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二《赤壁赋》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2024年《赤壁赋》教案一等奖优质

2024年《赤壁赋》教案一等奖优质

2024年《赤壁赋》教案一等奖优质【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赤壁赋》的文学背景和作者情感。

2.分析《赤壁赋》中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

3.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审美情趣。

4.引导学生从历史、文化、哲学等多角度思考问题。

【教学重点】1.《赤壁赋》的文学背景及作者情感。

2.《赤壁赋》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

3.文言文阅读能力的培养。

【教学难点】1.《赤壁赋》中的文言文难点解释。

2.对历史、文化、哲学等多角度的思考。

【教学过程】一、导入1.向学生简要介绍《赤壁赋》的作者苏轼及其生平。

2.引导学生关注《赤壁赋》的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苏轼创作此赋的动机。

二、文本解读1.让学生自主阅读《赤壁赋》,感受赋文的气势和情感。

2.分析《赤壁赋》的结构,引导学生关注赋的开头、结尾及中间部分。

3.讨论赋中的关键词语,如“大江东去”、“浪淘尽”等,让学生理解其内涵。

4.分析赋中的历史人物,如曹操、周瑜、诸葛亮等,让学生了解其历史背景。

5.引导学生关注赋中的自然景观,如赤壁、长江、东山等,感受其意境。

三、艺术特色分析1.让学生了解赋的艺术特色,如骈文、排比、对仗等。

2.分析赋中的表现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等。

3.讨论赋中的修辞手法,如借代、设问、反问等。

四、课堂讨论1.让学生从历史、文化、哲学等多角度思考《赤壁赋》中的问题。

2.讨论苏轼在赋中所表达的人生观、价值观。

3.分析《赤壁赋》对后世的影响。

五、文言文阅读能力培养1.引导学生关注赋中的文言文难点,如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

2.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赋中的历史人物、事件等。

3.培养学生独立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六、作业布置2.布置一篇关于《赤壁赋》的读后感,要求从历史、文化、哲学等多角度进行思考。

3.让学生尝试创作一篇以赤壁之战为背景的文言文赋。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深入解读《赤壁赋》,让学生了解赋的文学背景、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

在课堂讨论中,学生能够从历史、文化、哲学等多角度思考问题,提高了文言文阅读能力。

赤壁赋教案一等奖(优秀10篇)

赤壁赋教案一等奖(优秀10篇)

赤壁赋教案一等奖(优秀10篇)赤壁赋教案一等奖篇一1.了解作品“以文为赋”,骈散结合的形式特点,鉴赏品味课文精美的语言。

2.了解作者运用的主客问答这一赋体的传统手法,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3.理解作者乐观旷达的情怀,了解其宇宙观、人生观中辩证、达观成分的积极意义。

1.培养学生通过诵读体悟和鉴赏优美、形象语言的能力。

2.培养对精晶诗文的整体把握能力,能知人论世领悟文旨,理通思路,赏析表现手法,辨别高下优劣。

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坎坷,笑对苦难的乐观主义精神。

苏轼歌咏赤壁的两赋一词,都是脍炙人口的诗文多篇。

与《念奴娇?赤壁怀古》的鉴赏相联系,理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赏析课文典雅、精美的语言,是本文学习的重点;了解主客问答这一赋体传统手法在表达思想情感中的作用,了解作者在旷达的风貌之下寄寓的悲愤苦闷的复杂情感,是理解鉴赏上的难点。

1.介绍与课文相关的作者生平经历,并把两赋一词揉合起来理解,力求知人论世,较深入地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

2.反复诵读课文,体会文章的语言与意境之美。

1.第一课时,先诵读全文,把握全文大意;而后重点诵读一、二段,体会景、事、情交融的艺术境界,把握课文情感发展的脉络。

2.第二课时,重点诵读主客问答部分,深思其中蕴含的情感与哲理。

赤壁赋教案一等奖篇二近日,我参与了一节以《赤壁赋》为教学内容的课程。

通过教学实践,我收获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并对自己的教学能力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与反省。

以下是对这次教学活动的心得体会。

首先,我深刻认识到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资源的重要性。

《赤壁赋》是一篇描写古代历史事件的散文,内容复杂,对学生来说可能有些难以理解。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意义,我精心选择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视频和其他多媒体资源,以帮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背景和情节。

这些资源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加深了他们对文章的理解。

因此,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资源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

其次,我认识到为学生提供积极参与的氛围的重要性。

《赤壁赋》教案设计赤壁赋教案一等奖((1)

《赤壁赋》教案设计赤壁赋教案一等奖((1)

《赤壁赋》教案设计赤壁赋教案一等奖(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赤壁赋》章节。

《赤壁赋》是北宋文学家苏轼的一篇散文,详细描绘了东晋末年三国时期赤壁之战的壮丽场面,展现了作者对英雄豪杰的崇敬之情。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课文朗读、生字词学习、文章结构分析、修辞手法鉴赏、主旨思想探讨。

二、教学目标1. 能够熟练地朗读课文,理解并掌握生字词的含义。

2. 分析文章结构,领会作者描绘赤壁之战的手法及特点。

3. 鉴赏文章中的修辞手法,提高文学素养,培养审美情趣。

4. 探讨文章主旨思想,激发学生对英雄豪杰的敬仰之情。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文章结构的分析、修辞手法的鉴赏。

2. 教学重点:生字词的学习、文章主旨思想的探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三国演义》中赤壁之战的视频片段,让学生初步了解赤壁之战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活动:观看视频,讨论赤壁之战的历史背景。

2. 课文朗读: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韵律美。

教学活动:分组朗读,互相评价。

3. 生字词学习:讲解课文中的生字词,让学生掌握其含义。

教学活动:讲解生字词,举例说明。

4. 文章结构分析: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结构,理解作者描绘赤壁之战的手法。

教学活动:分组讨论,展示成果。

5. 修辞手法鉴赏:讲解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教学活动:讲解修辞手法,分析具体例子。

6. 主旨思想探讨:引导学生探讨文章主旨思想,激发学生对英雄豪杰的敬仰之情。

教学活动:小组讨论,分享观点。

7.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教学活动:完成练习题,互相批改。

六、板书设计1. 黑板左侧:生字词、修辞手法。

2. 黑板右侧:文章结构、主旨思想。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根据课堂所学,分析《赤壁赋》中的修辞手法,并举例说明。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三国演义》中赤壁之战的相关章节,加深对历史事件的理解。

2023年赤壁赋教案一等奖模板(8篇)

2023年赤壁赋教案一等奖模板(8篇)

赤壁赋教案一等奖篇一
2、熟读成诵,感受文辞优美的语言特色。

3、积累文言词语
1、学习和积累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知识及特殊用法。

2、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诵读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2课时
苏轼在临终前写了一首题为《自题金山画像》的诗总结自己的一生:“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对于诗中提到的黄州,余秋雨如是评说:“黄州成就了苏轼,抑或苏轼成就了黄州”。

黄州,是一个很难被人想起的长江边上的一座小城,作为苏轼人生的转折,却怎么也抹不掉它留给中国文化史上光辉灿烂的一页。

它目睹了一个正直官员的倒下,也见证了一位智者文豪的站起。

黄州永远是苏轼生命中最为浓墨重彩的一笔。

元丰五年七月和十月,苏轼先后两次舟游赤壁之下的长江,写下了著名的《前赤壁赋》《后赤壁赋》。

前后《赤壁赋》在我国文学艺术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

今天我们来共同学习赤壁赋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州眉山人,与其父、弟同列“唐宋散文八大家”,后人称之为“三苏”。

(1)(虽然)才高八斗。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二《赤壁赋》教学设计 (1)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二《赤壁赋》教学设计 (1)

赤壁赋【学情分析与整体教学构想】关于教材。

《赤壁赋》是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语文必修②第三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本单元是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不仅描绘自然风物,而且在景物的描述中倾注个人的情感和志趣,《赤壁赋》是意境、情感和理趣完美结合的典范,学习本文,在准确把握文言现象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还应该注重对文章语言的鉴赏,即揣摩意境,感悟情感,探讨理趣。

这也就是本单元要学习的一个重点。

因此,在《赤壁赋》教学过程中应紧紧抓住“鉴赏”二字,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欣赏水平,这也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中要求的“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和整体能力的提高,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

”高一的学生,经过了较长时间的文言文学习,积累了一定的文言基础知识,能够基本阅读浅显的文言文。

但以往强调文言基础知识的内容较多,对文言文整体阅读和感悟的较少,学生把文言文看成枯燥语言知识的积累,缺乏对文言文,尤其是优秀的古代散文的美感认知和情感体悟,所以要在这些方面加以强化。

【教学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学习和积累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知识。

2.了解作品“以文为赋”、骈散结合的形式特点,鉴赏品味课文精美的语言。

3.了解作者运用的主客问答这一赋体的传统手法,体会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以及虚实结合的写作特点。

4.理解作者作者在旷达的风貌之下寄寓的悲愤苦闷的复杂情感,了解其宇宙观、人生观中辩证、达观成分的积极意义。

二、能力训练点:1培养学生通过诵读体悟和鉴赏优美、形象语言的能力。

2培养对精品诗文的整体把握能力,能知人论世、领悟文旨、理通思路,赏析表现手法,辨别高下优劣。

三、德育渗透点: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坎坷、笑对苦难的乐观主义精神。

四、【教学方法】1、介绍与课文相关的作者生平经历,力求知人论世,较深入地把握作者的情感。

2、师生合作、探究,体会文章的语言与意境之美。

五、【课时安排】2课时。

第1课时【课堂教学目标】1.把握作者、了解背景、知人论世。

《赤壁赋》教案一等奖赤壁赋教案教案大全(9篇)

《赤壁赋》教案一等奖赤壁赋教案教案大全(9篇)

《赤壁赋》教案一等奖赤壁赋教案教案大全(9篇)1、知识学习目标①了解作品“以文为赋”,骈散结合的形式特点。

②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③掌握文中实词和虚词用法、文言句式的特点。

2、能力培养目标培养学生通过诵读体悟和鉴赏优美、形象语言的能力;能知人论世领悟文旨。

3、德育渗透目标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坎坷,笑对苦难的乐观主义精神。

理解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三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简介“赋”与《赤壁赋》的知识赋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体裁,在汉代是铺张扬厉、繁缛富瞻的,称为大赋;到了六朝讲究对仗工稳,字句整饰,叫做律赋;宋代则突破声律的限制,挥洒自如,具有灵活性,叫做文赋。

苏轼的这篇《赤壁赋》是宋代文赋的代表作,融诗、赋、文一体,或描写、或叙述、或抒情、或议论,都能做到自然和谐统一二、字词句梳理1、通假字:①举酒属客属,嘱②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冯,凭③山川相缪缪,缭④举匏樽以相属属,嘱2、活用词:①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舞、泣:使……跳舞,使……哭泣(使动用法)②顺流而东也东:东去(名作动)③侣鱼虾而友麋鹿侣、友:以……为伴侣,以……为朋友(意动用法)3、特殊句式:①凌万顷之茫然(定语后置)②何为其然也?(宾语前置)③而今安在哉?(宾语前置)④寄(如)蜉蝣于天地,渺(如)沧海之一粟。

(谓语省略,省略句)⑤而又何羡乎!(宾语前置)⑥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判断句)4、成语:遗世独立、羽化登仙、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正襟危坐月明星稀、横槊赋诗、一世之雄、沧海一粟、逝者如斯、杯盘狼藉三、诵读课文教师范读,学生自读,抽读。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学习第一段1读,正音。

2按时间、地点、环境、活动、感受找出相关的句子;突出欢乐;表达方式是叙述。

二、学习第二段1读,正音。

2教师引导。

歌:歌唱,歌词,歌声。

箫声:怨、慕、泣、诉;突出悲凉。

三、小结两段组织朗读。

①全体齐读两段,要求不错一字,读出感情。

②分男女生读,要求一组读时另一组丢开课本试背。

赤壁赋获奖优秀教案(精选6篇)

赤壁赋获奖优秀教案(精选6篇)

赤壁赋获奖优秀教案(精选6篇)赤壁赋获奖优秀教案(精选6篇)作为一名老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赤壁赋获奖优秀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赤壁赋获奖优秀教案篇1教学目标:1、体会苏轼的宇宙观和人生观;2、学习本文融情于景、融情于事的构思特点;3、鉴赏本文善于取譬、蕴涵哲理的语言特点。

4、体会作者遇到挫折后,超脱的人生态度和达观的处世情怀。

教学重点:体会作者的人生态度,以及本文重点语句的哲理意义。

教学难点:把握行文的感情变化和景、情、理水X交融的特点。

教学方法:诵读法、比较法、讨论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步骤:一、导入:同学们,前两节课我们重点理解了《赤壁赋》各段的文意,积累了文言知识点,今天这节课,我们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探讨苏轼的人生观和宇宙观。

二、鉴赏课文主旨,探讨苏轼的人生观。

1、研习课文:提问:散文创作,一般以作者的主观感受为线索,本文也不例外,谁能说说本文表达感情的词语都是什么?明确:课文中“乐甚”、“愀然”、“喜而笑”表达了苏轼和客的“乐-悲-乐”的感情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学生分组讨论,点拨:(1)提问:“于是饮酒乐甚”,为什么?生:思考、回答。

师点拨:哪些句子描绘了“七月既望”之夜赤壁的景色?这样的景致使泛舟者产生了怎样的心理感受?明确: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三组对偶句)情:“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清风徐来”,好风!“水波不兴”,好水!正因为这一风一水,苏子与客才能泛舟而游,怡然自得。

“举酒属客”,好酒!“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好诗!请同学们想象一下,在这样充满诗情画意的自然环境中,把酒临风,对江而歌,乘舟缓行,满目美景,一定是极有雅兴的。

有此一游,也不枉此一生了。

《赤壁赋》教案一等奖

《赤壁赋》教案一等奖

《赤壁赋》教案一等奖2篇《赤壁赋》教案一等奖篇1: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2.了解作者运用的主客问答这一赋体的传统手法,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3.理解作者乐观旷达的情怀,了解其宇宙观、人生观中辩证、达观成分的积极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通过诵读体悟和鉴赏优美、形象语言的能力。

2.培养对精晶诗文的整体把握能力,能知人论世领悟文旨,理通思路,赏析表现手法,辨别高下优劣。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坎坷,笑对苦难的乐观主义精神。

对象特征教学重难点1、学习和积累有关文言实词、虚词及句式的知识。

2、把握文中苏轼情感变化的过程,清行文思路。

3、感受苏轼乐观旷达的情怀以及在旷达的风貌之下寄寓的悲愤苦闷的复杂情感;理解作者宇宙观、人生观中辩证、达观成分的积极意义。

4、培养学生勇于面对人生坎坷、笑对苦难的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一、整体感知:板书:饮酒乐甚→愀然→喜而笑(乐 )—→(悲)—→(乐)2.理清思路,请同学试概括本文行文内容。

(投影)1段:写赤壁夜游之乐。

2段:写饮酒放歌之乐引出客人悲凉的箫声。

3段:主客回答引出人生短暂之感。

4段:苏子超然于世的情怀。

5段:客转悲为喜,主客畅饮。

二、指导诵读:先请同学们听示范朗读,对照以下押韵字和换韵情况,自己跟着低声吟诵。

第一段间,天,然,仙第二段桨,光,方; 慕,诉,缕,妇第三段稀,飞,诗;昌,苍,郎;东,空,雄;鹿,属,栗;穷,终,风第四段往,长; 瞬,尽; 主,取;月,色,竭,适第五段酌,藉,白我们会发现,有些字听起来并不押韵,这是由于语音随着语言的发展演变而发生变化的缘故,在苏轼创作的北宋时期,它们都是押韵的。

(说明:通过听示范诵读,自己自由诵读,初步疏通字词,扫清字词障碍;同时通过用韵情况的了解,初步了解了文赋的一般特点;在了解文赋的特点基础上,有助于把握诵读过程中的快慢停顿等节奏,有助于进一步体会骈散结合的语言特点。

通过几次诵读,学生基本被文本体现的美妙情境所吸引,进入文本营造的特定语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重点:比较阅读一词一赋,把握二者异同,从而深入理解作者情感变化过程及原因,理解苏轼的理性思辨和乐观旷达的情怀。
教学难点:理解和体悟苏轼领悟到的世界观和处世态度。
教学策略与方法:比较阅读、诵读法 点拨法 讲解法 提问法
教学手段与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及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激趣导入
赤壁赋
设计教师学校Fra bibliotek学科语 文
课题
赤壁赋
课型
新授课
教材与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苏轼月夜泛舟赤壁而触发的情思,把握作者情感变化过程及原因,理解苏轼的理性思辨和乐观旷达的情怀。
过程与方法:与同期作品《念奴娇赤壁怀古》做比较阅读,深化对苏轼被贬黄州期间情感和思想的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悟苏轼的人生观和宇宙观;通过评价获得价值观的提升,学习苏轼直面挫折的豁达乐观精神,提高人文素养。
六、研讨作业
1.在“不变”中如何理解“物与我皆无尽”的永恒关系?
儒家角度:“立德、立功、立言”。指人的精神永垂不朽。
佛家角度:“生生不息”。指整个人类,人类是没有穷尽的。
道家角度:“物我合一”。物无尽,则我也无尽。
思考提问
回答释疑
自主探究
自主练习
创设情境
梳理思路
引导学生思考,问题设置由浅入深,重点突破,环环相扣,逐层深入。
巩固拓展
板书设计
恢弘壮阔(白天)
历史人物
曹操(主)、周瑜
周瑜
思想感情
乐—悲—悟—喜
真正解脱
消极中蕴含积极,没有真正解脱
由比较阅读引出感情线索:乐—悲—悟—喜。
四、赏析探究
探究一:悟的内容
第四段以“水”和“月”为例,评论“变”与“不变”和“取”与“不取”的关系,由庄子的机械辩证法上升到方法论高度。
1.水、月、天地、物我是如何体现“变”与“不变”的
关系?
由常见诗文中水月“变”与“不变”的关系引出本文水
月“变”与“不变”的关系

不变

逝者
未尝往

盈虚者
卒莫消长
天地、物、我
不能以一瞬
物与我皆无尽
2.如何由辩证法上升到方法论高度的(谈取与不取的关系)?
通过天地万物的“变”与“不变”,学会多角度用变化的眼光看待宇宙和人生,从而上升到“取”与“不取”的方法论高度。
探究二:“悟”之后,苏轼情感的变化?
经过“悟”之后,苏轼从苦中作乐转化到乐观旷达的喜悦。从思想感情上达到了真正的解脱。
五、教师总结
苏子的赤壁之游思想态度由消极转为积极,由悲观转为乐观,感悟之后得到了真正的解脱,能更加从容的对待世事变化,更为豁达的看待人情冷暖,更加淡定地对待得失成败,这些不也是我们在遇到逆境挫折时所追求的理想境界吗?赤壁游结束了,而赤壁带给我们的感悟却将常驻你我心中。
同样写在1082年,同样写在黄州赤壁,苏轼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就同一题材创作了一词两赋,即前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今天我们要通过比较阅读《念奴娇赤壁怀古》来重点学习前赤壁赋。
二、朗读
三、学案导学
1.比较《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的不同之处。
赤壁赋
念奴娇赤壁怀古
景色氛围
空明宁静(夜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