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绘画史论文
西方美术鉴赏论文.

《西方美术鉴赏》论文学院:南信院专业班级 : 模具设计与制造姓名:许鸿旭学号:21261P40毕加索——当代西方最有创造性的艺术家巴勃罗·毕加索(Pablo Picasso,1881~1973)出生在西班牙马拉加(Malaga),是当代西方最有创造性和影响最深远的艺术家,他和他的画在世界艺术史上占据了不朽的地位。
毕加索也是位多产画家,据统计,他的作品总计近 37000 件,包括:油画 1885 幅,素描 7089 幅,版画 20000 幅,平版画 6121幅。
跟一生穷困潦倒的文森特·凡高不同,毕加索的一生辉煌之至,他是有史以来第一个活着亲眼看到自己的作品被收藏进卢浮宫的画家。
在1999年12月法国一家报纸进行的一次民意调查中,他以40%的高票当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十个画家之首。
毕加索的一生辉煌之至,他是有史以来第一个亲眼看到自己的作品被收藏进卢浮宫的画家。
问起他创作的秘诀时,毕加索说:“我的每一幅画中都装有我的血,这就是我的画的含义。
”多数画家在创造了一种适合于自己的绘画风格后,就不再改变了,特别是当他们的作品受到人们的欣赏时更是这样。
随着艺术家的年岁增长,他们的绘画虽然也在变,可是变化不会很大了。
而毕加索却像一位终生没有找到他的特殊艺术风格的画家,千方百计寻找完美的手法来表达他那不平静的心灵。
毕加索一生中画法和风格几经变化。
也许是对人世无常的敏感与早熟,加上家境不佳,毕加索早期的作品风格充满了早熟的忧郁,早期画近似表现派的主题。
在求学期间,毕加索努力地研习学院派的技巧和传统的主题,而产生了象《第一次圣餐式》这样以宗教题材为描绘对象的作品。
德加的柔和的色调,与罗特列克所追逐的上流社会的题材,也是毕加索早年学习的对象。
蓝色时期1900年毕加索来到巴黎,并在1904年定居在那里。
这期间他的创作被称为“蓝色时期”,是他第一次形成自己的风格。
这个时期的作品背景蓝,人物蓝,头发、眉毛、眼睛皆蓝,蓝色主宰了他的作品。
西方美术史结业论文西方美术史结业论文

西方美术史结业论文主题:偶遇《黄色基督》邂逅保罗高更摘要:一个学期的美术之旅即将结束,通过课上老师的介绍和课后的资料查找,让我对西方美术长廊里那些栩栩如生的雕塑和五彩斑斓的画卷有了浓厚的兴趣。
而我最喜欢的是十七世纪荷兰最重要的风景诗人雷斯达尔。
他的风景画给人一种浑厚的力量,雄伟的气势,闪烁的光影,让我深深着迷。
关键词:黄色基督→保罗·高更→后映像派→后映像派三杰一个学期的美术之旅即将结束,通过课上老师的介绍讲解和自己课后的资料查找搜集,让我对西方美术长廊里那些栩栩如生的雕塑和五彩斑斓的画卷有了浓厚的兴趣。
我们从古希腊、古罗马的美术讲到了文艺复兴时期,直至欧洲十九世纪的美术,不仅有米隆的《掷铁饼者》、多纳太罗的《大卫》,还有米开朗琪罗的《哀悼基督》、伦勃朗的《夜巡》、荷加斯的《伯爵夫人之死》…但是给我影响最深的不是广为人知的《最后的晚餐》,也不是价值连城的《维纳斯的诞生》,也不是那神秘的《蒙娜丽莎》而是那充满历史文化底蕴而富有传奇色彩的后映像派别名画尤其是从邂逅《黄色基督》开始。
或许它们不是最伟大的作品,但总能显示出一种浑厚的力量,雄伟的气势,闪烁的光影,让我深深着迷,倘佯在后印象派的美丽长河之中,让我们一起来走进这个传奇的世界。
一 .邂逅《黄色基督》故事那是一个连阳光也显得懒懒的下午,或许因为一天的学习让人感到有些疲倦,又或许是有一个令我怦然心动的事物出现的原因。
懒懒的趴在桌子上看着老师的课件一页一页的翻过。
直到出现,浓重的色彩、大胆的轮廓线以及简约的造型一下子吸引了我的眼球。
简介油画《黄色基督》,以其平铺的块面、浓重的色彩、大胆的轮廓线以及简约的造型,反映出高更“综合主义”绘画的风格特点。
整个画面被前景的人物、十字架的垂直立柱以及顶端的水平横木所支撑。
田野、天空及十字架的道道条状的形,与妇女及树木图像圆转起伏的曲线,产生鲜明对比;那平直延展的形,与圆曲封闭的形,形成强烈的对照。
所有物象都统一于一种明快而简约的图形中。
外国美术史论文

文艺复兴时期中西艺术的差异——以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为例文艺复兴以后,西方艺术发展进入新阶段,与同时期的中国艺术形成了许多差异,以该时期的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为例,二者虽然都是对自然的描绘,但在空间处理、写景的系统、是写实还是写意等方面二者都存在差异。
在空间处理方面,文艺复兴时期透视法的发明,使西方画家能在平面上更真实的展现三度空间,最求画面的真实性,而透视法的出现离不开文艺复兴时期科学技术的进步。
而同时期处在明朝的中国山水画在空间处理中采取了“三远”的表现方式,既高远、深远、平远,也就是指仰视、俯视和平视,所以中国山水画是在运动中观察的自然,从多角度看而不同,不受视点的约束。
从空间处理方面中我们就可以看出文艺复兴时期中国山水画和西方风景画中的一个大不同,就是对写实和写意的侧重点不同。
明朝中国山水画继承了中国传统山水画,对景的描绘是画家主观感情和意识出发描绘的自然,寄托着作者的精神和气韵,对自然的描述追求的更多是神似,而不是形似,但也不是完全抛弃形似,只是不用特别拘泥于形似。
而西方的风景画注重风景的真实性,在总体上对风景的描述都是偏向形似,但也不是代表其风景画没有写意的部分,只是在这个时期中对景的绘画依旧注重完全的复刻和比例的合理性。
而从中我们便也可以看出该时期中国艺术体系属于写意体系,西方艺术体系属于写实体系。
在重视程度上,文艺复兴时期的西方风景画并没有形成一个独立的体系,他们更多是在宗教的主题下的风景,该时期更多的依旧是人物画。
这与欧洲画注重人物画的历史有关,文艺复兴重视人的价值,风景只是人物的从属,往往画家们更多学习到的是描绘人物的技能。
而明朝时期的山水画在画坛上地位较高,较为成熟,有独立的系统,在中国传统中讲究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山水和人是共同重要的,而在中国传统封建社会中文人的抑郁不得志使其往往寄情与山水之中,这些都使山水画在中国成为体系,有较为重要的地位。
从文艺复兴时期中国山水画和西方风景画中的差异可以看出,该时期中国艺术是属于写意的艺术,而西方艺术是属于写实的艺术;该时期中国艺术中人与自然往往是和谐共处的,而西方艺术重视人的地位。
外国美术鉴赏论文

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美术风格谈到文艺复兴,人们总会先联想到中世纪,因为它们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伟大时代,也许没有了中世纪的压抑就不可能有文艺复兴时的灿烂辉煌。
中世纪是欧洲的封建社会时期,欧洲中世纪时代的艺术是为宗教服务的,基督教被作为罗马后期维持统治的精神支柱,在进入中世纪以后被作为了一种森严的礼教。
教会神学经过理论化、系统化达到了巅峰,产生了庞杂而严密的经院哲学。
所以,中世纪的一切都被打上了宗教的烙印。
文艺复兴的思想基础是以人为本,要求文学艺术表现人的思想和感情,要把思想、感情、智慧都从神权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提倡个性自由,反对人身依附。
人类的文学艺术发展到今天,经历了不同的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有自己的价值,其总的发展趋势是向着文明和进步迈进的,但进程是曲折的。
从中世纪到文艺复兴,经过了一个复杂的酝酿阶段,它们之间有着承前启后的内在联系。
中世纪后期,理论化的宗教信仰和向往世俗享受的趣味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奇异地结合起来。
这时的艺术具有既矛盾又统一的风趣,在这背后隐藏着信仰的危机和对现世的回归。
黑格尔认为导致文艺复兴的因素是某些内在的矛盾,这些内在的矛盾促使中世纪的结束和一个新时代的到来。
自中世纪后期出现的哥特式美术便是这种内在矛盾的体现,成为文艺复兴时期美术风格的内在的、直接的源头。
一、中世纪早期的美术早期基督教堂是在拱形结构的古代巴西利卡建筑基础上发展出的一种长方形有祭坛的教堂样式,称为“巴西利卡式”教堂。
教堂正面不失沉重感,屋顶是用木头做的,重要部分是由三个或五个长廊组成的空间,每个长廊之间用柱子隔开,中间的长廊比周围的宽而高,并有窗户照明,周围处于昏暗状态。
长廊的一头是入口,另一头是横廊,连接横廊的是一个有列柱的前庭。
走入教堂的人很容易把注意力集中到明亮的中间长廊和教堂深处的圣坛。
在早期的罗马,有许多“巴西利卡式”教堂,在这些“巴西利卡式”的基督教堂里,最突出的是以基督教为内容的镶嵌壁画。
基督教极大地发挥了镶嵌艺术。
西方美术鉴赏论文

论述印象派与后印象派在绘画形态与创作理念上的差异印象派是19世纪后半期诞生于法国的绘画流派,其代表人物有莫奈、马奈、毕沙罗、雷诺阿、西斯莱、德加、莫里索等人。
而后印象派则是继印象派之后产生的以塞尚、梵高和高更等人为代表的本质不同于印象派的另一艺术流派。
那么接下来我们就二者在绘画形态与创作理念上的差异问题进行论述.在创作理念方面,印象派强调画家对客观事物的感觉和印象,主张艺术上的革新,受现代科学,尤其是光学的启发,认为一切色彩皆产生于光,因此他们主张他们根据太阳光谱所呈现的赤橙黄绿青蓝紫七种颜色来调配颜色从而去反映自然界的瞬间印象.他们认为,只有捕捉瞬息间光的照耀,才能揭示大自然的奥秘。
因此在绘画中注重对外光的研究和表现,主张走出画室,在阳光下依据眼睛的观察和现场的直感作画,表现物象在光的照射下,色彩的微妙变化。
印象主义画家多描绘现实中的人物和自然风景,他们的绘画生长在写实主义的土壤之中,但他们的主要兴趣在于准确而客观地描绘个人面对世界时的视觉感受。
印象派画家对瞬间视觉感受,对色彩、氛围、笔触的关注,甚至超越了对社会历史、宗教、伦理的关注。
而后印象派则不满足于印象派的“客观主义”表现和片面追求外光与色彩,转而强调抒发作者的自我感受和情绪。
其根本观点是反对真实的表现自然界的光与色,而主张在艺术形式和技巧上大胆尝试和探索,重视自我的表现,用大脑去思考艺术真实表现的方法和手段,通过理性的组合和安排使所看的一切在有意味的秩序形式之中得到表现,使画家的情感得到充分的表达。
在绘画形态方面,印象主义绘画在阴影的处理上,不再像传统绘画的黑色和灰色,而是改用有亮度的青、紫等色。
并且不再使用轮廓线,物体的外形因而模糊,这使得印象派绘画变成了光影、气氛和色彩融合之作。
印象派绘画用点取代了传统绘画简单的线与面,从而达到传统绘画所无法达到的对光的描绘。
具体的说,从近处观察印象派绘画作品时,我们看到的是许多不同的色彩凌乱的点,但是当我们从远处观察时,这些点就会像七色光一样汇聚起来,给人光的感觉,达到异想不到的效果。
西方美术欣赏鉴赏相关论文

西方美术欣赏鉴赏相关论文西方美术欣赏是高校美术专业的重要课程,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创造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西方美术欣赏相关论文,供大家参考。
西方美术欣赏相关论文篇一:《试论中西方美术的融合与当代工艺美术》工艺美术的创作初衷是对艺术的感悟,基本点在于美,这一点与传统艺术(包括绘画)的出发点是一样的。
无论什么形态的美,它必定是包括着人们美好的愿望。
形态的多样性使工艺品更具广泛的市场与发展空间,艺术的创造来源于生活的各个角落,任何东西都有可能成为一件艺术品。
用艺术的眼光来创造工艺品,是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提高的表现,也是人们喜爱艺术的愿望,艺术对于社会、对于人的成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体现了人们的精神面貌。
在西方美术中,注重绘画材料与工具的多样性及绘画材料与写实观念的紧密结合,体现了它的科学性。
强调对客观事物的真实再现,描绘自然界中一切事物的真实情况。
严谨的比例,光线的变化,空间以及色彩的表现。
通过绘画的过程找寻事物的特征并逐步进行科学的研究,形成完整的,科学的绘画语言,创造真实的“理想之美”。
“艺术的使命在于用感性的艺术形象的形式去真实”(黑格尔《美学》)。
中国美术早期则深受儒家、道家文化的影响。
“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
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论语·学而》),“淡然无极而众美从之”(《庄子·养生主》),强调抒发主观意志,以主观的思想来控制情感,从美好的一方面来净化内心世界。
塑造理想的人格,从而达到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
通过所要描绘的具体对象表达自己内心感受,以咏物来寓志,借景抒情,形成中国美术特有的“意境”。
讲求“气韵生动”,不求形似但求“传神”,(明·徐渭)“须得书意,转深点画之间皆有意”(东晋·王羲之),把主观的情感和客观的景物相融合,通过画面上的“物”与“意”即“书”成为一个整体,形成“诗、书、画”一体的特有表现形式。
外国美术史论文

美术文献读书笔记对艺术再次认识摘要:现实主义作为绘画的一种艺术思想,具有独特的审美意义和价值。
它以弘扬真、善、美为艺术使命,与时代紧密相连,体现出浓厚的人文内涵和民族艺术风格特征。
现实主义作为艺术创作中的重要方法,是我国多种艺术形式的有机组成部分。
主要是对西方艺术的了解和以及心得。
关键词:现实主义油画艺术审美拓展现实主义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它的基本原则是,强调艺术反映现实社会生活,关注现实人生、社会和自然,认为艺术是对现实的一种审美认识和再现,是对社会生活形象的、真实的、典型的审美认识,并利用恰当的造型手段将这种审美认识所形成的审美意象、审美情感和审美评价表现出来。
现实主义主张艺术要真实地反映客观世界的现实本质和历史本质,真诚地表现艺术主观世界的审美情感和审美理想。
作为流派和运动的现实主义油画艺术,是从西方产生和发展而来。
在西方美术史上,主要指库尔贝、杜米埃、米勒以及巴比松风景画家的艺术创作,历史(咱们上课时的教科书)上的卡拉瓦乔、伦勃朗、维米尔、夏尔丹、列宾、谢洛夫、怀斯以及当代英国王家弗洛依德的绘画都可归为现实主义艺术。
一般来说,只要真实表现和反映一个时代的精神面貌,我们都可称之为现实主义艺术。
中西文化各有侧重,但中西艺术追求真善美的理想是一致的,由此,油画才有“汇中融西”表现的可能性。
在创作实践上,现实主义艺术家重视生活实践和艺术实践,在实践中寻找美、发现美、认识美和表现美,同时,他们不回避丑,对现实中丑恶的现象敢于正视,从而揭示生活的本质和历史的必然。
现实主义艺术是从现实世界而不是从空想世界中获取它的内容和形式。
在表现手法上,现实主义艺术一般采用写实的方法,注重细节的真实,并通过典型化的手段,揭示社会生活的真理,体现艺术家的思想感情和个性特征,达到艺术之美。
因此,现实主义艺术作品是真、善、美三位一体的高度统一。
现实主义的基本特征是以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语言,真实地再现客观现实生活,反映画家从社会生活实践出发对生活的认识活动。
外国美术简史论文

1、法国的拉斯科洞窟:特点:1)画家用粗壮简练的黑线勾画出轮廊。
2)用红、褐、黑色渲染出动物的体积和结构。
3)气势雄壮,富有动感,充满粗犷的原始气息和野性的生命力。
2、西班牙的阿尔塔米拉洞窟:特点:1)壁画轮廓线比较细,有明暗、粗细浓淡变化。
2)与色彩渲染结合紧密,表现动物身体的结构。
3)明暗起伏更为丰富,富有感情色彩。
3、拉文特岩画:特点:1)表现人类狩猎活动的情节性绘画。
2)以人物、动物的运动和速度为特点,把运动中的形象加以拉长和夸张动作,强调动势。
3)狩猎场面紧张活力。
构图具有浓厚的情节性和生活气息,但忽略细节刻画,用色单纯。
4、巴比伦美术:著名的汉漠拉比法典:法典刻在黑色的玄岩石碑上,上部为浮雕,下部为文字。
5、古代埃及美术特色:1)埃及艺术是为法老和少数贵族服务的,歌颂王权,强调国家的政权和等级制度。
2)宗教对埃及艺术产生影响,艺术是为死者服务的,埃及艺术称为“来世的艺术”。
3)埃及艺术的形式,是壮丽、宏伟、明确、稳定,有严格的规范,又具有写实基础上的美化。
6、金字塔建筑艺术特色:1)金字塔是古王国法老的陵墓。
2)金字塔具有庞大的体积和重量,给人以精神上的压力。
3)金字塔外观匀称、稳定。
它象征了法老的威严和地位,说明了埃及人顽强的意志力。
7、古埃及雕刻程式有:1)姿势必须保持直立,双臂紧靠躯体,正面直对观众:2)根据人物地位的尊卑决定比例的大小:3)人物着重刻画头部,其他部位非常简略;4)面部轮廓写实,又有理想化修饰,表情庄严,感情表现很少;5)雕像着色,眼睛描黑,有的眼睛用水晶、石英等材料镶嵌,以达到逼真的效果。
8、古埃及浮雕和壁画的特点:1)正面律,表现人物头部为正侧面,眼为正面,肩为正面,腰部以下为正侧面;2)横带状排列结构,用水平线划分画面;3)根据人物尊卑安排比例大小和构图位置;4)填充法,画面充实,不留空白;5)固定的色彩程式,男子皮肤多为褐色,女子多为浅褐色和淡黄色,头发为蓝黑色,眼圈为黑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个老天看上的人”
对于威尼斯画派的巨匠维切里奥·提香,被誉为世界美术教育奠基人乔尔乔·瓦萨利曾说过:“他是一个老天看上的人。
”的确他拥有着世人渴求的一切荣誉、地位、权利还有长寿。
有人说他是对金钱和地位“贪得无厌”的色彩大师,也有人说他像法国的伏尔泰一样,对权势躬身下拜,在皇室贵族的微笑中享受恩赐;也像伏尔泰一样对宗教和道德不屑一顾,在享乐主义的思想下尽享风流。
但这一切对提香来说是那么自然,那么理所当然,以至无论在当时还是在今天人们始终对他的尊崇多于对他的嫉妒和批判,更无法改变他文艺复兴兴盛期最杰出的“色彩大师”的光荣称号。
威尼斯出现象提香这样在色彩上如此热情饱满的绘画大师,是有一定的社会基础的。
文艺复兴发展到16世纪,人性的解放和追求现世幸福的享乐主义思想已根深蒂固。
威尼斯经济发达,人们在经济优异的条件下,对自由与入世哲学的兴趣日趋强烈。
被称为“油画之父”的提香更放纵了这种思想在绘画上的表现,借希腊神话题材以表现人生的欢乐与享受,正符合一部分人在长期神学思想禁锢下产生的逆反心理。
他在绘画时从不设计草稿,而是凭借感性和饱满的色彩来表现生命和肉感的官能效果,这种官能效果和享乐主义的追求,不仅在当时得到了社会现实的认可和王公贵族们的欣赏,而且也使上帝对提香特别垂青,给予他普通人连想都不敢想的社会地位。
1516年,年轻的提香首次获得了施展才能的机会,绘制了一幅威尼斯有史以来最大的木板祭坛图《圣母升天》,在这幅画中,提香汲取了佛罗伦萨巴托洛米欧的对位法原则、米开朗基罗人体造型及画面强烈的戏剧性,开始表现出脱离贝利尼和乔尔乔涅代表的威尼斯旧传统,创作自己的风格体系。
提香为了让人们一进入教堂,视线就被祭坛上巨大的场景所吸引,所以将画幅设计得很大,分上下两部分。
上部分是升天的圣母被众多的天使们簇拥,在一片金色的光线中徐徐上升,下部分比真人尺寸还要大的众人们,用夸张的肢体语言、惊讶的表情把观者的视线引向圣母,与他们一道亲眼验证天父迎接圣母的神迹出现。
这种效果的确具有说明力:庞大、色彩绚丽、动作张扬,在距祭坛很远的地方就能感受到画面的冲击力,是初次看到这幅画的教堂修教士们都感到惊慌失措。
这幅作品不仅为提香威尼斯首席画家的地位,更重要的是使他成为了文艺复兴画家中最伟大的一位。
他没有达·芬奇的科学兴趣,或是米开朗基罗对宗教与诗的热忱。
他也不像拉斐尔那样既是画家、建筑师又是一位古迹管理者。
然而,提香的意义在于他是真正的现代绘画的创始者,因为他是首度挖掘出油画特质的全部可能性,并认为绘画中色彩高于其他造型手段,他让画面笔触具有了活力,为粗糙的画布带来了生机;他发展了乔尔乔涅对油画材料的关注,调节出浓郁厚重深沉的暗色调。
之后的提香主要以世俗委托为中心,完成了许多重要作品,并使肖像画发展为最具绘画性的个性作品。
在《教皇保罗三世》肖像画中,提香采用了四分之三肖像画与侧面姿势,这是拉斐尔首次在肖像画使用的样式。
他把进入画面的所有物件都引入色彩构图范围内。
相同色调脸部肤色的亮度最强,依靠色调的渐变与多变的笔触,处理不同的质感:绒面袍、白布衣、青筋的手、椅、胡须。
而保罗三世的个性与权威又通过他瘦长的手指与精明瘦削的脸孔、投向观众的锐利目光传达出来。
同样,他把景色与神话融入威尼斯传统中,带动了诗画的发展。
在经典之作《神圣与世俗的爱》中,象征圣、俗两种爱情的女性分别坐在水池两边,但她们二者到底谁圣谁俗?从画面上看,两位女性一个身着盛装,一个赤身裸体,按照古典艺术的标准,裸体代表的是至高无上的纯洁、神圣,因此右边的那位裸体女性代表着神圣的爱,而着装妇女代表世俗的爱。
神圣之爱的形象似乎更为优秀,这是因为她斜身高坐于水池边上,
体态优雅,右手扶住池边,左手高举香炉,前倾的头部和眼神凝视对面的姐妹,似乎有种超凡脱俗的精神世界,人文主义理解的神圣境界也是这样。
她娇丽的肉色与身后艳红的披风相映衬,形成色彩鲜亮而体态健康的女性形象,这历来被誉为文艺复兴艺术中理想主义女性美的典范。
画中背景山水也根据不同人物作了不同安排,例如靠近神圣之爱这边是宁静开阔的平野海滨景象:教堂的高塔若隐若现,海塘滩涂和灌木,羊群自由自在,远处白云青岚,既符合神圣之爱向往海阔天空的意境,也刻画了威尼斯常见的一角美景。
世俗之爱的旁边是夕阳余晖下的丘陵寨堡,表现出人间城郭园圃的风光,切实符合了世俗的情境。
山林草地上还有两只兔子,陪衬出世俗妇女的象征意义。
这些风光都以清丽、丰富的色调来表现,并和前景的泉石树木完美结合,色调浓淡调谐,人物与风景描绘相互照应。
画家力图统一对自然和世俗的爱,从而创造了一个和睦、博爱的理想主义世界。
不仅深层的反映出当时人文主义学者提倡的古典知识,也表现了威尼斯人对风景画的热衷,和对婚姻中性爱的赞美。
《圣母怜子图》是提香晚年的画作,是他所有作品中唯一色彩阴暗并带有恐怖色彩的作品。
提香没有完成这幅画就离开了人世,他的弟子完成了此作。
也许晚年的提香意识到自己行将就木,所以画了这幅充满恐惧和死亡意象的画。
历史上,这幅画曾被解释为是提香的精神性遗言。
在画像的右侧的人物被人物是提香的自画像,他犹如注视着正在接近自己的死亡一样注视着死去的基督。
瓦萨利说,在意大利,没有人能和提香的绘画天才相比,无论是拉斐尔或是达芬奇都赶不上他。
1576年的威尼斯大瘟疫,人们在北部海岸提香的别墅中找到了他,和死亡捉迷藏的游戏结束了,他在99岁时终于向死神屈服了。
寿命长达近百岁的提香的艺术生涯几乎贯穿了整个16世纪,提香是宗教、神话、历史题材的画家,也是同时代多数名人的画师,他擅长运用色彩,在威尼斯绘画的全盛时期称雄画坛。
他的作品主要是肖像画、宗教画和神话题材的绘画。
可以说,他的肖像画是整个16世纪威尼斯社会的一面镜子。
他的作品壮丽热情、想像力丰富、色彩强烈、笔调奔放,敢于对色彩加以大胆的运用,并且对冷暖色精于理解,同时主义对色调关系微妙而准确的把握,对日后欧洲绘画艺术的发展影响很大。
对于很多人对他“贪得无厌”的评价,我认为他只是为获得绘画自由而明智的选择了将那些权势者握在手中,成为自己的崇拜者。
提香成为欧洲最受欢迎的画家,豪宅、名誉、地位、极高的报酬都为他所拥有,但这一切都不能与他拥有自由支配自己的艺术权利相比——他的名望足以让他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绘画的主题,从来没有哪位艺术家能拥有如此的自由。
他是极其幸运的,研究他的种种后不得不承认他的确是老天看上的人。