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应多点“训诂学”

合集下载

浅谈训诂方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浅谈训诂方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浅谈训诂方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浅谈训诂方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训诂学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它是利用古代的文献探讨古代词义的一门应用十分广泛的学问。

运用训诂知识指导中学古典诗文教学,也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一、训诂学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古代词语的确切含义在高中语文第一册《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中,有“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一句。

一些书,释“谤讥”为“批评议论”,大意是对的.但欠确切.据“说文”段注,释“谤”字:“谤之言旁也,旁,溥也”。

“ 溥”即“广大”的意思。

“谤”即在大庭广众的场合里,公开批评指责别人的过失。

在《国语·周语》中,“厉王虐,国人谤王”。

“谤王”,即“公开批评指责厉王的过失”。

又“讥”宇,段玉裁注作“讥之言微也”,微即隐微不显之意。

“讥”就是含蓄的讽刺。

《左传·隐公元年》“称郑伯,讥失教也。

”即含蓄地讽刺郑庄公故意纵容共叔段而不加约束教育到最后酿成祸乱加以根除的阴险作法。

据此,开头那句应释为:“能够在街市上朝廷上对我的过失公开地批评指责或含蓄地讽刺非议传到我耳朵里来的,受下等赏踢。

”又如初中六册《曹刿论战》一课中:“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不少注本把“加”字释为祭品的增加,是不确的.课本注为“加,虚夸。

这里说以少报多” 是对的。

但我们还应知道,“说文”第十三篇下释“加”:“语相譄加也”段注"譄下曰:加也。

诬下曰:加也。

知譄、诬、加三字同义矣”又“说文”三下“诬,加也,段注:“毁誉不以实皆曰诬也”,“加”即是" 说假话”、“虚报”,它的反义词是“信”,而不是“减少”。

可见掌握一些训诂知识对准确理解词义是大有好处的。

二、训诂学可以指导我们解决众说纷纭的疑难问题如初中语文第五册《公输》一课中“夫子何命焉为?”一句,课本注为“何命焉为?(有)什么见教呢?‘何……焉为’疑问语气。

”《古书虚字集释》中说:“焉为,犹云‘乎哉’,皆疑问词”。

浅谈训诂学对中学文言文教学的作用

浅谈训诂学对中学文言文教学的作用

往 可以从字形 的分析 中显示 出来 。而 且古代汉语 以单音节
二 、 运 用 声 训 , 建 立 词 义 和 字 音 之 间 的 联 系 ,有 效 掌
为主,用汉字记 载的古代汉语书面语 言 ,基本上 一个字就 握通 假 现 象
是 一 个 词 。 因此 , 古 代 汉 语 书 面 语 言 里 的 词 , 除 了 有 音 、 声 训 ,又 称 音 训 、 因 声 求 义 , 是通 过 汉 字 声 音 线 索 的
T 理
浅 谈 训 诂 学 对 中 学 文 言 文 教 学 的 作 用
◎杨 帆
训 诂 学 是 我 国传 统 的 语 言 学 之 一 , 与 文 字 学 、音 韵 学
( 一 )苏教 版高 中语文 《 孟子 ・ 滕 文 公 下》 : “ 志
元 ”字 ,在 这 里是 统称 为小学 ,文字 学研 究的对象主要 是字形 ,音韵 学研 究 士 不 忘 在 沟 壑 , 勇 士 不 忘丧 其 元 。 ” “ 的对 象 主 要 是 字 音 , 训 诂 学 研 究 的对 象 主 要 是 字 义 。 训 诂 的 “ 训 ”字 , 《 说 文 ・言 部 》 : “ 训 , 说 教 也 。 ”段 注 : “ 脑 袋 ”之 义 ,这 个 字 的古 字 形 是 “ 1 『 ” ,本 义是 头 ,下 面 是个 人 形 ,上 面 的 圆 形 指 示 人 的 头 部 。 “ 丧 其 元 ”就 是 丢
这个 时候 ”、 “ 趁 着 ” ,再 引 申为 “ 涉及 ”、 “ 到”、
“ 与 ”等 等 。
文言文是 中学语文 的重要板块 ,我们在阅读和讲授文言
文 时 最 大 的难 点 就在 于 词 汇 ,训 诂 学 的研 究 对 象 就是 古 代 的

训诂学同中学语文文言文作注和教学浅谈

训诂学同中学语文文言文作注和教学浅谈

内容摘要
3、重视实践,循序渐进。将训诂学融入文言文教学中,需要遵循学生的认知 规律,从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开展实践教学。教师可以选取一些典型的文言文篇 目,引导学生逐步掌握训诂学方法,提高其文言文阅读能力和文化素养。
内容摘要
以《论语》中“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为例,学生在阅读 过程中可能会对“乐”字的含义产生疑惑。通过运用训诂学知识,教师可以引导 学生探究“乐”字在古代文献中的含义,如《诗经》、《左传》等中的用例。学 生会发现,“乐”字在此处并非简单地表示“喜欢”,而是蕴含着“以之为乐” 的深刻内涵。这样,学生不仅能够解决阅读中的困惑,还能加深对古代文化的了 解。
一、训诂学在中学语文文言文教学中的应用
2、培养学生的文言文语感。训诂学注重对文言文的音韵、用字、词汇等方面 的研究,通过运用训诂学的方法,学生可以更好地领略文言文的韵味和美感,从 而提高其语感能力。
一、训诂学在中学语文文言文教学中的应用
3、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文言文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 的文化信息和历史遗产。通过训诂学的学习,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中华文 化,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
内容摘要
训诂学与中学文言文教学的深度融合:提高学生文言文理解能力的有效途径
引言
引言
训诂学是中国传统语言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研究古代文献中的字义、词 义及语法等问题。近年来,随着中学文言文教学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训诂学在 中学文言文教学中的应用也日益凸显。本次演示旨在探讨训诂学在中学文言文教 学中的应用,以期为提高中学生的文言文理解能力提供有效途径。
一、训诂学在中学语文文言文教 学中的应用
一、训诂学在中学语文文言文教学中的应用
训诂学在中学语文文言文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 个方面:

浅论训诂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浅论训诂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探索篇•方法展示训诂学是我国传统语言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研究的主要对象是古代字词的意义。

王力先生曾经说过:“学习古汉语最重要的是词汇问题。

”而要准确理解词义,关键在训诂。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初中文言文教学是以字词的翻译为重点,虽然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书里也有大部分字词的意思。

但是语文教师如果仅仅依照教学参考资料的东西去讲课可能讲不透。

而训诂学可以在这方面发挥其特有的功用。

一、运用训诂学知识,能帮助我们正确解释词义正确解释古代词义是训诂学的核心任务,在文言文教学实践中,恰当地运用训诂学知识对课文中某些词语给予讲解,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字词的准确含义。

例如,初中语文《曹刿论战》中“齐师败绩”的“败绩”,书上的注释都是说是溃败、大败的意思。

为什么这么翻译呢?这个可以用训诂学知识来解。

古代“败绩”也写作“败迹”。

“败”是坏的意思,而“迹”是车辙的痕迹,战车坏了,车辙痕迹乱了,战争中兵车垮了就是最大的败仗,所以称它“败绩”。

二、运用训诂学知识,能帮助我们解决没有注释的疑难问题汉语的大量词汇是随着时代的变化不断发展的,它们有古义和今义两种。

而注释者往往把注意力放在生僻的字词上面,忽略了那些古今异义的词语,这就容易使学生望文生义。

教师如果懂得训诂的基本常识,就可以求得正确的答案,从而在教学中弥补注者的疏漏。

如,旧版初中语文第五册《隆中对》:“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汉室可兴矣。

”“保其岩阻”一句,注云:“岩阻,险阻,指形势险要的地方。

”这里只注了“岩阻”,而未注“保”字,大概以为“保”就是“保守”,此义习惯闻见,因而无需乎注释的吧!其实,这里首先应该加注的正是“保”字,郭在贻释“保”为“恃”,即依恃、凭仗之义,指出是一种“积极的措施”。

郭氏还引证了古书中训“保”为“恃”的书证达八条之多,从而使训“保”为“恃”的结论不仅于文甚确,而且于古有证。

三、运用训诂学知识,能帮助我们发现和纠正注释的错误中学课本的注释,一般是正确的,教师在教学中基本可以依据课下注释来讲解,但是,课本的编者也难免有疏漏,教材也会有出错的时候,这个时候考验教师基本功的时候就要到了。

训诂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训诂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训诂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作者:申华来源:《读写算》2013年第20期训诂学是一门古老传统的学科,是我国传统语言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掌握训诂学不仅对于我们辨析词义,继承文化遗产有重要的作用。

即使是在中学语文教学中也是必不可少的。

中学教师掌握一定的训诂学基础知识,对语文教学是很有帮助的。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文言文的教学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教师可以根据训诂学的知识帮助学生更准确地理解字词的含义,对于一些有待商榷的释义也可以利用训诂学的知识,解开教师与学生心中的疑惑。

提高教学的质量。

洪诚说:“在古代汉语的教学实践中,对于一词一句的解释,无处不是训诂方法的运用,只是有的运用正确,有的运用错误罢了。

”因此对于书本上的一些注释我们不能一味的偏信。

应该怀有一种怀疑的态度,这是严谨教学严谨的基本精神。

在中学课本上有些文中的注释还有待商榷。

如《屈原列传》“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

”注释说:“夺,强取。

下文的‘不与’是不给的意思。

”这条注释未妥,上官大夫再坏,也还不至于到公然动手强行抢夺的地步,“夺”,除“夺取”之义外,古代还有“更改”的意思。

《孟子·梁惠王上》中“不夺其时”,即勿改易其农时的意思。

《论语·子罕》中“子日:‘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说三军的帅主可以改,而匹夫的志气不能变。

凡此“夺”皆解为改易、变更的意思。

“与”是说答应、同意。

所以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屈原由于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后想更改它,屈原不同意。

又如《陈情表》中:“行年四岁,舅夺母志。

”注释说:“舅父强行改变了母亲守节的意志。

“夺”也是改的意思。

在中学语文古诗文鉴赏教学中,课本中有相当数量的古代文学作品,要弄懂这些名篇,自然也离不开训诂。

如郦道元《水经注·江水》:“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日。

“亭午”为什么注释为“正午”?“夜分”又为什么是“夜半”?古音中,“亭”与“正”音相近,都是耕部音,二字声近韵同,所以,“亭”可以表示“正”的意思。

浅论训诂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浅论训诂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浅论训诂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作者:何娟来源:《新课程·中学》2018年第10期摘要:训诂学是我国传统语言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研究的主要对象是古代的字义和词义。

字词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基本内容。

训诂学对中学语文文言文字词的教学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训诂学;中学语文;文言文;字词训诂学是我国传统语言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研究的主要对象是古代字词的意义。

王力先生曾经说过:“学习古汉语最重要的是词汇问题。

”而要准确理解词义,关键在训诂。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初中文言文教学是以字词的翻译为重点,虽然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书里也有大部分字词的意思。

但是语文教师如果仅仅依照教学参考资料的东西去讲课可能讲不透。

而训诂学可以在这方面发挥其特有的功用。

一、运用训诂学知识,能帮助我们正确解释词义正确解释古代词义是训诂学的核心任务,在文言文教学实践中,恰当地运用训诂学知识对课文中某些词语给予讲解,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字词的准确含义。

例如,初中语文《曹刿论战》中“齐师败绩”的“败绩”,书上的注释都是说是溃败、大败的意思。

为什么这么翻译呢?这个可以用训诂学知识来解。

古代“败绩”也写作“败迹”。

“败”是坏的意思,而“迹”是车辙的痕迹,战车坏了,车辙痕迹乱了,战争中兵车垮了就是最大的败仗,所以称它“败绩”。

二、运用训诂学知识,能帮助我们解决没有注释的疑难问题汉语的大量词汇是随着时代的变化不断发展的,它们有古义和今义两种。

而注释者往往把注意力放在生僻的字词上面,忽略了那些古今异义的词语,这就容易使学生望文生义。

教师如果懂得训诂的基本常识,就可以求得正确的答案,从而在教学中弥补注者的疏漏。

如,旧版初中语文第五册《隆中对》:“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汉室可兴矣。

”“保其岩阻”一句,注云:“岩阻,险阻,指形势险要的地方。

”这里只注了“岩阻”,而未注“保”字,大概以为“保”就是“保守”,此义习惯闻见,因而无需乎注释的吧!其实,这里首先应该加注的正是“保”字,郭在贻释“保”为“恃”,即依恃、凭仗之义,指出是一种“积极的措施”。

训诂学与中学语文字词教学

训诂学与中学语文字词教学

训诂学与中学语文字词教学训诂学首先要追溯到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的“儒家”,“儒家”给出的很多教学观念和方法也影响了今天的中学语文字词教学。

儒家”主张以“礼仪”为本,以“诚实守信”为本,以“孝悌”为本,这些诚实守信、孝悌的思想贯穿了中国传统文化和教育当中,在今天的中学语文教学当中,训诂学也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训诂学是要实施“学以致用”,要求学生通过实际应用,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在实际的工作学习中,才能体现出来。

训诂学的基本原则是以诗词歌赋为教学基础,学习、理解训诂的本质,发展孩子的知识、思想、素养与能力,提升他们的根基和批判性思考能力。

在实际的中学语文字词教学当中,训诂学的精髓要体现在五个方面:首先,要从诗、词、曲、赋这些文言文中,引发孩子们的思考,让孩子们联想到语言文字的用法和习惯。

其次,要给孩子们实际的应用例子,使他们理解语言的运用过程,掌握关键的词汇、语法及习惯用法,使他们更好地把所学语言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

第三,要把训诂学的方法融入到语言学习中去,引导孩子们用正确的语言去表达自己的想法,促进他们掌握语言的正确用法,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第四,要引导孩子们用正确的角度看待他们接触到的一切,应用文言文内容和比喻,比喻思维,加强他们的理解力。

最后,要让孩子们具备一定的文言文的创作能力,使他们能够准确表达自己的想法,有效地运用语言。

训诂学是一套系统的学习体系,但它的本质是“学而时习之”,主要强调从现实生活中汲取知识,发掘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和贯穿。

只有通过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才能让学生真正掌握语言的运用能力,从而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提高孩子的思维能力、文学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训诂学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能够让学生学习字词的使用,更重要的是,它能够让学生掌握现实生活的本质,发展自己的文化素养,从而使学生更好地实践礼仪,增强自身的诚实守信、孝悌精神,使他们成为有礼貌、有爱心、有文化气质的完美人物。

论训诂学与中学语文教学

论训诂学与中学语文教学

论训诂学与中学语文教学摘要:训诂学与中学的语文教学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它不仅为中学语文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经验,还弥补了很多现行课本注释中的不足。

灵活地运用训诂学的知识和理论,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传统的训诂实践在解词释义方面,有很多好的方法,这些方法既与汉语语言自身的特点紧密结合,又已经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

这一点在中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是非常值得我们借鉴的。

训诂学是一门古老的传统学科,一般的师院高校往往将训诂学作为选修课,中学语文教师会认为训诂学是高深僻冷的学科,与中学语文教学关系不大。

其实不然,众所周知古文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最近课改也有将古文比例增加的趋势,而训诂学正是帮助我们解析词义、理解古文的一种方法。

如果运用训诂方法给文言文作注,可以使学生更好的理解文意,因此,对于我们教师来讲学好训诂学是很有必要的。

纵观中学课本,现如今课本中古文的注释做到了准确、简明、稳妥。

它的科学性和通俗性也结合得很好,对语文教学做出了可贵的贡献。

但是出于校对或其他原因语文文言文课本注释有着少许疏漏和失误还需要加以补正使其尽善尽美。

因此作为教师,对于注释不应该只是机械地接受,而应该对注释本身的是非优劣作出评判,发现错误的或不足的注释要予以更正或补充,这样才能帮助学生理解注释,进而理解原文。

这就需要教师要具备一些基本的训诂学知识。

词是语言中最小的表义单位,是构成语言、表达意义的基础,只有把词义弄清楚,才有可能理解古文的内容,而训诂学恰恰是围绕着解释词语这个最为核心的内容。

比如,《愚公移山》:“太行、王屋二山……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本”字无注。

曾有两种通俗译文,一种说法是“本来”,另一种分“山根”,不求甚解,似乎马马虎虎也可以过去,其实,本的初意为树根,树从根长起,露出地面为树干,是以隐身为连根带干,古籍常用此义,故有草本、木本之说;又引而申之草木之根干全株也曰本。

课本中对此字并没有进行注解,可能导致学生普遍错误的翻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学语文教学应多点“训诂学”
训诂学是从语言的角度研究古代文献,目的是为了帮助人们阅读古典文献。

训诂学通常只局限于有关专家和学者的学术研究当中。

我认为,训诂学的一些知识也可以运用于中学教学实践。

因为我发现,在教学中适当地运用训诂学知识,同样可以有效地提高中学语文的教学效果。

1.可以加深学生对古汉语常用字的理解
训诂学通常只是围绕语义转圈圈,如果把它运用于古诗文教学,可以加深学生对古汉语常用字的理解。

例如,苏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幼时记趣》中有这样一句:“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除了讲解“之”的用法外,我还把“项”字作为重点讲解的对象。

我告诉学生,“页”作汉字的形旁,其本义往往和“头”有关。

比如在《说文解字》(下文简称《说文》)中对“页”为偏旁的字有这样的解释:“顾”,环视也;“颈”,头茎也;“硕”,头大也……我问学生:“长时间抬头观看飞舞于空中的蚊子,身体哪个部位比较容易僵硬?”学生不假思索地说:“脖子。

”将文中的“项”解释为“脖子”似乎并不完全正确,在我的引导下,学生明白了应理解为“头后”才更合适。

为了让学生加深理解,我还举了成语“望其项背”作例子,把“项”和“背”结合起来,学生一下子就领悟了“头后”的含义。

通过细节描写,原文形象地把儿童那种天真可爱的天性展现了出来。

对每一个字有了深刻的领悟,学生对文中所表现的“趣”也才有了更深的理解。

同样,古诗《过故人庄》中有一句“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学生对其中的“就”解释为“靠近”觉得很难理解。

我便用训诂学的方法,从“就”的本义入手。

《说文》中“就”的本义是“到高处去”。

后由本义逐渐衍生出了“靠近、走近、趋向”等意思,比如“各就各位”“就位”等中的“就”。

接着我同样用训诂学的方法,从本义出发介绍了“就”的几个同义词,比如“即”“傍”,它们都有“靠近”的意思。

为了加深学生的印象,我扩展出“立即”“即位”“依山傍水”“傍晚”甚至“傍大款”等词语。

围绕一个知识点,不断用生活中的一些常用字词加以强化,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内知识的理解,而且也激发出了他们学习古汉语的兴趣。

2.有助于学生对现代汉语的学习
训诂学知识不仅在古诗文教学中有用武之地,在现代汉语的词语学习中同样能起到很好的作用。

比如,要辨析“试图”和“企图”这两个词语,学生查字典后虽然知道二者的感情色彩不同,但却不知道为什么有褒贬之分。

于是我用训诂学的方法,从“企”和“试”的字形入手来解释二者的区别。

《说文》的解释是:“企”,举蹱也,从人从止;而“试”是“用”的意思。

通俗点说,“企图”就好比一个人踮起脚跟去做某件事,这把一个人削尖脑袋往前钻的形象刻画了出来,那种贬义的感情色彩自然就体现出来了。

运用训诂学的方法,很容易就能形象生动地找出了“企图”和“试图”的区别。

3.有利于学生树立良好的价值观念
训诂学从汉字的形音义入手解释语义问题,在注解汉字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渗透着经学家的哲学思想及价值观。

比如经学家通过声训的手段解释儒家对于“礼”和“义”的理解,《说文》中的解释:“礼”,履也;“义”,己之威仪也。

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中说:“义”通“谊”;谊者,人所宜也。

这些解释反映了儒家积极的实践观以及“和”的核心思想。

中学阶段是学生形成价值观的重要阶段,运用训诂学的知识让他们学习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对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是很
有必要的。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运用训诂学知识需要注意的是,虽然它对活跃课堂气氛很有帮助,但这不是主要目的。

主要的目的应是从字的本义入手,通过扩展式教学使学生在脑海中慢慢地形成一定的知识系统。

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生打下坚实的古文底子,使他们能由此进一步学好语文,学好现代汉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