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高中选修一改革专题五欧洲宗教改革教学设计
最新人教版选修一高中历史5.1.1 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教学设计

第五单元欧洲的宗教改革第1课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课程标准】了解中世纪天主教的地位,认识欧洲宗教改革的必要性。
【教目标】1、知识与能力(1)识记:基督教及其分裂;天主教在社会各方面的地位;法国“异端”运动、威克里夫和胡司的思想主张;资本主义萌芽、西欧民族国家发展、文艺复兴冲击了教会;(2)解“两个原因”:天主教占据支配地位的原因;宗教异端的概念和形成原因;(3)分析: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促进了西欧社会意识形态的变;2、过程与方法:(1)小组合作探究宗教的作用;(2)分析图片,从图片中发现有效信息,使生认识到要变革旧的意识形态以适应新的经济基础的要求。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天主教的神权统治和宗教“异端”的习,使生认识到16世纪的天主教阻碍了社会的进步,成为宗教改革的历史必然;(2)宗教裁判所摧残了进步势力。
【教重难点】重点:西欧向近代过渡。
难点:宗教异端运动形成的原因和作用。
课时安排 1课时【教思路】本课教材主要从三个方面介绍了16世纪西欧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宗教改革前天主教的神权统治;“异端”运动;西欧向近代过渡。
中世纪的西欧,天主教大一统的神权统治占绝对支配地位,但到宗教改革以前,天主教的神权统治已成为中世纪欧洲政治、经济、文发展的巨大障碍,各地宗教“异端”运动不断,天主教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一场旨在摆脱罗马教皇统治的宗教改革运动在西欧兴起。
由于本课内容偏重论分析,生掌握起难度较大,习对一些难点问题要适当补充一些材料,增加一些感性认识;要把课本中的几个重要概念给生解释清楚。
【教过程】★新课导入[]教师可以通过提问法导入:师:世界上有哪三大宗教?生:基督教、伊斯兰教和佛教。
教师对三大宗教作一简单介绍:佛教:公元前6世纪诞生于古印度,创始人是乔达摩·悉达多(即释迦牟尼),其教义:宣扬众生平等,忍耐服从;伊斯兰教:7世纪穆罕默德在阿拉伯半岛的麦加创立了伊斯兰教,伊斯兰教信徒称为穆斯林,经典是《古兰经》;基本信条为“万物非主,唯有真主;穆罕默德是主的使者”,这在我国穆斯林中视其为“清真言”,突出了伊斯兰教信仰的核心内容。
人民版高中历史选修一专题五《欧洲宗教改革》优秀教学课件(24张)(共24张PPT)

天主教成为中世纪欧洲封 建统治的最高主宰和黑暗
中心
一、中世纪的天主教
经济:西欧最大的封建主,巧取豪夺 政治:教权高于王权,最高政治主宰 思想文化:垄断文化教育,钳制人们思想 社会生活: 融入生活,伴随一生
---天主教走向奢侈腐化
路人甲:
“最近城市里有了很多新的变 化,有些贵族和商人改变了经营方 式,越来越富有,生活也越来越多 姿多彩。我也想发财致富,更希望 摆脱教会。”
罗马城内有架“圣 梯”,凡人要爬上 去才可赎罪。
只要心中有信仰,就能赎罪 不需要圣梯。
课标解读:
1.了解中世纪天主教地位,认识欧洲宗教改革的 必要性。 2.知道路德的宗教改革主张,理解欧洲宗教改革 的实质和影响。 3.体会“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社会政治和经济在意 识形态上的反映”
我是中世纪德国的路人甲。据说我生来 就有罪,所以必须按照教会所说一切的去做, 只有这样才能赎罪得救,否则死后就不能 入天堂。在这个时代,教会就是一切!
《奥格斯堡宗教和约》
教皇在德国的特使报告说:“十分之九的德国人高喊;
‘路德’;剩下的十分之一少数高喊:‘罗马教廷该
死!’
——《路德选集》
历史是人书写的,更是人创造的。回归 历史,体会当时人的思想感情,你会 感悟更多。
请你站在教皇、国王、新兴资产 阶级和新教徒的立场,发表一下对马 丁路德宗教改革的感受!(用一句话 或几个词或一个动作或一个表情或 ······)
资本(主1义)产生 ---根因 选词填空
新兴资产(阶2级)、新贵族
新 旧
文
重(商2主)义 人文主义 强(化3王)权
明 冲
矛盾 矛
盾 禁(欲4)主义
矛 盾
突 ,
人民版选修一《中外历史重大改革回眸》全套教学案--教师——宗教改革.doc

教学设计:专题五欧洲宗教改革【教学目标】1、了解中世纪天主教的地位,认识欧洲宗教改革的必要性2、 知道马丁 •路德的宗教改革主张,理解欧洲宗教改革的实质3、 简述欧洲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分析欧洲宗教改革的历史作用 【教学重点】分析欧洲宗教改革在欧洲历史上的地位及作用 【教学难点】理解欧洲宗教改革的实质 【教学方法】讲授法、问题探究法 【教学过程】 【检查自学效果】 一、欧洲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1、 基督教产生于公元L 世纪罗马帝国统治下的巴勒斯坦。
公元392年成为 罗马帝国的国教。
公元395年,随着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个部分,后 来基督教也于公元1054年分裂为西部的天主教和东部的东正教。
2、 天主教确立大一统的神权统治(“双剑说”“太阳月亮说”)控制了欧洲各个国家,成为欧洲最大的封建主。
3、 中世纪晚期,天主教会日渐专制。
为了维护自己的特权地位,压制各种“异端”思想,设立宗教裁判所残暴迫害传播“异端”思想的人。
而此时,欧洲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新兴资产阶级要求建立统一 的国家和市场,民族国家的独立意识也在增强,而且还受到文艺复兴 所宣传的人本主义思想的熏陶,从而对天主教会构成了严峻的挑战, 一场宗教改革势在必行。
二、欧洲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1、 马丁 •路德的宗教改革导火线:教皇在德意志出售“赎罪卷” 序幕:《九十五条论纲》的发表主张:(1)“因信称义”信仰得救(2) 《圣经》是人们惟一信仰的神圣权威 (3) 建立本民族的教会2、 加尔文宗教改革 主张:(1)《圣经》是最高权威、反对教皇权威。
(2) 简化宗教仪式 (3)“先定论”3、 欧洲宗教改革的实质欧洲宗教改革运动实际上是一场在宗教外衣掩饰下发动的反对圭寸建统 治的政治运动,是文艺复兴之后欧洲又一场思想解放运动。
三、欧洲宗教改革的历史作用1、打击了天主教会在欧洲的神权统治,促进了欧洲民族国家的发展。
C 欧洲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改革的必要性)欧洲宗教 改革 实质2、 打击了西欧封建势力,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重庆市綦江实验中学校高中历史人民版选修一教案:专题五 欧洲宗教改革1 精品

选修一专题五第一节欧洲宗教改革【教学目标】课标要求:了解中世纪天主教的地位,认识欧洲宗教改革的必要性;知道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主张,理解欧洲宗教改革的实质;简述欧洲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分析欧洲宗教改革的历史作用。
知识能力:1.了解中世纪天主教的地位,认识宗教改革的必要性;2.知道马丁·路德、加尔文、英国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理解宗教改革的实质和历史作用;教学重点:认识到欧洲发生宗教改革的必要性,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分析欧洲宗教改革的历史作用。
教学难点:理解欧洲宗教改革的实质【知识梳理】第一节“神圣的中心组织”——天主教(欧洲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一、权倾欧洲的教皇国:1.基督教的起源和发展:①产生于公元1世纪罗马帝国统治下的巴勒斯坦。
②392年成为罗马帝国国教,罗马教区享有崇高的声誉。
③随着罗马帝国的分裂,罗马教皇利用欧洲政治上四分五裂的有利时机发展壮大势力,756年从法兰克国王手中获得一块赠地,奠定了教皇国的基础。
④1054年基督教分裂为东西两部分,即东正教和天主教,分别以君士坦丁堡和罗马为中心。
⑤12世纪,罗马教皇领导的天主教会的权威发展到鼎盛时期,但日益成为欧洲历史发展的障碍。
⑥16世纪反对罗马教皇和天主教会的宗教改革,出现新兴的基督教教派,统称新教:路德教、英国国教和卡尔文教。
2. 12世纪,罗马教皇领导的天主教会的权威发展到鼎盛时期,其手段有哪些?(P53第一二三段内)①思想上:提出“双剑说”和“太阳月亮说”,声称王权和教权来自教会,王权来自教皇。
②政治上:a建立不受世俗势力影响的教皇选举制度,获得对欧洲各地主教的任免权。
b教皇利用开除教籍、挑起国内叛乱和拉打等手段迫使英法德等国的统治者臣服于教会的权威,如“卡诺之辱”。
c组织十字军东侵,增强实力提高威望。
③经济上:控制欧洲大约1|3的地产,采用封建剥削方式,成为欧洲最大的封建主;还向所有信徒征收“什一税”。
二、麻醉灵魂的教义和教规(天主教的落后性)1.一神说和创世说2.原罪说3.末日审判说4.禁欲说三.教会的专制与堕落和野蛮的宗教裁判所:中世纪晚期,天主教会日渐专制,其目的是什么?有哪些表现?后果是什么?1.目的:维护自己神权专制统治。
人民版高中历史选修一专题五 欧洲宗教改革 说课稿说课课件37张PPT模板

教材分析 教法学法 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
◎整体设计
一 压抑束缚的黑暗篇
(4分钟)
二 孕育斗争的黎明篇 (10分钟)
一条明线
欧洲宗教改革的背 景、经过、影响
三 冲破樊篱的呐喊篇
(20分钟)
四 奋斗进取的燎原篇
(3分钟)
一条暗线
小彼特的信仰自由 奋斗历程
教材分析 教法学法 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
导入新课——引入主人公小彼特
暗 篇
| 压
抑
束 缚
禁欲苦行 压抑人性 信仰自由 追求享受 麻木顺从 以人为本 无拘无束 神权至上
视觉二 教权高于王权,最高政治主宰(政治)
黑
11世纪的“卡诺莎之辱”
暗
德皇亨利四世在同罗马教 皇的斗争中失利,被教皇开除
篇
教籍。1075年1月,年仅26岁
的亨利四世带着他的妻子和孩
|
子,站在满地白雪的卡诺莎城
教材分析 教法学法 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
◎整体设计
一 压抑束缚的黑暗篇
(4分钟)
二 孕育斗争的黎明篇 (10分钟)
一条明线
欧洲宗教改革的背 景、经过、影响
三 冲破樊篱的呐喊篇
(20分钟)
四 奋斗进取的燎原篇
(3分钟)
一条暗线
小彼特的信仰自由 奋斗历程
材料一 “十四和十五世纪,在地中海沿岸的某些城市已经
出生接受洗礼
死后接受祈祷
设计意图: 通过四组视觉营造小彼特生存的社会 环境,并以层层追问,快速抢答的方式让学生分别
黑 从思想、政治、经济、社会生活四个角度来了解天 暗 主教的神圣权威,从而为动摇小彼特的原始信仰观 篇 埋下伏笔。
|
一、神圣权威的天主教
人民版高中历史选修一5.2《欧洲各国的宗教改革》教学设计(5页)

二、学情分析
针对高中历史选修一5.2《欧洲各国的宗教改革》这一章节,学情分析如下:
学生在学习本章节之前,已经掌握了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宗教对社会生活的影响等基础知识。此外,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发展、影响等方面也有一定的了解。但在宗教改革这一主题上,学生的知识体系尚不完善,对宗教改革的具体过程、主要人物及其观点、影响等方面可能存在认知模糊。
2.结合多媒体教学资源,如纪录片、图片等,帮助学生形象地了解宗教改革的背景、过程和影响。通过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的刺激,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记忆效果。
3.整合教材内容,梳理宗教改革的发展脉络,以时间轴、地图等形式呈现,使学生形成清晰的知识体系。
4.创设情境,组织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站在不同宗教改革家的立场,探讨其观点和贡献。这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宗教改革家的思想,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尊重和热爱,激发学生学习历史、探索真理的兴趣。
2.培养学生具备客观、公正的评价态度,尊重不同宗教信仰,树立宗教宽容意识。
3.通过学习宗教改革,使学生认识到社会变革的必然性,培养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4.培养学生具备勇于质疑、敢于挑战权威的精神,树立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的价值观念。
(二)讲授新知(500字)
1.教师详细讲解宗教改革的主要人物及其观点,如马丁·路德的“因信称义”、约翰·加尔文的“先定论”等,并分析其贡献。
2.通过多媒体展示宗教改革的过程,包括宗教改革的爆发、扩散和影响等方面,帮助学生形成清晰的知识体系。
3.讲解宗教改革对欧洲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如宗教战争、国家主权的发展、宗教宽容等。
人民版高中历史选修一52《欧洲各国的宗教改革》优质教学设计(5页)

欧洲各国的宗教改革教学设计彭州市成都石室白马中学高中历史组杜洪兵一、教学目标:1、内容标准:知道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主张,理解欧洲宗教改革的实质。
简述欧洲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分析欧洲宗教改革的历史作用。
2、知识与能力:认识思想文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和意义,认识思想文化发展的特殊规律,培养学习、吸收先进文化的自觉性。
从马丁路德的教义中体会欧洲宗教改革的实质,进一步理解文化与社会发展之间的特殊关系。
通过分析,对宗教改革的历史意义有全面的认识,培养发散思维和多角度、多层次分析问题的能力。
3、过程与方法: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材料,进行推理分析、大胆假设、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学会查找资料以及学会用比较法、阅读法(包括地图、文字)等学习有关问题。
4、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道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宗教改革与资本主义发展之间的关系,培养唯物主义的历史观。
通过对宗教改革过程和历史意义的分析评价,培养学生辩证思维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分析:教学重点:马丁-路德和卡尔文的改革主张。
教学难点:宗改革如何体现了新兴资产阶级的要求。
三、教学方法:谈话法、小组合作探究法、讨论法四、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五、教学过程:一、兴趣导入材料一:文艺复兴对教会的揭露没能阻止教会的腐败,1476年,教皇颁布一条法规,把购买“赎罪卷”列为可以拯救亡灵的信条。
教皇带头腐败,连续几届教皇都是通过贿赂登上宝座。
16世纪时,买卖教会职位达到肆无忌惮的程度。
教皇英诺森八世据说有8个私生子;亚历山大六世将母女二人同时收为情妇。
教皇不遵守独身的规定,各地主教纷纷效尤。
瑞士教会的一个主教把修女变成情妇,巴黎圣母院的教士竟然在住所内开设赌场。
材料一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学生回答,教师点拨、导入新课)二、学习目标展示1、知道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主张,理解欧洲宗教改革的实质。
2、简述欧洲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分析欧洲宗教改革的历史作用。
3、通过对欧洲宗教改革过程和历史意义的分析评价,理解文化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
人民版历史选修1《欧洲各国的宗教改革》word教案

人民版历史选修1《欧洲各国的宗教改革》word教案第10课欧洲宗教改革课标要求:1、了解中世纪天主教的地位,认识欧洲宗教改革的必要性。
2、知道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主张,理解欧洲宗教改革的实质。
3、简述欧洲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分析欧洲宗教改革的历史作用。
本课重点:宗教改革的必要性、内容本课难点:宗教改革的实质及历史作用讲授新课:导入:一、中世纪的天主教1、基督教的发展公元1世纪产生——4世纪初期定为罗马帝国的国教——11世纪(1054年)分裂为东西两部分──东正教和天主教——13世纪初确立了对西欧的大一统神权统治。
“基督”一词是希腊文的汉字音译,原意为“救世主”。
这是一种信仰上帝和救世主的宗教。
公元1世纪兴起于罗马帝国东部。
公元前63年,犹太人为罗马征服,犹太人起义遭镇压,乃流散于小亚细亚、埃及、希腊等地。
他们渴望有人拯救他们,便创造了一个救世主的具体形象耶稣,通过传道者的宣传,这种信仰便在巴勒斯坦等地传播开来。
其教义的主要内容是:救世主不久还要下凡,拯救人类进入幸福的“千年之国”;因人有罪,信仰上帝并虔诚悔罪的人才能进入天国,否则要下地狱;穷人易升天国,富人进天国“比骆驼穿过针眼还难”;信教者应把财产献给公社,一起过共产生活。
这些主张在当时是有进步意义的,因此许多奴隶、贫民都信仰它,很快遍布罗马全境,逐渐成为统一的基督教会。
起初罗马统治者对基督教持敌视态度,迫害教徒,焚毁教堂。
后来,罗马统治者采取了控制、利用、把持基督教的做法。
公元313年罗马皇帝君士坦丁颁令承认基督教的合法地位。
4世纪末罗马帝国宣布基督教为“国教”。
1054年分裂为天主教和东正教。
天主教与东正教、新教是现在基督教的三大派别;而基督教又是与佛教(公元前6世纪)、伊斯兰教(公元7世纪)并列的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2、基督教信仰的核心——“原罪和救赎”3、中世纪欧洲天主教的地位经济方面,天主教会是西欧最大的封建主,占据了各国土地的1/3,甚至更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
过
程
学生得出结论:②经济:天主教会是欧洲最大的封建主,天主教奢侈腐化、荒淫无 度、贪婪敲诈。 出示图片《灵魂的运输车》 学生阅读材料: 右图是 16 世纪的一幅讽刺画《灵魂的运输车》 。它用极富想象力的夸张形式讽刺了 教皇制度。画中恶魔抡着木槌,将人的灵魂塞入大桶中,装在牛车上向地狱驶去。 车身是教皇的身体,车轮辐条由主教、枢机主教和修士构成。 学生得出结论:③思想文化领域:天主教会垄断西欧文化教育,束缚人们的思想; 是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 出示图片“洗礼” 、 “婚礼” 、 “总统就职宣誓” 学生阅读材料 一个欧洲人可以不相信基督教信念的真实性,然而他的言谈举止却都逃不出基督教 文化的传统,并且依赖于那种文化才有其意义。 ——艾略特《基督教与文化》 学生得出结论:④社会生活上:天主教的影响无处不在。 探究 3:14,15 世纪欧洲世俗社会的重大变化? 学生回顾已学回答: 封建制度逐渐衰落,近代资本主义因素产生。 经济: 资本主义产生,商品货币关系蓬勃发展; 政治: 西欧各国希望强化王权; 思想:文艺复兴运动兴起, 人文主义思潮出现,思想解放。 探究 4:天主教会与社会发展产生了哪些矛盾? 学生阅读材料: 中世纪的罗马天主教会是封建主阶级的统治工具,它给封建制度披上了神圣的外 衣,为封建统治辩护;天主教会也是各国最有势力的封建领主,它拥有天主教世界 地产的 1/3;教会还是各国的特权组织,成为西欧国家实现统一的障碍。 天主教会的腐败和搜刮,引起各阶级各阶层的强烈不满。„„而教会的欺诈和无耻 掠夺,最终落到人民群众身上„„他们对天主教会的不满与日俱增。城市市民也不 满天主教会的统治,这不仅是因为教会是封建制度的强大支柱,而且因为天主教会 的许多清规戒律对工商业发展不利。世俗君主和贵族则垂涎教会的财产,出于个人 利益的打算,也站在反对天主教会的行列中来。 学生讨论总结: 轻商思想 ——————资本主义产生 教权统治 ——————强化王权 封神权色彩——————人文主义 宗教裁判所——————迫害进步人士 总结:欧洲宗教改革背景: ①经济根源:欧洲资本主义的兴起和重商主义的流行。 ②政治因素:民族国家的形成要求打破中世纪天主教会“一统天下”的局面。 ③思想文化因素:异端思想的出现、文艺复兴倡导人文主义推动宗教改革。 ④导火线:1517 年罗马教皇在德意志出售“赎罪券” 。 根本原因:天主教的神权统治阻碍资义发展。
教 学 内 容 及 过 程
[导入新课]出示课标及马丁·路德、加尔文、亨利八世的图片,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一、宗教改革的背景 探究 1:阅读教材,我们能了解基督教的哪些信息?
教
概念解释:中世纪 中世纪(Middle Ages ;公元 476~公元 1453) 中世纪(约公元 476 年~公元 1453 年) ,是欧洲历史上的一个时代(主要是西欧) ,由西罗马帝国灭亡(公元 476 年)开 始计算,直到文艺复兴时期(公元 1453 年)之后,资本主义抬头的时期为止。 “中世 纪”一词是从 15 世纪后期的人文主义者开始使用的。这个时期的欧洲没有一个强 有力的政权来统治。封建割据带来频繁的战争,造成科技和生产力发展停滞,人民 生活在毫无希望的痛苦中,所以中世纪或者中世纪的早期在欧美普遍称作“黑暗时 代” 。 探究 2:天主教会在中世纪的欧洲地位如何? 出示: “卡诺莎之辱” , “ 教皇为皇帝加冕”图片 学生阅读:11 世纪的“卡诺莎之辱” 德皇亨利四世在同罗马教皇的斗争中失利,被教皇开除教籍,国内诸侯乘机反 叛。1075 年 1 月,年仅 26 岁的亨利四世带着他的妻子和孩子,前往意大利北部的 卡诺莎城堡,站在满地白雪的卡诺莎城堡的院子里。根据惯例,年轻的德皇赤足披 毡站在寒冷的雪地里苦苦恳请教皇接见,并原谅他这个认了罪的人。而格里高利七 世这位出身低微的手工匠的儿子,硬是让高贵的德皇在室外整整等了三天,直到使 其受尽了精神上的侮辱后才出来恩赐给这位忏悔者一个赦罪的吻,史称“卡诺莎觐 见” ,又称“卡诺莎之辱” 。 学生得出结论:①政治:教权高于王权。 出示“赎罪券”图片 学生阅读材料 天主教会也是各国最有势力的封建领主, 它拥有天主教世界地产的 1/3; „„天主 教会的腐败和搜刮,引起各阶级阶层的强烈不满。„„而教会的欺诈和无耻掠夺, 最终落到人民群众身上„„他们对天主教会的不满与其是涉及宗教内容,学生学习起来非常不好 理解,总是感觉内容陌生而且枯燥,因此教学中有一些难度。依照课标要求,除 了需要了解天主教会的地位以外, 要认识宗教改革的必要性和宗教改革的内容及 影响外,我认为还应补充探讨宗教宽容问题。宗教宽容的看法:实现宗教宽容, 要走的路还很长。但宗教宽容的理念逐渐为人们所接受,个人有了选择宗教信仰 的自由。宗教改革给欧洲人带来一次新的思想解放。
目
情感态度 价值观
通过对宗教改革背景的学习和对宗教改革必要性的分析、掌握, 学生可以认识到思想文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和意义,认识到 思想文化发展的特殊规律, 培养起学习、 吸收先进文化的自觉性。 德国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 瑞士日内瓦加尔文宗教改革 英国亨利八世宗教改革 宗教改革的影响
标
重点
难点
教 学 反 思
历史结论: 欧洲宗教改革是宗教自身的腐败和欧洲社会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 ,是 社会内部各种矛盾斗争的必然。 “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必然反映。 ” —— 毛泽东 思维拓展: 我们能否从新旧文明的冲突和欧洲近代化的角度来认识欧洲宗教改革的必然呢? 1、文明角度:欧洲天主教的腐朽统治,激化社会矛盾,阻碍了人类文明的进步 2、近代化角度:欧洲向近代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必然,是新兴的资产阶级反封建 斗争的反映。 二、宗教改革的概况 1)时间:16 世纪 2)地点:发源于德意志,发展到整个西欧。 3)领域:宗教和政治。 4)形式:宗教改革和政治革命。 5)性质: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解放和政治运动。 6)主体:资产阶级及接受资产阶级思想意识的基督教徒,封建领主,农民群众等。 三、宗教改革的过程 探究 1:欧洲宗教改革主要有哪三次运动,开始时间以及新教形成了哪三个重要派 别? 国家 德国 瑞士 英国 领导人 马丁·路德 加尔文(卡尔文) 亨利八世 伊丽莎白一世 开始时间 1517 年 1536 年 1534 年 派别 路德宗 加尔文宗 英国国教
教
时间 课题
年 月 日
学
活
第
动
周
设
计
授课时数:
专题五 欧洲宗教改革
知识与能力
教
(1)了解中世纪天主教的地位,认识欧洲宗教改革的必要性。 (2) 知道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主张, 理解欧洲宗教改革的实质。 (3)简述欧洲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分析欧洲宗教改革的历史 作用。
学
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析使学生对宗教改革的历史意义有全面的认识,培养学生 发散性思和多角度、多层次分析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