形,始于战国,明清时流行。

2.6 圆雕立体造型人物、立兽等,红山文化及商代玉器中经常出现此类器件。

2.7 活环将玉料削琢成相连的活动环索,可延伸玉料的跨度,春秋时即已采用。

2.8 镂空雕又称透雕,在穿孔的基础上加以发展,最早见于良渚文化镂空的玉冠状饰。

镂空雕的程序是先在纹饰外廓等距的地方钻管打孔,再用线锯连接形成槽线.商代时镂空玉凤的镂空剖面很平滑,说明当时镂孔对接技术已非常娴熟。

元代的镂雕技术有了新的发展,透雕的玉炉顶,荷花芦叶穿插多达三四层,十分玲珑剔透。

2.9 花下压花由多层透雕发展而来,所制玉器巧妙地以细密镂空纹饰为底纹,衬托表面半浮雕手法琢制的龙纹或花草造型,形成两层或三层有浮雕的装饰面。

2.10 打眼红山文化时打孔的形式就很丰富,但当时用竹木、皮革为钻具,借助于中介水砂钻磨,硬度极低,造成孔洞口沿磨损,两面钻孔的对接不够准,孔径壁有条痕等。

良渚文化打眼,穿孔的技术有所提高,玉琮的射径内壁均很光滑。

先秦以前由于钻孔的工具原始,孔洞多呈马蹄形眼(单面钻),蜂腰眼(对接孔洞)。

战国以后使用铁钻头穿孔,形成整齐的管状。

汉代时能钻制复杂的人字眼, 如五翁仲、象鼻眼等。

2.11 底子古代人制作玉器精益求精,纹饰底子也不惜工本。

铲削后的器面,器壁,注意削平磨光,因而十分平整。

2.12 挖膛琢制玉器内腹部技术,良渚文化时的高筒玉琮已显示出挖膛技巧的高超,清代的鼻烟壶制作更是追求薄壁,使这一技术更趋娴熟。

2.13 抛光抛光分为粗光和精光。

战国以后的玉器很注重最后的抛光工序,使玉雕表面的晶莹润泽玻璃光泽得以充分发挥和体现。

2.14 剪影所雕出的人物或动物采用正侧面剪影的手法,如同剪纸一样,抓住主要的特征,用熟练而准确的轮廓线勾勒出生动的艺术形象。

2.15 汉八刀汉八刀为汉代独有,所雕玉器“八刀”即可形成,这里是指汉代琢玉刀法的精准,寥寥数刀即可成形,不是指刚好八刀。

后人称之为汉八刀,代表作品如玉豚、玉璜等。

2.16 跳刀跳刀为汉代所独有,汉代阴线纹细如游丝,由许多短线连缀而成被称之为跳刀。

虽若断若续但线条依然流畅,有的阴线还以极细微的圆圈陪衬。

2.17 俏色利用玉料本身天然的不同颜色,巧妙的琢刻成物体外表的肤色或器官,若能雕刻得恰如其分,则有巧夺天工之妙。

3 琢玉设备和工具古代琢玉是用脚踩玉盘使其转动,并用解玉砂使玉切开,然后用硬度高的铊钻之类的工具雕琢。

古老的琢玉机一直沿用到新中国成立以前,其功能和操作方法,与新疆部分少数民族地区现仍在使用的琢玉机基本相同。

新中国成立以后,研制成功了新式琢玉机及许多专用设备,半使用钻石粉等新型材料,从而结束了繁重的体力劳动,提高了工作效率,增强了玉雕艺术的表现能力,解决了以往难度很大的技术问题。

然而,琢玉操作技术主要靠手工劳动,现代化代替不了人的高超构思和技巧。

因此,人的技艺仍起着主要作用,人使用琢玉设备,经过一系列加工程序,才能创作出技艺精湛的玉器,才能真正使“玉”成“器”。

琢玉的主要设备为琢玉机,其次有开料、打孔机等。

琢玉机亦称雕刻机,中国一些玉器厂家都可以制造,其主要由机身、转动系统和轴组成;由电动机传动,速度可以调节,工具安装于主轴上,操作非常方便;还有照明、吊秤、供水、砂圈、挡板等辅助设备。

蛇皮钻是另一类型的磨玉机器,由电钻、软轴和工具卡头三部分组成;电机转动通过蛇皮管中的软轴传给工具卡头,工具卡头卡住工具头,使工具头转动琢磨玉器;这种设备可以手提,工具头能任意加工产品的各个部位,灵活方便,现在使用很广泛。

开料设备有油丝锯床、无齿锯床、半自动落地式开料机、托盘式开料机、钻石铊料机等,用于切开石料。

打孔设备目前手拉空心钻杆打钻已多为机械打眼所代替,如把钻头卡在钻床上打孔。

最新式的是用超声波机床等专用设备打孔,极大地提高了效率。

抛光设备用于抛光玉器,主要有抛光机,其造型如磨玉机,唯一不同的是在机上增加了防尘装置。

其他抛光设备有抛光桶和振动抛光机等多种。

玉器抛光后的清洗和过油过蜡可使用超声波清洗器和烘箱。

雕琢工具按功能可分为铁工具和钻石粉工具两种。

铁工具的功能用于切削和研磨,主要有(1)铡铊。

相当于圆形锯,安装于磨玉机上,通过旋转带动金刚砂,用于铡去墨线以外的无用部分。

(2)錾铊。

是小型铡铊或钻石粉錾铊,可用于出粗坯,以及根据凹凸深度进一步錾去无用部分。

(3)碗铊。

用于旋碗。

(4)冲铊。

用于冲磨大的平面。

(5)磨铊。

用于大小不同的磨铊磨出大样,如手、人头等等,使作品初具较细致模样。

(6)扎铊。

有平口扎铊、快口轧铊、膛铊等,主要用于造型进一步加细,有推搬、叠挖、顶撞等功能。

(7)勾铊。

用于勾出更细致的文饰。

(8)钉铊。

功能较多,它的快口既切割又辗轧,用平面还可以顶撞,向里面掏掖。

(9)插条。

用于磨孔眼不平处。

钻石粉工具,就是琢玉工具表层电镀有钻石粉,其功能与铁工具相仿,有切铡用的,也有辗轧磨的,由于钻石硬度最大,用于琢玉,效率大为提高。

钻孔工具有钻弓、钻杆、管钻等,可用硬质合金钢或包镶钻石作工具头,磨光工具有胶铊、木铊、葫芦铊、皮铊、刷铊、皮带子等。

除了磨玉机和工具外,琢玉还必须有辅助材料,其主要是磨料和抛光粉。

磨料起切削作用,有天然的石英砂,石榴子石砂、刚玉砂,也有人工合成的碳化硼、钻石粉等。

目前人工合成的磨料全面代替天然磨料作品。

抛光粉种类很多,多是各种氧化物。

4 现代玉雕的工艺程序及技法将一块玉石琢磨成器物,要经过一系列加工程序。

中国古代已有一套程序,清代的琢玉程序有捣砂,研浆、开玉、冲锅(锅即现在的铊)、磨锅、掏堂、上花、打钻、透花、木锅、皮锅等工序,反映了中国琢玉工艺的成熟。

现代玉器的加工程序,一般分为选料,设计,琢磨,抛光四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一定内容。

4.1 选料这是第一道工序,目的是正确合理选用玉石原料,以达到物尽其美。

玉石品种繁多,变化很大,因此首先必须判断玉石的种类及其质量,主要根据质地、颜色、光泽、透明度、硬度、块度、形状等等指标来确定创作何种题材的作品,力求优材优用,合理使用,必要时还要进行去皮、去脏、切开等审查工艺,以“挖脏避绺”、“量料施工”,把玉料吃透,避免或减少玉料的缺点。

选料是非常重要的步骤,富有经验的艺人,都凭着一双慧眼和多年来丰富的经验来认识玉料的质量。

在选料过程中精确、巧妙用料,可以使产品效果突出,引人入胜。

对和田玉的55选料,要对玉料表面仔细观察,如果玉料质量好、油性强,绺裂、瑕疵少,可依靠颜色和块度大小及形状来确定选用。

方形料一般适用于器皿造型,三角形料一般适用于鸟造型,长条形料一般适用于人物造型。

如玉料有杂质、瑕疵,绺裂,可切下阴阳面一端的表皮,进行观察,以确定选用。

带有一些缺点的料只要有好玉存在,都在选用之中。

4.2 设计玉器产品不是定型产品,每件都有变化,设计工作要贯穿制作的始终。

设计首先是造型设计,即根据玉料特点设计造型,使造型舒适、流畅,受人喜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