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中认识错误论文

合集下载

刑法法律认识错误案例(3篇)

刑法法律认识错误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某市A区人民法院受理了一起因法律认识错误而引发的刑事案件。

被告人张某,男,35岁,某市A区某公司员工。

2019年5月,张某因涉嫌故意伤害罪被公安机关逮捕。

在案件审理过程中,张某对自己的行为定性提出了法律认识错误的辩解。

以下是案件的具体情况:二、案情简介2019年4月,张某与同事李某因工作矛盾发生争执。

在争执过程中,张某情绪失控,拿起一把水果刀刺向李某,造成李某重伤。

案发后,张某主动投案,如实供述了自己的犯罪行为。

三、法律认识错误的表现1.张某对故意伤害罪的定性认识错误张某认为,自己只是与李某发生争执,并未造成李某重伤,因此不构成故意伤害罪。

张某认为,自己的行为属于一般纠纷,不应受到刑事处罚。

2.张某对自首情节的认识错误张某认为,自己主动投案并如实供述犯罪行为,应当认定为自首。

但张某误以为,即使构成自首,也可能因故意伤害罪的严重性而受到较重的刑罚。

四、审理过程1.法院审理在审理过程中,法院对张某的法律认识错误进行了调查核实。

经查,张某在案发后主动投案,并如实供述了自己的犯罪行为,符合自首的法定条件。

但张某对故意伤害罪的定性认识错误,不符合法律的规定。

2.法院判决法院认为,张某的行为已构成故意伤害罪,但鉴于张某有自首情节,依法可以从轻处罚。

综合考虑张某的犯罪情节、认罪态度等因素,法院判决张某犯故意伤害罪,判处有期徒刑三年,缓刑四年。

五、案例分析1.法律认识错误的概念法律认识错误,是指行为人对自己行为的法律性质或法律后果存在错误认识。

法律认识错误包括对法律规定的认识错误和对法律事实的认识错误。

2.法律认识错误的法律后果在刑法领域,法律认识错误一般不影响犯罪的成立。

但法律认识错误可能会影响量刑。

在本案中,张某对故意伤害罪的定性认识错误,但并不影响其犯罪的成立。

3.自首情节的法律适用自首是指犯罪嫌疑人在犯罪事实尚未被司法机关发现之前,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

自首是刑法规定的从轻或减轻处罚的情节。

浅论刑法中的认识错误

浅论刑法中的认识错误

浅论刑法中的认识错误【内容摘要】行为人的认识错误可能影响罪过的有无与形式,也能影响行为人所实施的犯罪是既遂还是未遂,还可能影响共同犯罪的成立与否。

笔者认为法律认识错误不可以阻却刑事责任,承认事实认识错误可以阻却刑事责任。

本文试从法律认识错误和事实认识错误的范围、种类理论谈谈认识错误对刑事责任的影响。

一、认识错误的概念及立法依据(一)刑法中的认识错误刑法中的认识错误,是指行为人对自己的行为在刑法上的认识与客观实际情况存在不正确的认识。

行为人发生这种错误时,就产生了是否阻却故意的问题。

[ 张明楷:《外国刑法纲要》,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版,第220页。

]故意与过失是认识因素的范畴,行为人的认识因素不同,故意或过失会影响到行为人的意志因素,进而影响到犯罪行为的罪过形式。

也就是说,行为人的认识错误,可能影响罪过的有无与犯罪形态(既遂还是未遂),还可能影响共同犯罪的成立与否。

因此,我们在研究犯罪的构成要件时,必须研究认识错误问题,以确定错误如何影响行为人的刑事责任问题,做到准确定罪量刑。

(二)刑法错误论的立法依据对于刑法认识错误的法律依据,我国刑法对错误没有直接的规定,但我国刑法第11条规定的故意犯罪概念,笔者认为这可以说是我国刑法关于错误论的间接法律根据。

刑法第11条规定:“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因而构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

”但是国际上,许多国家的刑法对错误就有明文规定。

这些国家研究刑法学中的认识错误论往往是以本国的刑事立法为依据的。

例如:1976年西德刑法第16条明确规定:“⑴行为人于行为之际,对于犯罪的法定构成事实所属情况欠缺认识者,不成立故意行为,但是对过失行为之可罚性不生影响。

⑵行为人对于行为之际有可成立较轻法规所定犯罪构成事实之情况者,惟依较轻法规处罚轻故意行为。

”该条文就是关于犯罪构成事实错误的规定;还有该法第17条规定:“行为人于行为之际,欠缺违法行为之认识,且此认识错误系不可避免者,其行为无责任,如系可避免者,得依第49条第1项减轻其刑。

论刑法中的认识错误

论刑法中的认识错误

论刑法中的认识错误认识错误在刑法实践中是常见的问题之一,它是指法官在对案件进行认识和判断时,由于个人认知的局限性或者对法律规定的理解不清,导致对事实和法律的判断出现偏差,从而影响了判决的公正性和正确性。

本文将就刑法中的认识错误问题进行探讨,分析其原因和对策,以期为司法实践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一、认识错误的类型认识错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认知限制所谓认知限制,是指人们在判断某些事物时,由于知识或经验的不足和过度专注于某些方面,从而忽略了其他方面的因素,导致对事实的认知出现了片面性。

例如,某位法官缺乏对某种犯罪的专业知识,对罪行的认定可能会出现误判。

2.逻辑错误逻辑错误是指法官在运用逻辑推理时,从前提到结论出现了漏洞或错误,导致对案件的认识出现了偏差。

例如,在法官的逻辑推理中出现了”归因谬误”,将一个事件的结果归因于某一个单一的因素,而忽略了其他影响因素,导致判断的不准确。

3.法律错误法律错误是指法官对法律规定的理解和运用出现了偏差。

例如,法官对某一法律规定的解释和适用出现错误,导致对事实的认知不准确,甚至对当事人的利益造成了伤害。

二、认识错误的原因1.个人认知的局限性法官作为司法实践者,其知识面和经验水平会因为工作背景的不同而存在差异,从而导致在对某些案件的认识和判断上出现错误。

2.法律规定的不确定性法律规定的不确定性及其在具体案件中的适用,既是法官误判的原因之一,也是判断标准的问题。

例如,在某些案件中,如果法律规定的解释和适用出现了偏差,很可能会导致对案件的认识和判断出现错误。

3.组织和制度的问题由于司法制度和组织架构的问题,存在一些案件管理和内部沟通上的偏差,从而对判决质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在这种情况下,法官需要做好相关的工作,尤其是建立机制,促进内部交流,以保证更加客观和准确地对案件进行认识和判断。

三、对策1.加强司法人员培训为了提高司法人员对不同领域相关法律知识的掌握,应该加强司法人员的培训工作,提高其专业素质,同时还可以不断完善相关的知识体系,以解决由于专业知识不足导致的认识错误问题。

《违法性认识错误理论争议问题研究》范文

《违法性认识错误理论争议问题研究》范文

《违法性认识错误理论争议问题研究》篇一一、引言违法性认识错误理论是刑法领域中一个重要的理论分支,它主要探讨的是行为人在实施行为时,因对法律规定的理解错误而导致的法律后果的判断问题。

该理论对于刑法的适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有助于我们在实践中正确处理犯罪行为的认定与处罚。

然而,该理论在学术界和实践界也存在着一些争议问题。

本文将对违法性认识错误理论的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进行简要介绍,并对相关争议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二、违法性认识错误理论概述违法性认识错误理论是指在犯罪过程中,行为人因对法律规定的理解错误而导致对犯罪行为违法性的认识不足或认识错误。

该理论主要涉及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行为人对法律规定的理解程度;二是行为人因理解错误而导致的法律后果的判断问题。

该理论在刑法领域具有重要的地位,对于犯罪行为的认定与处罚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三、违法性认识错误理论的争议问题尽管违法性认识错误理论在刑法领域具有重要地位,但在实践中仍存在一些争议问题。

(一)认识错误的分类与界定关于认识错误的分类与界定,学界存在不同的观点。

有学者认为,认识错误可以分为客观认识错误和主观认识错误两种类型;而另一些学者则认为,应该根据行为人对法律规定理解的程度和范围进行分类。

此外,对于认识错误的界定也存在一定的争议,如何区分认识错误与故意或过失等主观心理状态,也是学界关注的焦点。

(二)违法性认识错误的法律后果关于违法性认识错误的法律后果,学界也存在不同的观点。

有学者认为,当行为人因对法律规定的理解错误而导致犯罪时,应当根据其主观心理状态进行定罪量刑;而另一些学者则认为,应当根据行为人的客观行为和结果进行定罪量刑,而将认识错误作为量刑时的考虑因素。

(三)违法性认识错误的证明责任在司法实践中,如何证明行为人存在违法性认识错误的问题也是争议的焦点之一。

有学者认为,应当由公诉机关承担证明行为人存在违法性认识错误的责任;而另一些学者则认为,应当由被告人承担证明自己存在认识错误的责任。

刑法法律认识错误案例(3篇)

刑法法律认识错误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张某,男,25岁,某市某区居民。

张某因与邻居王某发生争执,怀恨在心,于某年某月某日深夜,持刀闯入王某家中,将王某杀害。

张某作案后,主动投案自首。

在审理过程中,张某对自己的犯罪行为供认不讳,但对法律的认识存在错误。

二、案件事实1.张某与王某系邻居关系,平日里因琐事发生多次争执。

2.某年某月某日,张某与王某再次发生争执,张某怀恨在心,遂生杀意。

3.某年某月某日深夜,张某携带刀具,潜入王某家中,将王某杀害。

4.张某作案后,主动投案自首。

三、张某的法律认识错误1.张某认为,自己杀死王某是正当防卫。

张某认为,他与王某的争执是正当的,自己杀死王某是为了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因此不构成犯罪。

2.张某认为,自己主动投案自首,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张某认为,自己主动投案自首是悔罪表现,应当得到法律的宽恕。

四、法律分析1.关于张某认为自己是正当防卫的观点。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十条第一款规定:“为了制止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采取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方法,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属于正当防卫。

”在本案中,张某与王某的争执不属于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张某的行为不符合正当防卫的构成要件,因此张某的行为不构成正当防卫。

2.关于张某认为主动投案自首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的观点。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六十七条规定:“犯罪以后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的,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因其自首,可以免除处罚。

”在本案中,张某主动投案自首,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属于自首情节,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五、判决结果某市某区人民法院审理后认为,张某故意非法剥夺他人生命,其行为已构成故意杀人罪。

鉴于张某主动投案自首,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依法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最终,法院以故意杀人罪判处张某有期徒刑十年。

六、案例分析本案中,张某的法律认识错误主要体现在对正当防卫和自首情节的理解上。

张某误认为自己的行为属于正当防卫,而忽视了法律规定的正当防卫构成要件;同时,张某误认为主动投案自首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而忽视了自首情节的适用条件。

刑法事实认识错误研究论文

刑法事实认识错误研究论文

刑法事实认识错误研究论文事实认识错误理论之于刑法研究有非常重大的意义,但是刑法中的事实错误问题始终是我国刑事立法上的空白点。

本文介绍关于事实认识错误的学说,借鉴国外理论研究成果,提出我国刑法中事实错误的立法建议。

一、概述(一)事实认识错误定义分析当人行为人对所认识的事实与现实真实情况出现偏离时,或者在理解方面出现了偏差即可视为事实错误认识。

从法律角度来看此类错误与个体的刑事责任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并对其会产生直接的影响作用,因此在实际处理过程中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对其进行处理。

假设事实认识错误处在犯罪构成要件事实错误认识范畴内则必然会对行为人的刑事责任带来影响;反之当这些责任落于犯罪构成要件之外时则不会对刑事责任产生影响。

(二)事实认识错误特性分析1.客观特性分析。

在对事实认识错误进行判定时或者对个体刑事违法行为进行判定时,需要先对其行为社会意义进行确认。

然后根据此行为对犯罪构成要件进行评价,因此此评价就成为了刑法范畴的评价,但需要注意的是这种评价与违法性本身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并渗透到行为的各个层次方面。

举例来说某行为人A刺杀了B,从社会意义角度来看该行为即为杀人行为,若从构件角度对其进行剖析时并以刑法的方向对该行为进行考量即可视为“故意杀人”,而事实认识错误就出现在以上过程。

而事实认识错误的客观内容就是指行为人在实施“故意杀人”的时候,是否存在认识错误,若存在所杀非所欲杀时但其中又并未包含行为人对其行为在法律上做出某些评价的认识错误。

正是基于以上原因就必须将法律认识错误与事实认识错误区别开。

在部分西方国家法律认识错误又被称作“禁止错误”,也就是说当行为人并未对自身的犯罪行为有准确的认知。

所以在事实认识错误特性分析的工程中若能够把握住其客观特性便能可以清晰地分辨出事实认识错误与法律认识错误。

2.主观特性分析。

出现事实认识错误不仅仅体现了客观性特点同时也受到了部分主观特性的影响。

认识错误是在行为人存有认识的前提下导致的错误,这事实上是认识错误出现的一个必要条件,当然这种错误也存在其固定范围即需要以行为人犯罪故意的认识范围作为限制。

法律上的认识错误案例(3篇)

法律上的认识错误案例(3篇)

第1篇一、案情简介被告人张某,男,35岁,某市居民。

2018年3月,张某因生活拮据,心生盗窃之念。

一日,张某发现邻居李某家中门窗紧闭,于是心生一计,准备趁李某外出时,偷偷进入李某家中盗窃。

然而,在实施盗窃过程中,张某误将邻居李某视为小偷,导致双方发生激烈冲突。

2018年3月15日,李某外出购物,张某发现其家中无人。

于是,张某翻墙进入李某家中,准备实施盗窃。

在翻墙过程中,张某不慎发出声响,惊醒了李某。

李某从梦中惊醒,发现家中被盗,于是大声呼喊。

张某误以为李某是小偷,遂与李某发生激烈冲突。

在冲突过程中,张某将李某打伤,并逃离现场。

李某报警,公安机关迅速将张某抓获。

经审查,张某对盗窃事实供认不讳,但对误将邻居视为小偷的事实否认。

二、争议焦点1. 张某的行为是否构成盗窃罪?2. 张某误将邻居视为小偷的行为是否构成故意伤害罪?三、法律分析1. 关于盗窃罪的认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条的规定,盗窃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秘密窃取公私财物的行为。

本案中,张某翻墙进入李某家中,准备实施盗窃,其行为符合盗窃罪的构成要件。

然而,在实施盗窃过程中,张某误将邻居李某视为小偷,导致双方发生冲突。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十四条的规定,犯罪中止是指犯罪分子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行为。

本案中,张某在冲突过程中停止了盗窃行为,但并未自动放弃犯罪或者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

因此,张某的行为不构成犯罪中止。

综上所述,张某的行为构成盗窃罪。

2. 关于故意伤害罪的认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条的规定,故意伤害罪是指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行为。

本案中,张某在冲突过程中将李某打伤,其行为符合故意伤害罪的构成要件。

然而,张某误将邻居李某视为小偷,并非故意伤害李某。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十三条的规定,犯罪故意是指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

刑法法律认识错误的案例(3篇)

刑法法律认识错误的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在我国,法律认识错误是指行为人在实施违法行为时,对自己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构成何种犯罪或者应当受到何种刑罚存在错误认识。

法律认识错误是刑法理论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对于正确适用刑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以一个典型案例,对刑法法律认识错误进行分析。

二、案例简介被告人张某,男,32岁,某市居民。

2019年5月,张某因涉嫌故意伤害罪被公安机关逮捕。

据侦查,张某与被害人李某因琐事发生争执,在争执过程中,张某持刀将李某刺伤。

张某在被捕后,对自己的行为是否构成故意伤害罪存在不同认识。

三、案例分析1. 法律认识错误的类型根据刑法理论,法律认识错误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对犯罪构成的认识错误。

如张某认为自己只是轻微伤害,不属于故意伤害罪。

(2)对犯罪形态的认识错误。

如张某认为自己的行为构成故意伤害罪(轻伤),但实际构成故意伤害罪(重伤)。

(3)对刑罚的认识错误。

如张某认为自己会被判处有期徒刑,但实际上会被判处无期徒刑。

2. 本案的法律认识错误在本案中,张某对自己的行为是否构成故意伤害罪存在认识错误。

具体分析如下:(1)对犯罪构成的认识错误。

张某认为自己只是轻微伤害,不属于故意伤害罪。

然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条的规定,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本案中,张某持刀将李某刺伤,其行为已经构成故意伤害罪。

(2)对犯罪形态的认识错误。

张某认为自己的行为构成故意伤害罪(轻伤),但实际构成故意伤害罪(重伤)。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条的规定,故意伤害他人身体,致人重伤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

本案中,张某的行为已构成故意伤害罪(重伤)。

3. 法律认识错误的处理对于法律认识错误,我国刑法理论认为,在一般情况下,行为人对自己行为的法律性质存在错误认识,不影响犯罪的成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刑法中的认识错误
摘要:刑法中的认识错误,是指行为人对自己的行为在刑法上的认识与客观实际情况存在不正确的认识。

关于认识错误,我国虽然没有明确规定,但作为一种理论,是在司法实践中得到承认的。

对于法律认识错误的处理,就我国的国情,仍应坚持“不知法律不免责”的传统原则,反对“不知者无罪”的肯定说。

关键词:刑法错误认识
刑法中的认识错误,是指行为人对自己的行为在刑法上的认识与客观实际情况存在不正确的认识。

关于认识错误,我国虽然没有明确规定,但作为一种理论,是在司法实践中得到承认的。

对于法律认识错误的处理,就我国的国情,仍应坚持“不知法律不免责”的传统原则,反对“不知者无罪”的肯定说。

笔者结合自身的认识浅析如下自己的看法,仅供大家参考:
一、刑法中认识错误的概念
关于刑法中认识错误的概念,不同刑法学家曾从不同的角度提出过,并试图给以合理的解决. 我国刑法学界对刑法中认识错误的概念,集中体现在两种代表性的概念上:第一,“刑法中的错误乃主观之认识与客观之事实不相符合也”,第二,“刑法上所说的错误是指行为人对于自己的行为在法律上和事实上的认识错误”。

“刑法中的认识错误,是指行为人对自己的行为在刑法上的认识与客观实际情况存在不正确的认识。

行为人发生这种错误时,就产生了是否阻却故意的问题。


应当承认,上述概念都程度不同地指出了错误乃是主客观不一致这一点,有其合理的一面。

透过司法实践中出现的刑法中错误的纷繁形式,结合上述学者的认识,紧紧抓住其间的共同属性,就可以对这一复杂的现象做出本质的认识。

二、刑法中的认识错误分类
我国的刑法学说对错误通常采用传统的分类,将刑法中的错误分为事实错误和法律错误两种。

笔者采纳传统分类,在此介绍一下传统分类的具体划分。

1)法律认识错误
法律认识错误是指行为人对自己的行为在法律上是否构成犯罪、构成何种犯罪及刑事处罚存在不正确的认识。

?法律认识错误通常包括以下三种情况:
1.想象犯罪
行为不构成犯罪,行为人误认为构成犯罪,即刑法理论上通常所说的“幻觉犯”。

这种认识错误不影响行为的性质,即行为人是无罪的。

2.想象不犯罪
行为在法律上规定为犯罪,而行为人误认为自己的行为不构成犯罪。

这种认识错误不影响对行为性质的认定,即行为人的行为性质是按照法律的规定来处理,而不是以行为人的意志为转移。

3.行为人对自己实施的行为在罪名和罪数、量刑轻重有不正确的理解行为人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已构成犯罪,但对其行为触犯了何
种罪名,应当被处以怎样的刑罚,存在不正确的理解。

2)事实认识错误
事实认识错误,是指行为人对其行为的事实状况的错误认识。

分为具体的事实错误和抽象的事实错误。

具体的事实错误,又称为同一构成要件内的事实错误,是指行为人认识的事实与实际发生的事实虽然不一致,但是没有超出同一犯罪构成的范围。

抽象的事实错误是指行为人认识的事实与现实发生的事实跨越不同的构成要
件的情形,包括对象错误和打击错误两类。

有关事实错误的详细划分如下:
1.客体的认识错误
客体认识错误,是指行为人对侵害的客体的认识与实际情况不符合。

2.犯罪对象的认识错误
行为人在犯罪过程中,有可能由于认错了对象而造成其他后果,因而必须研究犯罪对象的认识错误,以区别与客体认识错误。

所谓犯罪对象错误,是指行为人预想加害的对象与实际加害的对象不一致。

3.行为认识错误
行为认识错误是指行为人对自己行为的性质或方式的认识与实际情况不符合。

行为认识错误主要包括两种情况:第一,行为性质认识错误。

即行为人对其行为的实际性质发生错误的认识。

第二,行为方法认识错误。

即行为人实施行为时对自己所采取的方法产生
不正确认识,从而影响危害结果的发生。

4.犯罪手段的认识错误
犯罪手段的认识错误是指行为人对自己所采用的犯罪手段的认识错误。

主要包括以下三种情况:(1)行为人所使用的手段本来会发生危害结果,但行为人误认为不会发生危害结果。

由于行为人没有认识到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结果,因而不能成立故意犯罪;如果有过失,则成立过失犯罪;如果没有过失,则属于意外事件。

(2)行为人本欲使用会发生危害结果的手段,但由于认识错误而使用了不会发生危害结果的手段。

这时,行为人认识到了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结果,并希望危害结果发生,只是由于意志以外的原因未得逞,因而成立犯罪未遂。

(3)行为人所使用的手段根本不可能导致危害结果的发生,但行为人因为愚昧无知而误认为该手段可以导致危害结果的发生。

这种行为在客观上也没有危险性,不得认定为犯罪。

例如,行为人采取诅咒等迷信手段意图致人死亡的行为,这种行为在客观上没有危害性,应认定为无罪。

5.打击错误
打击错误,是指行为人对自己意欲侵害的某一对象实施侵害行为,由于行为本身的差误,导致行为人所欲攻击的对象与实际受害的对象不一致。

6.因果关系认识错误
因果关系认识错误,即行为人对其所实施的危害行为和造成的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的实际发展进程的认识错误。

三、认识错误的归责原则
认识错误意味着行为人的主观认识与客观现实之间的不一致。

根据认识错误涉及的客观现实能否满足刑法规定的条件,可以将认识错误区分为正面认识错误与反面认识错误。

前者是指行为人对能够满足刑法规定条件的客观现实发生认识错误的情形;后者是指行为人对不能满足刑法规定条件的客观现实发生认识错误的情形。

研究认识错误的归责规则,是为了建立一系列判断标准,来解决认识错误所涉及的客观现实,是否以及如何要求行为人负责的问题。

由于一种不能满足刑法规定条件的客观现实根本就不存在归责问题,因此,刑法中认识错误归责规则的研究对象仅限于正面认识错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