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商业银行风险偏好设定与应用

合集下载

银行职业资格考试《风险管理》知识点风险偏好

银行职业资格考试《风险管理》知识点风险偏好

银行职业资格考试《风险管理》知识点:风险偏好风险偏好是商业银行在追求实现战略目标的过程中,愿意且能够承担的风险类型和风险总量。

这一概念来源于风险管理实践活动,也可以翻译为“风险胃口”。

例如,风险管理能力较强的商业银行可能对风险的承受能力较大,将资产更多地投资到高风险领域(如新产品、新兴行业等),从而追求较高的收益;风险承受能力较小的商业银行,为了防止出现重大风险或损失,将资产重点投入到低风险领域(如成熟的市场、高信用等级的客户、低风险产品等),从而获取较低但稳定的收益。

风险偏好是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设定为银行战略层面的内容,是董事会在考虑利益相关者期望、外部经营环境以及自身实际的基础上,最终确定的风险管理的底线。

商业银行一般采用定性描述和定量指标相结合的方式阐述风险偏好。

常见的定性描述有:达到或超过目标信用级别、确保资本充足、对压力事件保持较低的风险暴露、维持现有的红利水平、满足监管要求和期望等。

定量指标通常包括资本类指标、收益类指标、风险类指标及零容忍度类指标。

资本类指标反映银行希望维持偿付能力、维持持续经营能力的资本水平,主要有:一级资本充足率、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等;收益类指标反映银行收益水平,主要有:收益波动、经风险调整后收益、每股收益增长率等;风险类指标一般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以及声誉风险等各类型风险指标,反映银行对不同风险可以接受的水平或程度;零容忍度类指标反映了银行对某些经营活动范围或风险类型的接受程度为零。

风险偏好指标选取需要体现全面性和重要性。

全面性是指指标设置要反映银行主要利益相关者的期望,并覆盖银行经营中面临的主要风险。

重要性是指风险偏好重在明确需长期坚持的重要目标、方向,重点突出核心指标、关键指标。

风险偏好指标值的确定要体现稳定性和合规性原则。

建立有效的风险偏好框架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

此外,将风险偏好分解落实到业务部门和分支机构,对于大部分商业银行也仍是一项艰巨的挑战。

商业银行风险偏好及风险容忍度研究

商业银行风险偏好及风险容忍度研究
通 过风险容忍度 的设 定 、 导、 行、 传 执 重检等 一 系列管理 行 为来实现 。
事会的责任是设定并优化银行风险偏好 , 同时需要参照风 险偏好来监督银行总体 风险水平 。银行管 理层应结合对
银行具体业 务为董 事会 提供整 体风 险偏好 相关 的建 议 。 银行风险职能部门和业务部门应建 立有效 的合作关 系, 从
是 管理层进行 风险管理 的重要依 据 , 也是从 风险防 范到
主 动管理风险 思路转 型的需要 。 一来自具体 实施计划和策略 。
( ) 三 从风 险防范到主 动管理风 险思 路转 型的需要。

风 险 偏 好 及 风 险 容 忍 度




风 险偏好 是建 立于银 行层 面 , 反映 董事会 和高 管层

完善 的风险偏好管理体 系应该包 括以下三个层次 :
一是风险偏好治理总体架构 。在风 险偏 好管理 中 , 董
确定 的风险偏好 , 定期 为每 一个具体 的风险 因素设 定
的可接受水平 。风险 容忍度 是风 险偏 好 的具 体体 现 , 是 对 风险偏好 的进一步量化和细化 。风险偏好 的 日常管理
对发展战略规划 、 年度经营计划及财务预算以及风险偏好 的设定进 风险偏好表述 行 全面综合 的分析 , 建立连 动机制
业 务的现时和 目标风险轮廓进行陈述
() 3 银行业务部门陈述风险 银行 各业务部门根据本部门的业 务规划和财务预算 , 对本部门相 关 目 标风 险轮廓描述
风 险偏 好不是一项 单纯 的风险 管理 内容 , 是与银 而
行 的整体战略 紧密相 连 , 是为实现银行总体 战略服 务的 。
风险偏好管理 流程 , 为风险偏好 的 日 常管 理提供 系统 、 一 三是风险计量 工具 、 济资本 管理 体系及 信息 与数 经 据管理 系统 。风险 计量 工具 、 经济 资本方 法论及 管理体 系 , 险偏 好管 理体 系的实现奠定坚实 的数 据基础 , 为风 完 善的管理信息 系统和数据管理体 系为银行 的风险偏好管 理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目前先进银行都 已经拥有 良好 的 风险分析工具来度量 各类 风险 . 日能够讲 行宴 靥膏 并

商业银行风险偏好和限额管理管理办法

商业银行风险偏好和限额管理管理办法

商业银行风险偏好和限额管理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推动商业银行(以下简称“本行”)构建和完善风险偏好管理体系,有效实施风险限额管理,提升风险管理精细化水平,根据银监会《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银行业金融机构全面风险管理指引》等监管要求及省行《省商业银行风险偏好和限额管理指导意见》(行发〔2017〕212号),制定本管理办法(以下简称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中:
(一)风险偏好。

是指依据本行战略目标,在利益相关方的期望与约束下,所愿意承担的风险类型和风险水平。

风险偏好陈述是对风险基本取向的概括性文字表述,表明本行对待风险的基本态度。

风险偏好陈述应根据全行发展战略、经营理念、收益目标、风险承受能力、内外部限制等因素综合确定,并与全行发展战略和经营理念高度相关,在较长时期内保持相对稳定。

(二)风险容忍度。

是指有关本行收益、资本、风险等总体情况的一系列代表性定量指标,旨在搭建全行总体风险
1。

(完整版)国际商业银行风险偏好设定与应用

(完整版)国际商业银行风险偏好设定与应用

国际商业银行风险偏好设定与应用——以汇丰控股为例一、风险偏好的概念和风险偏好陈述书(Risk Appetite Statement)风险偏好是一家银行希望承受的风险类型及承受有关风险敞口的程度(通过定性和定量的方法描述)及其所利用的治理和报告方法的具体表述。

其核心作用之一是在可接受和不可接受的风险之间划出清晰分界线,并作为有关银行日常业务发展和持续管理的一个内部共识与依据。

鉴于市场环境条件的持续改变,有关银行在设定具体风险偏好时,既要充分考虑当下营运环境,又要前瞻性地对有关营运环境随着时间推移将会如何变化的基础上而作出判断。

作为基本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风险偏好要定期设定并每半年重检一次,若遇市场营运环境急剧变化时,重检的频密度可适当加大。

作为全行风险治理和管理的大政方针,并为便于内部遵守与执行,有关银行通常会由风险管理职能部门在与全行各利益相关者双向充分沟通的基础上,以书面《风险偏好陈述书(Risk Appetite Statement)》的形式,报请首席风险官会同银行管理层审查后,再报请董事会层面的风险管理委员会审批后,供全行各业务部门和业务单位依照执行。

二、风险承受能力、偏好、容忍度、限额间和风险目标或范围间的相互关系风险偏好实际上是由风险承受力、偏好、容忍度、限额和风险目标或范围等几个核心组成,其中,风险承受能力(Risk Capacity)指的是一家银行在追求履行其使命(Mission)、达至其愿景(Vision)、实现其业务目标和价值目标时能承受的风险类型和最大风险数额,它与银行的资本直接相关并受外界利益相关方或监管机构的要求的影响。

风险偏好(Risk Appetite)是一家银行在基于某一风险回报平衡点上愿意承受或保留的总的风险敞口的总量。

它反映有关银行的业务策略、风险策略及各利益相关人的期望并通过与管理层讨论由董事会设定或批准。

风险容忍度(Risk Tolerance)是一家银行愿意承受的整合加总的风险量(有时是在某一业务单位或某一特定风险类别之内),并以能被监控的定量方式表述和明确可接受或不可接受的结果或风险水平。

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与风险偏好

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与风险偏好

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与风险偏好在金融业中,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与风险偏好是十分重要的指标。

资本充足率是指商业银行经营过程中所拥有的资本与其风险暴露之间的比率。

风险偏好则指商业银行对于风险的接受程度。

本文将探讨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与风险偏好之间的关系。

一、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重要性资本充足率是银行监管的关键指标之一,它旨在确保商业银行能够承受风险,并保护存款人和借款人的利益。

一个较高的资本充足率表明银行有足够的资本来承担风险,降低了银行破产的概率。

另一方面,低资本充足率可能会导致银行经营不善、资产质量下降,甚至可能引发金融危机。

二、商业银行风险偏好的定义与衡量商业银行的风险偏好是指其在经营过程中对于风险的接受程度。

风险偏好通常可以通过商业银行的投资组合的构成和风险管理政策来衡量。

一个风险偏好较高的银行可能更倾向于进行高风险的投资,以追求更高的回报。

然而,高风险同时也意味着潜在的较大损失。

因此,商业银行需要在风险偏好和风险管理之间寻找平衡点。

三、资本充足率与风险偏好的关系资本充足率与风险偏好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

一方面,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越高,意味着银行有足够的资本来覆盖潜在的损失,从而减少了银行破产的风险。

在这种情况下,商业银行可能更加愿意承担风险,以追求更高的回报。

另一方面,资本充足率较低的银行更容易遭受损失,因此可能会采取相对保守的投资策略,以降低风险。

然而,银行的风险偏好也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如盈利能力、市场前景和监管政策等。

商业银行在寻求最大化利润的同时,必须在充足资本和风险偏好之间进行权衡。

一方面,银行可以通过增加资本来提高资本充足率,以更好地承担风险。

另一方面,银行也可以通过改变投资组合的结构和风险管理策略来降低风险偏好。

四、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与风险偏好的管理和监管为了确保商业银行的健康发展和金融体系的稳定,监管机构需要对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和风险偏好进行监管和管理。

监管机构通过设定资本充足率的最低标准来确保商业银行有足够的资本来承担风险。

商业银行风险偏好传导机制研究

商业银行风险偏好传导机制研究

商业银行风险偏好传导机制研究作者:杨妍琳来源:《今日财富》2018年第36期风险偏好是风险战略的核心内容之一,反映了董事会和高管层愿意承受的风险程度,表明了商业银行对待风险的基本态度,在可接受和不可接受的风险之间划出清晰的分界线,是商业银行主动管理风险的重要手段。

近年来,国内商业银行在经济下行压力因素的影响下,过去高速发展时积累的风险逐步显性化,以风险偏好为主要内涵的战略规划被越来越广泛地纳入到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中。

然而,如何将战略层面的风险偏好用于指导日常的业务经营与决策,使之经得起检验,是摆在国内商业银行面前的一大课题。

本文在对商业银行风险偏好传导机制研究背景和意义阐述的基础上,对风险偏好传导过程中面临的难点和挑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建立风险偏好传导机制的具体建议。

一、商业银行风险偏好传导机制研究背景和意义(一)研究背景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暴露出了金融机构风险抵御能力不足、风险管理和公司治理水平与所承担的风险不匹配、风险偏好传导整体失灵等问题。

基于此次国际金融危机的教训,巴塞尔委员会修订完善了监管规则,于2010年12月16日正式发布了巴塞尔Ⅲ。

在要求商业银行建立健全风险治理和风险偏好管理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强调了要提高资本使用效率的目标,既要自下而上的精确风险计量,也要自上而下对发展战略的贯彻传导。

2012年,中国银监会发布《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明确商业银行内部资本充足评估程序要实现资本水平与风险偏好和风险管理水平相适应的目标,同时规定了董事会负责设定风险偏好,高管层根据战略和风险偏好组织实施资本管理工作。

2016年,中国银监会下发44号文《全面风险管理指引》,将风险偏好作为全面风险管理重要内容之一,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制定书面的风险偏好。

即包含可量化风险,同时也包括了不易量化的风险,并要求要机构内传达并执行。

(二)研究意义受传统思维定式和历史惯性的影响,商业银行普遍存在扩张的冲动,这种业务驱动型的经营理念导致风险伴随业务增长而迅速放大。

商业银行构建风险偏好管理体系探讨

商业银行构建风险偏好管理体系探讨

商业银行构建风险偏好管理体系探讨孙 宁摘要:建立科学、明晰的风险偏好管理体系,处理好业务发展和风险管理之间的关系,对推动实现商业银行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阐述了风险偏好管理的概念及内容,总结了国内商业银行风险偏好管理的实践经验,就构建全面有效的风险偏好管理体系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风险偏好 风险管理 商业银行中图分类号:F83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1246(2021)04 - 0080 - 05一、风险偏好管理的概念及内容(一)风险偏好管理的概念关于风险偏好(Risk Appetite)的概念,国际上各大商业银行的定义和表述虽然存在差异,但其实质内涵基本一致。

德意志银行提出,风险偏好是集团在实现其经营目标时预计将接受的最大风险水平;渣打银行提出,风险偏好是银行实施战略目标时对准备承受的风险水平进行的描述;巴克莱银行认为,风险偏好阐明了银行为实现经营目标所愿意和准备承担的风险水平;汇丰银行认为,风险偏好是根据银行战略和风险管理能力而确定的所愿意承受的风险类型和水平。

综上,本文认为,商业银行风险偏好是指在战略规划制定实施和业务经营过程中,基于利益相关者的期望确立的对待风险的态度,包括对总量及各类型风险的最大承受能力和承受意愿;风险偏好管理即是对银行的风险偏好进行有计划的管理,其内容主要包括有效的风险偏好框架和风险偏好声明。

商业银行确立清晰的风险偏好,有利于统一对自身风险承担水平的认知和对待风险的态度,进而为利益相关者提供可供交流的基础。

如果全行上下缺乏明确的风险偏好,银行的业务经营和风险管理之间就会缺乏有效的平衡,可能会造成两种负面影响:一是盲目追求经营规模、发展速度和财务利润导致银行过度承担风险;二是片面强调风险、过于保守谨慎导致银行经营业绩过低和丧失发展机遇。

(二)风险偏好管理的监管要求2008年金融危机后,国际金融协会(IIF)、金融稳定理事会(FSB)、巴塞尔委员会以及各国金融监管机构都十分重视商业银行风险偏好体系的建设,明确了风险偏好框架和风险偏好声明等一系列管理要求。

银行风险偏好研究

银行风险偏好研究

银行风险偏好研究仲华杰中国进出口银行风险管理部【摘要】现代银行是经营风险、管理风险的企业,经营能力的高低主要体现为风险管理能力的高低。

随着银行业务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和全面风险管理理念的不断深入,国际主流银行纷纷采用设定风险偏好的手段对银行的经营活动进行指导。

【关键词】银行风险管理风险偏好风险偏好是目前国际银行界普遍采用的一种风险控制手段,一般是由银行所有者(即股东)确认、并对经营管理者(即高级管理层)提出的管理要求,主要体现为股东对于银行经营的安全性与盈利性之间的一种平衡。

风险偏好决定了银行的经营风格,是引导银行发展方向和路径的指南,是银行风险管理的核心和关键,是实施全面风险管理的重要内容。

一、银行风险偏好的概念“风险偏好”一词首次出现在2008年9月银监会印发的《商业银行内部评级体系监管指引》第二百四十二条中,要求“内部评级结果和风险参数估计值应作为商业银行确定风险偏好和制定风险战略的基础”。

但银监会未对风险偏好的概念加以阐述。

此前,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也未对“风险偏好”作出明确定义,直到2010年12月,有关文件中才定义“风险偏好(Riska。

etite)”为“一家公司在考量风险回报的基础上,在较高层面作出的关于愿意承担多大风险的决定。

二、银行风险偏好的类型及主要内容1.风险偏好的类型。

银行的风险偏好主要是由银行的所有者来决定,不同的所有者有不同的战略目标和价值取向,一般可分为进取型、稳健型和保守型三类。

进取型的银行愿意承担相对较高的风险,换取高的回报;稳健型的银行希望承担适度的风险换取适度的回报;保守型的银行则只愿意承担相对较低的风险,相应获得自身可接受的回报率。

2.风险偏好的主要内容。

银行的风险偏好是一个完整的体系,是银行风险管理乃至经营活动的指南,风险偏好的设定必须涵盖各类风险类别,深入各个业务层次,并且需要通过政策制度、授权管理、限额管理、绩效考核等手段自上而下的分解并及时有效的传导到各个部门、业务单元和人员中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际商业银行风险偏好设定与应用——以汇丰控股为例
一、风险偏好的概念和风险偏好陈述书(Risk Appetite Statement)风险偏好是一家银行希望承受的风险类型及承受有关风险敞口的程度(通过定性和定量的方法描述)及其所利用的治理和报告方法的具体表述。

其核心作用之一是在可接受和不可接受的风险之间划出清晰分界线,并作为有关银行日常业务发展和持续管理的一个内部共识与依据。

鉴于市场环境条件的持续改变,有关银行在设定具体风险偏好时,既要充分考虑当下营运环境,又要前瞻性地对有关营运环境随着时间推移将会如何变化的基础上而作出判断。

作为基本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风险偏好要定期设定并每半年重检一次,若遇市场营运环境急剧变化时,重检的频密度可适当加大。

作为全行风险治理和管理的大政方针,并为便于内部遵守与执行,有关银行通常会由风险管理职能部门在与全行各利益相关者双向充分沟通的基础上,以书面《风险偏好陈述书(Risk Appetite Statement)》的形式,报请首席风险官会同银行管理层审查后,再报请董事会层面的风险管理委员会审批后,供全行各业务部门和业务单位依照执行。

二、风险承受能力、偏好、容忍度、限额间和风险目标或范围间的相互关系
风险偏好实际上是由风险承受力、偏好、容忍度、限额和风险目标或范围等几个核心组成,其中,风险承受能力(Risk Capacity)指
的是一家银行在追求履行其使命(Mission)、达至其愿景(Vision)、实现其业务目标和价值目标时能承受的风险类型和最大风险数额,它与银行的资本直接相关并受外界利益相关方或监管机构的要求的影响。

风险偏好(Risk Appetite)是一家银行在基于某一风险回报平衡点上愿意承受或保留的总的风险敞口的总量。

它反映有关银行的业务策略、风险策略及各利益相关人的期望并通过与管理层讨论由董事会设定或批准。

风险容忍度(Risk Tolerance)是一家银行愿意承受的整合加总的风险量(有时是在某一业务单位或某一特定风险类别之内),并以能被监控的定量方式表述和明确可接受或不可接受的结果或风险水平。

风险限额(Risk Limits)是针对特定债务人、产品、业务线或风险类别或行业、区域或国家而设定的更精细的风险容忍度,它是一家银行总体风险偏好常用的具体实施形式,并按风险敞口种类计量的口径记录、更新和监控银行风险敞口。

风险目标或范围(Risk Target or Range)是银行为在其风险偏好和容忍度内为实现其业务策略和目标而期望承受最佳风险水平的勾稽关系,在操作实务上银行通常会在设定其风险偏好时把风险承受能力、风险容忍度和风险目标范围包含在内。

影响风险偏好的因素主要包括:财务目标(Financial Objectives)、风险类型(Risk Type)、风险管理的基础设施(Risk Infrastructure)、风险文化(Risk Culture)、信用风险策略、银行基于不同客户类别和产品、经济领域和地理区域等口径的授信计划、银行目标市场(包括:在每一授信界别的目标市场、倾向性的多元化或集中度水平)和定价策略等。

鉴于风险偏好实际上是在原有业务基础上设定的,有关银行在设定风险偏好时通常会遵循以下几个基本步骤:
首先,要确定现存业务的风险构成(risk profile)并加以量化类总。

在确定现存业务的风险构成时,须确保涵盖所有风险类别(如:财务风险、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信誉风险和资讯技术风险等)的量化风险水平及分布状况;其次,要确定风险承受能力:即银行在能继续维持存续的情况下能承受的最大风险;第三,要确定风险容忍度,即银行愿意接受某一特定目标的可接受的风险差异程度;最后,要确定期望的风险水平,即期望的风险/回报水平是什么。

在操作实务上银行通常会在设定其风险偏好时把风险承受能力、风险容忍度和风险目标范围包含在内。

三、案例:汇丰控股集团的风险偏好设定与应用
(一)汇丰控股集团的风险偏好的具体表述内容
汇丰控股集团(以下简称“汇控”)把风险偏好定义为:“风险偏好通过集团的《风险偏好陈述书Risk Appetite Statement》的形式设定,用以描述集团在执行实施其策略时准备承受的风险类型和风险水平。

该《风险偏好陈述书》由本集团董事会根据董事会风险委员会提供的意见进行审批,并成为整个集团的风险管理框架的一个核心组成部分。

作为整个年度计划程序的主线,风险偏好在我们的六重过滤决策程序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全球业务条线、地理区域和全球管理职能部门须按要求把自身的具体执行的风险偏好与集团的既定风险有机地结合起来。


汇控的风险偏好陈述书把其风险偏好具体体现为九类主要的定性和定量指标,包括:收益、资本、流动性和资金、证券化、风险成本、集团成员间的借贷、策略性投资、风险类别和风险多元化及集中度。

作为日常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汇控通过持续衡量和监察这些指标的执行情况达至以下管理目标:
➢指引具体业务开展,确保所开展的业务与《风险偏好陈述书》的要求一致;
➢进行风险加权(风险调整)的绩效考核和激励补偿;
➢确保所依据的关键假设受到持续监控并在必要的时候得到调整;➢具体体现到后续的业务计划和规划周期中;
➢及时识别和采取用以缓释和化解风险所须作出的业务决策。

主要的风险指标不但作为《风险偏好陈述书》的核心内容,而且,也是汇控风险管理条线必须按月呈报董事会的报告内容。

以下是2013年,汇控风险管理条线须每月向董事会报告的主要风险指标的“目标指标”和“实际指标”的实例:
上述核心特征会具体应用于汇控全集团、全球业务及区域等各层面的《风险偏好说明书》的撰写中。

而汇控要求其各业务线(或事业部)和各区域(businesses and regions)开展营运活动时所采取的相关策略和实现的营运目标则以定量的方式从横跨以下各纬度(across the following dimensions)加以明确:
在具体操作层面上,汇控全球各业务条线、地理区域和全球管理职能部门会按要求把自身的具体执行的风险偏好与集团的既定风险有机地结合起来,并具体体现为不同的指标,最终实现风险资本和绩效考核有机地整合起来。

以下是汇控具体业务条线或部门和业务管理职能部门日常执行的具体管理指标:
(二)汇丰控股集团董事会在风险偏好设定和实施执行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
作为股东的代表,汇丰控股集团董事会在风险偏好设定和实施执行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包括:
1. 通过整体业务策略和风险偏好及绩效表现(考核)目标的审批为整个银行集团设定业务发展方向;
2. 通过整体风险偏好的设定审批、发布、实施执行和报告及定期或不定期重检形成严密和有效的风险治理和管理体系及机制;
3. 通过对关键管理人员(如集团首席风险官)的任命和授权等举措,确保有关风险偏好的执行和落实;
4. 通过建立和维持“集团管理委员会风险管理会议”议事机制,形成及时和有效的与风险相关事宜的内部沟通机制;
5. 通过既定的风险报告制度和报告机制定期和不定期检查有关风险偏好的实施执行情况;
6. 因应市场变化情况,随时启动对既定风险偏好的重检与调整。

有关汇控集团董事会在风险偏好设定和实施执行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和发挥的作用,可参见下表所列要点:
(三)汇丰控股风险偏好设定与执行过程中的内部沟通机制汇控风险偏好设定与执行过程实际上是一个持续和双向的内部沟通过程。

其中,较有代表性的内部沟通机制有如下两个:其一,整合业务计划与风险计划的“业务计划和风险偏好设定”的内部沟通机制。

如下图显示:汇控在设定风险偏好过程中,一方面,要利用“国家风险工具”在充分听取全球各“在地层面专家判断”意见基础上提出风险偏好的基本框架;另一方面,要同时利用“滚动业务计划”、“中期展望”、“国家风险计划”和“内部资本充足评估过程”等四个组成部分与由上至下设定的风险偏好进行比照和反向回测,务求让最终定案的风险偏好的合理性及可操作性。

其二,业务决策层面的“汇控组合增长决策的策略和风险偏好循环内部沟通机制”。

如下图显示,汇控的风险管理部门和业务部门(即
客户管理/营销部门)双方在为“汇控组合增长”进行决策的过程与机制,也是汇控的“策略和风险偏好”的循环内部沟通过程。

(四)汇丰控股风险偏好在具体业务决策层面上的应用
汇控风险偏好在具体业务决策层面上的其中一个核心应用是作为汇控集团“六重过滤决策”体系的核心。

如下图显示,汇控基于(1)联系性/连通性、(2)经济发展、(3)盈利性、(4)效率/效益、(5)流动性、(6)金融犯罪风险等六个层次进行多重过滤决策。

其中,要从(1)联系性/连通性、(2)经济发展两个层面确定“策略相关性是什么?”;要从(3)盈利性、(4)效率/效益、(5)流动性三个层次确定“现有的回报率吸引吗?”;要从(6)金融犯罪风险层面确定“我们遵守了全球风险标准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