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不动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现状
2023年细菌耐药报告

2023年细菌耐药报告前言细菌耐药性一直是全球公共卫生领域的重要问题。
随着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和滥用,细菌耐药性问题日益突出,对世界范围内的人类健康和医疗系统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本报告将对2023年细菌耐药性情况进行分析和总结,以期提供有关预防和控制细菌耐药性的重要信息。
1. 背景细菌耐药性是指细菌对抗生素的抵抗能力,即原本对某种或某类抗生素敏感的细菌,在一定条件下出现了不受该抗生素抑制或杀灭的现象。
抗生素耐药性的发展导致了一系列严峻的公共卫生问题,如感染治疗失败、传染性疾病的扩散以及医疗费用的增加等。
2. 2023年细菌耐药性情况根据全球多个疾病监测机构和研究报告,2023年细菌耐药性呈现以下特点:2.1 常见细菌耐药性情况在2023年,常见细菌的耐药性问题更加突出,如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MRSA)、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肠杆菌(Extended-spectrum beta-lactamase-producing Escherichia coli,ESBL-EC)等。
这些耐药菌株的出现使得相关感染更难以治疗,对医疗保健系统造成了巨大的压力。
2.2 抗生素滥用和不当使用抗生素的滥用和不当使用是导致细菌耐药性问题加剧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2023年,抗生素的滥用现象依然普遍存在于医院、社区和农业领域。
医疗机构加强规范化用药,推广合理抗生素使用政策,成为有效控制细菌耐药性的重要举措。
2.3 多重耐药菌问题多重耐药菌(Multidrug-resistant bacteria,MDR)是指对多种不同类别的抗生素具有耐药性的细菌。
在2023年,多重耐药菌问题日益严重,如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肠杆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等。
这些多重耐药菌衍生的感染更加难以治疗,对医疗系统和公共卫生健康带来了巨大威胁。
3. 防控细菌耐药性的重要措施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细菌耐药性的发展,以下是2023年的主要防控措施:3.1 加强抗生素管理医疗机构应建立合理用药制度,严格控制抗生素的使用,减少滥用和不当使用。
铜绿假单胞菌和不动杆菌属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耐药分析

pp r cl i e a i n, p p r el l s t z b c a n eo ea o e p u u b c a w r 9 1 , 7 . % , a d 6 . % i i e a i n pu a o a t m a d c fp rz n ls s l a t e e 6 .% i 61 n 31
6 .% , 31 头孢 哌 酮/ 巴坦 对 不 动 杆 菌 属 的 敏 感 性 为 5 .%。 结论 : 胺 培 南 、 罗培 南 、 拉 西林 、 舒 8 7 亚 美 哌 哌拉 西 林/
他唑 巴坦和 头孢哌 酮/ 巴坦对治疗铜绿假单胞菌和不动杆茵属所致感染有一定的疗效。 舒
关键词 铜 绿假 单胞茵 ; 不动杆 菌 ; B 一内酰胺酶 ; p 内酰胺酶 抑制剂复合剂 ; 耐 药性/ 一 耐药机 制
M eh d to S s e t i t tss o h a t it s u c pi ly e t b i t t e n i oi we e e o me f r s l td s u o n s c u i o a n b c r p r r d o i ae P e d mo a a r g n s a d f o
泛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与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防治策略

泛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与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防治策略鲍曼不动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是医院感染中最常见的条件致病菌,近年来临床上出现了泛耐药菌株日趋增多,给临床治疗带来了极大困难,笔者就泛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曼不动杆菌的流行病学、耐药机制、基因分型、防治对策及病原治疗等作了综述。
标签: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泛耐药近年来随着广谱抗菌药物、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的应用以及介入性医疗操作,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曼不动杆菌成为医院感染和机会感染的主要病原菌,并且临床上泛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曼不动杆菌日趋增多,给临床治疗带来了极大困难。
鲍曼不动杆菌是医院感染中最常见的条件致病菌,多重耐药菌比例可高达70%以上,泛耐药菌比例可高达50%以上,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的发生率由4.6%上升至14.3%,最高可达到42.1%。
笔者就泛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曼不动杆菌的流行病学、耐药机制、基因分型、防治对策及病原治疗等问题作一综述。
1 泛耐药菌定义及流行病学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PDRPA)和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PDRA)是指分离菌株对临床常用药物绝大部分或全部耐药,但多黏菌素类除外。
鲍曼不动杆菌和铜绿假单孢菌同样都是需氧的不发酵糖类的革兰阴性杆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属于条件致病菌,医院中呼吸机、蒸馏水容器、瓶装水、静脉营养液、湿化器吸引管、冲洗液人工通气装置等可能受到该菌污染。
其还是住院患者常见的病原体,尤其是有免疫缺陷和ICU监护室的患者。
主要引起医院获得性肺炎,尤其是呼吸机相关肺炎、菌血症、尿路感染、伤口感染、继发性脑膜炎,亦可引起腹膜炎、心内膜炎、眼内炎等。
2 铜绿假单胞菌和不动杆菌属的耐药机制2.1 β-内酰胺酶铜绿假单胞菌和不动杆菌属均可产生染色体介导头孢菌素酶(AmpC酶),某些抗生素的应用可能选择出抑制高产AmpC酶的突变株导致铜绿假单胞菌对哌拉西林、第3代头孢菌素等多种抗生素耐药。
此外这两种菌尚可产生多种其他J3一内酰胺酶以及丝氨酸或金属碳青霉烯酶(IMP、VIM酶)等。
铜绿假单胞菌的抗生素耐药性与抗菌治疗策略

铜绿假单胞菌的抗生素耐药性与抗菌治疗策略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是一种常见的革兰阴性细菌,被广泛认为是院内感染的主要致病菌之一。
它能够造成多种感染,特别是对于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如机械通气、烧伤、固定术后等患者,感染的风险更高。
然而,铜绿假单胞菌的抗生素耐药性日益成为一个严重的问题,给治疗带来了困难。
因此,针对铜绿假单胞菌的抗菌治疗策略需要得到详细的研究和指导。
一、铜绿假单胞菌的抗生素耐药性铜绿假单胞菌的抗生素耐药性主要归因于其先天性耐药性基因的存在以及后天性的耐药机制的获得。
先天性耐药性基因包括外膜通道蛋白质的相关基因、多药泵的基因等,可以降低抗生素进入细菌细胞的能力。
后天性耐药机制则源于铜绿假单胞菌细胞的遗传变异和外源性基因的水平传递。
1.多重抗药 (Multi-drug resistance, MDR):MDR是指铜绿假单胞菌对两种或更多不同类别的抗菌药物耐药。
这种耐药性的主要机制是多药泵的过度表达,它能从细菌细胞中主动排出抗生素,从而降低抗生素在细菌内的有效浓度。
2.广谱β-内酰胺酶 (Extended-spectrum β-lactamases, ESBLs):铜绿假单胞菌产生的β-内酰胺酶能够水解多种β-内酰胺类抗生素,使得这些药物失去抗菌效果。
此外,铜绿假单胞菌也能产生金属酶,使得抗生素大环内酯类和氨基糖苷类产生耐药性。
3.碳青霉烯酶 (Carbapenemases):碳青霉烯酶是一种能够水解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β-内酰胺酶,是目前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最为重要的耐药机制。
碳青霉烯酶主要分为A、B、D三类,其中KPC、NDM和OXA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
二、铜绿假单胞菌的抗菌治疗策略铜绿假单胞菌的抗生素耐药性给其抗菌治疗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因此合理选择抗菌药物和正确使用抗菌药物是至关重要的。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抗菌治疗策略:1.组合用药:针对临床上难以治疗的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可以考虑使用两种或更多抗菌药物的组合疗法。
铜绿假单胞菌的抗生素耐药性及其机制分析

铜绿假单胞菌的抗生素耐药性及其机制分析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是一种常见的革兰氏阴性杆菌,具有广泛的分布和高度耐药性。
在医疗机构中,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已成为严重的问题,对于治疗该菌引起的感染,抗生素耐药性的了解至关重要。
抗生素耐药性是指细菌对抗生素的抵抗能力,常见的耐药机制包括基因突变和外源性基因的水平传递。
铜绿假单胞菌对多种抗生素呈现耐药性,包括β-内酰胺类抗生素(如氨基苄青霉素、头孢菌素等)、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喹诺酮类抗生素以及碳青霉烯类抗生素。
以下将对铜绿假单胞菌的抗生素耐药性及其机制进行分析。
首先,铜绿假单胞菌的内源性抗性机制是其耐药性的基础。
该菌种具有外膜结构以及多种封闭性的药物外排泵,这些结构可以拦截或排出抗生素,阻碍抗生素进入细胞或使其失效。
此外,铜绿假单胞菌具有自由基清除系统和外泌体的产生,这些机制有助于保护菌体免受抗生素的影响。
其次,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还可通过激活或抑制特定的耐药性相关基因来实现。
研究发现,菌体中的多个基因(如mexAB-oprM、mexXY-oprM、nfxB和ampR)在抗生素耐药性中起到关键的调控作用。
这些基因编码的蛋白质参与了药物外排泵系统或抗生素降解酶的表达,从而使菌体对抗生素的作用降低。
此外,外源性基因的水平传递也在铜绿假单胞菌的抗生素耐药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许多耐药性基因以质粒或整合子的形式存在,它们可以通过转染、共同耐药岛(Resistance Island)或转座子的介导而传递给铜绿假单胞菌。
这种方式使菌体获得多样的抗生素耐药基因,从而增加了其对不同类别抗生素的耐药性。
在临床实践中,铜绿假单胞菌的抗生素耐药性对治疗选择带来了挑战。
然而,通过深入了解其耐药机制,可以为抗生素的合理使用提供指导。
当前,一些新型抗菌药物(如环丙沙星类)在对抗铜绿假单胞菌感染中显示出较好的效果,是一种潜在的治疗选择。
中国多重耐药现状及重症感染治疗策略

产ESBLs的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等。 广泛分布于医院环境,对多种抗菌药物耐药。 对头孢菌素类、碳青霉烯类等抗菌药物耐药。 对甲氧西林、大环内酯类等抗菌药物耐药。 对大环内酯类、氟喹诺酮类等抗菌药物耐药。
耐药率及变化趋势
01
肠杆菌属
产ESBLs的肺炎克雷伯菌 和大肠埃希菌等的耐药率 逐年上升,且已超过50% 。
动物与人传播
动物携带的耐药菌可通过食物 链传播给人类,如动物源性耐 药细菌引起的食物中毒等。
环境与人传播
耐药菌可在医院、养殖场、公 共场所等环境中存活并传播给 健康人群。
耐药菌种感染治疗手段的局限性
01
02
03
缺乏新药研发
由于抗生素研发的高成本 和低收益,新抗生素的研 发速度较慢,导致耐药菌 感染治疗可选药物有限。
详细描述
在感染早期,不确定病原菌种类时,医生通常会选择覆盖面广、 抗菌活性强的抗生素,以确保覆盖可能的病原体。随着药敏试验 结果的出来,医生会根据试验结果调整用药方案,选择更加针对 性的抗生素。
免疫疗法
总结词
免疫疗法是一种通过增强患者自身免疫力来对抗感染的治疗方法,包括使用免 疫调节剂、抗体等手段。
建立国家级耐药监测网
中国已经建立了国家级耐药监测网,覆盖了全国 各大医疗机构,可以实时监测细菌耐药情况,为 临床提供科学依据。
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
抗菌药物是治疗感染的重要药物,但过度使用会 导致细菌耐药。中国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 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降低细菌耐药风险。
推广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详细描述
免疫疗法主要通过增强患者的免疫系统功能来对抗感染,包括使用免疫调节剂 、单克隆抗体等。在重症感染治疗中,免疫疗法可以作为抗生素治疗的辅助手 段,提高患者康复率。
非发酵菌耐药现状及策略

非发酵菌耐药现状及策略简介随着抗生素的广泛使用和滥用,细菌开始产生耐药性。
非发酵菌指的是不能在常规条件下进行发酵的革兰氏阴性菌,如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和肠杆菌属(Escherichia)。
这些菌株在感染过程中发展出多种耐药机制,使得临床治疗变得更加困难。
本文将探讨非发酵菌耐药的现状,并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
非发酵菌耐药现状多重耐药性非发酵菌的多重耐药性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
多重耐药菌株对常用的抗生素类药物如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以及喹诺酮类等呈现耐药现象。
耐药基因的水平传递以及耐药菌株的自身进化使得多重耐药菌的传播速度非常快,给抗生素治疗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耐药机制非发酵菌对抗生素的耐药可以通过多种机制实现。
其中包括药物靶标的突变、药物外排泵的过度表达以及β-内酰胺类药物酶的产生等。
这些耐药机制共同作用,使得非发酵菌株对抗生素的抵抗力大大增强。
医院感染非发酵菌主要是通过医院环境传播的,因此医院感染成为非发酵菌耐药的主要途径。
它们可以通过医疗设备、空气和手术室等途径进入人体。
一旦感染发生,非发酵菌的耐药性使得治疗变得非常困难,临床结果往往不理想。
应对策略强化抗生素管理与合理使用为了应对非发酵菌耐药,强化抗生素管理是一个必要的策略。
在医院中,需要建立相关的管理制度,合理使用抗生素,并严格控制抗生素的使用途径。
此外,通过加强医生的抗生素合理使用培训,减少无效抗生素的使用,可以有效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
发展新型抗生素当前,新型抗生素的研发十分重要。
目前的抗生素对非发酵菌的效果逐渐减弱,因此需要发展新型抗生素。
在研发新型抗生素时,应该考虑耐药菌株抗药机制,以及对人体的毒副作用。
此外,还可以探索其他治疗手段,如免疫疗法等。
加强感染控制措施非发酵菌的耐药主要是通过医院环境传播的,因此加强感染控制措施非常重要。
这包括加强手卫生、环境消毒以及医疗设备的清洁和消毒等。
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的现状和影响因素分析

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的现状和影响因素分析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是一种常见的革兰氏阴性菌,广泛存在于土壤、水体和植物根际中。
它是医院感染和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原体之一,且由于其多重耐药性的问题而引起了严重关注。
一、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的现状铜绿假单胞菌对多种抗菌药物表现出耐药性,包括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碳青霉烯类等。
据统计,全球范围内大约有20%的铜绿假单胞菌菌株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耐药,30%的菌株对喹诺酮类抗生素耐药,超过50%的菌株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产生产生耐药性。
这些耐药性的扩散不仅导致了治疗难度的加大,同时也增加了治疗成本,并可能导致治疗失败和医院感染等严重后果。
二、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的影响因素1. 染色体突变:铜绿假单胞菌可以通过基因突变来获得耐药性。
突变可能发生在菌体内部的基因,例如产生耐药相关酶的基因,进而导致抗生素的靶点发生改变,抗生素无法发挥作用。
2. 外源性基因的获取:通过水平基因转移,铜绿假单胞菌可以获得其他细菌的耐药基因。
这样的外源性基因可以编码抗生素降解酶、泵、质子泵和药物靶点变化等,从而增加抗菌药物的耐受性。
3. 细胞膜的改变:铜绿假单胞菌的细胞膜可以改变其对抗生素的透过性。
细菌通过改变细胞膜的脂多糖组成,降低了抗生素的渗透率,从而产生耐药性。
4. 多药耐药泵:铜绿假单胞菌可以通过表达多药耐药泵来排出抗生素分子,减少其在细菌内部的浓度,从而达到抵抗抗生素的效果。
5. 生物膜的形成: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的形成使其对抗生素更加耐受。
生物膜提供了细菌对环境的保护,降低了抗生素对细菌的效果。
三、应对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的措施1. 合理使用抗生素:抗生素的滥用和不当使用是导致细菌耐药性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医生和患者应该遵循抗生素使用的指导方针,避免不必要的抗生素使用和滥用。
2. 严格的感染控制:医疗机构应采取严格的感染控制措施,包括手卫生、环境清洁和设备消毒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0
80
70
哌拉西林/三唑巴坦
60
头孢哌酮/舒巴坦
50 40 30 20 10 0
91-93 94-96 97-99 2k-02 P2U00M3-0C5 H22000068- 2009
亚胺培南 头孢他定 头孢曲松 头孢吡肟 环丙沙星
PUMCH血流感染的192例金
PUMCH血流感染的 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性变迁
MIC90范 围 一君® 1 4 16 16 128 32 64 8 8 8 2 32 64 64 64 8 4 2
CAZ 4 128 128 4 128 8 32 1 32
0.25 8 64 16 8 128 32
>0.25 0.5
AMP/S BT 1 4
128 64 >256 128 >256 32 128 32 8 256 256 128 256 64 32 128
MBL、OXA、IMP:碳青霉烯类耐药
膜通透性低(Omp A) :亚胺培南,美罗培南,B-内酰 胺类等耐药
鲍曼不动杆 菌
多种耐药机制并存:“耐药岛” ,多重耐药或泛耐药、消毒剂
122株鲍曼不动杆菌的敏感性
抗菌药物 哌拉西林/舒巴坦(4:1) 头孢哌酮/舒巴坦(2:1)
哌拉西林/他唑巴坦
耐药
MIC均
绿脓杆菌的耐药性变迁
50 头孢他啶 45 亚胺培南 40 35 30 25 20 15 10 5 0
89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0 1 2 3 4 5 6 7 8 9
Xu Yingchun, PUMCH
PUMCH尿液标本前10位的菌株
Organism Escherichia coli Enterococcus faecalis Pseudomonas aeruginosa Kleb pneumoniae Enterococcus faecium
% 敏感% MIC50 MIC90
值
12.3 36.9 32 128 23.68
22.1 50.8 16 64 13.725
43.4 44.3 32 G256 17.032
头孢他啶 头孢吡肟
58.2 36.1 128 62.3 34.4 32
北京协和医院细菌室
G256 47.9 256 26.534
不动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的 耐药现状
医院感染多重耐药菌
• MRSA • VRE • 产ESBL 、AmpC的 ECO 和 KPN • 产KPC酶的肠杆菌科菌
• MDR AB • CR AB • MDR PA
耐药机制
ESBL:3 代头孢耐药及酶抑制剂敏感 Amp C 高产:3代头孢及酶抑制剂耐药
低产:3代头孢敏感 高产:3代头孢及酶抑制剂耐药
MBL、KPC:碳青霉烯类耐药
铜绿假单胞菌
165株铜绿假单胞菌的敏感性
抗菌药物
耐药 % 敏感% MIC50 MIC90 MIC均值
哌拉西林/舒巴坦(4:1)
20.6 79.4 8 256 16.686
头孢哌酮/舒巴坦(2:1)
26.1 61.8 16 128 15.023
哌拉西林-舒巴坦(一君® ) 抗不动杆菌活性
胡云建、艾效曼等,哌拉西林舒巴坦及其对照药对206株致病菌体外抗菌活性研究,2006年8月
哌拉西林-舒巴坦(一君® )对绿脓与不动杆菌的抗菌活性显 著
细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M SSA)22 表皮葡萄球菌(M SSE)22 产ESBL大肠埃希菌17 大肠埃希菌133 产ESBL肺炎克雷伯菌13 肺炎克雷伯菌80 绿脓假单胞菌97 变形杆菌10 摩根摩根菌10 痢疾杆菌37 弧菌8 阴沟肠杆菌15 产气肠杆菌18 沙雷菌21 枸橼酸杆菌12 不动杆菌19 耶尔森菌6 气单胞菌4
哌拉西林/他唑巴坦
23.6 76.4 8 128 13.189
头孢他啶
26.7 69.1
4
256 7.324
头孢吡肟
20.6 70.9 4 128 6.43 北京协和医院细菌室
哌拉西林舒巴坦(一君®)抗绿脓杆菌的药物敏感率高
王辉等,哌拉西林舒巴坦及对照药物对1202株7省市致病菌体外抗菌活性研究,2007年3月;
PIP 2 16
128 128 >256 256 256 64 128 16
2 256 128 >256 256 128
2 4
S BT 128 >256 256 256 >256 >256 >256 128 >256 256 >256 >256 >256 >256 256 >256 >256 128
Candida albicans Acinetobacter baumannii Staphylococcus, coagulase negative Staphylococcus aureus Torulopsis (Cand.) glabrata
Num. %
208 34
63 10
41 7
39 6
Dongke Chen, yunjian hu, xiuzhen zhang,Chi n Pharm J , 2002 J uly , Vol . 37 No. 7
非发酵菌耐药现状
非发酵菌耐药现状
EARSS 2007 铜绿假单胞菌对碳青霉烯的耐药状况
耐药机制
ESBL:3 代头孢及酶抑制剂耐药
AmpC
33 5
26 4
20
3
19
3
17
3
14
2
PUMCH血流感染前10位的菌株
Organism
Num. %
Staphy. coagulase negative 172 25
Escherichia coli
102 15
Acinetobacter baumannii 53 8
Staphylococcus aureus
41 6
Enterococcus faecium
39 6
Pseudomonas aeruginosa
35
5
Enterococcus faecalis
32
5
Klebsiella pneumoniae
32
5
Candida albicans
12
2
Enterobacter cloacae
8
1
血流感染的大肠杆菌耐药性变迁
100
Oxacillin
95
Gentamycin
黄色葡萄球菌耐药性变迁
90 85
Ciprofloxacin
80
TMP-SMZ
75 70
Linezolid
65
Vancomycin
60
55
50
45
40Βιβλιοθήκη 35302520
100
Oxacill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