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饲料原料苏氨酸含量及消化率比较

合集下载

常见饲料原料的营养特性

常见饲料原料的营养特性

饲料的营养特性一、青绿饲料1、豆科青饲料:主要有苜蓿、苕子、紫云英、三叶草等。

①含水量高,75-90%,因此,单位重量含热能低。

②干物质中蛋白质含量高,氨基酸较平衡。

③开花期前粗纤维含量低,开花后高。

④含钙高,钙、磷比例适宜。

⑤维生素含量丰富,胡萝卜素含量高,苜蓿V B2丰富。

2、禾本科:①含水量高。

②蛋白质含量较豆科低。

③含糖量高,粗纤维含量高为。

④钙、磷比例适宜。

⑤维生素含量丰富。

3、蔬菜类:①含水量高。

②干物质中蛋白质含量高。

③粗纤维含量低。

④钙、磷比例适宜。

⑤维生素含量丰富,适口性好。

二、青贮饲料:①含水量高,PH4.0左右,适口性好。

②消化率高于原料。

③有一定的轻泻性。

三、粗饲料:包括干草、干树叶、秸秆、秕壳等。

①粗纤维含量高。

②豆科干草、干藤蔓类粗蛋白含量高,禾本科次之。

秸秆和秕壳类低,且难消化。

③磷含量低,豆科含钙较丰富。

④V D丰富,优质干草含较多胡萝卜素,其它维生素缺乏。

⑤体积大,有填充、促进胃肠道蠕动作用。

\ ▲青干草:①粗纤维含量较高; ②在粗饲料中, 蛋白含量高较高, 消化率较高.③磷含量低, 钙磷比例较适宜. ④维生素损失少,不含V D2⑤体积大,有填充、促进胃肠道蠕动作用。

四、能量饲料1、▲玉米:①有效能值高,主要含淀粉、脂肪。

粗纤维含量低。

②蛋白质含量低,且品质差。

赖氨酸、甲硫氨酸、色氨酸含量都低。

③矿物质含量低,且钙少磷多。

④黄玉米含胡萝卜素、叶黄素,含有丰富的VE、VB1,其它B族维生素缺乏。

⑤易霉变而产生黄曲霉毒素。

2、高粱:①富含无氮浸出物,能值高。

②蛋白质含量低,缺赖氨酸、甲硫氨酸、色氨酸等。

③钙低磷多。

④含有单宁,适口性差。

3、▲大麦:①粗纤维含量高,消化率低。

②缺蛋白质及必需氨基酸,赖氨酸含量较玉米高。

③钙低磷多。

4、▲小麦:①富含无氮浸出物,能值高,但低于玉米。

②蛋白质含量、氨基酸构成好于玉米。

③矿物质、维生素类似于玉米。

5、▲稻谷:①富含无氮浸出物,带壳稻谷粗纤维含量高,②蛋白质含量稍高于玉米。

生长猪对微生物蛋白的氨基酸消化率

生长猪对微生物蛋白的氨基酸消化率

在罗马尼亚进行的一项新的试验证实,一种天然生长促进剂可以预防性的有助于对抗由短螺旋体感染引起的腹泻。

这种生长促进剂是法国生产的肠道菌群调节剂B-Safe 。

在试验中,从30~94日龄用对照日粮和含有B-Safe 的日粮进行测定。

含有B-Safe 的日粮能够限制短螺旋体对动物的影响。

两组的死亡率没有差异,均为4%,但是,含有B-Safe 组的发病率(4%)比对照组(24%)显著降低。

从减少短螺旋体引起的腹泻角度看,由于对肠道健康给予更好地管理,这种饲料添加剂可以使营养物质得到更好的吸收和利用。

(李凯年摘编自:Pig progress 网站2013-6-21)天然饲料添加剂有助于控制短螺旋体在美国进行的一项研究中测定了不同组合酶添加剂和对有效磷的影响,在7和14天时给500只公鸡每只称重,对这些鸡产生的垫料的残余磷进行分析。

进行这项研究的美国家禽科学家Jason Lee 博士说,商品生产提高家禽饲料消化率有两个重要的原因,第一个原因是提高饲料效率。

家禽对豆粕的消化率已经很高,达到80%~85%,但还想使其更高。

第二个原因是环境,Jason Lee 博士说。

在美国,90亿只鸡每年产生大量的粪便。

粪便与溢出的饲料、脱落的羽毛混合形成垫料。

鸡的垫料主要用作肥料,但由于氮的浓度比化学肥料低,运输成本往往限制了其利用,而且垫料中的氮可以很快消失。

Jason Lee 博士说,磷是适当骨骼发育和高效家禽生产所必需的营养元素。

不能满足鸡对磷的需求可以导致许多健康问题,包括性能降低、腿病增加和死亡率增加。

用于降低肉仔鸡日粮中所需要磷水平的主要对策是使用酶,利用如玉米和大豆等植物来源的磷。

为了确定对鸡的健康和饲料转化效率最佳的酶组合,Jason Lee 博士进行研究比较了多水平植酸酶对有和无淀粉多糖植酸盐生物有效性的影响。

测试的饲料为添加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玉米和豆粕组合。

这两种酶的作用之间的关系比预想的更为复杂。

Jason Lee 博士说,这项研究结果可以为商品家禽生产者提供其通过微调饲料混合物减少磷的径流而不危害鸡群健康所需要的资料。

鸡饲料氨基酸真消化率

鸡饲料氨基酸真消化率

84
90
91
92
88
83
88
78
80
83
84
81
76
79
80
80 87
79
84
82 86
78 84
81
81 86
80
83
74
78
73
79
77
74
74
75
80
75
75
81
80
72
86
79
82
74
78
76
75
80
69
76
88
86
77
88
88
85
86
81
83
87
91
77
91
88
88
63
72
59
72
80
81
86
59
81
82
84
85
57
80
79
84
60
74
39
77
62
69
73
60
74
39
77
62
69
73
60
74
39
77
62
69
73
62
77
75
79
63
67
78
82
76
80
81
79
77
91
91
86
93
93
89
91
65
72
74
81

国家标准饲料添加剂L-苏氨酸

国家标准饲料添加剂L-苏氨酸

国家标准《饲料添加剂L-苏氨酸》报批稿编制说明一、标准制定背景及任务来源1、标准制定背景苏氨酸(α-氨基-β-羟基丁酸)是一种羟基氨基酸,由McCoy等在1935年从纤维蛋白水解产物中分离和鉴定出,因其结构类似苏糖,故命名为苏氨酸。

苏氨酸有四种异构体,天然存在的是L-苏氨酸。

苏氨酸是最后被发现的畜禽必需氨基酸,属于生糖氨基酸,是一种含极性侧链的氨基酸。

苏氨酸的主要生理功能包括:(1)用于平衡氨基酸,促进机体蛋白质合成和沉积;(2)调节脂肪代谢,促进磷脂合成和脂肪酸氧化;(3)促进采食,提高采食量;(4)免疫作用,苏氨酸缺乏会抑制免疫球蛋白和T、B淋巴细胞的产生。

动物体内不能合成苏氨酸,必须由食物供给。

苏氨酸通常是猪饲料中的第二或第三限制性氨基酸,是家禽饲料的第三或第四限制性氨基酸,随着赖氨酸、蛋氨酸合成品在配合饲料中的广泛应用,它逐渐成为影响畜禽生产性能的主要限制性因素,尤其是在低蛋白日粮中添加赖氨酸后,苏氨酸成为生长猪的第一限制性氨基酸。

如果苏氨酸缺乏可导致畜禽采食量降低、生长受阻、饲料利用率下降、免疫功能受限等症状。

在配合饲料中加入L-苏氨酸,具有如下的特点:(1)可以调整饲料的氨基酸平衡,促进禽畜生长;(2)可改善肉质;(3)可改善氨基酸消化率低的饲料的营养价值;(4)可降低饲料原料成本。

因此,在欧盟国家(主要是德国、比利时、丹麦等)和美洲等国家,苏氨酸已被广泛地应用于饲料行业。

畜牧业使用苏氨酸已获得显著效果。

妊娠母猪对苏氨酸的需要量较高,苏氨酸对母猪免疫球蛋白的合成有重要影响,它是维持妊娠母猪血浆免疫球蛋白IgG 浓度的第一限制性氨基酸。

而且苏氨酸在妊娠母猪的体液免疫中起主导作用。

采食苏氨酸缺乏日粮的仔猪,其肠道重量和杯状细胞数量均显著降低,且这种肠道损伤无法通过肠外苏氨酸营养的补充得到恢复。

在畜禽饲料中添加苏氨酸,可以显著提高畜禽的生产性能,降低饲料成本。

表1、表2和表3分别列举了猪、蛋鸡和肉鸡对苏氨酸的需要量。

影响饲料消化吸收率有哪些因素

影响饲料消化吸收率有哪些因素

影响饲料消化吸收率有哪些因素饲料营养成分的消化,由于养殖动物的种类、品种、年龄而不同,即使同一种动物也由于饲料的特性及组成而不同,了解和运用这些知识,对于为养殖动物创造良好消化条件,提高饲料的可消化性,从而提高养殖动物产量是很有益的。

1 饲料中蛋白质含量的影响饲料中蛋白质含量是否会影响蛋白质的消化吸收率。

由于在研究中随着蛋白质含量的变化,其他饲料成分也相应改变,因而消化吸收率的变化,是由于饲料成分的影响,还是由于蛋白质含量的影响,这给判断带来一定的困难。

赤筑(1956)用酪蛋白+淀粉+盐类的混合饲料投喂稚鲤,观察到蛋白质含量在10%时消化吸收率低,而蛋白质含量在20%—40%时,消化吸收率没有大的差别。

他认为蛋白质含量低时,消化吸收率也低的原因,可能是受到内因性N成分的影响;他在另一研究中发现,蛋白质含量低时,表观消化吸收率也小,但如把内因性蛋白态N量以0.04毫克/克体重加以修正时,则与真消化吸收率大体一致,因而认为在低蛋白质含量所看到的表观消化率的降低,不是由于添加淀粉所成绩卓著起的,而是由于内因性蛋白态N所致。

麦康森研究对虾对氨基酸的消化吸收率,发现氨基酸的消化吸收率在一定程度上与其含量存在正相关的关系。

2 水温的影响王克行(1984)研究指出,在20-32℃水温范围内,仔虾的生长速度随着水温的上升而加快,水温对生长速度的影响是否通过提高消化吸收率来体现?谢宝华等(1983)报道,配合饵料在不同水温25℃和30℃条件下,其消化速度和蛋白质消化率均无明显不同。

麦康森等(1988)用51 Cr2O3作指标物质掺入小杂鱼、虾中进行实验,结果表明,在20-30℃范围内,消化吸收率在85.90%—88.67%之间,可见水温并不明显影响蛋白质的消化吸收率。

3 粉碎粒度的影响用18目、40目、60目、80目、100目过筛的花生饼粉喂虾,测其消化吸收率。

结果表明,用18目过筛的花生饼粉的蛋白质消化吸收率降至80%以下,这显然是颗粒太粗,消化液难以渗入所致;40目至100目过筛的花生饼粉,其蛋白质消化吸收率没有明显差异,基本在同一水平上。

家禽饲料氨基酸消化率和利用率测定方法综述

家禽饲料氨基酸消化率和利用率测定方法综述
最常用的是 50*-.%).* 法 # !678 ( ,即用荧光二硝 基苯 # 93:; ( 测定待测蛋白质饲料中赖氨酸的游离 % / 氨基的百分比,可定量的把饲料蛋白质中的赖氨 酸区分为可利用或不可利用部分。
优点:!重复性好;"能测定动物性饲料原料加 工过程对赖氨酸的热损失;#准确性高,与雏鸡和雏 火鸡的生长试验结果相当一致。
15<DD 等 ) *+,+ - 首先提出以三氧化二铬作指示剂 测定饲料中可消化氨基酸的快速方法。根据摄取的氨 基酸和排出的氨基酸差额计算得来,后经改进用于测 定雏鸡饲料多种植物蛋白质的氨基酸消化率。但由于 定量收粪的实际问题和无法区分差异较大的配料使 该技术的推广受到限制。 " “EFGH真代谢能法 ) 消化试验法 -
!
王冉:家禽饲料氨基酸消化率和利用率测定方法综述
专家专论
该法是一些学者考虑到盲肠微生物的影响,采用 无菌鸡或通过添加大量抗生素杀死盲肠内微生物,来 测定饲料氨基酸消化率的一种方法,该法试验结果重 复性差。
测定方法中,体外测定法简单、快速且成本低,但 毕竟不是饲料氨基酸消化吸收的真实反映,测试结果 误差较大。体内法虽能真实反映饲料消化吸收的情 况,但往往费工、费时且费用高昂。在目前尚没有建立 一种广为人们所接受的测定氨基酸消化率方法时,仍 主张采用以去盲肠鸡为实验动物的 "#$$%&’“()*+ 改 进法测定。 ,- .- ! 内源性氨基酸排泄量的测定方法 ,- .- !- , 饥饿法 / 0%123’,04" 5
其优点:!在充分考虑到各种统计及日粮限制因 素的情况下,斜率—比率分析法是一个能提出兼顾特 定氨基酸消化与代谢标准的方法;"是检验其它简便 测定氨基酸利用率方法可靠性的唯一直接方法;#它 非常真实地反映了动物对氨基酸的利用程度。

4种植物性蛋白质饲料原料在不同日龄肉仔鸡的标准回肠氨基酸消化率的比较

4种植物性蛋白质饲料原料在不同日龄肉仔鸡的标准回肠氨基酸消化率的比较

4种植物性蛋白质饲料原料在不同日龄肉仔鸡的标准回肠氨基酸消化率的比较雷廷;呙于明;杜恩存;邵玉新【摘要】本试验旨在研究豆粕、菜籽粕、玉米蛋白粉和玉米干酒糟及其可溶物(DDGS)4种植物性蛋白质饲料原料在不同日龄肉仔鸡的标准回肠氨基酸消化率.试验1选用540只1日龄科宝500肉仔鸡,随机分为5个处理,每个处理6个重复,每个重复18只鸡.4个处理分别饲喂豆粕型饲粮、菜籽粕型饲粮、玉米蛋白粉型饲粮及玉米DDGS型饲粮,另外1个处理饲喂无氮饲粮.试验饲粮为半纯合饲粮,以0.5%二氧化钛为指示剂,采用无氮饲粮法估测内源氨基酸损失,测定肉仔鸡在14日龄和35日龄的豆粕、菜籽粕、玉米蛋白粉和玉米DDGS的标准回肠氨基酸消化率.试验2选用360只1日龄罗斯308肉仔鸡,随机分为3个处理,每个处理6个重复,每个重复20只鸡.2个处理分别饲喂豆粕型饲粮、菜籽粕型饲粮,另外1个处理饲喂无氮饲粮.采用与试验1同样的方法测定肉仔鸡在14日龄和35日龄的豆粕、菜籽粕的标准回肠氨基酸消化率及空肠食糜酶活性和肠道指数.结果表明:2个品种的肉仔鸡对4种蛋白质饲料原料的绝大部分标准回肠氨基酸消化率在14日龄显著高于35日龄(P<0.05);罗斯308肉仔鸡在14日龄的小肠相对重量显著高于35日龄(P <0.05);罗斯308肉仔鸡在14日龄的空肠食糜胰蛋白酶和糜蛋白酶活性在数值上高于35日龄,但两者差异并不显著(P>0.05).试验结果表明,肉仔鸡在14日龄时消化器官可能已经发育成熟,能够满足对蛋白质的消化;肉仔鸡在14日龄的肠道相对重量和空肠食糜酶活性高于35日龄可能是其标准回肠氨基酸消化率较高的主要原因之一.【期刊名称】《动物营养学报》【年(卷),期】2013(025)012【总页数】11页(P2854-2864)【关键词】肉仔鸡;日龄;回肠;氨基酸;消化率【作者】雷廷;呙于明;杜恩存;邵玉新【作者单位】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动物营养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193;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动物营养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193;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动物营养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193;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动物营养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19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831饲料原料中氨基酸含量及消化率的准确测定对于饲料生产中满足畜禽氨基酸和蛋白质营养需求,提高饲料蛋白质氨基酸利用效率,减少排泄物氮排放是至关重要的。

饲料原料属性和检验

饲料原料属性和检验

棉酚,环丙烯 类,脂肪酸。 棉酚中毒,生 长受阻,生产 能力下降,贫 血, 呼吸困难, 繁殖能力下 降, 甚至死亡, 剖解可见肺水 肿, 胸腔积水, 肝脏充血。蛋 黄变浅。
棉籽加热过度, 使棉 粕发红, 影响氨基酸 的吸收和饲口性 (做 KoH 溶解度试验); 棉粕发黄是棉 酚含 量少的标志; 棉壳 多,棉绒多,棉粕质 量差。
抗胰蛋白酶因 子, 黄曲霉素。 猪软脂黄曲霉 素中毒后,雏 鸡精神不振, 羽毛脱落,粪 便带血,肝肾 肿大充血。腿 病。
饲口性好, 可大量用 在猪饲料中。 在花生 收获质量不好 的年 份, 注意黄曲霉素超 标;在豆粕价 格高 时,可大量使用。
棉 籽 粕
具便秘性,赖氨酸不足 (1.3—1.5%),精氨酸过高 (3.6—3.8%),蛋氨酸少(约 0.4%),硒很少,磷多钙少, 70%为植酸磷,棉酚是饼粕 显色主要原因,结合型棉酚 不被动物吸收,游离棉酚与 氨基酸结合时对动物有害, 棉酚损坏生殖系统机能,环 丙烯类脂肪酸可加重棉酚引 起的蛋黄变褐、变硬,并使 蛋黄呈粉红色,赖氨酸:精 氨酸 =100 : 300 ,对反刍动 物无毒性,少量使用提高奶 牛乳脂率。
略有苦味,对 饲料适口性有 所影响。 芥酸,单宁, 硫葡萄糖甙, 果胶,寡糖, 纤维素。鸡长 期使用易引起 甲状腺肿大、 软壳蛋、 破蛋、 死亡率增加, 生长繁殖能力 受到抑制,有 苦味,适口性 不好,单宁过 多妨碍蛋白质 的消化。
与加工玉米的 质量 有关, 价格低于玉米
雏 鸡 <3% , 肉 鸡 <8%,蛋鸡<5%, 种鸡<3%, 乳猪禁 用,仔猪<5%,生 长猪<8—12%, 母 猪 <3% , 奶 牛 <10% ,肉牛使用 5—20% 对生长、 屠 体 品质 均无 不 良影响, 中国农科 院 畜 牧研 究所 提 出菜饼:棉饼:豆 饼 (或葵花饼) =1: 1:2 或 1:1:4 可 保 毒素 安全 且 满足需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用饲料原料苏氨酸含量及消化率比较易学武(国家饲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摘要:本文对国内外近十年(1996-2007)发表的关于日粮常用原料苏氨酸含量分析的最新研究进行了一个综述,并比较了原料苏氨酸回肠表观和真可消化率之间的差异。

关键词:饲料原料苏氨酸消化率在猪日粮的实际配制中,苏氨酸经常视为第二或第三限制性氨基酸(NRC,1998)。

估测猪的苏氨酸需要量往往由理想蛋白模型中苏氨酸与赖氨酸的比值得到(Fuller等,1989;NRC,1998)。

然而,苏氨酸与赖氨酸的比值并不是一个不变的恒值,而是随着猪的生长阶段、生长速率、饲养水平和日粮组成变化而改变(NRC,1998;Moughan,1999)。

在这些影响因素中,给生产者带来困扰的往往并不是前三者,因为在既定的猪群饲养中,这些都是已经早就制定好了的策略,而日粮组成是饲料配方师考虑最多的因素,尤其是商业饲料厂家的配方师。

饲料原料种类的繁多和质量的变化,让生产者无法在短时间内得到精确的苏氨酸含量值,也就意味着无法准确的应用理想蛋白模型来设计日粮。

本文对近十年来国内外发表的关于饲料原料苏氨酸的研究进行了一个归纳分析整理,试图从已有的数据中得到一个可以借鉴的常用饲料原料苏氨酸含量值,并比较了不同原料苏氨酸的消化率。

1常用饲料原料的蛋白和苏氨酸含量1.1玉米(表1)玉米作为猪的主要能量饲料之一,所占比例在常规饲料配方中超过50%。

但在实际测定过程中,很少有生产者主动考虑苏氨酸的含量。

在发表的文献中,由于大多数文献并没有公布配方原料的分析值,国内的许多研究往往采用的是中国饲料数据库公布的公众值,很少有实测值。

所以,近十年来报道玉米苏氨酸含量的研究不多。

从表1可以看出,在22 个样品分析报道中,以88%干物质计算,玉米的苏氨酸含量最高为0.39%,最低值为0.22%,虽然平均值(0.30%)与中国饲料数据库(2007)公布的0.31%相当,但最大值与最小值的绝对量相差0.17%,幅度达到56.41%。

这样的变异对于饲料实际配制的影响较大。

当玉米在日粮中超过50%时,苏氨酸含量的变化在日粮中相差达到0.085%。

对于生长肥育猪而言,总苏氨酸需要量从20-50 kg的0.61%到80-120 kg的0.41%,相差值占据的比例从13.93%到20.73%,这将严重影响到猪的生产性能或饲料效率。

表1 玉米粗蛋白和苏氨酸含量(单位:%)干物质粗蛋白苏氨酸折后粗蛋白* 折后苏氨酸* 来源100.00 6.34 0.34 5.58 0.30 宋国隆,200389.35 7.57 0.30 7.46 0.30 王旭等,200787.00 7.50 0.29 7.59 0.29 Feedstuffs,200785.37 7.63 0.29 7.87 0.30 Stein等,200686.00 7.80 0.29 7.98 0.30 中国饲料数据库,200789.00 8.30 0.28 8.21 0.28 NRC,199886.42 8.10 0.22 8.25 0.22 张石蕊等,200186.40 8.10 0.30 8.25 0.31 INRA,200487.80 8.35 0.30 8.37 0.30 张德福,200292.16 8.77 0.28 8.37 0.27 Stein等,200588.00 8.53 0.31 8.53 0.31 德固萨氨基酸数据库86.00 8.50 0.30 8.70 0.31 中国饲料数据库,200786.05 8.60 0.33 8.79 0.34 何瑞国等,199986.00 8.70 0.28 8.90 0.29 李丽立等,200686.00 8.70 0.30 8.90 0.31 中国饲料数据库,200790.00 9.46 0.24 9.25 0.23 Bohlke等,200590.29 9.61 0.40 9.37 0.39 张晋辉,200190.29 9.61 0.40 9.37 0.39 张晋辉,200186.00 9.40 0.31 9.62 0.32 中国饲料数据库,200787.83 0.33 0.33 Knowles等,199887.72 0.28 0.28 Knowles等,199886.55 0.27 0.27 Knowles等,1998平均值1 8.40 0.30 8.39 0.30平均值2#8.51 0.30 8.54 0.30*指按照88%的干物质作为基础统一换算,便于比较,下表同;#由于宋国隆(2003)报道的蛋白含量偏低,在平均值2的计算中舍掉了该数值。

玉米粗蛋白与苏氨酸含量的关系很少有研究报道。

NRC(1998)给出了玉米粗蛋白含量与苏氨酸含量的回归方程:Thr = 0.03 + 0.0326CP(R2 = 0.93,玉米粗蛋白为8.5%,干物质为88%)。

但值得注意的是,NRC指出,由于数据取自不同的数据系,粗蛋白和干物质的含量可能并不是8.5%和88%。

本次的数据虽然来自于不同的数据系,但全部转换成88%的干物质后,从表1 可以看出,在这些研究中,苏氨酸的含量与粗蛋白的关系并不呈一致性,利用统计模型进行回归时,无法得到回归模型,这表明玉米的苏氨酸含量并不受玉米粗蛋白的影响。

1.2 豆粕(表2)在常规的玉米豆粕型日粮中,豆粕是日粮中主要的苏氨酸来源。

在25个样品分析中,豆粕的粗蛋白平均值为44.79%(以88%干物质计算),苏氨酸平均值为1.76%,去皮豆粕的粗蛋白和苏氨酸含量相应的为46.65%和1.95%。

豆粕的苏氨酸含量最大值为2.08%,最小值为1.53%,与平均值相差均较远,幅度分别达到18.19%和13.07%。

中国饲料数据库(2007)公布的两个苏氨酸数值(1.69%和1.83%)与平均值相近,但惟有德固萨氨基酸数据库(1.76%)和INRA(2004,1.77%)最为接近,而NRC(1998,1.71%)则相应的低估了苏氨酸含量。

国内对于去皮豆粕的研究不多,在仅有的8个去皮豆粕的样品分析中,粗蛋白平均值为45.65%,苏氨酸为1.95%,与NRC(1998,1.81%)推荐的相差较远。

豆粕粗蛋白与苏氨酸含量的关系也仅有NRC(1998)作过分析,模型为:Thr = 0.08 + 0.0381CP(R2 = 0.81,豆粕粗蛋白为45.6%,干物质为88%)。

本次统计的数据利用回归分析得到方程为:Thr = -0.567 + 0.0525CP(R2 = 0.56,豆粕粗蛋白为44.79%,干物质为88%)。

对于NRC的模型,考虑到数据系的转换差异影响,可信度并不强,而本次数据依据相同的干物质作为转换基础,方程应该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但R2偏低,也不一定适合于实际的应用,因此需要更多的分析数据才能更好的模拟出二者之间的关系。

1.3棉粕和菜粕(表3)棉粕和菜粕的分析数据更少,而且仅有的几个数据大多来源于一些常用的参考数据库,如NRC,INRA和中国饲料数据库。

棉菜粕的粗蛋白和氨基酸含量受粗纤维数量的影响较大。

在INRA(2004)中,明确的列出了不同纤维含量的棉粕蛋白和氨基酸含量。

表2 豆粕(去皮豆粕)粗蛋白和苏氨酸含量(单位:%)干物质粗蛋白苏氨酸折后粗蛋白* 折后苏氨酸* 来源豆粕91.68 43.30 1.61 41.56 1.55 王旭等,200789.66 42.39 1.75 41.61 1.72 张晋辉,200189.95 43.00 1.56 42.07 1.53 李斌,199991.48 44.50 1.71 42.81 1.64 Hansen等,199388.97 43.38 1.78 42.91 1.76 Hansen等,199389.00 43.80 1.73 43.31 1.71 NRC,199887.00 43.00 1.69 43.49 1.71 李丽立等,200687.60 43.30 1.70 43.50 1.71 INRA,200489.00 44.20 1.71 43.70 1.69 中国饲料数据库,200788.00 44.00 1.76 44.00 1.76 德固萨氨基酸数据库88.00 44.01 1.72 44.01 1.72 姜建阳,200688.00 44.21 1.83 44.21 1.83 姜建阳,200689.56 45.10 1.69 44.31 1.66 贾国文,200388.00 45.18 1.87 45.18 1.87 康玉凡,200388.00 45.19 1.89 45.19 1.89 康玉凡,200387.80 45.30 1.77 45.40 1.77 INRA,200492.60 48.01 2.06 45.63 1.96 席鹏彬,200290.80 47.40 1.74 45.94 1.69 Fan等,199491.38 48.00 1.79 46.22 1.72 Knowles等,199890.10 48.00 1.82 46.88 1.78 Knowles等,199889.60 48.00 1.86 47.14 1.83 Knowles等,199889.00 47.90 1.85 47.36 1.83 中国饲料数据库,200787.60 47.20 1.83 47.42 1.84 INRA,200488.00 47.71 2.08 47.71 2.08 Bohlke等,200588.00 48.30 1.87 48.30 1.87 Keegan等,2004平均值45.38 1.79 44.79 1.76去皮豆粕88.00 45.43 1.85 45.43 1.85 康玉凡,200388.00 45.73 2.01 45.73 2.01 康玉凡,200390.00 47.50 1.85 46.44 1.81 NRC,199888.00 46.47 1.97 46.47 1.97 康玉凡,200388.00 46.57 1.99 46.57 1.99 康玉凡,200388.00 46.76 1.97 46.76 1.97 康玉凡,200388.00 47.77 2.01 47.77 2.01 姜建阳,200688.00 48.00 1.96 48.00 1.96 姜建阳,2006平均值46.78 1.95 46.65 1.95在仅有的8个分析数据中,不考虑纤维素的影响,棉粕的粗蛋白含量平均值为41.65%,苏氨酸含量平均值为1.29%。

菜粕的粗蛋白和苏氨酸含量则相应的为35.95%和1.57%。

对于棉菜粕,无论是粗蛋白还是苏氨酸的数据,均与中国饲料数据库(2007)公布的相差较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