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君能有几多愁下一句是什么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全诗翻译赏析及作者出处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全诗翻译赏
析及作者出处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句话是什幺意思?出自哪首诗?作者是谁?下面小编为同学们整理出这首古诗词的全文翻译及全文赏析,提供给同学们。
希望能对同学的古诗词的学习与提高有所帮助。
1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出自五代李煜的《虞美人·春花
秋月何时了》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雕栏通:阑)
1全文赏析《虞美人》是李煜的代表作,也是李后主的绝命词。
相传
他于自己生日(七月七日)之夜(“七夕”),在寓所命歌妓作乐,唱新作《虞美人》词,声闻于外。
宋太宗闻之大怒,命人赐药酒,将他毒死。
这首词通过今昔交错对比,表现了一个亡国之君的无穷的哀怨。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三春花开,中秋月圆,岁月不断更替,人生多幺美好。
可我这囚犯的苦难岁月,什幺时候才能完结呢?“春花秋月何时了”表明词人身为阶下囚,怕春花秋月勾起往事而伤怀。
回首往昔,身为国君,过去许许多多的事到底做得如何呢,怎幺会弄到今天这步田地?据史书记载,李煜当国君时,日日纵情声色,不理朝政,枉杀谏臣……透过此句,我们不难看出,这位从
威赫的国君沦为阶下囚的南唐后主,此时此刻的心中有的不只是悲苦愤慨,多少也有悔恨之意。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苟且偷生的小楼又一次春风吹拂,春花又将怒放。
回想起南唐的王朝、李氏的社稷——自。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作者:徐春霞来源:《青年文学家》2009年第10期摘要:在中国文艺传统里,一致认为苦痛比快乐更容易产生诗歌,往往好的诗歌产生于不愉快、烦恼或“穷愁”的发泄和表现,这种思想在古代是老生常谈的,也是当代中国文评里的重要概念。
“愁怨说”包含了钱先生的重要思想,就是写文章应该抒发真实情感,勿弄虚作假,无病呻吟。
关键词:怨愁说赋愁诗悲剧论[中图分类号]I0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09)-10-0007-02大家熟知的李煜一句诗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水向东流。
”这里的“愁”用“一江春水向东流”来形容,把这种抽象的情绪得以物化、动化、具体化,水有多深,愁就多深,水是流动不止的,愁也是无法计量的。
《论语•阳货》里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这里的“怨”表达了在忧患中的写作以达到“舒郁”和“解愠”的目的。
也可以说,一个人潦倒愁闷身处困境可借“诗可以怨”来著书作诗以舒愤、以获得愁闷的排遣和心灵的慰藉与补偿,能使他和艰辛冷落的生涯妥协相安。
钱先生提倡抒写生活本质的真实,使抽象转化成具体,适当的比喻能把难以表达的情感完全表达出来。
钱先生喻愁拟愁,举出了一些例子:《全三国文》卷一九曹植《释愁文》:“愁之为物,惟恍惟惚,不召自来,推之勿往”;《海录碎事》卷九《圣贤人事部》下载庾信《愁赋》:“功许愁城终不破,荡许愁城终不开!何物煮愁能得熟?何物烧愁能得然(燃)?闭户欲推愁,愁终不肯去;深藏欲避愁,愁已知人处”;《全宋词》七四三页徐俯《卜算子》:“柳外重重迭迭山,遮不断愁来路”;薛季宣《浪语集》卷一一《春愁诗效玉川子》:“逃形入冥室,关闭一已牢,周遮四壁间,罗幕密以绸,愁来无际畔,还能为我添幽忧。
”[1]钱钟书先生认为,这些赋愁诗的拟喻可谓是“侔色揣称”,描摹物色,恰到好处:“写忧愁无远勿至,无隙亦入,能以无有入无词。
运思之巧,不特胜‘忧来扣门’,抑且胜于《浮士德》中之‘忧愠’有空必钻,虽重门下钥,亦潜自匙孔入宫禁;或乌克兰童话之‘忧魅’,小于微尘,成群入人家,间隙夹缝,无不伏处;然视‘忧来骚足’,尚逊诙诡。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赏析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赏析《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是唐代诗人张若虚的一首诗作,其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若虚对春天、对思念故乡的独特感受。
他在诗中表达了对春天的热爱,以及无法忘怀的春天之思念,让我们不禁感受到每一个春天都有着若虚的情感投射。
早在唐朝,春天就被赋予了极其重要的意义,它不仅仅是一个季节,更是一种情感。
在春天,大地上一片芳香,绿草如茵,鸟语花香,春风十里的爱意袭人而来,让人满怀激动的心情。
对唐朝的诗人来说,春天有着独特的意义,他们用唯美的语言来写出对春天的无限热爱。
张若虚的这首诗作《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正能说明了这一点。
诗中张若虚表达了对春天、对故乡及其思念的独特感受,将诗词中的意境和情感渲染得淋漓尽致。
他描绘了自然界对春天的流露,百花盛开,柳絮飘飞,河水潺潺地向东流,而他的心也随着春水的流动而飘荡,心神俱宁,神游物外。
随着诗中的情景进入若虚的心里,他不由自主地追问道:「问君能有几多愁?」在这句话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若虚对春天的无比热爱,他把所有的思念和渴望都寄托在春天里,却又无能为力,只得抛却百愁,再次投入无垠的春色之中,直感到思念难抑,若虚痴痴地望着远方,他似乎可以看到春天的奇妙景象,他将春天升华为一种美好的思念,心灵中充满着期待与憧憬。
若虚的这首诗作不仅唱出了对春天的热爱,也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教人感伤无限。
他把春天与心灵的渴望联系起来,描写了他心中对春天的期待与憧憬,这让我们不禁地联想到唐朝人们仰视着大自然天地,目光放得真切远大。
唐朝诗人们以自己丰富的情感来抒发对春天的思念,把春天写成了一种情绪的象征。
他们的诗作,犹如一江春水,香浓而深沉,洋溢着唐朝诗人们的热爱、思念与渴望,让后代读者追忆、回味,这种追忆也让当下的我们得到一种若虚式的慰藉。
诗人们把心灵的情感投射到大自然中,所以我们每到春天,并不仅仅是为了欣赏大自然的美景,更是要从中感受诗人们对春天的思念,来获受一种慰藉。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翻译、理解性默写、简答及答案【部编版高一必修上册】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翻译、理解性默写、简答及答案【必修上册】《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李煜【原文】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翻译】春花秋月的美好时光什么时候结束的,以前的事情还记得多少!昨夜小楼上又吹来了春风,在这皓月当空的夜晚怎能忍受得了回忆故国的伤痛。
精雕细刻的栏杆、玉石砌成的台阶应该都还在,只是所怀念的人已衰老。
要问我心中有多少哀愁,就像那不尽的春江之水滚滚东流。
【精品习题及答案】一、翻译:1、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2、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3、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4、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二、理解性默写:1.词中一个诘句惊心动魄,把李煜的愁闷劈空倾泻下来,这个句子是:,。
这其中包含宇宙的永恒和人生的短暂无常之意。
2.含蓄地表现出李煜对人生绝望的句子是:,。
3.表现词人在永不停止消逝的时光面前感慨无限,同时放笔呼号,发出一声深沉的浩叹的句子是:,。
4.直接抒发亡国之恨的句子是:,。
5.用对比手法,反衬出人生无常的句子是:,。
7.用比喻、夸张、设问手法写出愁思的多与深广的句子是:,。
这与李白的“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有异曲同工之妙。
三、简答:1.“春花秋月”本是美好事物,作者为什么希望它结束呢?2.讨论:“往事知多少”中的“往事”具体指什么?换句话说,李煜到底在怀念什么?3. “小楼昨夜又东风”中的“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词的最后一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参考答案】一、翻译:1、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翻译:春花秋月的美好时光什么时候结束的,以前的事情还记得多少!2、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翻译:昨夜小楼上又吹来了春风,在这皓月当空的夜晚怎能忍受得了回忆故国的伤痛。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修辞手法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修辞手法出自五代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解说:问问自己心里有多少悲伤,就像无尽的江水滚滚东流。
欣赏:诗人用河水的泉水来比喻充满悲伤和仇恨,这是一个非常贴切的形象。
既表现了久远而深远的哀怨与恨,又表现了哀怨与恨的翻腾,一波三折地倾吐了积聚在他胸中的哀怨与遗憾,凝聚成最后永恒的绝唱。
春花秋月的美好时光是什么时候结束的?你还记得以前的多少!昨晚,小楼里又刮了一次春风。
你怎能忍受在这明亮的夜晚回忆故国的痛苦?玉雕的栏杆台阶应该还在,只是我怀念的人老了。
问我心中有几多愁,恰似春江水向东流不尽。
注释此调原为唐教坊曲,初咏项羽宠姬虞美人死后地下开出一朵鲜花,因以为名。
又名《一江春水》、《玉壶水》、《巫山十二峰》等。
双调,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四句,皆为两仄韵转两平韵。
春花秋月:指季节的更替。
了:了结,完结。
故国:指南唐故都金陵(今南京)。
《虞美人》是李煜的代表作,也是李后主的绝命词。
相传他于自己生日(七月七日)之夜(“七夕”),在寓所命歌妓作乐,唱新作《虞美人》词,声闻于外。
宋太宗闻之大怒,命人赐药酒,将他毒死。
这首词通过今昔交错对比,表现了一个亡国之君的无穷的哀怨。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三春花开,中秋月圆,岁月不断更替,人生多么美好。
可我这囚犯的苦难岁月,什么时候才能完结呢?“春花秋月何时了”表明词人身为阶下囚,怕春花秋月勾起往事而伤怀。
回首往昔,身为国君,过去许许多多的事到底做得如何呢,怎么会弄到今天这步田地?据史书记载,李煜当国君时,日日纵情声色,不理朝政,枉杀谏臣……透过此诗句此词与《浪淘沙·帘外雨潺潺》均作于李煜被毒死之前,为北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公元978年),是时李煜归宋已近三年。
宋太祖开宝八年(公元975年),宋军攻破南唐都城金陵,李煜奉表投降,南唐灭亡。
三年后,即太平兴国三年,徐铉奉宋太宗之命探视李煜,李煜对徐铉叹曰:“当初我错杀潘佑、李平,悔之不已!”大概是在这种心境下,李煜写下了这首《虞美人》词。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古诗词诵读《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李煜》赏析+教案+课件

古诗词诵读知识点总结【诗词原文】《虞美人》五代·李煜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讲解链接】【宋】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译文这年的时光什么时候才能结束,往事知道有多少!昨夜小楼上又吹来了春风,在这皓月当空的夜晚怎能忍受得了回忆故国的伤痛。
精雕细刻的栏杆、玉石砌成的台阶应该都还在,只是所怀念的人已衰老。
要问我心中有多少哀愁,就像那不尽的春江之水滚滚东流。
注释此调原为唐教坊曲,初咏项羽宠姬虞美人死后地下开出一朵鲜花,因以为名。
又名《一江春水》、《玉壶水》、《巫山十二峰》等。
双调,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四句,皆为两仄韵转两平韵。
了:了结,完结。
砌:台阶。
雕栏玉砌:指远在金陵的南唐故宫。
应犹:一作“依然”。
朱颜改:指所怀念的人已衰老。
赏析《虞美人》是李煜的代表作,也是李后主的绝命词。
这首词通过今昔交错对比,表现了一个亡国之君的无穷的哀怨。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春花秋月何时了”表明词人身为阶下囚,怕春花秋月勾起往事而伤怀。
透过此诗句,我们不难看出,这位从威赫的国君沦为阶下囚的南唐后主,此时此刻的心中有的不只是悲苦愤慨,多少也有悔恨之意。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回想起南唐的王朝、李氏的社稷——自己的故国却早已被灭亡。
诗人身居囚屋,听着春风,望着明月,触景生情,愁绪万千,夜不能寐。
一个“又”字,表明此情此景已多次出现,这精神上的痛苦真让人难以忍受。
“又”点明了“春花秋月”的时序变化,词人降宋又苟活了一年,加重了上两句流露的愁绪,也引出词人对故国往事的回忆。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尽管“故国不堪回首”,可又不能不“回首”。
这两句就是具体写“回首”“故国”的——故都金陵华丽的宫殿大概还在,只是那些丧国的宫女朱颜已改。
诗人简介李煜,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961年-975年在位,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莲峰居士。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翻译、理解性默写、选择题【必修上册】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习题及答案【必修上册】【原文】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一、翻译:1、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翻译:春花秋月的美好时光什么时候结束的,以前的事情还记得多少!2、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翻译:昨夜小楼上又吹来了春风,在这皓月当空的夜晚怎能忍受得了回忆故国的伤痛。
3、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翻译:精雕细刻的栏杆、玉石砌成的台阶应该都还在,只是所怀念的人已衰老。
4、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翻译:要问我心中有多少哀愁,就像那不尽的春江之水滚滚东流。
二、理解性默写:1.词中一个诘句惊心动魄,把李煜的愁闷劈空倾泻下来,这个句子是: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这其中包含宇宙的永恒和人生的短暂无常之意。
2.含蓄地表现出李煜对人生绝望的句子是: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3.表现词人在永不停止消逝的时光面前感慨无限,同时放笔呼号,发出一声深沉的浩叹的句子是: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4.直接抒发亡国之恨的句子是: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5.用对比手法,反衬出人生无常的句子是: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7.用比喻、夸张、设问手法写出愁思的多与深广的句子是: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与李白的“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有异曲同工之妙。
三、选择题:1、下面词语中加点字注音无误的一组是(C)A、虞美人(yù) 窈窕(yǎo)惊蛰(zhé)B、漫溯(sù)庐冢(zhǒng)雕栏玉砌(qiè)C、羯鼓(jié)青荇(xìng)愀然(qiǎo)D、滂沱(pāng)瑰怪(guǐ)深思慎取(shèn)【解析】A、虞美人(yú) B、雕栏玉砌(qì)D、瑰怪(guī)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B)A、辨别筹码颠簸雕阑玉砌B、忽略题词肄业疼心疾首C、联手召唤惆怅屈意逢迎D、朱颜伏法寂寥对薄公堂【解析】B。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虞美人》赏析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虞美人》赏析出自五代诗人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赏析《虞美人》是李煜的代表作,也是李后主的绝命词,在写下这首《虞美人》后,宋太宗恨其“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之词而毒死了他。
写的是处于“故国不堪回首”的境遇下,愁思难禁的痛苦。
全词不加藻饰,不用典故,纯以白描手法直接抒情,寓景抒情,通过意境的创造以感染读者,集中地体现了李煜词的艺术特色。
以“一江春水向东流”比愁思不尽,贴切感人。
太平兴国三年(978年)七夕,后主四十二岁生日,宋太宗恨他有“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之词,命人在宴会上下牵机药将他毒死。
追封吴王,葬洛阳邙山。
这首词通过今昔交错对比,表现了一个亡国之君的无穷的哀怨。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三春花开,中秋月圆,这美好的情景是何时结束的呢?过往的事,有多少还记忆犹新呢?据史书记载,李煜当国君时,日日纵情声色,不理朝政,枉杀谏臣……透过此诗句,我们不难看出,这位从威赫的国君沦为阶下囚的南唐后主,此时此刻的心中有的不只是悲苦愤慨,多少也有悔恨之意。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苟且偷生的小楼又一次春风吹拂,春花又将怒放。
回想起南唐的王朝、李氏的社稷——自己的故国却早已被灭亡。
词人身居囚屋,听着春风,望着明月,触景生情,愁绪万千,夜不能寐。
一个“又”字,表明此情此景已多次出现,这精神上的痛苦真让人难以忍受,透露出他内心多少凄楚和无奈!夜深人静,倚楼远望,只见月光如水。
眼前的一切更激起他对南唐故国的深深怀念。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词人在这里发出的岂止是深沉地叹息,简直是痛彻肺腑的呼号。
“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尽管“故国不堪回首”,可又不能不“回首”。
这两句就是具体写“回首”“故国”的——故都金陵华丽的宫殿大概还在,只是那些丧国的宫女朱颜已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