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颈癌、HPV与免疫状态
宫颈癌前病变的病因有哪些

宫颈癌前病变的病因有哪些宫颈癌前病变是指宫颈上皮细胞发生异常增生,但尚未发展为宫颈癌的病理状态。
了解宫颈癌前病变的病因对于早期诊断和预防宫颈癌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宫颈癌前病变的常见病因。
1. 感染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感染人乳头瘤病毒是宫颈癌前病变最重要的病因之一。
HPV是一类DNA病毒,分为多个亚型。
其中高危型HPV(如16、18型)感染与宫颈癌前病变有着密切的关系。
HPV感染主要通过性接触传播,早初性行为及多个性伴侣是感染HPV的危险因素。
久期感染高危型HPV可导致宫颈上皮细胞发生持续性的病理改变,发展为宫颈癌前病变。
2. 不良生活习惯不良生活习惯也是导致宫颈癌前病变的重要病因之一。
吸烟、酗酒、过度使用避孕药等不良生活习惯与宫颈癌前病变的发生风险相关。
吸烟可导致宫颈上皮细胞发生DNA损伤,增加宫颈癌前病变的风险。
酗酒可削弱机体免疫功能,降低对HPV感染的清除能力,增加宫颈癌前病变的发生率。
长期使用避孕药可能增加HPV感染的风险,从而导致宫颈癌前病变。
3. 免疫抑制状态免疫抑制状态是宫颈癌前病变发生的危险因素之一。
病毒、细菌感染或药物治疗等因素可导致机体免疫功能下降,使得机体对HPV感染的清除能力降低,从而增加宫颈癌前病变的风险。
4. 遗传因素遗传因素在宫颈癌前病变的发生中也起着一定的作用。
宫颈癌前病变的家族聚集现象提示遗传因素的存在。
例如,宫颈癌前病变与HLA 类II基因的多态性有关,特定基因型的携带者患宫颈癌前病变的风险较高。
5. 其他危险因素除了上述常见病因外,还有一些其他因素可能增加宫颈癌前病变的发生风险。
例如,营养不良、缺乏维生素A、C和E等抗氧化维生素、长期暴露在环境污染物中等。
总结起来,感染HPV是导致宫颈癌前病变最主要的病因。
不良生活习惯、免疫抑制状态、遗传因素以及其他因素也可能增加宫颈癌前病变的发生风险。
通过了解这些病因,我们可以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以降低宫颈癌前病变的发生率,提高早期诊断率和治疗效果。
宫颈微环境免疫功能与宫颈癌

宫颈微环境免疫功能与宫颈癌曹建芳;郝敏【摘要】宫颈癌是全球导致女性死亡的第二大恶性肿瘤.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R-HPV)持续感染是宫颈癌发生的最主要病因.机体通过增强抗肿瘤免疫,尤其是宫颈局部微环境免疫,可使绝大多数妇女有效地消除病毒和宫颈癌前期病变,防止宫颈癌的发生.宫颈微环境免疫功能受阴道微生态系统、阴道黏膜免疫防御系统、局部微环境免疫细胞及细胞因子调节.任何一个环节发生异常,均有可能改变HPV感染引发宫颈上皮内瘤变(CIN)及宫颈癌发生发展的自然演变.有关宫颈微环境免疫功能异常导致宫颈癌变风险增加的机制目前尚不清楚,尚待进一步研究.【期刊名称】《国际妇产科学杂志》【年(卷),期】2015(042)003【总页数】4页(P249-252)【关键词】阴道;宫颈肿瘤;T淋巴细胞,辅助诱导【作者】曹建芳;郝敏【作者单位】030001太原,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妇产科;030001太原,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妇产科【正文语种】中文免疫功能是机体识别和排除抗原性异物、维持机体生理平衡的重要机制,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宫颈癌是目前世界上导致女性死亡的第二大恶性肿瘤,已证实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R-HPV)持续感染是宫颈癌发生发展的必要条件[1],但大多数感染HPV的妇女能通过宿主免疫反应自发清除病毒,仅少数持续感染的人群才发展为宫颈癌。
近年研究发现,HPV感染后的转归与机体免疫功能,尤其是宫颈局部微环境免疫功能密切相关[2]。
宫颈微环境免疫主要受阴道微生态系统、阴道黏膜免疫系统、局部免疫细胞及细胞因子调节。
就宫颈微环境免疫功能在宫颈癌变中的作用进行综述。
1 阴道微生态系统失衡阴道微生态系统由阴道内微生态菌群、机体内分泌调节功能和解剖结构共同组成,它们与宿主、环境相互制约、相互协调,保持阴道微生态体系的动态平衡[3],对维持阴道自净功能及宿主健康起着重要作用。
阴道内源性和外源性微生物入侵均可影响阴道微生态的平衡。
宫颈癌、HPV、9价疫苗,最全科普解读,无论男女,看完你就懂了

宫颈癌、HPV、9价疫苗,最全科普解读,无论男女,看完你就懂了什么是宫颈癌?宫颈癌顾名思义就是发生在宫颈的一个恶性肿瘤,统称为宫颈癌。
是女性生殖道最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
宫颈癌最常见的是宫颈的鳞状细胞癌,其次是宫颈的腺癌,还有腺鳞癌,当然还有一些其它特殊的少见类型的宫颈癌,比如说宫颈的神经内分泌癌、宫颈的透明细胞癌等等。
绝大部分的宫颈癌都叫做HPV,也就是乳头瘤病毒感染相关的一个疾病。
宫颈癌的发生,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就是从癌前病变到癌,这样一个逐渐发生发展的过程。
所以宫颈癌是比较容易被我们早期发现,早期诊断的一个疾病。
宫颈癌的原因目前人体的实性肿瘤唯一一个被发现原因的就是宫颈癌。
宫颈癌的病因是什么呢?其实就是人乳头瘤病毒感染,也就是我们说的HPV这个病毒。
这个病毒是在1977年被德国的一个科学家Hausen,他提出来,他认为宫颈癌发生可能跟这个病毒有关,所以他后来进行了大量的一些流行病学的和实验室的一些这个调查研究,最终确认了HPV就是导致我们宫颈癌的病因,所以Hausen先生也在2008年获得了诺贝尔医学奖。
所以现在非常明确宫颈癌的病因就是HPV感染。
当然,HPV又分了很多的型别,感染我们目前在自然界能够检测出来的HPV有100多个型别。
但是可以经常感染我们人类的,其实也就是什么20-30种,而在20-30种里面有十几种,我们把它叫做高危型的HPV。
那么还有一部分是低微的HPV,低危型的HPV感染人,往往不会导致宫颈癌,但会导致一些良性的疾病,比如说尖锐湿疣、扁平疣等等。
专家提示:导致宫颈癌的主要原因为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
人乳头瘤病毒类型较多,目前发现可以导致宫颈癌的为高危型,其中16型和18型人乳头瘤病毒与宫颈癌的发生密切相关。
宫颈癌的早期症状宫颈癌早期是没有症状的,有些人病人做妇科检查宫颈还是光光的,但是它已经是宫颈癌了。
所以对于宫颈癌我们要怎么样早期发现呢?不是等到症状出现了再去就医,而是一定要去做宫颈癌筛查,宫颈癌筛查适合于所有有性生活的女性。
HPV感染与宫颈癌发生的关系研究

HPV感染与宫颈癌发生的关系研究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我们了解到许多疾病的成因和发病机理。
其中,宫颈癌的发生与人乳头瘤病毒(HPV)的感染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那么,HPV感染与宫颈癌发生的关系是怎么样的呢?一、HPV病毒与宫颈癌的关系人乳头瘤病毒是一种DNA病毒,它被认为是宫颈癌的主要病因。
全球统计数据显示,大约70%以上的宫颈癌都与HPV感染有关联。
目前已知有超过100种HPV亚型,其中约有15种亚型(HPV16、18、31、33、35、45、52等)与宫颈癌相关。
但其中HPV16和18是最常见的两种,它们可以感染到人体内的宫颈细胞,进而导致细胞发生癌变,形成宫颈癌。
二、HPV感染与宫颈癌发展的过程HPV感染并不一定会导致宫颈癌的发生。
在女性身上,HPV感染主要分为两种状态,一种是高危型HPV 感染,另一种是低危型HPV 感染,其中高危型HPV感染的可能性更大。
但大多数感染都会被免疫系统清除,真正能导致宫颈癌的发生仅为少数。
HPV感染会引起宫颈细胞的异常变化,也就是所谓的宫颈上皮细胞内病变(CIN),分为轻、中、重三种程度。
其中CIN3(重度宫颈上皮内瘤变)发展为宫颈癌的风险最高。
如果不及时治疗,CIN3病变进一步发展为早期宫颈癌,最后有可能演变成晚期宫颈癌并扩散至其他部位。
三、HPV感染的传播途径HPV病毒的主要传播途径为性传播。
不仅自身感染风险高,而且会将病毒传染给同伴,促进病毒的传播。
另外,婴儿出生时,如果患有 HPV 的母亲,也有可能会感染到该病毒。
四、预防HPV感染的方法目前,采取措施预防HPV感染的途径主要是接种疫苗。
HPV疫苗是针对HPV感染预防的有效手段,能够预防常见的高危型HPV16和18、低危型HPV 6 和 11引起的性病和尖锐湿疣等疾病。
当前市面上有两款HPV疫苗,一款是双价HPV疫苗,另一款是九价HPV疫苗。
无论哪一种疫苗都需要在未感染HPV之前接种,时间越早越好。
此外,女性应定期进行宫颈癌筛查,及时发现异常情况以便及时治疗。
高危型HPV感染老年宫颈癌患者HPV水平与宫颈局部免疫功能的相关性

4316
(1) :78 ̄82
18 朱成英ꎬ刘世研ꎬ牛建花ꎬ等 地西他滨联合改良 CAG 方案治疗
杂志ꎬ2015ꎻ23(1) :88 ̄93
〔2019 ̄12 ̄20 修回〕
( 编辑 李男)
复发、难治型急性髓系白血病的临床研究〔 J〕 . 中国实验血液学
结论 高危型 HPV 感染的老年宫颈癌患者 HPV 水平呈高表达ꎬ且 HPV 水平与宫颈局部免疫功能指标之间关系密切ꎬ临床可
通过检测宫颈局部组织免疫指标水平情况ꎬ对高危型 HPV 感染的老年宫颈癌者的早期诊断与预防提供科学依据ꎮ
〔 关键词〕 宫颈癌ꎻ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ꎻ免疫功能
〔 中图分类号〕 R737 33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005 ̄9202(2020)20 ̄4316 ̄04ꎻdoi:10 3969 / j issn 1005 ̄9202 2020 20 018
组<慢性宫颈炎组ꎬ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 05) ꎻ经双变量 Pearson 相关性分析检验证实ꎬCD4 + 、CD4 + / CD8 + 、CD56 + 与 HPV
之间呈负相关( r = -0 468、-0 252、-0 078ꎬ均 P<0 001) ꎬCD8 + 、Treg 与 HPV 之间呈正相关( r = 0 221、0 180ꎬ均 P<0 001) ꎮ
纳入宫颈癌组ꎬ将确诊为宫颈上皮内瘤变( CIN) 的 30 例老年患者纳入 CIN 组ꎬ另将慢性宫颈炎的 30 例老年志愿者纳入慢性
宫颈炎组ꎮ 收集所有受试者一般资料ꎬ观察 HPV 水平表达情况ꎬ并分析 HPV 水平与宫颈局部免疫功能各指标之间的相关性ꎮ
结果 HPV、CD8 + 、调节性 T 细胞( Treg) 水平宫颈癌组>CIN 组>慢性宫颈炎组ꎬCD4 + 、CD4 + / CD8 + 、CD56 + 水平宫颈癌组<CIN
宫颈癌疫苗的接种指南与免疫建议

宫颈癌疫苗的接种指南与免疫建议宫颈癌,作为妇科恶性肿瘤之一,对女性的健康构成了一定的威胁。
为了有效地预防宫颈癌的发生,宫颈癌疫苗应运而生,并且已被广泛应用于全球范围内。
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宫颈癌疫苗的接种指南与免疫建议。
一、宫颈癌疫苗的背景介绍宫颈癌疫苗是通过注射一种由宫颈癌相关病毒主要成分制成的疫苗,来预防宫颈癌的发生。
它主要针对的是人乳头状瘤病毒(简称HPV)的主要亚型,特别是HPV16和HPV18亚型,这两种病毒是导致宫颈癌的罪魁祸首。
二、宫颈癌疫苗的接种对象1. 女性宫颈癌疫苗的首要接种对象是女性。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建议,女性在9-26岁之间均可接种宫颈癌疫苗。
这个年龄段被选择的原因是因为这个时期是感染HPV的最佳时期,同时也是预防宫颈癌最有效的时期。
2. 男性虽然宫颈癌主要发生在女性身上,但男性同样容易感染HPV,并可能在性行为中将病毒传染给女性。
因此,对于希望保护自己和他人的男性,接种宫颈癌疫苗也是一种明智的选择。
男性接种宫颈癌疫苗的适宜年龄范围为9-26岁。
三、宫颈癌疫苗接种的剂次与间隔宫颈癌疫苗接种一般分为两种类型:二价疫苗和四价疫苗。
1. 二价疫苗(Cervarix)二价疫苗主要针对HPV16和HPV18亚型,它需要进行3次接种。
第一剂疫苗注射后,应在1个月后进行第二剂注射,并在第二剂至第一剂之间间隔6个月接种第三剂。
2. 四价疫苗(Gardasil)四价疫苗主要针对HPV16和HPV18亚型,同时还可以预防HPV6和HPV11引起的尖锐湿疣。
四价疫苗的接种需要进行3次。
第一剂疫苗注射后,应在2个月后进行第二剂注射,再在第二剂至第一剂之间间隔4个月接种第三剂。
四、宫颈癌疫苗接种的适宜时机宫颈癌疫苗的接种时间很关键,选择适宜的时机可以增强免疫效果。
1. 建议尽早接种为了获得最佳的免疫效果,建议女性在性行为开始前或性活动较少的时候接种宫颈癌疫苗。
对于未开始性生活的女性,最好在9-14岁之间完成疫苗接种。
怎样认识HPV和宫颈癌

怎样认识HPV和宫颈癌HPV:人乳头状病毒,60-70%的女性感染过HPV病毒。
一直以来,人们对于子宫癌心存恐惧,其实子宫癌并不可怕,它是目前所有癌当中,唯一可以有效预防,早时、及时发现并且能早期治疗的癌症。
现在医学通过研究已经确认,女性患宫颈癌是子宫颈被人乳头状病毒(HPV)感染所致。
虽然宫颈癌和HPV之间存在着相关联系,但不是所有感染了HPV的女性都会患宫颈癌。
由于HPV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人的皮肤、消化道、呼吸道等都携带有这种病毒,所以,凡有性生活的女性都有可能通过性接触,将HPV带到自己的生殖道内。
专家推测:就女性而言,HPV的终身感染率累计可达60-70%,也就是说60-70%的女性,在其一生中都感染过HPV,但这样感染通常是——过性的。
因为当人体感染这种病毒后,体内会很快形成对该病的免疫力,当免疫能力足够强大时,HPV就会被清除,大量医学统计数据表明,虽然被HPV感染的人群比例很大,但大都为过性的,即在1-2年内病毒就会自然消失,大都数女性体内的免疫系统可以把进入人体内的HPV消失掉,只有少数免疫机能比较差的无法消灭掉进入体内的HPV,造成HPV持续感染,这个过程需8-12年,才可能发展成宫颈癌。
临床资料发现子宫颈癌的患者,差不多都是30岁以上的女性,所以有性生活的女性可以在30岁以后开始进行HPV检查,检查结果为阴性的话,说明没被HPV感染,因而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不会有患子宫颈癌的危险。
检查结果为阳性的话,也不一定会发展长子宫颈癌,只是有发展成子宫颈癌的可能,所以,首先应该再做一次子宫颈涂片检查,看目前是否有异常的子宫颈细胞,一旦发现有了马上进行治疗,这样就可以把子宫颈癌消灭在萌芽状态。
人乳头状病毒(HPV)是一种嗜上皮性病毒,有高度的特异性,长期以来,已知HPV可引起人类的良性肿瘤和疣,如生长在生殖器官附近皮肤和粘膜上的人类寻常疣,尖锐湿疣以及生长在粘膜上的人乳头状瘤。
由于HPV感染通常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其检出率也因各种方法而异,对于HPV感染流行因素的分析就很难确定,但HPV感染是一种性传播疾病,与性行为有关,这一点已经明确。
宫颈癌HPV疫苗之科普

宫颈癌HPV疫苗之科普宫颈癌是临床上常见的女性恶性肿瘤疾病,是在女性子宫颈部位置出现肿瘤。
宫颈癌不仅会降低女性的生活质量,造成女性贫血,器官衰竭严重时也会危及患者生命。
2018年世界卫生组织的调查中发现每10万人中就有13人患有宫颈癌,每10万人中有7人会因宫颈癌致死。
我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近些年来宫颈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呈现逐年上升趋势,许多人将宫颈癌与HPV联系在一起,HPV是指人乳头瘤病毒,大部分认为 HPV感染一定会导致宫颈癌,但其实 HPV感染不一定会导致宫颈癌,但宫颈癌最主要的原因是HPV感染,除此之外,宫颈癌也与性生活开始时间、性伴侣情况、抽烟喝酒生活习惯、身体免疫力功能等情况具有相关性。
近些年来HPV疫苗得到了广泛关注,不少人为了争抢疫苗耗费了很多心力,但是你真的了解宫颈癌HPV疫苗吗?今天咱们就聊一聊常见的有关于宫颈癌HPV疫苗的知识。
一、HPV感染与宫颈癌的关系首先咱们要先搞清楚HPV感染和宫颈癌之间的关系,高危型HPV感染是导致宫颈癌的主要因素,据相关研究表明,90%以上的宫颈癌都是由持续性的高危型HPV感染所引起的。
但HPV感染不一定会发展宫颈癌,这是由于HPV病毒种类众多,80%的女性会一次或多次感染HPV,这些女性中只有10%的感染者会在后期发展为宫颈癌,这些发展为宫颈癌的HPV患者多数是被高危型HPV病毒感染,因此,如果发现被高危型HPV感染时,一定要及时就诊开展治疗。
但如果是被其他型的HPV感染时要放平心态配合医生治疗,大部分都会转为健康。
女性一般在15~24岁患HPV感染的概率较大,在这个高峰期一定要注意 HPV感染预防。
二、HPV疫苗是什么?怎么发挥作用?疫苗是指将病毒或者细菌和他们的代谢产物,采用人工减毒灭活的方式制成自动的免疫制剂,疫苗能够保留病原菌,病原菌的作用是刺激人体免疫系统产生特效,人体接触到不具备伤害力的病原菌后,人体内的免疫系统会产生免疫激素、生理抗体或活性生理物质,这种具有保护作用的物质,当再一次接触到这种病原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宫颈癌是危害妇女健康的主要恶性肿瘤目前宫
颈癌的发病与人乳头瘤病毒(humanpapilloma virus,HPV)感染的关系
明确,但HPV感染后宫颈癌发生的机制尚未完全清楚。
生育年龄妇女中HPV感染率高达80%,但接触HPV后是否发生感染以及感染后的转归与机体免疫功能,尤其是宫颈局部免疫功能密
切相关。
•免疫功能是机体的一种保护性反应,具有识别和排除抗原性异物,维持机体生理平衡、稳定的功能。
人体的免疫系统具有免疫防御和免疫监视功能,可以抵抗各种病原微生物或异体抗原物质的侵袭,能识别并杀伤体内出现的少量异常细胞,包括肿瘤细胞。
•生殖道黏膜免疫系统为机体抵抗HPV感染的第一道免疫屏障。
HPV感染患者下生殖道分泌物中分泌型IgA /总IgA 的比值较正常女性明显降低,且HPV16感染的患者SIgA /总IgA比值更低。
树突状细胞为黏膜免疫的主要抗原提呈细胞,而表皮郎罕氏细胞(langerhans
cells,LC)是一种不成熟的树突状细胞。
生殖道中的郎罕氏细胞(LC)主要定位于阴道和宫颈的黏膜上皮,被激素依赖且呈周期改变的上皮包绕,对激素和有害因素高度敏感。
LC具有受激素调节的特殊性能,是局部免疫系统的一个传入部分。
宫颈局部免疫的改变就是其中之一。
HPV 感染可对表皮LC直接产生细胞毒作用,导致子宫颈呈局部获得性免疫缺陷,不典型增生细胞逃脱宿主免疫监视发展为浸润癌。
•机体感染HPV后,免疫系统一般在7 ~12个月内可将其清除。
HPV通过其嗜上皮细
胞的特性而逃避免疫反应的监控。
因此, HPV感染通常不产生强烈的免疫反应。
潜
伏感染也不引起免疫反应,因为无伴随炎症。
HPV诱发的免疫反应是型别特异性的,以细胞免疫为主,体液免疫仅占很小一部分。
•细胞免疫所产生的细胞因子根据其功能可可分为Th1免疫刺激细胞因子和Th2免疫抑制细胞因子。
Th1细胞因子促进细胞免疫反应,Th2细胞因子主要诱导体液免疫反应,并抑制细胞免疫反应。
机体的抗肿瘤免疫作用是以Th1介导的细胞免疫为主。
宫颈感染HPV后,Th1向Th2漂移,可导致患者细胞免疫缺陷,使其对肿瘤的免疫监视用降低并诱使宫颈细胞基因发生变异、癌基因激活、细胞染色体的不稳定、端粒酶活性异常等,从而使受感染的宫颈细胞异常发育和永生化,最终导致宫颈癌的发生。
•在CIN中,免疫细胞数量随着病变加重而逐渐增多,表达强度增大。
而在发生癌变之后,宫颈局部的免疫细胞减少,表达强度下降,表明在宫颈癌发展进程中机体的免疫防御系统是逐渐调动起来的,抗肿瘤免疫功能也是逐渐增强的,但在疾病的后期可能由于免疫系统的耗竭或机能下降,或是肿瘤细胞免疫逃逸和肿瘤微环境对免疫细胞的抑制作用导致机体的免疫能力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